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抗菌中药临床新应用分析

几种抗菌中药临床新应用分析

一、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铭玥[1](2019)在《逍遥散多组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逍遥散是中国传统中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养血调经的经典中药复方方剂。该方剂药理、药效及单味药化学成分相关研究已很深入,但复方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尚没有报道。为了给逍遥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为逍遥散“归肝经”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生物学基础,本课题开展了逍遥散主要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研究选择了14个逍遥散的主要活性成分(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槲皮素、异甘草素、白术内酯III、藁本内酯、白术内酯II、甘草苷、甘草素、柴胡皂苷c、甘草酸和柴胡皂苷a)为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的检测指标,正常雌性大鼠为研究动物,UPLC-MS/MS为体内指标性成分检测手段,得出了大鼠口服逍遥散后14个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组织分布规律。本研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ACQUITY UPLCTM BEH C18(1.7μm,50 mm×2.1 mm)色谱柱,以0.1%甲酸-水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结合多重反应监测(MRM)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符合标准,可用于14种目标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和组织分布情况研究。方法学考察表明,14个目标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0.9974),日间、日内精密度均在11.71%以内,准确度在89.93%到106.64%之间,提取回收率大于82.33%,基质效应在85.17-102.69%,该方法适合体内成分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1.药代动力学实验大鼠口服给药逍遥散提取物后(4 g/kg)0、0.083、0.17、0.33、0.5、0.75、1、2、4、8、12和24 h(n=6),分别取眼眶静脉丛取血1 ml,样品经处理后由UPLC-MS/MS分析14个目标物的含量,由Winnolin 3.2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槲皮素、阿魏酸、甘草素在大鼠体内入血迅速,吸收较快(Tmax0.10±0.03,0.21±0.10,0.19±0.07);白术内酯II与白术内酯III吸收入血速度比其他目标分析物慢(Tmax 0.64±0.29和0.67±0.26);三个黄酮类化合物甘草素、异甘草素和槲皮素,以及皂苷类化合物甘草酸、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的药时曲线均出现双峰现象;白术内酯II和白术内酯III两种化合物在逍遥散提取物中的浓度相近,但吸收结果显示白术内酯III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远远大于白术内酯II(AUC0-t和Cmax相差约十倍)。2.组织分布实验大鼠口服给药逍遥散提取物(4 g/kg)后,于0.25、0.5、1、2、4 h(n=6)断头处死,立即取心、肝、脾、肺、肾、脑、胃、子宫、卵巢、小肠组织,经过样品前处理,组织样品由UPLC-MS/MS分析14个目标物的含量。结果显示,白术内酯III、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I均可在脑组织中检出;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槲皮素、白术酯内III、藁本内酯在肝脏和脾脏中含量较高;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槲皮素、洋川芎内酯I、藁本内酯、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在卵巢和子宫中含量较高;阿魏酸、异甘草素、槲皮素、柴胡皂苷a、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在胃和肠道中含量较高。逍遥散的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14个分析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化合物的结构类别、相对构型相关;逍遥散的组织分布实验证实了,14个分析物主要分布在卵巢、子宫和肝脏,这个结果与逍遥散主治肝郁证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相吻合。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逍遥散口服入血后主要吸收和分布规律,为逍遥散归经理论研究和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查朱青[2](2018)在《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了解白夏汤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动物实验了解白夏汤在体内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影响;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白夏汤治疗四肢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效果。方法:(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利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建立SD大鼠背部组织急性缺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创面用白夏汤溻渍,并与庆大霉素对比,在实验第1、3、6、9、14天观察创面面积大小变化,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病理切片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及炎性细胞含量。(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定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以评价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实验第6h、1d、3d、7d观察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的影响,并与庆大霉素和空白组作对照。(4)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创面缺损并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平均分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治疗组给予白夏汤每日溻渍,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庆大霉素湿敷,疗程14天,观察创面渗出、肉芽生长、创面面积、炎性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经Kruskal-Wallis检验,Chi-Square=25.81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头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8,夏枯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16,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1:32。(2)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第1-3天红肿逐渐消退,第1-6天脓液逐渐增多,以后逐渐减少,第9-14天脓液消失;早期随着脓液的增多创面肉芽开始生长,第6天创面肉芽已明显生长,创面变浅,面积减小,第9-14天,肉芽长满创面,创面进一步缩小,与庆大霉素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第14天在创面中心及边缘取部分组织块,作病理切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白夏汤组可见巨噬细胞数量较多;庆大霉素组可见较多淋巴、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对照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感染创面肉芽中细菌含量,白夏汤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均明显减少,造模后第5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后第9天,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肉芽中细菌含量均明显降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的干预作用,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得白夏汤MIC为64mg/ml,白夏汤梯度浓度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于650nm处测其A值,测得白夏汤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512mg/ml和128mg/ml,庆大霉素的SMIC50和SMIC80值分别为64μg/ml和8μg/ml。6h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见细菌处于初期粘附阶段,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细菌粘附量有所减少,但仍然可见;1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微菌落初步形成,而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微菌落没有完整形成;3d时光镜显示空白组可以看到大量的细菌融合在一起,生物被膜已初步形成,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未形成生物膜;7d时扫描电镜显示,空白组形成了完整的生物被膜,白夏汤组和庆大霉素组均可见生物被膜被破坏。(4)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年龄经秩和检验P>0.05,性别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前创面面积、证候积分、炎性指标经t检验P值均>0.05,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两周后临床总疗效,经非参数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创面减小率,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周后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WBC、NE%及CRP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3、6、9天P>0.05,第14天P<0.05,后期有差异;两组不同时间创面愈合速度,组内比较两组早期均减慢(P<0.05),后期均加快(P<0.05),组间比较早期实验组较快(P<0.05),中期和后期两组相当(P>0.05)。结论:(1)白头翁、夏枯草和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效果按从大到小排列为:白夏汤>夏枯草>白头翁。(2)白夏汤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3)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早期粘附生长形成生物膜和破坏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作用。(4)白夏汤能抑制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长作用,促进患者感染创面愈合作用,能改善中医症候症状。

