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药品分类管理

澳门药品分类管理

一、澳门的药物分类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姚东宁,胡豪,吴霭琳[1](2021)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当前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分析已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合作的时代背景下,澳门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未来更好地衔接内地监管体系,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监管环境提供政策建议。

骆焕泰[2](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GBA)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关系着粤港澳三地人民福祉,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推进大湾区药品管理一体化,近年来从居民到企业家,再到两会代表都提出许多重要的构想,2020年国家药监局允许港澳已上市药品经广东省批准后在大湾区使用,进一步促进大湾区药品融合创新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研究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的文献。粤港澳三地虽同属一个主权国家,但粤港澳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港澳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粤港澳三地政府的行政管辖权互不干涉,且三地法律制度差异巨大,目前粤港澳三地实行各自的药品管理制度;因此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一体化管理模式需要基于三地制度和法律差异的现状。为此本文在第二章先就粤港澳三地的政治制度背景以及现阶段粤港澳政府间区域协作的法律基础进行研究,理清现阶段粤港澳区域合作在宪法和基本法所赋予的权力和依据现行法律框架下所采用的模式。然后在第三章先分别对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监管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所采用的不同机制和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以及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必须满足的条件。基于以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尊重粤港澳“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原则下将三地的药品监管机制差异进行有机结合,本文构建了六个类别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第四章提出了构建政府区域协作的非法定组织“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委员负责协调三地的药监部门进行药品联合巡查,向药品申请人提供义务注册咨询培训,以及对三地互通的药品进行认证等。第五章提出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的新模式,详细论述了新模式的流程和基于粤港澳三地法律框架进行的可行性论证,并与欧盟药品注册模式进行对比论述。第六章提出了如何通过修订港澳药品注册法规使得加快内地新药在港澳的上市时间,并且在港澳的立法现状下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七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三地药监部门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指派代表进行药品联合抽检,并委托共同认可的检验所进行检验。第八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通过三地政府组成联合稽查小组对同一制造商进行同步稽查,三地药监部门独立行使稽查权,使得在不改变粤港澳现行稽查制度下整合大湾区资源、提高稽查效率。第九章提出了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先分析了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然后构建了港澳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内地加工的具体实施流程,最后提出了将委托加工的港澳中成药在内地进行销售的策略。至此,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司法、法律现状和药品监管机制差异的研究;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提出了六类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并且在每一类模式的构建中均进行法律可行性分析,同时依据粤港澳三地的药品管理制度设计出具有实操性的SOP流程。为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管理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现实执行的参考,同时也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合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卢志南[3](2021)在《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性评估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并探索影响澳门心衰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负担。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队列研究,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依据ICD-9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30天、1年、3年和5年)的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首先,我们系统性描述了澳门AHF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的全貌,并与中国内地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代表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数据进行对比,明确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澳门AHF心衰患者独特的临床特点;然后,对澳门不同年龄段的HF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评估了澳门中国人群HF患者的年龄负担和应对策略;最后,我们重点关注了澳门AHF中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HFpEF预后的管理策略。结果:Macao-HF研究纳入的967例A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0(66.0-88.0)岁,比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平均年龄(70-73岁)大10岁左右,而比中国内地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66.0±15.0岁)大16岁,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52.9%)是HFpEF。澳门心力衰竭患者的高龄化特征与其社会经济水平和老龄化人口结构密切相关(P<0.01)。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存在显着的差异(P<0.01)。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相比,HFpEF组患者流行趋势逐渐增加,且年龄较大,女性居多,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贫血和既往心衰的比例较高(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澳门心衰研究了填补了澳门心衰领域研究的空白,心衰患者老龄化和HFpEF已经成为中国心衰人群巨大的健康负担。Macao-HF研究将有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流行病学的深刻转变,为未来的澳门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研究方向打下坚实的实证基础,本研究获得的“澳门经验”将为未来老龄化的中国内地住院心衰患者的临床管理和研究设计提供区域性证据。第一部分澳门心力衰竭研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评估目的:系统性评估澳门住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方法: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指标,住院期间和出院治疗方案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是住院期间死亡、随访30天、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再次入院以及心衰再住院。结果:Macao-HF研究纳入的967例A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0(66.0-88.0)岁,比世界上其他发达地区平均年龄(70-73岁)大10岁左右,而比中国内地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66.0±15.0岁)大16岁。男性占49.8%。造成心衰最主要的病因是缺血性心肌病(42.9%),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5.2%)。诱发心衰急性发作最多的原因是心肌缺血(32.2%)和感染(19.8%),其次是各种各样的急性心律失常(17.5%)。85%的澳门AHF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占47.2%,合并心房颤动/扑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接近三分之一,合并贫血的患者高达59.9%。指南推荐的循证医学药物在澳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不足60%,澳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脑卒中、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低钠血症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澳门AHF患者老龄化程度突出,合并症多,循证医学药物的应用与指南差距明显,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死亡率较高,是澳门公共卫生系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第二部分澳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负担目的:评估澳门住院心衰患者的年龄负担。方法:澳门心衰注册登记研究是连续入选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澳门唯一的公立医院,负责澳门60万居民的医疗服务)因急性心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而住院的患者。首先,我们调查澳门住院心衰(Hospitalized heart failure,HHF)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澳门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然后,我们分析不同年龄段的HHF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了 967例澳门HHF患者。年龄中位数是82岁。澳门HHF患者入院时高龄的特征与其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显着的人口老龄化结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心衰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循证医学药物的使用、近期和长期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都有显着的异质性。