一、统一标准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钟华杰[1](2020)在《我国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智能征稽、智慧海事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发展,都表明在新技术高速发展下,对政府的公共管理传统做法、传统理念产生重大冲击,影响了政府改变传统治理模式,主动迎接新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积极开展新政务、新服务建设,特别是“智慧海事”的建设,值得海事非税收入征稽工作进行思考与借鉴。互联网+政务是新时代的政府服务发展趋势,以此为背景,海事管理机构结合自身业务提出了智慧海事发展的政务理念,重点在于如何加强水上航行安全和防污染安全,海事非税收入面对互联网+政务和智慧海事的发展,如何深度融入,且做出有高度的智慧海事非税收入征稽,就显得迫切而必要。本文对公共服务管理理论进行研究,选取政府规制理论的管理模型,对海事非税收入的征稽现状进行整体评估,分析国内和国外的海事非税收入现状。选取美国、欧亚主要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非税收入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海事相关规费征稽制度的调研,总结分析国际上主要海事相关非税收入征稽制度的特点。阐述海事智慧监管,介绍在取消船舶签证背景下,海事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改革,推动建立的海事智慧监管现状,智慧海事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建设经验为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提供了借鉴模板。查找存在的征稽风险,以及在国家放管服背景下,现有征稽体制的优化需求。借鉴海事智慧监管的成熟经验,引入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支付、网上支付等便利手段,解决风险管理评估中所发现的风险点及征稽体制优化需求,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总体思路,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征稽业务模式框架。
吴晶晶[2](2020)在《江苏港口一体化发展中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张同民[3](2020)在《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愈发成熟,将为港口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带来重要支撑,智慧港口已成为我国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推动大连港的建设发展,本研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一套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首先,本文提出了研究背景与意义,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港口智慧化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港口智慧化建设实践,并且列举了港口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方法,再次,针对大连港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展开智慧化建设需求分析,确定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生产与运营管理信息化、物流服务信息化、信息服务、商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信息化6类二级指标以及29项三级指标的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指标,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用实地调研法与德尔菲法进行修正与检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计算,得到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值,对各二级指标进行了排序,分析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结果,为大连港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吴鑫桐[4](2020)在《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文中认为当今,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转型、经济发展风险不断增加、多极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各国积极开展跨区域经济合作,大力探索和制定国际最高标准贸易规则。新兴经济体国际参与度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将贸易规则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划定特殊经济功能区建立先进国际贸易规则是各国竞相采取的做法。自贸港是一国贸易开放的高地,也是探索最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的平台载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人口等要素红利的逐渐消失促使中国迈入对外贸易的新阶段,发展重点从货物贸易流动转向国际贸易规则协调。因此,中国急需转变传统发展思路,从国际贸易规则入手实现新一轮改革开放,积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自贸港。现有文献多集中在世界知名自贸港或中国各个自贸区试验区,较少文献涉及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联动,且鲜有涉及联动的后续侧重和实施路径。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以中国自贸港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浙沪联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辅之以仿真模拟后,重点研究了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路径。本文发现:浙沪具备共建自贸港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贸港建设初期应以“临港新区+大洋山港”的空间模式打造“三大经济平台”,即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中后期可拓展为“临港新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空间模式。浙沪应通过:(1)联动发展江海物流体系、科学规划集疏运网络、构建现代航运服务生态等3条路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平台;(2)打造油品现货聚集地、构建油品期货交易平台等2条路径建设国际油品贸易平台;(3)加快数字化政府转型、加强智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协调数字环境等3条路径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自贸港发展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具备一定价值。
单文一[5](2020)在《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港口建设运营模式的变化,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及电子政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港口在建设运营及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对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电子港务”的依托与需求正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本文结合“电子港务”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秦皇岛港为研究对象,对其“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及规划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并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秦皇岛港的智能化水平,完善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的功能,增强秦皇岛港的综合实力,并对同类型港口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全面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电子政务、“电子港务”、“一体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归纳梳理,为下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情况进行梳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明确目前主要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滞后、安全存在隐患及信息资源缺乏合理共享等问题。