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钢4号高炉大批量分装试验

南钢4号高炉大批量分装试验

一、南钢4号高炉大矿批分装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玉平,吴惠滨,范小斌,黄俊杰[1](2017)在《首钢京唐2号高炉装料制度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对京唐2号高炉并罐式OOC装料制度的优化进行了总结。受炉顶料罐容积限制,2号高炉实行大矿批OOC的装料制度,为了进一步稳定煤气,提高焦炭负荷,结合并罐式装料模型采用了A、B矿配合中心加焦的优化装料制度。优化后的OOC装料制度在2号高炉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15年10月以来,高炉煤气稳定性明显改善,焦炭负荷长期保持在5.55以上,煤比逐步上升并接近200kg/t,燃料比维持在500kg/t左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吴紧钢[2](2015)在《高炉装料过程中的矿料偏析行为离散单元模拟》文中认为高炉装料过程中矿料颗粒的偏析行为,对高炉炉喉内矿料的分布将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炉内煤气流的正常分布及其利用率,进而影响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不利于铁矿石中铁的有效回收。在以宏观物理模型实验及运动数学模型法为主的传统研究手段对其研究过程中,存在实验或计算结果与生产结果偏差较大等问题,不能准确地反映颗粒微观流动、偏析及堆积现象等颗粒尺度上的细节,使研究者们不能更好地理解矿料颗粒的流动、偏析规律,也就不能掌握优化装料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提高,基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的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本文以无料钟并罐式高炉装料系统为对象,针对矿料颗粒在皮带、料罐上料过程中存在的偏析现象,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单粒径铁矿石颗粒装入并罐过程中,颗粒在左右两罐中形成的颗粒料层形状关于高炉中心线呈非对称性偏离,这种单粒径料层分布偏离现象可看成颗粒在并罐中的偏布行为,并定义偏布系数ψ来定量表征其偏布程度大小。通过添加内构件,并优化内构件参数即当构件管径D=12.5 dp、管长l=0.6 m、张角β=64°时,获得了最佳优化装料模式,有效地减弱了单粒径颗粒并罐装料的偏布现象。(2)矿料、焦炭等不同粒度大小颗粒在皮带上料过程中,在皮带径向上出现了大颗粒在上、小颗粒在下的“上下偏析”结构,宽度方向上则为大颗粒主要分布在两边、小颗粒分布在中间的“两边偏析”结构,并定义偏析指数SI来定量表征颗粒偏析程度。在不同矿种分布方面,因烧结矿、块矿、球团矿整体粒度分布设置为大、中、小分布,其在皮带输送过程中,在径向颗粒层上主要呈烧结矿居上、块矿居中、球团矿居下的矿种偏析分布结构,在皮带宽度方向则呈烧结矿分布在两边、块矿及球团矿分布在中间的矿种偏析分布结构。并讨论了皮带振动振幅、频率、运输速度及角度等参数对矿料、焦炭颗粒上料过程中粒度、矿种分布的影响。(3)由于并罐结构的特殊性,多粒径炉料颗粒由给料皮带给入并罐中,在两料罐中形成了关于高炉中心线非对称的料流轨迹,使炉料在两罐中的落点位置存在差异,进而使炉料在两罐中存在不同的粒度、矿种分布结构,致使后续切罐布料中炉料在炉内分布产生波动,最终导致炉内煤气分布产生波动及利用率低,影响高炉稳定生产。经添加内构件优化装料后,炉料颗粒在两罐中具有相同的粒度、矿种分布结构,且两罐中物料质量分布关于高炉中心线更对称。通过有效地减弱两罐中颗粒粒度、矿种分布的偏差,有利于切罐布料操作的稳定进行。

蔡刚[3](2011)在《梅钢2号高炉优化上部制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梅钢2号高炉自开炉一直延用多环布料,矿批一直维持在26~28t之间,高炉虽保持了长期稳定顺行,但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无法进一步突破。通过对高炉尝试优化上部操作制度,采用大矿批分装操作,提高了炉况稳定性和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刘振焘[4](2008)在《高炉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高炉料面温度场是炉喉煤气流分布状况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然而,由于高炉内部复杂的物理、化学、动力学过程,很难直接建立准确的料面温度场模型。因此,如何建立高炉料面温度场模型,对于预测高炉煤气流发展状况、优化高炉生产操作、保证高炉稳顺运行、优化高炉生产过程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首先从工艺机理的角度分析了高炉红外图像、十字测温、探尺和上升管温度等多源信息与料面温度场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基于红外图像的料面温度场等温线、中心位置和径向温度分布等特征提取技术;然后针对利用单一检测信息难以建立准确的高炉料面温度场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高炉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高炉炉喉检测信息,以基于两点法的温度动态定标方法作为基准定标方法,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技术对温度动态定标进行非线性误差校正,不但定标精度提高,而且神经网络结构简单,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信息融合的温度定标方法明显优于采用基于两点法的温度动态定标方法,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准确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良性。利用提出的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信息融合的高炉料面温度场监视系统,并成功运行于涟钢2200m3高炉。系统采用可视化界面显示料面温度场模型,更直观地反映料面温度分布情况,为高炉操作人员提供了炉况的实时、可靠的参考信息。