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水复合肥对草木樨发芽率及促进生长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凯,徐珍珍,孟翔,孙伶俐,王丹,刘伟,谢开云[1](2021)在《刈割和施肥对新疆半干旱区退化补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了3个水平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补播比例(不补播草地-NR、补播占草地密度的15%-R15%、补播占草地密度的30%-R30%)和4个水平的管理措施(对照-CK、施肥-F、刈割-C、施肥+刈割-FC)。通过研究不同补播比例和管理措施下天然草地生物量的变化,探索适宜于半干旱区退化草地改良的方法。结果表明:补播处理提高了无芒雀麦的生物量,但不影响其密度。施用磷钾复合肥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密度有一定的促进,但对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和分蘖帮助有限。刈割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密度,显着降低了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和密度。施肥+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和密度均有明显的提高。综合考虑,在进行补播的同时配合施肥+刈割的管理措施更有利于天然草地生产力的恢复。
徐璟[2](2020)在《苹果树修枝木纤维喷播基质配方研究》文中指出喷播绿化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工矿路堑等涉及到边坡植被恢复的建设项目中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而喷播基质材料的开发研究是喷播绿化的基础和重要技术环节。与此同时,种植苹果树是许多地方提高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每年冬季由于苹果树修枝而产生的大量树枝,缺乏有效的再利用途径。为了丰富苹果树枝条的再利用途径同时开发研究新的环保喷播基质材料,本研究以苹果树冬季修枝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纯物理机械加工得到喷播木纤维,辅以5种添加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和多项指标的测定,筛选得的到苹果树枝木纤维喷播基质配方,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检测苹果树木纤维的是否具备一定的抗冲效果,对该木纤维进行了平行对比抗冲试验,结果证明该纤维在坡度30度以内具有较稳定的抗冲性,通过纯物理加工得到的高比例苹果树木纤维作为喷播基质具有可行性;(2)采用正交试验研究5种添加材料对植物生长、土壤特性和抗冲性的影响,针对各项指标的最优基质配方至多可相对增加植被盖度13.2%、植物干重7.0%、植物高度8.4%,相对减少土壤容重21.3%、相对增加土壤总孔隙度3.6%和土壤最大持水量24.5%;(3)通过综合排队评分法和综合加权评法筛选出的最优配方为A3B2C3D4E3,即5种添加材料的用量与木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因素A(羧甲基纤维素钠)1.5%、因素B(钠基膨润土)1.75%、因素C(司盘80)1.25%、因素D(保水剂)2.5%、(因素E)糯米胶1.5%。
曹石超[3](2020)在《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文中提出柑橘生产在我国南方存在植株生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果园生草栽培作为现代化果园土壤管理模式,在果树生产中逐渐兴起。果园生草技术发展至今已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果园生草管理模式在果园土壤微环境调控(酶活性及微生物含量)、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果实品质、增强树势等方面。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柑橘根系共生,促进柑橘生长,而豆科作物常用作果园生草栽培,可蓄水保墒。AMF缺乏宿主特异性,可在不同植株根系间形成菌丝连接,介导间作植物与生产作物进行养分互换。在果园生草栽培模式中,如何利用根瘤菌与AMF互作,通过AMF在生草作物和果树根系的双向共生,实现良好的生态效应,其研究少见报道。研究AMF与白三叶草、柑橘根系双重侵染的共生关系,进行间作种草并接种AMF,可增加豆科作物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养分,但其互作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探究AMF与根瘤菌互作对柑橘生长及三叶草固氮的作用机理,这对减少化肥、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使用有重大意义。试验以柑橘属中两种常见AMF的优势菌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记为:F.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记为:G.i)作为接种菌剂,以一年生盆栽红江橙幼苗为供试植株,间种豆科作物为白三叶草,接种根瘤菌菌剂为白三叶草根瘤菌。研究AMF与根瘤菌互作下,对三叶草发育及柑橘幼苗生长、柑橘生理代谢及元素调控、柑橘根际土壤性质及微环境、三叶草固氮分子机制四个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综合分析间作白三叶下AMF促进柑橘生长及三叶草固氮的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G.i与F.m两种AMF均可以很好地侵染白三叶草根系以及柑橘幼苗根系,白三叶根系菌根侵染率分别达到35.98%、47.45%,白三叶草接种根瘤菌可以有效提高柑橘幼苗根系AMF的侵染率,G.i和F.m的菌根侵染率分别提高了12.64%、13.98%。根瘤菌与AMF相互作用增加了白三叶草生物量、根际结瘤的数量与重量,提升了根瘤固氮酶的活性。2.种草且接种AMF可以有效提高柑橘的生物量,增强柑橘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相比只接种AMF的处理,接种AMF且间种三叶草处理柑橘幼苗生长状况更好。其中种草且接种F.m效果最显着,相比于FM处理,FM+R中柑橘根系体积、根系活力、一级新根数、最长侧根长分别增加了26.99%、28.26%、26.58%、7.71%。种草且接种AMF还可很好地增加柑橘光合作用速率、提升柑橘光合作用中碳同化的效率,总体接种F.m优于G.i。3.处理后180d的前期相比于处理后240d的后期,种草且接种AMF处理中柑橘幼苗体内可溶性糖/蛋白含量、蔗糖合成酶(SS)活性提升程度更高,说明互作效应在前期对柑橘糖、蛋白等物质的积累能力促进效益更大。而中、后期柑橘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升,全N与硝态N、全P、全K、全C的积累量也升高,说明随时间推移,根瘤菌与AMF互作增强了柑橘对逆境的响应能力,提高柑橘对于元素的吸收。只接种AMF相比于不接种的CK,柑橘幼苗元素调控及其生理代谢等方面提升效益更强,而接种AMF且种草处理中白三叶草根瘤菌与AMF形成菌丝连接,相比只接种AMF更增强了这种效益。4.相比只接种AMF处理,接种AMF且种草的处理中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各类氮吸收相关土壤微生物如固氮菌、氨化细菌的数量显着增多,土壤中脲酶、固氮酶等各类土壤酶活性也会加强,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含量也会提高。说明接种AMF(F.m与G.i)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可以改善土壤,促进土壤有益细菌的繁殖,增强土壤固氮酶对氮素等元素的固定能力,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5.接种AMF且种草处理(GI+R、FM+R)相比于只种草(CK+R),根瘤固氮酶合成关键基因nif-H、nif-D、nif-K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显着上升,nif-H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48.76%和36.36%,nif-D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31.98%和57.81%。nif-K基因表达量分别提高83.54%和92.95%。说明AMF与根瘤菌形成菌丝连接后,可提升三叶草固氮酶合成速率,增加根系固氮能力。接种不同的AMF对于白三叶草根瘤合成固氮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提升效益也有所不同,对于nif-H基因的表达,G.i>F.m,对于nif-D、nif-K基因的表达,F.m>G.i。说明接种G.i有利于白三叶根瘤固氮酶中铁蛋白的合成,接种F.m有利于钼铁蛋白的合成。总体接种F.m提升程度更为显着,这与AMF在三叶草根系侵染程度有正相关性。
