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锌矿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董敬申,刘全军,盛洁,高亚龙,刘美琳[1](2021)在《矿物浮选分离硫化铜、硫化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金属铜、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有效地处理铜、锌矿石及对两者的高效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极大的意义。硫化铜矿以黄铜矿为主,通常与硫化锌矿中的闪锌矿伴生,因此对两者进行分离是选矿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由于磨矿过程中黄铜矿溶解出的铜离子会对闪锌矿造成明显的活化效果,使得两者可浮性相近,这是导致铜、锌矿物分离困难的主要原因。对于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抑锌浮铜,但在闪锌矿抑制剂研究方面深度不够,必须进一步研究不同抑制剂的抑制机理,从而更加清楚地调控矿浆环境及合理改变矿物的表面性质,以此增强抑制剂对闪锌矿的选择性。而发展新型氧化型药剂、外界物理化学方法改性以及研究抑铜浮锌的新方法是今后铜锌浮选分离的研究方向。
耿亮[2](2021)在《热预处理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铅锌是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大宗紧缺基础原材料,对其高效利用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铜铅锌硫化矿资源禀赋差,硫化矿物间因具有相同的电子源质点硫,导致表面性质极为相近,浮选分离难度大。本文以铜铅锌硫化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预处理方法,结合FITR、接触角、XPS、Zeta电位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铜铅锌硫化矿物表面氧化机制及浮选分离行为与机理,探索铜铅锌硫化矿高效浮选分离方法,为我国铜铅锌硫化矿的高效分离与综合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研究了热预处理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70℃热预处理,在pH>9的条件下黄铜矿表面受到强烈抑制,可浮性较差,浮选回收率低;而方铅矿与闪锌矿可浮性变化不大,浮选回收率受热预处理和pH影响较小。研究了热预处理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70℃的热预处理后,在pH>9的条件下铜铅、铜锌混合矿物浮选分离效果良好,而铅锌、铜铅锌混合矿物浮选分离效果较差,热预处理可实现铜铅、铜锌硫化矿物的有效分离。采用“铜铅混浮,热预处理分离-尾矿选锌”的工艺流程优先浮选铜铅矿物,混合精矿采用200℃热预处理4h后进行铜铅分离。在原矿含铜0.30%、铅2.13%、锌3.33%的情况下,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含铜21.25%、铅4.38%、锌5.72%,铜回收率72.51%的铜精矿;含铅48.65%、铜0.44%、锌7.26%,铅回收率81.67%的铅精矿;含锌46.13%、铜0.51%、铅5.21%,锌回收率81.02%的锌精矿。相比原工艺,铜精矿品位提高了5.53%、铜回收率提高了3.01%,铅精矿品位提高了1.53%、铅回收率提高了9.64%,热预处理实现了难选铜铅锌硫化矿的有效浮选分离与综合回收。采用FTIR、XPS、接触角、Zeta电位对铜铅锌硫化矿热预处理前后的表面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热预处理后丁基黄药仍可与方铅矿和闪锌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方铅矿和闪锌矿表面电位负移,而丁基黄药在黄铜矿表面没有明显的吸附特征,黄铜矿表面电位没有明显负移;同时黄铜矿和闪锌矿表面疏水性降幅较大,而方铅矿变化不明显;此外相对于黄铜矿,方铅矿与闪锌矿表面氧化更弱,处理后的黄铜矿矿浆中加入NaOH溶液后,Fe3+和OH-相互作用产生强亲水性的Fe(OH)3胶体,阻止了捕收剂丁基黄药对黄铜矿的吸附,导致黄铜矿的可浮性变差。
朱一民[3](2021)在《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文中指出本文收集了2020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部分浮选药剂的信息,分硫化矿捕收剂、氧化矿捕收剂、调整剂、浮选药剂的结构与性能和废水处理五个方面介绍并略加评论。
国鑫宇[4](2021)在《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环保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选矿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矿产资源日渐匮乏的环境下,部分稀贵矿产已渐渐走向枯竭。如今锌窑渣作为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渣中虽富集大量的有用金属但只能作废弃物丢存,因此为缓解金属资源匮乏的形势,对锌窑渣的综合回收势在必行。本论文将云南某炼锌厂中的锌窑渣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开展了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锌窑渣原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该原矿中Cu、Zn、Ag的含量较高,其品位分别为1.36%、2.57%和311.84g/t;原矿中C的含量高达11.34%,TFe含量约为30.55%;Cu主要是以硫化铜矿和金属铜的形式存在,银则以单质银和硫化物的形式存在。2.根据原矿的性质特点研究了锌窑渣的浮选工艺,试验主要研究了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调整剂种类及用量、矿浆p H、活化剂种类及用量、磨矿细度、精选次数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采用“一粗一精预先浮碳,一粗二精三扫,中矿顺序返回工艺浮选回收铜”的浮选工艺流程,在最优流程及药剂制度下,获得了品位为77.58%回收率为70.88%的碳精矿,Cu品位6.64%、回收率67.08%的铜精矿,且铜精矿产品中Ag的品位为1229.23g/t、Ag回收率71.43%,试验现象较稳定,产品指标较好。本论文提出了相较简单的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对锌窑渣中的有价元素进行了有效富集,并获得了较好的浮选指标,为锌窑渣的综合回收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陈章鸿[5](2021)在《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铅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国防、经济、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目前我国铜金属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随着铜铅锌矿资源不断开采、加工、利用,铜矿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铜消费的最低需求。