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血预处理的次数对兔缺血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司坤[1](2021)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内源性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参与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过程,在此我们探讨非肽类孤啡肽受体(ORL1)拮抗剂J-113397,SB-612111和compound-24(C-24)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且寻找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探讨三种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否与炎症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方法:11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6-8周龄,质量250-3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本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大鼠分为11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该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组(CAO组,该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和三个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组(J组、S组、C组,这三组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结扎前按照分组经尾静脉按1ml/kg负荷量注射相应浓度药物),根据拮抗剂的浓度梯度,将三组拮抗剂组内各分为三个亚组,即J组(J-113397)分为J-Ⅰ组(1×10-7mol/l)、J-Ⅱ组(1×10-9mol/l)、J-Ⅲ组(1×10-11mol/l),S组(SB-612111)分为S-Ⅰ组(1×10-9mol/l)、S-Ⅱ组(1×10-11mol/l)、S-Ⅲ组(1×10-13mol/l),C组(C-24)分为C-Ⅰ组(1×10-9mol/l)、C-Ⅱ组(1×10-11mol/l)、C-Ⅲ组(1×10-13mol/l),每组10只。每组大鼠按规定处理后,记录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功能数据。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实验第一部分动态监测了大鼠15 min内的心电信号,使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分析心率变异度数据。所有大鼠均在冠脉结扎15分钟后处死,取大鼠心肌组织研磨后取上清液在-20℃中冷冻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与炎性因子TNF-α及IL-1β的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和C组VEB次数明显增加(P<0.05);CAO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C-Ⅲ组VT+VF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J-Ⅲ组、S-Ⅲ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VEB次数明显下降(P<0.05);C-Ⅰ组VT+VF次数,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于VEB发作次数各亚组间的比较,与J-Ⅰ组比较,J-Ⅱ组,J-Ⅲ组,S-Ⅲ组,C-Ⅱ组,C-Ⅲ组VEB发作次数明显增加(P<0.05)。与J-Ⅱ组比较,J-Ⅲ组,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S-Ⅰ组,S-Ⅱ组,C-Ⅰ组,明显减少(P<0.05)。与J-Ⅲ组比较,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明显减少(P<0.05)。与S-Ⅰ组比较,S-Ⅲ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Ⅱ组比较,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脉结扎后各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较小,与Sham组比较,J-Ⅲ组HR明显减少(P<0.05),各组LVSP,LVEDP,+dp/dtmax H和-dp/d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CAO组、J组、S组、C组的SDNN、RMSSD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RMSSD,与CAO组比较,J-Ⅱ组、S-Ⅰ组、S-Ⅲ组、C-Ⅱ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S-Ⅰ组、C-Ⅲ组明显增加(P<0.05)。与CAO组比较,J组、S组、C组的LF/HF明显降低(P<0.05)。其余两组指标LFnorm和HFnor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比较,J组、S组、C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与CAO组比较,J-Ⅰ组、J-Ⅱ组、S-Ⅰ组、S-Ⅱ组、C-Ⅰ组、C-Ⅱ组的TNF-α和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与CAO组比较,J-Ⅱ组的TNF-α浓度明显下降(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S-Ⅰ组、S-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S-Ⅱ组比较,J-Ⅲ组、C-Ⅲ组TNF-α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C-Ⅰ组比较,C-Ⅲ组IL-1β浓度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J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668,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6,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14,P<0.01)。S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0,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34,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652,P<0.01)。C组:TNF-α和IL-1β的浓度呈正相关(r=0.503,P<0.01);TNF-α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485,P<0.01);IL-1β浓度和VEB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1,P<0.01)。结论使用三种拮抗剂预处理可有效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心肌组织中TNF-α及IL-1β的浓度明显降低。其各自的最佳有效浓度分别是J-113397(1×10-7mol/l),S-612111(1×10-11mol/l)与C-24(1×10-9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及炎症的发生有关。
马嘉鑫[2](2021)在《葛根与粉葛抗MIRI所致心律失常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葛根(PLR)与粉葛(PTR)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PLR和PTR含药肠吸收液(IAF)和含药血清(MS)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H9c2细胞的影响,经系统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二者抗心律失常的疗效差异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SD适应性饲养1周后分组,每组15只,连续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5d:普萘洛尔组(Propranolol,Pro,15mg/kg/d),PLR低、中、高组(PLRL=1.6、PLRM=3.2、PLRH=6.4g/kg/d),PTR低、中、高组(PTRL=1.6、PTRM=3.2、PTRH=6.4g/kg/d),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每日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1h后监测Ⅱ导联心电图,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缺血15min,再灌注30min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全程记录ECG。再灌注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动物用伊文斯兰染色法确认心脏缺血区面积。ECG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8只动物腹主动脉取血检测SOD、MDA、CK-MB、GSH-Px、TNF-α和IL-6。并立即移取心脏,清洗干净后每组随机选取8个用于计算心肌肥厚指数,随后将心肌组织保存在-80℃,用于左心室心肌组织c Tn T含量、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检测。每组随机选4只动物取相同部位部分左心室心肌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HE、Masson染色、TUNEL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每组随机选6只动物取相同部位左心室心肌组织用于Western Blot检测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2)用Q-TOF检测鉴定PLR和PTR的IAF和MS中的有效成分,用Pro、2.5%、5%、7.5%的IAF或MS和葛根素(Puerarin,Pue)干预H9c2细胞,通过建立OGD/R损伤模型,检测H9c2细胞活力和细胞内SOD活性和LDH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3)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将在TCMSP和化学数据库获得的葛根有效成分及其靶点与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中心律失常相关的靶点进行交叉,将共有靶点通过GO和KEGG分析获取它们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过程及参与其中的通路。最后选择优先度和关联度较高的活性成分与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分析这些成分与蛋白之间的结合方式与特点,探究葛根抗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结果:(1)心电图参数:与Sham相比,大鼠经I/R处理后,心电图参数异常,表现为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联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P<0.05),综合所有心律失常评分显着高于Sham(P<0.05)。