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大豪生产乌龙茶初报

福鼎大豪生产乌龙茶初报

一、福鼎大毫制作乌龙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冯花,王飞权,张渤,张见明,陈荣冰,宫晓静,陈虹,黄毅彪,叶江华[1](2021)在《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文中认为该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政和大白茶(ZD)、福鼎大毫茶(FD)、福建水仙(SX)和梅占(MZ)白牡丹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品质特征及其品质差异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白牡丹茶香气品质表现优异、各具特点,具体表现为ZD清香带花香,FD嫩香、毫香显,SX花香显,MZ花香浓且持久,香气得分大小排序为MZ>SX>FD>ZD>90分;4个品种白牡丹茶中检测出101个香气成分,其中ZD、FD、MZ和SX中分别鉴定出98、98、100和96个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碳氢类、酯类和酮类物质为主;基于所有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的PCA和PLS-DA模型,可将不同品种白牡丹茶进行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白牡丹茶的标志差异性呈香成分有13个(VIP>1、p<0.05)。综上,4个茶树品种白牡丹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明显不同、香气轮廓区别明显,筛选出的13个香气成分是其品质差异形成的重要组分。

王飞权,冯花,葛捷琳,陈荣冰,刘国英,张见明[2](2019)在《不同茶树品种新工艺秋季白茶品质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充分利用秋季茶树鲜叶资源筛选适制高香型白茶品种,以福鼎大毫(CK)、肉桂(A1)、黄玫瑰(A2)和瑞香(A3)等4个茶树品种秋季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了各茶树品种成茶生化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加工的白茶各生化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EGC、EGCG、GCG、酯型儿茶素、茶红素的含量及儿茶素总量以A1最高,茶多酚、咖啡碱、EC、C、CG、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以A2最高及酚氨比值最大,GA、ECG的含量以A3最高。不同品种的白茶香气成分种类丰富,相对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62.58%~66.76%,其中,A1、A3的花香和果香物质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均高于CK。成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依次为:A1(91.7)>A3(90.3)>CK(88.6)>A2(86.4),且各样品得分差异显着。综合分析,A1、A3所制秋季白茶具备花香型白茶的优异品质。