师海然[4](2019)在《喷播绿化木纤维基质材料配方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工矿路堑等边坡植被构建已成为目前植被构建的困难立地和热点之一,喷播绿化为该立地条件类型的重要植被构建方法之一,而喷播基质材料的开发研究是喷播绿化的基础和重要技术环节。目前园林修剪等形成的木质废弃材料在城市及果区较多,易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为合理利用木质废弃材料,开发研究可降解、无污染的陡坡绿化喷播基质材料,本研究以木质纤维材料为基本原料,在利用微生物进行木质材料前期处理试验和进行植物发芽试验筛选的基础上,同时选择了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粘结剂、钠基膨润工作为稳定剂、司盘80作为润滑剂和高吸水性树脂作为保水剂混合制成纤维基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开展绿化喷播基质材料配方的筛选,研究以改善植被生长状况提高植被覆盖度为目的的绿化木纤维基质材料配方及制备方法。(1)不同配方的纤维基质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水分常数,不同材料的用量对于土壤特性有影响,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对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有显着影响;(2)不同配方的纤维基质均利于植物的生长,不同材料用量对于植物特征影响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和司盘的用量对植物盖度有显着影响,保水剂的用量对植被盖度和植物高度都有显着影响;(3)通过综合排队评分法、综合加权评分法以及综合平衡法这3种方法筛选结果得出:最优基质材料配方为AiB5C5Ds,即当用纤维含量为9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1.25%,钠基膨润土用量为2.25%,司盘用量为1.25%,保水剂用量为2.5%时,使用基质后的土壤性质较好,植物生长效果最好。
马力[5](2018)在《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和氮肥用量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旱地燕麦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加抗旱保水剂,保水剂用量60 kg/hm2,氮肥用量60kg/hm2可增加种子产量、干草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3类因素对各指标影响大小依次是氮肥用量>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氮肥用量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的影响极显着,保水剂类型与保水剂用量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着。
蔡捡[6](2016)在《基质与遮阴协同处理对中华结缕草形态可塑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过渡性气候带草坪建植与养护过程中,基质与遮阴异质性造成草坪成坪速度、盖度密度、生物量结构的差异性表现,致使草坪品质、群落结构和草坪寿命受影响的实际问题。本文以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为材料,依据双因子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实验室盆栽方法,选取常见的5种基质(成熟紫色土、腐殖土、粗沙土、建渣土、石谷子土),模拟扦插繁殖建坪后,设置5个遮阴梯度,测定插穗成活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构件形成和生物量累积的差异,分析基质和遮阴协同作用对结缕草生长特性、形态可塑性、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缕草对基质和遮阴胁迫的应激机制及适应策略。旨在为结缕草建植养护时,基质选择及养护措施制订提供技术指导,为草坪景观营造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基质对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1)基质对插穗成活率和发芽指数有显着影响(P<0.05),第30 d芽长呈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石谷子土(S5)成活率及发芽指数均显着高于其他基质(P<0.05);2)基质对扦插苗根、茎性状有显着影响(P<0.05),对叶性状影响极小;3)基质对幼苗地下、地上生物量有显着影响(P<0.05),对根茎比和地下生物量比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4)成熟紫色土(S1)利用幼苗分蘖形成,建渣土利于主茎生长和生物量向地上分配,石谷子土则利用生物量向地下分配。(2)基质和遮阴对幼苗构件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1)基质对中华结缕草存活率、构件性状、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利于结缕草存活与生长的基质顺序为成熟紫色土>建渣土>粗砂土>石谷子土>腐殖土;2)遮阴度对中华结缕草存活率有极显着影响,30%左右遮阴利于结缕草存活与生长;3)基质和遮阴度互作对中华结缕草构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有显着影响,基质是影响主要因子,遮阴度次之;4)基质和遮阴协同作用对构件生物量分配影响为叶>根>茎,中华结缕草可依据基质和遮阴采取相应的形态塑性和生长策略,以提高适应性。(3)基质和遮阴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1)基质对中华结缕草渗透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无显着影响,对其他生理生化物质均有极显着的影响,影响顺序为光合作用>氧代谢>渗透机制,成熟紫色土具有良好的抗性;2)遮阴对中华结缕草生理生化物质均有极显着的影响,30%左右遮阴中华结缕草耐荫性表现的最好,深度遮阴严重影响植物体正常调节;3)基质和遮阴度互作对中华结缕草中华结缕草生理生化物质有极显着影响,其中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遮阴是影响主要因子,基质次之;4)基质和遮阴协同作用对生理生化物质的影响为叶绿素>光合参数>氧代谢>渗透机制,可见协同作用最直接影响是植物的光合能力。总之,石谷子土(S5)有利于结缕草扦插成活,而紫色成熟土(S1)有利于扦插苗的分蘖,各基质(除腐殖土)在30%遮阴时均表现良好,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均较高。但腐殖土在各遮阴下表现得均不理想,因而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腐殖土上建植草坪时,应加入当地成熟土降低有机质含量,各基质在深度遮阴即遮阴大于30%时表现得均较差,表明深度遮阴严重影响到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建植时应尽量避免草坪草种植环境过于荫蔽。
