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研究

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研究

一、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元振[1](2021)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吉峰[2](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崔亚男[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竞赛体系、加大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力度,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体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更需要树立讲信誉、敢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来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运动队是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高品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这是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因此,运动队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输出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为此,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策文件库、北大法宝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检索平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即1949年10月1日起发布的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6篇政策文件,并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因子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政策文本内容、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发布形式、政策工具、影响因子等方面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经历了以“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为开端的初步探索阶段,以“亚运成功、众盼奥运”为开端的规范化建设阶段,以“筹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为开端的深化发展阶段,且正朝着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助力建设体育强国方向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年度发布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发布时间间隔逐渐减小,发布主体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已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发布内容涵盖修正思想、提高觉悟,整顿作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奥运战略、为国争光,锤炼思想、决胜小康,更新理念、助力强国。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以知照性公文与规范性公文发布为主,政策执行偏好于采用强制性政策工具,并重视采用命令和权威性工具以及规则促使政策目标群体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相关规定;混合型政策工具使用总量适中,重视采用信息与劝诫等柔性劝告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愿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尚未重点关注。4.政策本身因素、政策执行主体因素、政策目标群体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机制保障因素等因素是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主要因素,未来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对策在于健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提升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提高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质量、增强目标群体对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认同、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环境。

廖培安[4](2021)在《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本身在任何级别、任何规模的体育赛事中都具有普遍性,而如何透过大学生这一群体分析其失范行为的特殊性是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问题的审视,找出影响超冠联赛运动员频发体育道德失范问题的所在,并通过与职业球员的失范行为进行类比,分析出超冠联赛运动员失范行为有别于职业球员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在运用体育伦理学、体育道德学、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探索如何有效规范及避免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及对策,提高超冠联赛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准,提升大学生足球联赛整体道德环境,使我们联赛能够在公平、公正、健康的环境中持续运行做出微薄贡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有严重化趋势,失范数量逐渐递增;对失范行为进行归类,发现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中伤害性行为占比最高,其次是语言类行为、非体育道德行为;超冠联赛运动员失范行为多发生在比赛开始阶段及结束阶段,比赛越临近尾声失范频率越高;超冠联赛运动员失范行为与赛程发展关系呈反比,赛程越发展到重要阶段,其失范行为越少;发现超冠联赛运动员失范行为所区别于职业球员的特殊性在于超冠联赛运动员特有的教育性、高纪律性、高荣誉感、低功利性。影响超冠联赛运动员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员文化素养及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裁判员的判罚影响因素是导致失范行为的重要外因;教练员道德缺失及不良示范因素是失范行为的直接诱因;舆论导向的错位造就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扭曲;不健全的规章制度给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对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如下:加强运动员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知识培养;完善裁判员组织结构,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教练员德育功能;整合媒体资源,宣传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建立超冠联赛道德监管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条例。

瞿迪[5](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理性分析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困惑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体教融合”是以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以通过竞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并为国家培育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教育举措。2.“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加快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应创新共享共荣的管理建制与运作模式,既帮助高校提高竞技水平,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普通生运动的引领作用得到改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提倡体育与教育携手并进,解决观念上的障碍,促使意识形态向“学训兼修”的价值观转化、融合。3.体教结合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手段和体育训练方法的优化升级以促进年轻运动员两方面发展的量变,而体教融合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克服体育和教育在运动员有限时间和精力内无法良好共生的弊端,创造出更高一级的全新的培养形式。4.融合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在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各项目高校体育联赛,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和培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招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在世界大运会、青奥会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5.融合发展障碍。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中,高校目标定位较低,追求短期见效取得省得效益,未能立足全国、展望奥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管理体制无法跟上外部环境的改变速度的步伐;文化课评价依靠于运动员成绩,损害了其受教育权,不利于长远发展;训练方法依托于经验,未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超量训练普遍存在,教练团队配置不齐全,师生待遇普遍较低;未能对训练和文化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随意且总量超出学生精力范围;建设资金来源被动,数目难以维系高质量的团队运作。建议:1.高校利用高等教育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费的渠道打破以往竞技体育建设资金来源被动的状态。探索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体系,打造自有品牌,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正常运转,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2.大学以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为中心,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促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教练团队和体育教师的能力,促进体教工作形成合力,有效形成学生运动员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格局;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训练团队参与高水平运动队工作,帮助高校运动队改善运作模式,提升训练专业化程度3.加强流程管理,统筹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学生训练、学习、生活,注意学生运动员的综合发展。改革运动队评价体系,建立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专长发展;培养目标立足全国、展望奥运,最终为国家输送素质优秀、技能突出的学生运动员。4.通过建设一体化培养系统,推进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观念,提升工作内涵,实现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相互促进,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共享,以及后备人才成长的总体目标。5.国家予以高校政策配套,全面提高系统运行动力。高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给予学生运动员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支持。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及奥运会形势勇于开拓弱势项目。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相互协调配合,早日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该论文有图2幅,表13个,参考文献80篇。