并且,通过对国内其他港口构建电子政务的建设需求、建设现状以及先进经验的深入分析,总结港口“电子港务”在提升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物流链服务、积极推进创新、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为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的建设需求与存在问题,从做好顶层战略规划、加强机制建设、打造港口“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王春娟[6](2020)在《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黄骅港位于沧州以东90公里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是陕西、内蒙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的下水外运工作,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之一。公司信息化平台难以解决“信息孤岛”、协同化等问题,软件平台质量需要提高。本文从项目质量管理角度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进行研究,以期对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进行项目质量的管控,为今后港口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常用质量管理工具等,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找出了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等各个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改进目标和原则,制定了黄骅港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在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各工作阶段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最后,为保障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针对需求调研、功能设计、项目实施、上线运行、后期维护工作的改进工作,一一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
李佳霓[7](2020)在《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更是成为各行业发展、改革与调整的主要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加强水运,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物流中心,是中国东北主要的对外门户,对于大连港口物流业而言,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在新常态下适应市场发展的必要基础。在深入学习国家对于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文分析了大连港口物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分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意在对大连港口物流现状及发展战略展开研究,进一步地挖掘大连港口物流的潜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发展,更大的发挥作用。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再介绍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研究现状;最后写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基本方法。第二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先是界定了相关概念,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的内涵等;再是论述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及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第三章是大连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先是介绍了大连港口物流的基本发展状况;接着结合调查问卷和官方数据介绍了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分别取得的一系列举措、成果及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四章结合大连港口物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从“三去一降一补”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张可意[8](2020)在《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腹地与港口群之间相互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双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腹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是港口群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港口群作为经济腹地的门户和重要推动窗口,亦是经济腹地区域结构的重要支撑。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作为行业领域内的领跑者,近年来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发展疲软的态势,其经济腹地的发展亦触碰到了瓶颈,厘清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确定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完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发掘二者自身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同时,成果也为其他港口群及其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借鉴。论文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理论探讨,对港口群及经济腹地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归纳,阐述了经济腹地的主要划分机理,重点就港口群及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理论进行介绍,确定了理论框架,并对二者协调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随后在对沿海港口群和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概况了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以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之间的动态影响因素及不同时间阶段协调程度的变化,最终确定了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因素。本文认为,从港口群角度来看,应从信息化建设、完善交通体系等入手,打造具有前瞻意识的新一代港口群,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新一代联动体系;从经济腹地角度来看,应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带,并适度推进第三产业建设;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二者在建设过程中应共谋规划,避免割裂式发展,进而激发新动能,最终共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刘春哲[9](2020)在《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河北港口集团作为国有物流企业,主要以能源运输为主,其旗下有着诸多码头泊位,能源运输在物流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利润率较低。