与I/R组相比,PLRL、PLRM和PTRL可改善I/R大鼠心电图参数异常,降低心律失常评分(P<0.05),所有治疗组都可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P<0.01),降低大鼠VT和VF的发生率;相同剂量的PLR和PTR相比,PLRL组的paired VPC发生次数少于PTRL(P<0.05),PLRM组二联律、三联律次数和心律失常评分低于PTRM(P<0.01);心肌肥厚指数与缺血区面积:与Sham相比,I/R处理对大鼠心肌肥厚指数并无明显影响(P>0.05),所有给药组与I/R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Sham相比,I/R大鼠心肌缺血区面积显着增加(P<0.01),所有药物预处理组均减少了大鼠缺血区面积(P<0.01);Elisa试剂盒检测:与Sham相比,I/R可降低大鼠血清SOD、GSH-Px活性、升高MDA、TNF-α含量和CK-MB活性(P<0.01),PLR和PTR可以不同程度调节这些心肌酶的活性和炎症因子含量(P<0.05);I/R可降低大鼠心脏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降低(P<0.01),c Tn T含量升高(P<0.01),对比I/R组,药物预处理组Pro、PLRL、PLRM、PTRL、PTRM提高Na+-K+-ATPase活性(P<0.01),Pro和PLRM升高Ca2+-ATPase活性(P<0.01),Pro、PLRL、PLRM能降低I/R处理大鼠心脏c Tn T含量(P<0.01),PTR组Ca2+-ATPase活性和c Tn T含量与I/R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PLRL组TNF-α含量低于PTRL(P<0.05);PLRH组GSH-Px活性高于PTRH组(P<0.05);PLRM和PLRH组CK-MB活性分别低于PTRM和PTRH(P<0.05)。PLRL和PLRM组c Tn T含量分别低于PTRL和PTRM(P<0.05);病理变化:与Sham相比,I/R大鼠表现出心肌细胞纤维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细胞间质胶原沉积。药物预处理组不同程度改善了这些变化,Pro、PLRM、PTRH(P<0.01)和PLRL、PLRH、PTRM(P<0.05)减少了大鼠心肌间质胶原体积;Pro、PLRM、PLRH和PLRL(P<0.01)及PTRL(P<0.05)降低了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LRL和PLRM组凋亡细胞分别少于PTRL和PTRM(P<0.05);免疫组化:I/R组大鼠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药物预处理组可不同程度增加Cx43表达,其中Pro和PLRM组(P<0.01)及PLRL(P<0.05)Cx43阳性表达较I/R组增强,其余组与I/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LRL组和PLRM组Cx43表达分别高于PTRL和PTRM(P<0.05);Western Blot:与Sham相比,I/R大鼠心脏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I/R相比,Pro、PLRL、PLRM、PLRH、PTRH(P<0.01)及PTRM(P<0.05)可抑制MAPK p38蛋白表达,所有给药组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减少(P<0.01 vs I/R);PLRL和PLRH组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分别低于PTRL和PTRH(P<0.05)。(2)Q-TOF检测:通过Q-TOF检测鉴定出PLR和PTR的IAF和MS含有Pue、大豆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素、芒柄花苷、滨蒿内酯、芒柄花素、染料木素。细胞活力:经OGD/R处理后,H9c2细胞活力比Normal组显着降低(P<0.01),Pro、IAF、MS和Pue组H9c2细胞的活力较OGD/R组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PLR的三个浓度IAF和MS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同浓度的PTR(P<0.05);SOD和LDH活性:与Normal组比较,OGD/R组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LDH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OGD/R比较,Pro、Pue以及PLR和PTR的IAF和MS均可以升高H9c2细胞SOD活性(P<0.01),PLR组的SOD活性高于PTR组;Pro、Pue以及PLR和PTR的IAF和MS均可以降低H9c2细胞LDH活性(P<0.01);PLR的三个浓度的IAF组的SOD活性均高于同浓度的PTR(P<0.05),2.5%PLR和5%PLR的MS组的SOD活性高于同浓度的PTR(P<0.05);2.5%PLR和5%PLR组在IAF处理后,LDH活性低于同浓度的PTR(P<0.05);Western Blot:OGD/R组H9c2细胞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比Normal组明显增加(P<0.05),不同浓度PLR、PTR的IAF和MS可不同程度抑制MAPK p38和NFκB p65蛋白表达(P<0.05),PTR-MS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与OGD/R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AF和MS比较:IAF处理的H9c2细胞存活率高于MS处理组(P<0.01),IAF组SOD活性高于MS组(P<0.01),IAF处理组LDH活性低于MS处理组(P<0.05),IAF和MS处理的H9c2细胞MAPK p38蛋白相对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AF组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低于MS组(P<0.01)。(3)分析得到葛根中有12种活性成分干预135个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基因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将这些映射到268条KEGG通路中,主要包含PI3K-Akt、MAPK、Fox O、TNF、IL-17、HIF-1、c AMP、C-type lectin receptor、Toll-like receptor、Ras、p53、NFκB、VEGF信号通路。将关联度最高的5种成分与MAPK14和NFκB3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打分,发现它们通过氢键或π-π共轭的形式结合。结论:(1)PLR与PTR对MIRI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保护作用,PLR抗再灌注损伤及心律失常的效果优于同剂量的PTR;(2)PLR与PTR的IAF和MS可以不同程度的保护OGD/R对H9c2细胞的损伤,PLR的IAF和MS保护OGD/R对H9c2细胞的损伤优于同浓度的PTR的IAF和MS;(3)IAF避免了多种外源和内源性成分的干扰,比MS更适合于中药体外药理学研究;(4)PLR与PTR可能是通过大豆素、葛根素、染料木素、芒柄花素和滨蒿内酯等成分作用于MAPK p38/NFκB p65信号通路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免受再灌注损伤。
叶景学[3](2021)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早期血流恢复对维持心脏功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血流恢复,心肌组织结构和心功能产生进一步损伤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炎症反应是MIRI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诱导NLRP3炎症小体活化,由此产生的IL-1 β、IL-18和caspase-1参与MIRI过程。自噬可抑制炎症小体活化,并抑制IL-1 β和IL-18的分泌。自噬在MIRI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适度的自噬抑制了心肌梗死后的损伤。因此,通过调节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是减轻MIRI有效途径。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可通过自噬等多条途径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所介导的炎症反应。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是红花及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红花及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多种药理活性与HSYA有关。红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代表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中红花黄酮是红花的主要效应物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红花黄酮对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有关。然而,红花黄酮对MIRI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HSYA能否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MIRI发挥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待确定。在本研究中,首先利用H9c2心肌细胞H/R模型研究五种红花黄酮对MIRI保护作用,然后利用细胞和动物模型探讨了 HSYA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山奈酚、圣草酚和芹菜素五种红花黄酮分别预给药6 h,利用MTT法检测不同红花黄酮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确定了五种红花黄酮的安全剂量范围。然后将五种红花黄酮分别预给药4 h、12 h和24 h,然后进行缺氧6 h,复氧12 h处理,利用MTT法分别检测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定的剂量范围内,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脱水红花黄色素B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没有显着影响,芹菜素和山奈酚给药剂量达到25 μM后降低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而圣草酚给药剂量大于50 μ M时降低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五种红花黄酮均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山奈酚三种黄酮对H/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表现出较强的保护作用。2.成年SD大鼠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4 h制作MIRI模型,研究HSYA对大鼠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利用TTC染色测量并计算不同组别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利用TUNEL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的凋亡情况;利用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形态改变;利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心肌酶CK-MB、LDH、AST水平;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组别大鼠心肌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等相关蛋白表达,以评价HSYA对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N1、P62、LC3B等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自噬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HSYA对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对大鼠MIRI发挥保护作用,能够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功能紊乱,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较,HSYA能抑制mTOR表达,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诱导自噬,从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3.