刘星[7](2015)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和种薯繁殖基地,然而,因集约化生产和订单农业种植模式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阐明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进而寻求有效的连作障碍防控措施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从马铃薯植株对连作的生理生态响应和连作土壤障碍因子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就“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进行田间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连作障碍现象,植株生长发育和块茎产量均不受影响,但自连作3年开始,块茎产量出现显着下降,降幅约21.7%75.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干物质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积累特征。Logistic模型拟合表明,连作缩短植株干物质快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并降低快速增长期内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连作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的分配比例,根冠比增加。马铃薯植株花后干物质分配同样受连作影响显着,在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块茎产量形成完全依赖于花后同化产物的直接输入,然而长期连作(35年)导致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的输入量大幅降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在花后向块茎的转运比例显着增加。2、连作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评价及其与块茎产量的关系与非连作相比,短期连作(12年)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容量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长期连作(35年)则显着下降约38.4%53.0%,其直接原因是生育前期植株不能形成足够的单株结薯数量,生育中后期单薯干物质积累量不足。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植株库活性无显着差异。长期连作(35年)抑制马铃薯植株源活性,植株生长发育(冠层结构、叶绿素含量、叶片干重、根系形态参数)和生理功能(根系活力、Ru BP羧化酶活性、SPS活性)均显着下降,这降低了源端对花后同化产物生产能力,导致库(块茎)无法获得足够的同化物输入。长期连作推迟了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建立,生育中后期库源关系失衡,这是产量下降的原因。源的限制可能是阻碍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3、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连作导致土壤有机碳总量降低,而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以及电导率则显着上升。连作还导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下降,土壤平均酶活性也表现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连作也显着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非连作相比,长期连作(35年)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基础呼吸量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活性分别显着下降约22.1%28.6%、14.6%43.1%、30.7%40.7%。Biolog Eco测定表明,长期马铃薯连作显着抑制土壤总生物活性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且微生物群落结构较非连作和短期连作(12年)相比发生明显改变。连作土壤微生物性质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均有着显着或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与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有密切关系。4、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PCR-DGGE结果表明,轮作(未连作)和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连作较轮作相比增加了土壤中Fusarium sp.和Fusarium solani以及Verticillium dahliae等土传病害致病菌的数量,而这些微生物是当地连作马铃薯土传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土壤中Fusarium sp.丰度与植株发病率和块茎产量有着极为一致的变化规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土传病害有关的致病菌滋生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效果评估在连作障碍重度地块(56年)的研究表明,土壤氨水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显着增加约71.1%152.1%和39.2%53.3%。联用处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着增加,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通过PCR-DGGE分析发现,联用处理显着影响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对照显着下降。联用处理还能够有效抑制土传病害,植株发病率和收获后薯块的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约67.2%82.2%和69.1%7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联用处理下连作土壤中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和接骨木镰刀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降低。在连作障碍轻度地块(3年)的研究表明,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处理较对照相比块茎产量显着增加约10.4%21.2%,且石灰+碳铵作为熏蒸剂的效果优于氨水。联用处理的植株发病率和病薯率较对照分别显着下降约54.9%72.8%和66.2%64.8%。联用处理还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促进根系形态发育。较对照相比,联用处理显着影响了连作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增加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并在土壤中维持一个更高的细菌/真菌。与对照和单独的土壤熏蒸处理相比,联用处理大幅度降低了连作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总体来看,“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在防控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马力,周青平,颜红波,梁国玲,刘勇[8](2014)在《氮肥与保水剂配施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和氮肥用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燕麦(Avena sativa cv.Qingyan No.1)不同生长阶段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因子在生育期对青燕1号燕麦干草产量影响大小为氮肥用量>保水剂用量>保水剂类型,施加抗旱保水剂,保水剂用量60 kg·hm-2,氮肥用量60 kg·hm-2,可增加种子产量、干草产量、产量构成相关性状指标和种子田经济效益。
