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础教学中体操姿势训练的研究

武术基础教学中体操姿势训练的研究

一、论武术基础教学中功架与姿态训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芳[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薛浩[2](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俞霞[3](2020)在《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文中指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更便捷的平台。翻转课堂是一种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对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教育,课中注重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促进知识内化,课后进行知识巩固的教学模式。武术作为传统的体育项目,将之与新时代的翻转课堂相结合,顺应信息时代潮流。本文分析研究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并寻求改进策略,优化武术普修课长拳教学效果,为往后深入研究武术教学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为翻转课堂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起到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二手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设计、实施及教学实验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长拳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效果显着,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武术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教学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教与学的互动配合;及时的反馈评价和总结归纳。(3)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局限:学生数量偏多会降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不够;长拳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难度较大。(4)针对长拳的翻转课堂的局限提出建议:合理分组教学;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建立更加丰富的长拳教学的资源库。

邢倩[4](2020)在《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的体育教育新思想、新观念要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如今健美操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正规教学内容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与体育课、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紧密相连,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随着音乐对健美操的不断渗透,对于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而言,音乐节奏与动作韵律的融合,能使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表演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但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健美操技术和体能方面的教学,对学生节奏感培养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和研究,健美操动作“健”与“美”的展现还有欠缺,而健美操节奏感培养恰恰是提高健美操成套动作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桓台县实验中学健美操社团课的60名初三女生为实验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并把节奏感强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前,通过数据收集,对比学生基本情况、音乐节奏感、健美操动作完成质量的差异,可以看出本次实验分组及控制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满足实验开展无显着性差异的要求。2、实验后,通过节拍器测试学生听音乐正确识别节拍的时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组学生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可得出在中学健美操课程中融入节奏感强化训练12周后对学生节奏感的提升有一定帮助。3、实验后,对广东省学生健美操规定动作一级套路的考核结果表明,两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从考核的各个指标来看,实验组学生在成套动作准确性、动作幅度、动作力度、身体协调性、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动作表现力和美感六项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动作熟练性和身体控制能力的平均成绩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对照组各方面考核成绩较实验前相比成绩有所进步,但是8个指标差异都不显着,说明对学生进行节奏感强化训练有利于中学生对健美操成套动作的领悟、掌握和展现。4、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进行套路动作教学,待学生熟练掌握动作后再配上成套音乐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验组通过语言、音乐、听觉和动作相结合、学生自我语言提示、音乐与素质练习相结合、游戏等强化节奏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实验证明,在中学健美操教学中融入节奏感强化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及其提高成套动作质量有实效。5、在实验组学生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音乐和游戏的节奏感强化方法,使学生受到音乐节奏的感染,学习和练习时保持精神饱满、激奋的情绪,达到更好的运动和欣赏音乐美的效果,实验组比对照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进而陶冶情操也就成为了现实,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刘正银[5](2020)在《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研究,是源于笔者对文化三圈层的认识、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探究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而开展的理论研究,是在武术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本人对松溪内家拳现有知识储备下开展的,目的及意义是通过研究松溪内家拳在文化三圈层视角下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为拳种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路径。基于本人对松溪内家拳的亲身体悟以及与松溪内家拳传承人的密切交往,选择以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为研究内容。