近些年,河北港口集团在进行国企改革,由于占有河北省较多的港口资源,其改革效果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也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息息相关,如果河北港口集团能够在物流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提高河北省的贸易水平,不仅自身得到发展,也会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应用PEST方法分析了河北港口集团内外部环境,从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港口信息化等方面全面解析该集团在物流发展中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应用SWOT方法对该港口集团在物流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及相关组合逐一分析,结合麦肯锡7S法提炼总结出其在物流发展战略中必须考虑的各类要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得出各要素在物流发展战略中的权重,为战略规划指明了方向,从而对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中的战略目标、战略周期、战略保障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论述,规划了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和战略周期,即在短期内加强本地物流市场建设,长期目标是将其发展成为综合性国际物流港口。在战略实施阶段,根据河北港口集团地处京津冀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建立经济腹地意识、跨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国际物流中的市场建设及资源建设的方案,发挥其自身优势和利用国内国际发展中的机遇从而实现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
张旭[10](2020)在《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港口物流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天津港作为大型港口,有力的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散货物流是天津港业务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如今天津港散货物流体系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大大降低了天津港的营业收入总量,而且也弱化了对周边经济的辐射能力。因此,如何促进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天津港稳步发展的关键一步。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港口物流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港口物流的特点和相关理论基础,为本文的后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采用文献检索法,对天津港散货物流生产运营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港口物流的转型升级的因素、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散杂货装卸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采取匿名问卷的调查方式,将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发放给天津港各部门员工,采集样本,收集了天津港散货物流在天津港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对于天津港散货物流的影响、天津港散货物流建设的现状评价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天津港口散货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天津港口散货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设施标准化程度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竞争同质化加剧,信息化建设落后等问题,同时,天津港也有着较强的现代化港口设施、业务类型多样、整体经济实力强和腹地环境优厚的优势,为天津港散货物流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性。根据调查和实证结果本文从加强港口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统一标准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标准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事非税收入 |
2.1.2 海事非税收入征稽 |
2.1.3 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规制理论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3 海事非税收入征稽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
3.1 我国海事非税收入征稽概述 |
3.1.1 我国海事非税收入现状与历史沿革 |
3.1.2 主要征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3.2 现行海事非税收入征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各区域征稽做法存在不统一 |
3.2.2 征稽手段有限效能不高 |
3.2.3 非税收入信息系统体验感不佳 |
3.2.4 征稽工作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征稽政策不够细致明确 |
3.3.2 征稽理念和手段相对传统无法满足形势要求 |
3.3.3 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
3.3.4 信息化建设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
4 国外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现状概况 |
4.1.1 美国: 政府部门依法征管 |
4.1.2 新加坡: 通过收费支撑航运业战略发展 |
4.1.3 英国: 港务局自收自支 |
4.1.4 荷兰: 企业性质港务局征收并使用 |
4.2 经验借鉴 |
4.2.1 公开透明且完善的海事非税收入征稽法规体系 |
4.2.2 推行征稽管理“单一窗口”化与支付便利化 |
4.2.3 对行政相对人的分层管理 |
4.2.4 主管部门享有职权施以处罚措施 |
4.2.5 委托第三方进行征收或管理 |
5 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构建与管理对策 |
5.1 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征稽构建 |
5.1.1 非税收入智慧征稽构建总目标 |
5.1.2 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模型及思路 |
5.1.3 智慧征稽业务模式框架 |
5.2 智慧征稽管理对策 |
5.2.1 开展非税收入征稽体制改革 |
5.2.2 完善非税收入征稽制度体系 |
5.2.3 强化稽查及后续处理措施 |
5.2.4 系统规划非税收入信息化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港口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理论基础 |
2.1 港口智慧化的相关概念 |
2.1.1 智慧港口概念的提出 |
2.1.2 智慧港口特征 |
2.1.3 港口智慧化 |
2.2 国内外港口智慧化建设实践 |
2.2.1 国外港口智慧化建设实践 |
2.2.2 国内港口智慧化建设实践 |
2.3 需求评价方法 |
2.3.1 德尔菲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大连港简介 |
3.2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现状 |
3.3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
3.3.1 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单一 |
3.3.2 港口物流服务产业链建设不足 |
3.3.3 港口信息服务不够多元化 |
3.3.4 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变性需求 |
3.4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分析 |
3.4.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分析 |
3.4.2 生产与运营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
3.4.3 物流服务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 |
3.4.4 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
3.4.5 商务信息化需求分析 |
3.4.6 可持续发展信息化需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4.3 评价指标初选 |
4.4 评价指标确定 |
4.4.1 运用实地调研法进行修正 |
4.4.2 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 |
4.4.3 评价指标的检验与确定 |
4.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评价研究 |
5.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5.2 综合评价 |
