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康县退耕还林七到位(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20)在《张承生态脆弱区封山禁牧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彭娇娇[2](2020)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三农”问题在农村发展中一直长期存在,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总抓手;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同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呈现出了地区差异;且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采取的乡村振兴措施所产生的效率情况也难以直接估计,而这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还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因发展资源有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怎样使贫困地区有限的乡村资源投入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益,减少投入资源的浪费,以提高该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成为了现农村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故本文研究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SBM模型和Tobit模型以湖北省3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运用2017年数据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截面分析,并探析出影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相关因素。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得到投入和产出指标,再利用SBM超效率模型来对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然后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37个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的效率值来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析出影响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湖北省贫困县整体乡村振兴水平较好,但仍有6个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未达到充分有效;(2)湖北省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无论是未达到有效前沿面还是达到效率生产前沿面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情况,这表明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资源的投入;(3)湖北省贫困县乡村振兴水平主要是受“人地钱技”等因素的影响,其起到了正向影响作用且根据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农用地保障、乡村人才保障、现代技术保障和财政投入保障;而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则未产生明显的作用。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当前的实施现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即加强政府组织规划能力,合理配置投入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用地规模化经营;规范政策制度建设,保障“人地钱技”可持续供给;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黄靖雯[3](2020)在《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时间节点的临近,国家扶贫工作也有条不紊逐步推进。基层作为扶贫政策执行的最终落实单位,承担着扶贫工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任。但与此同时总有不法分子在扶贫资金诱惑下选择贪污腐败,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污染政治环境、阻碍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央纪委在2018年开展的专项调查展示国家对腐败问题的重视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的决心,为扶贫领域基层反腐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及中国共产党人治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案例汇总、整理和剖析七省扶贫腐败专项治理曝光案例,总结现象规律,寻求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产生原因,并以此思考预防治理基本对策。整理发现,当前扶贫领域基层腐败主要表现为厚亲待友、挪用资金、侵占骗取以及收费受贿等类型,体现出腐败主体集中于村级干部、牵涉领域范围较为广泛、分布地区差距较大、涉案金额数目差距较大且小额居多等特征。扶贫中基层腐败的主要原因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思想腐朽落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和文化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等;政治层面主要表现为监督以及公开制度不够明确、法律法规设计留白、基层扶贫的管理体系设计有待完善等;经济层面主要表现为薪酬及激励体制设计有待改进等。针对扶贫领域基层腐败问题,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从思想素质、政治体制设计、经济激励三个维度构建预防和治理扶贫领域基层腐败对策体系。首先在思想素质层面主要建议提高干部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弘扬民主法治思想;其次在基层反腐机制层面主要建议健全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公开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最后在经济激励层面主要建议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及管理。
郭雅莹,宋艳玲[4](2018)在《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措施》文中提出退耕还林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恢复我国原有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而且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山西省平遥县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效,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成果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滞后,农民群众对退耕还林法律政策认识不够等几方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王谷[5](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提出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张辉[6](2018)在《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文中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朱武秋[7](2018)在《麻栗坡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提出指出了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落实,结合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麻栗坡县森林资源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何治民[8](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龚永勇,李学军,梁修全,胡克训[9](2017)在《贫困山区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流转分析与思考——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将保障农民财产权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湖北省保康县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
赵晓菊,陈可庆[10](2017)在《农民合作社牲畜(禽)资产的账务处理》文中认为"牲畜(禽)资产"科目核算合作社购入或培育的牲畜(禽)的成本。本科目分为幼畜及育肥畜和产役畜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设置"牲畜(禽)资产"科目对合作社的牲畜(禽)资产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该科目的借方登记因购买、接受投资、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牲畜(禽)资产的成本,以及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贷方登记因出售、对外投资、死亡毁损等原因而减少的牲畜(禽)资产的成本,以及产役畜成本的摊销;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合作社幼畜及育肥畜和
二、保康县退耕还林七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康县退耕还林七到位(论文提纲范文)
(2)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湖北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测度分析 |
第一节 湖北省贫困地区发展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方法确定与模型选择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四节 实证评价与分析 |
第四章 湖北省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Tobit模型原理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水平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思路与方法 |
1.3.2 创新点与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与基层扶贫工作 |
2.1.2 基层腐败与腐败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与人民主体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治腐基本理论 |
第3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现状分析 |
