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胎翻新业需要走创新的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超[1](2020)在《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逐渐成为产业演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避免区域产业演化锁定在低端道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动态机制进行探究。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兴起,主张从动态的视角研究区域产业演替,并通过“技术关联”、“认知邻近”重新探讨了知识溢出的路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的动态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着影响,即区域倾向于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关联性高的产业。但演化经济地理学过于强调技术关联等内生变量的影响,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于区域产业演化的干预,特别是对于强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并重的中国,研究产业演化不能忽视政策的影响。自1984年中国首个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以来,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采用的产业政策,其设立的政策重心也从最初的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等逐步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标上倾斜。因此,在产业技术关联度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区这一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动态演化的影响,对指导地区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2006年中国大规模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的背景下,将研究的窗口期锁定在2004-2008年,以东部沿海地区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462个四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进入、获得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和退出四个方面,围绕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演化展开研究。首先,从省域整体和二位数行业等两方面衡量各省市制造业动态演化特征,利用Arc GIS刻画东部沿海地区各地级市制造业动态演化的空间格局,其次,借用产品空间的方法,刻画东部沿海及典型经济区域的产业空间,并从比较优势解析典型区域制造业产业演化路径。然后对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总结相关特征。最后,构建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并考察其交互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变化显着,并呈现规律性特征。产业体系构建的速度与地区制造业基础负相关,制造业基础的地区产业增速较快。从制造业的内部行业动态演化的特征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动态动态性较强,制造业的动态演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制造业基础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为双核心,一个由食品和烟草、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等组成劳动或资源密集型核心,另一个由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设备、电气机械及仪表等组成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核心。从2004年到2008年,两大核心都有所增强呈现出路径依赖的趋势。(3)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演化的路径和方向各不相同,均表现为路径依赖的过程,其中京津冀地区继续向具有生产优势的食品烟草、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学原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长三角地区在维持已有优势的条件下,向通用机械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珠三角地区继续向具有优势的通信设备制造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4)在研究期间,技术关联密度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在制造业内部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平均产业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关联密度低的产业则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政策实施在制造业内部也存在分异,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设置为目标产业,这可能是由于政绩考核的需要,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优势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或拉动GDP的增长,从而得到地政府的青睐。但扶持低技术关联产业的开发区也不在少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在未来赢得一席之地。(5)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产业技术关联的显着影响。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进入和获得比较优势的可能性越大,退出和失去比较优势的可能性越低。此外,本文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影响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但不受城市行政级别的影响。(6)产业政策能够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开发区扶持能够提高产业进入和获得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同时也会降低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和退出的可能性。本文还发现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产业不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受城市行政级别的影响。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增量政策影响更大,而行政级别低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存量政策的影响更大。此外,还发现技术关联和产业政策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娄晓草[2](2020)在《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全国掀起了推广智能制造的热潮。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首次提出,它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将是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强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018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加强,发达国家肆意影响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而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疲乏,种种因素抑制了中国制造业的正常发展,轮胎行业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尽管中国制造的轮胎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轮胎排行榜中,中国轮胎制造企业的名次与利润率不断徘徊在低位。