刘静[3](2014)在《抗感染NZF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临床上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类和养殖业中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耐药性和动物源性食品的药物残留等问题,引起愈来愈多人的担心。医药界迫切希望能找到新的抗感染药物,而具有资源丰富、副作用小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特点的中草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外对人类和养殖业中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筛选出抗菌活性最强的复方作为NZF方。以体外抗菌活性为评价指标,研究NZF方的提取纯化工艺,以期得到抗感染作用强的中药复方及其活性部位,为抗感染新药研发提供实验基础,也为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NZF方的组方研究: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研究采用纸片法和微量稀释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志贺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为受试菌株,通过测定不同溶剂提取的NZ、HZ、BZ、SL等单味中药及其组成的中药复方的抑菌环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等体外抗菌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中药复方(NZF方),并对NZF方的最佳配伍比例进行研究。(2)NZF方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以测定NZF方中指标成分W的含量和体外抗菌活性为评价指标,对NZF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NZF方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提取方法、溶媒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以及料液比),发现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提取时间中以M2法、提取1h,复方中指标成分W的含量最高,且抑菌效果好;不同溶媒浓度、料液比以及提取次数提取的NZF方中指标成分W的含量各有差别,且体外抑菌效果也不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不同溶媒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设计正交实验做进一步优化,得到NZF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g%的溶剂Y为溶媒,料液比1:10,M2法提取两次,每次一小时。(3)NZF方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抑菌研究:分别用溶剂S、溶剂E、溶剂X和溶剂Z处理纯化NZF方提取物,将得到的不同纯化部位分别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部位X的抑菌效果最好。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NZF方对多种细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藻弧菌以及副溶血弧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抗菌有效成分主要集中于部位X中。研究表明,NZF方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进一步研究。