3.1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基本状况及案例选取说明 |
3.1.1 基层腐败基本状况 |
3.1.2 案例数据选取说明 |
3.2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分类 |
3.2.1 精准扶贫中厚亲待友的腐败 |
3.2.2 精准扶贫中挪用资金的腐败 |
3.2.3 精准扶贫中侵占骗取的腐败 |
3.2.4 精准扶贫中收费受贿的腐败 |
3.3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问题的特征 |
3.3.1 腐败主体趋于村级干部 |
3.3.2 腐败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
3.3.3 腐败分布地区差距较大 |
3.3.4 小额资金腐败较为频发 |
3.4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危害性分析 |
3.4.1 腐败频发危害基层政治建设 |
3.4.2 腐败问题制约基层经济发展 |
第4章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原因 |
4.1 基层扶贫领域文化及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
4.1.1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有所欠缺 |
4.1.2 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文化及民主法治素养有待提高 |
4.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
4.2.1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内部监督有待完善 |
4.2.2 基层权力运行过程中外部监督有待加强 |
4.3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公开制度有待完善 |
4.3.1 基层扶贫工作中法律与查处机制有待改进 |
4.3.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信息公开和管理有待增强 |
4.4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与激励方式尚有欠缺 |
4.4.1 基层扶贫工作中薪酬设计造成失衡心理诱发腐败 |
4.4.2 基层扶贫工作中保障与激励措施的效力有待提升 |
第5章 治理扶贫工作中基层腐败的对策 |
5.1 提高文化及政治素养 |
5.1.1 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 |
5.1.2 提高文化和民主法治素养 |
5.2 健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体系 |
5.2.1 完善基层扶贫工作内部监督 |
5.2.2 增强基层扶贫工作外部监督 |
5.3 完善扶贫相关法律体系和公开制度 |
5.3.1 加强扶贫领域法治建设和查处力度 |
5.3.2 优化扶贫工作信息公开和跟踪管理 |
5.4 改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及激励设计 |
5.4.1 合理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薪酬标准 |
5.4.2 科学设计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激励方式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平遥县退耕还林工作现状 |
2 山西省平遥县退耕还林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
2.1 退耕还林成果脆弱 |
2.2 重视工程管理 |
2.3 强化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法规宣传 |
(5)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地形与气候 |
二、水系与土壤 |
三、植物与动物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
小结 |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人口政策 |
二、清代人口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
二、人口构成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
二、清代土地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种植新趋势 |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一、森林资源衰减 |
二、水土流失 |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创新点 |
一、精准扶贫腐败的基本理论阐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二、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现状——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 |
(一)案例的选取说明 |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主要表现 |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数据特征 |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危害性 |
三、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 |
(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
(三)扶贫监督不完善 |
(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 |
四、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加强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 |
(二)规范管理,多方面约束腐败行为 |
(三)完善监督,形成扶贫干部不能腐的氛围 |
(四)严肃惩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麻栗坡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麻栗坡县森林资源及退耕还林实施概况 |
3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的分析 |
3.1 思想意识不高 |
3.2 经费投入不足 |
3.3 作业水平有限 |
3.4 发展区域受限 |
4 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思路 |
4.1 提高认识思想 |
4.2 加大经费投入 |
4.3 加强技术培训 |
4.4 做好区域规划 |
5 结语 |
(8)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
四、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
第一节 S村概况 |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
二、S村概况 |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
一、富饶的资源 |
二、贫困的经济 |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
一、S村的土地“稀缺” |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
一、S山泉水项目 |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
三、S村蔬菜产业 |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
一、孤儿LXL |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四、网络文献类 |
五、外文文献类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
(9)贫困山区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流转分析与思考——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康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
(一) 流转形式多样化。 |
(二) 流转主体遂渐趋向多元化。 |
(三) 流转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 |
(四) 流转产业化趋势更加明显。 |
(五) 流转效益逐渐凸显。 |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因初探 |
(一) 思想认识错位。 |
(二) 政策法规错位。 |
(三) 管理服务错位。 |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
(二)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
(三) 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
(四) 搞好土地流转服务。 |
(10)农民合作社牲畜(禽)资产的账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牲畜 (禽) 资产”增加的核算 |
(一) 购入的牲畜 (禽) 资产的核算 |
(二) 成员投入的牲畜 (禽) 资产的核算 |
(三) 接受捐赠的牲畜 (禽) 资产的核算 |
二、牲畜 (禽) 资产饲养费用的核算 |
(一) 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 |
(二) 产役畜的饲养费用 |
三、牲畜 (禽) 资产转换的核算 |
四、产役畜成本摊销的核算 |
五、牲畜 (禽) 资产处置的核算 |
(一) 牲畜 (禽) 资产出售的核算 |
(二) 牲畜 (禽) 资产对外投资的核算 |
(三) 牲畜 (禽) 资产死亡毁损的核算 |
四、保康县退耕还林七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张承生态脆弱区封山禁牧与农户生计协调发展研究[D]. 李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37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D]. 彭娇娇. 吉首大学, 2020(03)
- [3]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腐败问题研究[D]. 黄靖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20(06)
- [4]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措施[J]. 郭雅莹,宋艳玲. 农家参谋, 2018(14)
- [5]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6]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D]. 张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7]麻栗坡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朱武秋. 绿色科技, 2018(07)
- [8]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9]贫困山区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土地流转分析与思考——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J]. 龚永勇,李学军,梁修全,胡克训. 中国农业会计, 2017(08)
- [10]农民合作社牲畜(禽)资产的账务处理[J]. 赵晓菊,陈可庆. 中国农业会计,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