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慧赟[1](2020)在《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是一组包括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内的临床症候群,到目前为止,全球关于Met S的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研究采取这四种标准(CDS2013标准、JIS标准、IDF标准、ATPIII标准)对Met S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分析Met S的流行现状,并对这四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性,为开展Met S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考虑到肝酶在Met S发生中可能起的作用以及以往研究结果出现的矛盾,本研究对ALP与Met S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研究方法收集某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数据,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对这四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采用四分位数法将ALP指标分成四组,即Q1、Q2、Q3和Q4,以Q1为参照组,分别拟合未调整协变量和调整协变量后的二分类logisitc回归模型,分析ALP不同水平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的影响。采用ROC曲线分析ALP对Met S的诊断价值,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ALP与代谢综合征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1561人,平均年龄45.7±14.67岁。JIS标准下患病率最高,为26.6%,其次为ATP III标准(25.8%),接下来是IDF标准(20.3%)和CDS标准(19.3%)。以JIS标准和ATP III标准诊断的一致性最高。总人群中Met S组ALP水平为81.87±24.23mmol/L,非Met S组为74.09±22.48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84,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ALP水平与代谢组分异常数目呈正相关,尤以女性人群中为甚(rs=0.360,P<0.001)。在总人群中,在未调整的模型中,以Q1为参照组,Q3和Q4组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分别是Q1的1.827倍和2.506倍。调整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协变量后,ALP Q4组患代谢综合征风险是Q1组的1.903倍。当按性别分层分析后,以女性人群关联性为甚。在总人群中,ALP水平对代谢综合征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7(95%CI:0.583-0.632),在女性人群中诊断价值更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0.692-0.763)。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ALP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研究结论(1)四种诊断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的一致性较高。(2)血清ALP水平的升高与Met S的发病风险有关,尤其是在女性人群中。(3)血清ALP水平对代谢综合征具有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女性人群中。(4)血清ALP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罗辉[2](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孙晓娟[3](2016)在《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军队师以上干部是领导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研究表明师以上干部健康状态堪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患病率高,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目前防治慢性病最基本、有效和节约的方法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而健康素养作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在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技能,转变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公共卫生方向研究健康结局多以慢性病作为切入点,然而慢性病种类繁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腰腿痛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防治重点均不同。因师以上干部慢性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而这些疾病多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四种主要的组分(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相关,并且代谢综合征也是慢性病的一种,因此本研究定量研究拟以代谢综合征作为例,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目的:本课题通过描述性回顾和系统评价梳理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假设依据,对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分别进行健康素养和代谢综合征现况调查,质性分析健康素养与慢性病的关系,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定量研究发现的结果,为师以上干部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回顾、系统评价、Meta分析、问卷调查法、现况调查、多阶段的分层整群抽样、数理统计分析和分析归纳法等方法。首先应用描述性回顾的方法分析健康素养、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重点梳理健康素养定义、内涵和维度、评估工具和相关理论、代谢综合征概念和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国内外健康素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动态,为下一步健康素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男/女不同年龄段、不同研究年份和不同地区的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的设计方式,选择一份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素养问卷,一份临床视角的健康素养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现况调查法,在南战区所辖5个省份采用多阶段的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完成两种视角的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判断两种量表适用性。同时抽取当年度师以上干部健康体检相关数据,分析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和代谢综合征现状,探讨健康素养和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两者的关系。