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大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黄瓜大棚特早熟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郝明贤[1](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祁水琴[2](2012)在《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既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生态平衡,进行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开展水稻--大棚瓜菜粮经多熟按茬和间作套种技术的研究,进行晚粳稻、优质蔬菜瓜果标准化生产配套农业关键技术组装集成创新,研究全年“二种二收”或“三种三收”的水旱复种轮作技术。水稻大棚多茬复种栽培,进行水旱优势互促,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稳粮增效,具有节约型、循环型的生产效益,瓜果蔬菜可以克服由于土壤引起的连作障碍,水稻可以节省化肥10-20%左右,合计年亩产值可超万元,净收入可达78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着;又可以通过水旱轮作改良地力、调节生态、减轻病虫害、粮菜双利双增的科学机理,十分适合我地平原水稻种植区推广
郜庆炉[3](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由海霞[4](2007)在《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设施蔬菜的发展,连作障碍已成为一些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产品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和设施条件,开展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克服途径的研究是实现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选择设施蔬菜中栽培面积较大,且易发生连作障碍的黄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连作0 a、1 a、4 a和8 a共4种连作年限和翻青玉米—黄瓜、番茄—黄瓜、豇豆—黄瓜、豆角—黄瓜、油菜—黄瓜、翻青黑豆—黄瓜和休闲—黄瓜共7种不同前茬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揭示温室黄瓜连作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探明土壤恶化和产生连作障碍的主导因子和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来明确不同前茬作物对克服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和确定黄瓜种植的最适宜前茬作物。同时选择玉米、番茄、豇豆、豆角、油菜、黑豆、黄瓜、小麦、小白菜和南瓜10种作物开展了黄瓜化感作用的研究,从化感作用角度揭示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和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的交互作用机理,来确定黄瓜的适宜前茬作物。试验结果表明:1、黄瓜连作使土壤呼吸强度降低,土壤细菌和真菌增加而放线菌减少,微生物总量略有上升而其种群相对结构稳定。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细菌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放线菌变化不显着,而土壤真菌直线显着上升。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显着的先升后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对连作年限反应不显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连作效应显着而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全N、全P、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有效态Fe、Zn和Cu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明显积累,有效Mn无显着变化,但出现了以P素积累最为突出、有机质和N素积累次之,而速效K积累最小的养分积累不平衡现象,且连作土壤的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提高而土壤pH值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趋于酸化和盐渍化。同时,黄瓜连作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株高、叶数、根数及植株干物质等生理和农艺性状均有抑制作用,连作黄瓜的产量降低,果实品质变劣。4 a以上连作年限土壤的真菌数量显着增加而土壤呼吸显着降低,土壤养分失衡更趋明显,土壤电导率值过高而超过了黄瓜生长的临界值,加之土壤有效锰含量有降低趋势,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黄瓜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下降,连作障碍现象发生,不宜再连作黄瓜。2、翻青玉米—黄瓜、番茄—黄瓜、豇豆—黄瓜、豆角—黄瓜、油菜—黄瓜、翻青黑豆—黄瓜6种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与前茬休闲相比,其土壤微生物类群总数、土壤细菌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N、P、K,有效态Mn、Zn和Cu的含量及土壤电导率均降低,而土壤真菌、放线菌和土壤有效Fe有增有减。6种前茬作物中,玉米和豇豆能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显着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而对土壤有效钾、有机质及有效锰含量的作用不明显,且能增加土壤pH值和明显提高黄瓜单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协调而黄瓜产量高,果实品质优,是黄瓜最适宜的轮作作物;其次休闲和豆角也可以作为黄瓜前茬,而番茄和油菜能增加土壤真菌数量而抑制土壤放线菌和土壤有效Mn、Zn和Cu的积累,且显着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黑豆和番茄能明显降低黄瓜光合速率和叶片保护酶活性,植株农艺性状不好,产量不高,果实品质变劣,所以番茄最不宜作为黄瓜前茬作物,其次为黑豆和油菜。3、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随着黄瓜幼苗培养茬次的增加而增强,且主要通过降低培养介质pH值和硝态氮含量,提高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来抑制黄瓜幼苗根系生长;连续培养黄瓜幼苗3茬以上的培养介质即出现连作障碍而不适宜继续培养黄瓜。4、各作物幼苗的培养均显着提高培养介质pH值,但南瓜、豆角、黑豆、黄瓜和小麦幼苗显着提高培养溶液电导率,黑豆、黄瓜、豇豆、油菜、豆角和玉米的根系分泌物降低培养溶液硝态氮含量而番茄、南瓜和小麦增加培养溶液硝态氮含量。同时,各作物根系分泌物中培养黄瓜幼苗后,溶液的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均提高,番茄、南瓜、黄瓜的根系分泌物溶液pH值降低,豆角、小麦、番茄和黑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的硝态氮含量增加。除玉米根系分泌物溶液外,其余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均抑制黄瓜种子胚根和胚芽生长;玉米、油菜、小白菜和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苗高和茎粗有促进作用。黑豆、豆角、玉米和豇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油菜和番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均有抑制。加之黑豆、玉米、豆角和豇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有较强的化感综合促进作用,油菜、南瓜和小麦根系分泌物溶液显着促进黄瓜根、叶干重而抑制茎干重,而对全株干重的作用不显着;黄瓜和番茄根系分泌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为综合化感抑制作用。所以,玉米是克服黄瓜连作障碍而进行轮作换茬的最佳前茬作物,其次为豇豆,再者为豆角、小麦和小白菜,而番茄最不宜作为黄瓜前茬作物,其次黑豆、油菜、南瓜和黄瓜也不宜作为黄瓜前茬。
