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镉的污染及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彭天玥,王洁玲[1](2021)在《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风险与管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曾一度忽略土壤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长期粗放的经济模式造成我国农用地大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呈现范围广、类别多、地域差异显着的特征。基于风险的管控是行之有效应对土壤污染的措施之一,但目前对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评价多以总量表征为主,缺乏对重金属形态特别是生物有效态的足够考量,在农田污染管控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治理周期长、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难以持久、普适性差等,严重制约现存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因此亟须开展防护战略机制的有益探索及管控对策研究,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质量及人体健康,维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生态/健康风险,总结了重金属有效性评价方法及风险管控对策,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一博,吕东妍,刘长勇,马献发[2](2021)在《腐植酸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腐植酸对于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对土壤及水体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和大气污染防治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一直是热点话题。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根据腐植酸的特性,综述了腐植酸在防治土壤、水体、大气污染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应用及机理,并对其今后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提出研究展望。
陈玉敏[3](2021)在《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污染状况愈加严重,导致土壤、水和空气中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积累。植物通过接触环境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在体内积累重金属,对于动物和人类具有潜在的健康威胁。黄芪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需求量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黄芪多为人工栽培,很难保证其质量安全,其中重金属污染是影响黄芪药用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以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黄芪与马铃薯轮作和黄芪连作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和黄芪样品中重金属积累含量、黄芪中药用成分含量,分析了轮作对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及重金属的富集在空间纵向尺度上的差异。选择了四种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评估方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非致癌风险评估值和致癌风险评估值,对不同产地黄芪进行了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以黄酮类物质、甲苷、多糖及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多角度对17个不同产地黄芪的药用品质进行评价。结果如下:1.黄芪与马铃薯轮作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高于黄芪连作土壤,砷和镉含量低于连作土壤。轮作黄芪中铜、汞、砷、镉积累量低于连作黄芪。轮作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和黄芪中的积累水平;同时可以促进黄芪根中黄酮类物质和甲苷含量的积累,提高黄芪药用品质。2.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不同的化学形态。轮作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总比例低于连作土壤,生物活性相对较低。同时铜、汞、镉和铅在不同土壤层分布状况均显示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含量逐渐减小的垂直变化规律。3.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不同产地黄芪均处于未污染水平。不同产地黄芪均无致癌风险。
汪裕唐,王文琪,黄纯轮,刘云,才硕,时红,文阳平[4](2021)在《基于镉污染的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镉是世界公认的致癌物质,土壤镉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由于镉污染具有持久性、污染广泛、危害严重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相关领域的学者对它展开研究。本文主要概述了镉污染的相关来源,分析了所涉及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并对未来镉污染修复升级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余梅霞[5](2021)在《粘帚霉耐受重金属镉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也成为了研究热点。粘帚霉是研究较为广泛的生物防治菌株,具有防治植物病虫害、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生物毒素等功能。