研究HSYA对H/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采用JC-1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AnnexinV/PI双染),生化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研究HSYA对H/R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IL-1 β的分泌,生化试剂盒检测Caspase-1活性,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构建自噬双标慢病毒(RFP-GFP-LC3)H9c2细胞稳定细胞系,实时监测自噬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C3等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以评价HSYA对自噬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SYA对AMPK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SYA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高心肌细胞活力,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减少心肌细胞凋亡,降低caspase-3活性,抑制H/R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HSYA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可以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所抑制,表明HSYA可通过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改善自噬,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论文首次证明了 HSYA可通过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改善自噬,负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从而发挥抗MIRI作用,为红花更精准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明确了促进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作为药物对MIRI发挥保护作用的新途径,为抗MIRI新药发现提供了新思路。
徐舒欣[4](2020)在《养阴定悸汤对心阴虚型室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干预作用及相关电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室性心律失常心阴虚证大鼠模型,并通过观察养阴定悸汤对室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电图及左心房、左心室电信号的作用,以证实养阴定悸汤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养阴定悸汤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组。根据病证结合的思路进行造模,除空白组外,每组大鼠均通过4周束缚法结合水站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心阴亏虚证候模型,并从一般情况观察、行为学评价及生命体征检测三方面评价该模型。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记录造模前后大鼠日饮食饮水量及体重变化。造模前、造模后采用开场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造模前、造模后检测大鼠收缩压、心率、呼吸、肛温水平。造模成功后,各组均给予灌胃,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养阴定悸颗粒0.41g/kg、0.81g/kg、1.62g/kg,阳性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5.2m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均灌胃给药,灌胃量均按体重计算,每日一次。给药2周后,通过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20F监Ⅱ导联心电图曲线观察并且记录心电图的变化,然后通过尾静脉注射氯化钙,建立室性心律失常心阴虚证候模型,并对比注射前后大鼠心电图曲线变化情况。第二部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及给药观察组。将待测养阴定悸颗粒直接溶解于KH液中,配制成2%、0.2%的工作液,然后将工作液推人心脏,进行Langendorff灌流,采用128通道矩阵式电标测系统对左心房、左心室进行记录,观察不同浓度的养阴定悸汤对大鼠离体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日平均饮食量与体重均降低,第4周变化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日平均饮水量升高,第4周变化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1)。2.行为学评价: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5min内活动时间变化均未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观察到动物精神亢奋烦躁,部分大鼠周边活动路径与总路径之比增加,活动路径主要在周边区域,在中央区域活动较少,提示部分模型组大鼠可见焦虑状况。3.生命体征检测: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收缩压、心率、呼吸、肛温均较高(P<0.01)。4.Ⅱ导联心电图:各组在室早(VP)、室速(VT)及室颤(VF)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养阴定悸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出现室性早搏均呈延迟趋势,其中养阴定悸汤中剂量组大鼠VP出现时间35.7±10.4(s)延迟(P<0.05);养阴定悸汤高剂量组大鼠VP出现时间37.5±5.6(s)延迟(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的心脏停搏时间均出现延迟(P<0.01)。5.电信号检测:养阴定悸汤0.2%、2%浓度给药均可以减缓大鼠的心率,从302.33±19.98 BPM 分别下降至 282.50±27.46 BPM、228.00±13.87 BPM。同时,2%浓度的养阴定悸汤对心房、心室的传导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心房、心室传导速度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46.09±2.51%和57.90±12.07%。2%浓度的养阴定悸汤可以轻微增加房室延搁时间。[结论]1.本研究通过束缚法结合水站台睡眠剥夺法复制阴虚模型,再采用尾静脉注射氯化钙可成功构建心阴亏虚室性心律失常模型。2.养阴定悸汤有抗氯化钙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中高剂量呈现明显的延迟室早发生的作用,中药各剂量组均可延迟心脏停搏出现时间。3.养阴定悸汤0.2%、2%浓度给药均可以减缓大鼠的心率,2%浓度的给药对心房、心室的传导均有很强的作用,2%浓度的给药可以轻微增加房室延搁时间。
李记泉[5](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王贵龙[6](2020)在《缝隙连接蛋白43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影响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室肌电生理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00±20 g,成功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15 min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C组(正常对照组)、IR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组)、Sev0.5组(0.5 MAC七氟醚处理组)、Sev1.0组(1.0 MAC七氟醚处理组)、Sev2.0组(2.0 MAC七氟醚处理组)。C组:继续灌注37℃K-H液105 min;IR组:继续灌注37℃K-H液15 min后,注射Thomas液(4℃,20 ml/kg)使心脏停博60 min,心脏周围用4℃K-H液保护,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10ml/kg),60 min时使用37℃K-H液再灌注30 min;Sev0.5组:继续灌注含饱和0.5MAC七氟醚的37℃K-H液15min后,注射Thomas液(4℃,20 ml/kg)使心脏停博60 min,心脏周围用4℃K-H液保护,停搏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10 ml/kg),60 min时使用含饱和0.5MAC七氟醚的37℃K-H液再灌注30 min;Sev1.0组:Sev1.0组除七氟醚浓度与Sev0.5组有区别,其余均相同;Sev2.0组:Sev2.0组除七氟醚浓度与Sev0.5组有区别,其余均相同。于再灌注即刻至灌注结束,记录心脏复跳时间、心律失常类型及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于灌注末采用程控电刺激技术测量并记录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传导速度(conduction velocity,CV)、室颤阈(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threshold,VFT);采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x43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再灌注心律失常:除C组外,再灌注期间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发生;其中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Sev0.5组有1例发生心律失常,Sev1.0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Sev2.0组1例发生心律失常;与IR组比较,Sev0.5组、Sev1.0组、Sev2.0组心脏复跳时间及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降低(P<0.05);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的心脏复跳时间、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RP、CV、VFT:与C组比较,IR组、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ERP、VFT增大(P<0.05),与IR组比较,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ERP、VFT减小(P<0.05);与C组比较,IR组、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CV均减慢(P<0.05),与IR组比较,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CV增快(P<0.05);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的ERP、CV、V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x43:与C组比较,IR组心室肌组织Cx43于闰盘处的表达明显减少,且在侧侧的分布相对增加(P<0.05);与IR组比较,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上述Cx43改变有所缓解,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Sev0.5组、Sev1.0组及Sev2.0组的Cx4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引起心室肌Cx43表达下调和分布紊乱,导致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及室颤阈增大,从而诱发RA;(2)不同浓度七氟醚可改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肌电生理的改变,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其机制可能与七氟醚改善Cx43的表达和分布有关,且这一作用在0.5-2.0MAC七氟醚范围内无浓度依赖性。