为验证和完善定量研究发现,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面谈形式和半固定格式的问卷访谈,探讨具备高/低健康素养的师以上干部在关于慢性病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解释健康素养对慢性病的影响。本研究使用Stata 1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并核对,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用Atlas.ti 5.0软件分析质性研究结果。结果:(一)基于IDF诊断标准(2005年)的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1.检索结果。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找2005年7月至2015年6月间相关文献,共有129篇文献纳入研究。研究总人数为646773名。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发现应用IDF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2.2%(95%CI:20.7%-23.7%)。3.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患病率为21.1%(95%CI:19.5%-22.7%),女性患病率为21.8%(95%CI:19.8%-23.7%),男女间患病率的不同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6.9%(95%CI:5.6%-8.2%),12.7%(95%CI:9.9%-15.5%),22.2%(95%CI:19.0%-25.4%),30.3%(95%CI:26.4%-34.3%),35.8%(95%CI:30.8%-40.8%)和38.7%(95%CI:34.4%-43.1%)。Cochran-Armitage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不同年龄段男女患病率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除≥50-60岁年龄段外,其余五个年龄段(≥20-30岁、≥30-40岁、≥40-50岁、≥60-70岁、≥70岁)男女间患病率的不同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男女间总患病率不同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起始研究年份为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患病率分别为12.7%(12.1%-13.3%)、13.1%(9.2%-16.9%)、14.8%(9.8%-19.8%)、26.7%(20.0%-33.3%)、24.7%(18.3%-31.2%)、26.0%(22.2%-29.8%)、23.6%(20.4%-26.9%)、25%(19.1%-30.9%)、20.1%(16.2%-24.0%)、18.8%(14.5%-23.1%)、23.8%(15.8%-31.7%)、20.3%(19.2%-21.4%)和28.5%(27.7%-29.3%)。南、北方患病率分别为19.1%(17.5%-20.8%)和25.5%(23.1%-28.0%)。4.敏感性分析。对于总体患病率、不同性别患病率、不同年龄段患病率、男女不同年龄段患病率、不同研究年份患病率、南北方患病率的敏感性分析,依次单独删除一篇文献,将剩下的研究重新进行合并,表明每项研究均均匀分布在总的合并患病率的两侧,对总的合并患病率影响不大。对于男女患病率的差异性比较和男女不同年龄段患病率的差异性比较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上述两种差异性比较分析中每项研究均均匀分布在总的合并效应量的两侧,对总的合并效应量影响不大。5.发表偏倚。除总体患病率的分析和男性患病率的分析中存在发表偏倚外,其余各亚组分析均不存在发表偏倚。6.Meta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只有地域对解释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地域和研究年份可能解释一部分异质性原因。(二)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1.多阶段的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样本714份,实际完成633份问卷,有效率为88.6%。2.选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作为公共卫生视角评价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作为临床视角评价表。结果表明,运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和《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633名师以上干部具备高健康素养比例分别为51.82%和100%。3.运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师以上干部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1.82%。其中,具备基本知识与信念的比例为54.81%、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比例为1.48%、具备基本技能的比例为98.52%。师以上干部具备健康素养及基本知识与信念、基本技能的比例显着高于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p<0.05),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比例显着低于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p<0.05)。4.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对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有显着影响(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与男性相比具备高健康素养的OR(95%CI)为3.426(1.881-6.242)、年龄的高健康素养OR(95%CI)为0.839(0.796-0.885)、在婚与非婚(未婚、丧偶与离异)相比具备高健康素养的OR(95%CI)为2.463(0.170-0.973)和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具备高健康素养的OR(95%CI)为0.565(0.400-0.800)。女性与男性相比具备高基本知识与信念的OR(95%CI)为0.446(0.267-0.744)、年龄的高基本知识与信念OR(95%CI)为0.944(0.903-0.987)和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具备高基本知识与信念的OR(95%CI)为0.610(0.439-0.847)。未发现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有影响因素的变量。年龄的高基本技能OR(95%CI)为0.829(0.717-0.960)。(三)代谢综合征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1.调查对象中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分别为89人、349人和19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4.10%,55.13%和30.77%。超重且中心性肥胖(52.71%)是高危人群最常见的异常指标。血压升高(70.83%)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组分。代谢综合征患者4种组分均异常为3人(1.54%),3种组分异常为64人(32.82%),2种组分异常为128人(65.64%)。高危人群3种指标异常为17人(4.87%),2种指标异常为163人(46.70%),1种指标异常为169人(48.42%)。2.