刘海洋[3](2018)在《镇江地区机械化茶园建植与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原产于我国,属于被子植物门(Division 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Class Dicotyledoneae)、山茶目(Order Theales)、山茶科(Family Theaceae)、山茶属(Genus CamelliaL.)。我国是茶叶生产的发源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历史悠久,茶类众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茶园面积达300万hm2,居世界首位。但相比其他茶叶大国,我国茶叶生产机械装备比较落后,在茶园管理机械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日本、印度、肯尼亚等主要产茶国。从国内外茶园管理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茶园机械化管理是发展茶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虽然近年来,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得到了大量的研制和生产,但因茶园的老化、茶树栽培和管护与现有机械不相适应,茶园机械化操作难度很大,甚至一些机械进得了田头进不了茶园。虽然科研人员对茶园机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生态茶园、无公害茶园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程和标准,但在机械化茶园规划与建设上鲜有研究,本课题围绕镇江地区机械化茶园规划与建设为中心开展研究,从机械化茶园规划、栽植品种、固定设施配套、茶园防护及鲜叶采收机械化方面加强研究。本课题加强机械化茶园的规划与建设研究,对实现茶园全程的机械化操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东娜,罗凡,李春华,唐晓波,马伟伟,张厅,王云[4](2018)在《白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其香气清鲜、滋味鲜醇的品质特征。综述了近年来白茶品质化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明确指出了与白茶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相关的化学因子,分析了鲜叶原料和萎凋、干燥、造形及其他创新工艺等对白茶化学品质的影响;最终指出利用精密仪器及先进技术精确定量表征与白茶品质色、香、味相关的各种化学因子,从化学官能团、分子状态等角度深入研究白茶品质化学的变化规律,揭示白茶化学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与机理是今后白茶品质化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李波[5](2017)在《鸿雁12号茶树品种生产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是我国主要的产茶区,虽种植和加工历史悠久,但仍然存在茶园良种化程度低、特色优质品种缺少等问题,使得茶叶质量、效益均难保证。市场竞争主要是品质竞争,也是产品多元化的竞争。选用兼制性强、高效、优质的无性系良种对于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本单位选育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品种鸿雁12号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该品种在广东不同茶区的生产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为我省高产、高质、高效、多茶类适制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鸿雁12号生产适应性研究鸿雁12号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早芽种。英德、廉江、怀集三地的生产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鸿雁12号的种植成活率高,生长势强;抗寒、旱和抗虫、抗病性强;产量高,成龄茶园三年平均鲜叶产量为9092.959870.06 kg/hm2。各项结果均优于黄棪对照种,且在广东茶区具有良好的生产适应性。2、鸿雁12号茶类适制性研究鸿雁12号鲜叶的平均茶多酚含量为21.77%、咖啡碱含量为3.57%、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89%。鸿雁12号氨酚比适中,因此鸿雁12号不仅适合制作乌龙茶,还可兼制红绿茶。乌龙茶品质分析表明:三个茶区乌龙茶茶多酚平均含量为20.72%,水浸出物平均含量为37.13%,儿茶素平均总量为78.76 mg/g,均高于对照种黄棪。鸿雁12号乌龙茶中烯烃类和酯类香气物质比对照种丰富。鸿雁12号乌龙茶三个茶区品质均优于对照。红茶品质分析表明:鸿雁12号红茶三个茶区茶多酚平均含量(13.30%)、儿茶素平均含量(26.31 mg/g)均低于对照种英红九号(14.42%)和(29.33 mg/g),而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9.07%,高于对照。鸿雁12号红茶中酯类含量远高于对照,醇类香气物质要低于对照。鸿雁12号红茶在三个茶区综合品质与对照相当。绿茶品质分析表明:三个茶区绿茶茶多酚平均含量为20.47%,水浸出物平均含量为41.63%,儿茶素平均总量为117.51 mg/g,均高于福鼎大白对照。鸿雁12号绿茶中醇类、酮类等香气物质比福鼎大白丰富。鸿雁12号绿茶在三个茶区综合品质优于福鼎大白对照。

陈志辉,游小妹,林郑和,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6](2017)在《福建省白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福建省茶树资源丰富,适合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众多。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福建省适制白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首先对6个常用白茶品种做多样性分析,发现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明显的正相关,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毫茶,最远的是福建水仙。然后对18个适合制作白茶的品种做聚类图,发现18个品种可聚成8个类群,亲缘关系近的品种主要集中在a(福云系列品种)、b(来源于福鼎市品种)、g(铁观音与黄棪杂交种)3个类群,剩余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都较远,其中遗传距离最远的品种仍然是福建水仙。通过分析参试品种的相似系数和聚类图,可清楚地了解福建省白茶品种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