老挝丰沙里省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矿石,开展该资源的高效分离与利用研究,对增加外部供给及解决同类矿石资源难分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先进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对矿石性质进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浮选探索试验、混合浮选试验、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优先浮选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可行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获得了满意的分离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原矿含铜、铅、锌较高,银不同程度地与硫化物伴生,各有用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矿石中原生硫化铜黄铜矿占82.1%、次生硫化铜占9.21%、其它铜占8.69%;矿石中铅赋存形式较为复杂,方铅矿占88.05%,但碳酸铅、硫酸铅和铅铁矾等形式存在的氧化铅合计11.95%,后者很难通过选矿充分富集回收;矿石中的锌呈闪锌矿产出占93.38%,而呈其他形式存在的氧化锌分布率相对较低。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表明:该复杂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离矿石。采用简单的硫化矿浮选药剂,即可得到高回收率的铜铅锌混合精矿,但混合精矿难以实现高效分离。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体系中,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铜粗选,是实现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开路试验采用极具特色的硫酸作为调整剂,亚硫酸钠和硫酸锌作为组合抑制剂,丁铵黑药和Z-200作为选择性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快速浮铜;选铜尾矿采用石灰及硫酸锌作为调整剂,乙硫氮作为选择性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锌。在原矿含Cu 2.05%、Pb 5.76%、Zn 3.24%时,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3.03%,回收率为76.51%,铜精矿含Pb 27.28%,含Zn2.92%;铅精矿品位39.60%,回收率47.99%,铅精矿含Cu 4.29%,含Zn7.05%;锌精矿品位49.29%,回收率为51.05%,锌精矿含Cu0.18%,含Pb 3.05%。通过实施弱酸性介质中快速优先浮铜、选铜中矿返回选铅的新工艺闭路试验,达到了有用矿物“能收早收、分类回收”的目的。在原矿含Cu 2.06%、Pb 5.79%、Zn 2.92%、Ag 443g/t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含Cu 20.18%、Pb 10.32%、Zn 1.52%,Cu回收率达到82.39%,且伴生银在铜精矿中含量高达2738g/t,回收率为52.00%;铅精矿含Pb 45.35%、Cu 2.43%、Zn 3.34%,Pb回收率达到71.51%,Ag的品位达728g/t,回收率为15%;锌精矿含Zn 42.21%、Cu 0.07%、Pb 2.55%,Zn回收率达到70.11%,Ag的品位达1643g/t,回收率为18%。本试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铜、铅、锌的高效分选及伴生银的综合回收,解决了该企过去只能廉价出售铜铅锌混合精矿的困境,为该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参考。
郎剑涛[6](2020)在《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多金属矿的铜铅分离问题一直是选矿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难点,本论文针对广东梅州铜铅复杂多金属硫化矿进行了分选工艺研究,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条件探索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改善了铜铅互含这一长期困扰该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类似复杂多金属矿的选别提供了技术参考。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约占矿石的80.31%;矿石含铜7.99%,含铅9.39%,含锌1.96%,含硫33.68%。其中铜、铅、锌、硫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分别赋存在黄铜矿、斑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等矿物中,各类矿物致密共生,嵌布粒度细,分选难度大。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针对该矿石含铜高、含铅高、含硫高复杂难分离的特点,分别采用部分混合浮选流程和优先浮选流程进行了原则流程探索试验,在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先铜后铅、先铅后铜的优先浮选试验。本论文主要开发了一种高效铜抑制剂,通过先铅后铜优先浮选条件试验,流程结构试验、流程优化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开路流程试验确定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和两次精选的浮选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和两次精选的浮选流程选铜,获得铅精矿指标品位54.87%,回收率69.81%,含Cu 7.63%;铜精矿品位24.90%,回收率65.68%,含Pb 5.12%。(2)闭路试验获得了合格的铜精矿和铅精矿产品,其中铜精矿含Cu 21.25%,含Pb 6.79%,铜回收率81.08%;铅精矿含Pb 53.26%,含Cu 8.56%,铜回收率74.12%。矿石伴生金属银也得到了有效回收,其中铅精矿中Ag的回收率为17.73%,铜精矿中Ag的回收率为71.24%,Ag的综合回收率到达了88.97%。