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小龙[5](2007)在《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炉炼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原料准备、精料水平、设备改造、工艺改进、高炉强化冶炼及生产管理等诸多因素。炼铁系统优化一直是高炉工作者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实践的课题。近年来,龙钢结合自身条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通过系统挖潜、工艺改进、强化管理,围绕炼铁高产、优质、低耗、长寿方针,通过提高入炉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等提高精料水平;引用先进设备、技术,强化高炉操作,优化炼铁工艺,使高炉利用系数、综合焦比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分析影响炼铁系统指标提升的各个因素,结合龙钢炼铁系统生产状况并以生产改进措施及数据为依据,对龙钢铁前系统各个时期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出了龙钢炼铁系统系统进一步优化的方向,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坚持精料方针,依靠精料技术,使入炉原燃料质量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是龙钢高炉稳定顺行及进一步强化冶炼提升指标的基础。(2)高炉操作在实现全风、全风温、高顶压、稳定富氧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提高煤比、提高煤气利用及低硅冶炼上转变是龙钢高炉冶炼实现低成本所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3)以高炉为核心,不断引用实用技术,不断强化设备及炉外管理,给高炉生产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也是龙钢炼铁系统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龚淑华[6](2006)在《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是20世纪人类社会使用的最主要的结构材料和产量最大的功能材料,在21世纪中国的钢铁产量将持续发展。高炉炼铁是钢铁工业的上游主体工序,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节能降耗都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高炉冶炼过程的复杂性,其自动化的实现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冶金自动化领域一直没有攻下的自动化学科难题,特别是在非稳定炉况下,对高炉炉温进行预测和控制,并最终实现高炉冶炼过程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更是当代冶金科技发展的前沿课题。 本文以邯郸7#2000m3高炉在线采集的540炉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原有研究工作(模糊贝叶斯网络对铁水含硅量的趋势预测)的基础上,经过过大量计算、分析和验证,结合模糊贝叶斯网络和高炉冶炼过程的特点,提出高炉炉温的组合预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鉴于高炉操作控制量的变动对炉温变化同时具有时效性和时滞性的特点,在进行预测控制时不但要做到下一炉炉况的良性发展,还应该保持当前炉况顺行,因此本文还研究了十字测温曲线数学模型在炉况监控中的作用,为工长进行高炉操作和炉况判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是以实际应用性为根本出发点,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高炉冶炼过程工艺机理、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等复杂性分析为依据的研究工作。生产实际应用表明,本文建立的两个数学模型可应用于指导高炉炼铁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杨宗成,田中明,吴国雄[7](2005)在《凌钢炼铁技术进步》文中指出通过大规模的重建和改建,凌钢高炉的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原燃料质量和高炉技术操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生产能力大大增强,炼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张群[8](2004)在《八钢高炉喷吹烟煤的爆炸性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新疆煤质的特殊性,研究解决高炉喷煤安全性问题,用炼铁界常规的传统的方法只能对煤质性能做出定性分析,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定性的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发现,符合IEC标准的粉尘爆炸全套研究方法能对煤质性能作较全面定量分析,但该标准涉及的粉尘爆炸测试设备只能对常压状态下的爆炸性参数做出定量分析,与煤粉喷吹系统承压状态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基于IEC标准,合作研制了特殊环境下20升粉尘爆炸测定装置、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定装置和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装置,该装置均属国内首创。 使用上述装置,从经济性、煤质等基本要求出发,对新疆境内可能用于高炉喷煤的煤点进行大规模调查筛选,最后确定了用于高炉喷煤的煤种。用先进方法与设备对煤粉爆炸性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研究了抑制爆炸的方法途径,开发了一种抑爆剂,该抑爆剂成本低效果好,提出了抑制爆炸的工艺参数。 本实验室研究结果,扩大到八钢高炉喷煤生产,效果很好,没有因煤粉爆炸性强而发生安全问题。烟煤配比达到95%左右。烟煤喷煤比很快达到国内最好水平。用八钢附近的硫磺沟一带烟煤,经加工成合格的煤粉后,喷入高炉的成本为150元/t,二级冶金焦价格430元/t,煤焦置换比按0.8计算,高炉喷吹烟煤粉每吨节约成本194元。