以回答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松溪内家拳在文化三圈层视角下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又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为主线,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观察法等,首先以“文化三圈层”为主体理论和视角,然后通过文献梳理完成对松溪内家拳、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育价值的相关概念界定;接着,基于笔者对松溪内家拳的亲身体悟和近距观察,引入逻辑起点和知识结构;最后,结合文献资料、观察记录、访谈记录来梳理“松溪内家拳在文化三圈层视角下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文化内涵又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这一核心问题。研究认为:1、松溪内家拳“器物技术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为:(1)一苇棍的佛教文化内涵:(1)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2)正直向上的人生追求,(3)得理饶人的处事胸怀。一苇棍佛教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教育价值,(2)“正直向上的人生追求”的教育价值,(3)“得理饶人的处事胸怀”的教育价值。(2)白虹剑的武侠文化内涵:(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贵交尚信,重义轻利,(3)强力意志,锐不可当,(4)温良泛爱,伸张正义。白虹剑武侠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教育价值,(2)“贵交尚信,重义轻利”的教育价值,(3)“强力意志,锐不可当”的教育价值,(4)“温良泛爱,伸张正义”的教育价值。(3)鹞子拳的“象形取意”文化内涵:(1)创新思维的培养,(2)“天人合一”的思想。鹞子拳“象形取意”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价值,(2)“‘天人合一’思想”的教育价值。2、松溪内家拳“制度习俗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为:(1)“武德训要”的文化内涵:(1)忠信仁义,习武习德,(2)尊师重道,摒弃偏见,(3)点到为止,取长补短,(4)大智若愚,能屈能伸。“武德训要”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忠信仁义,习武习德”的教育价值,(2)“尊师重道,摒弃偏见”的教育价值,(3)“尊师重道,摒弃偏见”的教育价值,(4)“尊师重道,摒弃偏见”的教育价值。(2)“师徒传承”的文化内涵:(1)慎重择徒,以缘相授,(2)“三节两寿”的文化传承。“师徒传承”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慎重择徒、以缘相授”的教育价值,(2)“‘三节两寿’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3)“五字诀”的文化内涵:(1)敬人敬己,谦字为先,(2)专注目标,善用时间,(3)先思后行,不通则变,(4)持之以恒,勤学苦练,(5)抓住重点,解决关键。“五字诀”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敬人敬己,谦字为先”的教育价值,(2)“专注目标,善用时间”的教育价值,(3)“先思后行,不通则变”的教育价值,(4)“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教育价值,(5)“抓住重点,解决关键”的教育价值。3、松溪内家拳“精神价值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为:(1)“强国强种”的文化内涵:(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2)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当代价值。“强国强种”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价值,(2)“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教育价值。(2)“勇于公斗”的文化内涵:(1)对“为公而争”的激励,(2)对“个人私斗”的约束。“勇于公斗”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1)“对‘为公而争’的激励”的教育价值,(2)“对‘个人私斗’的约束”的教育价值。(3)“气若长虹”的文化内涵:宠辱不惊的精神。“气若长虹”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宠辱不惊”的教育价值。综上所述,文化三圈层视角下松溪内家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松溪内家拳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对当代社会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传统武术立足于武术教育能更好的促进其传承发展,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具有更好的实现教育价值的途径。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研究仅选取了松溪内家拳中的一部分内容开展了研究,从个性中探寻共性,为拳种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路径。

张恕[6](2020)在《论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相融性 ——以《道德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谚诀,由各位舞蹈家前辈经过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创作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规范语言。中国古典舞谚诀中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经过加工整理后,重复转化形成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语言。谚诀对中国古典舞中运动的诀窍及审美内涵,通过口诀的形式进行传授其要领。它对中国古典舞中“手、眼、身、法、步、德、技”进行了梳理。因“谚诀”短而精,朗朗上口,更能使人铭记于心。在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使教学更能通俗易懂,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口头阐述时,能通过“谚诀”清晰的描述出舞蹈动作的要领及诀窍;也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感悟舞蹈中的运动规律,和中国古典舞深处的文化内涵。老子的经典着作《道德经》语录中,孕育了关于“美”的哲学思想和对“美”的解析。艺术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通过艺术的表达,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和主体精神。将《道德经》语录中哲学思想巧妙的融入到中国古典舞语汇中,在渗透过程中做到“脱胎不换骨”。在继承、借鉴中加以提炼,转换为属于自己的舞蹈语汇,再通过舞蹈的肢体表达,突显更深一层的审美文化内涵。本篇论文以论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相融性为题,以《道德经》语录中思想为例,从“形、神、劲、律”四点进行分析研究。论文分为四章节,第一章深入了解道家美学思想《道德经》中哲学思想理念,阐述中国古典舞谚诀的来源、出处和演变,以及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功能。第二章剖析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美学思想的相似性,且更深入分析《道德经》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启示,同时使中国古典舞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语汇。