宋群[5](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王树忠,王永泉,刘永霞,许晓东[6](2019)在《回顾与展望——北京蔬菜设施园艺技术发展70年》文中提出蔬菜产业是北京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在城市蔬菜供应保障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施蔬菜作为北京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发展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蔬菜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塑料、化工等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北京设施蔬菜生产面积逐渐扩大,蔬菜设施园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经历了一条设施结构由简易到高效、配套技术由传统到现代、蔬菜种类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之
李树庭[7](2016)在《密度和氮肥对设施袋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密度和氮肥是番茄栽培中重要的可控因素,对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调节株形和优化冠层结构有着显着的影响。针对设施番茄生产因过度追求高密度、高氮、高复种模式而造成土壤连坐障碍、病虫害严重及产量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初步筛选密度与氮肥最佳水平组合、辅助证明、进一步探究的思路,探讨了密度和氮肥对设施袋培番茄的影响,旨在建立增密减氮的高产栽培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对氮肥的依赖,为设施番茄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本试验采用袋培方式,以番茄品种“惠裕”为试材,栽培密度和单株施氮量为试验因子,设置5个密度水平(常规密度D1:4株/m2、D2:6株/m2、D3:8株/m2、D4:11株/m2、D5:17株/m2)和4个单株施氮量水平(常规氮肥N1:12174mg/株、N2:11581mg/株、N3:10989mg/株、N4:10396mg/株),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组合对设施袋培番茄生长、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冠层结构、氮代谢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密度和氮肥对番茄生长指标影响显着。密度一定时,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SPAD值随氮肥的降低而降低,采收期内,各指标降低差异不显着;氮肥一定时,密度的升高使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SPAD值降低。D3N2不同生育期内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SPAD值较D1N1分别平均降低:13.15%、12.55%、32.95%、8.2%。2.密度和氮肥对番茄单株干物质和单位面积干物质影响存在差异。密度一定时,二者变化规律一致,D1和D2条件下,随氮肥的降低而减少;D3条件下,表现为:N2>N3>N1>N4;而氮肥一定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在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递减,采收期内N1和N4条件下降低,N2和N3条件下则升高,单位面积干物质呈逐渐增加趋势。3.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净与气孔导度变化趋势相似,与胞间CO2浓度相反。密度一定时,D1和D2条件下,减氮使净光合速率下降;D3条件下,N2水平使净光合速率获得最大值,且与D1N1差异不显着。氮肥一定时,N1、N3和N4条件下,密度增加使净光合速率降低;N2条件下,D3水平净光合速率最大,D2水平最小。各处理蒸腾速率无明显变化规律,均在果实膨大期获得最大值。4.密度和氮肥对番茄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有显着影响。D3条件下,N2使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获得最大值,且与D1N1无显着差异。5.密度和氮肥对番茄冠层结构影响显着。密度一定时,减氮使叶面积指数降低;氮肥一定时,增加密度使叶面积指数增加。D3N1、D3N2在开始测量后约15天达到番茄生长的最适叶面积指数(34),显着快于其他处理。随着番茄的生长发育,D3N1继续增加,保持在高于4的水平;D3N2维持在最适叶面积指数范围约40天,生育后期均迅速下降。D1N4整个生育期未达到最适叶面积指数。密度一定时,随着氮肥的降低,距地面120cm以下叶层透光率升高,不同冠层叶位消光系数降低。氮肥一定时,随着密度的升高,不同冠层叶位透光率降低、消光系数增大,且距地面40 cm以下叶层光照情况较差。D3N2冠层内透光率分布均匀,最大差异值为32.6%;D3N2、D3N3、D2N3消光系数随冠层叶位升高而降低,差异值分别为0.453、0.409、0.318。6.密度和氮肥对番茄果实品质影响显着。密度一定时,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Vc含量均随氮肥的降低而降低;氮肥一定时,随着密度增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Vc含量升高,硝酸盐含量降低。隶属函数值分析表明D3N1、D3N2的总隶属函数值分别为5.093、4.78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番茄果实综合品质较好。7.密度和氮肥对产量影响显着。密度一定时,D1和D2条件下,减氮使产量下降;D3条件下,产量大小为:N2>N3>N4>N1。氮肥一定时,随密度的增加,N1条件下产量逐渐降低,N2、N3、N4条件下产量升高。N2条件下,D4(11株/m2)和D5(17株/m2)条件下产量显着下降,较常规栽培条件(D1N1)分别减产52.45%和64.97%。8.综合考虑番茄的生长发育、冠层结构、果实品质及产量,8株/m2和11581 mg/株为设施袋培番茄增密减氮栽培措施的最优组合,此时获得最大产量113.71t/hm2。
