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MPA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国外MPA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国外MPA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何烨锋[1](2021)在《晃动冲击条件下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单车油罐车作为运输油类物品的专用车,由于其机动性能与通过性能较好,可以轻松应对狭窄的街道和崎岖的山路,多工况路面适应性强。随着各行业对燃油的巨大需求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单车油罐车在众多专用罐车品类中日益受到重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单车油罐车遭遇较差路面时,罐内液体容易引起较大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对罐车结构强度造成威胁,罐车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减轻罐车的自重不但可以提高其操纵性,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开展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近年来成为专用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为此,研究结合某型特种专用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设计和结构优化需求,在考虑路面激励条件下,构建其晃动冲击分析模型和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正常、转弯、刹车以及不同装载工况条件下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及规律,并将其作为动态冲击载荷施加到罐内表面,采用间接流固耦合方法研究单车油罐车静态与动态时的结构强度,并探索副车架和罐体的优化空间,为单车油罐车的设计手段更新与更加贴合实际运行工况设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利用ADINA计算单车油罐车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为获得准确的液体晃动计算结果,采用国标路面不平度系数和傅里叶逆变换技术获取随机路面载荷谱,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车油罐车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的构建,研究单车油罐车正常、刹车、转弯行驶时的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计算结果与实际行驶时液体晃动情况一致,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获得了不同路面激励和装载条件下的液体晃动冲击力分布规律,并研究冲击力在罐车结构强度分析中动态函数加载方法,构建了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间接流固耦合计算方法,成功实现考虑液体晃动冲击影响罐车结构强度的目的。2.基于有限元静态与瞬态分析理论,结合单车油罐车三维几何模型结构特点和各构件材料属性,基于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平台,研究构建了模拟罐车工况的前处理分析技术,完成了考虑液体晃动冲击、路面载荷谱激励和油罐车结构连接特征的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模型构建,为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计算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为罐车设计手段更新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3.采用构建的单车油罐车间接流固耦合计算方法,计算获得了静态满载状态、转弯满载状态、制动满载状态、A级路面90km/h满载行驶和C级路面40km/h满载行驶时的静与动态五种工况下的罐车力学性能,并结合设计要求对结构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车油罐车静态与动态工况下,所有构件的最大应力均满足强度要求,并且通过分析单车油罐车的结构强度,发现副车架及罐体的所有零部件不但满足结构强度设计要求,而且局部最大应力水平整体相对材料自身强度极限具有一定的富裕空间。因此,结构强度分析结果也表明,虽然单车油罐车原结构设计结构强度满足要求,但部分结构仍旧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可进一步开展结构优化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其操控性和降低设计制造成本。4.针对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设计对象与方案,对其副车架进行了拓扑优化研究,对其罐体进行了尺寸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副车架拓扑优化后,保留50%材料与保留80%材料时总质量均有下降,分别降低了7.58%和2.43%;罐体尺寸优化后,罐体厚度降低为5mm,对比优化前后的罐体结构强度性能表面,优化后罐体经济性与结构强度均优于原罐体,并且罐体质量变为595kg,降低了16.67%,相对于原罐体减小119kg,进一步提升了其操控性,降低了制造成本。

俞明功[2](2021)在《基于ANSYS的椅类家具结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对椅类家具进行科学设计,对其结构力学特性进行探究,基于有限元法,以聚丙烯树脂、榆木为基材进行对塑料椅、实木椅的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通过建立两种椅子实体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根据椅子受力后的变形、应力、安全因子、疲劳寿命与疲劳损伤验证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及研究两种椅子受力时最容易发生结构破坏的位置,最后对实物椅子进行力学强度与疲劳特性实验,并进行验证分析。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塑料椅力学强度分析可得:椅子发生的最大变形位于座面载荷加载位置,为11.74 mm,最大应力主要分布在椅子后腿与座面连接中部,为29 MPa,此状态下的椅子安全系数、安全裕量和安全比分别是1.43、0.43和0.7。通过塑料椅实物验证,当在塑料椅座面施加2000 N载荷加载时,椅子座面的变形值为11.32 mm,其与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误差为3.7%。(2)塑料椅耐久性分析可得:椅子的最大变形、应力分别是8.31 mm、18.66 MPa,其分布位置与塑料椅强度试验一致。此状态下的椅子安全因子、安全裕量、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分别为2.22、1.22、0.6和3.3677×106次。通过实物耐久性实验得椅子受力后,座面发生的最大变形为8.62 mm,与模拟分析相差0.31 mm。(3)圆形T型构件力学实验分析得:随着圆棒榫直径增大,构件破坏时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与最大弯矩承载能力增幅分别为24.3%、21.7%、28.6%。运用有限元法对T型构件进行模拟分析得:T型构件圆棒榫破坏的位置与实验加载过程结束时的破坏形态一致,且有限元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4)榆木椅强度分析可得:椅子受到的最大应力是10.09 MPa,主要分布在前腿榫口与罗锅枨接触下端位置,此处的安全因子为1.8。此外,椅子受力时最大变形是6.63 mm,主要分布在座面加载位置。通过实木椅强度试验得:椅子座面加载时的变形值是5.6 mm,其与有限元模拟分析相差1.03 mm,且椅子在测试时没有发生结构性破坏,仍可继续使用。(5)榆木椅耐久性分析可得:椅子在加载过程中,座面产生的最大变形为4.53 mm;构件的最大应力是7.6 MPa,此位置的安全因子、安全裕量、疲劳损伤与使用次数分别是2.01、1.01、0.63和9.668 × 106次。通过实物耐久性实验得:椅子座面产生的变形是3.85 mm,与模拟分析相差0.68 mm,且椅子在加载过程出现损坏的位置是前腿榫口与罗锅枨接触下端位置,与模拟分析结果一致。(6)选取实木椅一对椅腿进行受力分析得:当椅腿直径不变、罗锅枨受力大小一致情况下,随着罗锅枨横撑宽度的增加,受力位置的变形、椅腿受力时的应力先逐渐减小而后再增大。同时,随着椅腿直径、罗锅枨横撑宽度的增大,椅腿受力时发生的变形先逐渐减小后再增大,且椅腿受力时发生的变形量主要与罗锅枨横撑宽度有关、产生的最大应力与安全状况主要与椅腿直径有关。综上所述,基于有限元法,对塑料椅与实木椅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研究,且通过实物验证两种椅子结构设计的可行性与力学分析的可靠性,最后根据两种椅子受力的关键部分进行结构优化分析。本研究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塑料家具、实木类框架家具的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赵丹丹[3](2021)在《基于SWOT分析的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03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扩招,2020年录取人数达111.4万,研究生的教育规模迅速发展。202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超94万,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严峻,硕士研究生更不例外。全日制MPA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跨专业、年龄大的特点,其就业情况尤为需要关注。就业问题涉及多个主体,建立由政府引导与扶持,毕业生负责,学校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多主体通力合作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尤为重要,各个主体共同发力,为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以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为例,通过调研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就业倾向等相关情况,学校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培养方案等相关情况,政府实施的就业政策、创业就业服务等情况,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倾向等情况,进而应用SWOT分析模型全面系统地分析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然后作出矩阵排列并将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两两组合制定对应的对策,最后按照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分类提出促进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阐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介绍相关概念和SWOT分析模型。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及相关概况。第三部分,利用SWOT分析模型,在学校、学生层面分析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优势。第四部分,在学校、学生层面分析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劣势。第五部分,在政府、用人单位层面分析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机遇。第六部分,在用人单位层面和其他重要因素分析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挑战。第七部分,通过对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的就业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作矩阵分析,进而在政府、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促进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对策选择。