张晓玲[4](2014)在《中西药组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断出现,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由于目前治疗药物的选择非常有限,新型药物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从中药及中药单体筛选出含抗菌活性的成分,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寻找新的出路。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为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物,这些药物均具有体外抑菌活性,并有不同的程度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中药免煎颗粒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中药剂型。本研究通过对14种中药免煎颗粒的初筛,选取抑菌活性较好的黄连中主要生物碱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以及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分别与临床常用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6种药物联用,探讨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与6种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联合抑菌活性。方法1.选取前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且经培养鉴定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4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4种中药免煎颗粒(黄连、大黄、黄柏、醋五味子、金银花、黄芩、五倍子、柴胡、苦参、连翘、穿心莲、乌梅、蒲公英、板蓝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2.根据中药免煎颗粒初筛结果,五倍子、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免煎颗粒对其抑菌效果较好。我们选取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物黄连的主要提取物盐酸小檗碱及黄芩的主要提取物黄芩苷进行以下体外抑菌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及黄芩苷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根据临床药敏结果选取7株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株作为实验对象。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与6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联合抑菌效应。结果1.14种中药免煎颗粒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14种中药免煎颗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以五倍子作用最强,其MIC范围在0.975mg/ml-1.95mg/ml;黄连、黄芩、醋五味子、乌梅、连翘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大黄、黄柏、蒲公英、穿心莲抑菌活性较弱;而苦参、金银花、柴胡、板蓝根的抑菌活性很弱。2.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对各耐药株和标准株的抑菌作用基本一致,最低抑菌浓度为256512μg/ml;3.盐酸小檗碱分别与6种抗菌药物联用,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氨曲南联用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头孢他啶联用表现为相加作用;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表现为相加作用;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联用表现为无关作用或拮抗作用。黄芩苷分别与6种抗菌药物联用,与氨曲南联用表现为协同作用;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联用表现为相加作用;与头孢他啶联用表现为无关作用;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用表现为相加作用;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联用表现为无关作用或者拮抗作用。结论1.中药免煎颗粒五倍子、黄连、黄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大多数中药免煎颗粒在达到一定有效药物浓度时都可表现明显的抑菌效果。2.盐酸小檗碱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氨曲南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黄芩苷与氨曲南也有协同作用,也许可以作为药物增效剂应用于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可能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有所帮助。

黄小容[5](2009)在《山慈菇水层部分抗菌活性筛选和分离纯化研究》文中指出山慈菇为常用抗癌中药,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长江以南各省区。用于治疗瘰疬结核、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黄疸及癫痫等症。虽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山慈菇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并不多。因此,本课题针对山慈菇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山慈菇采用85%乙醇提取后,经系统溶剂萃取法进行极性划分。得到的水层部分经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重结晶等手段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1H-NMR、13C-NMR、EI-MS等方法及相关文献报道对比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酪氨酸(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Ⅱ),十六烷酸(Ⅲ),蔗糖(Ⅴ)。其中,酪氨酸,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十六烷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山慈菇水层部分进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山慈菇水层部分的25%和75%乙醇洗脱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而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稍弱。该3种供试菌对两种洗脱物的敏感性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从山慈菇中分离得到一个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的化合物——酪氨酸,并初步探讨山慈菇及伪品激活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慈菇的激活作用最高,丽江山慈菇和金果榄作用不明显,白芨呈抑制作用;薄层检测显示山慈菇、丽江山慈菇和金果榄中含有酪氨酸。初步认为酪氨酸为山慈菇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山慈菇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对山慈菇的深入研究与二次开发,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申时顺[6](2000)在《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文中认为