陈卓[7](2019)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Ginseng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Granules,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离体细胞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在体实验:SPF级12周龄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质量(230±20)g。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按人体与大鼠体表面积换算药物剂量,低、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量7.31g/kg,13.45g/kg,西药合心爽用量4.23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以上各组按2次/日,3ml/次,连续灌胃四周。心电图评估筛查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手术全程监测心电图判定造模是否成功,监测心功能。术后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氧化损伤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内皮素(ET)、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变化,炎症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含量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IκBα蛋白表达;同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离体实验: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的制备:30只SD大鼠,饲养于适宜环境中,自由饮水,进食,温度,湿度适宜,适应性喂养3天,后分组,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10只,双参通脉颗粒低、高剂量组各10只,中药予浓度为7.31g/kg、13.45g/kg的颗粒剂水溶液,日两次灌胃,3ml/次,日两次,连续2周,正常组给予等量盐水,中药各组持续灌胃5d后取血,离心,取上清,过滤灭菌,-80℃冻存备用。细胞培养及传代:大鼠心肌细胞株接种于培养基,置于温度37℃,5%CO2培养箱内24h,传代。细胞造模: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细胞分四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正常组在37℃,5%CO2培养基中加入与含药血清同浓度的正常大鼠血清,连续培养24h;模型组心肌细胞置培养箱(37℃,5%CO2,90%N2,5%O2)缺氧6h,后置于37℃,5%CO2培养基复氧12h,结束;中药低、高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最佳工作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过滤除菌,4℃保存,稀释到适当浓度约1000倍),其余同模型组。分别取各组细胞培养瓶中培养液,按照LDH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通过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将培养好的心肌细胞以适当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设置6个复孔,加入培养液,CCK-8,与未加细胞孔对比,放置培养箱4-5小时,完成后,用酶标仪于450nm处检测OD值,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变化,将各组心肌细胞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加入含药学清及试剂后,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F-κB、IκBα、Iκκβ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凋亡率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双参通脉颗粒(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1.1 GSG对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GSG各组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SP)显着升高(p<0.05),左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升高(p<0.05),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LVDP)显着降低(p<0.05),左室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p<0.05),GSG低、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心率变化(D-value)均较模型组小(p<0.05)。1.2 GSG对MIRI大鼠血清GSH-PX、CAT、ET、MPO含量的影响GSG干预后,ET、MPO均有所下降,GSH-PX、CAT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5),西药组及GSG低、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1.3 GSG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紧密规整,组织间隙水肿较轻微,仅有轻度淤血,周围组织有微量渗出,血管轻度扩张。模型组心肌纤维扭曲断裂,细胞肿胀,组织间隙水肿,细胞核散乱无序,心肌细胞肥大,染色疏松。西药组心肌纤维断裂较少,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疏松,心肌间隙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水肿及渗出。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MIRI组规整,组织间隙有水肿渗出,炎细胞浸润。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规整,肌纤维断裂少,组织间隙水肿较轻。2双参通脉颗粒对MIRI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1 GSG对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ɑ含量的影响假手术组血清IL-1β、IL-6和TNF-ɑ含量水平升高不明显,模型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2.2 GSG对心肌组织VCAM-1、ICAM-1含量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少的被染色的细胞;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的细胞较多,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高剂量组染色细胞最少。ICAM-1含量变化: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小的染色组织;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部位较大,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高剂量组染色组织最少。2.3 GSG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32.01%,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西药组凋亡细胞较模型组减少,25.32%;中药低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7.3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13.4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4 GSG对MIRI大鼠NF-κB、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给予GSG后,GSG低、高剂量组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3.1各组细胞培养液LDH活性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93.47U/L,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241.54U/L,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GSG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75.02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GSG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42.77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3.2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80.65%;模型组心肌细胞存活率42.14%;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58.32%;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0.41%,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3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改变经Annexin V与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84%,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6.62%,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14.38%,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6%,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42.8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83.7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AI值为54.2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62.94%,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4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上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组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3.5各组心肌细胞内蛋白激酶NF-κB、IκBα、Iκκβ表达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绿色荧光强度显着升高,表明NF-κB蛋白激酶表达量增加(P<0.05),提示NF-κB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处理组绿色荧光强度降低,说明中药GSG含药血清对NF-κB、Iκκβ有抑制作用;对IκBα有增加作用;中药组能降低NF-κB、Iκκβ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升高IκBα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结论:1双参通脉颗粒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提高各项心功能指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氧化损伤。2双参通脉颗粒可以降低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表达,升高抑制凋亡蛋白IκBα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含量,升高蛋白激酶IκBα的含量,从而提高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抑制凋亡率。