贾森,郝立冬,戴明,李贺,张春艳,胡畔[8](2015)在《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文中指出对甜玉米的种植方式和保护地栽培技术进行了综述,为甜玉米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倪宏正,孙兴祥,尤春[9](2014)在《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江苏盐城市蔬菜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指出分析盐城市蔬菜生产的不利因素及存在的技术问题,介绍该地蔬菜科技创新的做法,阐述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提出蔬菜科技创新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徐婉莉[10](2012)在《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种植的蔬菜以茄果和瓜类蔬菜为主,有番茄、茄子和黄瓜等,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趋势。本研究论文对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主要蔬菜的病虫害进行调查,进一步对蔬菜的三种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提出了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以为温州地区设施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见。1.通过对温州5个设施栽培蔬菜基地点的调查,发现设施蔬菜的主要病害为:十字花科蔬菜病害13种,其中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发生最为严重;茄果类病害30种,其中以灰霉病、青枯病发生最为严重;瓜果类蔬菜病害15种,其中以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最为严重。病害发生特点为: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连作障碍;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一些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2.温州市设施栽培瓜果蔬菜生产中有20多种常见的害虫,地上害虫主要是蔬菜潜粉虱、蓟马、叶蝇、蚜虫、红蜘蛛等,地下害虫主要是韭蛆、蛴螬、蝼蛄、小地老虎等。上述害虫已广泛分布在温州市各种植区,预计害虫的危害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烟粉虱目前在温州市处于点片分布,虽然危害面积暂时不大,但预计近几年烟粉虱有可能上升为温州市瓜果蔬菜面临的第一大害虫,极有可能暴发成灾并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引起多种蔬菜病毒病的流行。另外,随着叶菜类蔬菜越冬、促早栽培的面积不断扩大,蜗牛、黄曲条跳甲等害虫的危害正在进一步加重。3.通过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和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出三种能较好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分别为50%扑海因、40%施佳乐和0%腐霉利;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2.2%普力克,64%杀毒钒;1.8%阿维菌素乳油是防治烟粉虱的较理想药剂。4.针对温州市主要蔬菜病害发生的特点,按照设施栽培蔬菜的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要求,制定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流行迅速、为害严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利用设施栽培的优势,通过人为调节设施中的环境气候,制造不利于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并及时采取措施,把病菌控制在发生为害之前。对于设施栽培蔬菜虫害治理对策为:以作物系统为中心,以优化作物生态环境与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重要害虫的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估工作,实施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辅助生物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空间、地面、地下三个方面构建立体的无害化治理模式。
二、蔬菜大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黄瓜大棚特早熟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大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黄瓜大棚特早熟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 |
2.2.2 实地调查 |
2.2.3 问卷调查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条件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3.1.2 地理位置 |
3.1.3 水资源 |
3.1.4 劳动力资源 |
3.1.5 市场需求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致谢 |
摘要 |
1 引言 |
1.1 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历史变革 |
1.2 国内外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
1.3 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的意义 |
2 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周年多熟复种模式研究 |
2.1 开展水稻--大棚瓜菜粮经多熟按茬栽培技术的研究 |
2.1.1 茬口安排 |
2.1.2 环境要求 |
2.1.3 大棚作物栽培关键技术 |
2.2 开展水稻--大棚瓜菜类间作套种技术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配套农业关键技术组装集成创新 |
3.1 大棚作物后茬晚粳稻栽培技术 |
3.1.1 品种选择 |
3.1.2 种子处理 |
3.1.3 适时播栽 |
3.1.4 合理密植 |
3.1.5 直播除草 |
3.1.6 科学施肥 |
3.1.7 水浆管理 |
3.1.8 病虫防治 |
3.1.9 适时收割 |
3.2 早春大棚小型西瓜配套栽培技术 |
3.2.1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
3.2.2 适时积肥,合理密植 |
3.2.3 科学管理,适时采收 |
3.3 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
3.3.1 培育壮苗 |
3.3.2 定植 |
3.3.3 大田管理 |
3.3.4 及时采收 |
3.4 大棚接黄瓜高产高效技术 |
3.4.1 选择良种与种子准备 |
3.4.2 确定适宜播种期 |
3.4.3 育苗 |
3.4.4 嫁接 |
3.4.5 嫁接苗管理 |
3.4.6 嫁接苗定植 |
3.5 本章小结 |
4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分析 |
4.2 社会、生态效益 |
4.3 本章小结 |
5 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4.4.2 多维用地 |
§4.5 生物学原理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4.5.2 生态位原理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5.1.1 我国的气候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5.3.3 温室栽培型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6.1 光照条件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2 温度条件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3 湿度条件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4 空气条件 |
§6.4.1 二氧化碳 |
§6.4.2 有害气体 |
§6.5 土壤条件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7.2.1 轮作 |
§7.2.2 连作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8.1.2 人工补光 |