梁朝胜[7](2019)在《内蒙古某铜锌矿水射流破矿及其浮选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某铜锌矿矿区矿床储量大,铅锌硫等主要金属品位高,矿石中的有价元素含量较高,使得该铜锌多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厂采用“铜铅混浮-铜铅分离-铜铅混浮尾矿锌硫分离的部分混合浮选工艺”进行分选,获得了品位较高的铜、锌等单一精矿。矿石中有价元素都得到了一定的回收,获得的锌精矿回收率也较高,但铜选矿回收率偏低。本文引入了高压水射流技术,将其应用于铜锌矿矿物的粉碎,并与选矿中传统的球磨机粉碎进行对比,探寻水射流粉碎铜锌矿是否能够得到优异的效果。主要进行了水射流与球磨浮选对比实验以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研究了磨矿对浮选行为的影响,使用不同的磨矿方式对纯铜、锌矿物进行粉碎,探讨了水射流粉碎技术及传统的球磨粉碎技术在磨矿效果上的差异。对比水射流和球磨粉碎纯黄铜矿和闪锌矿,针对两种粉碎方式粉碎的纯铜和纯锌矿物,进行矿物表面形貌变化对比,以及表面元素差异性对比,探寻不同粉碎方式对矿物表面的影响。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探究了磨矿方式对抑制剂与闪锌矿作用的影响,使用拉曼光谱分析了闪锌矿与与抑制剂ZnSO4、Na2SO3作用后的表面生成的产物。究发现,对闪锌矿进行能谱分析发现,絮状物处测点物质除了ZnS所需S、Zn元素外,还有大量O、Fe元素存在,可以推测在球磨粉碎闪锌矿物表面生成许多大小不均匀而且与矿物表面成分有明显差异的Fe(OH)3、Fe(OH)2等亲水性物质,不利于后续浮选。通过拉曼光谱实验及浮选实验经水射流磨矿方式生产的闪锌矿产品与抑制剂作用更为明显,闪锌矿的矿物表面特征峰被削弱或遮盖,说明矿物表面被抑制物质ZnSO4和ZnSO3薄膜覆盖。高压水射流粉碎技术在铜锌共伴生硫化矿的应用,使矿物延自然晶界解理面解离,相对于传统铁介质球磨技术而言,高压水射流粉碎技术使矿物的单体解离度进一步提高。高压水射流粉碎技术由于粉碎时间短、磨矿过程中没有除水以外的介质参与,导致矿物界面较少被破坏,在实际矿物的浮选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谦[8](2019)在《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铜铅锌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要的基础材料。我国铜铅锌资源虽然丰富,是全世界铅锌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单一的金属矿床逐渐减少。因此,研究铜铅锌氧硫混合矿的综合利用,对补充铜铅锌矿资源的不足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西藏甲玛矿区铜铅锌氧硫混合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铜铅锌同步浮选和冶金分离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原矿含Cu 0.53%,含Pb 1.29%,含Zn 0.54%;Au和Ag含量分别为0.28g/t和23.6g/t,脉石成分主要有SiO2、CaO和Al2O3等;其中铜、铅、锌氧化率分别为40.21%、79.31%、84.83%;矿石中铜主要赋存在斑铜矿、砷铜铅矿、黄铜矿、硅孔雀石中,部分铜赋存在孔雀石、辉铜矿、锌孔雀石、铜铅铁矾、硫砷铜矿、黝铜矿、铜蓝及闪锌矿中;铅主要赋存在白铅矿、砷铜铅矿、方铅矿中,部分铅赋存在铜铅铁矾中;锌主要赋存在硅锌矿、异极矿及闪锌矿中,部分锌赋存在菱锌矿、锌孔雀石、砷铜铅矿、砷锌钙矿、硫砷铜矿中;各矿物之间相互嵌布包裹,嵌布粒度不均匀,氧化率极高,可浮性非常复杂,致使铜铅锌矿物浮选回收和分离都十分困难。基于原矿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论文采用“铜铅锌同步浮选—浮选精矿焙烧脱硫—焙烧渣浸出分离铅—浸出液萃取-电积分离回收铜和锌”的回收方案开展研究,并对各个阶段的工艺参数进行试验优化,获得浮选和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浮选开路流程试验确定了精选、扫选次数,最终采用一粗三精两扫,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混合精矿中Cu品位为7.72%,回收率为70.15%;Pb品位为22.17%,回收率为90.98%;Zn品位为4.81%,回收率为42.19%;Au品位为1.8g/t,回收率为47.41%;Ag品位为340.4g/t,回收率为77.32%的技术指标。混合精矿焙烧浸出试验获得的低品位铅精矿(品位为25%30%)交由冶炼厂冶炼回收。浸出液中铜的浸出率为87.43%,锌的浸出率为64.38%,通过萃取-电积可将铜和锌分别回收。论文采用选冶联合的工艺流程,最大化实现了铜铅锌氧硫混合矿的回收应用。
尧章伟[9](2019)在《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铅锌硫化矿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铅锌硫化矿的选矿重点和难点都在于铅锌分离,其分离难的原因在于铅锌原子具有相似的外层电子结构,可浮性相近。除此之外矿浆以及回水中Cu2+等难免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作用,因此通常需要氰化物才能得到较好的分选效果。随着我国对环保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氰化法等对环保产生压力的处理方法难以适应当前环保要求,因此因此铅锌硫化矿的浮选分离研究对高效、绿色利用铅锌硫化矿产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四川九龙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选参数条件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种类、捕收剂用量、抑制剂种类、抑制剂用量等条件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获得了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占85%、乙黄用量40g/t、抑制剂硫酸锌+硫化钠用量为2000g/t+500g/t、石灰用量6000g/t、硫酸铜用量150g/t、丁黄用量80g/t、2#油40g/t。在此条件下进行开路试验最终确定铅锌均采用"一粗两扫三精"流程,最终进行闭路试验,在原矿含铅2.25%、含锌6.02%以及含银63g/t的情况下获得了品位51.31%,回收率88.36%的铅精矿,其中含锌6.06%;锌品位45.13%,锌回收率87.42%的锌精矿。铅精矿中含银684.74g/t,银回收率达到41.93%。为进一步提高铅锌中伴生银回收率,降低石灰用量和矿浆pH,采用了腐殖酸钠和石灰组合抑制黄铁矿,其效果显着。在腐殖酸钠用量为300g/t、石灰用量为3000g/t,硫酸铜用量150g/t、丁黄用量80g/t、2#油40g/t的条件下进行闭路试验,获得了品位51.06%,回收率88.16%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4.53%,回收率86.25%的锌精矿。铅精矿中含银872.1g/t,铅精矿中银回收率为53.98%。相比于单独使用石灰作为黄铁矿的抑制剂,银回收率提高了12.05%。对锌精矿进行XRD以及多元素分析,发现锌精矿含铁18.76%,含硫32.37%,说明主要锌矿物为高铁闪锌矿。这就解释了锌精矿品位不高即只达到45.13%的原因。