马力[9](2014)在《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1号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燕麦(Avena sativa)作为一种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生长耐贫瘠,抗寒冷,喜潮湿阴凉环境,易栽培,营养价值好,是青海省脑山和浅山地区普遍种植的品种之一,是生产“抗灾保畜”优质牧草的主要品种。本文以青燕1号(Avena sativaL.cv.Qingyan NO.1)燕麦为研究对象,通过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氮肥用量3个因素对青燕1号燕麦生长、光合生理生态、植株氮吸收等各项指标的影响,最后利用总极差值及最小隶属度函数偏差法对整个试验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找出青燕1号燕麦达到高产的最佳的处理组合和3个因素对试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保水剂与氮肥的不同配比组合对青燕1号燕麦的叶面积、茎粗和株高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株高最高的组合是是氮肥施用量90kg/hm2条件下,在抗旱保水剂+施加量60kg/hm2+氮肥量60kg/hm2叶面积达到最大。从整体上看,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燕麦的生长状况期要高于对照。(2)抗旱保水剂+施加量60kg/hm2+氮肥量60kg/hm2,可提高燕麦的种子产量和各生育期内的干草产量。(3)保水剂与氮肥的不同配比组合都能够增加收获后植株籽粒,茎,叶中全氮含量,籽粒中全氮含量最高,茎中全氮含量最低。(4)保水剂与氮肥的不同配比组合都能够增加生育期内0-40cm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拔节期达到最高。(5)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燕麦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导度。最佳组合是抗旱保水剂+施加量60kg/hm2+氮肥量60kg/hm2组合。(6)利用总极差法将各因素对燕麦生长影响进行综合排序,得出氮肥是影响青燕1号燕麦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因素,保水剂用量是次要因素,保水剂类型对青燕1号的生长发育影响最低。(7利用最小隶属度偏差法对9种处理的生长发育特性分析表明,效果最好的是处理9,因素间的组合为抗旱保水剂+施加量60kg/hm2+氮肥量60kg/hm2。(8)抗旱保水剂+施加量60kg/hm2+氮肥量60kg/hm2处理组合能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3000和5575kg/hm2。保水剂与氮肥配施的使用,能够增加经济收益。
孙海人[10](2014)在《腐殖酸肥对重茬烤烟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烤烟种植中普遍存在重茬的问题,而烤烟重茬制约着烤烟的产量和烟叶品质。为了缓解重茬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限制,开发了一种烤烟腐植酸肥以降低重茬对烤烟的危害,为黑龙江省烤烟生产提供应对的技术措施。本文以黑龙江省肇州县永胜乡为试验基点,在田间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以不施肥为空白对照,施用不同用量的烤烟腐植酸肥(农业废弃物为载体的吸附腐殖酸的一种有机肥料),并与常规施肥处理进行比较,研究了烤烟腐植酸肥对烤烟生长,烟叶氮、磷、钾含量,烟碱含量和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烤烟腐植酸肥改进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成因,为黑龙江省烤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其结果如下:1.腐植酸肥提高了烤烟根系、茎、烤烟下部叶片和中部叶片的干物质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高出22.69%、16.52%、27.25%、15.44%和41.50%,表明腐植酸肥提高了烤烟的生物生产量,为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原因在于腐植酸肥中腐殖酸具有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的功效,所有植株生长发育状况表现好,干物质积累量高。2.烤烟各器官氮积累量在生育期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对氮积累量不同,腐植酸肥处理效果最好。收获时常规处理相比空白处理根、茎、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氮积累量分别提高20.14%、37.84%、0.26%、30.41%和33.63%,腐植酸肥处理相比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32.62%、41.62%、35.36%、14.61%和32.64%,表明腐植酸肥能提高烤烟各器官的氮素吸收与积累,原因在于腐殖酸施用提高了根系的活力,使氮素在烟株体内分布更加均匀。3.烤烟总磷含量在生育期呈现出增加的变化规律,烤烟生育期结束时,常规施肥处理磷积累量高于空白处理9.69%,腐植酸肥处理相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30.39%,差异显着,表明腐植酸肥对磷的积累效果优于常规施肥。4.各处理烤烟钾积累在收获时表现为腐植酸肥处理高于常规处理31.22%,常规施肥处理高于空白处理32.58%,各处理差异显着,表明施肥能提高烤烟钾积累量,施用腐植酸肥积累效果优于常规施肥。5.烤烟生育期结束时,从烤烟中部叶烟碱积累量上看,腐植酸肥处理较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烟碱积累量分别提高65.51%和48.15%;从烤烟上部叶烟碱积累量上看,腐植酸肥处理较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烟碱积累量分别提高56.93%和44.49%;表明腐植酸肥可以显着提高烤烟烟叶内烟碱的积累。6.收获时,腐植酸肥处理对烤烟的产量产值的提升效果最佳,从烤烟产量上看,腐植酸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产量提高6.94%,而常规施肥较对照产量提高25.32%;从烤烟产值上看,腐植酸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产值提高7.94%,而常规施肥较对照产值提高54.48%;从烤烟上等烟比例上看,腐植酸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上等烟比例提高9.06%,而常规施肥处理较对照上等烟比例提高8.14%;表明腐植酸肥对提高烤烟的产量、产值以及提高上等烟的比例的效果优于常规施肥。评吸结果指出,腐植酸肥对改善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效果不显着。综合分析看来,腐植酸肥只能从改善重茬烟株生长发育的角度来提高烟叶的产量和效益。
二、保水复合肥对草木樨发芽率及促进生长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水复合肥对草木樨发芽率及促进生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刈割和施肥对新疆半干旱区退化补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实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土壤温度数据的获取 |
1.3.2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1.3.3 分枝/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的测定 |
1.3.4 地下生物量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刈割和施肥对补播草地总生物量的影响 |
2.2 刈割和施肥对补播草地中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2.2 刈割和施肥对补播草地植物分枝/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补播对草地生物量和密度的影响 |
3.2 刈割和施肥对补播草地生物量和密度的影响 |
4 结论 |
(2)苹果树修枝木纤维喷播基质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指标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基质材料的来源以及保水性和抗冲性研究 |
3.1 基质材料的来源和选择 |
3.1.1 基质木纤维的来源与处理 |
3.1.2 木纤维基质试验添加材料的选择原则 |
3.1.3 所选材料的特性和功能 |
3.1.4 糯米胶的使用对植物发芽的影响 |
3.2 .不同配方的木纤维基质对水分蒸发和抗侵蚀性的影响 |
3.2.1 不同配方木纤维基质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
3.2.2 人工降雨条件下木纤维基质的抗侵蚀性能研究 |
3.3 小结 |
4.不同配方基质对土壤、植物生长和产沙量的影响 |
4.1 不同基质配方对植物指标的影响 |
4.1.1 不同基质配方的植物指标的测定结果 |
4.1.2 不同基质配方对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
4.1.3 不同基质配方对植物盖度的影响 |
4.1.4 不同基质配方对植物地上高度的影响 |
4.1.5 不同基质配方对生物量的影响 |