陈晓庆[4](2021)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监管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电梯最为贴近民生。目前,特种设备安全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监管形势日益复杂,依靠高度的行政扩权去强化监管,不能很好适应监管对象数量迅猛增长、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发展现状。在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监管模式,以及“有事故即有责任”“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等责任追究逻辑下,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肩负着“不能承受之重”。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导入以多主体协同为主要特征的治理理念,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协同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和扭转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升维式”发展。本研究通过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特种设备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等基本概念切入,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和监管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一个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并以广州市电梯安全治理实践为聚焦点,通过阐述当前广州市电梯安全情势,梳理电梯安全监管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协同治理的现状,从4个维度分析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即:协同治理主体维度存在政府部门间协同意愿不强、公私主体间协同目标不一致、私人主体间利益冲突等问题。协同治理机制维度存在信息互动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诚信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协同治理内容维度存在电梯使用的事前环节(电梯使用准入)、事中环节(电梯安全隐患排查、检验检测、风险防控)、事后环节(电梯应急救援)中多方协同不到位等问题。协同治理过程维度存在协同的组织安排、需求和意愿表达、协商意见落实、协同效果评估等环节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围绕这些问题及原因,从4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一是要通过提升强化政府部门协同动力和主导作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作用,激发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活力。二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协同信息互动机制、市场主体间链式关系和信用治理机制等,强化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机制保障。三是要通过完善电梯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中的多方协同,丰富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内容体系。四是要通过健全电梯事务社区治理长效机制、优化协同流程、推动协同治理绩效改进等,完善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过程。通过这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帮助解决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广州市电梯安全水平提升,并为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多元共治理念的落实落地,以及政府监管治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一点新思路。

冼健[5](2021)在《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现状调查及其提升研究》文中认为职业认知是对自身的知识、价值、偏好、自我效能进行初步认知,然后通过自我评估技巧、决策技巧等对自我认知进行评估确定自己的生涯选择,受社会、组织、家庭等外部环境影响,是构成职业意识成长和职业认同的基础。近年来,“国考热”、“省考热”都是社会热议的话题,公务员职业也是大部分毕业生热衷的职业之一。然而,从公务员工作环境来看,受晋升难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责任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以往公众眼中公务员“铁饭碗”正逐步失去吸引力,公务员职业荣誉感、认同感、幸福感随之下降,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政府行政效率。本文以广东云浮市公务员的职业认知调查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对云浮市不同职能部门的290多名公务员发放职业认知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调查当下公务员职业认知的现状,并从公务员自身个体环境、所处组织环境以及社会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中的存在问题,针对性地从个体要正确客观认识自我、适度调整职业期望值、增强职业责任意识、端正职业价值观,组织要建立完善公务员考核体系、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完善职务职级晋升制度、改进公务员招录方式和职业培训和社会对公务员要有正确的认知、加大对公务员的支持力度、要积极宣传公务员先进典型事迹等提出意见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水平,以期能为云浮市乃至其它地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意见建议或价值参考。

宗玉强[6](2021)在《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各种耗能构件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根据课题组以往对钢板剪力墙和防屈曲支撑(BRB)的研究发现:钢板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类似斜撑的拉力带,拉力带的形成增大了钢板剪力墙的承载力,提升了钢框架的耗能能力,但钢板剪力墙在拉力带两侧区域内应力较小,材料性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防屈曲支撑作为耗能构件其承载力高,在受力过程中具有只屈服不屈曲的特点。因此将防屈曲支撑和钢板剪力墙结合,提出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体系,使该支撑体系在地震过程中充分发挥耗能性能。该新型支撑体系在加载过程应确保防屈曲支撑不发生变形,仅钢板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破坏,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达到装配式目的,而震后修复时展现出可替换的优势。为探索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可行性及该支撑体系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延性等各项力学性能和循环荷载作用下试件的承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耗能能力等性能,分别设计了26榀有限元模型和5榀试验试件进行以下探索性研究:(1)建立26榀有限元模型,将其以钢板支撑剪切板的厚度、钢板支撑翼缘宽度和厚度、钢板支撑高度和厚度及BRB长度为参变量分为6组,对各参变量变化时的模型单向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初始刚度、延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模型的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规律及等效粘滞阻尼比发展总结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力学性能、耗能能力及应力发展规律。发现该新型钢板组合支撑结构体系作为抗侧力构件是可行的,对于试件承载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钢板支撑的剪切板厚度,其厚度越厚承载能力、刚度及耗能能力越好;钢板支撑翼缘宽度变化虽对该新型组合支撑结构体系的后期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无显着影响,但翼缘外伸宽度增加会减缓结构在拉力带形成过程中刚度突变现象;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翼缘厚度增加(即翼缘高厚比减小),试件在层间位移角小于1/150时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层间位移角大于1/150时,试件刚度和承载能力趋于一致,且随着翼缘厚度增加高厚比减小,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耗能能力降低;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在保证钢板支撑宽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钢板支撑的高度,从而使BRB中心线间距增大可以有效提升该新型组合支撑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但该新型钢板组合支撑的钢板支撑高度不变时,降低钢板支撑的高宽比会使模型的承载能力和初始刚度相应提高,而该新型组合支撑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存在不同程度降低趋势。