§8.1.3 遮光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8.2.1 增温 |
§8.2.2 保温 |
§8.2.3 降温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8.3.3 加湿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8.5.1 深耕土壤 |
§8.5.2 科学施肥 |
§8.5.3 合理灌溉 |
§8.5.4 生物除盐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
1.1.1 设施农业的类型 |
1.1.2 设施农业的效应分析 |
1.1.3 小结 |
1.2 设施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
1.2.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
1.2.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
1.3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
1.3.1 连作和连作障碍 |
1.3.2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
1.3.3 防治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措施 |
1.3.4 研究展望 |
1.4 设施蔬菜栽培进行轮作的意义和合理轮作的原则 |
1.4.1 基本概念的阐述 |
1.4.2 作物轮作在设施蔬菜栽培中的意义 |
1.4.3 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在轮作中的应用 |
1.4.4 合理轮作应遵循的原则 |
1.5 植物化感作用与设施蔬菜连作障 |
1.5.1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方式 |
1.5.2 植物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 |
1.5.3 植物化感作用与设施蔬菜连作障碍 |
1.5.4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不同连作年限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2 前茬作物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2.3 黄瓜的自毒作用研究 |
2.2.4 不同作物与黄瓜的化感作用研究 |
2.3 技术路线 |
2.4 预期目标 |
第三章 连作年限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与试验处理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2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常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
3.2.3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微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
3.2.4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5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2.6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第四章 前茬作物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与试验处理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2.2.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常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
4.2.3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2.4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电导率和pH 值的影响 |
4.2.5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盛瓜期土壤微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
4.2.6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7 不同前茬作物对拉秧收获期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4.2.8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盛瓜期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结论 |
4.3.2 讨论 |
第五章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处理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自毒作用 |
5.2.2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
5.2.3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自毒作用机理的溶液特性因素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结论 |
5.3.2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的化感作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
6.2.2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的化感作用 |
6.2.3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的化感作用 |
6.2.4 不同作物对培养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
6.2.5 黄瓜幼苗对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
6.3 结论与讨论 |
6.3.1 结论 |
6.3.2 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回顾与展望——北京蔬菜设施园艺技术发展70年(论文提纲范文)
蔬菜传统设施生产技术总结提升时期 |
主要技术内容 |
◎组织丰产竞赛,总结丰产经验 |
◎系统开展调查,提升理论水平 |
◎创新设施结构,改进改良阳畦 |
◎引进新型材料,塑料小拱棚兴起 |
◎劳动模范引领,带动技术推广 |
主要成效 |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大力发展时期 |
主要技术内容 |
◎半拱圆型覆盖结构兴起 |
◎塑料大棚开始发展 |
◎蔬菜地膜覆盖逐步推广 |
◎科学研究设施结构性能 |
◎规范设施名称和结构参数 |
主要成效 |
◎设施产量水平和供应能力稳步提高 |
◎新技术引进推动设施蔬菜实现新跨越 |
◆引进快速育苗技术 |
◆开发地热利用技术 |
◆研究无土栽培技术 |
◆引进连栋温室及配套技术 |
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期 |
主要技术内容 |
◎日光温室兴起与发展 |
◎日光温室结构不断创新 |
◎工厂化蔬菜生产逐渐发展 |
◆蔬菜工厂 |
◆食用菌工厂 |
◆芽苗菜工厂 |
主要成效 |
◎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成效显着 |
◎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取得显着进展 |
展望 |
(7)密度和氮肥对设施袋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栽培密度对作物的影响 |
1.2.2 氮肥对作物的影响 |
1.2.3 密度和氮肥互作对作物的影响 |
1.3 基质栽培技术的应用 |
1.3.1 设施基质栽培概述 |
