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调频立体声/电视信号发射台(论文文献综述)
肖涛,宋庆欣,袁军[1](2020)在《基于传统中波拉线塔实现广电多业务同播的设计及应用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中波台搬迁发射铁塔选型入手,重点从中波天线位移形式的分析及天线选型,对铁塔结构及承载能力验算,有针对性的结构重设,对覆盖区域场强和隔离耦合器等核心设备进行电磁仿真计算入手,搭建了新的发射系统,在传统中波拉线塔上实现了中波和调频的共塔同播。这样以较低的投入实现了与调频、电视等业务的融合拓展,充分利用了中波台的土地、天线及专业人员等宝贵资源。
薛伟成[2](2020)在《FM指纹定位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指纹定位技术是目前室内定位研究的重点方向,现有的指纹定位方法是利用信号强度RSS的差异性,创建RSS向量与位置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这种对应关系存储在指纹数据库中,通过待定位节点所测得RSS向量,利用优化算法,估算该节点对应的位置坐标。目前室内定位信号源采用Wi-Fi、蓝牙、UWB等为主,这些信号源存在易受干扰,部署运营成本高等缺点。反之,FM广播作为一种现有公共的无线信号,且功率大、频率受保护和广域覆盖等特点,其作为指纹定位信号源具有独特优势。基于FM广播的指纹定位研究目前只见部分碎片化的工作,未见体系化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上述需求出发,开展指纹定位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首先,基于FM信号RSS特点开展了更高效的指纹定位模型及算法研究。其次,由于室内无线传播环境的变化和FM信号自身的非线性时变性,造成指纹库数据的变化,需要解决快速更新指纹库的问题;最后,面对指纹定位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需求,研究了各种恶意攻击下的定位问题。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研究了FM广播的指纹定位关键技术,并取得如下成果和创新内容:第一,通过实测数据分析调频广播的多种信号特征(RSS、音频SNR、信号隔离度等),验证信号强度RSS能够作为指纹定位的一个特征。针对现有机器学习算法,本文选择KNN算法作为指纹数据库的匹配算法,由于指纹库中相邻参考点(Reference Point,RP)指纹数据相近,算法的模糊匹配导致筛选出的RP点所围成的区域较大,因此计算这些RP质心坐标时定位精度较低。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加权质心的KNN算法。选择使用当前RP质心替换距离质心最远的RP点,通过多次迭代,定位误差明显减小,相比于传统的WKNN、KNN和贝叶斯定位算法,中值定位误差分别减少了32%,39%和47%。第二,由于外界的诸多因素(环境因素、调频发射点所处位置的变化、信号本身的时变性等)影响指纹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指纹库动态校准算法,通过采集不同时间段的少量校准参考点的数据,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实时定位。该算法显着提高了现有FM定位算法综合性能,同时大大节约了人工勘测指纹数据的成本与时间。第三,针对动态传感器定位过程中节点容易受恶意攻击的情形,本文提出了一种安全定位算法,该算法在动态传感器蒙特卡洛(MCL)算法中引入FM安全校验机制,该机制通过投票方式能较准确的判断恶意锚节点并进行删除。安全算法能够抵抗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过程中所受的多种恶意攻击,大大减小了恶意攻击情况下智能终端的定位误差。
黄维铭[3](2019)在《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构成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技术保障。所以,台站单位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工作提出了“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要求。但是本单位长期以来,对于信号的监测工作,都是采用人工监测和记录的方式,工作量大,监测复杂,难以满足单位的现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对传输信号自动记录、转换、监测和报警的系统,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以解决广播电视发射台音视频信号人工监测的问题为基础。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UML建模的方式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运维环境,得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系统结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并根据系统的实体关系图,对数据库表及字段结构进行数据库设计。在完成系统设计后,分别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编码实现。