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发出新的低秆水稻品种

日本开发出新的低秆水稻品种

一、日本培育出低秆水稻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胡敏骏,徐君,蒋玉根,闫慧莉,虞轶俊,何振艳[1](2021)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米镉超标问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降低稻米镉污染风险,实现水稻安全生产迫在眉睫。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是降低稻米镉污染风险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从常规表型筛选到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从常规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低镉水稻品种选育技术将会走向精准化、高效化与智能化,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综述了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与低镉水稻材料创制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低镉水稻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居民健康提供科学支撑。

张磊[2](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程萌杰[3](2019)在《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种(新品系)及其对照品种进行根系结构、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研究。利用KASP平台、重测序技术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越光、越优16bulk1(越光型)、越优16bulk2(早恢16型)等6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标记开发、育种及机理机制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对于产量而言,根重、总根长、表面积与生物学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总根长、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对于RVA谱特征值而言,主要为:根重与糊化温度,根尖数与消减值,分支数与保持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等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2.采用KASP平台和重测序技术对课题组选育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基因模块解析,鉴定了小站95、小站96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第1染色体的代换片段携带NOG1基因,第5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携带Chalk5、GS5、qw5基因。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三个近缘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了基因组结构分析,小站96在部分性状上向现代品种演化,小站95携带部分高产基因,具有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小站95作为亲本之一,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伟27,再与U-1杂交产生强优势的组合津稻294(津优294)。3.对越优16(越光A/早恢16)后代进行了集团选择,选出了越优16bulk1(多系品种)和越优16bulk2(多系品种),越优16bulk1与越光相似(如优质食味)。越优16bulk2比越优16bulk1更高产、抗倒伏、多态性高、异质化,为偏早恢16型,后代可选育出高产类型和优质类型。4.以位于第1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1目标区,以位于第5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2目标区,以位于第2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3目标区,作为性状控制和性状组合的模型,建立了NOG1、Chalk5、GS5、qw5、优质食味等基因模块,通过对GS5、Chalk5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组合,选育出津稻294、越优16bulk1、越优16bulk2等新材料和新品系。5.建立了以常规育种技术(包括创造变异和后代性状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包括基因和QTL聚合、模块育种等)相结合的育种程序。在研究中,正向育种(性状选择优先)和反向育种(基因选择优先)相结合,在育种的定向性和高效性方面做了有力尝试,取得了品种选育和方法探索的双重效果。