4.2 不同基质配方对土壤指标的影响 |
4.2.1 土壤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 |
4.2.2 不同因素对土壤指标的影响 |
4.3 不同因素对产沙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5.最优配方的筛选 |
5.1 排队评分法 |
5.2 综合加权评分法 |
5.3 小结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种植及产销现状 |
1.2 白三叶草与果园生草栽培 |
1.2.1 白三叶草与根瘤菌 |
1.2.2 三叶草及其他生草栽培研究 |
1.3 丛枝菌根真菌 |
1.3.1 概述 |
1.3.2 丛枝菌根真菌可提高宿主植物生物量 |
1.3.3 丛枝菌根真菌提升宿主植物抗逆性 |
1.3.4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株抗病力 |
1.3.5 丛枝菌根真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
1.4 AMF互作 |
1.4.1 概述 |
1.4.2 AMF与宿主植物、土壤动物相互作用 |
1.4.3 AMF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 |
1.4.4 AMF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 |
1.4.5 不同种类AMF之间互相作用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三叶草发育及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植株 |
3.1.2 供试菌种 |
3.1.3 试验基质及容器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处理 |
3.2.2 间种三叶草并接种根瘤菌 |
3.3 试验样品采集与处理 |
3.4 试验数据测定及方法 |
3.4.1 三叶草生长发育及固氮效益测定 |
3.4.2 柑橘根系指标测定 |
3.4.3 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测定 |
3.4.4 柑橘幼苗光合特征测定 |
3.5 数据处理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不同处理条件下白三叶草根系结瘤状况以及固氮效益的变化 |
3.6.2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根系生长状况以及AMF侵染率的变化 |
3.6.3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生物量及菌根依赖性的变化 |
3.6.4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面积大小与气孔特征的影响 |
3.6.5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绿素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6.6 不同处理条件对于柑橘幼苗叶片中RuBP羧化酶的影响 |
3.7 讨论 |
第4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柑橘幼苗N、P、K、C元素调控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 |
4.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4.4.1 全氮与硝态氮测定 |
4.4.2 全磷、全钾、总有机碳测定 |
4.4.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4.4.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4.4.5 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
4.4.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4.4.7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4.5 数据处理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全氮及硝态氮的影响 |
4.6.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全磷、全钾、全碳的影响 |
4.6.3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6.4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6.5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蔗糖合成酶(SS)的变化 |
4.6.6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4.6.7 不同处理条件下柑橘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4.7 讨论 |
第5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柑橘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设计 |
5.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4 试验方法 |
5.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5.4.2 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测定 |
5.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5.4.4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测定 |
5.5 数据处理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6.2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6.3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6.4 不同处理条件对根际土壤中GRSP含量的影响 |
5.7 讨论 |
第6章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三叶草根瘤固氮酶合成基因nif族表达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设计 |
6.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6.4 试验方法 |
6.4.1 三叶草根际结瘤中总RNA的提取 |
6.4.2 根系总RNA浓度、纯度、完整性检测 |
6.4.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6.4.4 引物序列的设计与合成 |
6.4.5 q RT-PCR测定 |
6.5 数据处理 |
6.6 结果与分析 |
6.6.1 总RNA电泳检测 |
6.6.2 不同处理条件对白三叶草根瘤合成固氮酶nif基因表达的影响 |
6.7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附图 |
致谢 |
(4)喷播绿化木纤维基质材料配方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绿化喷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喷播基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木纤维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2.1 降解试验 |
2.2.2 发芽试验 |
2.2.3 盆栽试验 |
2.3 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纤维处理、基质配料和植物选择 |
3.1 木质纤维处理 |
3.1.1 选材原理 |
3.1.2 降解实验处理结果 |
3.2 纤维基质添加材料选择 |
3.2.1 纤维基质添加材料选择原则 |
3.2.2 各个材料的特性和功能 |
3.3 试验植物种筛选 |
3.3.1 筛选结果 |
3.4 小结 |
4 盆栽试验结果分析 |
4.1 不同基质配方的土壤特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4.1.1 不同基质配方的土壤特性的测定结果 |
4.1.2 不同因素水平下土壤性质的比较 |
4.1.3 土壤特征极差方差分析 |
4.2 不同基质配方的植被特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基质配方的植被特性的测定结果 |