并针对系统直接面对的信号采样、转换和监测的难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描述,在信号处理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由硬件负责对信号进行高速采样和统一转码处理存储,根据实际工作的台站信号源的情况,即通过嵌入式音视频采集卡对现台站三种格式(如IP,RF,ASI等)的音视频信号进行高速采样,然后采用TS over IP技术将已经解调的信号转码预处理转为统一IP帧包的格式,便于计算机软件对信号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处理,从而最终解决了音视频信号的自动化监测和报警问题。本系统基于广西广播电视玉林二四四台的需求进行分析设计,通过测试表明系统功能基本满足了台站的管理要求,结构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系统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值班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更加切实有效地保障了安全播出,对进一步研究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的信号自动监测具有借鉴意义。
柯小燕[4](2017)在《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卫星定时已大面积解决了定时服务的需求,然而卫星定时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的定时服务,但在楼宇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卫星信号所受干扰严重定时效果并不佳。考虑到我国调频广播用户范围广、终端设备简单且价格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利用现有的调频广播系统提供定时服务亦不失为一种前景较好的定时新方法。利用调频广播附加信道提供定时服务能有效地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论文针对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的设计,解决了定时过程中滤波和信号捕获这两大技术难点。通过搭建FPGA+DSP架构的实验平台,实现了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并对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满足了一定精度的定时需求。论文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三点:(1)设计FM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具体方案。首先通过对定时接收机工作原理的分析,明确了定时接收机的功能及指标,最终设计了定时接收机的具体接收方案:对主载波信号采用非相干解调;对副载波信号进行BPSK解调;解调后的信号通过FIR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对帧头的捕获采用匹配滤波法;并设计了具体解时码过程中的同步算法。(2)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设计与FPGA实现,解决了滤波和信号捕获两大关键问题。首先设计了FIR带通滤波器和匹配滤波器的具体参数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然后,采用流水线技术给出了全并行结构FIR滤波器的实施框图和折叠匹配滤波器的实施框图。最后,对所设计的滤波器利用FPGA实现。(3)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接收机各功能模块的电路实现并进行相应的测试。采用高性能、高速率的FPGA和DSP芯片,实现了以FPGA+DSP为架构的实验平台。并且在电源、时钟等辅助模块的协助下完成了整机的搭建及相关测试。通过搭建的实验平台,对调频广播定时接收机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M-SCA的定时接收机能基本完成调频广播定时信号的接收与解算,验证了本方案的可行性。并且该接收机输出的1PPS与标准时间相差300μs,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刘学理[5](2017)在《基于FM-CDR技术的调频发射机数字化改造方案》文中指出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简称FM-CDR)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数字音频行业标准。本文简单介绍了FM-CDR的系统架构和技术特点,详细描述了调频发射机数字化改造的过程,并提出了在改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其他广电部门进行数字化改造提供了参考。
陈勇[6](2015)在《广元527广播电视发射台迁建规划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导致原本处于城郊的广播电视发射台特别是中波发射台身处繁华市区,建筑群阻挡以及地网的破坏削减了覆盖效果,制约着中波发射台的发展。同时,发射台强大的高频电磁波以及雷电气候对发射塔周围民用电子设施产生严重干扰,对周围居民也造成很大的威胁,上述原因促使广大中波发射台面临迁建。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生产技术的发展,单一中波发射台面临着向广播电视综合发射台转变的需求,利用迁建将原单一中波业务发射台变成综合业务发射台,并提高发射台整体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使既能维护传统业务的稳定性,又要适应新业务的拓展性。