结论: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澳门中国人心衰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cutedecompensated heartfailrue,ADHF)在澳门日益成为一种老年化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存在显着的差异,亟需要依据年龄的危险分层模型和多学科协作团队来提高HHF患者的治疗水平和预后。第三部分比较澳门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下降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目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临床备受关注的热点。我们在澳门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此项研究以系统性评估中国人群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并与射血分数减少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比较。方法:我们连续入选了 2014.1.1至2016.12.31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住院时具有超声心动图数据的967例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分成3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50%),以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并进一步比较了 HFrEF和HFpEF组之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和不同结局的方面的差异。主要结局指标是随访期间30天、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再次入院以及因心衰再住院。结果:本研究队列中HFpEF占52.9%,HFrEF占32.8%。与HFrEF组相比,HFpE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且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贫血和既往心衰的比例较高。在未校正模型中,HFpEF组在1年,3年和5年时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显着高于HFrEF组(P<0.05);但校正后两组之间的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无显着差异(P>0.05)。HFpEF组1年、3年和5年的绝对死亡率高达41.8%,52.1%和55.3%。高龄是导致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升高的共同危险因素。而对于HFpEF组患者,脑卒中和房颤是其1年,3年和5年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澳门急性心衰住院患者中超过一半是HFpEF患者。HFpEF和HFrEF患者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各项终点事件均没有显着的差异,但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的绝对风险仍然很高,HFpEF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王含贞[4](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成药上市许可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付璐[5](2020)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类健康需要依靠多种医学体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然而东西方医学的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医在西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回溯中西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挖掘其影响因素,或可为当今医学交流的相关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提供一些史学意义上的启示。本文选择《本草纲目》传欧史作为研究切入点,原因在于此书在欧洲的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且评价较高,是中医西传的一个较为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对《本草纲目》传欧史加以阐述和解析,或可加深人们对东西方医学交流的历史脉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医学交流提供某些历史借鉴。《本草纲目》系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纂的一部本草学巨着,于1593年刻成、1596年发行,最迟在1604年传入日本,之后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于17世纪末传入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18-19世纪期间,诸多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引用、研究及评价。20世纪以来,《本草纲目》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如1953年,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像镶嵌在该校大礼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本书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8年,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本草纲目》成书44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学者围绕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举办了多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纪念活动。《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贯穿17-21世纪,跨越了欧洲多国,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且在不同时期的流传特点不同,故值得对其传欧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目录调查、网络调查以及实地考察3种方式,收集17世纪至今的多种专着、论文、信件、手稿、政策文件、照片、画册、标本等珍贵资料;采用传统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本书从17世纪至今在欧洲多国的流传过程及欧洲读者对本书的收集、翻译、引用、研究和评价;此外,本文运用接受理论作为核心理论指导,挖掘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及阻力因素;同时,借鉴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从知识的收集、分析、传播及应用四个阶段探讨了《本草纲目》传欧的全过程。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本文考察了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梵蒂冈、比利时、奥地利8国17家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22种38部,对其馆藏地、书号、版本信息及特征进行论述。特别是法国所藏3种《本草纲目》彩绘本,本文对其药图来源进行考证后,认为彩绘本所绘816幅药图系参考《本草纲目》钱蔚起刻本所附药图上色而成,并在个别细节处进行了增补、删减和修饰。关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本文阐述了 4种英文、法文译本的主要内容、体例以及翻译特点。其中,18世纪由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所编写的手稿“《本草纲目》中水、火、土、金石诸部药物”,为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本草纲目》法文节译本;由法国27位传教士联合供稿、并由杜赫德所编纂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专设一章翻译《本草纲目》的前言部分及16种药物,该书在欧洲流传甚广,对《本草纲目》传欧影响较大。20世纪英国学者伊博恩联合北京博物学会诸位学者编纂的8种着作,涉猎《本草纲目》所载植物、矿物及动物药,内容全面。至21世纪,由中国学者罗希文所译《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ncaoGangmu)》,是世界上首部、亦是目前唯一的《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从内容到体例还原度都非常较高。关于《本草纲目》的欧洲接受史,本文将其分为“传入与翻译期”“研究与评价期”“文化印象构建期”三个时期:在17-18世纪,欧洲的《本草纲目》接受者主要为来华传教士,他们在中国收集此书的文本、图像与相关药物标本,并将部分文本内容译成西文传到欧洲。至19世纪,《本草纲目》的接受者以药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等学者为主,他们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标本进行化验分析,从化学、药理学角度阐释这些中国药物,并与欧洲当地的植物进行对照研究。20世纪以来,西方对《本草纲目》的接受形式趋于多样化,如通过雕塑、动画等形式向国际展示李时珍及中草药文化形象,特别是《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的梳理,可以认为:影响欧洲读者接受本书的动力主要来自“新鲜(猎奇)”和“实用(需求)”,而阻力则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此外,本文在“《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一章中厘清了《本草纲目》传欧研究中的3个常见争议性问题:一是波兰传教士卜弥格关于中药的两种着作《中国植物志》《单味药》皆非《本草纲目》的外文节译本,但卜弥格在《单味药》中引用过《本草纲目》丹砂及龙骨的条文。二是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非以《本草纲目》为研究对象,但他年轻时很可能在奥布瓦修道院见过《本草纲目》彩绘本,并为了阅读彩色植物图旁的汉文去学习汉语,终成为一位着名汉学家。三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三大着作《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及《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共出现8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表述,8条相关引文中有5条可能引自《本草纲目》,主要为对家鸡和金鱼相关资料的引述。其余3条可能来自《中国纪要》转引《齐民要术》对养羊法的记载。达尔文可能误认为此8条引文出自同一种“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即《本草纲目》。最后,本文从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出发,将《本草纲目》知识的传欧过程分为收集、分析、传播、应用四个阶段:从知识收集来看,欧洲人通过购买、赠送、掠夺等方式,收集了《本草纲目》的多种版本及相关的药物标本;随后对《本草纲目》中的知识进行了筛选、翻译、引用、研究;通过论着、会议、展览等传播方式,将《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展示给其他欧洲学者;同时从资源获取、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等角度实现了知识的应用。有关本文的创新点,笔者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新材料:本文收集、补充了一些前人论述中未载的史料。如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的《本草纲目》明清版本、相关绘本、剪贴画册、学者手稿等多种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收集了 5种与《本草纲目》相关的药图绘本及剪贴画册。其中的3种彩绘《本草纲目》药图,迄今学界知之不多,尤其珍贵。