本论文选择粘帚霉为研究对象,选择重金属中毒性较强的镉(Cd)作为胁迫物质,使用含Cd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筛选出了3种具有较强耐Cd能力的粘帚霉,即粉红粘帚霉、绿色粘帚霉和融粘帚霉。鉴于这3种粘帚霉耐Cd能力相近,而粉红粘帚霉的相关研究深入、应用范围更广泛,故选择粉红粘帚霉开展后续实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发现,在25 mg/L Cd胁迫下,粉红粘帚霉对Cd的吸附率最高为77.7%,富集量最高为28.3μg/g。当Cd浓度增加到50 mg/L,最高吸附率下降至58.6%,但最高富集量升高至39.7μg/g,表明粉红粘帚霉能够有效吸附和富集Cd。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数据表明,粉红粘帚霉菌体表面能够附着一定量的Cd,然而高浓度Cd会造成部分菌丝畸形,抑制粉红粘帚霉菌丝的生长。进一步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粉红粘帚霉菌体表面的羟基、羧基和巯基等官能团参与了对Cd的吸附。鉴于重金属进入细胞会引起氧化应激,细胞会提高抗氧化能力以减轻氧化损伤,本实验探究了Cd胁迫下粉红粘帚霉抗氧化体系的响应情况,分析了抗氧化相关酶系的含量和活性。研究发现,Cd胁迫会促进粉红粘帚霉菌体内抗氧化水平的显着提高,菌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谷胱甘肽含量、总酚含量均显着性增加。其中,谷胱甘肽不仅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多肽,还可以结合重金属Cd。说明粉红粘帚霉会通过增加谷胱甘肽的含量来提高抗氧化水平,减轻氧化损伤,以及结合更多的Cd。为了探究粉红粘帚霉耐受重金属Cd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的方法分析了Cd胁迫下粉红粘帚霉菌体基因转录表达的情况。数据分析发现,100mg/L Cd胁迫下,菌体会促进编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相互转化酶的m RNA表达量的增加,可能会促进GSH和GSSH的相互转化,从而增加该菌株耐受重金属Cd的能力。进一步分析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了与粉红粘帚霉耐受Cd相关的3个差异基因,即g4938、g2411和g11391,分别编码ABC家族的SNQ2蛋白,ABC家族的线粒体转运蛋白ATM和ZIP家族的ZIP1/2/3蛋白,该类蛋白参与了细胞对重金属的耐受。故而推测,粉红粘帚霉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基因的表达量来增加耐受重金属的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了能够耐受重金属Cd的粉红粘帚霉,发现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富集Cd的能力,并从菌体表面吸附、抗氧化和分子水平揭示了粘帚霉耐受重金属机制,为其在农业和环境修复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刘冬冬[6](2021)在《酸性土壤镉污染钝化剂的筛选及在白菜上的修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南方农田土壤镉污染严重且大多为轻中度污染,为给我国南方酸性镉污染农田土壤钝化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本课题以外源镉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添加海泡石、膨润土、钙镁磷肥和磷矿粉进行钝化处理,挑选钝化效果较好的几种材料进行组合修复,筛选钝化率40%以上组合材料,并通过白菜盆栽试验及实际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实验检验修复效果,以确定钝化材料最优施用方式。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钝化材料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0.3 mg/kg镉污染土壤中各钝化材料钝化效果不显着,不建议使用钝化修复材料;在1.0 mg/kg镉污染土壤中单施海泡石(2%)和钙镁磷肥(1%)效果较好,钝化30 d时土壤p H分别升高2.01、1.66个单位,有效镉均降低50%;1.5 mg/kg镉污染土壤中单施海泡石(1.5%)、钙镁磷肥(1%)效果较好,钝化30 d时土壤p H分别升高1.66、1.68个单位,有效镉分别降低40.00%、56.67%。(2)复合钝化材料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g/kg镉污染土壤中海泡石(2%)、钙镁磷肥(1%)、海泡石+钙镁磷肥(2%:1%)处理,在1.5 mg/kg镉污染土壤中海泡石(1.5%)、钙镁磷肥(1%)、海泡石+膨润土(1.5%:3%)、海泡石+钙镁磷肥(1.5%:1%)、膨润土+钙镁磷肥(3%:1%)、海泡石+膨润土+钙镁磷肥(1.5%:3%:1%)处理,钝化效果较好且钝化率在40%以上,将其进行钝化材料修复效果评价。(3)小白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外源镉含量为1.0 mg/kg的土壤上,施用海泡石+钙镁磷肥(2%:1%),土壤p H提高3.27个单位,土壤有效镉降低49.44%,植物地下部镉含量降低78.82%,植物地上部镉含量降低90.95%。在添加外源镉含量为1.5mg/kg的土壤上,施用海泡石+钙镁磷肥(1.5%:1%),土壤p H提高3.30个单位,土壤有效镉降低51.39%,植物地下部镉含量降低92.55%,植物地上部镉含量降低95.33%。海泡石和钙镁磷肥复配在钝化土壤重金属的同时也能改善南方土壤的酸性环境。(4)在原状镉污染土壤上(Cd含量为9.86 mg/kg),海泡石+钙镁磷肥(1.5%:1%)施用效果最佳,土壤p H提高0.28个单位,土壤有效镉降低37.24%,植物地下部分镉和地上部分镉分别降低65.28%、29.94%,植物叶面积、株高、根长、根毛数、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干重、地上部分干重较对照增加-9.63%、6.07%、21.32%、28.88%、4.05%、3.74%、2.70%、0.66%,海泡石和钙镁磷肥复配增加了植物生物量。综上,海泡石与钙镁磷肥复配施用不仅降低了土壤有效镉和植物体内镉含量,还增加了植物的生物量,促进了植物生长,且钝化效果稳定,按照比例复配后可以作为镉污染农田优选修复材料。