常明星[4](2019)在《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HT1;3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磷(Phosphorus,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广泛参与植物体内的物质合成、能量转移、信号转导等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磷也构成了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关键组成成分,如核酸、磷脂、磷酸腺苷(ATP)和含磷的酶类等。植物从土壤中获取的磷素的主要形态是无机正磷酸盐(Phosphate,Pi),由于其很容易被钙、铁、铝等金属阳离子固定或被土壤微生物转化成有机态而导致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有效性很低。此外,土壤中的无机可溶性磷酸盐的浓度波动很大,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其浓度只有几个微摩尔,而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其浓度可以达到几百个微摩尔。为了应对磷浓度剧烈变化的土壤环境,植物已经进化出了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适应机制,包括改变根系构型、增强根系有机酸分泌、与菌根真菌形成互利共生体来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以及诱导磷酸盐转运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s,PTs)基因的表达来增强自身对磷的吸收能力等。植物主要是通过在根系细胞质膜上表达一系列磷酸盐转运蛋白来吸收和转运土壤中的磷素。到目前为止,属于PHT1家族的磷转运蛋白被认为在植物磷素吸收和转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水稻中,PHT1家族一共有13个成员,尽管部分成员的功能已经被报道,但仍然有个别成员的功能未知,而且在极端低磷环境下发挥作用的PTs仍不清楚。由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而更深入地开展水稻PHT1基因的功能研究,对解析植物适应自然贫瘠土壤磷素的吸收和转运调控机理以及培育磷高效作物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以水稻PHT1家族的一个成员OsPHT1;3为研究对象,以水稻模式品种日本晴为实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酵母和蛙卵异源表达体系等研究了 OsPHT1;3的表达特征和功能,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PHT1;3基因位于水稻基因组的第10号染色体上,其DNA全长为1977 bp,编码区全长(CDS)为1581 bp,共编码526个氨基酸,以单拷贝形式存在于水稻基因组中,不含有内含子。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OsPHT1;3为一质膜定位的蛋白。2.酵母和蛙卵异源表达系统显示OsPHT1;3只能在高磷条件下回补酵母磷吸收缺陷型突变体的正常生长和介导蛙卵中的磷酸盐吸收,表明OsPHT1;3具有磷酸盐转运的能力,在异源表达系统中表现出低亲和力的活性。此外,将OsPHT1;3超表达材料在不同供磷水平条件下进行水培实验,并分析了其生长和磷积累情况。结果显示:在正常供磷(200 μM,Pi)和低磷(10 μM,Pi)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超表达植株均表现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的表型。OsPHT1;3过表达显着提高了水稻根系对磷酸盐的吸收能力,植株根部和地上部的总磷和无机磷浓度分别达到野生型植株的2倍和5倍。32P标记的同位素吸收实验也表明超表达(OsPHT1;3会显着提高水稻磷素的吸收速率。3.利用基因芯片、RT-qPCR技术以及OsPHT1;3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材料分析了OsPHT1;3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OsPHT1;3的表达受缺磷强烈诱导,且在在根系中的丰度最高。OsPHT1;3的表达丰度随着缺磷时间延长逐渐提高,而当恢复供磷后其表达迅速受到抑制。在地上部,OsPHT1;3的表达也受到缺磷诱导发生显着上调。在老叶、叶鞘以及基部节中OsPHT1;3的丰度较高,而在新叶中其丰度很低。有意思的是,OsPHT1;3在基部节中的表达很特异,只在常规维管束(RVB)和肥大维管束(EVB)的韧皮部中表达。此外,在萌发的种子、花药和颖壳等部位中也检测到了OsPHT1;3的表达。4.在正常供磷(200μMPi)和低磷条件(10μMPi)下,ospht1;3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无机磷浓度无显着性差异,而在极端低磷条件下(5 μM或1μM Pi),ospht1;3突变体地上部的无机磷浓度和根系的短期磷素吸收均显着降低,说明敲除OsPHT1;3后损害了水稻根系对磷素的吸收以及磷素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此外,32P标记的同位素示踪实验表明OsPHT1;3突变后会抑制磷素从老叶(源)向新叶(库)的再分配过程。5.在磷信号网络核心调控基因OsPHR2的突变体和表达植株中检测了OsPHT1;3的表达情况,发现OsPHR2过表达和敲除后会显着增强和降低OsPHT1;3的表达。凝胶阻滞实验(EMSA)显示 OsPHR2可以直接与OsPHT1;3启动子区域上的两个P1BS(PHR1-binding sequence)顺式调控元件相结合。以上结果表明OsPHT1;3直接受OsPHR2的调控。6.RT-qPCR 结果 显示OsPHT1;2、OsPHT1;4、OsPHT1;9以及OsPHT1;10四个PHT1基因的表达在OsPHT1;3超表达和突变体株系缺磷的根系中分别是下调和上调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OsPHT1;3和OsPHT1;2是水稻PHT1家族中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的且均强烈受缺磷诱导的两个成员。酵母双杂交实验(Split-ubiquitin Y2H)、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和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共同证实OsPHT1;3和OsPHT1;2在质膜上存在着互作。综上所述,我们在水稻中鉴定出一个磷酸盐转运蛋白OsPHT1;3的功能,发现其主要在极端低磷条件下参与水稻磷素吸收、转运和再分配的过程。