二、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逍遥散多组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2.1 生物效应法
        1.2.2 血药浓度法
    1.3 中药活性成分及代谢产物体内检测方法
    1.4 逍遥散组方和传统疗效
    1.5 逍遥散现代药理研究
        1.5.1 保肝作用
        1.5.2 抗抑郁作用
        1.5.3 雌激素调节作用
        1.5.4 调节胃肠功能
    1.6 逍遥散单味药中主要活性成分
        1.6.1 柴胡
        1.6.2 当归
        1.6.3 白芍
        1.6.4 白术
        1.6.5 炙甘草
        1.6.6 其他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逍遥散代表性成分的定量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逍遥散体外样品制备方法
        2.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仪器分析方法
        2.3.2 方法学验证
        2.3.3 含量测定
    2.4 结果
        2.4.1 方法学验证
        2.4.2 含量测定
    2.5 讨论
        2.5.1 逍遥散体外样品制备方法优化
        2.5.2 色谱条件优化
        2.5.3 质谱条件优化
    2.6 小结
第3章 逍遥散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仪器
        3.2.2 材料
        3.2.3 实验动物
        3.2.4 逍遥散给药提取物的制备
    3.3 实验方法
        3.3.1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
        3.3.2 血浆样品预处理
        3.3.3 仪器分析方法
        3.3.4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
        3.3.5 方法学验证
    3.4 药代动力学
    3.5 结果
        3.5.1 方法专属性
        3.5.2 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3.5.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4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3.5.5 稳定性
        3.5.6 药代动力学
    3.6 讨论
        3.6.1 内标物的选择
        3.6.2 血浆样品前处理
    3.7 小结
第4章 逍遥散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仪器
        4.2.2 材料
        4.2.3 实验动物
        4.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4.3 动物实验
        4.3.1 组织样品预处理方法
    4.4 仪器分析方法
    4.5 方法学验证
        4.5.1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4.5.2 精密度
        4.5.3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
        4.5.4 稳定性
        4.5.5 组织分布
    4.6 结果
        4.6.1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4.6.2 精密度
        4.6.3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4.6.4 稳定性
        4.6.5 组织分布
    4.7 小结
    4.8 附图
    4.9 附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阳证疮疡的治疗进展
        1.1.1 创面的内治法
        1.1.2 药物外用治疗疮疡疗法
    1.2 白头翁药理研究进展
        1.2.1 白头翁的本草学研究
        1.2.2 白头翁的药理作用
    1.3 夏枯草药理研究进展
        1.3.1 夏枯草的本草学研究
        1.3.2 夏枯草的药理作用
    1.4 细菌生物膜相关研究进展
        1.4.1 生物膜概念及结构
        1.4.2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1.4.3 群体感应与生物膜的关系
        1.4.4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机制
        1.4.5 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防治
第二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实验
    2.1 实验材料
        2.1.1 中药材
        2.1.2 实验用菌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
        2.1.5 其它重要材料用品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中药原液提取
        2.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2.2.3 中药药敏纸片的制备
        2.2.4 用含药培养基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2.2.5 用K-B法测定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
        2.2.6 中药MIC测定
        2.2.7 重复实验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含药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
        2.4.2 K-B法测得细菌抑菌环直径
        2.4.3 含药培养基抑菌效果
        2.4.4 白夏汤MIC实验结果
    2.5 结论
    2.6 讨论
        2.6.1 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2.6.2 单味中药抑菌国内研究
        2.6.3 单味中药抑菌国外研究
        2.6.4 中药提取物抑菌研究
        2.6.5 白夏汤抑菌效果优于单味药原因分析
        2.6.6 中药MIC结果观察方法的讨论
        2.6.7 中药体外抑菌难点分析
第三章 白夏汤溻渍对SD大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干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饲养方法
        3.2.3 动物造模
        3.2.4 实验用药方法
        3.2.5 观察指标
        3.2.6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一般情况观察
        3.3.2 组织学观察结果
        3.3.3 细菌菌落计数
    3.4 结论
    3.5 讨论
        3.5.1 动物在体抑菌实验研究方法
        3.5.2 阳证疮疡动物模型的选择探讨
        3.5.3 阳证疮疡造模创面面积探讨
        3.5.4 白夏汤对阳证疮疡动物模型作用分析
第四章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药物
        4.1.2 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中药原液提取
        4.2.2 菌液制备
        4.2.3 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白夏汤的MIC
        4.2.4 白夏汤的SMIC测定
        4.2.5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态结构影响的观察
        4.2.6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白夏汤的MIC
        4.3.2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菌的SMIC测定
        4.3.3 白夏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4.4 结论
    4.5 讨论
        4.5.1 中药抑菌机制
        4.5.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形成的生物被膜关系密切
        4.5.3 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
        4.5.4 白夏汤的研究价值
        4.5.5 白夏汤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作用
第五章 白夏汤溻渍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5.1 病例资料
        5.1.1 病例来源
        5.1.2 创面感染诊断标准
        5.1.3 病例选择
    5.2 分组及治疗
        5.2.1 分组
        5.2.2 药物及设备
        5.2.3 用药方法
    5.3 疗效观察指标和方法
        5.3.1 —般性观察指标
        5.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方法
    5.4 疗效评定标准
        5.4.1 总疗效评定标准
        5.4.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5.4.3 中医证候疗效(主症+次症)评价标准
    5.5 统计学方法
    5.6 结果
        5.6.1 一般情况分析
        5.6.2 临床总疗效
        5.6.3 创面面积缩小情况
        5.6.4 中医证候和主症变化情况
        5.6.5 两组患者WBC、NE%及CRP的比较
    5.7 结论
    5.8 讨论
        5.8.1 中医外科学关于创面感染范畴的阐述
        5.8.2 皮肤感染与阳证疮疡的关系
        5.8.3 现代医学对皮肤感染的治疗
        5.8.4 中药抗感染临床研究
        5.8.5 中药复方抗菌研究
        5.8.6 相关联合抑菌作用
        5.8.7 白夏汤抗菌机制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中文详细摘要