(2)根据有限元模型设计5榀不同钢板支撑剪切板厚度的可替换的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试验试件,利用MTS作动器对试件进行循环加载,分析不同剪切板厚度的试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滞回曲线和关键部位的应力发展和位移变化情况,并分析相应试件的峰值荷载分析其承载能力、刚度及耗能能力。研究发现: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剪切板上拉力带形成过程中,试件的刚度发生到不同程度的突变,拉力带交错过程中试件屈曲耗能,当剪切板上形成褶皱并逐渐开裂后试件的承载能力会逐渐降低,且随着试件加载位移增大试件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也相应降低。同时比较钢板剪力墙试件,发现在一定结构形式和加载位移范围内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耗能能力优于钢板剪力墙结构。(3)建立3榀同试验试件相同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二者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等效粘滞阻尼比曲线等,验证有限元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发现有限元模拟由于对试验试件的边界条件、加载方式、材料属性及连接方式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因此二者在承载能力、刚度等力学性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即有限元模拟数据是可靠的。(4)经研究发现该新型钢板组合支撑结构体系其等效粘滞阻尼比在0.2~0.4范围内,大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钢结构房屋高度小于50m时的结构阻尼比0.04,远大于房屋高度大于200m时钢结构阻尼比0.02,属规范规定的大阻尼比范畴,因此该新型钢板组合支撑耗能能力较好。

金辉[7](2021)在《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小铰缝空心板桥由于横向连接薄弱,极易出现铰缝损伤、铺装开裂或单板受力等问题,常用的加固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本文基于钢混组合结构的概念,提出了跨铰缝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A-SCR),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包括A-SCR加固RC梁承载力试验、空心板横向连接性能试验以及整桥足尺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开展了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与加固后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加固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通过实桥应用研究形成A-SCR加固技术设计、施工方法与检测评估成套技术。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A-SCR加固RC梁后承载力计算方法问题,开展了加固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加载历史、锚栓间距、钢板面积以及加固范围对加固后承载力的影响,验证了加固后截面应变依然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弹塑性理论,提出了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用于A-SCR加固RC梁抗弯承载力计算。2)针对A-SCR加固后空心板横向受力性能问题,分别制作了采用不同高度型钢混凝土加固的横向节段试件。通过单点和两点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加固型钢混凝土高度对加固后空心板的横向荷载分布、抗弯刚度、竖向抗剪和剪切刚度等的影响。研究表明,A-SCR加固增强了铰缝刚度,可大幅提高板间抗剪能力并能够承受横向弯矩,但型钢混凝土高度对空心板抗弯能力和刚度影响较小。3)为了研究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规律和受力性能等问题,开展了足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SCR加固铰缝破坏的空心板,在不修复铰缝的情况下能有效的恢复板间传力,并大幅提升梁板的整体刚度。4)针对A-SCR加固后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问题,基于考虑板间的竖向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利用试验测得的接缝转动刚度系数和剪切刚度系数,采用本文所提的修正刚接板法计算了足尺试验桥的横向分布系数。对比足尺试验实测值、铰接法、刚接法以及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发现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更符合足尺试验实测值,表明本文所提修正刚接板法可以作为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5)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展了采用A-SCR方法的不同加固长度、加固高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加固长度可以提升桥梁整体刚度,但对空心板跨中的应力和各板的横向分布结果影响较小。A-SCR加固可以大幅降低桥面现浇层的主拉应力和铰缝主拉应力,有效改善桥面铺装和铰缝的工作性能,揭示了A-SCR方法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预防性加固的机理;通过改变加固构造高度参数分析,发现加固构造高度在10cm~15cm范围变化对梁板刚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以及纵向应力影响较小,当加固构造高度过小会出现加固构造破坏,加固高度过大容易造成应力集中破坏。6)针对A-SCR加固空心板桥的工程应用问题,开展了实桥加固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了相对简便易行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通过实桥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对比,发现加固后横向传递得到恢复,桥梁的整体刚度得到大幅提升,表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效果显着。

林海云[8](2021)在《广东省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妇女是扎根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和建设者,也是基层治理与乡村和谐的参与者、稳压器。但因受传统观念与自身素质等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更多表现为点缀、非权力的外围参与。互联网的出现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也为政府与农村妇女之间建立起新的桥接[1]。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各市县之间普遍面临经济实力、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情况明显不平衡的共性现象和问题。农村妇女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主力军之一,其网络政治参与观念和能力至关重要。基于自身在惠州市乡镇工作背景,为提高惠州市农村妇女网路政治参与行为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治理在惠州市的落实到位,需要从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现状出发,了解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等重点问题,以此为我国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和路径的优化改善提供参考性建议和对策。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民主参与理论和公民自愿模型的理论基础上,以政治效能感、政治兴趣和社交媒体使用作为主要自变量,以人口学特征为控制变量,以农村妇女网络参政行为为因变量,提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相关数据,并运用实证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目前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表现情况处于一般水平,这意味着目前惠州市农村妇女对于网络上进行政治参与这一新路径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倾向和参与意愿。政治兴趣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相关性最强,具有较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以及正向预测力。其次为政治效能感,而社交媒体使用的正相关关系相对较弱。此外,农村妇女的年龄、政治面貌、学历水平等影响因素也会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明显差异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包括激发农村妇女参与兴趣、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用属性、提升农村妇女政治效能感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议。