第三章分析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美学思想渗透到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运用于中国古典舞动作典范中,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展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美”的意识。第四章结论出道家美学思想研究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意义,体现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挖掘中国古典舞多元的创作方式;丰富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卢月[7](2019)在《巨野县二郞拳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巨野县二郎拳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耿庄村为田野调查点。以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为研究方法,以巨野县二郎拳的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多元社会中将二郎拳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并对其引申出的人际关系、个人信仰、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深描,以此分析二郎拳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通过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梳理巨野县二郎拳的历史脉络,其历经产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并因社会情境的变化展现不同的身份。故此,对巨野县二郎拳的起源、传承机制、习练人群进行梳理,是厘清二郎拳发展脉络的重要过程,同时是找寻集体记忆不可忽视的环节。(2)三步架子、四步架子、谭腿、对练是二郎拳主要传承内容;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武校传承是二郎拳的主要传承途径;二郎拳的拜师仪式,不只是仪式化的一种表现,同时还可以建构一定意义上的认同。纵向建立习练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横向提升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巨野精英武校、日照精武馆是二郎拳的主要传承场所;传承人是二郎拳的活态载体,通过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对传承人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其生活结构阐释二郎拳的文化空间。(3)在一定意义上,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二郎拳而言是一种较好的保障,在传承人及相关群体的努力下,巨野县二郎拳已经成功申报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申遗的过程中还存在拳种的认同程度较低、团队力量的缺失等问题,同时在二郎拳传承过程中传承空间逐渐压缩、代际缺失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在多元社会结构中,二郎拳在社会网络中所展现的并非只是本身的技术文化,更多的是其背后投射出的文化现象,并由此彰显更多的社会事实。对于二郎拳而言,习练者地位反差与权力转换、记忆空间的拓展则是二郎拳现代化适应的表现。同时,从镖师到教师的职业转变,从肢体动作到村落文化的现代转型,实则是二郎拳的一种内延到外延的身份转换。

李小进[8](2018)在《武术体悟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为贯彻落实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武术教学中的传承,并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西化”现象和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本”关怀的缺失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以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将民族化的体悟教学理论引入到武术教学中,探究武术体悟教学理论的合理性及优越性,旨在为武术教学的本土化研究抛砖引玉,为武术教学理论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丝学术上参考,为武术教学实践提供些许理论上的指引。研究结论:(1)“体悟”一词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建立在中国“身心一元”观的哲学基础上,注重“体认”与“心悟”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整体性思维认知方式。它与中国武术之间关联紧密:是中国武术技法传习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武术“技进乎道”的途径;是认知中国武术的民族化方式。通过直觉体悟的思维认知方式来体认武术所蕴含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2)武术体悟教学是体悟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契合武术的文化特质且吻合武术教学改革需求和发展趋势,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基础上的本土化的教学理念或方式,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武术体悟教学”既可以视作为一种宏观层面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可以视作为一种微观、具体的教学方式或者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武术体悟教学”是“体悟教学”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具体呈现,是一种契合武术自身特点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武术教学理念,意指在武术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的回归,关注个体意义的生成,通过对武术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来促进学生“转知成智”、精神升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素养的提高等。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武术体悟教学”是指武术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武术体悟式学习,以加深学生对武术技能和武术理论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等为目的的教学活动。(3)武术体悟教学是以具身认知、悟性思维、意会知识、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为理论基础,具有“民族性”、“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等本质特征;它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技术特色、“术道融合、由技进道”的文化特质、“象形取意、拳法自然”的思维特性深度契合;它符合学校武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且与“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改革趋势相吻合。(4)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合理的情景化创设以及个体化的意义生成。