崔中华[7](2021)在《猪粪炭对酸性和碱性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稻田土壤重金属镉(Cd)等污染形势严峻,已对稻米安全构成威胁。农林废弃物制备生物质炭作为一类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其呈碱性,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富含表面官能团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生物质炭批量产业化生产较少,且许多利用生物质炭钝化土壤重金属的研究多处于实验室模拟和小规模的田间试验阶段,缺乏长期的规模化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本论文以猪粪和Cd污染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研究实验室和中试炭化工艺对猪粪炭理化特性和内源重金属活性的影响;其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猪粪炭对酸性和碱性Cd污染稻田土壤的钝化效果,优化生物质炭施用种类、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并探讨猪粪炭对土壤中Cd的钝化机制;最后,通过连续施加猪粪炭试验,研究猪粪炭对Cd污染稻田土壤钝化的稳定性,并初步探讨生物质炭对稻米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实验室炭化处理,连续炭化中试设备热解过程显着降低猪粪炭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使交换态重金属元素向植物较难利用的稳定形态转化;模拟环境氧化条件下,热解处理显着降低生物质炭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降低猪粪炭的潜在环境风险;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中试炭化制备猪粪炭的植物发芽指数(GI)大于80%,说明热解处理可降低猪粪炭植物毒性。2.酸性Cd污染稻田土壤施用猪粪和猪粪炭可显着增加土壤p H值,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使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向残渣态和可还原态转化,从而降低水稻茎叶、根系、稻壳和糙米中Cd的含量,且糙米中Cd的含量随猪粪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当施用量增至5%时,糙米Cd含量符合食品污染物限量。3.碱性Cd污染稻田施用猪粪和猪粪炭对土壤p H值无明显影响;猪粪炭在高施用量下,可显着降低水稻分蘖期土壤有效Cd的含量,使其由弱酸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相比猪粪处理,低温制备猪粪炭可以降低水稻糙米对Cd的吸收。4.酸性Cd污染稻田土壤连续施用猪粪炭,可显着提高土壤p H值,降低酸性土壤有效镉的含量,减少糙米中Cd的含量;碱性Cd污染稻田土壤连续施用猪粪炭对土壤p H无明显影响,可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中Cd的含量,但差异不显着;对比不同施用方式,猪粪炭在5%一次性施入,可持续表现出对土壤有效Cd的稳定钝化效果,减少糙米对Cd的积累,但对养分元素吸收无影响。
杨景东[8](2021)在《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厂搬迁、排污等常常导致环境重金属污染,镉(Cd)和铬(Cr)是冶金、化工等行业中常见的两种具有剧毒的重金属,常常由于废液泄漏等造成土壤污染,具有极大的环境风险,亟需无害化处理。电石渣(CCR)与高炉矿渣(GGBS)为两种工业副产品,可利用强碱性的CCR作为激发剂激发GGBS的水化活性,从而形成可用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场地处理的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不仅实现“以废治污”,而且可减少水泥用量,经济绿色。本课题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研发专项基金(ALW2020YF13),采用CCR和GGBS形成复合矿渣材料,以复合矿渣固化镉、铬污染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与理论分析研究了固化土的强度特性、碳化及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土的耐久性,基于X射线衍射试验(XRD)与扫描电镜试验(SEM)研究了固化土的固化及碳化机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固化土进行了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固化污染土的强度与养护龄期和固化剂掺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龄期越长、掺量越大,则强度越高;重金属Cd、Cr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双重性,离子浓度较低时有增强作用,过高时起削弱作用,同时重金属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受龄期与固化剂掺量影响;随重金属浓度增大固化土破坏应变总体变大,塑性增强。(2)对固化土进行了加速碳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时间的增长,碳化深度逐渐变大,碳化的深度与时间平方根之间呈正比例函数关系;碳化时间越长,试样的强度越低,碳化48h以后强度衰减速率明显降低。(3)通过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循环次数对试样质量损失、强度及应力-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土试样质量损失和累计质量损失率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变大,6次循环结束时累计质量损失率均达到35%以上;试样强度随循环次数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破坏应变变大,塑性增强。(4)XRD和SEM试验表明:标准养护下固化土强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剂水化生成大量的水化硅酸钙(C-S-H)、水化铝酸钙(C-A-H)等凝胶产物,起到黏结土颗粒、填充孔隙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强度;碳化过程中强度降低的原因在于水化产物碳化后脱钙收缩、结构分解,同时生成的碳酸钙导致微观开裂,因此碳化后固化体强度降低。图[55]表[19]参[148]。