刘艳[9](2021)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民随之对于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因此,人们对健康需求与人们现拥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的间的矛盾就变得日渐突出。地区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产生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在城市地区差异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医务人员配备的失衡而间接引发的医患矛盾及诸多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若要谋求医疗长远发展,基础工作就是抓好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医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作为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基础。本研究是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兰州LD大型公立综合医院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本研究从案例医院内部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结合外部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首先,从案例医院内部视角来运用SWOT分析明确该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利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及双因素理论对该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建立案例医院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生数量、医生服务质量与医生素质、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岗位管理匹配、卫生服务工作负荷与医生满意度及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五个维度的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等法针对LD医院医生对医生配比满意度调查,分析医院内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再从院外患者视角,设计患者对医生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然后,综合内外部调查结果以及SWOT分析出医院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所面对的威胁得出:在卫生服务需求方面,该院医生人力资源在岗位方向划分上儿科及部分临床科室医生配置过剩;内科系统及妇科等多数岗位的医生普遍缺乏;按照职称结构划分上,高级人员多于中初级医生,但却缺少“高精尖”优秀人才。依据工作强度划分,中级医生的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生工作负荷很大、间接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针对案例医院医生配置问题,找出造成医生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原因,其中,外部原因是地区差异造成的;而内部原因之一是医务人员供给数量不足,使得单个医务人员分担工作压力和精神负荷都挺大;原因之二是临床医务人员不堪重负转向相对轻松的行政管理及后勤岗位较多,使得医务人员供给下降。原因之三是综合医院人员身份管理臃肿,同工待遇不等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根据案例医院医生配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设计科学合理的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第一,优化院内管理体系,拓宽院外医生人力资源招录渠道;第二,合理配置医生人力资源以提高医生卫生服务质量;第三,健全医院岗位管理制度;第四,合理调配医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工作负荷;第五,完善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案例医院的卫生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医疗投诉;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生负荷;通过科学设计招聘及医生人才储备计划,提高案例医院整体医生专业素质,降低离职率,从而达到患者满意的卫生服务需求标准,实现案例医院长远稳固发展的战略方针。

田帅[10](2020)在《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是一种经典的桥型,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车辆荷载的快速增加,公路桥梁车辆活荷载应力水平已经明显增大,在车辆荷载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肋梁桥的疲劳问题不容回避。而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在其服役时间内容易遭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是混凝土桥面板,而且大量的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旧桥,在建桥时对未来交通量预测的不准确,从而导致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坏日益严重,甚至出现疲劳塌陷问题。为了确保旧桥的运营安全,为桥梁的评估、维护、加固、设计等提供参考,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评估与疲劳加固方法的研究已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2017年开始,对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性能与疲劳加固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共进行了 3片基准试验梁、4片疲劳试验梁、3片基准加固试验梁、3片疲劳加固试验梁及6个锚固试件等的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破坏形态与评价体系、疲劳性能分析、疲劳加固性能分析、附加锚固分析、疲劳维护与规划分析等。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15座桥梁,调研了近10年来我国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坏的现状,选取两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肋梁桥进行桥面板实态检测,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基于调研结果,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洞面积86.7%在3m2以下,以冲剪破坏为主,疲劳破坏年限主要体现在30年以内,比正常疲劳寿命要短10年以上,建桥后10~20年发生疲劳破坏的桥梁占46.7%,桥面板疲劳破坏年限严重地低于设计使用年限。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影响桥面板疲劳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重铺桥面铺装不能延缓桥面板的疲劳破坏。我国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缺少疲劳评价体系。(2)选取16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肋梁桥,按照1:4相似比例,缩尺设计跨径为4m的试验梁,基于长宽比6.5、1.88的2片基准试验梁,通过静载试验测出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基于长宽比6.5、3.76、1.88的3片疲劳试验梁,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进行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桥面板表面产生放射状裂缝,发生冲剪破坏,长宽比为6.5、3.76、1.88的试验梁桥面板疲劳寿命的比值为1:1.228:1.396,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双向板的疲劳性能好于单向板。(3)基于疲劳试验,使用ABAQUS建立试验梁有限元疲劳损伤分析模型,分别分析长宽比、疲劳荷载水平、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探讨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S-N曲线。基于模拟分析,桥面板长宽比由6.5降低到3.76、1.6,其疲劳寿命分别延长15%、33%,双向板疲劳寿命长出单向板20%左右,疲劳荷载水平由0.383降低到0.271,其疲劳寿命延长54%,当桥面板增厚12.5%时,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延长15%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水平、疲劳损伤次数下,长宽比较小的桥面板剩余承载力,高于长宽比较大的桥面板,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大于长宽比,小于疲劳荷载水平。(4)选取条形钢板、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作为桥面板疲劳加固材料,选择长宽比2.8的试验梁作为桥面板加固对象,依次开展静载破坏试验、疲劳荷载水平为0.515的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探讨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当荷载循环次数达到疲劳寿命的90%以上时,加固桥面板在加载点处出现疲劳主裂缝,未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网格加固、条形钢板加固的试验梁桥面板,其疲劳寿命之比为1:1.754:1.789:1.533,桥面板加固后,其疲劳寿命延长53.3%~78.9%,桥面板加固后劣化速度明显放慢,在疲劳进展期,加固材料将桥面板的劣化值降低50%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对桥面板的疲劳加固效果好于条形钢板加固。(5)通过6片试验板的加载试验,分析碳纤维布加固单向板的适宜锚固方法,针对桥面板上面补强的特点,开展碳纤维布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粘结性能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封闭缠绕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锚固效果,强于非封闭碳纤维压条有间隔粘贴锚固、钢板压条螺栓锚固,桥面板的剥离破坏发生在压条有间隔的锚固情况,碳纤维压条抵抗碳纤维布剥离破坏的能力强于钢板压条,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单向板加固时,适宜采用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形式,加铺碳纤维的桥面板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的抗剪强度、黏结强度满足要求。(6)以折衷规划、失效树规划为基础,借鉴机械设备维修规划理念,建立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与规划模型,采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析桥面板疲劳寿命与不同破坏概率之间的关系,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疲劳维修时间节点取0.4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不到0.01,维修时间节点取为0.2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为0.00011~0.000013。

二、国外MPA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MPA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晃动冲击条件下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罐车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
        1.2.1 油罐车国内外发展历史
        1.2.2 油罐车国内外性能研究状况
        1.2.3 现代油罐车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单车油罐车罐内液体晃动冲击力分析
    2.1 流固耦合分析理论基础
    2.2 路面随机载荷谱模拟
        2.2.1 路面随机载荷谱的确定方法