潘健彬[8](2019)在《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mRNA及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II蛋白以及CaMKII-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柴胡三参胶囊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分子学作用机制。方法:按大鼠体重分层随机将大鼠分6组,每组大鼠10只;分别是柴胡三参胶囊组、参松养心胶囊组、维拉帕米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空白组。药物预处理2周后,全麻下,连接呼吸机,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结扎造成冠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30min后,松开线节解除冠脉狭窄,心肌再灌注40min,观察并记录造模前后大鼠的ECG变化,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缺血部分心肌组织(5mm×5mm)进行检测;其中假手术组只开胸不接扎冠脉,空白组,只记录心电图,不开胸也不结扎冠状动脉。运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CaMKII-mRNA表达。结果:1.本实验在喂养期间未有大鼠意外死亡,实验过程因麻醉意外、手术创伤、恶性心律失常等原因共导致大鼠死亡14只,其中柴胡三参胶囊组死亡3只,参松养心胶囊组死亡2只,维拉帕米组死亡3只,假手术组死亡2只,模型组死亡4只,空白组无死亡。2.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心律失常积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心律失常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造模成功;柴胡三参胶囊组、参松养心胶囊组、维拉帕米组心律失常积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者均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柴胡三参胶囊组与参松养心胶囊组心律失常积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柴胡三参胶囊组及参松养心胶囊组均低于维拉帕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及参松养心胶囊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优于维拉帕米。3.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对比,柴胡三参胶囊组CaMKII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可降低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的含量;药物组组间对比: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心肌细胞CaMK II蛋白表达水平略高于柴胡三参胶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与参松养心胶囊在抑制CaMKII的表达上作用相当;与维拉帕米组相比,柴胡三参胶囊组及参松养心胶囊组CaMKII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及参松养心胶囊在抑制CaMKII的表达上优于维拉帕米。4.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的表达增加;与模型组对比,柴胡三参胶囊组CaMKII-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可抑制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的表达;与维拉帕米组相比,柴胡三参胶囊组及参松养心胶囊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柴胡三参胶囊及参松养心胶囊对大鼠缺血心肌细胞CaMKII-mRNA的表达的抑制明显优于维拉帕米。结论:1.柴胡三参胶囊(预处理)可以减少缺血状态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柴胡三参胶囊(预处理)可以抑制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蛋白的表达;3.柴胡三参胶囊(预处理)可以抑制缺血心肌细胞中CaMKII-mRNA的表达。
李慧娴[9](2019)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缺血后再灌注是一把“双刃剑”,在恢复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的同时,也导致心肌功能和结构进一步破坏,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加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且使大多数干预措施对 MIRI的保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寻找减轻糖尿病MIRI的干预措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右美托咪陡(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目前在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中广泛应用。DEX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心率(heart rate,HR)、稳定血流动力学。在DEX对MIRI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中,DEX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炎、抗凋亡的作用,从而缩小梗死面积。然而,DEX对糖尿病MIRI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的研究目前仍未广泛展开。研究发现,MIRI的发生涉及许多机制的共同参与,凋亡和氧化应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和动物研究均已证实,再灌注损伤可启动或加速心肌细胞凋亡进程,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功能不全。此外,糖尿病亦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因此,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心肌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缺血/再灌注过程可加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过量的ROS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核酸DNA损伤和细胞内蛋白质变性,而且还可作为细胞内信使,通过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间接造成组织损伤。当心肌组织发生氧化应激时,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Nrf2驱动抗氧化防御机制,调控多种靶基因表达,诱导内源性抗氧化酶产生,从而影响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在改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是糖尿病患者抵抗氧化应激心肌损伤的关键通路,而DEX对IRI的保护作用也与抗氧化应激密切相关,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可以减轻脑、肺和肾IRI。由此,我们推断糖尿病MIRI、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和DEX干预的保护作用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这一实验,旨在明确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并明确抗凋亡和抗氧化应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阐明DEX预处理的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MIRI提供新的思路。本实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本部分实验旨在为研究DEX对病理情况下MIRI的影响建立合适有效的糖尿病模型。将306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组,138只)和糖尿病组(D组,168只)。N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8周。D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0 mg/kg联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在此过程中血糖水平持续大于16.65 mmol/L作为血糖升高标准。饲养过程中,连续8周观察体重和血糖水平,饲养结束后统计每组死亡率和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率。结果显示,N组和D组死亡率分别为2.2%和4.8%,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糖尿病模型的成功率为90%。在注射药物前和给药后2天时,N组和D组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1周、2周、4周、6周和8周时,与N组相比,D组体重明显升高(P<0.05)。在注射药物前,N组和D组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后2天、1周、2周、4周、6周和8周时,与N组相比,D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是通过比较DEX预处理对正常和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旨在评价糖尿病对DEX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将32只正常和32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D+IPC组)和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在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心律失常。再灌注结束时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I,cTnI)浓度。随后采用伊文思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挫双重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ion size,IS)。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S组、DC组、D+IPC组和D+DEX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组体重、体温和HR、MAP、RPP的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IPC组缺血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再灌注初期,与IPC组相比,DEX组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IPC组和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IPC组相比,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C组相比,D+IPC组和D+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IPC组相比,D+DEX组血清CK-MB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血清cTnI浓度和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但IS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IP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IPC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是通过比较DEX预处理对正常和糖尿病MIRI细胞凋亡的影响,旨在确定细胞凋亡是否参与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机制。