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侯鹏高[2](2014)在《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技术浅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技术。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研讨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提出的意义、条件、特性、支撑平台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通过铣切、CT、MRI等获得的数据、血尿粪三大常规数据、B超X光等检查数据、以及远程会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治疗方案等海量信息,都需要协同完成计算问题。结论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技术正在挑战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前沿。
孙晓鹏[3](2005)在《三维模型的分割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继声音、图像、视频之后,三维数字几何处理已经成为新形式的数字媒体技术。其中三维模型的分割和形状描述,已经成为数字几何处理的热点,是参数化、纹理映射、几何变形等数字几何处理工作的关键技术。作为新形式的媒体检索技术方向,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的、面向有意义局部显着特征分割的三维感知形状描述标准P3DS,已经被写入了MPEG-7。本文首先对目前国际国内的三维模型分割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围绕三维模型的分割和形状描述展开了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一个用主曲线描述三维模型形状特征的新方法。三维模型投影为三次的空间光顺主曲线后,原来分布不均匀的、无序的数据集合在一维流形空间得到了有序化。通过对曲线弧长的均匀分割采样,比较曲线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等形状特征来实现对应的三维模型检索。使用三维模型的主曲线作为形状描述,克服了多分辨率、局部形变、噪声等因素。实验证明该形状描述相对几何变换是稳定的。2)提出使用KS主曲线算法,对人体尺寸测量工作中产生的带噪声扫描线数据进行融合、并利用曲率过零点对特征标记点进行分割和位置估计。同时依据人体骨架树,提出了变量化模糊分区的优化策略,大幅度提高了局部特征区域搜索的效率。3)给出一个基于CSR数据存储格式的三维网格模型上的最短路径算法,并利用中间计算结果,降低了Dijkstra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计算速度。该工作将用于三维网格模型在测地距离意义下的聚类分割。4)提出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三维点云模型进行分割。本文指出,对于分布呈现类内团聚状三维点云模型,K均值聚类分割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与三维网格模型的K均值聚类分割、点云模型的谱系聚类分割的实验结果比较证实了这一点。
毕思文[4](2003)在《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文中指出笔者首先介绍了网格计算提出的背景 ,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然后讨论了网格计算是数字人体的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网格支撑的数字人体原型 ;最后 ,阐述了数字人体的网格GIS。
李治[5](2007)在《基于知识工程和数字仿真的产品远程定制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客户化定制正日益成为提高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其中的客户驱动定制模式,国内外研究尚不成熟。在这类定制中客户可直接修改产品的参数指标,还要考虑这些定制的参数是否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有影响。通过当前研究最热的网格计算进行产品远程客户化定制是网格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为了使企业在设计和生产定制产品的过程中,更快、更好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何把产品定制设计与仿真方法和网格技术相结合进行产品的远程客户化定制,已成为当前客户化定制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客户驱动定制的角度出发,基于知识工程和数字仿真理论,研究产品的设计知识模型和乘员安全性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数字化设计和仿真能力的产品远程定制系统,具体内容包括:针对知识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定制产品中设计知识的形式、表示、获取和运用。通过对产品设计知识进行归类,利用面向对象方法表达产品的总体参数、零件的独立参数、设计经验和规则,采用框架结构表示产品的结构配置树,将这些知识符号化并存储到实例库、数据库和规则库中,建立了产品设计知识库。为了在定制设计中集成产品设计知识,提出使用AND-OR-Tree树状结构来表达产品族体系结构树。根据该结构中功能模块的配置及其参数和特征,重构了一个新产品设计方案。将产品设计知识表达与产品族体系设计结合起来,提出了产品知识表达的三层次模型,即几何信息层、语义规则层和产品数据层。通过在语义规则层使用横向继承体系和纵向引用体系完整地表达产品族体系的多样化设计知识。利用产品设计知识模型驱动产品的定制设计,能够实现设计知识的重用,提高产品设计的正确率和图纸的标准化程度,进而提高客户化定制产品的设计速度和设计质量。为了验证定制产品的设计结果是否正确及改进设计,需要通过仿真手段来检验定制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针对某型号观光电梯,研究了其安全保护数学模型,建立了电梯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两种假人模型:多刚体和有限元假人。到目前为止,电梯乘员安全性仿真还是一片空白。如