本文将其中的图像与《本草纲目》多种版本的药图逐幅进行对比,详细分析其绘图特点,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欧洲学者获取《本草纲目》药图的背景及意义,弥补了现有研究关于《本草纲目》图像传欧的某些缺失。对前人虽有提及、但未做深入研究的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其特点与价值。如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本草纲目》“金石部”法文译稿、法国汉学家毕瓯及化学家布朗涅尔对《本草纲目》所载药物的化验分析、英国药理学家汉伯里对《本草纲目》的研究等,都是前人相关研究中鲜少涉及或研究较浅的珍贵资料。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欧洲学者论着的成书背景、体例、内容、特点及其对《本草纲目》传欧的意义,拓展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观点:对《本草纲目》西传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争议性问题,本文在详细考证后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的着作是否为最早的《本草纲目》西文节译本?”“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的毕业论文是否为欧洲史上最早的以《本草纲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否盛赞《本草纲目》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论述,追本溯源,厘清了既往研究中的某些讹误,并基于文献证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视角:本文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学上亦有所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文献学、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引入接受理论及知识社会史的研究框架,试图从社会史、文化史角度,深入探讨《本草纲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的东西方医学交流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借鉴。

浦恩菱[6](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提出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李飞娜[7](2020)在《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文中指出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亟需新型高效的抗生素,而当前新型优质抗生素药物匮乏,主要原因之一是已知菌和素的重复筛选所导致的发现成本升高和效率低下。放线菌是抗生素生产的主力军,其物种多样性是化合物多样性的基础,开发菌源,丰富药用放线菌资源,可从源头上增加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机率。栖息于特殊环境的放线菌以往研究较少,因其独特的基因类型和代谢机制,目前已成为药用放线菌资源开发的热点。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选择红树林和沙漠这两种特殊环境,采用经典的放线菌分离方法,开展了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由于实验室可培养的微生物不足自然界的1%,为有效挖掘剩余99%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还尝试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微生物。最后针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新物种,重点开展了多相分类学鉴定。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对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的红树林植物进行了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该研究从12份植物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92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8目17科30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22株为潜在新物种,4株新物种被鉴定发表;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2株发酵菌株中50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2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8株,值得开展化学研究的候选菌株28株,为评价其抗菌潜力,分析了其中5株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二、采用原位培养技术俘获福田红树林和茅尾海红树林土壤中未培养和难培养放线菌,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35份原位培养样品中分离得到367株放线菌,分布于7目12科30属,优势菌属为微杆菌属,其中9株为潜在新物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5株发酵菌株中45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mm)菌株10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3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2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8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25株菌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1株链霉菌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发现其具有产生多种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该菌中分离得到3个活性化合物。三、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样品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并从中选取代表菌株开展抗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检测。从15份植物样品中得到320株内生放线菌,分布于9目14科23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其中19株为潜在新物种,目前已经确定了 3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75株发酵菌株中47株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具有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的菌株6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10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5株;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对75份发酵液酯相提取液的筛选结果表明,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DNA合成,2株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可抑制蛋白翻译。根据上述结果,确定19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对其中4株菌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力。在基因挖掘指导下,本课题组博士生已从2株候选菌株中分离得到14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四、选取4株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菌(1T4Z-3、4Q3S-7、5T4P-12-1和2T4P-2-4)和3株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8H24J-4-2和9W16Y-2)开展了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确定了上述7株菌的分类地位,分别命名为Amnibacterium endophyticum sp.nov.、Marmoricola mangrovicus sp.nov.、Mangrovicella endophytica gen.nov.,sp.nov.、Aureimonas endophytica sp.nov.、Labedella phragmitis sp.nov.、Labedellapopuli sp.nov.和 Aeromicrobium endophyticum sp.nov.。本研究从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共分离得到879株放线菌,分布于9目20科54属;对242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共获得142株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其中强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20 mm)菌株共22株,具有明显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12 mm)的稀有放线菌共44株,具有抗菌活性的潜在新物种共15株;对160株放线菌进行基于抗菌作用机制的筛选,获得4株可抑制蛋白翻译的链霉菌和2株可抑制DNA合成的链霉菌。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72株为化学研究候选菌株,并对其中10株菌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预测了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潜能。目前本课题组博士生从本研究获得的3株化学候选菌株,分离得到了 17个活性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另外,本研究共分离得到50株潜在放线菌新物种,7株已被鉴定发表。文献调研发现,截至2020年3月,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13个,其中有4株来自本研究的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2017-2020年1月,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新物种共5个,其中有3株来自本研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本研究结果揭示红树林和沙漠生境中孕育着丰富且新颖的放线菌资源,是新抗生素发现的宝库。同时,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可为天然产物研究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菌源,值得深入研究。

