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

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

一、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飞[1](2021)在《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观察LDH患者行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予以针刺并指导其主动腰背肌锻炼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变化,探讨从病因角度治疗LDH的必要性,为提高椎间孔镜术后疗效及加快术后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挑选2020年5月~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LDH患者60例。采用性别分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第2d指导其在床上进行规律的腰背肌锻炼,观察组在行腰背肌锻炼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第3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指数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腰椎棘突位置、椎体旋转度及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大小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结果,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其中获得完整的临床数据的患者59例,对照组脱落1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受累节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3天、术后1月、术后3月的VAS评分、M-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1);两组术后1月、术后3月的棘突偏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均较术前减小(P<0.001)。(4)在上述指标变化中,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1、经皮椎间孔镜术后予以针刺腧穴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2、“骨错缝、筋出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理改变,通过针刺及腰背肌锻炼纠正“筋骨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王康[2](2020)在《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其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观察组7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腰椎牵引基础上联合针灸推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72/7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4.0%(63/75)(χ2=5.25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VAS评分及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治疗后1个月(1.8±0.8)分、治疗后2个月(1.5±0.6)分、治疗后3个月(1.1±0.3)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8±1.3)分、治疗后2个月(2.2±1.6)分、治疗后3个月(2.1±1.2)分](t=16.391、16.125、16.935,均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β、金属基质蛋白酶3分别为(0.80±0.27)μg/L、(0.12±0.02)μg/L、(21.12±7.81)ng/L,对照组分别为(1.35±0.24)μg/L、(0.12±0.02)μg/L、(30.35±7.2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32、9.531、7.863,均P<0.05);观察组Osweatry功能障碍指数、直腿抬高角度分别为(4.8±3.6)、(76.1±10.8)°,对照组分别为(9.6±3.1)、(53.3±10.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8、19.543,均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肢体功能水平,改善应激反应水平。

朱泽源[3](2020)在《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8年11月年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患者65例,其中34例患者手术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1例患者手术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对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的跟踪随访并完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第三天复查CT,用计算机软件分别测出术前和术后复查CT上侧隐窝狭窄面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侧隐窝狭窄面积。手术均为同一人完成,统计学资料及评估均为同一人完成。统计数据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随访3月,年龄、性别、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VAS疼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经椎间孔入路组术前与术后狭窄面积分别为52.42±8.42mm2、6.74±1.42mm2,术后与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经椎板间隙入路组术前与术后狭窄面积分别为51.46±6.72mm2、6.88±1.38mm2,术后与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经椎板间隙入路组与经椎间孔入路组相比显着缩短手术时间[(52.35±17.54)min vs(65.45±15.24)min,P<0.05],显着减少X线透视次数[(4.65±2.54)次vs(11.65±6.48)次,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短期临床疗效相近,两组手术入路均能在镜下使用磨钻、椎板咬钳等工具进行侧隐窝的扩大减压,术中减压范围相当。经椎板间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王振[4](2019)在《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中医“筋骨并重”传统理念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对于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60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组为椎间孔镜BEIS组和椎板间扩大开窗(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组,每组30人。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手术失血量、刀口长度、髓核摘除量、复发情况。手术疗效评定指标:术前及术后1月、3个月、6个月分别评定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总分10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评定ODI功能障碍指数分数。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分。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术中、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手术失血量、刀口长度、髓核摘除量、复发情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手术疗效指标:2.1 VAS评分:两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与术后1个周、3个月、6个月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 ODI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术后ODI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组间ODI功能障碍指数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改良Mac Nab标准评分:椎间孔镜组优良率为83.3%,椎板间扩大开窗组优良率为90.0%。结论:(1)筋骨并重理论与当代微创理念相通,其核心理念与时俱进仍具有指导作用,腰椎“筋骨”对于脊柱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保持其完整性,有利于脊柱稳定防止脊柱退变。(2)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FD对于治疗青壮年LDH疗效确切可靠,筋骨并重在治疗、康复中的运用上,椎间孔镜BEIS技术更具有优势且更具有微创性。(3)椎间孔镜BEIS技术巧妙的手术入路,对于脊柱骨性破坏影响极小,对于椎管内干扰轻微,术中出血少、髓核摘除适当、术后卧床时间短,可作为当前青壮年LDH阶梯治疗的良好选择。