1.3.2 基质栽培的优缺点 |
1.3.3 基质栽培营养液 |
1.3.4 常用基质栽培设备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概况 |
2.2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一 |
2.3.2 试验二 |
2.3.3 试验三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试验一 |
2.4.2 试验二 |
2.4.3 试验三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密度和氮肥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3.1.2 密度和氮肥对叶面积的影响 |
3.1.3 密度和氮肥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密度和氮肥对SPAD值的影响 |
3.2.2 密度和氮肥对光和参数的影响 |
3.3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
3.3.1 冠层透光率的变化 |
3.3.2 冠层消光系数的变化 |
3.4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1 密度和氮肥对番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4.2 密度和氮肥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3 番茄多项品质指标的隶属函数分析 |
3.5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5.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 |
3.5.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 |
3.6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6.1 不同密度对N2条件下袋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6.2 设施袋培番茄产量的趋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
4.1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
4.2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4.3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4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6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冠层结构的影响 |
4.7 密度和氮肥对袋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8 密度和氮肥对设施袋培番茄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
5.1 密度和氮肥对番茄个体植株的影响 |
5.2 增密减氮能有效发挥番茄群体优势,构建合理冠层 |
5.3 密度和氮肥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 密度和氮肥对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8)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植方式 |
1.1 单作 |
1.2 间作 |
1.3 混作 |
1.4 套作 |
1.5 复种 |
2 保护地栽培技术 |
2.1 地膜栽培 |
2.2 小拱棚栽培 |
2.3 育苗移栽 |
2.4 塑料大棚栽培 |
3结语 |
(9)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江苏盐城市蔬菜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利因素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
1.1 盐城市气候特点对蔬菜生产的不利影响 |
1.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
1.2.1 专用品种少 |
1.2.2 育苗技术差 |
1.2.3 配套技术不完善 |
1.2.4高效茬口推广率低 |
1.2.5 标准化水平低 |
1.2.6 单项技术叠加优势不明显 |
2 坚持蔬菜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
2.1 工作创新 |
2.1.1 基地建设规模化 |
2.1.2 产品质量品牌化 |
2.1.3 生产技术普及化 |
2.1.4 产品流通市场化 |
2.2 方法创新 |
2.2.1 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 |
2.2.2 技术推广与行政推动相结合 |
2.2.3 示范标准园建设与基地推广相结合 |
2.2.4 贸工农相结合 |
2.2.5 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
3 盐城市蔬菜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
3.1 大棚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
3.2 优化型大棚使用技术 |
3.3 大棚蔬菜立体种植和高效茬口模式利用技术 |
3.4 集约化育苗技术 |
3.5 重茬田嫁接换根栽培技术 |
3.6 大棚多层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3.7 大棚蔬菜科学施肥技术 |
3.8 大棚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 |
3.9 大棚蔬菜-水稻轮作技术 |
3.1 0 连作障碍防治技术 |
4 下一阶段蔬菜科技创新的思路和目标、重点 |
4.1 蔬菜科技创新的思路和目标 |
4.2 蔬菜科技创新的重点 |
4.2.1 发展节约型蔬菜生产 |
4.2.2 加强实用技术集成示范 |
4.2.3 加强新品种引进 |
4.2.5 加强菜田生态环境保护 |
4.2.6 提高蔬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
4.2.7 物联网技术示范 |
(10)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农业的概念 |
1.2 设施栽培蔬菜研究进展 |
1.3 国内设施栽培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
1.3.1 栽培设施科技含量低 |
1.3.2 环境调控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理论基础与量化指标 |
1.3.3 与我国相适应的大棚优化控制软件缺乏 |
1.3.4 我国温室建设上盲目性很大 |
1.3.5 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 |
1.4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及防治概况 |
1.4.1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 |
1.4.2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 |
1.5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概况 |
1.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面积、主要基地分布 |
1.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主栽种类及品种 |
1.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1.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6 本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 |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选择 |