4.2.2 不同因素对盖度的影响 |
4.2.3 不同因素对生物量的影响 |
4.2.4 不同因素对出苗率的影响 |
4.2.5 不同因素对植物地上高度的影响 |
4.2.6 不同因素对植物根系长度的影响 |
4.2.7 不同植物的特征数值比较 |
4.3 最优质配方筛选 |
4.3.1 排队评分法筛选结果 |
4.3.2 综合加权评分法筛选结果 |
4.3.3 综合平衡法筛选结果 |
4.3.4 各方法结果汇总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2 试验设计与测试项目 |
2.1 试验项目 |
2.2 测试项目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保水剂与氮肥对干草产量的影响 |
3.1.1 不同保水剂类型 |
3.1.2 不同保水剂用量 |
3.1.3 不同氮肥用量 |
3.2 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3.2.1 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
3.2.2 对燕麦主穗长的影响 |
3.2.3 对燕麦小穗数的影响 |
3.2.4 对燕麦单序穗粒数的影响 |
3.2.5 对燕麦单序穗粒重的影响 |
3.3 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经济效益 |
4 结论 |
(6)基质与遮阴协同处理对中华结缕草形态可塑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过渡性气候带草坪建植的常见问题 |
1.1.1 草种选择 |
1.1.2 基质选择 |
1.1.3 遮阴 |
1.2 暖季型草坪草特点及应用 |
1.3 结缕草的研究进展 |
1.3.1 生物学特性 |
1.3.2 抗逆性研究 |
1.4 基质对草坪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1 对草坪草形态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
1.4.2 对草坪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5 遮阴对草坪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1 对草坪草形态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
1.5.2 对草坪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6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土壤基质 |
2.2.2 扦插与遮阴材料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试验设计 |
2.6 数据处理 |
第3章 基质对中华结缕草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基质对插穗成活率及发芽指数的影响 |
3.3.2 基质对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3.3.3 基质对幼苗生物量结构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基质与成活率的关系 |
3.4.2 基质与幼苗生长特性的关系 |
3.4.3 基质与生物量的关系 |
第4章 基质和遮阴对中华结缕草各构件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4.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基质和遮阴对存活率的影响 |
4.3.2 基质和遮阴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4.3.3 基质和遮阴对生物量的影响 |
4.3.4 基质和遮阴对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结缕草存活率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4.4.2 结缕草生长特性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4.4.3 结缕草生物量及配置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第5章 基质和遮阴对中华结缕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1.1 渗透调节机制 |
5.1.2 活性氧代谢与膜伤害 |
5.1.3 光合作用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5.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3.1 基质和遮阴协同作用对渗透调节机制的影响 |
5.3.2 基质和遮阴协对活性氧代谢与膜伤害的影响 |
5.3.3 基质和遮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5.4 讨论与结论 |
5.4.1 结缕草渗透调节机制与氮代谢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5.4.2 结缕草活性氧代谢与膜伤害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5.4.3 结缕草光合作用对基质、遮阴及其协同作用的响应 |
第6章 小结与展望 |
6.1 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不同基质和遮阴结缕草存活率及叶性状的多重比较 |
附录B 不同基质和遮阴结缕草茎及根性状的多重比较 |
附录C 不同基质和遮阴结缕草生物量的多重比较 |
附录D 不同基质和遮阴结缕草生物量配置的多重比较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 中国的马铃薯生产现状 |
2 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现状 |
3 农作物连作障碍机理 |
3.1 连作植株的自身响应 |
3.1.1 作物的产量形成过程 |
3.1.2 植株的生长发育 |
3.1.3 植株的生理生态特征 |
3.1.4 植株的分子水平响应 |
3.2 土壤障碍因子研究 |
3.2.1 土壤理化性质 |
3.2.2 土壤酶活性变化 |
3.2.3 土壤微生物因子 |
3.2.4 化感/自毒作用和根系分泌物 |
4 农作物连作障碍的防控研究 |
4.1 合理的轮作种植体制 |
4.2 间套作种植体系 |
4.3 土壤杀菌处理 |
4.4 有机物料和生防制剂应用 |
4.5 其它连作障碍防控措施 |
第二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内容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研究的出发点 |
3 研究的思路 |
4 主要研究内容 |
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连作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干物质增长模型应用和相关计算公式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田间农艺性状和块茎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 |
2.2 收获时马铃薯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 |
2.3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植株的干物质积累规律 |
2.4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块茎和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规律 |
2.5 不同连作年限下马铃薯各器官间的干物质分配规律 |
2.6 连作对马铃薯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再分配的影响 |
3 结论和讨论 |
3.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3.2 连作对马铃薯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四章 连作马铃薯植株的库源关系评价及其与块茎产量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相关的计算公式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产力的影响 |
2.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库的影响 |