武术体悟教学的主体性参与突出了教学中的“人”的自主自觉性,可分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三个方面。合理化的情境创设则是实施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学生由“体”而“悟”的重要保障。武术体悟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寻求个体文化新生命,实现个体创新的意义生成的过程。武术体悟教学的意义生成过程包括体认、移情、领悟、内省、升华等步骤。(5)武术体悟教学的表现形态包括武术技法的体验教学和武术文化的感悟教学两个方面。武术技法的体验教学是以武术的技术、技法为载体,以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体验为基本特征而展开的教学方式。武术文化的感悟教学是与武术技法的体验教学密切关联的,是在教师、学生已获取经验(包括知识经验、技能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武术文化为媒介,以悟性思维方式为工具,引导学生领悟武术文化的涵义,促使武术文化的内化、生命化与意义化,并最终朝向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迈进的一种教学方式。(6)武术体悟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以武术为载体,搭建联通文化生命的桥梁;以教学情境为外部“催化剂”,推动学生主体性发展;以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为内部“发动机”,促进教学的意义生成。(7)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原理包括:“传承民族文化”是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宗旨;“中体西用”思想是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方法论立场;“套路、功法、格斗的技艺体验”、“文化引导、体悟学习”、“武术素养”元素是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基础;以“基点”、“路径”、“终点”为主要环节的线性逻辑是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逻辑进路。(8)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范式是以武术技艺的体验为基点,以文化引导、体悟学习为路径,以武术素养的养成为终点。对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诠释包括:武术教学内容的抉择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基点,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一脉相承”,套路、功法、格斗应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武术教学之中,套路、功法、格斗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学生中国精神的载体;文化引导是武术教学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的重要措施,体悟学习是武术教学过程中意义生成的重要途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当前武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武术素养”概括为新时代的武术习练者所具有的武术修养,它不仅包括武术技能方面的修养,还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文化、武德等方面的修养,学校武术教学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目标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发展学生的武术素养是实现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最后从加强武术体悟教学的实践研究;激发武术体悟教学的其它创新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武术体悟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俊杰[9](2018)在《技术文化视域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归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和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文化话语权日益成为国家社会关切的重要问题,武术领域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文化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长期“武术体操化”的思想影响,人们在理论认识上对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文化归属产生了质疑,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身份”陷入迷茫,这影响了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自信发展,威胁了民族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调查和分析现阶段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在科研和竞赛领域的窘境,考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是否存在难度动作,比较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西方竞技体育难度动作的异同,剖析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是否遵循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最后认为:(1)难度动作在武术学术、竞赛领域存在对其技击性认知模糊的问题,学者们将难度动作视为异化武术的重要因素;而在竞赛领域,因为金牌导向以及竞技比赛的需要,难度动作成了竞技套路必须保留的组成部分。这种矛盾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竞技武术套路乃至武术发展的自信,动摇了我们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主导权、话语权。(2)难度动作在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中自古已有。中国古代杂技等项目中都存在外在超越性难度动作,外在超越性难度动作需要以身体素质为支撑。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更多是一种内在超越性的机巧性难度动作,它追求技术整体、强调技巧至上、排斥野蛮力量,是一种更高级的难度动作,内在超越性才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难度动作的特色。(3)从技术上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西方竞技体育难度动作截然不同。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相比,在动作来源、动作目的、动作自然程度和费力程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武术套路技术规律表现为“用力顺达、劲力充足、力点准确”,包括旋风脚720°接马步在内的诸多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在出色完成时也完全或部分遵循了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体操难度动作是“形近质异”,其技术规律与武术套路技术规律是一致的。(4)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是对传统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以内在超越性难度动作为主,也存在外在超越性难度动作,内在超越性难度动作更机巧、智慧,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色。(5)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归属具有中国文化属性。在难度动作的历史存在,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西方竞技体育难度动作的技术本质差异,以及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能够反映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等方面,都能说明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具有中国文化属性。