黎飞鸿[8](2020)在《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以珠海横琴新区为例》文中认为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产业地产的开发与运营。当产业地产和各类新区结合到一起时,又显示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产业地产也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集约化发展,很多城市都设立了不同形式的新区,如开发区、科技园、自贸区等,并期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来提振当地经济发展。这使得在新区内开发的产业地产,成为产业地产开发领域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已不太适合新的产业格局的发展要求。在产业地产开发中,开发企业要想突破发展困境,让开发项目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让项目能实现长远的收益和回报,就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的产业环境,特别是在各类新区内的项目,要能采取新的、高效整合策略,去推动项目的开发,从而实现项目的健康发展,并带动企业、新区及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研究的重点是国家级新区内“产业地产”开发模式研究,主要分析开发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开发要素或要点。本研究中的国家级新区主要指经国务院审批通过的开发区、经济区、自贸区、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等,它们在更高的层面上承担着更多的功能和使命,产业格局的划分上也更加明确,部分新区还承担机制创新实验的职能。本研究以横琴新区作为代表研究案例,系统性的分析了横琴新区的特点,并以横琴新区里的综合性“产业地产”项目作为实例进行分析,整理出了新区“产业地产”开发的八大要点,即:新区的性质与发展目标、地理区位、产业环境、产业政策、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区域房地产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件、后期运营等。通过案例研究与分析,归纳出其开发模式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产城融合”的三位一体开发模式,得出新区“产业地产”开发的最重要特征是:要跳出传统“产业地产”项目以产品为核心的狭隘思维,要将新区内的“产业地产”项目与政府产业政策结合,按照产品+服务+产业链等多位一体的方式去进行策划和开发,并且与城市发展充分融合。

王基德[9](2020)在《14亿人一条心 抗“疫”,中国必胜!》文中认为一、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有一颗心叫万众一心,有一座城叫众志成城。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支援武汉,防控疫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一)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黄鹤楼前,江水汹涌;病毒肆虐,疫情如火!"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

沈敏路[10](2020)在《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门在历史发展中因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而形成独特的社团社会,社团社会首先发育出与众不同的―拟政府化‖功能,与澳门政府形成独特的二元社会治理体系,对澳门社会的公共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特定区域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区域内部治理结构的变化。但在澳门却并非如此,澳门二元合作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与中葡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变化密不可分,澳门独特的中葡社群结构与多种族、多文化并存的传统,导致澳门社团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以合作主义为导向,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强弱消长模式。澳门回归后,随着开放博彩业专营权政策的实施,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各类矛盾的冲突也日趋激烈,不少新型社团相继涌现、兴起,很多社团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继续发挥社会服务、管理等―拟政府化‖功能外,社团参与咨询和代议制选举的―拟政党化‖功能得到发展和强化。截止于2018年3月,在澳门特区合法注册的社团共有8,576个。随着利益的不断分化,社团参与公共治理的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少,而社团碎片化、服务功能弱化和代表功能变异等问题日趋显现,近几年来更出现了一系列具规模的社会运动,而参与其中的社团数量和个人与日俱增。这说明原有的社团体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如何解决?而《澳门基本法》确定了―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则,为澳门政治发展与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制度空间。那么,为更好地发掘澳门民间社团资源的治理价值与利用社会法团主义体制的协调功能来推动澳门步入善治,急需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社团组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第三部门理论、法团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博弈理论等理论为支撑,学习梳理了国内外理论文献和案例,从本澳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多中心理论为分析框架、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探讨澳门社团社会在社会环境出现重大变更下发生的变化,同时,通过历史分析、文献研究及访谈等研究方法,更以特别编制的问卷调查,创新、详实地了解澳门这个熟人社会社团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真实状况,深入挖掘澳门社会公共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澳门社团社会参与澳门社会治理的机理。本研究发现,澳门回归后,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已发展深化至具―拟政府化‖+―拟政党化‖特性,对澳门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进而,为未来优化澳门社团社会与澳门政府形成的二元合作治理体系、实现澳门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如下:(1)澳门社会的发展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社团社会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府和社团社会共同治理的二元社会治理体系。而且,社团社会的功能已经从回归前单一的―拟政府化‖格局发展到回归后的―拟政府化‖和―拟政党化‖并重的格局。(2)随着利益的不断分化,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少,澳门社团碎片化、服务功能弱化和代表功能变异等问题日趋显现,澳门社团社会的发展处于交叉口,亟需选择发展方位。(3)以社会合作主义为基质的澳门公民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之中。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结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不同利益团体出于各自的立场和私利而进行游说或公开施加压力,企图影响政府实行某些会带给他们利益、但并非有利于公众利益的错误政策。(4)推动澳门的公民社会建设非常重要,政府应积极作为,加强社团内部民主的建设,提升民间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力求以合作主义为导向,达至民间社团与政府的管治之间的平衡,力求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现代社会善治模式。

二、澳门的药物分类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的药物分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的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药品监管法规体系
2药品监管机构
3药品的监管定义
4药品监管措施
    4.1上市前监管
    4.2药品上市后监管
    4.3广告监管
5未来发展的思考
    5.1完善监管制度
    5.2提升审评及行政效率
    5.3推动监管科学发展应用
    5.4推进大湾区融合、国外接轨
6结语

(2)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1.3.1 理论研究意义
        1.1.3.2 现实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1.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对比研究
        1.2.1.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中成药上市许可机制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法律解释学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1.4 论文创新点
        1.4.1 选题新颖契合时政
        1.4.2 研究视角新颖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合作的法律基础研究
    2.1 粤港澳大湾区概述
    2.2 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制度背景与司法管辖权研究
    2.3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冲突与协作监管制度现状
    2.4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合作协议模式及法律效力
        2.4.1 粤港澳合作协议签订的主体
        2.4.2 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方案的模式
        2.4.3 粤港澳三地立法权限的比较
    2.5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需要遵守的国际法
    2.6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法律合作项目
        2.6.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协助合作项目
        2.6.2 粤港澳大湾区的律师执业合作项目
        2.6.3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院审判合作项目
        2.6.4 粤港澳大湾区的仲裁合作项目
    2.7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立法协同管辖”的探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现状研究
    3.1 粤港澳三地药品监管机构简介
        3.1.1 内地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1.1 药品注册管理司
        3.1.1.2 药品监督管理司
        3.1.1.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3.1.2 香港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2.1 西药监管机构——卫生署药物办公室
        3.1.2.2 西药注册机构——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
        3.1.2.3 中成药监管机构——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3.1.2.4 中成药注册机构——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
        3.1.3 澳门药品监管机构及职责简介
        3.1.3.1 药物监测暨管理处
        3.1.3.2 稽查暨牌照处
    3.2 粤港澳三地药品注册市场准入制度研究
        3.2.1 内地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1.1 内地药品管理分类
        3.2.1.2 内地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1.3 内地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1.4 内地“化学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5 内地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1.6 内地“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 香港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2.1 香港药品管理分类