        2.2.2 路面载荷谱的生成
    2.3 单车油罐车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的构建
        2.3.1 单车油罐车固体模型的构建
        2.3.2 罐内流体模型的构建
    2.4 边界条件约束与加载
    2.5 单车油罐车液体晃动冲击力分析
        2.5.1 正常行驶罐内液体表面压力分布
        2.5.2 车辆刹车罐内液体表面压力分布
        2.5.3 车辆转弯罐内液体表面压力分布
    2.6 液体晃动冲击力在间接流固耦合强度分析中的施加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模型构建
    3.1 有限元分析与理论简介
        3.1.1 静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3.1.2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
    3.2 单车油罐车模型
        3.2.1 单车油罐车三维几何模型
        3.2.2 单车油罐车各部件材料属性
        3.2.3 单车油罐车有限元模型
    3.3 结构强度分析技术方案
        3.3.1 技术路线
        3.3.2 定义接触对
        3.3.3 载荷与边界条件
    3.4 分析结果提取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
    4.1 静态条件下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
        4.1.1 静态满载状态时结构强度分析
        4.1.2 转弯满载状态时结构强度分析
        4.1.3 制动满载状态时结构强度分析
        4.1.4 结果对比分析
    4.2 动态条件下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分析
        4.2.1 A级路面满载状态以90km/h行驶时结构强度分析
        4.2.2 C级路面满载状态以40km/h行驶时结构强度分析
        4.2.3 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单车油罐车结构优化研究
    5.1 单车油罐车优化的工程意义
    5.2 单车油罐车优化设计方案
    5.3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3.1 结构优化设计发展简述
        5.3.2 拓扑优化
        5.3.3 尺寸优化
    5.4 副车架拓扑优化
        5.4.1 车架模型与优化设置
        5.4.2 优化结果分析
    5.5 罐体尺寸优化设计
        5.5.1 罐体参数化模型初步分析
        5.5.2 罐体结构优化设计
        5.5.3 优化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ANSYS的椅类家具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有限元法概述及分析流程
        1.2.1 有限元法理论
        1.2.2 有限元分析流程
        1.2.3 有限元法的特点
    1.3 FEM在家具结构中的研究现状
        1.3.1 实木结构研究现状
        1.3.2 实木椅研究现状
        1.3.3 塑料椅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图
    1.7 研究创新点
2 塑料椅结构设计及受力分析
    2.1 塑料家具的特性
        2.1.1 塑料家具的优势
        2.1.2 塑料制品设计原则
    2.2 塑件连接方式与结构设计
        2.2.1 连接方式
        2.2.2 结构设计
    2.3 塑料椅结构设计与实验方法
        2.3.1 结构设计
        2.3.2 实验方法
    2.4 塑料椅力学分析
        2.4.1 网格划分
        2.4.2 安全性分析
    2.5 塑料椅疲劳性能分析
        2.5.1 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2.5.2 疲劳分析
    2.6 塑料椅关键结构受力分析与优化
        2.6.1 加强筋优化分析
        2.6.2 椅腿连接处的壁厚优化分析
    2.7 实验验证分析
        2.7.1 强度实验分析
        2.7.2 耐久性实验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实木椅结构设计及力学特性分析
    3.1 FEM在实木椅类家具分析中的应用
    3.2 实木椅T型构件力学分析
        3.2.1 材料与试件制作
        3.2.2 实验分析
        3.2.3 模拟分析与讨论
    3.3 实木椅结构设计
    3.4 实木椅力学分析
        3.4.1 网格划分
        3.4.2 安全性分析
    3.5 实木椅疲劳性能分析
    3.6 实木椅实验验证与分析
        3.6.1 强度实验分析
        3.6.2 耐久性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实木椅关键结构受力分析
    4.1 Workbench优化概述
        4.1.1 优化设计概述
        4.1.2 优化设计类型
    4.2 响应面分析理论
        4.2.1 响应面模型搭建
        4.2.2 克利金插值模型
    4.3 关键结构响应面分析
        4.3.1 椅腿受力载荷计算
        4.3.2 椅腿响应面分析流程搭建
    4.4 关键节点响应面分析
        4.4.1 罗锅枨宽度与加载载荷的关联性
        4.4.2 罗锅枨宽度与椅腿直径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SWOT分析的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和存在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存在不足
    五、相关概念和分析模型
        (一)相关概念
        (二)分析模型
        (三)SWOT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第一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概况
    第一节 云南F高校MPA专业和就业部署情况
        一、云南F高校MPA专业发展情况
        二、云南F高校就业部署概况
    第二节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概况
        一、全日制MPA研究生总体概况及调查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趋势
第二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优势分析(S)
    第一节 学校层面
        一、规范严格的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
        二、较雄厚的师资力量
        三、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四、特色的培养模式
        五、较多的用人单位资源
    第二节 学生层面
        一、较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
        二、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历
        三、有较清晰的人生规划
第三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劣势分析(W)
    第一节 学校层面
        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待加强
        二、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
        三、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节 学生层面
        一、理论功底不够深厚
        二、家庭牵绊使就业区域受限
        三、过高的就业期望
第四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机遇分析(O)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指导企业和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保障
        三、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
    第二节 用人单位层面
        一、政府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
        二、营商环境的改善促使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较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应届毕业生
第五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挑战分析(T)
    第一节 用人单位层面的挑战分析
        一、公务员、事业编考试竞争压力大
        二、私企发展不稳定
    第二节 其他重要因素的挑战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二、供需双方承诺信用偏差
        三、其他专业和学校的冲击
        四、延迟退休的潜在威胁
第六章 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的对策选择
    第一节 矩阵分析结果
    第二节 基于政府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挥就业引导作用
        二、加强对创业就业环境的优化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的利好就业政策
    第三节 基于学校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突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化课程设置
        三、重视转变教学观念和实施教学方式改革
        四、进一步结合实际加强案例教学
    第四节 基于学生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形成整体性思维
        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三、精准定位自身能力,培养理性的就业观念
        四、多元化选择就业途径,不视公务员考试为唯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4)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1.3.2 国内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特种设备
        2.1.2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2.1.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监管治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3 理论适用性分析及框架构建
        2.3.1 协同治理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契合