刘丹[10](2018)在《幼儿武术套路创编及教学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前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国武术内容众多、博大精深,基本涵盖了各个层面的练习人群,但是针对幼儿这一领域,其内容相对较少,便于幼儿学习、接受的武术内容十分有限,目前市面上关于幼儿武术套路教学内容更是寥寥,如何创编幼儿套路对实施幼儿武术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认知与能力,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注重幼儿的武术教育,从幼儿自身的发展方面以及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方面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对幼儿武术套路的创编为对象展开研究,为探讨幼儿武术教育筚路蓝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分别对幼儿武术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对武术套路、幼儿的年龄界定、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武术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幼儿园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前提,依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武术运动规律对幼儿武术套路进行创编,并对所创编的套路进行实验分析以及对创编套路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认为:(1)通过对创编套路“生肖拳”的调查发现: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深受幼儿喜爱,并获得了幼儿教师、家长的认可。目前,对于幼儿武术的研究内容不多,可以本研究为例,在对幼儿武术套路进行创编时可秉承“乐武强身”的指导思想,以及秉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技击性原则”。(2)以幼儿为教学对象的武术套路教学中,要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身心并重、健身强心同发展”与“止戈为武,树立正确习武观”的教学理念可作为幼儿武术教学中的教学理念;采用集体与分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及单练与对练穿插的练习形式,可促使幼儿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使其保持持久的武术兴趣。(3)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武术创编套路“生肖拳”的学习,幼儿在柔韧、平衡、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方面均有所提升,表明通过“生肖拳”的学习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改善。

二、论武术基础教学中功架与姿态训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武术基础教学中功架与姿态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1.1.2 武术教学创新的需求
        1.1.3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翻转课堂
        2.1.2 武术长拳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掌握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国外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
        2.3.2 国外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2.3.3 国外翻转课堂开展现状研究
    2.4 国内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2.4.1 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
        2.4.2 国内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2.4.3 国内翻转课堂开展现状研究
        2.4.4 国内翻转课堂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2.5 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二手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4.1.1 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4.1.2 武术套路普修课程教学大纲
        4.1.3 教学内容
        4.1.4 教学设计的原则
        4.1.5 教学特点
        4.1.6 教学目标
        4.1.7 教学的重难点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4.2.1 教学实验对象
        4.2.2 教学实验地点
        4.2.3 教学实验时间
        4.2.4 指标选取
        4.2.5 变量控制
        4.2.6 教学实验的实施步骤及流程
    4.3 教学实验的考核方法及成绩
        4.3.1 考核方法
        4.3.2 考核成绩
5 结果与分析
    5.1 教学实验的数据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调查分析
        5.1.2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调查分析
    5.2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局限
        5.2.1 优势
        5.2.2 局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效果显着,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6.1.2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优势
        6.1.3 翻转课堂在长拳教学中的局限
    6.2 建议
        6.2.1 合理分组教学
        6.2.2 长拳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长拳基本功的监控
        6.2.3 建立长拳教学的资源库
7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致谢

(4)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理由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健美操的起源、发展与特点
        2.1.1 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2.1.2 健美操特点