        3.2.2.2 香港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2.3 香港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2.4 香港西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2.5 香港中成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3.2.3 澳门药品注册制度研究
        3.2.3.1 澳门药品管理分类
        3.2.3.2 澳门药品注册申请主体
        3.2.3.3 澳门药品注册监管机构
        3.2.3.4 澳门西药注册及市场准入制度
        3.2.3.5 澳门中成药市场准入制度
    3.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跨境注册的关键因素探究
        3.3.1 内地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1 境外化学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1.2 境外中成药药在内地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 香港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1 境外化学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2 境外生物制品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2.3 境外中成药在香港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 澳门审批境外药品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1 境外西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3.3.2 境外中成药在澳门注册的关键因素
    3.4 内地药品在港澳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 内地药品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西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1.1 内地中成药在香港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 内地药品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1 内地西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4.2.2 内地中成药药在澳门注册需要满足的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成立
    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性质
    4.2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法律依据
    4.4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
        4.4.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4.5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架构
        4.5.1 委员会主席的选举制度
        4.5.2 委员会主席的职权范围
        4.5.3 委员会秘书处
        4.5.4 委员会小组
    4.6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经费来源
    4.7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办公地址
    4.8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的运作程序
        4.8.1 委员会日常会议程序
        4.8.2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4.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4.10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的可行性分析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协同注册模式的构建——“协同认可程序”
    5.1 协同认可程序简介
    5.2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申请人
        5.2.1 申请人必须是内地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2 申请人必须是香港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3 申请人必须是澳门企业法人的法律依据
        5.2.4 申请人必须为粤港澳各地企业法人的司法意义
    5.3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
        5.3.1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释义
        5.3.2 协同认可程序(CRP)认证编号的法律效力及地位
    5.4 协同认可程序(CRP)的一般流程
        5.4.1 事前技术沟通指导
        5.4.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4.2.1 内地的申请注册
        5.4.2.2 香港的申请注册
        5.4.2.3 澳门的申请注册
        5.4.3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的申请
        5.4.4 协同认可程序(CRP)流程图
    5.5 四种不同情形的协同认可程序
        5.5.1 已在粤港澳三地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 境外已上市粤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2.1 事前指导程序
        5.5.2.2 向粤港澳三地分别提交药品注册
        5.5.2.3 申请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认证登记证书
        5.5.3 国内已上市港澳未上市药品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 内地未上市仿制药的协同认可程序(CRP)
        5.5.4.1 内地未上市仿制在港澳申请注册的程序合法性分析
    5.6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与“粤港澳协同认可程序”的对比与借鉴意义
        5.6.1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分类
        5.6.1.1 集中授权程序(CP)
        5.6.1.2 互认程序(MRP)
        5.6.1.3 分散程序(DCP)
        5.6.1.4 单一成员国审批程序(MAP)
        5.6.2 互认程序(MRP)和分散程序(DCP)的异同
        5.6.3 欧洲药品管理局对非集中程序存在分歧时的仲裁类型
        5.6.3.1 仲裁实例一
        5.6.3.2 仲裁实例二
        5.6.4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在大湾区的不适用性分析
        5.6.5 欧盟药品注册模式对“粤港澳协同认可模式”的可借鉴意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地原研药在港澳申请注册的模式构建探讨
    6.1 内地新药在香港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1.1 将内地纳入香港认可的药品注册参照机构
        6.1.1.1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2 放宽香港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1.2.1 香港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要求的管理现状
        6.1.2.2 香港放宽对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时限规定的新模式探讨
        6.1.2.3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2 内地新药在澳门注册的新模式探讨
        6.2.1 放宽澳门对取得两份药品注册证明书的时限规定
        6.2.2 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3 应对公卫紧急事态的内地药品进入港澳的特许模式
        6.3.1 应急药品进入香港的特许模式
        6.3.2 应急药品进入澳门的特许模式
        6.3.3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香港的案例解析
        6.3.3.1 香港立法授权政府特许疫苗上市
        6.3.3.2 未注册疫苗在香港使用引发安全责任的解决机制
        6.3.3.3 香港首次立法授权政府疫苗准入特许权
        6.3.4 国产新冠疫苗进入澳门的案例解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构建
    7.1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联合检验模式的一般流程
    7.2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3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4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的药品联合检验程序
    7.5 委员会(GBAC)成员兼任“药品抽样联合小组”的合法性分析
    7.6 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药品制造商的模式构建
    8.1 粤港澳三地药品稽查分类
    8.2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3 香港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4 内地对境外药品稽查的法律依据
    8.5 对国外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5.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6 对内地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6.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7 对香港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7.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8 对澳门药品制造商进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稽查的程序
        8.8.1 本程序的具体流程
    8.9 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制造商联合稽查的可行性分析
    8.10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模式的构建
    9.1 港澳中成药委托境内药厂代工生产的背景及依据
        9.1.1 港澳中成药制造商规模现状
        9.1.2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生产的优势
    9.2 粤港澳三地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1 内地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2 香港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3 澳门有关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依据
        9.2.4 港澳中成药委托内地加工的法律基础
    9.3 香港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模式