将30只正常和30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和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于再灌注120min时留取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心肌标本,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通过免疫蛋白印迹分析技术(Western-blot)检测心肌Bax和Bc1-2表达水平;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C组和DEX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DEX组AI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DS组相比,DC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 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DC组相比,D+DEX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Bc1-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S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S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Bc1-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AI和心肌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Bc1-2/Bax比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大鼠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DEX组AI明显升高(P<0.05),但心肌Bax和Bc1-2表达水平和Bc1-2/Bax比值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EX组心肌细胞略肿胀,结构损伤减轻,心肌细胞排列较整齐,线粒体形态正常,结构完整,损伤程度较C组减轻;D+DEX组心肌细胞肿胀,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间质内炎细胞浸润,部分线粒体肿胀甚至破裂,损伤程度较DC组减轻。第四部分: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糖尿病影响DEX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将70只正常和70只糖尿病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14组(每组10只):正常空白对照组(S组)、正常IRI对照组(C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EX组)、应用tBHQ的正常对照组(tBHQ组)、应用tBHQ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tBHQ+DEX组)、应用ATRA的正常对照组(ATRA组)、应用ATRA的正常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ATRA+DEX组)、糖尿病空白对照组(DS组)、糖尿病IRI对照组(DC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DEX组)、应用tBHQ的糖尿病对照组(D+tBHQ组)、应用tBHQ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tBHQ+DEX组)、应用ATRA的糖尿病对照组(D+ATRA组)和应用ATRA的糖尿病右美托咪啶预处理组(D+ATRA+DEX组)。再灌注结束时抽取血标本检测血清CK-MB和cTnI浓度,随后检测IS。留取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心肌组织标本,Western-blot检测心肌Nrf2、HO-1和NOQ1表达水平,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 和 GSH-Px 水平。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EX组相比,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ATRA+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和tBHQ组相比,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和ATRA组相比,ATRA+DEX组IS明显降低(P<0.05)以及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C组相比,D+ATRA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tBHQ+DEX 组 IS 和血清 CK-MB 浓度明显升高(P<0.05),D+ATRA+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tBHQ组相比,D+tBHQ+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 D+ATRA 组相比,D+ATRA+DEX 组 IS、血清 CK-MB 和 cTnI 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IS、血清CK-MB和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心肌Nrf2、HO-1和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TRA和ATRA+DEX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 DEX 组相比,tBHQ 组和 tBHQ+DEX 组心肌 Nrf2、HO-1 和 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ATRA和ATRA+DEX组明显降低(P<0.05);与DC 组相比,D+DEX 组、D+tBHQ 组和 D+tBHQ+DEX 组心肌 Nrf2、HO-1 和 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tBHQ组和D+tBHQ+DEX组心肌Nrf2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心肌HO-1和NOQ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组和D+DEX组心肌Nrf2和HO-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NOQ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DEX组、tBHQ组和tBHQ+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ATRA和ATRA+DEX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DEX组相比,tBHQ+DEX组心肌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C组相比,D+DEX组、D+tBHQ组和D+tBHQ+DEX组心肌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DEX组相比,D+ATRA和D+ATRA+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大鼠C组和DEX组相比,糖尿病大鼠对应DC和D+DEX组心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以及心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IPC和DEX预处理对正常MIRI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2.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强于正常心肌。3.DEX预处理可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正常和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并明显改善心肌细胞形态学,提示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DEX预处理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但是糖尿病可明显减弱DEX预处理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4.DEX预处理可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而对正常MIRI发挥保护作用,但对糖尿病MIRI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5.DEX预处理对糖尿病MIRI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归因于糖尿病心肌增强的细胞凋亡和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紊乱。
杜婷[10](2017)在《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及嘌呤能信号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探讨针刺内关保护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肌嘌呤能信号机理。方法:选取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造模后第2天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分别给予电针内关、合谷、非经非穴治疗,每日1次,连续5天;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仅捆绑固定,不给予电针治疗。通过生理记录仪、TTC染色、HE染色、TUNEL分别检测心电图、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及形态;并运用免疫组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心肌腺苷受体(腺苷受体A1、A2a、A2b、A3)的表达和心肌嘌呤物质(ATP、ADP、AMP、ADO)的含量。结果:1、大鼠心电图的变化:模型组、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大鼠造模后ST段抬高明显,T波高耸,说明造模成功;取样前各组大鼠ST段电压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ST段电压升高(P<0.05)。2、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比例降低(P<0.05)。3、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空白组、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规则紧密,心肌细胞形态较完整;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室壁较薄,局灶性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内关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水肿疏松;合谷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局灶性结缔组织大量增生。4、大鼠心肌凋亡细胞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内关组比较,合谷组、非经非穴组的心肌细胞调亡率升高(P<0.01)。5、大鼠心肌嘌呤物质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ATP含量降低(P<0.05),心肌ADP、AMP、ADO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心肌ATP含量升高(P<0.05),内关组、合谷组、非经非穴组心肌ADP、AMP含量降低(P<0.05)。6、大鼠心肌腺苷受体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腺苷受体A1、A2a、A2b、A3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腺苷受体A1、A3的平均光密度降低(P<0.05),内关组、非经非穴组腺苷受体A2a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5),合谷组腺苷受体A2b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5),非经非穴组腺苷受体A3的平均光密度增高(P<0.01)。结论:1、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有心肌保护作用,可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和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对心肌缺血大鼠起心肌保护作用。2、针刺内关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嘌呤能信号机理可能是:抑制ATP的消耗,减缓ATP分解成ADP、AMP、ADO的速度;同时抑制腺苷的生成,并下调腺苷受体A1、A3表达,上调腺苷受体A2a的表达。