邵晓龙,魏丽娟[9](2021)在《环境卫生监测下的土壤中镉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在不断加重,其中镉是环境污染中毒性比较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一旦遭受镉污染,土壤的恢复难度相对较大,会对农作物种植以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重视镉污染土壤以及修复研究工作,了解镉污染在土壤污染中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土壤中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分析镉含量的检测结果,保证镉污染检测实验的有效性,才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李惠嘉[10](2021)在《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畜禽饲料受到不同程度的镉污染。饲料中的镉不仅直接危害畜禽健康,而且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目前防控生态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微生物吸附法因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等优点,已在环保领域广泛应用。然而微生物吸附法是否对镉中毒动物具有防治作用,尚缺乏动物试验支撑。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筛选禽源耐镉乳酸菌,探究分离菌株在体外对镉的吸附能力及益生特性;并挑选吸附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动物试验,进一步探讨筛选菌株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2020年3月到6月于不同养殖场采集13份健康鸡的粪便样品,首先用MRS培养基(含100 mg/L Cd)分离出62株耐镉菌株,经系列镉浓度(200-1000 mg/L)筛选出9株高耐受镉的菌株,经革兰氏染色、细菌生化鉴定及16S r RNA测序鉴定均为乳酸杆菌。其次,从9株菌中筛选出4株吸附能力最强的菌株,探究不同理化因素(p H、时间、镉浓度、菌体浓度)对乳酸菌吸附镉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4株菌在p H=5时吸附效果最佳。(2)随镉浓度的升高,菌株吸附率下降,单位菌体吸附量上升。(3)随菌体浓度的升高,菌株吸附率上升,单位菌体吸附量下降。(4)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菌株吸附率和单位菌体吸附量增加,在2 h后逐渐趋于稳定。最后,研究了4株菌在耐酸、耐胆盐、耐药和抑菌作用方面的益生特性。结果显示:4株菌有较好的耐酸能力,在p H=2.5的酸性环境下仍可存活;4株菌最高可耐受0.3%的胆盐;4株菌对常见的三种肠道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良好抑制作用;4株菌对头孢、青霉素、林可胺和酰胺醇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磺胺和多肽类药物耐药。综合镉吸附能力和益生特性,选择CLF 9-1菌株为动物保护性试验的试验菌株。试验选取72只2周龄的雪山草鸡,随机分为六组,每组十二只。设为对照组、Cd组(100 mg/L Cd)、Cd+低乳酸菌组(100 mg/L Cd+5×109cfu/m L LAB)、Cd+高乳酸菌组(100 mg/L Cd+1010cfu/m L LAB)、低乳酸菌组(5×109cfu/m L LAB)和高乳酸菌组(1010cfu/m L LAB)。通过饮水法进行镉暴露,每日1 m L新鲜菌液灌胃,试验期6周。每周称量体重并收集各组粪便用于检测粪便镉含量;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相关酶活性;剖取主要脏器心、肝、脾、肾,进行脏器系数、镉含量检测;观察肝、肾和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镉暴露降低了鸡增重速度,单独灌服耐镉乳酸菌对鸡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与对照组比较,镉暴露显着降低了肝和肾系数;与镉组比较,灌服高剂量乳酸菌后肝和肾系数显着升高(p<0.05)。(3)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镉暴露引起肝、肾损伤,表现为肝淤血、肝细胞凝集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肾小球肿胀等病理变化;十二指肠组织切片发现镉暴露降低了绒毛长度、增加了肌层厚度和隐窝深度。与镉组比较,镉加低剂量乳酸菌组肝、肾损伤减轻,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显着升高,肌层厚度与隐窝深度显着降低(p<0.05);镉加高剂量乳酸菌组肝、肾损伤明显减轻,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极显着升高,肌层厚度与隐窝深度极显着降低(p<0.01)。(4)与对照组比较,镉组血清中AST、ALT、AKP活性和BUN、CREA的含量显着升高;与镉组比较,镉加低剂量乳酸菌组AST活性显着降低(p<0.05),ALT、AKP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BUN和CREA的含量降低,但差异不显着;镉加高剂量乳酸菌组AKP、ALT、AST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BUN和CRE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5)与镉组比较,镉与乳酸菌联合增加了粪便镉排出,减少了肝、肾镉含量。综上所述,本试验从生产中分离、筛选耐镉乳酸菌,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证明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本研究为开发应用于防控家禽重金属中毒和减少禽产品重金属污染的功能益生菌添加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且微生物镉吸附法高效、环保、安全,顺应畜牧业减抗、无抗的发展趋势。
二、镉的污染及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镉的污染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风险与管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
1.1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形势 |
1.2 重金属污染风险分析 |
1.3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成因 |
1.4 我国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体系 |