        9.3.1 香港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1.1 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委托大湾区内地药品生产企业代工
        9.3.1.2 申请更改中成药的注册详情——更改制造商地址
        9.3.1.3 该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9.3.2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3.2.1 内地“境外药品委托生产规定”更新对未注册中成药代工的影响
        9.3.2.2 修订香港《中成药注册申请手册》
        9.3.2.3 香港未注册中成药委托生产的新模式
    9.4 澳门已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5 澳门未注册中成药委托大湾区内地城市代工生产的流程
    9.6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的出口转内销模式探索
        9.6.1 内地对于境外委托加工药品的销售规定
        9.6.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合法模式探讨
        9.6.2.1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转内销的法律依据
        9.6.2.2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进口药在内地注册
        9.6.2.3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按照国产药在内地注册
        9.6.3 港澳委托内地代工药品依照进口药的出口转内销流程
        9.6.3.1 先按境外已上市中成药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注册
        9.6.3.2 委托加工药品经海关手续后转内销
        9.6.4 港澳委托内地加工药品以国产药申请内地注册的模式
        9.6.4.1 以国产药注册比依照进口药注册具有的优势
        9.6.4.2 以国产药注册模式有利于港澳中成药在内地上市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澳门心力衰竭研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评估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本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澳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负担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本文的优点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澳门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下降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论文综述 房间隔分流器在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中的研究进展
    概述
    背景
    HFpEF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治疗现状
    HFpE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左房压对心衰患者的重要性
    左房减压术作为HFpEF治疗的新策略
    房间隔分流器的理论基础
    房间隔分流器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
    房间隔分流器的适合人群
    房间隔分流器尚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西传”研究现状
    “《本草纲目》传欧”研究现状
1 前言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性
2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版本流传
    2.1 法国藏本
        2.1.1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
        2.1.2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央图书馆所藏
        2.1.3 法国第戎市立图书馆所藏
        2.1.4 法兰西公学院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
    2.2 英国藏本
        2.2.1 大英博物馆所藏
        2.2.2 Wellcome医学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
        2.2.3 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
        2.2.4 曼彻斯特大学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所藏
    2.3 德国藏本
        2.3.1 柏林国立图书馆所藏
        2.3.2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所藏
    2.4 西班牙藏本
        2.4.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塞万提斯阅览室所藏
        2.4.2 西班牙巴厘阿多里德市菲律宾奥斯定会图书馆所藏
    2.5 俄罗斯藏本
        2.5.1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图书馆所藏
        2.5.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2.6 梵蒂冈藏本
    2.7 比利时藏本
    2.8 奥地利藏本
    2.9 小结
3 《本草纲目》在欧洲的译本流传
    3.1 《本草纲目》节译本
        3.1.1 范德蒙德的金石部药物译稿
        3.1.2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3.1.3 伊博恩的研究译着
    3.2 《本草纲目》全译本
    3.3 小结
4 《本草纲目》欧洲接受史
    4.1 传入与翻译期(17-18世纪)
        4.1.1 踏上欧洲土地(17世纪)
        4.1.2 翻译的出现(18世纪)
    4.2 研究与评价期(19世纪)
        4.2.1 博物学图鉴的收集(17-19世纪)
        4.2.2 中国药物的鉴定与研究
        4.2.3 《本草纲目》及中国科学的评价
    4.3 文化印象构建期(20-21世纪)
        4.3.1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译本
        4.3.2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研究
        4.3.3 《本草纲目》的近现代印象
    4.4 小结
5 《本草纲目》传欧之疑误考辨
    5.1 卜弥格与《本草纲目》——最早的“《本草纲目》译本”之争
    5.2 雷慕沙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学位论文”之争
    5.3 达尔文与《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由来
    5.4 小结
6 《本草纲目》传欧之讨论: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
    6.1 《本草纲目》的知识收集
    6.2 《本草纲目》的知识分析
    6.3 《本草纲目》的知识传播
    6.4 《本草纲目》的知识应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欧洲相关藏书机构及资料来源
附录2: 欧洲藏书机构所藏《本草纲目》明清版本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7)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细菌耐药现状
        1.2 抗生素研究现状
    第二章 特殊环境来源药用放线菌研究现状
        2.1 特殊环境微生物与未培养微生物
        2.2 红树林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2.1 红树林生境
        2.2.2 红树林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2.3 红树林放线菌新物种
        2.2.4 红树林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2.3 沙漠药用放线菌研究进展
        2.3.1 沙漠生境
        2.3.2 沙漠放线菌资源多样性
        2.3.3 沙漠放线菌新物种
        2.3.4 沙漠放线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章 抗菌活性筛选模型
        3.1 “ESPAPE”菌株
        3.2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
        3.2.1 色氨酸操纵子的减弱机制
        3.2.2 DNA的SOS应答机制
        3.2.3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报告质粒pDualrep2
        3.2.4 双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检测机制
    第四章 新物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新物种的界定标准
        4.2 多相分类
        4.2.1 表型特征
        4.2.2 化学分类特征
        4.2.3 分子分类特征
    第五章 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研究方案
        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5.2.1 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资源勘探
        5.3.2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挖掘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5.3.3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药用资源勘探
        5.3.4 特殊环境放线菌新物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第二部分 特殊环境药用微生物资源勘探
    第一章 澳门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实验样品
        1.2.2 试剂和仪器
        1.2.3 培养基
        1.2.4 植物浸汁
        1.2.5 抑制剂
        1.2.6 检定菌
        1.3 方法
        1.3.1 红树林植物样品处理
        1.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1.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1.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1.3.6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1.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1.4.3 192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1.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1.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1.4.6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1.5 讨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采用原位培养技术初步探究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地点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土壤浸汁
        2.2.5 抑制剂