本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广元527台搬迁为契机,系统的阐述了迁建一座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整体思路和策略。主要内容为:1、根据广元527台迁建需求,结合电波传输理论,重点介绍了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场强覆盖预测,以及数字电视的覆盖与门限计算。中波广播场强覆盖预测采用单一传播路径法,根据电波沿球形地面绕射传播理论进行场强预测,调频广播场强预测采用CCIR推荐的崎岖度法。2、通过场强覆盖预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场地面积估算,以及配套基础条件和平面布局综合考量进行选址规划。在进行电磁辐射环境预测时,重点讨论直射波和第一次反射波的叠加辐射影响,分析计算发射区与周围居民的直线和垂直最小防护距离。3、介绍了广播电视发射台搬迁各主要子系统方案设计,重点对发射系统、天馈线系统、中波地网、供配电系统、信源系统、综合防雷及接地系统进行分析和探讨。发射系统主要介绍了中波发射系统和调频发射系统,中波发射系统中,分别对中波桅杆天线、桅杆天线地网、以及两套天线调配网络的选型、元器件参数等做了详细的分析设计;调频发射系统中对天线形式、组成、场型等做了详细介绍;防雷系统中,对供电线、机房、信号线缆做了逐一分析设计,并对台区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屏蔽防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应对处置。4、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的工艺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并对新址的覆盖进行实地收测。
熊惟楚,蔡超时[7](2015)在《调频同步广播建模与音频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可以节约频率资源,扩大覆盖区域,提高音频质量。2000年,我国公布实施《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54-2000),对"三同一保",即同频、同相、同调制度和保证一定的接收场强等技术参数作出规定。本文将PEAQ音频质量评价算法引入到调频同步广播建模中,考虑人耳感知特性和FM非线性解调的影响,对标准中技术参数重新进行评估。本文使用PEAQ算法输出的ODG等级来衡量输出音频的质量,给出调频同步广播关键参数的接收音频质量的相关曲线,从而得出调频同步广播的技术参数以及站点的设计依据。
盛国芳,高鹏,吴智勇[8](2015)在《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技术方案》文中认为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此次工程中的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的技术方案,其次介绍了在实验室中对此技术方案进行的实验室测试验证及在未来工程实施和台站改造和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张伟勇[9](2014)在《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种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发展,调频广播干扰事件逐渐增多。最为严重的是对民航通信的干扰,将直接影响飞行安全。如何有效解决调频干扰问题,成为了调频发射台急需研究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主要体现为互调干扰。影响互调干扰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有发射机残波功率异常、天馈系统隔离指标下降及台站设计不合理这三方面。本文根据实际的干扰案例,通过测量调频发射系统各环节残波辐射及互调干扰的频谱情况,着重研究了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信号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干扰解决方案。本文参考米波调频发射标准,并结合干扰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一种调频发射系统干扰检测设备。设备能不间断地对发射台所有播出频率的残波(二次谐波)指标进行检测。当不达标时,设备可提供报警提示,提醒值班人员予以注意。本设备提高了调频发射台的干扰应对能力。本文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可作为调频广播与民航通信之间干扰问题解决的参考文本。
朱恒飞[10](2013)在《基于调频立体声广播副信道搭建州市级应急广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急广播系统是政府应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现有调频广播系统搭建应急广播系统是最快捷有效的手段,建设成本低廉,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从如何在已建调频广播系统基础上搭建应急广播系统并将系统延伸到数字广播领域做了技术上的系统研究和技术论证。
二、实验调频立体声/电视信号发射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调频立体声/电视信号发射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统中波拉线塔实现广电多业务同播的设计及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项目概况 |