    2.2 健美操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健美操的概念
        2.2.2 健美操的音乐节奏
        2.2.3 健美操的动作节奏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2.1 节奏感培养方面的有关研究
        2.3.2.2 健美操节奏感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2.3 健美操基本技术动作质量的评价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假设
    3.4 教学实验设计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与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音乐节奏感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健美操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4.2 音乐节奏感测试结果比较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内比较与分析
        4.2.2 实验前后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内比较与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间比较与分析
        4.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音乐节奏感测试组间比较与分析
    4.3 成套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4.3.1 实验前后实验组成套动作成绩组内比较与分析
        4.3.2 实验前后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组内比较与分析
        4.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组间比较与分析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套动作成绩比较与分析
5 研究结论、建议和局限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局限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5)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武术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1.2 武术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1.3 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有待彰显
    1.2 研究目的
        1.2.1 挖掘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
        1.2.2 分析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武术文化”的研究综述
        1.5.2 关于“武术教育价值”的研究综述
        1.5.3 关于松溪内家拳的研究综述
        1.5.4 关于“文化三圈层”的研究综述
第2章 松溪内家拳“器物技术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2.1 一苇棍的佛教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2.1.1 一苇棍的解释
        2.1.2 一苇棍的佛教文化内涵
        2.1.3 一苇棍佛教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2.2 白虹剑的武侠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2.2.1 白虹剑的解释
        2.2.2 白虹剑的武侠文化内涵
        2.2.3 白虹剑武侠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2.3 鹞子拳的“象形取意”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2.3.1 鹞子拳的解释
        2.3.2 鹞子拳的“象形取意”文化内涵
        2.3.3 鹞子拳“象形取意”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第3章 松溪内家拳“制度习俗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3.1 “武德训要”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3.1.1 “武德训要”的解释
        3.1.2 “武德训要”的文化内涵
        3.1.3 “武德训要”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3.2 “师徒传承”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3.2.1 “师徒传承”的解释
        3.2.2 “师徒传承”的文化内涵
        3.2.3 “师徒传承”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3.3 “五字诀”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3.3.1 “五字诀”的解释
        3.3.2 “五字诀”的文化内涵
        3.3.3 “五字诀”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第4章 松溪内家拳“精神价值层”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4.1 “强国强种”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4.1.1 “强国强种”的解释
        4.1.2 “强国强种”的文化内涵
        4.1.3 “强国强种”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4.2 “勇于公斗”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4.2.1 “勇于公斗”的解释
        4.2.2 “勇于公斗”的文化内涵
        4.2.3 “勇于公斗”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4.3 “气若长虹”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
        4.3.1 “气若长虹”的解释
        4.3.2 “气若长虹”的文化内涵
        4.3.3 “气若长虹”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文化三圈层视角下松溪内家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5.1.2 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5.2 建议
        5.2.1 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有待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挖掘
        5.2.2 松溪内家拳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的教学应用有待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论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相融性 ——以《道德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道德经》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舞谚诀的概述
    第一节 《道德经》概述