        2.2.6 检定菌
        2.3 方法
        2.3.1 原位培养装置制作
        2.3.2 原位培养装置埋置
        2.3.3 原位培养样品处理
        2.3.4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3.5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3.6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2.3.7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2.3.8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2.3.9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位培养装置的收回
        2.4.2 放线菌分离结果
        2.4.3 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2.4.4 367株放线菌在不同埋样点、原位培养装置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2.4.5 放线菌新颖性分析
        2.4.6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2.4.7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2.4.8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新颖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
        3.2.4 植物浸汁
        3.2.5 抑制剂
        3.2.6 检定菌
        3.3 方法
        3.3.1 沙漠植物样品处理
        3.3.2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3.3.3 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菌株发酵及次级代谢产物提取
        3.3.5 菌株抗菌活性筛选
        3.3.6 菌株抗菌作用机制筛选
        3.3.7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结果
        3.4.2 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分析
        3.4.3 320株内生放线菌在植物样品、植物组织及培养基中的分布
        3.4.4 内生放线菌的新颖性分析
        3.4.5 抗菌活性初筛结果
        3.4.6 抗菌作用机制筛选结果
        3.4.7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特殊环境新物种的分类学研究
    第一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1T4Z-3的多相分类鉴定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菌种来源
        1.2.2 试剂
        1.2.3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形态特征观察
        1.3.2 培养特征观察
        1.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3.4 化学组分分析
        1.3.5 分子分类研究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形态特征
        1.4.2 培养特征
        1.4.3 生理生化特性
        1.4.4 化学分类特征
        1.4.5 分子分类结果
        1.5 讨论
        1.5.1 菌株1T4Z-3~T的分类地位
        1.5.2 Amnibacterium属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4Q3S-7的多相分类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形态特征观察
        2.3.2 培养特征观察
        2.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2.3.4 化学组分分析
        2.3.5 分子分类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形态特征
        2.4.2 培养特征
        2.4.3 生理生化特性
        2.4.4 化学分类特征
        2.4.5 分子分类结果
        2.5 菌株4Q3S-7~T的分类地位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11W25H-1和8H24J-4-2的多相分类鉴定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来源
        3.2.2 试剂
        3.2.3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形态特征观察
        3.3.2 培养特征观察
        3.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3.4 化学组分分析
        3.3.5 分子分类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形态特征
        3.4.2 培养特征
        3.4.3 生理生化特性
        3.4.4 化学分类特征
        3.4.5 分子分类结果
        3.5 讨论
        3.5.1 菌株11 W25H-1~T和菌株8H24J-4-2~T的分类地位
        3.5.2 拉贝达氏菌属(Labedella)分类学特征的修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漠植物内生放线菌9W16Y-2的多相分类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种来源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形态特征观察
        4.3.2 培养特征观察
        4.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4.3.4 化学组分分析
        4.3.5 分子分类研究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形态特征
        4.4.2 培养特征
        4.4.3 生理生化特性
        4.4.4 化学分类特征
        4.4.5 分子分类结果
        4.5 菌株9W16Y-2~T的分类地位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株红树林植物内生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种来源
        5.2.2 试剂
        5.2.3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形态特征观察
        5.3.2 培养特征观察
        5.3.3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5.3.4 化学组分分析
        5.3.5 分子分类研究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形态特征
        5.4.2 培养特征
        5.4.3 生理生化特性
        5.4.4 化学分类特征
        5.4.5 分子分类结果
        5.5 讨论
        5.5.1 菌株5T4P-12-1~T的分类地位
        5.5.2 菌株2T4P-2-4~T的分类地位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致谢

(8)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以珠海横琴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产业地产相关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产业地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
    2.1 .国家级新区的基本概念
    2.2 .“产业地产”的基本概念
    2.3 .“产业地产”的理论方法
        2.3.1 .“产业地产”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2.3.2 .“产业地产”发展与城市规划理论
        2.3.3 .“产业地产”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理论
    2.4 .我国“产业地产”的发展阶段
    2.5 .我国“产业地产”发展中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3.1 .德尔菲法确定新区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影响因素
        3.1.1 .德尔菲法专家选取
        3.1.2 .德尔菲法调查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问卷调查法分析新区产业地产开发关键因素
        3.2.1 .问卷调查实施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3 .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分析
    3.4 .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开发的关键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琴新区“产业地产”开发环境分析
    4.1 .横琴新区发展背景
    4.2 .横琴新区产业政策对“产业地产”开发的影响
    4.3 .横琴新区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政策对“产业地产”开发的影响
    4.4 .“政企城”三位一体开发模式在新区产业地产中的体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琴新区“产业地产”案例实证分析
    5.1 .横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开发模式分析
    5.2 .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开发要点
        5.2.1 .新区的性质、使命、与发展目标
        5.2.2 .新区的产业政策
        5.2.3 .新区产业用的土地出让条件
        5.2.4 .新区的产业聚集、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辐射能力
        5.2.5 .新区的产业项目后期运营
        5.2.6 .新区的区域房地产市场
        5.2.7 .新区的地理位置与资源条件
        5.2.8 .新区的产业环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开发模型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横琴新区发展背景
    附录三 、横琴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表
    附录四、横琴的产业及税收政策
    附录五、横琴的人才及配套政策
    附录六、横琴的金融及相关政策
    附录七、2017~2018 年横琴新区出让的部分产业用地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14亿人一条心 抗“疫”,中国必胜!(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一)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英雄无私:“特殊时期,我不上谁上?”
        英雄无畏:“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英雄必胜:“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二)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
    (三)托举生命的“方舟”
    (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
    (五)科技部:可以明确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疗效
    (六)武汉战“疫”,关键数据透露疫情形势哪些新变化?