王衡嵩,魏志聪,曾明,彭蓉,薛晨[10](2019)在《铜锌矿物分离中闪锌矿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铜锌矿物分选中,大多采用抑制锌矿物浮选铜矿物的工艺,因此对闪锌矿抑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对于提高铜锌矿浮选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铜锌矿物浮选分离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无机抑制剂、有机抑制剂和组合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实践,并指出了研制高效、廉价、环保、无毒抑制剂是未来铜锌分离抑制剂研究发展的方向。
二、铜锌矿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锌矿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矿物浮选分离硫化铜、硫化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浮选分离工艺 |
1.1 铜锌矿物优先浮选 |
1.2 铜锌混合浮选-混合精矿分离 |
2 铜锌矿物浮选分离药剂 |
2.1 选择性捕收剂 |
2.2 抑锌浮铜 |
2.3 抑铜浮锌 |
3 铜锌分离的绿色方法及新研究 |
4 结语 |
(2)热预处理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铜铅锌资源状况 |
1.2 铜铅锌硫化矿表面氧化影响机制 |
1.2.1 黄铜矿 |
1.2.2 方铅矿 |
1.2.3 闪锌矿 |
1.2.4 表面氧化对硫化矿可浮性的影响 |
1.2.5 表面氧化对药剂与硫化矿作用的影响 |
1.3 铜铅锌硫化矿选矿回收技术进展 |
1.3.1 铜铅锌硫化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2 铜铅锌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4 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难点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纯矿物试样 |
2.2 试验药剂与主要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热预处理过程 |
2.3.2 浮选试验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2.3.5 接触角试验 |
2.3.6 XPS分析 |
2.3.7 Zeta电位分析 |
第三章 热预处理对单一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
3.1 热预处理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热预处理温度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热预处理时间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矿浆pH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4 捕收剂浓度对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 热预处理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1 热预处理温度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2 热预处理时间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3 矿浆pH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4 捕收剂浓度对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 热预处理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1 热预处理温度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2 热预处理时间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3 矿浆pH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4 捕收剂浓度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预处理对单一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
4.1 热预处理对铜铅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1.1 热预处理温度对铜铅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1.2 热预处理时间对铜铅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1.3 矿浆pH对铜铅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1.4 捕收剂浓度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2 热预处理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2.1 热预处理温度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2.2 热预处理时间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2.3 矿浆pH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2.4 捕收剂浓度对铜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3 热预处理对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3.1 热预处理温度对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3.2 热预处理时间对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3.3 矿浆pH对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3.4 捕收剂浓度对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4 热预处理对铜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4.1 热预处理温度对铜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4.2 热预处理时间对铜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4.3 矿浆pH对铜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4.4 捕收剂浓度对铜铅锌混合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杂铜铅锌硫化矿热预处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