5.2.1 需求评价方法选择 |
5.2.2 模糊评价过程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5.3.2 评价目标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连港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2 港口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 港口智慧化建设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致谢 |
(4)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自贸港发展经验 |
2.1.1 国际发展经验 |
2.1.2 国内发展经验 |
2.2 平台经济理论与全球城市 |
2.3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1 自贸港合作研究 |
2.3.2 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
2.4 小结 |
3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现实背景 |
3.1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际背景 |
3.1.1 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转型 |
3.1.2 国际贸易规则成为竞争制高点 |
3.1.3 自贸港是先进规则的集中体现 |
3.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国内背景 |
3.2.1 对外贸易面临新挑战 |
3.2.2 探索建设自贸港的条件日趋成熟 |
3.2.3 浙沪联动探索自贸港建设的优势 |
3.3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机遇与挑战并存 |
3.3.1 临港新片区概述 |
3.3.2 临港新片区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4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可行性分析 |
4.1 上海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
4.1.1 国际航运层面 |
4.1.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
4.1.3 数字化建设层面 |
4.2 浙江自贸试验区产业基础 |
4.2.1 国际航运层面 |
4.2.2 国际油品贸易层面 |
4.2.3 数字化建设层面 |
5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仿真模拟——基于合作博弈模型 |
5.1 理论框架 |
5.2 模型设定 |
5.3 指标与参数选取 |
5.4 仿真模拟 |
6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基本思路 |
6.1 平台经济与浙沪联动 |
6.2 浙沪联动的核心定位及总体目标 |
6.2.1 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
6.2.2 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
6.2.3 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
6.3 浙沪联动的空间模式选择 |
6.3.1 发展初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 |
6.3.2 发展中后期:临港新片区+大洋山港+衢山港区 |
7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
7.1 国际经验借鉴 |
7.1.1 新加坡港借鉴 |
7.1.2 鹿特丹港借鉴 |
7.1.3 纽约-新泽西港借鉴 |
7.2 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路径选择 |
7.2.1 构建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平台 |
7.2.2 搭建期现结合国际油品贸易平台 |
7.2.3 打造跨区联动数字化信息平台 |
参考文献 |
(5)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政务 |
2.1.2 电子港务 |
2.1.3 一体化 |
2.2 基础理论 |
2.2.1 网络治理理论 |
2.2.2 电子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分析 |
3.1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情况 |
3.1.1 秦皇岛港基本情况概述 |
3.1.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现状概述 |
3.1.3 物流服务初步协同化 |
3.1.4 生产作业初步自动化 |
3.1.5 内部管控初级数字化 |
3.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的应用分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及调查情况 |
3.2.2 调查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问题分析 |
3.3.1“电子港务”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
3.3.2“电子港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
3.3.3“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滞后 |
3.3.4“电子港务”安全存在隐患 |
3.3.5 港口信息资源缺乏合理共享及深度利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
4.1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案例分析 |
4.1.1 宁波港“电子港务”建设发展情况 |
4.1.2 青岛港“电子港务”建设发展情况 |
4.2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建设经验与启示 |
4.2.1 提升港口的发展理念 |
4.2.2 做好港口“电子港务”的顶层设计 |
4.2.3 夯实港口“电子港务”的发展基础 |
4.2.4 实现港口的开放式创新 |
4.2.5 发挥政策支持与引导的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快推进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对策 |
5.1 做好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顶层战略规划 |
5.1.1 统筹规划“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目标 |
5.1.2 科学确定“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原则 |
5.1.3 精准建立“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框架 |
5.2 加强秦皇岛港“电子港务”机制建设 |
5.2.1 创新港口“电子港务”管理体制 |
5.2.2 完善港口“电子港务”建设及应用管理制度 |
5.3 打造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 |
5.3.1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需满足的功能需求 |
5.3.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 |
5.4 提高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
5.4.1 建设港口“电子港务”安全保障体系 |
5.4.2 加强港口“电子港务”安全管理 |
5.5 推进港口内外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
5.5.1 加速秦皇岛港内部信息资源整合 |
5.5.2 协调推进外部信息资源共享 |
5.6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
2.1.1 软件项目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
2.1.2 公司软件项目开发的项目管理流程 |
2.2 质量的定义与观念 |
2.2.1 质量的定义 |
2.2.2 质量的不同观念 |
2.3 项目质量管理 |
2.3.1 项目质量管理的定义 |
2.3.2 项目质量管理的工具 |
2.4 常用质量管理分析工具 |
2.4.1 亲和图 |
2.4.2 质量屋 |
2.4.3 排列图 |
2.4.4 关联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黄骅港务公司概述 |
3.2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情况概述 |
3.2.1 MIS系统 |
3.2.2 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 |
3.2.3 设备维修平台 |
3.3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需求调研存在的问题 |
3.3.2 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3 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