胡薇[6](2006)在《网格技术在数字虚拟人重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人体可视化研究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项信息技术和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综合发展起来的世界前沿性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得到的人体及其内部器官的二维数字断层图像序列,通过数字化技术使其成为具有直观立体效果的图像,进而应用于与人体结构有关的多个领域。尽管数字虚拟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数据集巨大且难以获取、重建及其优化算法复杂,普通计算机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各类资源。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万维网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成为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将网格技术应用于数字虚拟人重建过程中,使其数据资源、算法资源和计算资源被更多的用户共享成为可能。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网格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网格的基本特点,与其它分布式技术的关系,特别是万维网技术、分布式技术、对等计算和集群计算等。接着从数字化虚拟人可视化平台的整体结构出发,介绍了数字虚拟人重建的软硬件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并重点阐述本文的主要工作,即重建及其优化过程应用到网格平台时所需要的工作,包括:重建任务分配,关键算法封装,三维模型浏览和冠装截面显示等。重建任务分发实现了虚拟人分布式重建的过程,经过任务的分配,重建过程可以被应用到集群或网格环境;以MC算法为例,介绍了网格服务封装的实现步骤,通过网格服务的形式,用户可以提交指定格式的数据进行断层数据的三角网格构建并快速获取重建结果;给出了重建结果可视化和冠状截面显示过程中的关键算法,还说明了封装后的重建及其优化算法在网格门户页面的使用方法,展示了与本文工作相关的一些结果。在网格环境下进行数字虚拟人重建工作,不仅避免复杂算法的重复开发,打破了计算能力大小的限制、地理位置的限制,还使得普通用户通过互联网方便的使用网格门户页面或应用程序,对数据资源和封装后的算法资源、计算资源进行访问。
李伯虎,柴旭东,朱文海,邸彦强,王鹏,施国强,谭娟,殷润民,侯宝存[7](2004)在《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个多世纪来,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各类应用需求的牵引及有关学科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并迅速地发展为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它与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Computing)一起,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第三种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向“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协同化、普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基于文章[1]及作者近期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含义、技术体系及当前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焦点,包括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网络化建模仿真技术、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仿真技术、智能系统建模及智能仿真系统、复杂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建模仿真技术、虚拟样机工程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普适仿真技术及关于建立建摸与仿真学科的讨论等,最后给出几点结论。
李伯虎,柴旭东,朱文海,邸彦强,王鹏,施国强,谭娟,殷润民,侯宝存[8](2004)在《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文中研究说明半个多世纪来,建模与仿真技术在各类应用需求的牵引及有关学科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并迅速地发展为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它与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Computing)一起,正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第三种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向“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协同化、普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基于文章[1]及作者近期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含义、技术体系及当前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焦点,包括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网络化建模仿真技术、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仿真技术、智能系统建模及智能仿真系统、复杂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建模仿真技术、虚拟样机工程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普适仿真技术及关于建立建摸与仿真学科的讨论等,最后给出几点结论。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9](2004)在《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一、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需求分析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美、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将进一步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信息与电子科学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人们的
赵盛烨[10](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二、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的意义 |
1. 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是临床、教学、科研的需要: |