5.1 呷村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性质分析 |
5.2 现场工艺流程及生产指标 |
5.3 呷村铜铅锌硫化矿热预处理浮选试验研究 |
5.3.1 磨矿细度对铜铅混合浮选的影响 |
5.3.2 组合捕收剂用量对铜铅混合浮选的影响 |
5.3.3 石灰用量对铜铅混合浮选的影响 |
5.3.4 硫酸锌用量对铜铅混合浮选的影响 |
5.4 热预处理对铜铅浮选分离的影响 |
5.5 锌浮选条件试验 |
5.5.1 硫酸铜用量对锌浮选的影响 |
5.5.2 石灰用量对锌浮选的影响 |
5.5.3 捕收剂用量对锌浮选的影响 |
5.6 新工艺小型闭路流程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铜铅锌硫化矿热预处理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
6.1 FTIR研究 |
6.2 接触角分析 |
6.3 XPS分析 |
6.4 Zeta电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矿捕收剂 |
1.1 新型铜钴捕收剂BK404B |
1.2 新型铜捕收剂PJ-9 |
1.3 乙硫氮、丁胺黑药、25#黑药组合捕收剂 |
1.4 酯类捕收剂PZA |
1.5 Z-200和丁铵黑药混用 |
1.6 EP2 铜捕收剂 |
1.7 锑矿混合浮选捕收剂A83 |
1.8 BK-404 与1801组合捕收剂 |
1.9 铜捕收剂BK916 |
1.10 丁铵黑药与丁基黄药混用 |
1.11 黄药酯与Z-200混用 |
1.12 Z-200+乙硫氮作为组合捕收剂 |
1.13 BK 916作铜捕收剂、BK 906作铅捕收剂 |
1.14 PG-20 做脱硫捕收剂 |
1.15 Z-200为捕收剂优先浮选硫化铜矿物 |
2 氧化矿捕收剂 |
2.1 丁基黄药和EF105作为氧化锑捕收剂 |
2.2 油酸钠(NaOL)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捕收剂 |
2.3 地沟油改性 |
2.4 DZY-10稀土捕收剂 |
2.5 锡石浮选高效捕收剂GX-4和辅助捕收剂P86 |
2.6 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N-[3-二甲胺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 |
2.7 锂云母捕收剂ZL-01 |
2.8 GY10为捕收剂浮选磷 |
2.9 常温磷灰石捕收剂DN-6 |
2.10 磁化油酸钠 |
2.11 十二烷基胺类阳离子捕收剂 |
2.12 油酸为捕收剂脱镁 |
2.13 十二胺为捕收剂浮选锂矿 |
2.14 硫化钠浮选铜冶炼渣 |
2.15 辛基异羟肟酸、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浮选黑钨 |
2.16 金属配位离子苯甲羟肟酸类Pb-BHA捕收剂浮选钨 |
2.17 醚胺类捕收剂 DXY-1 |
2.18 磁化水和磁化油酸纳 |
2.19 捕收剂DTL-1磁选铁精矿反浮选脱铝 |
2.20 十二胺盐酸 盐浮选长石 |
2.21 锂云母捕收剂 ZL-01 |
3 浮选调整剂 |
3.1 Na2S、NaHS |
3.2 甲基纤维素抑制滑石 |
3.3 ZY锌抑制剂 |
3.4 MZ2活化白钨矿 |
3.5 CMC作MgO脉石的抑制剂 |
3.6 苛性淀粉为重晶石抑制剂 |
3.7 海藻酸钠 |
3.8 石灰+羧化壳聚糖抑制硫 |
3.9 磷酸抑制石英 |
3.10 BK 512(无机盐类组合抑制剂)抑制方铅矿 |
3.11 FS活化黄铁矿 |
3.12 LY抑制黄铁矿 |
3.13 LY-3抑制黄铁矿 |
3.14 瓜尔豆胶 |
3.15 有机和无机组合抑制剂抑制毒砂 |
3.16 酸化水玻璃和ATM |
3.17 单宁 |
3.18 CF抑制剂 |
3.19 硫酸铵活化氧化铜 |
3.20 改性聚丙烯酰胺 |
3.21 海水 |
3.22 硫铁矿活化剂QH |
3.23 石灰+硫酸锌+亚硫酸钠抑制铅 |
3.24 漂白粉+过硫酸钠抑制硫 |
3.25 柠檬酸 |
4 浮选药剂的结构与性能 |
4.1 铝土矿捕收剂设计 |
4.2 十二烷基磷酸酯分子结构特性 |
4.3 建立带有混合效应的非线性模型 |
4.4 不同头基尺寸捕收剂组合研究 |
4.5 十二胺、十四胺、十六胺与癸醚胺中不同的分子结构对泡沫浮选性能的影响 |
5 选矿废水处理 |
5.1 响应面回归分析法应用于磷矿浮选回水领域 |
5.2 用响应曲面法对Fenton氧化法处理选矿废水的工艺进行优化 |
5.3 絮凝剂NHX处理选矿废水 |
5.4 微电解Fenton法处理硫铵酯-苯甲羟肟酸-苯胺黑有机废水 |
5.5 金属离子调控淀粉大分子结构-磁絮凝高效沉淀分离净化技术 |
5.6 聚合硫酸铁沉降+ZJYH03氧化法 |
6 结 语 |
(4)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窑渣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 |
1.1.1 锌窑渣的来源 |
1.1.2 锌窑渣的性质及问题 |
1.1.3 锌窑渣的工艺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设备及药剂 |
2.1 试验矿样的采取与制备 |
2.3 试验药剂 |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及试验方案 |
3.1 试样性质简述 |
3.2 化学组成 |
3.2.1 原矿XRF分析 |
3.2.2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3.3 原矿中目的元素的物相分析 |
3.3.1 铜的物相分析 |
3.3.2 锌的物相分析 |
3.3.3 银的物相分析 |
3.4 原矿XRD分析 |
3.5 原矿粒度分析 |
3.6 矿物组成 |
3.7 扫描电镜分析 |
3.8 工艺矿物学小结 |
3.9 试验方案的拟定 |
第四章 选矿试验研究 |
4.0 磨矿曲线的绘制 |
4.1 方案试验 |
4.1.1 直接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2 浮选预脱碳—再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3 磁选收铁—再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4 探索实验小结 |
4.2 碳浮选条件试验 |
4.2.1 浮碳捕收剂用量试验 |
4.2.2 浮碳起泡剂用量试验 |
4.2.3 浮碳精扫选次数试验 |
4.3 .铜浮选条件试验 |
4.3.1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1.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4.3.1.2 捕收剂用量试验 |