周炎花,蔡烈伟,杨双旭,陈建基,胡波,郭胡津,张艳丽[7](2017)在《铁观音加工白茶的工艺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铁观音品种茶树鲜叶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A和B加工白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不同工艺对铁观音白茶品质的影响。其中采用传统工艺(萎凋→干燥)制成的铁观音白茶有毫香、花香,显青气,滋味鲜爽较浓,显青涩味;新工艺A制成的白茶,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甘鲜,汤中显花香;新工艺B在工艺A的基础上增加了轻揉捻,外形微卷,香气显花香,滋味鲜爽较浓,略有青味,感官审评得分最:新工艺A(95.0)>新工艺B(91.0)>传统工艺(87.0);水浸出物含量:新工艺B(49.51%)>新工艺A(48.22%)>传统工艺(47.55%);茶多酚含量:传统工艺(18.08%)>新工艺A(14.61%)>新工艺B(14.20%);不同工艺处理间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铁观音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轻做青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A制成的铁观音白茶品质最优,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谷兆骐[8](2016)在《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加工白茶的品质与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为鲜叶原料加工白茶,利用HPLC等化学分析方法与感官审评等手段,探讨白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的变化、滋味成分与感官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加工工艺及陈化对品质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浙农117、春雨2号按照传统白茶工艺加工的过程中,各种生化成分发生了显着变化。以春雨2号为例,水浸出物含量在萎凋33 h后升高13.98%,随后在萎凋后期与烘干过程中减少5.66%。茶多酚与儿茶素类含量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持续降低,降幅分别为14.12%、47.82%,但四种反式儿茶素含量在萎凋17h后均有上升,而后下降。咖啡碱含量在萎凋中上升18.51%,烘干后降低5.75%。可可碱含量在加工过程中降低,且在萎凋前期下降幅度更大,萎凋17 h后降幅达到68.36%,萎凋后期降幅放缓,烘干后含量没有显着变化。茶叶碱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升高87.5%。生物碱总量在加工前后没有显着变化。氨基酸含量在萎凋33 h后升高43.57%,萎凋后期与烘干后降低12.67%。(2)利用浙农113与春雨2号品种鲜叶为原料,经不同的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制成白茶,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与儿茶素类的含量主要受到萎凋温度的主导,萎凋温度越高,其变化幅度越大(P<0.05),即最终含量越低。可可碱、咖啡碱与氨基酸的含量主要受到萎凋时间的主导,萎凋时间越长,其变化幅度越大(P<0.05),即可可碱含量越低,咖啡碱与氨基酸含量越高。50℃、80℃与100℃三个不同的烘干温度对生物碱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氨基酸的含量随烘干温度的升高显着减少(P<0.05),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室内萎凋、萎凋槽自然萎凋与28℃控温萎凋由于萎凋温度过低或萎凋时间过短,茶叶中青味较重,为非最佳萎凋方式。日光萎凋与35℃控温萎凋条件下的白茶品质较优,是白茶萎凋的良好工艺。此外,三种不同的干燥温度都可以作为白茶烘干的优良参数,但提高温度可以增加白茶滋味的醇度。两个适宜加工白茶的工艺流程与技术参数简要概括如下:(a)日光萎凋+100℃干燥:将鲜叶均匀摊放于竹匾上,摊叶厚度3 cm~5 cm左右,总萎凋时间约40 h。室内萎凋阶段温度20℃左右,湿度60%-90%,日光萎凋阶段持续15 h左右,温度30℃~35℃,湿度30%-50%。烘干采用茶叶烘干机,烘干温度100℃,烘干时间30 mmin。(b)35℃控温萎凋+100℃干燥:将鲜叶均匀摊放于竹匾上,摊叶厚度3 cm~5 cm左右,竹匾置于茶叶烘干机中,总萎凋时间约25 h。烘干机温度35℃,湿度在萎凋过程中从75%下降至25%左右。烘干采用茶叶烘干机,烘干温度100℃,烘干时间30 min。(3)浙农113,春雨1号、春雨2号、迎霜、鸠坑、安吉白茶、福鼎大毫7个不同品种白茶间生化成分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茶多酚含量范围在175.51 mg/g~362.48 mg/g之间,儿茶素类总量范围在61.31 mg/g~121.70 mg/g之间,生物碱总量范围在21.37 mg/g~43.27 mg/g之间,氨基酸含量范围在18.1 mg/g~49.9 mg/g之间。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浙农113、春雨1号、春雨2号感官审评综合品质接近或优于对照福鼎大毫。滋味分属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福鼎大毫的鲜度(6分)、苦度(7.1分)、涩度(8.5分)均为最强,安吉白茶甜度(4.8分)最强,春雨1号与对照相似度(8.3分)最高,春雨2号的喜好度(8分)最高。分析茶汤滋味成分,结果表明酯型儿茶素与白茶的苦度(相关系数=0.97)、涩度(相关系数=0.92)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甜度(相关系数=-0.81)呈显着负相关,鲜味氮基酸与鲜度(相关系数=0.88)呈显着正相关。综合感官审评与滋味品质成分,我们认为,浙农113、春雨1号与春雨2号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其中春雨1号品种白茶与传统白茶风格最为接近,可以用于开发传统白茶风格产品,浙农113与春雨2号品种可以用于开发浙江特色白茶新产品。(4)利用浙农113,春雨1号、春雨2号、迎霜、鸠坑、安吉白茶、浙农117、福鼎大毫8个品种的白茶产品进行陈化试验,在一年的陈化时间中,水浸出物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茶多酚与儿茶素类总量在陈化过程中降低(P<0.05),但春雨1号、春雨2号、迎霜、浙农117在陈化后半年的茶多酚与儿茶素总量有所升高,但仍低于陈化前。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含量在陈化一年后降低,而后者增加。可可碱与咖啡碱在不同的品种中变化趋势不同,但所有品种的茶叶碱在陈化前半年均大幅度增加(P<0.05),后半年显着下降(P<0.05)。氨基酸含量在陈化前半年增加,后半年减少。