仇飞云[6](2020)在《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影响高水平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重要因素,竞技体育的国际化、职业化和市场化对高水平教练员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原有体制的依赖,使教练员的创新动力不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使原有的管理主体和运行主体发生着格局变化,原有藩篱的打破使组织对教练员支持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内外组织情境的改变一定会对教练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组织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尝试探讨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视角下,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教练员的组织支持感确实能够对他们在执教过程中的创新行为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教练员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主要表现在制度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两个方面,且两种形式的组织支持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都非常显着。这说明目前教练员创新构想的尝试和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组织支持环境,且教练员普遍拥有较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通过为教练员提供多层面的创新支持,尤其是情感性组织支持,为教练员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提高教练员创新绩效。(2)教练员心理资本在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影响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效应上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这说明竞技体育组织为教练员提供的各种支持被教练员感知,改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动机,这些心理资本的变化驱动教练员创新构想的实施。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教练员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培育,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抵御创新挫折的坚韧性。(3)教练员学习能力在教练员组织支持感影响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效应上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这说明知识经济背景下教练员普遍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组织为教练员提供培训学习和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行为支持下,教练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解决执教过程中的不可确定性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能力的提高,教练员的自我效能感和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也变得更加强大,进一步增强了解决创新风险的能力。因此,教练员的主管部门和领导要以教练员的学习需求为导向,激励教练员主动学习、自我发展,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在组织支持感→教练员心理资本→教练员创新行为的路径分析中,研究得出:教练员组织支持感能够对教练员的心理资本水平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结构变量中的制度支持相比工具性支持,对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更加显着。同时研究还发现,教练员的心理资本水平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创新行为,教练员心理资本结构变量中的自我效能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比较显着,而教练员的乐观心理这一变量与教练员的创新行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因果关系。由此可知,在教练员、组织、环境的三因素模型中,教练员组织提供的良好支持,如何驱动教练员产生积极的创新行为,教练员心理资本起到了关键作用。(5)在组织支持感→教练员学习能力→教练员创新行为的路径分析中,研究得出:教练员组织支持感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学习能力,教练员组织支持结构变量中的工具性支持维度比制度支持维度,对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影响效应更显着。另外,研究还发现,教练员的学习能力能够积极正向影响教练员的创新行为。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组织支持氛围,不仅培养了教练员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提高了教练员的学习能力,只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保证教练员在执教中的创新绩效。(6)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组织中个体创新行为、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个人学习能力和教练员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教练员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机制模型,论证了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探究了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认为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补充,研究结论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论据,同时也为教练员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玺[7](2020)在《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文中指出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以及赛场下的表现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其方方面面都显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在刚刚结束的孙杨兴奋剂的听证会中可以看出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自身与竞技体育圈内的事件,更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以及政治文化层面,其自身的竞赛行为更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的违反竞技体育的不道德行为以及在竞技赛场外围违反社会公约的不道德行为,使得国家个体参与体育风气的损害以及对国家的竞技体育团队和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的溢出效应可以使竞技体育圈与职业运动员自我得到启示,并以此探讨出溢出效应的解决路径。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2009-2019)年关于道德,体育道德以及职业运动员体育道德素养和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的书籍及论文期刊的文献查找和整合,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综合专家意见,进行论文的框架构建。本文通过对职业运动员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特点的分析,揭示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不道德现象的表现形式,提出了造成竞技体育运动员职业不道德行为现象的溢出效应及研究路径。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职业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且其职业道德具有升华性,通过其特点的分析和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种类的案例分析得出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会对国家形象产生溢出效应;(2)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溢出效应范围较赛场外的溢出效应范围,且深度要深;(3)通过对职业运动员的各类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对运动员的影响因素的侧重点在职业运动员自身以及教练员和裁判员,观众与科研人员则为外围影响因素。通过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得知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会因为自身的职业特殊性,将会对国家形象以及社会公民形象形成溢出效应,以及通过不同国家的溢出效应的影响扩展对比,我们得知应通过职业运动员自我控制,社会舆论管控和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其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来降低其的溢出效应点。