4.3.2 粗选调整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2.1 矿浆pH值条件试验 |
4.3.2.2 pH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3.2.3 水玻璃用量试验 |
4.3.2.4 CMC用量试验 |
4.3.3 粗选活化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3.1 CuSO_4 用量试验 |
4.3.3.2 粗选Na_2S用量试验 |
4.3.4 球磨机中添加Na_2CO_3、Na_2S用量对比试验 |
4.3.5 粗选矿浆浓度条件试验 |
4.3.6 粗选浮选时间条件试验 |
4.3.7 磨矿细度校正试验 |
4.3.8 精矿条件试验 |
4.3.8.1 精选抑制剂种类试验 |
4.3.8.2 精选Na_2S用量试验 |
4.3.9 粗精矿再磨细度条件试验 |
4.3.10 精选次数条件试验 |
4.4 浮选流程结构对比开路试验 |
4.5 浮选流程闭路试验 |
4.5.1 闭路探索试验 |
4.5.2 第一次闭路试验 |
4.5.3 第二次闭路试验 |
4.6 重复闭路验证试验 |
4.7 闭路优化试验 |
4.7.1 闭路结构优化试验 |
4.7.2 闭路药剂优化试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锌窑渣选矿产品质量分析 |
5.1 产品多元素分析 |
5.2 产品粒度分析 |
5.3 沉降试验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5)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铅锌矿资源概况 |
1.1.1 铜铅锌金属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1.1.2 铜铅锌资源概述 |
1.2 铜铅锌矿床分类及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
1.2.1 铜铅锌矿床类型 |
1.2.2 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
1.3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现状 |
1.3.1 常规浮选工艺 |
1.3.2 其他浮选工艺 |
1.3.3 矿浆调控浮选新工艺 |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化学组成研究 |
3.1.1 原矿X荧光光谱分析 |
3.1.2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
3.1.3 矿石中铜、铅、锌、银物相分析 |
3.2 矿物特性研究 |
3.2.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3.2.2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
3.2.3 矿石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3.3 矿石中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征 |
3.4 不同磨矿细度下主要矿物的解离度 |
3.5 影响浮选的工艺矿物学因素探讨 |
3.6 工艺矿物学研究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精矿分离试验研究初探 |
4.1 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
4.2 铜铅锌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
4.2.1 磨矿细度试验 |
4.2.2 石灰用量试验 |
4.3 铜铅部分混合浮选及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
4.3.1 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用量试验 |
4.3.2 粗选捕收剂用量试验 |
4.3.3 铜铅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试验研究 |
5.1 铜铅锌优先浮选探索试验 |
5.2 优先浮选条件试验 |
5.2.1 磨矿细度试验 |
5.2.2 浮铜时间的确立 |
5.2.3 不同组合抑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
5.2.4 不同组合捕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
5.2.5 石灰用量试验 |
5.2.6 乙硫氮用量试验 |
5.2.7 硫酸铜用量试验 |
5.2.8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
5.3 小结 |
第六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优化研究 |
6.1 优先浮选开路试验 |
6.2 优先浮选闭路试验 |
6.3 产品多元素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6)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铅资源概况 |
1.1.1 铜铅的理化性质 |
1.1.2 铜铅的主要用途 |
1.1.3 铜铅资源形势 |
1.2 铜铅矿床类型和主要矿物 |
1.2.1 铜矿床类型 |
1.2.2 铅锌矿床类型 |
1.2.3 铜、铅的主要矿物 |
1.3 铜铅复杂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磨矿细度 |
1.3.2 浮选工艺流程 |
1.3.2.1 优先浮选流程 |
1.3.2.2 混合浮选流程 |
1.3.2.3 部分混合浮选流程 |
1.3.2.4 等可浮选流程 |
1.3.2.5 其他工艺流程 |
1.3.3 浮选药剂制度 |
1.3.3.1 抑铜浮铅 |
1.3.3.2 抑铅浮铜 |
1.3.3.3 联合法 |
1.4 项目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原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的构造、结构 |
3.1.1 构造 |
3.1.2 结构 |
3.2 矿石的化学成分 |
3.2.1 矿石X荧光分析和化学多元素分析 |
3.2.2 矿石的X-衍射分析 |
3.3 矿石的矿物组成 |
3.4 矿石中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3.4.1 硫化物 |
3.4.2 氧化物 |
3.4.3 碳酸盐 |
3.4.4 硅酸盐 |
3.4.5 硫酸盐 |
3.4.6 磷酸盐 |
3.5 铜铅锌硫的赋存状态 |
3.5.1 铜的赋存状态 |
3.5.2 铅的赋存状态 |
3.5.3 锌的赋存状态 |
3.5.4 硫的赋存状态 |
3.6 -74μm占70%时目的矿物解离度特征 |
3.6.1 主要目的矿物的共生关系分析 |
3.6.2 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
3.6.3 主要目的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