        一、《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
        (一)道的核心观
        (二)辩证统一观
        二、《道德经》中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典舞谚诀概述
        一、中国古典舞谚诀的界定
        (一)谚诀的含义
        (二)中国古典舞谚诀的来源
        二、中国古典舞谚诀的功能
        (一)彰显教学训练上的实用性
        (二)呈现中国古典舞中的韵律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美学思想相融性的阐释
    第一节 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一、“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与“载营魄抱一”
        (一)“形、神”在中国古典舞谚诀中的解析
        (二)“形、神”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形神”观的相融性
        二、“刚柔相济,刚定柔行”与“天下莫柔弱与水”
        (一)“劲”在中国古典舞谚诀中的解析
        (二)“劲”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劲”观的相融性
        三、“十欲法则”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一)“律”在中国古典舞谚诀中的解析
        (二)“律”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律”观的相融性
    第二节 《道德经》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启示
        一、在“形、神”中注重面
        二、在“劲”中注重点、线
        三、在“律”中注重运动走势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德经》中美学思想相融性的范例
    第一节 “形、神”——在中国古典舞元素坐姿训练中的体现
    第二节 “劲”——在中国古典舞亮相训练中的体现
    第三节 “律”——在中国古典舞主干教材“燕子穿林”训练中的体现
第四章 道家美学思想研究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意义
    第一节 体现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
    第二节 挖掘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丰富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巨野县二郞拳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二郎拳传承的现实所需
        1.1.2 二郎拳发展的社会诉求
        1.1.3 二郎拳文化理论研究匮乏
    1.2 选题意义
        1.2.1 利于推动二郎拳的传承与发展
        1.2.2 利于透析二郎拳传承的内在意蕴
        1.2.3 利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 研究综述
    2.1 地域武术相关研究
    2.2 “非遗”视角武术相关研究
    2.3 武术传承相关研究
    2.4 二郎拳相关研究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田野调查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专家访谈法
4 巨野县二郎拳的概况
    4.1 二郎拳溯源
        4.1.1 区域生态
        4.1.2 武术渊源
5 二郎拳传承的实践空间
    5.1 二郎拳的传承内容
        5.1.1 套路
        5.1.2 器械
        5.1.3 技术特点
    5.2 二郎拳的传承场域
        5.2.1 巨野精英武校
        5.2.2 日照精武馆
    5.3 二郎拳的传承方式
        5.3.1 家族传承:本源记忆的延续
        5.3.2 师徒传承:文化记忆的激活
        5.3.3 武校传承:逐渐外化的传承空间
    5.4 二郎拳传承的活态载体
        5.4.1 传承人的婚姻与家庭
        5.4.2 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
        5.4.3 传承人的生活与生计
6 二郎拳的现代化适应
    6.1 在场身份的多元交织
        6.1.1 镖师:象征身份的生存策略
        6.1.2 村落:武术交往身份的延伸
    6.2 文化传承的隐性力量
        6.2.1 地位反差与权力转换
        6.2.2 逐渐消逝的男女之别
        6.2.3 记忆的场域空间扩展
7 二郎拳传承的现实困境
    7.1 武艺传承问题
    7.2 社会空间问题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加强传承人保护机制
        8.2.2 建立完善的传承团队
        8.2.3 强化拳种地方认同
9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8)武术体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武术教学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1.1.2 武术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学校武术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
        1.3.2 学校武术教学问题的解决思路
        1.3.3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理念述评
        1.3.4 武术教育的身体转向
        1.3.5 体悟教学的相关研究
        1.3.6 体悟在武术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中国武术与体悟
    2.1 体悟释义
    2.2 体悟:中国武术技法传习的重要环节
    2.3 体悟:中国武术“技进乎道”的途径
        2.3.1 中国武术之“技”
        2.3.2 中国武术之“道”
        2.3.3 中国武术之技道归“一”
        2.3.4 中国武术“技进乎道”的体悟途径解析
    2.4 体悟:认知中国武术的民族化方式
        2.4.1 身心一元、主客合一的技法体悟——认知中国武术的逻辑起点
        2.4.2 对中国武术基本范畴——生命的体悟认知
        2.4.3 对中国武术核心命题——“道”的体悟认知
        2.4.4 对中国武术最高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体悟认知.35【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3 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理论
    3.1 武术体悟教学的概念界定
        3.1.1 体悟教学
        3.1.2 武术体悟教学
    3.2 武术体悟教学的理论支撑
        3.2.1 认知科学理论
        3.2.2 教育科学理论
    3.3 武术体悟教学的本质特征
        3.3.1 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教学理念或方式.
        3.3.2 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武术教学理
        3.3.3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武术教学方式..
    3.4 武术体悟教学方式的专业性
        3.4.1 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技术特色深度契合..
        3.4.2 与中国武术术道融合、由技进道的文化特质深度契合..
        3.4.3 与中国武术象形取意、拳法自然的思想特性深度契合..