杨如兴,尤志明,何孝延,张磊,陈芝芝,王文建[9](2015)在《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文中认为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野生或半野生(近缘种)茶树品种资源24株。已筛育出地方种24个,选育出杂交种20个。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筛选新品系40多个,创意利用茶树种质资源2项。

郭嘉懿[10](2015)在《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茶类适制性及SRAP亲缘关系分析》文中提出茶树品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叶品质的高低,对茶树新品系展开茶类适制性研究,可以更好地明确该品系的茶类加工方向,为其市场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茶树新品系铁香茗为研究对象,进行绿茶、红茶、乌龙茶三个茶类的适制性研究,结合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其亲缘关系,旨在为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品种鉴定积累基础数据,为铁香茗品种快速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选取湘波绿2号和春雨2号作品种对照,在2014年的4月、6月、7月、8月、10月于湘阴铁香茗茶叶有限公司内进行铁香茗春夏秋三季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加工试验,采用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方法探讨铁香茗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铁香茗无论是春季、夏季还是秋季都适制乌龙茶。采用SDE法提取15个乌龙茶品种(品系)的香精油,然后用GC-MS法分析其香气组成,结果表明:(1)铁香茗春季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叶绿醇、吲哚、亚麻酸甲酯、a一法呢烯、顺,顺,顺-7,10,13-十六碳三烯醛、亚油酸甲酯、亚麻酸乙酯、2-溴十六烷酸、3-溴-2-羰基-环庚亚胺和二十五烷烃,共计11种。(2)铁香茗秋季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有9种: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棕榈酸、芳樟醇、植醇、3-溴-2-羰基-环庚亚胺和顺-己酸-3-己烯酯。(3)铁香茗夏季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有8种:橙花叔醇、吲哚、棕榈酸、α-法呢烯、苯甲醇、芳樟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和顺-己酸-3-己烯酯。(4)橙花叔醇、吲哚和α-法呢烯不仅构成了铁香茗的乌龙茶香气主体成分在铁观音也是其主要香气物质。(5)具有清香气的顺-己酸-3-己烯酯和具有甜花香气的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在铁香茗的夏茶第一批、第三批和秋茶中都是其主要香气成分,且在五批茶样中含量均为最高。茶树新品系铁香茗制茶具有天然的兰花香,由于未明确其亲本来源,本文采用针对开放式阅读框扩增的SRAP标记中的21对引物,对铁香茗及选取的40个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进行扩增,获得总共8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数为77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7条带,其多态性比率在60%到100%之间,平均为95.32%。铁香茗与金萱相似系数最近达到0.8,并且与适制乌龙茶和来自福建的品种亲缘关系较近,据此推测,铁香茗的父母本或者母本来源于福建并且是适制乌龙茶的品种。

二、福鼎大毫制作乌龙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鼎大毫制作乌龙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香气成分分析
        1.2.1. 1 香气成分的萃取与GC-MS分析
        1.2.1. 2 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
        1.2.2 感官审评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品种白牡丹茶香气品质分析
    2.2 不同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与组成分析
        2.2.1 香气总量分析
        2.2.2 香气组成分析
        2.2.3 主要香气成分分析
    2.3 不同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差异分析
        2.3.1 基于PCA和HCA对不同品种白牡丹茶的区分
        2.3.2 差异香气成分的筛选
        2.3.3 不同品种白牡丹茶标志差异性呈香成分的HCA
3 结论

(2)不同茶树品种新工艺秋季白茶品质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加工工艺
        1.2.2 分析方法
        1.2.3 感官审评方法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化成分
    2.2 香气成分
        2.2.1 香气组分
        2.3.2 香气类型构成
    2.4 感官品质
3 讨论与结论