二、缺血预处理的次数对兔缺血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预处理的次数对兔缺血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
2.2 各组大鼠心电图变化情况 |
2.3 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
2.4 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缺血后15 分钟内心率变异度及心肌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心肌组织中TNF-α和IL-1β浓度 |
2.2 各组大鼠心率变异度情况 |
2.3 VEB发作次数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孤啡肽受体拮抗剂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葛根与粉葛抗MIRI所致心律失常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1章 葛根与粉葛对MIRI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设备 |
2.1 PLR、PTR提取 |
2.2 仪器设备 |
2.3 药品及试剂 |
2.4 试验动物 |
3 试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试验动物分组 |
3.3 建立I/R模型 |
3.4 心电图评分 |
3.5 大鼠心肌肥厚指数 |
3.6 大鼠心肌缺血危险区面积占比 |
3.7 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 |
3.8 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心脏生化指标 |
3.9 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3.10 TUNEL检测大鼠心脏细胞凋亡 |
3.1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脏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 |
3.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脏MAPK p38和NFκB p65 表达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电图变化的影响 |
5.2 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肌肥厚指数的影响 |
5.3 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脏缺血危险区面积占比的影响 |
5.4 葛预处理对I/R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5.5 H-E染色检测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5.6 Masson染色检测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
5.7 TUNEL检测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5.8 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脏缝隙连接蛋白Cx43 表达的影响 |
5.9 Western Blot检测葛预处理对I/R大鼠心脏MAPK p38和NFκB p65 的影响 |
6 讨论 |
第2章 葛根与粉葛IAF、MS对 H9c2 细胞OGD/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3 溶液配制 |
2.4 葛根与粉葛的IAF和MS的制备与检测 |
2.5 H9c2 细胞分组 |
2.6 建立(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Reoxygenation,OGD/R)损伤模型 |
2.7 Pro和 Pue浓度筛选 |
2.8 IAF和 MS浓度对H9c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9 IAF和 MS对 OGD/R诱导H9c2 细胞损伤的影响 |
2.10 IAF和 MS预处理对H9c2 细胞SOD活性和 LDH活性的影响 |
2.11 Western Blot检测IAF和 MS预处理对H9c2 细胞MAPK p38和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Q-TOF检测葛根与粉葛的IAF和 MS |
3.2 OGD/R模型对H9c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 Pro和 Pue浓度筛选 |
3.4 IAF或 MS对 H9c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5 葛根IAF和 MS预处理对OGD/R诱导H9c2 细胞损伤的影响 |
3.6 IAF和 MS预处理对H9c2 细胞SOD活性和 LDH活性的影响 |
3.7 IAF和 MS预处理对H9c2 细胞MAPK p38和NFκB p6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 IAF和MS比较 |
4 讨论 |
第3章 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葛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数据库与软件 |
2.2 RP活性成分获取与靶点筛选 |
2.3 心律失常靶点的获取与筛选 |
2.4 RP-活性成分-靶点-心律失常网络构建 |
2.5 RP治疗心律失常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
2.6 RP治疗心律失常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7 RP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 |
3 结果 |
3.1 RP中潜在活性成分获取与靶点筛选 |
3.2 RP-活性成分-靶点-心律失常网络构建 |
3.3 RP治疗心律失常的PPI网络绘制 |
3.4 RP治疗心律失常的靶点GO富集分析 |
3.5 RP治疗心律失常的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6 RP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 |
4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创新与不足 |
文献综述 第4章 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中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再灌注心律失常机制 |
2.1 钙超载 |
2.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2.3 氧化应激 |
2.4 炎症机制 |
2.5 细胞凋亡、坏死和自噬 |
3 中药及其制剂防治心律失常 |
3.1 中药单味药及复方 |
3.2 中药有效成分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引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流程图 |
第一章 五种红花黄酮对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H9c2心肌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
2.2 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处理 |
2.3 实验分组 |
2.3.1 五种红花黄酮对正常心肌细胞的影响 |
2.3.2 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2.4 MTT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五种红花黄酮对正常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 |
3.2 五种红花黄酮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2.1 HSYA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2.2 AHSYB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2.3 圣草酚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2.4 芹菜素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3.2.5 山奈酚对H/R诱导H9c2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SYA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对大鼠M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 |
2.2 药物配制与给药 |
2.3 心肌梗死面积检测 |
2.4 心肌酶检测 |
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 |
2.6 组织病理学检测及免疫组化分析 |
2.7 心肌细胞凋亡测定 |
2.8 蛋白质印迹分析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SYA对大鼠MIRI保护作用 |
3.1.1 HSYA对大鼠MIRI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
3.1.2 HSYA对MIRI大鼠心肌酶的影响 |
3.1.3 HSYA对MIRI大鼠心肌形态学影响 |
3.2 HSYA对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保护作用 |
3.2.1 TUNEL法评价HSYA对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保护作用 |
3.2.2 HSYA对I/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3.3 HSYA对I/R大鼠心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 HSYA对I/R大鼠心肌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 |
3.5 HSYA激活I/R大鼠心肌自噬作用 |
3.6 HSYA调控I/R大鼠心肌AMPK/mTOR信号通路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SYA通过AMPK/ NLRP3信号通路对H/R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H9c2心肌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