本文选取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中国轮胎制造企业: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以下简称中策橡胶),从其“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着手,对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60年间,中策橡胶经历过一系列行业动荡和市场考验,现已成功进入国际轮胎行业前十强,稳居中国国内轮胎行业第一。2017年中策轮胎销售收入达293亿元。销售收入表面风光,净利润却只有80亿元左右,与世界轮胎制造巨头米其林无法相提并论。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通过“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将智能制造轮胎从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智能工厂(生产制造存储)阶段、销售及售后反馈阶段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对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研究,从中策橡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着手,剖析发现弱点,对中策现有的管理、生产、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认中策橡胶智能制造化后能带来良好的收益,使中策橡胶健全企业成本管理思维、改善企业成本的有效办法,提升并加强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利用好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重视“量”的扩大的同时,还能重视“质”的提升,同时,在国际市场中,能更好的应对乃至规避“双反”等资本主义贸易保护引起的调查或加征关税等情形的出现,不断提高中国品牌和企业的国际认知度和美誉度,在全球轮胎品牌中,能最终实现打破轮胎制造三巨头三足鼎立的现况,赶超世界一流品牌,得到长远地发展。
谭剑[3](2017)在《轮胎成型机自动供料技术与装置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汽车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轮胎作为汽车必不可少的配件有着广阔的市场。轮胎成型机是生产轮胎的关键工艺装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着轮胎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轮胎成型机的自动供料技术又是整个设备的技术难点。在满足轮胎制造工艺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对轮胎成型机的自动供料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依托企业的需求,以半钢轮胎一次法成型机项目为背景进行了如下研究:(1)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半钢轮胎一次法成型机技术参数、精度指标并给出设备整体方案。根据半钢轮胎各半成品胶料部件性质,提出供料方式并设计供料过程中的关键功能装置;(2)根据半成品胶料工艺顺序,合理安排关键功能装置顺序,通过三维软件设计各供料架的立体图,并给出半钢轮胎一次法成型机架体、地基安装、控制系统及人机工程方案;(3)根据半钢轮胎一次法成型机供料系统整体结构和轮胎成型工艺,安排胶料的输送方案,列出胶料输送时序表,并就供料系统中关键功能定长裁断进行展开分析;(4)应用ADAMS软件对半钢轮胎一次法成型机带式供料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本文的研究分析结果可应用到其他类型的轮胎成型机,对我国轮胎成型机产品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李洪瑞[4](2016)在《LA公司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工程机械的市场保有量不断增长,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工程机械产品总保有量约为504万547万台,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保有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何能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众人面前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为此指明了方向。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转变了传统“开采-冶炼-制造-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降低了对资源能源消耗同时也减少废弃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的具体体现。秉持遵循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为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LA公司与冀东发展集团在河北曹妃甸成立的LA公司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以下简称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合作模式为冀东发展集团提供旗下25个子公司矿山近150台矿山移动设备的大、中、小修业务给曹妃甸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并提供厂房,LA公司负责前期的厂房设施投入及技术团队的组建,并提供相应的融资平台给冀东发展集团,双方就此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针对项目发展中的管理、运营、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通过结合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具体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分析,运用PEST、五力分析、价值链分析及SWOT等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对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价。得出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它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其核心竞争力。