(3)镇江地区机械化茶园建植与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意义
        2.1 目的
        2.2 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机械化茶园发展现状
        3.2 新建茶园规划
        3.3 镇江地区常规栽植茶树品种
        3.4 茶园灌溉
        3.5 镇江地区主要虫害
        3.6 茶园肥料管理
        3.7 茶树分枝习性及修剪生理基础和效应
        3.8 鲜叶合理采收
    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建机械化茶园的建植研究
    1 园地选择土壤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仪器设备
        1.4 数据分析
        1.5 试验小结
    2 土地区块规划坡度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数据分析
        2.5 试验小结
    3 道路网设计
        3.1 干道设计
        3.2 支道设计
        3.3 步道设计
        3.4 道路设计小结
    4 排水蓄水系统设计
        4.1 隔离沟
        4.2 纵沟
        4.3 横沟
        4.4 沉沙坑
        4.5 蓄水池
        4.6 设计小结
    5 防护林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建机械化茶园的品种选择研究
    1 镇江地区现有品种调查
        1.1 调查方法
        1.2 数据统计及分析
        1.3 调查小结
    2 茶树良种的选择与搭配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数据分析
        2.5 试验小结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化茶园的固定设施设备配置研究
    1 喷灌配置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仪器设备
        1.4 数据分析
        1.5 试验小结
    2 防霜机配置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数据分析
        2.5 试验小结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化茶园的绿色防控及施肥管理研究
    1 机械化虫害防治研究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仪器设备
        1.4 数据分析
        1.5 试验小结
    2 杀虫灯防控配置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数据分析
        2.5 试验小结
    3 灭虫板防控配置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仪器设备
        3.4 数据分析
        3.5 试验小结
    4 机械化施肥管理研究试验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仪器设备
        4.4 数据分析
        4.5 试验小结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械化茶园修剪及鲜叶采收研究
    1 机械化修剪研究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仪器设备
        1.4 数据分析
        1.5 试验小结
    2 鲜叶机械化采摘研究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仪器设备
        2.4 数据分析
        2.5 试验小结
    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论文发表情况

(4)白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茶感官品质特征
2 白茶品质的化学特征
    2.1 白茶色泽的品质化学因子
    2.2 白茶香气的品质化学因子
    2.3 白茶滋味的品质化学因子
3 白茶品质化学的影响因子
    3.1 原料与白茶品质化学的关系
    3.2 加工工艺与白茶品质化学的关系
        3.2.1 萎凋对白茶品质化学的影响
        3.2.2 干燥对白茶品质化学的影响
        3.2.3 造形对白茶品质化学的影响
        3.2.4 其他创新工艺对白茶品质化学的影响
4 展望