王敏[8](2020)在《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结构与实践教育策略》文中认为体育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社会和谐的奠基石。良好的体育道德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体育后备力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越来越成为中学生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学生运动员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为研究方法,以506名中学生运动员(集体项目270人,个人项目149人,混合项目87人)为调查对象,对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感知以及体育道德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假设与验证体育道德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提升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实践教育策略。研究结果得出:(1)对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进行探索和验证性分析,说明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结构效度良好,其中包含尊重规则和裁判、社会规范、尊重对手、工具性攻击等四个方面;(2)集体项目、个人项目下不同性别、运动等级、训练年限的中学生运动员在尊重规则和裁判、社会规范体育道德感知上存在差异。(3)对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训练因素、社会风气等因素也是主要因素。(4)通过对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社会支持因素、社会风气因素对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影响明显,外部环境因素、训练因素对中学生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影响较小。(5)提高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顽强拼搏的作风,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加强技、战术训练,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心理能力训练,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情绪自控能力;设置合理的运动成绩期望值,培育中学生运动员道德感知能力;加强教练员体育道德建设,指导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外界给予支持与指导,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

刘艺芳[9](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与重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举国体制”等国家战略的文件出台,使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壮大,传统的体育理论,赋予了体育不断增多的社会功能。竞技体育肩负起了改善民族形象,树立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国际地位的使命,承载民族梦想的重任。因此,导致体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功能缺位与人类的初衷相悖离。成为了我国体育领域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从理论结合实践出发,利用“体育人类学理论”、“体育文化学理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人的动机、需求以及行为理论”。通过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及成因,探索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路径,切实地发挥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功能。不然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只是理想状态,国民体质素质提高的举措也将成为空谈。此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问题为核心,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表现进行描述并展开深入剖析。发现:过度的政治干扰、过度商业化开发、媒体趋于功利性、道德水平下降、缺少人文关怀,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竞技化、商业化、政治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体育人文关怀不够,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呈现日益严重的态势。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出现的表现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重振的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重振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的科学性、可行性对策:确立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新目标、加强文化学习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弘扬我国体育辉煌发展的历史传统、夯实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环境基础。