进而确定其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最后,提出了确保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在为企业发展明确方向的同时,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再制造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冯亮[5](2015)在《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曹妃甸港作为北方新兴大港,自开港以来吞吐量增长十分迅速,曹妃甸港2014年的吞吐量达到了2.9亿吨,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新时期下,国家十分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低碳绿色港口建设进行指导和规划,可以说低碳绿色港口是曹妃甸港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针对曹妃甸港的低碳绿色发展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首先整理了有关低碳绿色理念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概念的梳理,为本文的行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曹妃甸港的低碳绿色评价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其次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先进港口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曹妃甸港在低碳绿色建设方面的不足,为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最后本文依据交通部针对港口低碳绿色发展所做的规划提炼出各项指标,建立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指标,利用ANP模型对曹妃甸港的低碳绿色发展做出评价,分别得出2011年—2014年各年的评价指标值,根据评价值发现曹妃甸港的低碳绿色发展呈上升趋势,并结合具体的指标属性值以及权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杜彦斌[6](2012)在《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机床保有量世界第一,但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大量机床面临技术性或功能性淘汰。机床再制造是一种基于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是解决我国量大面广的退役机床处理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要。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是机床再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迫切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支持。本文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编号:2006BAF02A20)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滚动课题“机床再制造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课题编号:2011BAF11B09)等项目,集成现代机床设计理念、方法以及机床再制造经验,对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为机床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在分析比较机床再制造与机床维修及改造、新机床制造的共同点以及区别的基础上,阐述机床再制造的定义及内涵;从生命周期过程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关键技术层、生命周期过程层、目标层的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并分别从机床再制造的目标、再设计、工艺过程、技术框架、质量控制、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等视图,全面分析机床再制造过程。其次,提出面向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总体流程,建立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效益三方面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的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并确定各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而形成一种集成的面向机床再制造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方法,并应用于B2025龙门刨床再制造评价过程。再次,在分析退役机床再设计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引入公理化设计理论,建立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总体流程框架,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概念再设计及再制造工艺设计等过程;重点从功能特性规划、结构再设计等方面分析退役机床概念再设计过程,并结合案例对某车床再制造过程进行分析;考虑退役机床再设计的定制化特点,建立一种面向定制化再设计的退役机床物料优化配置方法,以再加工时间,再制造效益,再制造工艺难易度为定制化再设计的目标,最终实现“被动式”定制需求与“主动式”定制需求之间的优化协调。然后,阐述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的特点,对机床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机械部分修复与再制造、数控及电气部分再设计,并从节能性、环境友好性、信息化等方面,对机床整机性能综合提升方案进行分析;建立包括经济性、技术性、资源性、环境友好性的机床再制造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种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进而建立退役机床再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在对YX3120系列滚齿机再制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YX3120系列滚齿机再制造设计方案,再制造效益显着。
盛南[7](2009)在《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文中提出社会型创业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创业模式,其核心是运用市场机制创造社会价值,使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与主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一致,也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思路相辅相成。本文在梳理总结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组织社会化变革的过程为整体视角,以社会嵌入理论与结构行动理论为分析框架,对企业的社会型创业现象进行深度解读与系统剖析,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挖掘企业社会型创业的核心内涵,开发社会创业导向的概念构思(研究一与研究二),二是探索社会创业导向的触发动力和使能动力,明确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机制(研究三与研究四),三是研究社会创业导向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构建社会创业导向的效能机制(研究五)。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本文的实证部分包括五个密切相关的研究。研究一通过案例方法探索开发企业社会型创业的核心构思——社会创业导向。借鉴公司创业领域中创业导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多重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边缘资源整合、社会市场洞察和共赢机制构建三个方面逐一对三个样本企业的社会型创业活动进行了结构化的分析,在案例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案例的研究结果实施跨案例分析,提炼出具有理论意义的构思维度,从而对研究问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创业导向是一个包含互惠协同、资源拓展、社会引领三个维度的构思,而且这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种两两相关的关系。这一结论为后续的定量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社会型创业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研究二旨在通过严谨规范的程序对社会创业导向的构思进行验证。在题项开发环节既吸收了国外研究的相关成果,又扎根本土通过现场访谈获取大量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并请专家对相关的内容和措辞进行了审核与修订。在量表提纯阶段使用了130组样本,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一批不尽人意的题项,最终获得了一套包含互惠协同、资源拓展和社会引领三个维度共11个题项的社会创业导向量表。