3.3.4 上线运行存在的问题 |
3.3.5 后期维护存在的问题 |
3.4 黄骅港信息化项目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需求调研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2 功能设计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3 项目实施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4 上线运行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5 后期维护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的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
4.1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概述 |
4.1.1 项目概述 |
4.1.2 项目建设原则 |
4.1.3 项目建设目标 |
4.1.4 项目建设内容 |
4.2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改进依据和改进目标 |
4.2.1 质量管理改进依据 |
4.2.2 质量管理改进目标 |
4.3 需求调研阶段的改进方案 |
4.3.1 调研对象 |
4.3.2 调研方式 |
4.3.3 调研内容 |
4.4 功能设计方面的改进方案 |
4.4.1 目标对象 |
4.4.2 用户界面 |
4.4.3 数据库结构 |
4.4.4 过程质量监督 |
4.5 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方案 |
4.5.1 组织管理 |
4.5.2 硬件材料 |
4.5.3 施工技术 |
4.6 上线运行阶段的改进方案 |
4.6.1 运行保障 |
4.6.2 应急处理 |
4.6.3 问题优化 |
4.7 后期维护方面的改进方案 |
4.7.1 运行管理制度 |
4.7.2 设备维护保障机制 |
4.8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初步成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5.1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5.1.1 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策划 |
5.1.2 项目质量管理实施策划 |
5.2 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保障 |
5.2.1 制定项目质量管理组织保障机制 |
5.2.2 制定项目人员管理方案 |
5.2.3 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 |
5.3 项目质量监督 |
5.3.1 做好项目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
5.3.2 建立健全技术数据档案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供给侧 |
2.1.2 结构性改革 |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1.4 港口物流 |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
2.2.2 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 |
第3章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
3.1 大连港及港口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
3.2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问卷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题目分析 |
3.2.3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2.4 调查结果与说明 |
3.3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果 |
3.3.1 去产能方面:主动调整结构 |
3.3.2 去库存方面:加快智能进程 |
3.3.3 去杠杆方面:优化债务结构 |
3.3.4 降成本方面:注重双向增长 |
3.3.5 补短板方面:宏观微观并重 |
3.4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去产能方面:落后产能过剩和优质产能不足并存 |
3.4.2 去库存方面:物流信息平台覆盖不够广泛 |
3.4.3 去杠杆方面:营收规模有所下降 |
3.4.4 降成本方面:解放人工迫在眉睫 |
3.4.5 补短板方面:人才短缺制约港口发展 |
第4章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
4.1 去产能方面:提高优质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并举 |
4.1.1 打造高端产能 |
4.1.2 优化供应链服务 |
4.1.3 淘汰落后产能 |
4.1.4 继续推行绿色物流 |
4.2 去库存方面: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
4.2.1 加快平台工程建设 |
4.2.2 整合数据资源 |
4.2.3 开发自动仓储系统 |
4.2.4 深度融合智慧物流 |
4.3 去杠杆方面: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
4.3.1 规范评估标准 |
4.3.2 完善金融服务 |
4.3.3 抑制信贷规模 |
4.3.4 提高经济效益 |
4.4 降成本方面:同时关注降本增效 |
4.4.1 控制人工成本 |
4.4.2 降低交易成本 |
4.4.3 提高物流效率 |
4.4.4 优化衔接管理 |
4.5 补短板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
4.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4.5.2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 |
4.5.3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
4.5.4 促进生态港口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港口群和经济腹地概念界定 |
2.1.1 港口群概念 |
2.1.2 经济腹地概念 |
2.2 经济腹地的划分理论 |
2.2.1 传统空间分析法 |
2.2.2 经济调查分析法 |
2.2.3 模型分析法 |
2.3 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2.3.1 协同理论 |
2.3.2 经济一体化理论 |
2.3.3 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发展理论 |
2.4 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 |
2.4.1 协调发展初步成型 |
2.4.2 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张 |
2.4.3 协调程度持续深化 |
3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 |
3.1.1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范围界定 |
3.1.2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发展情况 |
3.2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经济腹地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基于引力模型的广东省沿海港口群腹地划分 |
3.2.2 腹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
3.2.3 腹地的交通发展情况 |
3.3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路径 |
3.3.1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对经济腹地发展的作用路径 |
3.3.2 经济腹地对广东省沿海港口群发展的作用路径 |
3.4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港口群各个主体之间发展不均衡 |
3.4.2 经济腹地发展不均衡 |
3.4.3 产业关联性不够紧密 |
3.4.4 港口群信息化程度低 |
3.4.5 直接腹地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
3.4.6 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建设规划缺乏协调性 |
4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
4.1 灰色关联度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建立依据 |
4.1.2 指标选择结果 |
4.2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
4.3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关联性的结果分析 |
4.3.1 基于总体角度的关联性结果分析 |
4.3.2 基于各省份角度的关联性结果分析 |