2.2.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库容量和库活性的影响 |
2.2.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块茎发育的影响 |
2.2.3 连作对马铃薯单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源的影响 |
2.3.1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
2.3.2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3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
2.3.4 连作对马铃薯植株源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连作导致马铃薯植株库容量下降 |
3.2 连作导致马铃薯植株源活性下降 |
3.3 库源关系失衡导致长期连作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降低 |
第五章 连作马铃薯对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 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3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2.4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2.5 线性相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连作马铃薯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
1.5 切胶回收和克隆测序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田间农艺性状 |
2.2 马铃薯植株生物量 |
2.3 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DGGE图谱分析 |
2.4 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条带的测序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评估 ?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2.3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化学品质的影响 |
2.4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商品薯率和发病情况的影响 |
2.5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植株生理特征的影响 |
2.6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2.7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致病菌数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能够有效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 |
3.2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影响马铃薯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3.3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降低马铃薯连作土壤致病菌的数量 |
第八章 土壤熏蒸-生物有机肥联用防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田间评估 ??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生物量的影响 |
2.3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植株发病率和薯块分级的影响 |
2.4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2.5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6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土壤熏蒸和生物有机肥联用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 |
第十章 研究展望 |
1 本研究的创新 |
2 本研究的不足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氮肥与保水剂配施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试项目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不同时期青燕1号干草产量的影响 |
2.2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
2.3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
2.4 生育期内的最优处理组合 |
2.5 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9)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1号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氮肥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
1.2 氮肥对作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
1.3 保水剂对作物的影响 |
1.4 保水剂对作物光合速率的影响 |
1.5 保水剂对肥料的影响 |
1.6 研究背景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内容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剂选择 |
2.4.1 供试保水剂种类 |
2.4.2 肥料用量 |
2.5 试验设计 |
2.6 测量指标及方法 |
2.6.1 燕麦生长指标的测定 |
2.6.2 燕麦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
2.6.3 利用最小隶属度偏差法进行综合评价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 1 号燕麦生长的影响 |
3.1 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1 保水剂与氮肥对株高的影响 |
3.1.2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青燕 1 号燕麦叶面积的影响 |
3.1.3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青燕 1 号燕麦茎粗的影响 |
3.2 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3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4 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2.5 对叶绿素的影响 |
3.3 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变化 |
3.3.1 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
3.3.2 植株全氮累积分析 |
第四章 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 1 号燕麦产量的影响 |
4.1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青燕 1 号燕麦干草产量的影响 |
4.1.1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拔节期干草产量的影响 |
4.1.2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孕穗期干草产量的影响 |
4.1.3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开花期干草产量的影响 |
4.1.4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乳熟期干草产量的影响 |
4.1.5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成熟期干草产量的影响在成熟期 |