在量表检验的阶段使用了117组与量表开发环节相互独立的样本,除了常见的内部一致性分析之外,还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量表的个别项目信度、组合信度、收敛效度和聚合效度进行了综合检验,并通过相关分析检验了社会创业导向的效标关联效度,这些都为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为社会创业导向的实证测量和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三对社会创业导向的触发动力进行了深度挖掘。以组织社会化变革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将企业社会型创业的触发动力分为持续增长、联盟发展和社会承诺三类。采用焦点小组讨论的方法获取企业家对自身社会型创业行为触发动力的陈述和对典型社会型创业行为触发动力的分析,进而采用结构化的内容分析技术对讨论的文字材料进行多级编码与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型创业往往是在三类不同的触发动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其中持续增长是社会创业导向最为重要的触发动力,而且仅凭社会承诺并不足以驱动企业的社会型创业。受到社会承诺驱动的社会型创业活动很有可能与企业原有的业务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选择社会型创业的可能性非常小,但这往往恰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研究四采用了208组样本对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从经典的组织变革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受到了触发动力和使能动力的共同作用,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借助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考察不同类型的触发动力究竟如何影响企业的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结果表明持续增长对社会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社会承诺却只对社会引领有直接的影响;二是将反映企业价值观的组织认同导向作为使能动力纳入到社会创业导向形成机制的研究之中,结果表明个体认同导向会对持续增长和社会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解作用,而关系认同导向则会对联盟发展和互惠协同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解作用,集体认同导向则会对社会承诺和社会引领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解作用。研究五对社会创业导向的效能机制做出了解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入手探讨社会创业导向对企业产生的各种影响,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实现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角色扮演,通过实验操作控制社会创业导向各个维度的水平,借助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分别考察社会创业导向对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以及企业社会绩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120组被试的实验数据表明:社会创业导向会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影响力产生显着的正向推动,而企业社会绩效则会对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从维度水平来看,资源拓展和互惠协同主要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愿和关系承诺,但对善意归因的影响并不明显;而社会引领维度对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促进则主要体现在善意归因之上,并且它还能够正向调节资源拓展与互惠协同同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系统地概括了主要的研究结论,探讨了研究的理论进展和现实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周广军[8](2009)在《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以降低坏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宗旨的绿色物流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家电行业为了保护环境,同时为了适应产品国际化和绿色化的市场需求,都加大了对绿色物流的实施力度,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期在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严酷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以康佳公司为背景,运用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知识对康佳公司实施绿色物流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康佳公司在绿色采购、绿色包装及绿色运输方面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方案进行了细致的阐述。首先,在对绿色采购的分析中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公司与供应商的关系,对供应商的评估与管理以及对公司内部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其次,在绿色包装的方面,对康佳公司实行绿色包装的必要性,绿色包装材料的选用以及绿色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再次,在绿色运输方面,对加强人员培训、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物流运输成本控制以及选择环境友好运输模式等方面实践展开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与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康佳公司绿色物流实施方案、促进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的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二、轮胎翻新业需要走创新的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胎翻新业需要走创新的路(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域界定 |
1.2.1 区位概况 |
1.2.2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集聚外部性理论 |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3 产品空间理论 |
2.2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产业演化研究 |
2.2.1 演化经济地理学兴起 |
2.2.2 产业演化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评述 |
3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1 研究期说明及数据来源 |
3.1.2 数据筛选 |
3.1.3 数据处理 |
3.2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特征 |
3.2.1 制造业整体动态变化 |
3.2.2 二位数制造业动态变化 |
3.2.3 制造业动态演化空间格局 |
3.3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及演化路径 |
3.3.1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空间 |
3.3.2 典型经济区产业空间 |
3.3.3 典型经济区产业演化路径 |