其研究结果为解析植物适应自然贫瘠土壤磷素的吸收和转运调控机理以及磷高效作物育种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宏路[5](2019)在《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及机理》文中认为机械化栽培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机插株距配置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江苏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为材料,在行距固定为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株距为10cm、12cm、14cm、16cm和18cm对上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观察了穗肥施氮量减半(施氮量为正常穗肥施氮量的50%)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南粳9108、南粳5055和南粳46单位面积穗数、茎蘖成穗率和结实率以及产量均先增后减,均在株距为12 cm条件下表现最优;株距对千粒重无明显影响,每穗粒数随株距增加有所上升。根据产量与株距的曲线方程计算出上述三个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高产适宜的栽插株距为10.5-12 cm。2、提高机插株距会导致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加工品质变劣,垩白大小和垩白度随株距的变化规律因品种而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随株距增加呈先降后升,而胶稠度和崩解值则相反。总淀粉含量随株距的增加而上升,蛋白质含量在株距12-18cm间差异不显着,10 cm条件下显着降低。以机插株距为12 cm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最佳。3、三个优质食味稻品种抽穗后籽粒内源激素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随灌浆时间的推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增加机插株距,灌浆前中期抽穗后(12-16d)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均表现为先降后升,这与灌浆中后期(抽穗后12-32d)直链淀粉积累趋势一致;同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活性不断上升,这与灌浆中后期总淀粉积累趋势相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则无明显变化规律。灌浆前中期不同品种籽粒中GBSS活性越高,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越大,而籽粒AGP与总淀粉积累速率间的变化关系与上述类似。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灌浆前中期籽粒中Z+ZR、IAA和ABA平均含量与GBSS活性平均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AGP活性平均值呈正相关,与SBE则无明显相关性。灌浆前中期籽粒中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平均积累速率及其最终含量与GBSS和AGP活性平均值以及Z+ZR、IAA和ABA平均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SBE相关性因品种而异,且总体未达显着水平。各品种灌浆中后期籽粒中Z+ZR和IAA最大、平均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崩解值、胶稠度和食味值均呈负相关。4、在机插株距为12cm条件下,与正常穗肥施氮量相比,穗肥减半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影响不显着,而在株距18 cm条件下,减少穗肥施用使其每穗粒数显着降低,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相同穗肥处理下,增加机插株距,均可提升三个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着,但会降低稻米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相同机插规格条件下,穗肥减半对各品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着影响,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以及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则相反,稻米食味值显着提升。此外,穗肥减半条件下机插株距对各品种灌浆前中期(抽穗后12-16 d)籽粒中GBSS和AGP平均活性、Z+ZR、IAA和ABA平均含量以及籽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平均积累速率的影响与正常施氮基本一致;在相同株距条件下,穗肥减半后上述各指标均较正常施氮明显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机插行距固定为30 cm,将机插株距调整在10.5-12 cm之间,可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与米质协同提高;穗肥减半有助于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优质食味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但同时也会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此外,优质食味水稻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形成与其灌浆前中期籽粒中Z+ZR、IAA和ABA含量以及GBSS、AGP活性关系密切,与SBE活性无明显相关。因此,生产上可通过适当减小机插株距,调节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灌浆前中期籽粒中相关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进而影响籽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特性及其最终含量,达到进一步优化优质食味水稻的蒸煮食味品质的目的。