廖鑫[5](2019)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与研究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脊柱内镜中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2月一2018年3月应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其中钙化型椎间盘突出41例(TESSYS组19例,可视化组22例),侧隐窝狭窄65例(TESSYS组31例,可视化组34例),在不同病种中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中C臂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效果、利用术前及术后各时段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利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钙化型椎间盘病例中加比术前术后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结果:不同病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TESSYS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例中两组患者术后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前及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与标准TESSYS椎间孔成形技术相当,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操作程序简化、手术时间短、安全、对腰椎关节稳定性干扰小的优势。

德布新[6](2019)在《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改良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09月至2018年06月在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单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者,根据采取手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技术组(A组)和经典TESSYS技术组(B组),再根据患者病变椎间盘突出程度不同将A、B组患者组内分为轻度游离型(A1及B1)及高度游离型(A2及B2)。79例患者中男性48(60.8%)人,女性31(39.2%)人,年龄34.1±6.3岁,病程6月2年,轻度游离者52(65.8%)例,高度游离者27(34.2%)例,L3/4 5(6.3%)例,L4/5 64(81.0%)例,L5/S1 10(12.7%)例。观察记录每个入选患者的手术前后各不同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指数等相关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各自治疗轻度和高度游离型LDH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价改良TESSYS技术的手术疗效。结果入选所有对象均完成手术治疗并随访数据完整。本课题结果显示,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轻度游离型LDH患者VAS评分由7.61±1.133(术前1天)降至2.07±.604(术后6个月);JOA评分由12.50±1.347(术前1天)升至24.18±1.867(术后6个月);ODI评分由69.79±4.349(术前1天)降至19.18±2.568(术后6个月);其他指标为:手术时间97.57±10.734 min、术中出血量13.2±4.2 ml、术中X线透视次数6.71±1.960次;术后6个月时手术优良率为96.42%。改良TESSYS术式治疗高度游离型LDH患者VAS评分由7.50±1.265(术前1天)降至1.75±0.683(术后6个月);JOA评分由11.75±1.390(术前1天)升至24.38±1.708(术后6个月);ODI评分由71.56±4.320(术前1天)降至18.63±2.187(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时手术优良率为93.75%。改良TESSYS术式对高度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指标分别为:手术时间105.13±7.274 min、术中出血量14.7±3.42 ml、术中X线透视次数7.19±2.198次。结论1.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与经典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能缓解腰腿痛不适症状、即刻改善生活功能,是治疗游离型LDH可采取的微创方法之一。2.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治疗单节段轻度游离型LDH的手术疗效与经典TESSYS相同,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未见明显差异。3.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手术方法治疗单节段HIVD能明显缓解腰腿痛不适症状、提高生活功能,相较于经典TESSYS技术手术近期疗效更加明确,手术总体疗效优于经典TESSYS治疗组,是治疗HIVD者可采取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

毕华焱[7](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基础上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优化椎间孔镜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病例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后,术后3天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在观察时间点内(观察治疗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进行观察指标测定,主要包括:主观功能评价(JOA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评价(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比较)及术后6月临床疗效统计。通过观察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数据资料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PELD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发现:PELD手术治疗前后JOA、VAS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度的改善无显着差异(P>0.05)。PELD术后康复治疗中,研究发现: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改善情况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角变化与康复前比较,两组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优良率为96.7%,治疗组优良率为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PELD手术可明显改善LDH患者疼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在椎孔镜术后行脊柱调曲法康复治疗,在术后腰椎功能恢复、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腰背肌康复治疗,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微创手术疗效得以巩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