3.4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影响 |
3.4.1 技术关联密度的分布特征 |
3.4.2 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扶持 |
3.4.3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计量模型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1.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
4.1.2 变量描述性分析 |
4.1.3 共线性检验 |
4.2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模型估计 |
4.2.1 产业进入与退出模型估计 |
4.2.2 比较优势获得与失去模型估计 |
4.3 分城市经济水平和行政级别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4.3.1 分经济水平回归 |
4.3.2 分城市等级回归 |
4.3.3 Robust稳健性检验 |
4.4 模型回归结果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充分认识制造业演进的特征和特色路径 |
5.2.2 通过本地优势产业的技术关联进行战略耦合升级 |
5.2.3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实现路径突破 |
5.3 可能的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术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2.2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智能制造轮胎”成本构成的剖析与管理研究 |
3.1 “智能制造轮胎”行业的成本分析 |
3.1.1 智能制造轮胎的成本分析 |
3.1.2 传统橡胶行业在国内外形势下受到的影响 |
3.2 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
3.3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简介 |
3.4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 |
3.4.1 “智能制造轮胎”的一般性特征 |
3.4.2 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的特征 |
3.5 中策橡胶智能制造轮胎项目内部存在的成本管理问题 |
3.5.1 调查问卷方案和深度访谈的设计 |
3.5.2 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内容的设计 |
3.5.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访谈对象的确认 |
3.5.4 调查问卷的回收 |
3.5.5 调查问卷的分析 |
3.5.6 访谈实施 |
3.5.7 访谈分析 |
3.6 中策橡胶现有成本管理体系 |
3.6.1 财务部门 |
3.6.2 项目工程部 |
3.6.3 项目研发部 |
3.6.4 人力资源部门 |
3.6.5 计算机部 |
3.6.6 生产部门 |
3.6.7 采购部门 |
3.6.8 销售及售后反馈部 |
第四章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的思路 |
4.1 规划新组织结构的思路 |
4.2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 |
4.2.1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工作 |
4.2.3 智能制造轮胎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分析 |
4.3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控制 |
4.3.1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工作内容分析 |
4.3.2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
4.3.3 智能制造轮胎采购阶段的成本动态控制 |
4.4 智能工厂阶段(即生产、存储阶段) |
4.4.1 智能工厂阶段的工作内容分解 |
4.4.2 智能制造轮胎智造阶段的成本控制 |
4.5 销售及售后反馈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对策研究 |
5.1 设计部制定智能制造轮胎的成本目标 |
5.2 控制采购成本的措施 |
5.3 控制生产阶段成本的措施 |
5.3.1 详细剖析生产阶段 |
5.3.2 数据分析 |
5.3.3 改进措施 |
5.4 销售和售后成本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轮胎成型机自动供料技术与装置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
1.2.2 轮胎产业的发展趋势 |
1.2.3 我国轮胎机械的现状和挑战 |
1.2.4 轮胎成型机 |
1.3 国内外半钢轮胎成型机发展趋势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
2 轮胎工艺及轮胎成型机 |
2.1 子午线轮胎简介 |
2.2 子午线轮胎生产工艺 |
2.3 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分类 |
2.4 一次法成型机 |
2.5 本章小结 |
3 自动供料技术与装置的开发 |
3.1 成型机技术参数及总体方案 |
3.2 主供料架 |
3.2.1 胎体真空吸附定中装置 |
3.2.2 内衬层机械定中装置 |
3.2.3 上料压辊装置 |
3.2.4 物料检测装置 |
3.2.5 胎侧定中方案 |
3.2.6 内衬层与胎侧智能纠偏方案 |
3.2.7 平衡压辊 |
3.2.8 复合压辊装置 |
3.2.9 胎体帘布裁切方案 |
3.2.10 复合件裁切方案 |
3.2.11 指形压片组件 |
3.2.12 共用模板方案 |
3.2.13 主供料架整体方案 |
3.3 带束层供料架 |
3.3.1 带束层供料架后输送方案 |
3.3.2 带束层供料架前输送方案 |
3.3.3 带束层供料架整体方案 |
3.4 胎面供料架 |
3.4.1 胎面供料架细节设计 |
3.4.2 胎面供料架整体方案 |
3.5 冠带条供料架 |
3.6 供料系统架体及外围设计 |
3.6.1 供料系统架体设计 |
3.6.2 地基安装 |
3.6.3 人机工程 |
3.7 供料系统控制方案 |
3.8 供料系统输送胶料方案 |
3.9 定长裁断功能 |
3.9.1 定位精度控制方案 |
3.9.2 输送过程振动冲击的控制方案 |
3.9.3 输送带之间的同步的控制方案 |
3.10 设备运行和评估 |
3.11 本章小结 |
4 基于ADAMS的轮胎成型机带式供料动力学仿真 |
4.1 跑偏 |
4.2 轮胎成型机供料系统带式输送仿真模型建立 |
4.2.1 建模前准备工作 |
4.2.2 几何建模 |
4.3 对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 |
4.4 结果分析及解决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LA公司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发展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3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外部环境分析 |
3.1 国内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
3.2 宏观环境分析 (PEST分析) |
3.2.1 政策环境(P) |
3.2.2 经济环境(E) |
3.2.3 社会环境(S) |
3.2.4 技术环境(T)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替代品分析 |
3.3.4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4 竞争环境分析 |
3.5 外部环境分析 |
3.5.1 机会(O) |
3.5.2 威胁 (T) |
4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内部环境分析 |
4.1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内部资源分析 |
4.1.1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人力资源分析 |
4.1.2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财务资源分析 |
4.1.3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