3.7 结论与启示 |
3.7.1 结论 |
3.7.2 启示 |
第四章 原则流程探索试验研究 |
4.1 部分混合浮选流程探索 |
4.2 先铅后铜优先浮选流程探索 |
4.3 浮选原则流程的确定 |
第五章 选铅试验研究 |
5.1 磨矿细度试验 |
5.2 CaO用量试验 |
5.3 KM-40用量试验 |
5.4 KM-40作用时间试验 |
5.5 选铅捕收剂种类试验 |
5.6 选铅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六章 选铜试验研究 |
6.1 硫化钠用量试验 |
6.2 闪锌矿的抑制剂用量试验 |
6.3 黄铁矿的抑制剂种类试验 |
6.4 黄铁矿的组合抑制剂用量试验 |
6.5 选铜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七章 流程试验 |
7.1 开路流程试验 |
7.2 闭路流程试验 |
7.3 闭路精矿产品化学多元素分析 |
7.4 不足及展望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7)内蒙古某铜锌矿水射流破矿及其浮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铜锌资源分布及其主要用途 |
1.2 铜锌矿选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铜锌浮选工艺 |
1.2.2 铜锌浮选药剂 |
1.2.3 水射流磨矿简介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1.7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
1.8 水射流磨矿制样流程示意图 |
2 试验样品、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纯矿物的来源及其性质 |
2.2 实际矿物矿样的来源 |
2.3 试验药剂和设备 |
2.3.1 试验药剂 |
2.3.2 试验仪器 |
2.4 试验研究方法 |
2.4.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2.4.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2.4.3 zeta电位分析 |
3 高压水射流和球磨差异性粉碎铜锌矿对比试验 |
3.1 试验设备和试验材料 |
3.2 试验流程 |
3.3 水射流差异性磨矿研究 |
3.4 矿物工艺学研究 |
3.4.1 试样多元素分析 |
3.4.2 矿物构造与组成 |
3.4.3 试样的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磨矿方式下黄铜矿及闪锌矿纯矿物的矿物表面试验研究 |
4.1 磨矿方式对黄铜矿物和闪锌矿表面的影响 |
4.2 磨矿方式对黄铜矿物和闪锌矿表面能谱分析 |
4.2.1 黄铜矿物表面能谱分析 |
4.2.2 闪锌矿物表面能谱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不同的磨矿方式下黄铜矿及闪锌矿纯矿物的矿物浮选及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
5.1 浮选试验 |
5.1.1 抑制剂Na_2SO_3/ZnSO_4与闪锌矿表面作用机理 |
5.1.2 铜离子活化条件下不同磨矿方式闪锌矿抑制剂作用浮选试验 |
5.1.3 黄铜矿在抑制条件下浮选试验 |
5.2 zeta电位测试 |
5.3 不同磨矿方式下抑制剂对黄铜矿物和闪锌矿表面的作用 |
5.3.1 试验流程 |
5.3.2 抑制剂Na_2SO_3/ZnSO_4与闪锌矿表面作用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际矿物实验 |
6.1 粗选条件实验 |
6.1.1 铜锌矿粗选捕收剂T-Cu用量实验 |
6.1.2 铜锌矿粗选捕收剂药剂反应时间实验 |
6.1.3 铜锌矿粗选矿浆浓度条件实验 |
6.1.4 铜锌矿粗选浮选时间条件实验 |
6.1.5 铜锌矿粗选T-Cu用量优化条件实验 |
6.2 不同磨矿方式铜锌矿粗选条件对比实验 |
6.3 不同磨矿方式铜锌矿精选选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铅锌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1.1 铜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1.2 铅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1.3 锌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1.2 铜铅锌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
1.2.1 铜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
1.2.2 铅锌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
1.3 铜铅锌矿的选矿技术现状 |
1.3.1 铜铅锌矿浮选困难的原因 |
1.3.2 铜铅锌矿的选矿工艺现状 |
1.3.3 铜铅锌矿的选矿药剂现状 |
1.4 项目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样矿样的采取及制备 |
2.2 试验主要药剂 |
2.3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原矿性质研究 |
2.4.2 工艺流程的选择和确定 |
2.4.3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
2.4.4 焙烧—浸出探索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原矿性质研究 |
3.1 原矿化学性质及物质组成 |
3.1.1 化学多元素分析 |
3.1.2 原矿中铜铅锌的物相分析 |
3.2 矿石的结构构造 |
3.2.1 矿石的构造 |
3.2.2 矿石的结构 |
3.3 矿石矿物成分及嵌布粒度特征 |
3.3.1 原矿矿物组成 |
3.3.2 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
3.4 铜铅锌载体矿物的嵌布粒度及单体解离度分析 |
3.4.1 铜铅锌主要载体矿物的粒度特征 |
3.4.2 铜铅锌主要载体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
3.5 铜铅锌的赋存状态 |
3.5.1 铜的赋存状态 |
3.5.2 铅的赋存状态 |
3.5.3 锌的赋存状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石的浮选试验研究 |
4.1 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
4.1.1 磨矿细度对浮选的影响 |
4.1.2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
4.1.3 分散剂对浮选的影响 |
4.1.4 黄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
4.1.5 丁铵黑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