(5)鸿雁12号茶树品种生产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茶叶生产概况
    1.2 广东茶叶的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方法
        2.4.1 试验地设置和调查方法
        2.4.2 茶类加工方法
        2.4.2.1 工艺处理
        2.4.2.2 感官审评
        2.4.2.3 理化成分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鸿雁12号等品种生产适应性研究
        3.1.1 成活率调查结果
        3.1.2 生长势调查结果
        3.1.3 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
        3.1.3.1 物候期
        3.1.3.2 芽叶性状
        3.1.3.3 产量调查
        3.1.4 抗逆性调查结果
        3.1.4.1 抗寒性
        3.1.4.2 抗旱性
        3.1.4.3 抗虫性
        3.1.4.4 抗病性
    3.2 鸿雁12号等品种茶类适制性研究
        3.2.1 茶芽叶生化成分
        3.2.2 鸿雁12号乌龙茶适制性研究
        3.2.2.1 鸿雁12号乌龙茶感官审评结果
        3.2.2.2 鸿雁12号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3.2.2.3 鸿雁12号乌龙茶儿茶素组分分析
        3.2.2.4 鸿雁12号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3.2.3 鸿雁12号红茶适制性研究
        3.2.3.1 鸿雁12号红茶感官审评结果
        3.2.3.2 鸿雁12号红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3.2.3.3 鸿雁12号红茶儿茶素组分分析
        3.2.3.4 鸿雁12号红茶香气成分分析
        3.2.4 鸿雁12号绿茶适制性研究
        3.2.4.1 鸿雁12号绿茶感官审评结果
        3.2.4.2 鸿雁12号绿茶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3.2.4.3 鸿雁12号绿茶儿茶素组分分析
        3.2.4.4 鸿雁12号绿茶香气成分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鸿雁12号的生产适应性表现
        4.1.2 鸿雁12号试制不同茶类的品质鉴定
        4.1.3 鸿雁12号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可行性
    4.2 结论
        4.2.1 鸿雁12号的生产适应性强
        4.2.2 鸿雁12号的茶类适制性广
    4.3 研究创新之处
        4.3.1 材料创新
        4.3.2 产品创新
    4.4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福建省白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扩增与数据分析
    2.2 6个常用白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适制白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8)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加工白茶的品质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白茶的生化成分
        1.1 白茶中的滋味成分
        1.1.1 茶多酚
        1.1.2 氨基酸
        1.1.3 咖啡碱
        1.2 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
    2 白茶的加工工艺
        2.1 室内自然萎凋
        2.2 日光复合萎凋
        2.3 人工调控萎凋
        2.4 新工艺白茶
    3 白茶品质的影响因素
        3.1 萎凋温湿度
        3.2 萎凋光照
        3.3 萎凋时间
        3.4 摊叶量与匀度
        3.5 陈化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3.5.1 陈化对白茶滋味成分的影响
        3.5.2 陈化对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4 白茶加工过程中的理化变化
        4.1 物理特性的变化
        4.2 酶活性的变化
        4.3 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4.4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5 其它滋味成分的变化
        4.6 叶绿素的变化
        4.7 香气成分的变化
    5 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研究内容及创新
        5.1.1 研究内容
        5.1.2 创新点
        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白茶加工过程中滋味成分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鲜叶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鲜叶加工
        1.2.2 固样方法
        1.2.3 茶汤制备方法
        1.2.4 常规理化成分检测
        1.2.5 儿茶素、生物碱组分含量的检测
        1.2.6 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检测
        1.2.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过程中环境温湿度与茶叶含水率的变化
        2.2 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的变化
        2.3 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2.4 加工过程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2.5 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滋味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鲜叶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鲜叶加工
        1.2.2 茶汤制备方法
        1.2.3 茶叶感官审评
        1.2.4 常规理化成分检测
        1.2.5 儿茶素、生物碱组分含量的检测
        1.2.6 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检测
        1.2.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加工过程中环境温湿度与茶叶含水率的变化
        2.2 不同加工工艺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加工工艺对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加工工艺对儿茶素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加工工艺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白茶的适制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鲜叶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鲜叶加工
        1.2.2 茶汤制备方法
        1.2.3 不同品种白茶感官品质与滋味分属性定量分析
        1.2.4 常规理化成分检测
        1.2.5 儿茶素、生物碱组分含量的检测
        1.2.6 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检测
        1.2.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白茶感官品质与滋味分属性定量分析
        2.2 不同品种白茶中的生化成分含量
        2.2.1 白茶中的儿茶素含量
        2.2.2 白茶中的生物碱含量
        2.2.3 白茶中的氨基酸含量
        2.3 茶汤中的滋味成分
        2.3.1 茶汤中的儿茶素含量
        2.3.2 茶汤中的生物碱含量
        2.3.3 茶汤中的氨基酸含量
        2.4 滋味成分与感官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陈化对白茶滋味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茶叶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陈化方法
        1.2.2 茶汤制备方法
        1.2.3 茶叶感官审评
        1.2.4 常规理化成分检测
        1.2.5 儿茶素、生物碱组分含量的检测
        1.2.6 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检测
        1.2.7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陈化对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2.2 陈化对茶多酚、儿茶素含量的影响
        2.3 陈化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4 陈化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白茶的适宜加工工艺
        1.2 白茶的适制性品种
        1.3 白茶的陈化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考察与搜集目录确定
2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保护
    2.1迁地保护概况
    2.2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方式
        2.2.1扦插穗条和扦插苗收集
        2.2.2种子采播
    2.3茶树品种资源圃建设技术
    2.4茶树品种资源的种植技术
        2.4.1布区种植
        2.4.2轻基质营养袋育苗移植技术
        2.4.3实生苗移植技术
        2.4.4试管保存库保存技术
    2.5纠偏相关技术
3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就地保护
    3.1就地保护概况
    3.2就地保护技术
4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类型
5福建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和创新利用
    5.1茶树新品种选育
    5.2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