4.2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综合能力分析 |
4.2.1 技术能力 |
4.2.2 市场销售情况 |
4.2.3 售后服务体系 |
4.2.4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品牌和声誉 |
4.2.5 其它资源能力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 |
4.4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4.4.1 优势(S) |
4.4.2 劣势(W) |
4.5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SWOT分析及战略匹配分析 |
4.5.1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SWOT分析 |
4.5.2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战略备选方案 |
5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的发展战略 |
5.1 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
5.1.1 使命 |
5.1.2 愿景 |
5.2 公司战略目标制定 |
5.3 公司总体战略 |
5.4 公司具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法 |
5.4.1 公司业务层战略 |
5.4.2 市场营销战略 |
6 LA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战略实施及保障体系 |
6.1 战略实施的步骤 |
6.1.1 战略推广 |
6.1.2 文化与品牌塑造阶段 |
6.1.3 战略的目标分解 |
6.1.4 战略的控制和监管 |
6.2 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
6.2.1 企业文化建设 |
6.2.2 企业制度建设 |
6.2.3 成本保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港口可持续发展 |
1.2.2 港口评价及指标体系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
2.1 低碳绿色理念 |
2.1.1 低碳绿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
2.1.2 低碳绿色理念的内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绿色经济学理论 |
2.3.1 资源稀缺性理论 |
2.3.2 生态资本基础性理论 |
2.3.3 外部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
3.1 国内外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国内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状况分析 |
3.1.2 国外港口低碳绿色发展状况分析 |
3.2 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3.2.1 概况 |
3.2.2 曹妃甸绿色港口发展现状 |
3.2.3 曹妃甸绿色港口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低碳绿色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1.3 指标的评价标准 |
4.1.4 指标的权重 |
4.1.5 指标体系的结构 |
4.2 基于ANP的低碳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ANP理论概述 |
4.2.2 低碳绿色曹妃甸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3 基本模糊理论概述 |
4.2.4 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评价 |
5.1 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5.1.1 低碳绿色曹妃甸港评价指标体系的ANP模型建立 |
5.1.2 建立低碳绿色曹妃甸港ANP评价两两比较矩阵 |
5.2 低碳绿色曹妃甸港发展状况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
6.1 宏观层面 |
6.1.1 合理调整经济腹地产业结构 |
6.1.2 完善低碳绿色港口政策 |
6.1.3 推进低碳绿色港口相关科研工作 |
6.2 微观层面 |
6.2.1 加快曹妃甸港低碳绿色改革 |
6.2.2 强化企业低碳绿色管理 |
6.2.3 优化运输生产组织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再制造-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 |
1.1.2 机床再制造的重要意义 |
1.1.3 再设计是退役机床再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再制造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机床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3 退役机床再设计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
2 面向生命周期的退役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 |
2.1 退役机床再制造的定义及内涵 |
2.2 面向生命周期的退役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 |
2.2.1 机床再制造目标视图 |
2.2.2 机床再设计过程视图 |
2.2.3 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视图 |
2.2.4 机床再制造技术视图 |
2.2.5 机床再制造质量控制过程视图 |
2.2.6 机床再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视图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再制造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方法 |
3.1 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总体流程框架 |
3.2 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 |
3.2.1 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系及量化 |
3.2.2 经济可行性指标及量化 |
3.2.3 资源环境效益指标体系及量化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 应用算例 |
3.4.1 概述 |
3.4.2 退役 B2025 龙门刨床可再制造度分析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方法 |
4.1 退役机床再设计过程的特点 |
4.2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过程模型 |
4.2.1 公理化设计基本原理 |
4.2.2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过程框架 |
4.3 面向定制化的再制造机床概念再设计过程分析 |
4.3.1 基于 QFD 的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规划 |
4.3.2 再制造机床结构再设计过程分析 |
4.3.3 应用案例 |
4.4 面向定制化的退役机床再设计物料优化配置方法 |
4.4.1 问题描述 |
4.4.2 面向定制化再设计的退役机床物料优化配置模型 |
4.4.3 基于 GA 的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
4.4.4 应用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及评价方法 |
5.1 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特点 |
5.2 退役机床修复与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5.2.1 机械部分修复与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5.2.2 数控及电气部分再制造方案设计 |
5.3 退役机床整机性能综合提升方案设计 |
5.3.1 退役机床能效提升方法 |
5.3.2 退役机床环境友好性改进方法 |
5.3.3 退役机床信息化提升技术 |
5.4 基于熵权的退役机床再制造方案评价方法 |