石晓华[6](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陈启文[7](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认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程鸿燕,韩渊怀[8](2016)在《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及其育种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消费者对大米食味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为系统、全面地了解目前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及其育种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果]综述了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相关检测技术,总结了当前我国优质食味水稻的育种方法及育种成效,分析了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结论]为我国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作物如杂粮食味的品质研究提供借鉴。

向敏,黄鹤春[9](2016)在《功能性稻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功能性稻米具有普通稻米所没有的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对稻米营养品质、生理活性物质与人体生理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常规育种、基因突变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出一些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水稻新品种、新品系。

张世玺[10](2016)在《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膳食结构中摄入的某些有益微量矿质元素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中一些人类身体所必需的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在水稻育种中加以适当提高和改良。目前稻米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测定主要是利用昂贵的仪器设备,需要通过复杂和长时间的样品前处理,其结果精度高、效果好,但耗时费力。同时,在育种过程中,水稻的杂交组合多、单株数量大,可供筛选鉴定的时间有限。育种家为尽快筛选出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优良单株进行后续种植和再次筛选,很多情况下只需要获得相对准确的稻米某种或某些矿质元素的含量水平。因此,如能创建出适合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的快速、简便、高效的测定方法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富含微量矿质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培育、推广和应用,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本研究根据种质资源和育种单株筛选的实际情况,选用嘉育293、黑糯米/浙农80102、浙农35、浙农37、胜泰1号等5个品种(系),分析了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及湿法消解等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基于国内外常用的微量矿质元素测定方法,利用嘉育293、胜泰1号、浙农35、浙温1号、金中1号、浙农934、富锌3号等材料,通过盐酸浸提、糙米粒糊化、显色剂显色及溶液颜色比较等方法研究锌(Zn)、镁(Mg)和钙(Ca)等三种重要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高效测定方法,优化相应的测定技术体系。创建了可以高效测定稻米Zn、Mg和Ca等重要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米粉定量测定和糙米粒快速测定方法,利用新建立的快速筛选方法对大量种质资源和不同杂种世代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盐酸浸提、坩埚灰化和湿法消解等三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稻米中Zn、Mg、Ca含量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高温消解法Zn、Mg、Ca含量测定的精确度最高,灰化法次之,酸浸提法的精确度最低;高温消解法测定的稻米Zn、Mg含量最高,而灰化法测定的稻米Ca含量最高,盐酸浸提法对三种微量矿质元素的检测结果都偏低。2.不同碾磨程度影响稻米Zn、Mg、Ca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碾磨程度增大,Zn、Mg和C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Mg、Ca在稻米外层的分布和含量比Zn更为明显。不同品种之间以Ca含量的差异为最大,其次为Zn含量差异,Mg含量品种间差异最小。随着碾磨程度的增加,不同品种的Zn、Ca含量差异会逐渐减小,而品种间的Mg含量差异变化不大。在3种微量矿质元素中,Mg和Ca含量分布较不均匀,主要存在于皮层和外胚乳层,而Zn含量在整粒糙米中的分布则较为均匀。3.本研究优化了基于盐酸浸提和5-Br-PADAP染色技术测定米粉Zn含量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液、OP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分析体系。其中Zn在0-0.4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338x-0.061,R2=0.997。本研究同时创建了基于盐酸浸提和达旦黄染色的米粉Mg含量测定技术,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NaOH用量以及显色剂用量等实验体系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Mg在0-2.5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089x+0.033,R2=0.999。本研究还创建了基于在盐酸浸提基础上通过偶氮胂Ⅲ染色的分光光度法,通过对预处理方法、掩蔽剂、缓冲溶液以及显色剂用量等体系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分析体系,其中Ca在0-1.0 mg/L范围内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999x+0.052,R2=0.999。上述3种Zn、Mg、Ca的快速测定方法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的特点,其结果可达到水稻单株筛选的要求。4.本研究提出了糙米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测定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将糙米磨粉,就可以对糙米中Zn、Mg、Ca含量进行定性筛选,一天内可以完成样品的筛选过程,而且可以同时筛选150-200个甚至更多的样品。这一测定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用于水稻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的快速筛选,获得富含Zn、Mg、Ca等重要微量矿质营养元素的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提高功能稻育种的选择效率。5.本研究利用糙米粒Zn、Mg、Ca含量的整粒快速筛选方法对348份水稻材料进行了快速筛选,高Zn、高Mg、高Ca材料15份、27份和34份,筛选出了低Zn、低Mg、低Ca材料15份、16份和15份,筛选效果良好。经过重复验证和筛选,获得具有Zn、Mg、Ca等天然高富集特点的专用水稻新品系(种质)11个。这些功能性水稻新种质或新品种(系),有可能进一步用于生产种植或作为杂交亲本加以利用。筛选过程中发现稻米Zn、Mg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稻米Zn、Ca含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高Ca材料为短粒型水稻,说明Ca元素与粒长可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育种实践中选择细长的单粒种子可以完成对富Ca水稻的间接选择。

二、日本培育出低秆水稻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培育出低秆水稻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稻米镉污染状况
2 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
    2.1 常规筛选
    2.2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
3 镉低积累水稻种质创制
    3.1 常规育种
    3.2 分子育种
        3.2.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2.2 基因工程育种
        3.2.3 基因编辑育种
        3.2.4 分子设计育种
4 展望