        2.3.2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分析框架
        2.3.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的聚焦点
第三章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现状
    3.1 广州市电梯安全面临的情势
    3.2 广州市电梯安全政府监管的状况
        3.2.1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机构状况
        3.2.2 电梯安全监管人员力量状况
    3.3 广州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状况
        3.3.1 政府相关部门协同状况
        3.3.2 市场主体协同状况
        3.3.3 社会主体协同状况
        3.3.4 公众协同状况
第四章 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主体间协同不到位
        4.1.2 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
        4.1.3 协同治理内容不全面
        4.1.4 协同治理过程不健全
    4.2 电梯安全多主体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协同治理主体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2 协同治理机制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3 协同治理内容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4 协同治理过程维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优化电梯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激发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活力
        5.1.1 提升政府多部门协同的动力
        5.1.2 强化政府监管部门在协同治理中主导作用
        5.1.3 突出市场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内生动力
        5.1.4 发挥社会组织、公众的协同参与作用
    5.2 强化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机制保障
        5.2.1 健全信息协同互动机制
        5.2.2 健全市场主体间利益链式关系
        5.2.3 健全信用治理机制
    5.3 丰富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内容体系
        5.3.1 加强电梯使用准入的多方协同规范
        5.3.2 丰富电梯安全隐患排查多方协同形式
        5.3.3 推动电梯检验检测的社会化改革
        5.3.4 推动商业保险机制深度嵌入电梯安全治理
        5.3.5 完善多元协同应急救援体系
    5.4 完善多主体参与电梯安全协同治理的过程
        5.4.1 健全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长效机制
        5.4.2 优化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协同流程
        5.4.3 推动协同治理绩效改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八类特种设备定义和主要用途
附录 B 法律法规关于“监管”“监察”表述对比
附录 C 访谈提纲
附录 D 调查表格
附录 E 主要调研活动
致谢

(5)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现状调查及其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职业认知相关研究
        1.3.2 关于职业认知的结构维度与测量研究
        1.3.3 公务员职业认知及其结构维度的相关研究
        1.3.4 国内职业认知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综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认知
        2.1.2 职业认知
        2.1.3 公务员职业认知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2.2.2 激励理论
        2.2.3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调查状况与分析
    3.1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整体情况概述
    3.2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3.2.1 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访谈情况
        3.2.2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问卷的编制
    3.3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调查结果分析
        3.3.1 职业本质认知程度分析
        3.3.2 职业价值观认知程度分析
        3.3.3 自我效能认知程度分析
        3.3.4 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程度分析
第四章 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公务员个体环境
        4.1.1 个人期待与现实情况落差大
        4.1.2 人岗匹配度不高
        4.1.3 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4.2 公务员组织环境
        4.2.1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4.2.2 晋升渠道狭窄
        4.2.3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4.2.4 缺乏职业生涯辅导
    4.3 外部环境
        4.3.1 不同行业比较存在失落感
        4.3.2 社会公众对公务员期望过高
        4.3.3 社会舆论宣传片面
第五章 提升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的对策建议
    5.1 个体方面
        5.1.1 正确客观认知自我
        5.1.2 适度调整职业期望值
        5.1.3 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1.4 端正职业价值观
    5.2 组织方面
        5.2.1 建立完善公务员考核体系
        5.2.2 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
        5.2.3 完善职务职级晋升制度
        5.2.4 改进公务员招录方式和职业培训
    5.3 社会方面
        5.3.1 社会公众对公务员要有正确的认知
        5.3.2 社会公众要加大对公务员的支持力度
        5.3.3 社会媒体要积极宣传公务员先进典型事迹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6)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板剪力墙研究现状
        1.2.2 钢板支撑研究现状
        1.2.3 BRB研究现状
    1.3 章节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4.3 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理论研究
    2.1 钢结构的失稳
    2.2 防屈曲支撑的相关理论
        2.2.1 防屈曲支撑的介绍
        2.2.2 防屈曲支撑的失稳承载能力
    2.3 板的屈曲
        2.3.1 均匀受剪简支板的弹性屈曲
        2.3.2 板的弹塑性屈曲
        2.3.3 板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构件几何参数确定
        3.1.2 模型材性定义
        3.1.3 单元网格的划分
        3.1.4 相互作用和边界条件设定
        3.1.5 加载制度及螺栓荷载设定
    3.2 单向荷载作用下带延性剪切钢板组合支撑的力学性能分析
        3.2.1 钢板支撑剪切板厚度影响分析
        3.2.2 钢板支撑翼缘宽度影响分析
        3.2.3 钢板支撑翼缘厚度影响分析
        3.2.4 钢板支撑剪切板高度影响分析
        3.2.5 钢板支撑剪切板宽度影响分析
        3.2.6 BRB长度影响分析
    3.3 循环荷载作用分析
        3.3.1 钢板支撑剪切板厚度影响分析
        3.3.2 钢板支撑翼缘宽度影响分析
        3.3.3 钢板支撑翼缘厚度影响分析
        3.3.4 钢板支撑高度影响分析
        3.3.5 钢板支撑宽度影响分析
        3.3.6 BRB长度影响分析
    3.4 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防屈曲组合支撑应力分布及破坏模式分析
        3.4.1 不同钢板支撑剪切板厚度的模型应力分析
        3.4.2 不同钢板支撑翼缘宽度的模型应力分析
        3.4.3 不同钢板支撑翼缘厚度的模型应力分析
        3.4.4 不同钢板支撑高度的模型应力分析
        3.4.5 不同钢板支撑宽度的模型应力分析
        3.4.6 BRB长度影响分析
    3.5 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破坏模式分析
        3.5.1 钢板支撑破坏模式分析
        3.5.2 防屈曲支撑(BRB)破坏模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述
        4.1.1 加载装置设置
        4.1.2 第一结构形式防屈曲支撑(BRB)的设计
        4.1.3 第一结构形式钢板支撑的设计
        4.1.4 第二结构形式试件设计
        4.1.5 试验目的
        4.1.6 试验方法
    4.2 试验试件测点布置
        4.2.1 防屈曲支撑测点布置
        4.2.2 钢板支撑测点布置
        4.2.3 位移计测点布置
    4.3 试件的加工
    4.4 加载方案设计
        4.4.1 试件及加载装置的布置
        4.4.2 加载制度
    4.5 试验加载过程及其现象
        4.5.1 试件1 加载过程及现象
        4.5.2 试件2 加载过程及现象
        4.5.3 试件3 加载过程及现象
        4.5.4 试件4 加载过程及现象
        4.5.5 试件5 加载过程及现象
    4.6 试验结果分析
        4.6.1 滞回曲线分析
        4.6.2 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分析
        5.6.4 强度退化曲线分析
        4.6.5 耗能能力分析
        4.6.6 试验关键点的位移与应力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与有限元对比