刘晓芳[8](2018)在《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久坐久躺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老年龄人高发的疾病也逐渐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已逐渐成为变通大众普遍熟悉的疾病。此病属骨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就诊时时常表现为突发腰痛,活动受限,转腰不能活动,或慢性腰痛,近期加重等,临床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等临床症象,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关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疾病容易复发,因此探讨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疑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我们选取了 90例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整脊组、电针组及电针加整脊组,整脊组采用澳洲通行、广泛使用的西式diversify技术;电针组选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位,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器,取疏密波进行治疗;电针加整脊组是在电针治疗后进行整脊治疗。三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JOA、ODI、SF-MPQ、SF-36、腰椎活动前屈后伸角度变化、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三组在JOA、ODI、SF-MPQ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的治疗结果,在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各维度的比较中,也呈现出较治疗前明显的改善。组间治疗除了在JOA、SF-36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以及治疗疗效构成比中显示三组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示出存在组间差异,其中电针加整脊组在多项指标比较中显示出较其他两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整脊、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电针加整脊组治疗较任何单一治疗方法显示出更好的改善作用3.整脊、电针、电针加整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蔡鹏,孔清泉,宋跃明[9](2018)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18~76岁,平均35.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14个月。单纯臀部疼痛2例,臀部疼痛伴大腿疼痛6例,伴同侧下肢疼痛28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34例(L4、5 15例,L5、S1 19例),L4、5合并L5、S1 2例。术前臀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1±1.3)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价臀部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7~91 min,平均51 min。术中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及椎管内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3~8 d,平均5.3 d。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术后3个月腰椎MRI检查示手术节段神经根和硬膜囊无明显压迫。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臀部VAS评分分别为(1.1±0.6)、(0.9±0.3)、(1.0±0.3)、(0.9±0.4)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4%。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创伤小,可获得良好近期疗效。

周振涛[10](2018)在《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与传统椎板开窗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由唐山工人医院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30例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术(A组),30例患者行传统椎板开窗术(B组),比较A组和B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于术前及术后3月、12月随访一次,通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魁北克背痛残疾量表(QBP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且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同一节段均无复发。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13.6月。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ODI功能指数、魁北克背痛残疾量表(QBPDS)及SF-36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VAS评分、ODI功能指数、魁北克背痛残疾量表(QBPDS)及SF-36评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比较好的疗效,但经皮椎间孔镜术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且更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术方法。

二、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理论研究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
    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 中医认识
        1.1 临床表现
        1.2 病因病机
        1.2.1 外感内伤致病
        1.2.2 筋骨失衡致病
        2. 西医认识
        2.1 概念
        2.2 危险因素分析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2.3 发病机制
        2.3.1 机械压迫学说
        2.3.2 化学神经根炎症学说
        2.3.3 自身免疫学说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
        1.1 卧床休息
        1.2 牵引疗法
        1.3 物理疗法
        1.4 运动疗法
        1.5 药物治疗
        1.6 推拿疗法
        1.7 骶管药物注射疗法
        2. 手术治疗
        2.1 传统手术治疗
        2.2 微创手术治疗
    四、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DH的相关研究
        1. 关于椎间孔镜手术
        1.1 椎间孔镜手术的优势
        1.2 椎间孔镜手术的适应症
        1.3 椎间孔镜手术的并发症
        2. 对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2.1 术后残余症状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2.2 中医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 椎间孔镜手术后残余症状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
        3.1.1 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
        3.1.2 镇痛类药物治疗
        3.1.3 激素治疗
        3.1.4 脱水消肿类药物治疗
        3.1.5 功能锻炼
        3.1.6 再次手术治疗
        3.2 中医治疗
        3.2.1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针刺不良反应的处理
        2. 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影像学测量方法
        2.5 统计方法
    二.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VAS评分比较
        3. M-JOA评分比较
        4. ODI评分比较
        5. 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6. 棘突偏移距离比较
        7. 椎体旋转角度比较
        8. 双侧关节突关节间隙宽度差值比较
    三. 讨论
        1. 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2. 针刺疗法的机理
        2.1 针刺对生物力学的影响
        2.2 针刺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3 针刺对血流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3. 本研究针刺选穴的依据
        4. 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影响
        5. 结果分析
        5.1 基线分析
        5.2 关于疼痛改善的分析
        5.3 关于腰椎功能改善的分析
        5.4 关于术后住院时间的分析
        5.5 关于影像资料测量结果的分析
        6. 不良反应事件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中文对照表
    附录2 腰痛VAS评分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入路选择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试验设计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指标
    3.统计学处理
    4.数据处理与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手术相关指标
        4.3 手术疗效评定指标
讨论
    1.筋骨并重的起源与概念
    2.筋骨的认识
    3.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
    4.筋骨并重对于脊柱的重要性
    5.筋骨并重与微创理念
    6.青壮年LDH特点
    7.FD的优势与劣势
    8.椎间孔镜BEIS技术的对于筋骨并重理念的贯彻
    9.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附录二: 改良Macnab评定标准
附录三: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主要科研成果