2. 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的开发: |
二、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的条件和特性 |
1. 网格计算的基本条件: |
2. 网格计算的特性: |
三、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的支撑平台 |
四、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的数值模拟计算 |
(3)三维模型的分割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第四代数字媒体 |
1.2 数字几何处理 |
1.3 三维模型的形状描述及检索 |
1.4 基于分割的三维模型形状描述及检索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1.5.1 一个新的形状描述子 |
1.5.2 数字人体表面的融合与分割 |
1.5.3 用于网格分割的最短路径算法 |
1.5.4 点云模型的聚类分割 |
第2章 三维模型分割与检索 |
2.1 三维模型分割概述 |
2.2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分割原理 |
2.3 分割在数字几何处理中的意义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5 三维模型分割的应用情况 |
2.5.1 三维模型检索中的分割 |
2.5.2 几何压缩传输中的分割 |
2.5.3 纹理映射中的分割 |
2.5.4 动画与几何变形中的分割 |
2.5.5 模型简化中的分割 |
2.5.6 CAD 逆向工程中的分割 |
2.6 基于不同原理的三维模型分割算法 |
2.6.1 基于分水岭方法的分割 |
2.6.2 基于曲率信息的分割 |
2.6.3 基于体素分解的分割 |
2.6.4 基于聚类分析的分割 |
2.6.5 基于拓扑结构图的分割 |
2.7 三维模型分割小结 |
2.8 三维模型检索概述 |
2.9 三维模型检索的形状描述技术 |
2.9.1 基于统计特征的形状描述技术 |
2.9.2 基于拓扑结构图的形状描述技术 |
2.9.3 基于图像比较的形状描述技术 |
2.10 三维模型检索小结 |
第3章 主曲线――有序的形状描述 |
3.1 主曲线与形状描述 |
3.2 线性主成分分析与主曲线 |
3.2.1 PCA 与主曲线的比较 |
3.2.2 从 PCA 到主曲线 |
3.3 主曲线的流形描述 |
3.4 主曲线理论研究进展 |
3.4.1 主曲线的发展历程 |
3.4.2 HS-BR 主曲线 |
3.4.3 KS 主曲线 |
3.5 主曲线应用领域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主曲线分割的三维形状描述 |
4.1 引言 |
4.2 归一化预处理 |
4.2.1 主成分分析-PCA |
4.2.2 三维模型的 PCA 归一化预处理 |
4.3 三维模型的主曲线 |
4.3.1 三维模型的 HS-BR 主曲线 |
4.3.2 三维模型的 HS-BR 主曲线性质 |
4.4 三维模型形状信息的曲线描述 |
4.5 相似度计算和形状匹配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数字人表面数据的融合与分割 |
5.1 概述 |
5.2 噪声数据处理的相关工作 |
5.3 测量点集的非线性拟合 |
5.3.1 基于 K-means 的 KS 主曲线拟合 |
5.3.2 定义在测量点集上的 KS 主曲线 |
5.4 拟合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估计 |
5.5 基于骨架树的变量化模糊分区搜索策略 |
5.6 实验结果分析 |
5.6.1 特征点标记位置的估计 |
5.6.2 模糊分区及分割区间的提取 |
5.7 小结 |
第6章 三维网格分割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
6.1 概述 |
6.2 三维网格模型的存储 |
6.2.1 网格邻接关系的存储结构 |
6.2.2 三维网格模型的 CSR 结构 |
6.3 最短路径算法 |
6.3.1 Dijkstra 算法 |
6.3.2 三维网格模型的最短路径算法 |
6.4 具有 CSR 邻接关系存储的 Dijkstra 算法 |
6.5 实验结果分析和小结 |
第7章 三维模型的聚类分割 |
7.1 聚类分析概述 |
7.1.1 数据预处理 |
7.1.2 相似性度量 |
7.1.3 类的定义和类间距离 |
7.2 三维模型的谱系聚类分割 |
7.3 三维模型的 K 均值聚类分割 |
7.4 实验结果分析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网格计算提出的背景① |
1.1 科学和工程分析需要 |
1.2 应用开发的需要 |
2 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的概念 |
3 数字人体网格计算环境的特点 |
3.1 网格的特点[1] |
(1) 分布与共享: |
(2) 自相似性: |
(3) 动态性与多样性: |
(4) 自治性与管理的多重性: |
3.2 网格计算的特点[1] |
4 网格技术是数字人体的支撑 |
5 空间信息网格支撑的数字人体原型 |
5.1 构造层 (Fabric) |
5.2 连接层 (Connectivity) |
5.3 资源层 (Resource) |
5.4 汇集层 (Collective) |
5.5 应用层 (Applications) |
6 数字人体的网格GIS |
6.1 网格GIS与WebGIS |
6.2 网格GIS架构 |
6.3 数字人体网格GIS实现关键技术 |
(5)基于知识工程和数字仿真的产品远程定制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客户定制的研究现状 |
1.2.1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产品设计 |
1.2.2 面向客户定制的产品设计 |
1.3 网格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网格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产品定制理论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基于知识工程的产品知识表达 |
2.2.1 产品设计知识库的框架 |
2.2.2 设计知识的形式 |
2.2.3 设计知识的表示 |
2.2.4 设计知识的获取 |
2.2.5 设计知识的运用 |
2.3 面向定制的产品设计 |
2.3.1 基于产品族的定制设计 |
2.3.2 产品族体系的设计 |
2.3.3 产品族体系的开发过程 |
2.4 电梯产品的设计知识模型 |
2.4.1 几何信息层 |
2.4.2 语义规则层 |
2.4.3 产品数据层 |
2.5 小结 |
第三章 定制产品的数字仿真方法与验证 |
3.1 引言 |
3.2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 |
3.3 电梯安全性仿真建模 |
3.3.1 电梯安全保护的数学模型 |
3.3.2 电梯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3 乘员数值模型 |
3.4 电梯乘员安全性 |
3.4.1 电梯乘员安全性评价方法 |
3.4.2 电梯乘员安全性数值模拟方法 |