单变量分析结果提示,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文化程度和家族史对师以上干部健康状况有显着的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基本知识与信念与低基本知识与信念相比,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0.228(0.144-0.359)、高健康素养与低健康素养相比,代谢综合征OR(95%CI)为0.524(0.323-0.850)、女性比男性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0.408(0.204-0.818)、年龄的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1.060(1.005-1.118),在婚比非婚(单身、离异、丧偶)相比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0.354(0.145-0.866)、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相比,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1.495(1.015-2.200)、本科以上学历比大专/本科学历相比,代谢综合征的OR(95%CI)为0.495(0.329-0.746)。高基本知识与信念与低基本知识与信念相比,高危人群的OR(95%CI)为0.018(0.005-0.070)、女性比男性高危人群的OR(95%CI)为0.108(0.041-0.285)。(四)代谢综合征与慢性病质性研究结果1.健康素养对慢性病信息获取、处理和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高健康素养和较低健康素养调查对象对慢性病关注程度不同。具备不同健康素养的师以上干部,对慢性病信息的获取过程和处理过程影响不同,而在理解过程中影响结果基本相同,但影响理解的程度不同。2.健康素养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较高健康素养和较低健康素养者在对饮食、身体活动、饮酒和吸烟的认识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上,较高健康素养者比较低健康素养者能更具体地说出措施。而戒烟限酒方面较高健康素养者比较低健康素养者执行得更好。结论:(一)近10年来我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较高,是成年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复杂性,根据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男女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干预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进而促进人群健康状态。(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表》更适合本调查人群,有必要加强对健康素养评估工具深层次的研究。影响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的因素错综复杂,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预方式,以提高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尤其是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部队官兵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稳定军队发展。(三)师以上干部代谢综合征情况不容乐观。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在年龄结构上相似,同一地区部队的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相近,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南战区师以上干部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职业特点和生活习惯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建议根据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群体干预,重点干预低健康素养、中老年、本科以下学历、男性以及有慢性病家族史的师以上干部,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促进师以上干部健康状态。建议将腹围监测作为全体官兵健康体检的一项常规指标。(四)具备不同健康素养的师以上干部对慢性病的认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更为具体,在获取相关信息、处理相关信息上存在差异。在理解相关信息方面,低健康素养师以上干部更加困难,而较高健康素养的师以上干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理念不仅更加具体与全面,而且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信念、基本技能有利于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促进师以上干部的健康。师以上干部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在师以上干部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培训,一方面能够得到较大成效,短时间内实现基础知识、技能、信念的快速提高,并逐渐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整体健康素养;另一方面在职师以上干部是国家、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了大部分的建设任务,生活和工作压力大,通过提高健康素养改善以代谢综合征为重点的慢性病,对提高其健康状况有显着作用,确保国家、军队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王文慧[4](2015)在《社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腹部超声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社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腹部超声结果。方法对3098例于2014年4月1日—2015年3月31日接受健康体检的社区老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分为两组,其中男性组1978例,女性组1120例,所有患者均计算出体重指数。采用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进行检测,观察疾病分布情况与性别和体重的关系。结果共检出7种疾病。其中男性的脂肪肝、肾结石、胆结石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分别进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8.25、9.27,P<0.05)。其余疾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者和肥胖者的各疾病检出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的患者,其中脂肪肝和肾结石最为明显。结论社区中老年人肝胆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率与体重和性别有关。应注意控制体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毛炳飞,周飞,薛付忠[5](2014)在《蚌埠市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蚌埠市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及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的分布特点。方法分析蚌埠市某三级医院健康体检中心2011—2012年收集的30 378例体检资料,按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统计脂肪肝检出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检出率差异。结果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28.24%,男性为33.85%,女性为11.20%;56岁以前男性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6岁以后男女脂肪肝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650岁出现峰值为38.71%,之后下降;女性随年龄增加脂肪肝检出率逐渐升高。