2.1.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调查 |
2.1.2.1 调查的蔬菜种类 |
2.1.2.2 调查方法 |
2.1.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调查 |
2.1.3.1 调查的蔬菜种类 |
2.1.3.2 调查方法 |
2.1.4 病虫害危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1.1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1.2 茄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1.3 瓜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2.1 鳞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2 鞘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3 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4 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5 缨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6 直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7 螨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8 软体动物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
2.3.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的蔬菜病害发生的差异性 |
2.3.1.1 设施栽培蔬菜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的危害期延长 |
2.3.1.2 设施栽培蔬菜根结线虫病成为新的常发病害 |
2.3.1.3 设施栽培蔬菜青枯病发生形成二个高峰期 |
2.3.1.4 根肿病、晚疫病(菌)侵害的寄主发生了演变 |
2.3.1.5 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 |
2.3.1.6 枯萎病演变为瓜类蔬菜常发性的土传病害 |
2.3.2 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危害特点 |
2.3.2.1 设施栽培蔬菜的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连作障碍 |
2.3.2.2 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 |
2.3.2.3 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 |
2.3.2.4 设施栽培蔬菜的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 |
2.3.2.5 设施栽培蔬菜的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 |
2.4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 |
2.4.1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
2.4.1.1 美洲斑潜蝇 |
2.4.1.2 烟粉虱 |
2.4.1.3 小菜蛾、夜蛾 |
2.4.1.4 瓜绢螟、豆野螟 |
2.4.2 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温州地区大棚番茄、黄瓜和甘蓝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1.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1.3 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2.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2.3 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
3.2.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
4.1 改善设施,应用新技术 |
4.1.1 银黑双色膜覆盖技术的应用 |
4.1.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上的应用 |
4.1.2.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
4.1.2.2 主要应用效果 |
4.2 严格检疫 |
4.3 选择优抗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
4.4 农业防治措施 |
4.4.1 培育壮苗 |
4.4.2 轮作换茬 |
4.4.3 清洁田园,做好棚室消毒处理 |
4.4.4 应用嫁接栽培 |
4.4.5 进行生态调控 |
4.4.5.1 茄果瓜类疫病与灰霉病的生态控制 |
4.4.5.2 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生态控制 |
4.4.5.3 烟粉虱的生态控制 |
4.5 物理防治 |
4.6 辅助生物防治 |
4.7 合理化学防治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种类和生产现状 |
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 |
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 |
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番茄、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 |
5.5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蔬菜大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黄瓜大棚特早熟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D]. 郝明贤.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2]粮经复合型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研究[D]. 祁水琴. 浙江大学, 2012(01)
- [3]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4]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D]. 由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回顾与展望——北京蔬菜设施园艺技术发展70年[J]. 王树忠,王永泉,刘永霞,许晓东. 蔬菜, 2019(09)
- [7]密度和氮肥对设施袋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李树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甜玉米种植方式及保护地栽培技术[J]. 贾森,郝立冬,戴明,李贺,张春艳,胡畔.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3)
- [9]坚持科技创新 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江苏盐城市蔬菜科技创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倪宏正,孙兴祥,尤春.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1)
- [10]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D]. 徐婉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