2中波系统 |
2.1中波发射天线 |
2.2中波发射天线设计 |
3调频系统 |
3.1调频天线选型 |
3.2调频发射机选型 |
3.3关键设备:隔离耦合器 |
3.4调频系统安装要点 |
4多功能机房 |
5结束语 |
(2)FM指纹定位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室内指纹定位研究现状 |
1.2.3 FM室内指纹定位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结构安排 |
第2章 指纹定位与FM定位基础理论 |
2.1 指纹定位技术 |
2.1.1 指纹定位的原理 |
2.1.2 指纹定位算法的分类 |
2.2 FM信号概述 |
2.2.1 FM频率分布及优势 |
2.2.2 FM信号的时空变异性 |
2.2.3 FM信号中的多径效应 |
2.2.4 FM信号其它特征功能 |
2.3 FM定位方法 |
2.3.1 基于测距的FM定位 |
2.3.2 基于指纹信息的FM定位 |
2.4 FM与其他网络指纹定位的对比分析 |
2.4.1 FM与地磁、RFID指纹定位的比较 |
2.4.2 FM与 Wi-Fi指纹技术的对比分析 |
2.5 FM定位系统的应用安全 |
2.5.1 安全需求 |
2.5.2 攻击类型 |
2.5.3 基于FM定位技术的安全措施 |
2.6 FM定位系统性能指标 |
2.6.1 安全性能评价指标 |
2.6.2 定位误差的表示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权质心KNN技术的FM室内定位算法 |
3.1 FM定位算法问题描述 |
3.2 FM信号基本特征分析 |
3.2.1 信号强度 |
3.2.2 音频信噪比 |
3.2.3 立体信通道分离 |
3.2.4 立体声导频相位 |
3.2.5 FMRSS信号的稳定性 |
3.3 基于加权质心KNN的FM定位算法描述 |
3.3.1 训练阶段 |
3.3.2 定位阶段 |
3.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4.1 仿真环境设置 |
3.4.2 算法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和迁移学习模型的指纹库动态校准算法 |
4.1 动态传感器定位的问题分析 |
4.2 基于卡尔曼滤波和迁移学习模型的指纹库动态校准算法 |
4.2.1 卡尔曼滤波模型 |
4.2.2 指纹定位中的迁移学习技术 |
4.2.3 基于卡尔曼滤波和迁移学习模型的指纹库动态校准算法 |
4.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M安全校验的动态传感器网络安全定位算法 |
5.1 安全定位问题描述 |
5.2 基于FM安全校验的动态传感器网络安全定位算法 |
5.2.1 动态传感器算法描述 |
5.2.2 移动传感器网络安全定位描述 |
5.2.3 FM安全校验机制 |
5.2.4 基于FM安全校验的动态传感器网络安全定位算法描述 |
5.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5.3.1 FMSL算法的准确性 |
5.3.2 锚节点密度对定位性能的影响 |
5.3.3 采样点数量对定位性能的影响 |
5.3.4 待定位设备移动速度对定位性能的影响 |
5.3.5 恶意锚节点密度对定位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知识基础 |
2.2.1 与同类技术比较分析 |
2.2.2 系统采用技术概述 |
2.3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2.4 业务需求分析 |
2.5 用户需求分析 |
2.5.1 客户端需求 |
2.5.2 用户操作需求分析 |
2.5.3 用户监测数据操作查询 |
2.5.4 用户登录管理需求 |
2.6 功能需求分析 |
2.6.1 音视频信号采集功能 |
2.6.2 信号转换处理功能 |
2.6.3 信号监测处理功能 |
2.6.4 信号监测数据存储查询功能 |
2.7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8 性能需求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系统组成 |
3.2.2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3.1 系统功能结构 |
3.3.2 系统状态流程 |
3.3.3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4.2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3.4.3 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 |
3.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3.5.1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5.2 信号转码预处理模块设计 |
3.5.3 信号监测报警模块设计 |
3.5.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3.5.5 监测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
3.6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3.6.1 信号采集模块实现 |
3.6.2 信号预处理转码模块实现 |
3.6.3 信号监测报警模块实现 |
3.6.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3.6.5 监测数据查询模块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