25岁以后人群脂肪肝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蚌埠市区男性是患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与其他城市比较,蚌埠市区脂肪肝总体检出率不高;25岁以后是患脂肪肝的高危年龄段;男性4650岁脂肪肝检出率最高,要引起重视,做好预防保健;女性更年期后脂肪肝检出率继续升高,要早期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刘淑娟[6](2013)在《B超检查异常与性别、年龄以及工作岗位关系的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教职工体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校教职工腹部B超检查结果与性别、年龄以及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职工的自我保健意识提供参考。方法以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886名教职工体检结果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肝、胆、胰、脾、肾的B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宝鸡文理学院886名教职工体检结果中B超异常总检出率为20.5%;检出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胆囊结石、肝囊息肉、肾囊肿、肾结石;B超异常检出率男教职工(23.5%)明显高于女教职工(17.4%);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B超异常检出率有增加趋势;从工作岗位来看,工人B超异常检出率最高,达到39.6%。结论高校教职工腹部B超异常检出率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B超检查异常率升高;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发病率存在差异,工人最高,其次是行政人员、普通教师,体育教师最低。充分体现出体育锻炼对于维系身体机能的健康,预防疾病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毛宝宏[7](2013)在《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描述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以及探讨影响该人群主要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目的是摸清该人群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该人群健康的主要行为因素,为企业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以及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某企业集团医院参与健康体检的该企业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对体检人员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吸烟史、饮酒史、职业史、家族史、女性生理和生育史、疾病信息和检查信息等进行调查,同时收集参与体检人员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资料,利用EpiData3.1及SAS 9.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流行病学描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慢性病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1)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总患病率为63.73%,患病率前三位的系统疾病依次分别为消化(27.12%,95%CI:26.18~28.08)、泌尿生殖(23.90%,95%CI:22.10~24.82)、呼吸(20.71%,95%CI:19.86~21.59)系统疾病;(2)研究对象中无慢性病者3096人(36.27%),有1种慢性病者2587人(30.31%),患2种慢性病者1482人(17.36%),患3种慢性病者739人(8.66%),所有慢性病患者累积达5440人,累积构成为63.73%;(3)患病率前10位的慢性病依次为乳腺增生(14.22%)、慢性鼻炎(13.20%)、胆囊炎(11.12%)、胆石症(9.14%)、子宫肌瘤(8.62%)、咽炎(8.31%)、椎间盘脱出(6.27%)、高血压(6.14%)、胃炎(3.63%)、卵巢非炎性疾病(3.54%);(4)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前15位慢性病中慢性鼻炎和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余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职业中,工人乳腺增生的患病率较高,内勤服务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文化程度方面,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加,慢性鼻炎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胆囊炎、胆石症、子宫肌瘤、椎间盘脱出、高血压、高血脂症、骨质增生、脂肪肝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电磁辐射、女性肿瘤、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煤/石头粉尘暴露、血磷偏低、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癌症家族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为乳腺增生的危险因素;咽炎、电焊烟尘、二氧化硫暴露、居住环境被动吸烟、文化程度为慢性鼻炎的危险因素;汽油/柴油暴露、氯气暴露、煤/石头粉尘暴露、年龄大于40岁为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40岁、超重和肥胖为胆石症的危险因素;甘油三酯偏高、痛经、停经年龄过早、人工流产次数>2次、停经、乳腺增生、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为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脂肪肝、煤/石头粉尘暴露、高血压家族史、二氧化硫暴露、超重和肥胖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二氧化硫暴露、化学物质/酸/溶剂暴露、工作场所被动吸烟、汽油/柴油暴露、高血糖、超重/肥胖、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谷丙转氨酶偏高、总胆汁酸偏高为高血脂症的危险因素;甲状腺良性肿瘤史、甲醛暴露、一氧化碳暴露、不孕不育、非已婚为乳腺良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病患病数量较多,均高于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单病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有乳腺增生、慢性鼻炎、胆囊炎、胆石症、子宫肌瘤等;生产环境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该职业女性发生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应尽早实施,以减轻女性职工的慢性病负担,提高职业女性的健康水平。