2.2 H9c2心肌细胞H/R处理 |
2.3 自噬双标慢病毒(RFP-GFP-LC3) H9c2细胞稳定细胞系构建 |
2.4 实验分组 |
2.5 MTT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 |
2.6 细胞上清液中LDH活性的测定 |
2.7 线粒体膜电位(ΔΨm)测定 |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2.9 caspase-1活性分析 |
2.10 caspase-3活性分析 |
2.11 蛋白质印迹分析 |
2.12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HSYA对H/R损伤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2 HSYA对H/R诱导损伤H9c2心肌细胞LDH漏出的影响 |
3.3 HSYA抑制H/R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 |
3.4 HSYA抑制H/R诱导H9c2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 |
3.5 HSYA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抑制H/R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 |
3.6 HSYA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诱导自噬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 |
第五章 创新点 |
文献综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红花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养阴定悸汤对心阴虚型室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干预作用及相关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2 中医药常用治法方药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在中医药领域的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1 西医病理模型 |
2 中医病因模型 |
3 病证结合模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心阴亏虚型室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的构建及养阴定悸汤对其心电图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第二部分 养阴定悸汤对大鼠离体心脏的电生理作用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全文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缝隙连接蛋白43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影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略缩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缝隙连接蛋白 43 与缺血再灌注心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双参通脉颗粒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mRNA及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给药方法 |
2.3 造模及取材 |
2.4 指标检测 |
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各组实验大鼠存活情况 |
2 大鼠心电图统计及分析 |
2.1 实验过程常见心电图 |
2.2 本实验大鼠发生心律失常的统计分析 |
3 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内CaMKⅡ蛋白表达情况 |
4 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内CaMKⅡ-mRNA表达水平变化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2 中医对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
2.1 病名记载 |
2.2 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 |
2.3 中医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现状 |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 柴胡三参胶囊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前期研究基础 |
5 柴胡三参胶囊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9)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一、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
二、实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第四部分: Keap1-Nrf2/ARE信号转导通路在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
一、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二、实验设计和分组 |
三、实验检测项目 |
四、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五、实验结果 |
六、结论 |
讨论 |
一、关于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问题 |
二、第一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三、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四、第三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五、第四部分实验结果分析 |
六、本实验的结果和临床意义 |
七、本实验研究的不足 |
八、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集注 |
附录二: 论文图表 |
附录三: 文献综述图表 |
附录四: 本实验应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
附录五: 本实验应用的主要试剂、试剂盒和耗材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及嘌呤能信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选题背景 |
1.1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选穴原则 |
1.2 循经取穴针刺内关是治疗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
1.3 针灸治疗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
1.4 嘌呤能信号为针刺内关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
2 研究内容 |
2.1 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研究 |
2.2 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嘌呤能信号的机制研究 |
3 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械及耗材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 |
2.3 穴位选择 |
2.4 干预方法 |
2.5 检测指标 |
2.5.1 Ⅱ导联心电图ST段变化 |
2.5.2 心肌梗死面积 |
2.5.3 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
2.5.4 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及形态 |
2.5.5 心肌ATP、ADP、AMP、ADO的含量 |
2.5.6 心肌腺苷受体A_1、A_(2a)、A_(2b)、A_3的表达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Ⅱ导联心电图ST段电压 |
3.2 大鼠心肌梗死面积 |
3.3 大鼠的心肌组织形态学 |
3.4 大鼠心肌凋亡细胞 |
3.5 大鼠心肌嘌呤物质的含量 |
3.5.1 大鼠心肌ATP的含量 |
3.5.2 大鼠心肌ADP的含量 |
3.5.3 大鼠心肌AMP的含量 |
3.5.4 大鼠心肌ADO的含量 |
3.6 大鼠心肌腺苷受体的表达 |
3.6.1 大鼠心肌腺苷受体A_1的表达 |
3.6.2 大鼠心肌腺苷受体A_(2a)的表达 |
3.6.3 大鼠心肌腺苷受体A_(2b)的表达 |
3.6.4 大鼠心肌腺苷受体A_3的表达 |
讨论 |
1 循经取穴在针灸临床运用中的重要性 |
2 心肌缺血是研究针刺内关治疗作用的良好载体 |
2.1 中医对心肌缺血的认识 |
2.2 针刺内关在临床治疗心肌缺血中的运用 |
3 实验方案设计 |
3.1 实验模型的选取 |
3.2 穴位的选择 |
3.3 针刺干预方式的选择 |
4 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 |
4.1 针刺内关能改善大鼠Ⅱ导联心电图 |
4.2 针刺内关可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
4.3 针刺内关可有效改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 |
4.4 针刺内关可有效减少心肌凋亡细胞 |
5 针刺内关对心肌嘌呤能信号转导系统的调控作用 |
5.1 针刺内关对心肌嘌呤能信号具有调控作用 |
5.2 针刺内关与针刺合谷、非经非穴的嘌呤能信号调控作用比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缺血预处理的次数对兔缺血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肽类孤啡肽受体拮抗剂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的影响[D]. 陈司坤.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葛根与粉葛抗MIRI所致心律失常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马嘉鑫.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羟基红花黄色素A调控AMPK/NLRP3通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研究[D]. 叶景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养阴定悸汤对心阴虚型室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干预作用及相关电生理研究[D]. 徐舒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缝隙连接蛋白43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大鼠离体心脏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影响中的作用[D]. 王贵龙.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7]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柴胡三参胶囊对缺血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CaMKⅡmRNA及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D]. 潘健彬.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慧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效应及嘌呤能信号机理研究[D]. 杜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