4.1 测试服务器环境与配置 |
4.2 系统功能测试 |
4.3 系统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成果 |
(4)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定时技术的发展 |
1.2.2 FM广播信号的发展和应用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FM广播信号定时技术基础 |
2.1 现有的定时方法 |
2.1.1 星基定时 |
2.1.2 陆基定时 |
2.2 FM广播通信技术 |
2.2.1 模拟FM广播系统 |
2.2.1.1 FM立体声广播 |
2.2.1.2 广播数据系统RDS |
2.2.1.3 调频附加信道SCA |
2.2.2 数字FM广播系统的标准 |
2.2.2.1 数字音频广播DAB |
2.2.2.2 数字广播技术HD Radio |
2.2.2.3 数字化广播系统CDR |
2.3 数字化接收机技术 |
2.3.1 接收机的数字化 |
2.3.2 数字化接收机的基本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M广播定时接收方案设计 |
3.1 FM-SCA广播定时信号体制 |
3.1.1 扩频技术 |
3.1.2 信号结构 |
3.2 FM-SCA广播定时原理 |
3.3 FM-SCA定时接收方案设计 |
3.3.1 接收机总体方案设计 |
3.3.2 接收机模块设计 |
3.4 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解决 |
3.4.1 FIR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3.4.2 匹配滤波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M广播定时接收机的实现 |
4.1 实验平台搭建 |
4.2 数字基带模块的实现 |
4.2.1 基于FPGA的FIR滤波器的实现 |
4.2.2 基于FPGA的匹配滤波器的实现 |
4.2.3 DSP的实现 |
4.3 接收机整体测试 |
4.3.1 接收机功能测试 |
4.3.1.1 解调器功能测试 |
4.3.1.2 基带信号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
4.3.2 接收机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FM-CDR技术的调频发射机数字化改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方案概述 |
2 FM-CDR介绍 |
3调频发射机数字化改造技术方案 |
3.1信源系统改造 |
3.2激励器改造 |
3.3系统参数设定 |
3.4系统指标的优化 |
3.4.1发射机输入电平优化 |
3.4.2发射机功放模块非线性优化 |
3.5天馈线系统改造 |
4结束语 |
(6)广元527广播电视发射台迁建规划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相关背景 |
1.2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2.1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发展历史 |
1.2.2 广播电视发射台面临的挑战 |
1.3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总体设计 |
2.1 电波传播概论 |
2.2 广播电视覆盖网 |
2.2.1 中波广播 |
2.2.2 调频广播 |
2.2.3 电视广播 |
2.3 覆盖场强预测 |
2.3.1 中波广播覆盖预测 |
2.3.2 调频广播场强预测 |
2.3.3 数字电视场强预测 |
2.4 最低可用场强与干扰 |
2.4.1 最低可用场强 |
2.4.2 干扰计算与判断 |
2.5 需求分析及总体技术方案 |
2.5.1 需求分析 |
2.5.2 方案概述 |
2.5.3 频率调配 |
2.5.4 各子系统方案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选址及规划 |
3.1 场地总体要求及选址步骤 |
3.2 覆盖预测 |
3.2.1 中波广播覆盖距离 |
3.2.2 调频广播覆盖距离 |
3.3 干扰计算与判断 |
3.4 辐射环境影响安全距离 |
3.4.1 中波广播 |
3.4.2 电视调频 |
3.5 场地面积及规划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方案设计 |
4.1 节目传送技术方案 |
4.1.1 微波技术体制 |
4.1.2 台区信源设计 |
4.2 发射系统 |
4.2.1 中波发射系统 |
4.2.2 调频发射系统 |
4.2.3 电视发射系统 |
4.3 综合防雷及接地系统 |
4.3.1 供电线路防雷 |
4.3.2 机房防雷 |
4.3.3 信号线缆防雷 |
4.3.4 接闪 |
4.3.5 屏蔽 |
4.4 信源自动化控制系统 |
4.4.1 系统组成 |
4.4.2 系统结构及实现 |
4.5 供配电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覆盖测试 |
5.1 测试系统及方法 |
5.2 测试路径 |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1 测试结果 |
5.3.2 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调频同步广播建模与音频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调频同步广播建模 |
1.1 PEAQ音频质量评价算法 |
1.2基于PEAQ算法的调频同步广播模型 |
1.3调频同步广播的非线性分析 |
2测试结果及分析 |
2.1载频的影响 |