3.4.3 乘员安全性仿真及其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格的远程定制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远程定制系统需求分析 |
4.2.1 客户定制分类及特点 |
4.2.2 客户定制需求分析 |
4.2.3 客户定制的功能 |
4.3 远程定制系统总体设计 |
4.3.1 远程定制系统的概念 |
4.3.2 远程定制系统的功能 |
4.3.3 远程定制系统体系结构 |
4.3.4 远程定制系统的特点 |
4.3.5 网格测试床搭建 |
4.4 定制应用编程模型 |
4.4.1 网格服务器端编程模型 |
4.4.2 网格客户端编程模型 |
4.5 定制应用的实现 |
4.5.1 服务器端的实现 |
4.5.2 客户端的实现 |
4.6 远程定制系统建立与使用 |
4.7 小结 |
第五章 远程定制原型系统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观光电梯的定制设计 |
5.2.1 定制设计应用逻辑框架 |
5.2.2 定制设计应用实现 |
5.2.3 定制设计的应用实例 |
5.3 观光电梯结构强度的定制仿真 |
5.4 乘员安全性的远程仿真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与本文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录用论文及参与课题 |
(6)网格技术在数字虚拟人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 选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
2 网格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 网格概述 |
2.2 网格服务 |
2.3 GLOBUS TOOLKIT |
2.4 小结 |
3 网格技术在数字虚拟人重建中的应用 |
3.1 数字虚拟人可视化平台体系结构 |
3.2 数字虚拟人重建流程及其网格化 |
3.3 网格服务封装 |
3.4 小结 |
4 系统实现 |
4.1 运行环境 |
4.2 数字虚拟人的三维可视化 |
4.3 网格门户页面展示 |
4.4 服务的使用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8)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含义及其体系[1] |
1.1 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含义 |
1.2 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体系 |
2 当前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几个焦点 |
2.1 网络化建模仿真技术 |
2.2 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与仿真技术[1][28~35] |
2.3 智能系统建模及智能仿真系统[1][36~39] |
2.4 复杂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建模/仿真技术[1][42~45] |
2.5 虚拟样机工程技术 |
2.6 高性能计算机[17~18][27] |
2.7 基于普适计算技术的普适仿真技术 |
2.8 关于建立建摸与仿真学科的讨论 |
3 小结 |
(10)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移动通信系统 |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
2.2 SDR设备原理 |
2.3 云计算技术 |
2.3.1 虚拟化 |
2.3.2 云计算安全 |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
3.1 相关研究 |
3.2 算法模型 |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
3.3 实验与分析 |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
4.1 相关研究 |
4.2 算法模型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
5.1 相关研究 |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
5.3 实验仿真分析 |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
6.1 软件系统设计 |
6.1.1 功能设计 |
6.1.2 界面设计 |
6.1.3 信令模组设计 |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
6.2.1 时钟模块设计 |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
6.2.3 ALC模块设计 |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
6.3.3 实验设备部署 |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
6.3.5 实验安全事项 |
6.3.6 实验环境要求 |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数字人体学网格计算技术浅析[J]. 侯鹏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04)
- [3]三维模型的分割及应用研究[D]. 孙晓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5(02)
- [4]数字人体的网格计算技术[J]. 毕思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S1)
- [5]基于知识工程和数字仿真的产品远程定制方法研究与应用[D]. 李治.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6]网格技术在数字虚拟人重建中的应用[D]. 胡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7]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A]. 李伯虎,柴旭东,朱文海,邸彦强,王鹏,施国强,谭娟,殷润民,侯宝存. 全球化制造高级论坛暨21世纪仿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8]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J]. 李伯虎,柴旭东,朱文海,邸彦强,王鹏,施国强,谭娟,殷润民,侯宝存. 系统仿真学报, 2004(09)
- [9]2020年中国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信息与电子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10]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