(2)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生产效率评价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2.2.4 比较优势分析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4.1 提高生产效率
        2.4.2 提高水稻品质
        2.4.3 创建稻米品牌
        2.4.4 降低生产成本
    2.5 相关评述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3.3.1 播种面积比较
        3.3.2 单产比较
        3.3.3 总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4.1 生产效率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4.1.2 劳动生产率
    4.2 成本与收益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4.2.3 价格
        4.2.4 产值
        4.2.5 利润
        4.2.6 成本利润率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4.4 品质
    4.5 品牌
    4.6 比较优势
        4.6.1 规模比较优势
        4.6.2 效率比较优势
        4.6.3 综合比较优势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1.1 积温条件
        5.2.1.2 日照时间
        5.2.1.3 水资源情况
        5.2.1.4 耕地质量
        5.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5.2.2.3 经营规模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5.2.3 需求条件
        5.2.3.1 运输方式
        5.2.3.2 销售市场
        5.2.3.3 市场细分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5.2.5 政府重视程度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
    1.2 水稻根系形态与根系结构
    1.3 水稻超高产育种与品质育种
    1.4 水稻籼粳分化与基因交流
    1.5 水稻遗传育种学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1.6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应用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 试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根系结构及特征特性
    3.2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结构、增产潜力与适应性
    3.3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品质特性
    3.4 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特征与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关系
    3.5 应用靶向测序产生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3.5.1 KASP标记
        3.5.2 利用重测序策略发展新的育种标记
    3.6 应用新型分子标记、育种信息实施模块育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优良品种的根系特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4.1.2 分子设计育种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品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HT1;3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植物适应缺磷胁迫的形态学变化和生理学机制
        2.1 根系构型改变
        2.2 与菌根真菌形成互利共生体
        2.3 根系分泌物大量产生
    3 植物对磷养分的吸收转运系统-磷酸盐转运蛋白
        3.1 PHT1家族磷转运蛋白
        3.2 PHT2、PHT3和PHT4家族磷转运蛋白
        3.3 含有SPX结构域和与PHT家族无同源关系的磷转运蛋白
    4 植物磷酸盐转运蛋白调控机制的研究
        4.1 转录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
        4.2 转录后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
        4.3 翻译后水平调控机制的研究
    5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OsPHT1;3基因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OsPHT1;3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OsPHT1;3亚细胞定位分析
        2.3 OsPHT1;3表达模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OsPHT1;3基因序列及OsPHT1家族进化树分析
        3.2 OsPHT1;3基因启动子响应磷饥饿信号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3 OsPHT1;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4 OsPHT1;3亚细胞定位和组织定位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OsPHT1;3在异源表达系统中的功能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OsPHT1;3在酵母表达系统中的功能验证
        2.2 OsPHT1;3在蛙卵表达系统中的功能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OsPHT1;3超表达和敲除材料的获得与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2.2 转基因材料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OsPHT1;3基因超表达材料的鉴定结果
        3.2 OsPHT1;3基因敲除材料的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OsPHT1;3在水稻营养生长时期磷素吸收、转运和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材料
        2.2 OsPHT1;3超表达材料的正常供磷和低磷处理
        2.3 sPHT1;3突变体材料的不同磷浓度梯度处理
        2.4 OsPHT1;3超表达和突变体材料~(32)P同位素吸收试验
        2.5 OsPHT1;3突变体材料~(32)P同位素标记的再分配试验
        2.6 植株可提取磷和总磷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表达OsPHT1;3对水稻磷酸盐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3.2 敲除OsPHT1;3影响了极低磷条件下水稻磷素的吸收和转运
        3.3 敲除OsPHT1;3影响了磷素由水稻老叶向新叶的再分配
    4 讨论
第六章 OsPHT1;3上游调控因子鉴定及其与PHT1家族其他成员互作机制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OsPHT1;3上游调控因子的鉴定
        2.2 OsPHT1;3与PHT1家族其他成员互作机制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OsPHT1;3在转录水平直接受OsPHR2的调控
        3.2 OsPHT1;3与OsPHT1;2在质膜上存在互作
    4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发展概况
        1.1.1 国外
        1.1.2 国内
    1.2 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相关特征
    1.3 稻米品质主要影响因素
        1.3.1 遗传特性
        1.3.2 水份管理
        1.3.3 肥料运筹
        1.3.4 种植方式
        1.3.5 栽插密度
    1.4 机械化种植条件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的研究概况
    1.5 以往究存在的问题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
        2.2.1 茎蘖动态
        2.2.2 籽粒淀粉代谢过程相关酶类活性和直链淀粉含量
        2.2.3 籽粒内源激素含量
        2.2.4 籽粒淀粉积累速率
        2.2.5 考种与计产
        2.2.6 稻米品质
        2.2.7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3.2.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3.2.2 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3.2.3 蒸煮米饭食味特性
        3.2.4 淀粉RVA谱特征值
    3.3 不同机插株距条件下籽粒内源激素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淀粉含量变化
    3.4 相关分析
    3.5 穗肥减半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3.5.1 产量及其构成
        3.5.2 稻米品质
        3.5.3 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机插株距条件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形成特征
    4.2 机插株距影响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相关生理机制
    4.3 穗肥减半对不同机插株距条件下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5 本研究主要结论
6 本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1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的发表情况