许月辉[10](2020)在《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现有的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素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教育目的内容完整性上及其培养规格内容、要求具体化方面部分高校仍需要加强明确与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相对杂乱、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2)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在158-160分之间,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课程模块分类上,2所学校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设置都高于规定标准,还有2所学校选修课程学分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选修课分类不规范,选修范围狭窄,选修课以专项运动技术选修课居多;3所学校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模块总学分都达到并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还有1所学校则相差较远。(3)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状况,2所学校专业类基础课程学分设置和学科基础“核心知识领域”课程选择完全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2所学校执行落实没有到位;4所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总学分均达到规定标准,1所学校其最核心课程以及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合理,还有3所学校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4所学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总学分都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并赋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时学分,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分类分型培养”和南京体育学院的“方向性选修课”课程设置相对更为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有特点、有特色。(4)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设置状况,特别重视专业实践,对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都赋予了足够的课程学分,对各自学校专业教育目标及其能力培养能够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与条件保障。建议:1、4所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学习研讨与落实执行力度,规范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拓展专业课程资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规范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条件保障。2、4所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成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助推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江苏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评估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调研和评估考核,有力推进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来源
    2.2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数据分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
        2.2.2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文献类型分布
    2.3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阶段及特征研究
        2.3.1 萌芽阶段
        2.3.2 起步阶段
        2.3.3 快速发展阶段
    2.4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
        2.4.1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概念界定的研究
        2.4.2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特征的研究
        2.4.3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用的研究
        2.4.4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
        2.4.5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优化对策的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因子分析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历史研究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2.6 问卷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
        4.1.1 初步探索阶段
        4.1.2 规范化建设发展阶段
        4.1.3 深化阶段
    4.2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特征
        4.2.1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时间特征
        4.2.2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数量特征
        4.2.3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主体特征
        4.2.4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内容特征
        4.2.5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布形式特征
        4.2.6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工具量化特征
    4.3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4.3.1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机制保障因子分析
        4.3.2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因子分析
        4.3.3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资源因子分析
        4.3.4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因子分析
        4.3.5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本身因子分析
        4.3.6 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因子分析
    4.4 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优化对策
        4.4.1 健全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
        4.4.2 提升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4.4.3 提高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质量
        4.4.4 增强目标群体对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认同
        4.4.5 优化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环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政策工具名称列表
    附录2: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列表
    附录3: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参与本论文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影响因子赋值的专家名单及单位