(6)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脊柱调曲法联合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组情况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处理
        2.3 康复治疗
        2.4 主观症状评价
        2.5 影像学评价(脊柱骨性参数)
        2.6 临床疗效评价
        2.7 指标观察时间节点
        2.8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治疗前样本资料分析
        1.1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分布对比
        1.2 两组病变节段及性别对比
    2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2.1 PELD术前、术后临床效果评价
        2.2 PELD术后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改良MacNab标准)
第三部分 讨论
    1.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1.1 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应用范围
        1.2 椎间孔镜治疗LDH的技术优势及疗效
    2 影响PELD术后疗效相关风险因素
    3.现代医学对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4.传统医学对于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认识
    5.脊柱调曲法应用PELD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
        5.1 脊柱调曲法的理论基础
        5.2 PELD术后应用脊柱调曲手法的作用机制探析
        5.3 脊柱调曲法在PELD术后康复疗效的分析
    6.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伦理审查表
    附录3 JOA评分表
    附录4 VAS评分表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研课题
    三、获得奖励
    四、学术交流

(8)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
        1.1.1 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1.1.2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概述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1.2.1 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3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
        1.4.1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1.4.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分组
        2.2.3 实验方案
        2.2.4 观察指标
        2.2.5 腰椎前屈后伸角度的估算
        2.2.6 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疗效标准
        2.2.7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各结局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2.4 不良事件处理
        2.4.1 晕针
        2.4.2 滞针
        2.4.3 血肿
        2.4.4 断针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穴位的选择
    3.3 治疗方案的选择
    3.4 结果讨论
    3.5 整脊与推拿的研究
    3.6 整脊联合电针的治疗机制
        3.6.1 腰椎间盘退变
        3.6.2 机械性压迫或损伤
        3.6.3 炎症反应
        3.6.4 自身免疫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1.1.3 指标观测标准及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手术情况
        1.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 讨论
        1.3.1 A、B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1.3.2 A、B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疗效的评价对比
        1.3.3 PTED和FD比较
        1.3.4 几种常用的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比较
        1.3.5 BEIS技术的优越性
    1.4 结论
    1.5 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1.6 存在问题与展望
        1.6.1 存在的问题
        1.6.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2.1 化学髄核溶解术
        2.1.1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
        2.1.2 臭氧髓核溶解术
    2.2 经皮物理髓核切吸、热凝术技术
        2.2.1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
        2.2.2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
        2.2.3 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PCDN)
    2.3 内窥镜技术
        2.3.1 后路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
        2.3.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2.3.3 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FELD)
        2.3.4 后路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
    2.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附录B 魁北克腰痛残障量表
附录C SF-36,健康调查简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促进LDH椎间孔镜术后康复的临床观察[D]. 孙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王康.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7)
  • [3]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D]. 朱泽源.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4]以“筋骨并重”理论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与椎板开窗治疗青壮年LDH的疗效[D]. 王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在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廖鑫. 厦门大学, 2019(12)
  • [6]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德布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脊柱调曲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毕华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以臀部疼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分析[J]. 蔡鹏,孔清泉,宋跃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06)
  • [10]椎间孔镜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分析[D]. 周振涛.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2)

标签:;  ;  ;  ;  

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