(3)抗感染NZF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引言
    1.2 细菌感染性疾病论述
        1.2.1 呼吸系统感染
        1.2.2 消化系统感染
        1.2.3 泌尿系统感染
    1.3 中草药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1.3.1 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研究
        1.3.2 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1.3.3 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研究
    1.4 中草药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方法
        1.4.1 定性测定的琼脂扩散法
        1.4.2 定量测定的连续稀释法
第二章 抗感染 NZF 方的组方研究
    2.1 材料
        2.1.1 试药
        2.1.2 试验菌种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药物的制备
        2.2.2 体外抗菌实验
    2.3 结果
        2.3.1 单味中药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2.3.2 中药复方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2.3.3 NZF 方不同配伍比例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2.4 讨论与小结
        2.4.1 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
        2.4.2 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
        2.4.3 单味中药 BZ 与中药复方 NZF 的抗菌作用比较
        2.4.4 NZF 方不同配伍比例的抗菌作用
第三章 NZF 方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材料
        3.1.1 试药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药物的制备
        3.2.1 单因素考察
        3.2.2 正交试验
    3.3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3.3.1 溶液的制备
        3.3.2 波长的选择
        3.3.3 色谱条件
        3.3.4 专属性实验
        3.3.5 线性关系考察
        3.3.6 精密度实验
        3.3.7 重复性实验
        3.3.8 稳定性考察
        3.3.9 回收率实验
    3.4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3.4.1 单因素考察的含量测定结果
        3.4.2 正交试验的含量测定结果
    3.5 讨论与小结
        3.5.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5.2 单因素考察
        3.5.3 正交试验
第四章 NZF 方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1 材料
        4.1.1 试药
        4.1.2 试验菌种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
        4.1.5 仪器
    4.2 方法
        4.2.1 药物的制备
        4.2.2 纯化方法
        4.2.3 体外抑菌实验
    4.3 结果
        4.3.1 NZF 方不同方法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2 NZF方不同浓度溶剂Y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3 NZF 方不同提取时间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4 NZF 方不同提取次数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5 NZF 方不同料液比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6 NZF 方提取工艺正交实验的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3.7 NZF 方的最佳提取工艺确证研究
        4.3.8 NZF 方不同部位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4.4 讨论与小结
        4.4.1 单因素考察
        4.4.2 正交试验
        4.4.3 不同部位抗菌作用
第五章 本文结论
    5.1 结论
        5.1.1 单味中药的抗菌作用研究
        5.1.2 中药复方的抗菌作用研究
        5.1.3 NZF 方的抗菌作用研究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仪器设备
    附录Ⅱ菌种
    附录Ⅲ培养基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西药组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导师及课题小组成员简介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方案设计及研究方法
    1.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菌株
    2.主要方法
        2.1 接种方法
        2.2 菌液制备
        2.3 K-B 纸片扩散法
        2.4 稀释法——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法)
    3.主要内容
        3.1 20 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3.2 中药免煎颗粒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3.3 2 种中药单体对 MDR-AB 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3.4 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山慈菇水层部分抗菌活性筛选和分离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兰科植物概述
    2 山慈菇的概述
        2.1 山慈菇的应用现状
        2.2 山慈菇的生物学特点
        2.3 山慈菇伪品的生物学特点
        2.4 山慈菇的理化鉴别
        2.5 山慈菇的化学成分研究
        2.6 山慈菇的药理作用
        2.7 临床应用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山慈菇水层部分的抑菌活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试药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菌种
    2 方法
        2.1 提取分离
        2.2 抑菌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山慈菇水层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试药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化合物结构鉴定
    5 小结
第三章 山慈菇及其伪品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激活作用
        2.2 薄层层析
    3 小结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四、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逍遥散多组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D]. 徐铭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2]白夏汤溻渍对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D]. 查朱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抗感染NZF方的研究[D]. 刘静. 广东药学院, 2014(03)
  • [4]中西药组合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D]. 张晓玲. 济南大学, 2014(01)
  • [5]山慈菇水层部分抗菌活性筛选和分离纯化研究[D]. 黄小容. 贵州大学, 2009(S1)
  • [6]几味抗菌中药的临床新用分析[J]. 申时顺.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S1)

标签:;  ;  ;  ;  ;  

几种抗菌中药临床新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