    5.1 试验与有限元加载终极形态对比
    5.2 试验与有限元滞回曲线对比
    5.3 试验与有限元骨架曲线对比
    5.4 试验与有限元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5.5 试验与有限元等效粘滞阻尼比曲线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试件测点应力变化曲线
    A.1 试件1 测点应力变化曲线
    A.2 试件2 测点应力变化曲线
    A.3 试件3 测点应力变化曲线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7)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SCR加固RC梁承载力研究
        1.2.2 横向加固技术研究
        1.2.3 铰缝性能的研究
        1.2.4 横向分布计算及评估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加固基本理论
    2.1 横向分布计算理论
        2.1.1 铰接板法
        2.1.2 刚接板法
        2.1.3 G-M法
    2.2 外加钢板加固抗弯计算理论
    2.3 数值分析方法
        2.3.1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
        2.3.2 空心板有限元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CR加固RC梁的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梁设计及制作
        3.2.2 测点布置及加载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3.3.2 混凝土、钢筋及钢板应变
        3.3.3 混凝土与U钢板滑移测量结果
        3.3.4 试验梁的挠度
        3.3.5 承载力及延性分析
    3.4 加固后单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3.4.1 结构受力特点及破坏形态
        3.4.2 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
        3.4.3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CR横向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主要内容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4.2.2 加载工况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横向抗弯性能试验
        4.3.2 竖向抗剪性能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的足尺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及主要内容
    5.2 试验概况
        5.2.1 足尺试验设计
        5.2.2 加载工况、加载方式及测点布置
    5.3 加固前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工况 1~工况 5
        5.3.2 工况6
        5.3.3 工况 7~工况 11
    5.4 加固后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工况 12~工况 21
        5.4.2 工况22
    5.5 加固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5.5.1 破坏荷载和模式
        5.5.2 挠度和刚度
        5.5.3 横向分布系数
        5.5.4 应变
    5.6 加固后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5.6.1 有限元建模
        5.6.2 挠度和应变
        5.6.3 横向分布系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SCR加固空心板桥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6.1 正则方程
        6.1.1 考虑接缝弹性刚度的横向分布
        6.1.2 截面计算参数确定
    6.2 接缝刚度系数测定
        6.2.1 模型试验
        6.2.2 试验结果
        6.2.3 接缝刚度
    6.3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A-SCR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有限元参数分析
    7.1 结构参数及模型
        7.1.1 结构参数
        7.1.2 单元模拟
    7.2 加载工况
    7.3 影响参数分析
        7.3.1 加固长度
        7.3.2 加固高度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桥应用及分析
    8.1 工程概况
        8.1.1 基本资料
        8.1.2 主要病害
        8.1.3 加固设计
    8.2 加固前、后理论计算
        8.2.1 计算基本参数
        8.2.2 荷载效应计算
        8.2.3 承载力验算
    8.3 实桥荷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8.3.1 基本情况
        8.3.2 试验结果
    8.4 实桥加固后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8.4.1 横向分布系数
        8.4.2 挠度
        8.4.3 板底混凝土应变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广东省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民主参与理论
        2.2.2 公民自愿模型
    2.3 本文的理论模型及建立
        2.3.1 政治效能感
        2.3.2 政治兴趣
        2.3.3 社交媒体使用
        2.3.4 人口学特征因素
        2.3.5 理论框架
第三章 惠州市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
    3.1 惠州市农村居民生活状况
    3.2 惠州市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基本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工具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变量的统计分析
        4.2.2 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统计分析
    4.3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差异性分析
        4.3.1 年龄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3.2 婚姻状况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3.3 学历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3.4 政治面貌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职业对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4.4 相关与回归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
        4.4.2 回归性分析
    4.5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5.1 政治兴趣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情况
        4.5.2 社交媒体使用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情况
        4.5.3 政治效能感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情况
        4.5.4 人口学特征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情况
        4.5.5 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总体情况
        4.5.6 政治兴趣、社交媒体使用、政治效能感与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5.1 做好网络政治参与宣传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参与积极性
    5.2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用属性,畅通政府与农村妇女的互动渠道
    5.3 提升农村妇女政治效能感,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5.4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保驾护航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9)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析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阐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立医院
        2.1.2 人力资源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2.2.3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框架
        2.2.3.1 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生数量维度
        2.2.3.2 医生服务质量与医生素质维度
        2.2.3.3 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岗位管理匹配维度
        2.2.3.4 卫生服务工作负荷与医生满意度维度
        2.2.3.5 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维度
第三章 兰州市LD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3.1 兰州市LD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1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分析
        3.1.2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目标分析
        3.1.3 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第四章 兰州市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4.1.3 抽样方法
        4.1.4 问卷设计
        4.1.5 问卷回收
        4.1.6 问卷1 的信度、效度、整体满意度及差异检验