    3.5 武术体悟教学理念的时代性
        3.5.1 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武术教育使命切合
        3.5.2 与武术教学“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吻合
    【本章小结】
4 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内容
    4.1 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要素
        4.1.1 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4.1.2 合理化的情境创设
        4.1.3 个体化的意义生成
    4.2 武术体悟教学的表现形态
        4.2.1 武术技法的体验教学
        4.2.2 武术文化的感悟教学
    4.3 武术体悟教学的实施过程
        4.3.1 以武术为载体,搭建联通文化生命的桥梁
        4.3.2 以教学情境为外部“催化剂”,推动主体性发展
        4.3.3 以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为内部“发动机”,促进意义生成
    【本章小结】
5 武术体悟教学的基本范式
    5.1 建构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原理
        5.1.1 “范式”概述
        5.1.2 建构武术教学范式的意义
        5.1.3 构建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宗旨
        5.1.4 构建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方法论选择
        5.1.5 构建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基础
        5.1.6 构建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的逻辑进路
    5.2 武术体悟教学基本范式诠释
        5.2.1 以武术技艺体验为基点
        5.2.2 以文化引导、体悟学习为路径
        5.2.3 以武术素养的养成为终点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技术文化视域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专题研究
    2.2 关于批评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文化属性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对比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4 基本概念的界定
    4.1 技术文化
    4.2 难度动作
    4.3 竞技武术套路
    4.4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
5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现实困境
    5.1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发展概观
    5.2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技术窘境
        5.2.1 异化武术,认知模糊——难度动作在武术科研领域饱受非议
        5.2.2 金牌至上,竞技需要——难度动作在武术竞赛领域不得不为
6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发展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难度动作为基础
    6.1 难度动作在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中自古已有
        6.1.1 外在超越:中国古代杂技中的难度动作
        6.1.2 内在超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难度动作
    6.2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西方竞技体育难度动作的技术本质不同
        6.2.1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难度动作的比较分析
        6.2.2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与西方其它竞技体育难度动作的比较分析
7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遵循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
    7.1 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剖析
        7.1.1 用力顺达:合理完成动作的基础
        7.1.2 劲力充足:套路技击能力的体现
        7.1.3 力点准确:套路技击特点的实现
    7.2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反映了武术套路的技术规律
        7.2.1 323C+1(旋风脚720°接马步)的技术规律剖析
        7.2.2 其它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技术规律剖析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致谢

(10)幼儿武术套路创编及教学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依据
        1.1.1 幼儿成长的需要
        1.1.2 武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1.2 选题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1.3.2 关于“幼儿成长特征”的研究
        1.3.3 关于“幼儿武术”的研究分析
        1.3.4 关于“武术套路创编”的研究分析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的创编
        3.1.1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创编的指导思想
        3.1.2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创编的原则
        3.1.3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创编的特点
        3.1.4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创编的价值功能
    3.2 幼儿武术套路“生肖拳”的创编过程
        3.2.1 整体动作的设计与编排
        3.2.2 创编套路“生肖拳”的成套动作内容
        3.2.3 套路内容的修整与定型
    3.3 创编套路“生肖拳”教学实践研究
        3.3.1 “生肖拳”的教学理念
        3.3.2 “生肖拳”的教学形式
        3.3.3 “生肖拳”的教学流程
    3.4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3.4.1 创编套路“生肖拳”各方评价
        3.4.2 创编套路“生肖拳”教学效果的评价
        3.4.3 创编套路“生肖拳”对幼儿身体素质指标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致谢

四、论武术基础教学中功架与姿态训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翻转课堂在武术长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武汉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为例[D]. 俞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4]节奏感强化训练对中学生健美操成套动作影响研究[D]. 邢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松溪内家拳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研究[D]. 刘正银.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论中国古典舞谚诀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相融性 ——以《道德经》为例[D]. 张恕. 武汉音乐学院, 2020(06)
  • [7]巨野县二郞拳传承与发展研究[D]. 卢月. 成都体育学院, 2019(01)
  • [8]武术体悟教学研究[D]. 李小进.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9]技术文化视域下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归属研究[D]. 张俊杰.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1)
  • [10]幼儿武术套路创编及教学效果研究[D]. 刘丹.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武术基础教学中体操姿势训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