朱勇[8](2011)在《黄山学院40岁以上教职工2009年体检B超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黄山学院教职工健康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结果及其意义,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52名教职工的肝、胆、胰、脾、肾B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超检查异常总检出率为67.48%;检出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29.87%)、肝囊肿(22.35%)、胆结石(16.15%)、肾囊肿(14.38%)、胆囊息肉(11.06%);50岁以上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男性为35.71%,女性为18.99%,男性高于女性(P<0.01)。结论: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的疾病,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曾雯洁[9](2010)在《湛江地区1986例健康体检者B超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湛江地区健康体检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 986例湛江地区健康体检者的腹部B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986例B超检查中发现异常者共933人,总检出率为46.97%;男性异常检出率为56.70%,女性异常检出率为34.41%;男性脂肪肝检出率35.63%,女性脂肪肝检出率22.52%,总异常检出率和脂肪肝检出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脂肪肝、胆结石、肝囊肿、胆囊息肉、肝血管瘤,分别为29.91%、4.18%、4.13%、3.47%、2.11%。结论: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脂肪肝、肝囊肿、胆结石等症状不明显的疾病,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孙燕冰,李玉明[10](2009)在《高校教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教职工健康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结果及其意义,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765名教职工的肝、胆、胰、脾、肾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B超检查异常的总检出率为28.89%;检出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14.90%)、胆结石(3.79%)、肝囊肿(3.27%)、肝血管瘤(3.27%)、胆囊息肉(1.70%);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为22.73%,女性为8.23%,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8,P<0.01)。结论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的疾病,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二、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基于中国人群的不同诊断标准下代谢综合征流行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基于IDF诊断标准的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Meta分析 |
2.1 导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
3.1 导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南战区师以上干部代谢综合征现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
4.1 导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健康素养与慢性病的质性研究 |
5.1 导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社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腹部超声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和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疾病检出情况与性别的关系 |
2.2 疾病分布与体重的关系 |
3讨论 |
(5)蚌埠市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B超检查异常与性别、年龄以及工作岗位关系的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教职工体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B超检查总体情况概述 |
3.2 B超检查异常与性别的关系 |
3.3 B超检查异常与年龄的关系 |
3.4 B超检查异常与工作岗位的关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1) 动静结合原则 |
(2) 内外结合原则 |
(3) 食疗结合原则 |
(7)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一般特征分布 |
2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患病率现况 |
3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多种慢性病患病状态分布 |
4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部分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系统慢性病患病率分析 |
2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多种慢性病患病状态分析 |
3 金川职业队列女性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黄山学院40岁以上教职工2009年体检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湛江地区1986例健康体检者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高校教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 象 |
1.2 方 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蚌埠市干部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不同诊断标准下的代谢综合征流行状况及其与碱性磷酸酶的关联性研究[D]. 周慧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南战区师以上干部健康素养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D]. 孙晓娟.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2)
- [4]社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腹部超声结果分析[J]. 王文慧. 中国卫生产业, 2015(21)
- [5]蚌埠市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毛炳飞,周飞,薛付忠.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2)
- [6]B超检查异常与性别、年龄以及工作岗位关系的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教职工体检为例[J]. 刘淑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7]金川职业队列女性慢性病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 毛宝宏. 兰州大学, 2013(01)
- [8]黄山学院40岁以上教职工2009年体检B超检查结果分析[J]. 朱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05)
- [9]湛江地区1986例健康体检者B超检查结果分析[J]. 曾雯洁.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01)
- [10]高校教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J]. 孙燕冰,李玉明.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