显然,现阶段高炉喷吹煤粉是炼铁工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韩建臻[9](2003)在《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是当前高炉炼铁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也是影响高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焦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原燃料和装备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合理的操作制度与技术对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论文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高炉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对高炉冶炼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分析研究,结合酒钢高炉的生产状况并以大量生产数据为依据,对酒钢高炉各时期的操作制度与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通过不断优化和实践,提出了酒钢高炉目前较为合适的各项操作制度与技术,并应用于酒钢高炉实际生产,使酒钢高炉入炉焦比大幅度降低,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最佳操作制度与技术要与精料水平、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和科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桂国华[10](2003)在《酒钢高炉喷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喷煤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酒钢高炉喷煤比一直达不到设计水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大量喷煤时煤粉在高炉内的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实现高煤比操作与风口燃烧条件间的关系。并依此提出对供煤系统、制粉系统、喷吹系统及喷枪的优化和技术改造提出了具体措施,建立了喷吹用煤数据库。研究表明:采用广喷匀喷,无烟煤与烟煤混合喷吹,高风温、富氧,扩大进风面积,提高精料水平,提高烧结矿与焦炭质量,减少入炉粉末等措施能有效促进冶炼强度、提高煤焦置换比和煤粉利用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南钢4号高炉大矿批分装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钢4号高炉大矿批分装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高炉装料过程中的矿料偏析行为离散单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铁矿石的性质及其资源概况
        1.2.1 铁矿石的性质
        1.2.2 铁矿石的资源概况
    1.3 高炉炉顶装料技术与挑战
    1.4 高炉装料过程中矿料的偏析行为研究现状
        1.4.1 传统研究方法在高炉装料过程中的应用
        1.4.2 离散单元法在高炉装料过程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单粒径颗粒装罐流动模拟及其优化
    2.1 前言
    2.2 离散单元模型
    2.3 DEM中高炉炉料颗粒模拟参数选取
    2.4 模拟计算条件及颗粒偏布程度定量分析
        2.4.1 模拟计算条件
        2.4.2 颗粒偏布程度定量分析
    2.5 装料过程矿石颗粒偏布分析
    2.6 装料装置优化
        2.6.1 构件管径对矿石颗粒偏离程度的影响
        2.6.2 构件管长对矿石颗粒偏离程度的影响
        2.6.3 构件张角对矿石颗粒偏离程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粒径颗粒在上料皮带上的流动偏析结构
    3.1 引言
    3.2 多粒径颗粒模型
    3.3 上料过程模拟
        3.3.1 模拟装置结构及参数设置
        3.3.2 模拟边界处理方法
    3.4 偏析程度的量化方法
    3.5 皮带运动过程中矿料、焦炭流动偏析结构分析
        3.5.1 皮带振动振幅对矿料、焦炭流动偏析的影响
        3.5.2 皮带振动频率对矿料、焦炭流动偏析的影响
        3.5.3 皮带运输速度对矿料、焦炭流动偏析的影响
        3.5.4 皮带运输角度对矿料、焦炭流动偏析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粒径颗粒装罐过程中的偏析分布及其优化
    4.1 引言
    4.2 多粒径颗粒装罐过程模型验证
        4.2.1 参数设置
        4.2.2 模拟结果
    4.3 物料堆积角试验
    4.4 不同物料单独装罐试验分析
        4.4.1 料流轨迹变化
        4.4.2 堆尖的形成及其粒度分布
        4.4.3 颗粒偏析结构变化
    4.5 混合矿料、焦炭装罐试验分析及其优化
        4.5.1 混合矿料装罐过程试验及其优化
        4.5.2 焦炭装罐过程试验及其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梅钢2号高炉优化上部制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上部制度优化存在的瓶颈
    2.1 料罐能力
    2.2 料车能力
    2.3 料线调节瓶颈
    2.4 布料角度
    2.5 料流阀调节瓶颈
3 高炉炉况现状
4 上部制度优化实践
    4.1 大矿批实践
    4.2 布料角度设定
    4.3 料流阀设置
5 效果检查
    5.1 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提升
    5.2炉况顺行
6 结束语

(4)高炉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料面温度场检测装置
        1.2.2 料面温度场检测模型及存在问题
        1.2.3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第二章 高炉生产工艺与料面温度场检测信息分析