(4)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研究
        2.2.1 体育伦理学相关研究
        2.2.2 体育道德失范相关研究
        2.2.3 大学生足球联赛相关研究
        2.2.4 职业足球相关研究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访谈法
        3.2.5 问卷调查法
4.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及其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4.1 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基本情况
        4.1.1 赛事发展概况及赛制介绍
        4.1.2 大学生足球联赛及超冠联赛管理组织架构
        4.1.3 超冠联赛裁判员基本结构
        4.1.4 超冠联赛网络媒体推广宣传现状
    4.2 超冠联赛运动员赛场内体育道德失范行为
        4.2.1 超冠联赛运动员赛场内体育道德失范行为归类
        4.2.2 体育道德失范行为与时间发展的关系特征
        4.2.3 体育道德失范行为与赛程发展的关系特征
        4.2.4 逆境时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表现特征
    4.3 超冠联赛运动员赛场外体育道德失范行为
        4.3.1 赛场外体育道德失范行为归类
        4.3.2 赛场外体育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形式
    4.4 超冠联赛运动员道德失范行为的危害
        4.4.1 影响比赛的公平正义
        4.4.2 限制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
        4.4.3 对运动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4.4.4 损害校园足球形象
        4.4.5 破坏大学生足球联赛办赛宗旨
5.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数据调查
    5.1 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数据获取
    5.2 中国职业足球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数据展示
        5.2.1 中国职业足球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时间分布
        5.2.2 中国职业足球体育道德失范行为事件类别
6.超冠联赛运动员失范行为区别于职业球员的特殊性
    6.1 超冠联赛运动员特有的教育性
    6.2 超冠联赛运动员特有的高纪律性
    6.3 超冠联赛运动员特有的高荣誉感、低功利性
7.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成因及对策研究
    7.1 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成因分析
        7.1.1 运动员文化素养及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
        7.1.2 裁判员的判罚影响因素是导致失范行为的重要外因
        7.1.3 教练员道德的缺失及不良示范因素是失范行为的直接诱因
        7.1.4 舆论导向的错位造就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扭曲
        7.1.5 不健全的规章制度给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7.2 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应对策略研究
        7.2.1 加强运动员伦理道德及文化知识培养,强化体育道德教育
        7.2.1.1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培养
        7.2.1.2 教育培养方式多样化
        7.2.1.3 “中国梦”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7.2.2 完善裁判员组织结构,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7.2.3 强化教练员体育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教练员应有的德育功能
        7.2.4 整合媒体资源,宣扬正确体育道德价值观
        7.2.5 建立超冠联赛体育道德监管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条例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调查问卷效度检验
附录二 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致谢
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5)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教融合”的阐释
    3.2 “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辩证关系研究
    3.3 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现状
    3.4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3.5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3.6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体制背景
        1.2.2 时代背景
        1.2.3 理论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1 研究路线与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教练员创新行为
        2.1.1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2.1.3 教练员创新行为的测量
        2.1.4 研究评述
    2.2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
        2.2.1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内涵
        2.2.2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
        2.2.3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
        2.2.4 教练员组织支持感的测量
        2.2.5 研究评述
    2.3 教练员心理资本
        2.3.1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内涵
        2.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2.3.3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2.3.4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2.3.5 研究评述
    2.4 教练员学习能力
        2.4.1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概念界定
        2.4.2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2.4.3 教练员学习能力模型的构建
        2.4.4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
        2.4.5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3.2 理论基础
        3.2.1 社会交换理论
        3.2.2 社会认知理论
        3.2.3 计划行为理论
    3.3 研究假设
        3.3.1 组织支持感与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关系
        3.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3.3.3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3.3.4 教练员心理资本与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关系
    3.4 研究的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设计与数据获取
        4.3.1 量表设计的依据
        4.3.2 预测试量表维度的初步确立
        4.3.3 量表的专家咨询和修订
        4.3.4 小样本预测试及正式量表的形成
        4.3.5 大样本正式调查与数据获取
    4.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5 数据的信度分析
    4.6 数据的效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实证检验结果与讨论分析
    5.1 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结构方程分析
        5.3.1 组织支持感对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
        5.3.2 教练员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5.3.3 教练员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
        5.3.4 教练员心理资本和教练员学习能力的双中介效应
    5.4 分层回归分析
    5.5 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作者学习经历及科研成果