5.4.1 机床再制造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4.2 基于熵权的机床再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
5.4.3 应用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应用:重庆机床集团滚齿机再制造实践 |
6.1 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情况 |
6.1.1 重庆机床集团简介 |
6.1.2 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模式 |
6.2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方案设计 |
6.2.1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需求分析 |
6.2.2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方案 |
6.2.3 再制造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7)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从创业到社会型创业 |
1.2 企业的社会型创业 |
1.3 创业导向与社会创业导向 |
1.4 相关概念的辨析 |
2 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
2.1 创业理论 |
2.1.1 创业与公司创业 |
2.1.2 创业机会 |
2.1.3 创业导向 |
2.1.4 社会型创业 |
2.2 组织变革理论 |
2.2.1 变革的内涵 |
2.2.2 触发动力与使能动力 |
2.2.3 组织与社会的互塑 |
2.3 企业的社会化变革 |
2.3.1 经济的社会嵌入 |
2.3.2 企业社会责任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效能与绩效 |
2.4.1 组织效能理论 |
2.4.2 企业社会绩效 |
2.5 以往研究的总结 |
2.6 本研究的焦点与构思 |
3 社会创业导向构思的探索与开发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设计 |
3.3.1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
3.3.2 分析单元 |
3.3.3 研究样本 |
3.3.4 数据搜集 |
3.4 案例分析 |
3.4.1 临安东客食品有限公司 |
3.4.2 杭州三替集团有限公司 |
3.4.3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 |
3.5 跨案例分析 |
3.6 研究小结 |
4 社会创业导向构思的验证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构思题项开发 |
4.4 社会创业导向构思的探索性分析 |
4.4.1 样本与测量 |
4.4.2 构思的初步提炼 |
4.4.3 构思的二次提炼 |
4.5 社会创业导向构思的验证性分析 |
4.5.1 样本与测量 |
4.5.2 构思信度分析 |
4.5.3 构思效度分析 |
4.6 研究小结 |
5 社会创业导向的触发动力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焦点小组讨论 |
5.4 研究设计 |
5.5 结果分析 |
5.5.1 内容分析技术 |
5.5.2 触发动力的编码方案 |
5.5.3 触发动力的编码结果 |
5.6 研究小结 |
6 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机制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2.1 社会创业导向形成机制的触发作用 |
6.2.2 社会创业导向形成机制的使能作用 |
6.3 研究方法 |
6.3.1 样本 |
6.3.2 测量 |
6.4 结果分析 |
6.4.1 相关分析 |
6.4.2 触发作用的检验 |
6.4.3 使能作用的检验 |
6.5 研究小结 |
7 社会创业导向的效能机制研究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假设 |
7.2.1 社会创业导向的直接效应 |
7.2.2 社会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 |
7.2.3 企业社会绩效的中介效应 |
7.3 研究方法 |
7.3.1 实验参与者 |
7.3.2 实验设计 |
7.3.3 实验过程与实验任务 |
7.3.4 实验材料 |
7.3.5 实验操作 |
7.3.6 实验测量与操作检验 |
7.4 结果分析 |
7.4.1 相关分析 |
7.4.2 社会创业导向的综合效应分析 |
7.4.3 企业社会绩效的中介效应分析 |
7.5 研究小结 |
8 总论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社会创业导向是对创业导向构思的批判继承 |
8.1.2 仅凭道德的力量不足以推动企业社会型创业 |
8.1.3 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还依赖于企业的价值观 |
8.1.4 社会创业导向增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影响力 |
8.1.5 社会创业导向全面提升企业行为脚本的质量 |
8.2 本文的理论进展 |
8.2.1 为社会型创业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
8.2.2 对企业、股东、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全新解释 |
8.2.3 将组织变革理论和创业理论进行了拓展 |
8.3 本文的实践意义 |
8.4 局限和展望 |
8.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4.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三)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绿色物流 |
(二)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三、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实施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 康佳公司的简介 |
(二) 康佳公司实施绿色物流的现状 |
(三) 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实施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四、康佳公司绿色采购的方案及实施 |
(一) 康佳公司和供应商的关系 |
(二) 对供应商的绿色评估 |
(三) 加强对采购员的采购绩效评估 |
五、康佳公司绿色包装的方案及实施 |
(一) 包装的绿色化 |
(二) 康佳公司采用绿色包装的必然性 |
(三) 康佳公司绿色包装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六、康佳公司运输绿色化的方案及实施 |
(一) 运输的绿色化 |
(二) 康佳公司运输绿色化方案实施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轮胎翻新业需要走创新的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D]. 王亚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2]智能制造轮胎ZC888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研究[D]. 娄晓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3]轮胎成型机自动供料技术与装置的开发[D]. 谭剑.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4]LA公司矿山移动设备再制造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李洪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5]基于ANP的曹妃甸港低碳绿色发展研究[D]. 冯亮.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3)
- [6]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D]. 杜彦斌. 重庆大学, 2012(02)
- [7]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D]. 盛南. 浙江大学, 2009(10)
- [8]康佳公司绿色物流方案及实施研究[D]. 周广军. 兰州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