    2.1 高炉生产工艺
    2.2 高炉生产操作及料面温度场重要性
    2.3 高炉料面温度场检测信息及影响因素
        2.3.1 料面温度场检测信息
        2.3.2 料面温度场影响因素
    2.4 高炉料面温度场在线检测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红外图像的料面温度场特征提取
    3.1 图像滤波
        3.1.1 基于空间域的图像滤波方法
        3.1.2 基于空间和时间尺度的高炉红外图像滤波
    3.2 图像分割
        3.2.1 典型图像分割方法
        3.2.2 基于双阈值法的图像分割
    3.3 料面温度场特征提取
        3.3.1 等温线
        3.3.2 中心位置
        3.3.3 径向温度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炉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
    4.1 多源信息融合
        4.1.1 基本原理
        4.1.2 信息融合结构
        4.1.3 信息融合层次化描述
        4.1.4 信息融合算法
    4.2 料面温度场动态温度定标算法
    4.3 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
        4.3.1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方法
        4.3.2 遗传BP神经网络
        4.3.3 基于信息融合的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
    4.4 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炉料面温度场建模方法实现与工业应用
    5.1 料面温度场监视系统
        5.1.1 系统硬件结构
        5.1.2 系统软件结构
    5.2 料面温度场模型实现
    5.3 工业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概况
    1.2 国内外炼铁系统概况
        1.2.1 国外炼铁系统研究情况
        1.2.2 国内炼铁系统研究情况
    1.3 炼铁系统工艺优化对高炉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龙钢炼铁原料系统优化研究
    2.1 高炉精料技术
        2.1.1 高炉炼铁对精料的要求
        2.1.2 高炉“精料”的内容
    2.2 龙钢炼铁原料现状及改进措施
        2.2.1 合理配置原料,稳定原料结构
        2.2.2 改善原燃料的质量
    2.3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分析
        2.3.1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
        2.3.2 龙钢原燃料冶金性能分析及讨论
    2.4 龙钢原料与国内同类企业高炉用料冶金性能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龙钢炼铁操作系统实践研究
    3.1 国内外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1.1 国内外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1.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概况
    3.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实践研究
        3.2.1 龙钢装料制度实践研究
        3.2.2 龙钢送风系统实践研究
        3.2.3 龙钢造渣制度实践研究
    3.3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的分析与讨论
        3.3.1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的分析
        3.3.2 龙钢操作制度的效果及讨论
    3.4 龙钢炼铁高风温、富氧喷煤工艺研究
    3.5 小结
4.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与管理研究
    4.1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现状
    4.2 龙钢技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精料与精料技术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4.2.2 高炉操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3 龙钢技术管理采取的措施
    4.4 小结
5. 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效果及评价
    5.1 龙钢原燃料水平应用效果
    5.2 龙钢高炉操作制度工艺优化的应用效果
    5.3 龙钢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效果评价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炉冶炼过程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高炉铁水含硅量预报模型研究综述
    1.3 十字测温数学模型研究情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炉冶炼过程的复杂性分析
    2.1 高炉冶炼过程工艺机理的复杂性
    2.2 高炉冶炼过程化学反应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
    2.3 高炉冶炼过程煤气流分布控制的复杂性
        2.3.1 高炉煤气流的形成
        2.3.2 煤气流成分CO_2的分布
        2.3.3 煤气流分布的控制措施
    2.4 高炉炼铁目标与操作方针的复杂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糊数学与变分原理基础
    3.1 模糊数学基础
        3.1.1 基本概念