(10)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茶类适制性及SRAP亲缘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绿茶适制性的研究进展
    2 红茶适制性的研究进展
    3 乌龙茶适制性的研究进展
    4 茶树亲缘关系的分子水平分析研究进展
    5 茶树品种适制性综合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铁香茗春季茶类适制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加工仪器设备
        1.3 加工工艺
        1.4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春茶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2.2 不同品种春茶茶多酚含量分析
        2.3 不同品种春茶氨基酸含量分析
        2.4 不同品种春茶咖啡碱含量分析
        2.5 不同品种春茶儿茶素组分分析
        2.6 不同品种春茶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2.7 不同品种春茶感官审评结果
        2.8 不同茶树品种春茶酚氨比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铁香茗夏季茶类适制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加工仪器设备
        1.3 加工工艺
        1.4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夏茶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2.2 不同品种夏茶茶多酚含量分析
        2.3 不同品种夏茶氨基酸总量分析
        2.4 不同品种夏茶咖啡碱含量分析
        2.5 不同品种夏茶儿茶素组分分析
        2.6 不同品种夏茶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2.7 不同品利,夏茶感官审评结果
        2.8 不同品种夏茶酚氨比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铁香茗秋季茶类适制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加工仪器设备
        1.3 加工工艺
        1.4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秋茶水浸出物含量分析
        2.2 不同品种秋茶茶多酚总量含量分析
        2.3 不同品种秋茶氨基酸总量含量分析
        2.4 不同品种秋茶咖啡碱含量分析
        2.5 不同品种秋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
        2.6 不同品种秋茶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2.7 不同品种秋茶感官审评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春、夏、秋乌龙茶的香气物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香精油制备
        1.3 香气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季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2.2 秋季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2.3 夏季第一批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2.4 夏季第二批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2.5 夏季第三批乌龙茶香气成分分析
        2.6 春、夏、秋三季乌龙茶香气物质类别及含量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SRAP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DNA提取及检测
        1.3.2 PCR反应
        1.3.3 电泳分析检测
        1.3.4 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RAP标记的多态性
        2.2 SRAP聚类及遗传距离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福鼎大毫制作乌龙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茶树品种白牡丹茶香气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J]. 冯花,王飞权,张渤,张见明,陈荣冰,宫晓静,陈虹,黄毅彪,叶江华. 现代食品科技, 2021
  • [2]不同茶树品种新工艺秋季白茶品质比较分析[J]. 王飞权,冯花,葛捷琳,陈荣冰,刘国英,张见明. 茶叶通讯, 2019(04)
  • [3]镇江地区机械化茶园建植与管理技术研究[D]. 刘海洋. 扬州大学, 2018(05)
  • [4]白茶品质化学研究进展[J]. 刘东娜,罗凡,李春华,唐晓波,马伟伟,张厅,王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4)
  • [5]鸿雁12号茶树品种生产适应性和茶类适制性研究[D]. 李波.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福建省白茶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陈志辉,游小妹,林郑和,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17(03)
  • [7]铁观音加工白茶的工艺及品质研究[J]. 周炎花,蔡烈伟,杨双旭,陈建基,胡波,郭胡津,张艳丽. 武夷学院学报, 2017(09)
  • [8]浙江省主栽茶树品种加工白茶的品质与工艺研究[D]. 谷兆骐. 浙江大学, 2016(09)
  • [9]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J]. 杨如兴,尤志明,何孝延,张磊,陈芝芝,王文建. 茶叶学报, 2015(03)
  • [10]茶树新品系铁香茗的茶类适制性及SRAP亲缘关系分析[D]. 郭嘉懿.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福鼎大豪生产乌龙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