        检测——核酸检测能力每日2万条,人群扩大到密切接触者
        医院床位——在院治疗3万多人,有能力收治确诊患者
        医疗物资——防护服等当日配送完有少量库存,氧气供应紧张状态得到改善
        治疗——病亡率约3.89%,比之前有所下降,新增出院连续超过新增确诊
二、战“疫”当前热点解读
    (一)疫情关键词
        【“零号病人”】
        【多省份新增病例0报告】
        【康复者血浆】
        【疫苗研发】
        【中医药救治】
        【气溶胶传播】
        【钟南山】
        【李兰娟】
        【李文亮】
        【彭银华】
        【护士妈妈】
        【疫中人】
        【拐点】
    (二)共克时艰,全球共同战“疫”
        协同科研攻关
        寻找最优疗法
        疫苗或需时日
    (三)同舟共济,来自国际各方的声援
三、中央部署指明方向
    (一)战“疫”关头,习近平向世界发出这些“中国声音”
    (二)坚持全国一盘棋打好防控总体战
    (三)亲自部署!习近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第一位
        统一指挥
        联防联控
        国际合作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
    (五)激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六)延伸:如何守牢守好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
四、万众一心抗“疫”全国驰援湖北
    (一)“一省包一市”凝聚中华磅礴之力十九支省市医疗队火速驰援湖北
        重庆市、黑龙江省支援孝感市
        山东省、湖南省支援黄冈市
        江西省支援随州市
        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援襄阳市
        江苏省支援黄石市
        福建省支援宜昌市
        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支援荆门市
        山西省支援仙桃、天门、潜江
        贵州省支援鄂州市
        云南省支援咸宁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援十堰市
        天津市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河北省支援神农架林区
    (二)疫情当前,大企业迸发责任感
        腾讯领衔捐款
        IT智能助力抗疫
        为抗疫一线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爱心捐助集聚湖北
        明星助力抗击疫情
        港澳同胞齐心协力
        机构携手并肩,爱心捐助驰援疫区
    (四)延伸:来自国外的“温暖”
        兄弟般的友情再现
        “一衣带水”的连带感
        土耳其、白俄罗斯、伊朗等国也伸出了援手
五、聚焦全国: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一)春节“宅”家,不一样的假期
        有声书到家陪“宅”
        180余部公益展播免费看
        足不出户“云”看展
        健康“家运动”
        居家解锁新技能
        “云综艺”为观众提供“宅乐指南”
    (二)全力抗疫,各行业有序复工复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复工率97.3%
        国家邮政局:快递投递量已恢复正常产能四成以上
        国资委:央企生产型子企业复工率已超80%
        铁路重点工程项目复工
        外交部:具备条件的在华外资企业已开始陆续复工复产
        水利部:超50%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复工
        人社部等5部门:点对点专车专列服务农民工返岗复工
        国家发改委: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口罩企业产能利用率达110%
    (三)在线学习,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
        在线教育已成刚需
        新华网面向高校推出思政教学资源在线服务平台
        高校慕课向社会免费开放使用
        多家科技馆发起科学实验挑战赛
    (四)疫情当前,新兴行业逆势爆发
        互联网医疗:缓解线下压力
        远程办公:解锁新型工作方式
        短视频:网红经济股大幅上涨
        在线消费:生活服务受益明显
        共享员工: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分配
六、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青岛在行动
    (一)火线驰援!青岛与湖北同在!
        1月25日全国援助武汉的专家组成员秦文抵达武汉
        大年初一,青岛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湖北省黄冈市
        青岛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
        青岛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
        青岛市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出征
    (二)守卫家园,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每位进青旅客都要测量体温
        市内四区建立区级医疗救治专家组
        发挥网格优势,摸排不漏一人
        把牢社区村庄第一道防线
        严防输入,机场管控更严
        高速公路,保障查验和通行效率
        守好开放小区,疫情防控不留死角
        开展地毯式排查,严把“四关”
        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行业实施实名登记乘车

(10)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2 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问题提出及主要观点
    2.4 本章小结
3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分析
    3.1 澳门社会治理二元合作体系的形成
    3.2 澳门社会治理二元合作体系的特点
    3.3 澳门社会治理二元合作体系形成的因素
    3.4 澳门社会治理二元合作体系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4 澳门社团现状及其功能分析
    4.1 澳门社团发展现状
    4.2 澳门社团功能的转型与发展
    4.3 澳门社团的功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分析
    5.1 社团参政议政的直接和间接方式
    5.2 回归后社团参政议政的途径
    5.3 2017 年第六届立法会选举中的社团参与
    5.4 本章小结
6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和存在问题
    6.1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6.2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6.3 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存在局限性的成因
    6.4 本章小结
7 澳门社团迈向善治社会的思考与建议
    7.1 以“强政府、强社会”为目标构筑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
    7.2 以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处理社会关系并实施公共管理
    7.3 以内部民主建设为重点加强民间社团的能力建设
    7.4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变迁与主流价值的重塑
    7.5 以引导社团变革为重点培育公民社会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人士及访谈的问题设置
附录2 澳门民众对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认知调查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澳门的药物分类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品及医疗器械监管的发展与展望[J]. 姚东宁,胡豪,吴霭琳.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1(12)
  • [2]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管理模式的构建[D]. 骆焕泰.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澳门心力衰竭研究 ——临床特点、治疗现状及5年随访预后分析[D]. 卢志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粤港澳大湾区中成药上市许可的政策研究[D]. 王含贞. 广东药科大学, 2020
  • [5]《本草纲目》在欧洲的流传研究[D]. 付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红树林和沙漠环境药用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新物种分类学研究[D]. 李飞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国家级新区“产业地产”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以珠海横琴新区为例[D]. 黎飞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14亿人一条心 抗“疫”,中国必胜![J]. 王基德. 青岛画报, 2020(Z1)
  • [10]澳门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研究[D]. 沈敏路.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澳门药品分类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