        3.1.2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3.2 变分原理基础
        3.2.1 变分概念
        3.2.2 变分法基本引理
        3.2.3 泛函极值的必要条件
        3.2.4 变分问题中的直接方法
第四章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高炉炉温组合预报模型
    4.1 数据预处理
    4.2 贝叶斯网络结构及其结点分析
    4.3 参数的模糊分类
    4.4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铁水含硅量预报
    4.5 预测结果分析
    4.6 铁水含硅量的组合预报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炉炉喉十字测温数学建模
    5.1 炉喉十字测温原理
    5.2 十字测温数学模型的建立
        5.2.1 十字测温曲线的特征数据及其对炉况的关联
        5.2.2 十字测温曲线的特征位置及其性状的判断
    5.3 十字测温曲线的优化
        5.3.1 确立优化的目标函数
        5.3.2 变分原理在曲线优化中的应用
        5.3.3 基于十字测温优化曲线的控制建议
    5.4 十字测温对异常炉况的推断功能
        5.4.1 十字测温对“煤气流分布异常”的推断
        5.4.2 十字测温对“管道行程”的推断
        5.4.3 十字测温对“连续崩料”故障的推断
        5.4.4 十字测温对“炉墙结厚—结瘤”的推断
        5.4.5 十字测温对“渣皮脱落”的推断
        5.4.6 十字测温对“悬料”故障的推断
        5.4.7 十字测温对“炉喉料面倾斜”的推断
        5.4.8 十字测温对“低料线”的辅助推断
        5.4.9 十字测温对“炉热”的辅助推断
        5.4.10 十字测温对“炉冷”的辅助推断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7)凌钢炼铁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3 原燃料质量不断改善
    3.1 加强原燃料工作的管理
    3.2 努力改善原燃料质量
4 高炉操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1 “五定”操作, 稳定炉况
    4.2 顶压水平逐年提高
    4.3 钟式高炉实现大矿批分装
    4.4 无料钟高炉实现焦、矿分角单环布料
    4.5 用常规处理等办法逐步取代萤石洗炉
    4.6 风口破损大幅度下降
5 努力方向

(8)八钢高炉喷吹烟煤的爆炸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1.2 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的特点
    1.3 国际国内喷煤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1.3.1 国内生产的现状
        1.3.2 国外生产的现状
        1.3.3 国内外喷煤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程序
    2.1 特殊环境下20升粉尘爆炸试验装置
    2.2 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试验装置
    2.3 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试验装置
    2.4 火焰返回长度测定
    2.5 哈氏可磨性测定装置
    2.6 其它
3 煤种选择
    3.1 煤种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煤种选择过程
    3.3 煤的理化性能分析
4 煤粉爆炸性研究
    4.1 单一煤种爆炸性试验
        4.1.1 单一煤种爆炸性和理化性能的关系
        4.1.2 单一煤种爆炸性和煤粉浓度的关系
    4.2 混合煤的爆炸性试验
        4.2.1 烟煤和火烤煤混合的火焰返回长度和着火温度试验
        4.2.2 两种煤不同比例混合的MITCC、MIT(L)试验
        4.2.3 两种煤不同比例混合的Pmax、Kst随煤粉浓度的变化
        4.2.4 三种混合煤Pmax、Kst的结果分析
        4.2.5 三种混合煤的界限氧浓度测定
        4.2.6 三种混合煤的承压爆炸试验
    4.3 生产实践
    4.4 本章小结
5 全烟煤爆炸性研究
    5.1 单一煤种的爆炸试验结果
    5.2 抑制爆炸试验结果
        5.2.1 抑制爆炸定性试验
        5.2.2 抑制爆炸定量试验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生产实践
        5.4.1 基本操作制度优化
        5.4.2 生产操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获得荣誉
附录1
附录2

(9)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高炉操作技术概况
        1.1.1 国外高炉炼铁技术概况
        1.1.2 国内炼铁技术概况
        1.1.3 酒钢炼铁技术概况
    1.2 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3 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
        1.3.1 装料制度
        1.3.2 造渣制度
        1.3.3 送风制度
        1.3.4 热制度
    1.4 我国高炉技术的发展趋势
        1.4.1 我国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4.2 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试验分析研究
    2.1 炉料结构分析研究
        2.1.1 我国高炉炉料结构的主要形式
        2.1.2 合理炉料结构的原则
        2.1.3 酒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的确定
        2.1.4 炉料结构工业试验
    2.2 装料制度分析研究
        2.2.1 各种装料制度在酒钢高炉上的使用情况
        2.2.2 2号高炉混装分析与1号高炉多环布料试验分析