(7)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法德合治的背景中职业运动员的形象
        1.1.2 社会大媒体背景中职业运动员的责任感
        1.1.3 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职业运动员道德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不道德行为
        2.1.2 职业运动员
        2.1.3 国家形象
        2.1.4 溢出效应
    2.2 职业运动员道德素养问题的研究综述
        2.2.1 职业运动员道德素养的研究
        2.2.2 国内职业运动员道德素养问题研究进展
        2.2.3 国外职业运动员道德素养问题研究进展
    2.3 不道德行为及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的研究综述
        2.3.1 不道德行为的概念研究
        2.3.2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的研究综述
    2.4 职业运动员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研究综述
        2.4.1 职业运动员形象的构建研究
        2.4.2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与国家形象关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职业运动员道德行为在国家形象的构建分析
        4.1.1 职业运动员道德行为形象的构建分析
        4.1.2 职业运动员道德行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特殊性分析
        4.1.3 职业运动员道德行为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演变分析
    4.2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案例分析
        4.2.1 职业运动员赛场上的不道德行为分析
        4.2.2 职业运动员赛外不道德行为分析
        4.2.3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溢出效应案例分析
    4.3 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对国家溢出效应分析
        4.3.1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特点分析
        4.3.2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分析
        4.3.3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产生溢出效应的路径分析
    4.4 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及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4.4.1 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分析
        4.4.2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4.5 职业运动员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结果矫正策略
        4.5.1 基于国家管控层面策略
        4.5.2 基于社会环境构建层面策略
        4.5.3 基于自身道德培养层面策略
        4.5.4 基于外界社会关系控制层面策略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5.2.1 国家治理职业运动员行为方面的启示
        5.2.2 社会竞赛环境构建以及舆论引导的启示
        5.2.3 职业运动员自我道德方面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结构与实践教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道德是构成中学生运动员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1.1.2 体育道德是影响中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1.1.3 体育道德水平良好是提高中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渠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道德
        2.1.2 道德感知
    2.2 基于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相关研究与启示
        2.2.1 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述评
        2.2.2 基于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2.3 基于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测评方法的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探索及验证分析
        4.1.1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模型建构
        4.1.2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初始因子结构
        4.1.3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2 不同项目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特征分析
        4.2.1 集体项目中学生运动员一阶体育道德感知的特征分析
        4.2.2 集体项目中学生运动员二阶体育道德感知的特征分析
        4.2.3 个人项目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特征分析
        4.2.4 个人项目中学生运动员二阶体育道德感知特征分析
    4.3 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4.4.1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建构模型
        4.4.2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与影响因素
    4.5 提高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实践教育策略
        4.5.1 培养顽强拼搏的作风,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4.5.2 加强技、战术训练,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
        4.5.3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情绪自控能力
        4.5.4 设置合理的运动成绩期望值,培育中学生运动员道德感知能力
        4.5.5 加强教练员体育道德建设,指导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行为
        4.5.6 给予外界支持与指导,提升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育道德水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的访谈提纲
附录 B 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与重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释义
        1.2.1 竞技体育
        1.2.2 人文精神
        1.2.3 体育精神
        1.2.4 中国体育人文精神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主义道德理论
        2.1.2 体育人类学和体育文化学理论
        2.1.3 人的动机、需求以及行为理论
    2.2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逻辑思路
        2.2.1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总体构想
        2.2.2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原则和内容
        2.2.3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方法和途径
    2.3 我国体育健康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分析
        2.3.1 我国体育健康发展的传统文化情怀
        2.3.2 我国体育健康发展的社会价值意蕴
        2.3.3 我国体育健康发展的人文精神境界
3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重振的实践分析
        3.1.1 我国体育健康发展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形成回顾
        3.1.2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的现状调研
    3.2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3.2.1 重技能轻文化
        3.2.2 过度的商业化
        3.2.3 媒体舆论误导
        3.2.4 高科技的滥用
        3.2.5 忽略个体需要
    3.3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3.3.1 过度的政治干扰
        3.3.2 过度商业化开发
        3.3.3 媒体趋于功利性
        3.3.4 道德水平下降
        3.3.5 缺少人文关怀
4 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重振对策
    4.1 确立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新目标
        4.1.1 培育正确的竞技体育观
        4.1.2 贯彻落实体育相关政策
    4.2 弘扬我国体育发展辉煌的历史传统
        4.2.1 继承新时代的体育精神
        4.2.2 以我国体育精神展国风
    4.3 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自身素质
        4.3.1 重视运动员的人文素养
        4.3.2 发挥榜样力量加以引导
    4.4 夯实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环境基础
        4.4.1 构建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环境
        4.4.2 新闻舆论传播给予正确引导
        4.4.3 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信效度检验
附录B 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形式及成因问卷调研
附录C 访问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运动训练专业
        1.4.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3.1.1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体育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3.1.2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制、学分设置情况
    3.2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2 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3 运动技能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6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4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4.1 课程结构分类模糊,缺乏规范性
        3.4.2 选修课种类较少,选修范围狭窄
        3.4.3 运动技能课程趋于传统,缺乏特色
        3.4.4 综合性课程少,缺少跨学科课程
        3.4.5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单一,专业实习管理不统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中国矿业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3: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4: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5: 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6: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致谢

四、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责任研究[D]. 倪元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崔亚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国大学生足球超冠联赛运动员体育道德失范行为研究[D]. 廖培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 瞿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组织支持感对高水平教练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仇飞云.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D]. 张玺.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山西省中学生运动员体育道德感知结构与实践教育策略[D]. 王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9]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缺失与重振研究[D]. 刘艺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10]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许月辉.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竞技体育教练员道德修养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