4.2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
4.2.1 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
4.2.2 对单序穗长的影响 |
4.2.3 对单序小穗数的影响 |
4.2.4 单序穗粒数的影响 |
4.2.5 对单序穗粒重的影响 |
4.3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综合分析 |
6.1 利用总极差值法进行因素间的评价 |
6.2 利用最小隶属度偏差法进行各处理间的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对青燕 1 号燕麦生长的影响 |
7.1.2 对青燕 1 号燕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7.1.3 经济效益分析 |
7.1.4 综合指标评价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腐殖酸肥对重茬烤烟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重茬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
1.2.1 重茬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2 重茬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3 重茬对烤烟养分吸收的影响 |
1.3.1 重茬对 N 积累量影响 |
1.3.2 重茬对 P 积累量影响 |
1.3.3 重茬对 K 积累量影响 |
1.4 重茬对烤烟烟碱积累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
1.4.1 重茬对烤烟烟碱积累的影响 |
1.4.2 重茬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
1.5 克服重茬障碍的方式 |
1.5.1 合理的轮作和间作 |
1.5.2 推广抗性较强的品种及嫁接技术的利用 |
1.5.3 土壤处理 |
1.5.4 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根际微生物环境 |
1.5.5 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化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 |
1.5.6 增施生物有机肥 |
1.6 施肥对重茬作物的影响 |
1.6.1 施肥对重茬大豆的影响 |
1.6.2 施肥对重茬草莓的影响 |
1.6.3 施肥对重茬西瓜的影响 |
1.6.4 施肥对重茬烤烟的影响 |
1.6.5 施肥对其他重茬作物的影响 |
1.7 不同措施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
1.7.1 不同措施对氮积累的影响 |
1.7.2 不同措施对磷积累的影响 |
1.7.3 不同措施对钾积累的影响 |
1.8 腐殖酸肥肥应用的研究状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的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
2.4.1 植株样品采集与制备 |
2.4.2 烟叶样品采集 |
2.5 测定项目以及方法 |
2.5.1 测定项目 |
2.5.2 测定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腐殖酸肥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1 腐殖酸肥对烤烟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2 腐殖酸肥对烤烟茎内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腐殖酸肥对烤烟下部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4 腐殖酸肥对烤烟中部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5 腐殖酸肥对烤烟上部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6 腐殖酸肥对烤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2 腐殖酸肥对烤烟氮积累的影响 |
3.2.1 腐殖酸肥对烤烟根系氮积累的影响 |
3.2.2 腐殖酸肥对烤烟茎内氮积累的影响 |
3.2.3 腐殖酸肥对烤烟下部叶氮积累的影响 |
3.2.4 腐殖酸肥对烤烟中部叶氮积累的影响 |
3.2.5 腐殖酸肥对烤烟上部叶氮积累的影响 |
3.2.6 腐殖酸肥对烤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3.3 腐殖酸肥对烤烟磷积累的影响 |
3.3.1 腐殖酸肥对烤烟根系磷积累的影响 |
3.3.2 腐殖酸肥对烤烟茎内磷积累的影响 |
3.3.3 腐殖酸肥对烤烟下部叶磷积累的影响 |
3.3.4 腐殖酸肥对烤烟中部叶磷积累的影响 |
3.3.5 腐殖酸肥对烤烟上部叶磷积累的影响 |
3.3.6 腐殖酸肥对烤烟磷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3.4 腐殖酸肥对烤烟钾积累影响 |
3.4.1 腐殖酸肥对烤烟根系钾积累的影响 |
3.4.2 腐殖酸肥对烤烟茎内钾积累的影响 |
3.4.3 腐殖酸肥对烤烟下部叶钾积累的影响 |
3.4.4 腐殖酸肥对烤烟中部叶钾积累的影响 |
3.4.5 腐殖酸肥对烤烟上部叶钾积累的影响 |
3.4.6 腐殖酸肥对烤烟钾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
3.5 腐殖酸肥对烤烟烟碱积累影响 |
3.5.1 腐殖酸肥对烤烟茎烟碱积累的影响 |
3.5.2 腐殖酸肥对烤烟下部叶烟碱积累的影响 |
3.5.3 腐殖酸肥对烤烟中部叶烟碱积累的影响 |
3.5.4 腐殖酸肥对烤烟上部叶烟碱积累的影响 |
3.6 腐殖酸肥对重茬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3.6.1 重茬烤烟专用肥对烤烟产值的影响 |
3.6.2 重茬烤烟专用肥对烤烟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腐殖酸肥对烤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1.2 腐殖酸肥对烤烟氮积累的影响 |
4.1.3 腐殖酸肥对烤烟磷积累的影响 |
4.1.4 腐殖酸肥对烤烟钾积累的影响 |
4.1.5 腐殖酸肥对烤烟烟碱积累的影响 |
4.1.6 腐殖酸肥对烤烟产量产值的影响 |
4.2 本论文创新点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保水复合肥对草木樨发芽率及促进生长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刈割和施肥对新疆半干旱区退化补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J]. 曹凯,徐珍珍,孟翔,孙伶俐,王丹,刘伟,谢开云.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21(01)
- [2]苹果树修枝木纤维喷播基质配方研究[D]. 徐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红江橙营养吸收及生理效应的影响[D]. 曹石超. 西南大学, 2020(01)
- [4]喷播绿化木纤维基质材料配方的开发研究[D]. 师海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保水剂与氮肥对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马力. 青海草业, 2018(03)
- [6]基质与遮阴协同处理对中华结缕草形态可塑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蔡捡.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7]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连作障碍机理及防控技术初探[D]. 刘星.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3)
- [8]氮肥与保水剂配施对青燕1号燕麦产量的影响[J]. 马力,周青平,颜红波,梁国玲,刘勇. 草业科学, 2014(10)
- [9]保水剂与氮肥对青燕1号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 马力. 青海大学, 2014(02)
- [10]腐殖酸肥对重茬烤烟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D]. 孙海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