2.2调制度的影响 |
2.3时延、场强的综合影响 |
2.3.1时延、场强影响下音频质量基本趋势 |
2.3.2不同距离下两个同步广播发射台之间的音频质量 |
2.4标准中载频、调制度、时延及场强的综合影响 |
3结论 |
(8)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的技术方案 |
1.1 DRA+编码 |
1.2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协议及其开销 |
1.3 卫星传输链路 |
1.4 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的信道编码调制与发射 |
2 基于卫星链路的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复用数据流传输试验 |
2.1 系统可行性试验 |
2.2 系统故障演练试验 |
1.卫星调制器故障 |
2.复用器和码率适配器故障 |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端机房的设备维护演练 |
3 未来工程实施和台站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
4 结束语 |
(9)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频广播干扰研究现状 |
1.2.1 调频广播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民航通信抗干扰技术 |
1.2.3 无线电干扰监测手段 |
1.2.4 无线电干扰监测新方法——无线电监测网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 |
2.1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产生机理 |
2.1.1 残波辐射的产生 |
2.1.2 无源互调的产生 |
2.1.3 调频发射系统的干扰信号特点 |
2.1.4 调频互调干扰分类 |
2.2 调频干扰产生的主要因素 |
2.2.1 有源设备故障 |
2.2.2 天馈系统指标下降 |
2.2.3 台站设计问题 |
2.3 航空干扰归属问题判定方法 |
2.3.1 民航干扰分类 |
2.3.2 A类干扰判定 |
2.3.3 调频电台判定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频发射系统干扰测试与分析 |
3.1 问题提出 |
3.2 干扰测试相关介绍 |
3.2.1 测试理论依据 |
3.2.2 测量方法 |
3.2.3 测试说明 |
3.2.4 测量仪器 |
3.3 FM2发射系统干扰情况测试 |
3.4 干扰解决 |
3.5 再次测试与分析 |
3.5.1 发射机残波指标测试 |
3.5.2 多工器残波指标测试 |
3.5.3 开路残波指标测试 |
3.5.4 开路航空频段干扰测试 |
3.6 其他测试 |
3.6.1 调制度与二次谐波带宽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调频干扰检测仪设计 |
4.1 引言 |
4.2 设计思路 |
4.3 调频接收电路设计 |
4.3.1 TEDE9-281A介绍 |
4.3.2 可编程调谐模块设计 |
4.3.3 二次下变频电路设计 |
4.4 解调模块设计 |
4.5 调频干扰检测设计 |
4.5.1 硬件设计 |
4.5.2 TA7640功率电平检测功能实验 |
4.5.3 调频干扰检测实现方法 |
4.6 关机误报警判断程序设计 |
4.7 辅助电路设计 |
4.8 实物介绍 |
4.9 功能测试 |
4.10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实验调频立体声/电视信号发射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统中波拉线塔实现广电多业务同播的设计及应用实践[J]. 肖涛,宋庆欣,袁军.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0(11)
- [2]FM指纹定位的技术研究[D]. 薛伟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1)
- [3]广播电视发射台站音视频信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维铭. 广西大学, 2019(02)
- [4]FM广播定时接收机关键技术研究[D]. 柯小燕.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7(04)
- [5]基于FM-CDR技术的调频发射机数字化改造方案[J]. 刘学理.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7(01)
- [6]广元527广播电视发射台迁建规划设计与实现[D]. 陈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7]调频同步广播建模与音频质量分析[J]. 熊惟楚,蔡超时.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08)
- [8]中央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试点工程技术方案[J]. 盛国芳,高鹏,吴智勇.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05)
- [9]调频发射系统干扰研究及干扰检测仪设计[D]. 张伟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10]基于调频立体声广播副信道搭建州市级应急广播系统[J]. 朱恒飞. 中国有线电视,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