    2.3 造渣制度分析研究
    2.4 送风制度分析研究
        2.4.1 全开风口操作
        2.4.2 鼓风动能的选择
    2.5 热制度分析研究
        2.5.1 原料质量的影响
        2.5.2 焦炭质量的影响
        2.5.3 炉料与煤气流分布对热制度的影响
        2.5.4 其他操作因素的影响
    2.6 综合分析研究
        2.6.1 操作制度与操作技术相互关系的讨论
        2.6.2 操作制与技术存在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酒钢高炉合理操作的主要措施研究
    3.1 操作制度改变前后,高炉指标的变化
    3.2 酒钢高炉合理操作制度与技术的分析与讨论
        3.2.1 合理的炉料结构
        3.2.2 合理的装料制度
        3.2.3 合理的造渣制度
        3.2.4 合理的送风制度
        3.2.5 合理的热制度
    3.3 关于提高风温和喷煤比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酒钢高炉操作的效果分析与讨论
    4.1 对高炉顺行的影响
    4.2 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3 对焦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酒钢高炉喷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炉喷煤的作用和意义
        2.1.1 高炉喷煤的主要作用
        2.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2.2 国内外高炉喷煤研究现状
    2.3 高炉炼铁喷煤新进展
        2.3.1 当代高炉技术的成就
        2.3.2 喷煤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2.4 酒钢高炉喷煤现状与存在问题
        2.4.1 酒钢高炉喷煤现状
        2.4.2 酒钢高炉喷煤存在问题
    2.5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目标
3 高炉喷煤理论基础研究
    3.1 我国原煤的资源状况及规模
    3.2 高炉喷吹煤种的选择和对煤质的要求
        3.2.1 对原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要求
        3.2.2 喷吹煤种的选择
        3.2.3 要实现烟煤和无烟煤混合喷吹,必须做到安全。
    3.3 煤质测试实验
        3.3.1 实验的原料及来源
        3.3.2 实验所需的设备、性能、方法、程序
        3.3.3 实验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3.4 高炉喷煤的相关数学模型
    3.5 酒钢高炉最佳喷煤量计算
    3.6 煤尘的爆炸及其防护
        3.6.1 煤尘爆炸的主要影响因素
        3.6.2 喷吹过程中煤尘爆炸的防护
    3.7 喷煤工艺及设备改进
    3.8 本章小结
4 与喷煤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研究
    4.1 大量喷煤时煤粉在炉内的利用状况
        4.1.1 炉尘及未燃煤粉吹出量的变化
        4.1.2 煤粉在炉内燃烧利用状况的解析
        4.1.3 实现高煤比操作与风口燃烧条件的关系
    4.2 炉料结构及原燃料质量对喷煤的影响
        4.2.1 炉料结构对喷煤的影响
        4.2.2 原燃料质量对喷煤的影响
    4.3 大喷煤量对高炉的冶炼效果及分析
    4.4 喷煤高炉的炉况调节
        4.4.1 负荷调节
        4.4.2 喷煤高炉的上下部调节
        4.4.3 喷煤高炉的热补偿调节
        4.4.4 喷吹煤粉的自身调节
    4.5 本章小结
5 酒钢高炉喷煤实践
    5.1 酒钢高炉喷煤的工艺流程:
    5.2 喷煤降焦的效果
    5.3 酒钢高炉强化富氧喷煤操作
        5.3.1 背景
        5.3.2 优化高炉富氧喷煤操作
    5.4 提高酒钢高炉喷煤比和置换比的具体措施
        5.4.1 影响煤比的因素
        5.4.2 影响煤焦置换比的因素及提高置换比的措施
        5.4.3 提高煤比的措施
    5.5 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提高喷煤比
        5.5.1 装料制度
        5.5.2 送风制度
        5.5.3 热制度
    5.6 酒钢高炉喷煤技术展望
    5.7 经济效益估算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南钢4号高炉大矿批分装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钢京唐2号高炉装料制度的优化[J]. 郑玉平,吴惠滨,范小斌,黄俊杰. 炼铁, 2017(03)
  • [2]高炉装料过程中的矿料偏析行为离散单元模拟[D]. 吴紧钢.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5)
  • [3]梅钢2号高炉优化上部制度实践[J]. 蔡刚. 天津冶金, 2011(01)
  • [4]高炉料面温度场智能建模方法的研究[D]. 刘振焘. 中南大学, 2008(01)
  • [5]龙钢炼铁系统工艺优化研究[D]. 张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9)
  • [6]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D]. 龚淑华. 浙江大学, 2006(10)
  • [7]凌钢炼铁技术进步[J]. 杨宗成,田中明,吴国雄. 炼铁, 2005(01)
  • [8]八钢高炉喷吹烟煤的爆炸性研究[D]. 张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9]酒钢高炉操作制度与技术的研究[D]. 韩建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10]酒钢高炉喷煤技术研究[D]. 桂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南钢4号高炉大批量分装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