5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建立依据 |
5.1.2 指标选择结果 |
5.2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耦合协调度计算 |
5.2.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计算 |
5.2.2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 |
5.3 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评价 |
5.3.1 耦合协调度增加幅度呈现U形趋势 |
5.3.2 各经济腹地省份与港口群的协调度仍有待提高 |
6 促进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加快推进新一代港口建设 |
6.1.1 构建极点带动的港口一体化格局 |
6.1.2 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港口” |
6.1.3 深化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 |
6.2 进一步提升经济腹地增长动能及潜力 |
6.2.1 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带 |
6.2.2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6.2.3 深化经济腹地的区域合作 |
6.3 构建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体系 |
6.3.1 打造轴带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6.3.2 港口建设规划应更具长远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湖南省腹地主要经济指标 |
附录B 广西壮族自治区腹地主要经济指标 |
附录C 江西省腹地主要经济指标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创新之处 |
1.4.4 技术线路图 |
第二章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2.1 物流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2.1.1 业务及经营指标分析 |
2.1.2 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2.2 物流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竞争环境分析 |
2.2.4 技术与信息化环境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分析与评价 |
3.1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分析 |
3.1.1 物流发展中的优势 |
3.1.2 物流发展中的劣势 |
3.1.3 物流发展中的机遇 |
3.1.4 物流发展中的风险 |
3.1.5 物流发展战略分析 |
3.2 基于SWOT的麦肯锡7S要素分析 |
3.3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评价 |
3.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3.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3 综合评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规划 |
4.1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产业市场细分 |
4.1.1 物流发展区域战略计划 |
4.1.2 物流对象细分 |
4.2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产业战略规划 |
4.2.1 物流发展战略目标 |
4.2.2 物流发展战略周期 |
4.2.3 物流发展战略保障 |
4.2.4 物流发展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实施 |
5.1 河北港口集团经济腹地建设战略 |
5.1.1 建立经济腹地意识 |
5.1.2 完善并提升经济腹地物流模式 |
5.1.3 跨区域经济腹地开发 |
5.2 河北港口集团国际物流的实施策略 |
5.2.1 国际物流发展中的市场建设 |
5.2.2 国际物流发展中的资源建设 |
5.3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中的内部实施策略 |
5.3.1 物流发展中的组织结构建设 |
5.3.2 物流发展中的文化建设 |
5.3.3 物流发展中的人员管理与培养 |
5.4 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中的信息化建设 |
5.4.1 网络基础资源建设 |
5.4.2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2.3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港口物流概述及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 |
2.1 港口物流概述 |
2.1.1 物流的概念 |
2.1.2 港口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
2.1.3 港口物流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
2.2 港口物流的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天津港散货物流发展现状 |
3.1 天津港基本概况 |
3.1.1 天津港地理位置 |
3.1.2 天津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3.1.3 天津港基础设施现状 |
3.2 天津港散货物流生产运营现状 |
3.2.1 天津港散货物流吞吐量现状 |
3.2.2 天津港散货物流总营业收入现状 |
3.2.3 天津港散货物流成本现状 |
3.2.4 天津港散货物流净利润现状 |
3.3 天津港散货物流发展现状调查与评价 |
3.3.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3.3.2 发展评价 |
3.3.3 调查结果统计 |
第四章 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 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4.1.1 港口散货物流设施标准化程度 |
4.1.2 港口散货物流服务功能 |
4.1.3 港口散货物流竞争 |
4.1.4 港口散货物流信息化建设 |
4.2 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的可行性 |
4.2.1 现代化港口设施 |
4.2.2 港口经济实力 |
4.2.3 港口散货业务 |
4.2.4 腹地环境 |
第五章 促进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的措施 |
5.1 完善天津港口散货物流服务功能 |
5.1.1 加快港口硬件服务建设 |
5.1.2 强化港口生产营销服务能力 |
5.1.3 努力打造国际物流服务中心 |
5.2 提高天津港口散货物流设施标准化程度 |
5.2.1 科学规划港口物流设施 |
5.2.2 完善港口物流设施标准 |
5.3 提高天津港口散货物流竞争实力 |
5.3.1 完善物流节点和物流网络体系 |
5.3.2 大力推进第四方物流业务的开展 |
5.3.3 协调人力资源配比和港口竞合关系 |
5.4 加强天津港口散货物流信息化建设 |
5.4.1 规划信息收集系统建设 |
5.4.2 港口物流信息一体化集中管控体系 |
5.4.3 注重港口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统一标准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海事非税收入智慧征稽研究[D]. 钟华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2]江苏港口一体化发展中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吴晶晶. 东南大学, 2020
- [3]大连港智慧化建设需求分析与评价研究[D]. 张同民.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浙沪联动共建自贸港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基于“三大经济平台”建设[D]. 吴鑫桐. 浙江大学, 2020(02)
- [5]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D]. 单文一. 燕山大学, 2020(01)
- [6]黄骅港水上交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春娟. 燕山大学, 2020(01)
- [7]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李佳霓.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广东省沿海港口群与经济腹地的协调发展研究[D]. 张可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河北港口集团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刘春哲.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天津港散货物流转型升级研究[D]. 张旭.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