(6)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2.1.2 主要发文期刊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3.4 研究数据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6.3 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7.3 模型估计结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8.3 模型估计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创新点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及其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米食味品质
    1.1 食味品质的内涵
    1.2 影响食味品质的因素
        1.2.1 生产阶段
        1.2.2 收获干燥阶段
        1.2.3 贮藏阶段
        1.2.4 蒸煮阶段
2 大米食味品质的评价方法与检测技术
3 大米食味品质与改良遗传育种进展
    3.1 大米食味品质改良与育种方法
        3.1.1 利用杂交、回交培育超亲优质食味水稻品种
        3.1.2 通过转基因方法培育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
        3.1.3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优良食味水稻品种
    3.2 大米食味品质遗传育种的成果
4 讨论与小结

(9)功能性稻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性稻米的分类
2 国外功能性稻米研究概况
3 国内功能性稻米研究概况
4 功能性稻米研究的发展方向

(10)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术语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矿质营养元素的重要性
    2.2 矿质元素缺乏
    2.3 生物强化
        2.3.1 生物强化的特点
        2.3.2 稻米生物强化与营养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水稻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2.4.1 稻米不同部位矿质元素的差异
        2.4.2 不同水稻品种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性
        2.4.3 不同环境条件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多样性
    2.5 稻米矿质元素之间以及与水稻品质、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关系
    2.6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及其生物有效性
        2.6.1 稻米中植酸含量以及对矿物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6.2 稻米中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控制
    2.7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2.7.1 稻米样品前处理方法
        2.7.2 测定方法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样品的碾磨和粉碎
        3.2.1 稻谷脱壳和粉碎
        3.2.2 样品不同碾磨程度处理
    3.3 样品预处理
        3.3.1 高温消解法处理
        3.3.2 灰化法处理
        3.3.3 盐酸浸提法处理
    3.4 ICP-MS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3.5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稻米Zn、Mg、Ca的定量测定
        3.5.1 稻米锌含量的定量测定
        3.5.2 稻米镁含量的定量测定
    3.6 富Zn、Mg、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3.6.1 富Zn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3.6.2 富Mg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3.6.3 富Ca水稻的快速筛选方法
    3.7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样品预处理方法比较
    4.2 碾磨程度对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的碾磨特性和表现
        4.2.2 碾磨对稻米Zn、Mg和Ca含量的影响
    4.3 Zn、Mg和Ca元素在稻米中的分布
    4.4 稻米Zn含量的测定
        4.4.1 稻米Zn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4.4.2 水稻糙米含Zn量的快速筛选
    4.5 稻米Mg含量的测定
        4.5.1 稻米Mg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4.5.2 水稻糙米含Mg量的快速筛选
    4.6 稻米Ca含量的测定
        4.6.1 稻米Ca含量快速定量测定的优化
        4.6.2 水稻糙米含Ca量的快速筛选
    4.7 稻米Zn、Mg、Ca含量的快速筛选方法在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
5 讨论
    5.1 稻米的碾磨特性及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5.1.1 稻米的碾磨特性
        5.1.2 稻米Zn、Ca和Mg元素的分布
    5.2 稻米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快速测定方法中样品前处理程序的确定
        5.2.1 碾磨程度
        5.2.2 预处理方法
    5.3 稻米Zn、Ca和Mg含量快速测定方法的应用
    5.4 稻米矿质元素含量及与其他性状相关性
参考文献
附表

四、日本培育出低秆水稻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 李婷,胡敏骏,徐君,蒋玉根,闫慧莉,虞轶俊,何振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11)
  • [2]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D]. 程萌杰.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4]水稻磷酸盐转运蛋白OsPHT1;3的功能研究[D]. 常明星.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机插株距对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量和米质的影响及机理[D]. 张宏路. 扬州大学, 2019
  • [6]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7]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8]大米食味品质的研究及其育种进展[J]. 程鸿燕,韩渊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2)
  • [9]功能性稻米研究进展[J]. 向敏,黄鹤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2)
  • [10]稻米重要矿质元素快速测定技术的创建与应用[D]. 张世玺. 浙江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日本开发出新的低秆水稻品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