        4.1.7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7.1 问卷1 调查分析
        4.1.7.2 问卷2 调查分析
    4.2 .访谈设计
        4.2.1 访谈目的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过程
    4.3 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4.3.1 医院内部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量化不足
        4.3.1.1 儿科、发热、重症、及其它系统医生人力资源配置过剩
        4.3.1.2 内科系统、妇科等相关专业医生人力资源配置贫乏
        4.3.2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外部卫生服务质量不匹配
        4.3.2.1 部分专业“高精尖”人才匮乏致使服务质量不佳
        4.3.2.2 医学人文精神不够高
        4.3.2.3 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4.3.3 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管理模式不匹配
        4.3.3.1 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合理
        4.3.3.2 后备医生人员匮乏,加剧断层面
        4.3.4 医生配置工作负荷偏高
        4.3.4.1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整体满意度不高
        4.3.5 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不完善
        4.3.5.1 评估模式单一陈旧,缺乏能力评估机制
    4.4 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医院卫生服务量与医生数量配比失衡的原因
        4.4.1.1 内外部因素致使部分科室医生岗位配置供需矛盾分析
        4.4.2 造成医生专业素质与卫生服务质量有差距的原因分析
        4.4.2.1 人才被“挖走”致使中坚力量流失严重
        4.4.2.2 文凭与实操有差距造成实用性不强
        4.4.2.3 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及考核机制缺失
        4.4.3 管理模式不规范导致医生结构失衡
        4.4.3.1 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合理
        4.4.4 案例医院卫生服务中医生承受工作负荷过重
        4.4.4.1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难以量化分配
        4.4.4.2 缺乏医生职业精神评估及调节机制
        4.4.5 医生使用效果评估制度单一
        4.4.5.1 医生个人业绩考核维度单一
第五章 公立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
    5.1 优化院内管理体系、拓宽院外医生人力资源招录渠道
        5.1.1 根据医院战略目标及医生人力资源配置需求量制定招录计划
        5.1.2 首要解决稀缺岗位需求,并出台稀缺岗位人员支持鼓励政策
    5.2 合理配置医生人力资源以提高医生卫生服务质量
        5.2.1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5.2.2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医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培训考核机制
        5.2.3 创新招引“高精尖”医生人力资源的模式
        5.2.4 探索医生职业精神评估体系
    5.3 健全医院岗位管理制度
        5.3.1 全面建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
        5.3.2 健全职称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聘任评价管理
    5.4 合理调配医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工作负荷
        5.4.1 做好岗位分析和评价,实现人岗匹配
        5.4.2 精确测算门诊工作量,降低医生工作负荷
    5.5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
        5.5.1 构建双向评估,做到人岗相宜
        5.5.2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案例医院医生就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及访谈人员
致谢
作者简历

(10)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1.2.2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加固研究
        1.2.3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维护规划研究
        1.2.4 当前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与加固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破坏形态及评价体系
    2.1 引言
    2.2 疲劳破坏形态调查
        2.2.1 调查状况
        2.2.2 特征统计
        2.2.3 典型旧桥桥面板疲劳问题的实态检测
        2.2.4 桥面板典型破坏成因分析
    2.3 在役桥梁疲劳损伤的评价体系
        2.3.1 国内外桥面板损伤的等级划分
        2.3.2 国内外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
        2.3.3 我国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评价体系的趋向
    2.4 本章小结
3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疲劳性能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现象描述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疲劳模拟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加固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RC肋梁桥桥面板加固方法的选取
        4.2.2 试验梁设计
        4.2.3 试验工况
        4.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法
        4.2.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4.3.1 静载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
        4.3.2 疲劳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
        4.3.3 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规律
        4.3.4 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变变化规律
        4.3.5 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发展及疲劳退化规律
        4.3.6 疲劳加固对桥面板使用寿命的影响
        4.3.7 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探讨
        4.3.8 桥面板适宜的疲劳加固方法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静力性能的RC肋梁桥桥面板CFRP布补强方法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CFRP布锚固试验设计
        5.2.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CFRP布锚固试验结果分析
        5.3.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结果分析
    5.4 补强理论探讨
        5.4.1 CFRP布锚固理论
        5.4.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理论
    5.5 本章小结
6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规划模型
    6.1 引言
    6.2 模型的规划基础
        6.2.1 折衷规划
        6.2.2 失效树规划
        6.2.3 设备维修规划
    6.3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模型的应用
    6.4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本文创新点如下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国外MPA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晃动冲击条件下单车油罐车结构强度及优化研究[D]. 何烨锋.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ANSYS的椅类家具结构设计研究[D]. 俞明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SWOT分析的云南F高校全日制MPA研究生就业对策研究[D]. 赵丹丹.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多主体协同治理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电梯安全监管实践为例[D]. 陈晓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5]广东云浮市公务员职业认知现状调查及其提升研究[D]. 冼健. 兰州大学, 2021(02)
  • [6]带延性剪切耗能钢板的防屈曲组合支撑抗震性能研究[D]. 宗玉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锚贴型钢-混凝土组合加固装配式空心板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金辉. 长安大学, 2021(02)
  • [8]广东省惠州市农村妇女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林海云. 兰州大学, 2021(12)
  • [9]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D]. 刘艳. 兰州大学, 2021(02)
  • [10]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D]. 田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国外MPA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