4.2 浮选开路流程试验 |
4.3 浮选闭路试验 |
4.4 精矿和尾矿产品分析 |
4.4.1 精矿和尾矿多元素分析 |
4.4.2 产品铜铅锌物相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浮选铜铅锌混合精矿焙烧—浸出探索试验研究 |
5.1 混合精矿焙烧探索试验 |
5.1.1 混合精矿焙烧 |
5.2 焙烧渣浸出探索试验 |
5.2.1 浸出温度条件试验 |
5.2.2 烧渣浸出硫酸用量条件试验 |
5.2.3 烧渣浸出液固比条件试验 |
5.2.4 烧渣浸出时间条件试验 |
5.3 焙烧渣浸出前后的形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
(9)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铅锌资源概况 |
1.1.1 世界铅锌资源储量与分布 |
1.1.2 我国铅锌储量与资源分布 |
1.2 铅锌硫化矿性质简介 |
1.2.1 硫化铜矿物的分类及性质 |
1.2.2 方铅矿、闪锌矿的性质 |
1.2.3 黄铁矿的性质 |
1.2.4 银矿物的种类及性质 |
1.3 硫化铅锌矿的处理方法 |
1.3.1 优先浮选法 |
1.3.2 全混合浮选流程 |
1.3.3 部分混合浮选 |
1.3.4 等可浮浮选法 |
1.3.5 分支浮选法 |
1.3.6 异步混合浮选法 |
1.3.7 无捕收剂浮选法 |
1.3.8 电位调控浮选法 |
1.3.9 选-冶联合法 |
1.4 铅锌硫化矿浮选药剂 |
1.4.1 铅锌硫化矿浮选捕收剂 |
1.4.2 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捕收剂研究进展 |
1.4.3 铅锌分离困难的原因 |
1.4.4 闪锌矿无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1.4.5 闪锌矿无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6 有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1.4.7 有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8 黄铁矿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9 无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10 有机抑制剂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原矿工艺矿物学特征 |
2.1.1 原矿样品的制备 |
2.2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2.2.1 铅锌物相分析 |
2.3 试验仪器 |
2.4 试验药剂 |
2.5 研究方法 |
2.5.1 浮选实验方法 |
第三章 铅锌浮选工艺参数研究 |
3.1 磨矿曲线的绘制 |
3.2 磨矿细度试验 |
3.3 铅浮选优化试验 |
3.3.1 石灰用量试验 |
3.3.2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实验 |
3.3.3 组合捕收剂种类试验 |
3.3.4 抑制剂种类试验 |
3.4 锌浮选优化试验 |
3.4.1 活化剂用量试验 |
3.4.2 丁黄用量试验 |
3.4.3 全开路流程试验 |
3.5 全流程闭路试验 |
3.6 精矿产品质量考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回收条件优化实验 |
4.1 腐殖酸钠和石灰组合用量实验 |
4.2 全流程闭路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不足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10)铜锌矿物分离中闪锌矿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铜锌矿物分离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
1.1 铜锌矿物分离困难的原因 |
1.2 改善铜锌矿物分离的措施 |
2 无机抑制剂 |
2.1 无氰抑制剂 |
2.1.1 硫酸锌与无机碱类二元组合抑制剂 |
(1) 硫酸锌与氢氧化钠组合 |
(2) 硫酸锌与石灰组合 |
(3) 硫酸锌与碳酸钠组合 |
(4) 硫酸锌与硫化钠组合 |
2.1.2 硫氧化合物与硫酸锌二元组合抑制剂 |
(1) 亚硫酸 (钠) 与硫酸锌组合 |
(2) 亚硫酸氢钠与硫酸锌组合 |
(3) 连二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组合 |
(4) 焦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组合 |
(5) 硫代硫酸钠与硫酸锌组合 |
2.1.3 多元组合抑制剂 |
2.2 有氰抑制剂 |
2.2.1 含氰化物的组合抑制剂 |
2.2.2 含铁氰化物的组合抑制剂 |
3 有机抑制剂 |
3.1 单一有机抑制剂 |
3.1.1 鞣酸、刚果红 |
3.1.2 巯基乙酸和巯基乙醇 |
3.1.3 D1抑制剂 |
3.1.4 Yn抑制剂 |
3.2 有机抑制剂与无机抑制剂组合 |
3.2.1 Z- 206与硫酸锌组合 |
3.2.2 DT与硫酸锌组合 |
3.2.3 YK-5与硫酸锌组合 |
3.2.4 DMDC、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组合 |
3.2.5 焦磷酸钠与柠檬酸钠组合 |
4 结 语 |
四、铜锌矿选矿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物浮选分离硫化铜、硫化锌的研究进展[J]. 董敬申,刘全军,盛洁,高亚龙,刘美琳. 有色金属工程, 2021(08)
- [2]热预处理对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耿亮.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J]. 朱一民.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2)
- [4]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D]. 国鑫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陈章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D]. 郎剑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内蒙古某铜锌矿水射流破矿及其浮选行为研究[D]. 梁朝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D]. 张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D]. 尧章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铜锌矿物分离中闪锌矿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王衡嵩,魏志聪,曾明,彭蓉,薛晨.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