2 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2.1 土壤重金属形态鉴别 |
2.2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影响因子 |
2.3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
3 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对策 |
3.1 优质浅污染农田的优先保护 |
3.2 中度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 |
3.2.1 低富集作物品种的筛选和培育 |
3.2.2 基因工程作物筛选 |
3.2.3 农艺调控措施 |
3.3 重污染农田土壤工程修复 |
3.3.1 工程修复措施特点对比 |
3.3.2 基于生物炭的农田修复技术 |
3.3.3 污染农田的绿色管控 |
4 结论与展望 |
(2)腐植酸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
2 腐植酸在环境污染防治上的应用 |
2.1 腐植酸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的应用 |
2.2 腐植酸在水体污染防治上的应用 |
2.3 腐植酸在大气污染防治及温室气体减排上的应用 |
3 腐植酸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机理 |
3.1 腐植酸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机理 |
3.2 腐植酸对水体污染防治的机理 |
3.3 腐植酸对大气污染防治及温室气体减排的机理 |
4 研究展望 |
(3)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1 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 轮作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 |
1.3 重金属的形态特征 |
1.4 评估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
1.5 黄芪的次生代谢产物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2.2.2 黄芪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3 黄芪甲苷的方法学考察与含量测定 |
2.2.4 黄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5 黄芪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2 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
2.3.3 黄芪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 |
2.3.4 轮作对不同土壤深度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
2.3.5 轮作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特征的影响 |
2.3.6 轮作对黄芪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1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3.2.2 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含量测定 |
3.3.2 不同产地黄芪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
3.3.3 不同产地黄芪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
3.3.4 不同产地黄芪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
3.3.5 非致癌风险评估 |
3.3.6 致癌风险评估 |
3.3.7 不同生长年限黄芪重金属积累规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产地及不同生长年限黄芪品质的评价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设备 |
4.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1 黄芪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4.2.2 黄芪甲苷的方法学考察与含量测定 |
4.2.3 黄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
4.2.4 黄芪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产地黄芪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
4.3.2 不同产地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
4.3.3 不同产地黄芪多糖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3.4 不同产地黄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 |
4.3.5 不同生长年限黄芪品质的评价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4)基于镉污染的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中镉的主要来源 |
1.1 大气中镉的沉降 |
1.2 农业污染源 |
1.3 工业污染源 |
2 镉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
3 总结与展望 |
(5)粘帚霉耐受重金属镉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重金属概况 |
1.1.1 重金属污染 |
1.1.2 重金属危害 |
1.1.3 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
1.2 粘帚霉 |
1.2.1 粘帚霉简介 |
1.2.2 粘帚霉生防应用 |
1.2.3 粘帚霉在生物修复上的应用 |
1.3 真核生物耐受重金属机制研究 |
1.3.1 胞外耐受机制 |
1.3.2 胞内耐受机制 |
1.3.3 真核生物耐Cd相关蛋白 |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粘帚霉耐镉能力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种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粘帚霉固体培养 |
2.2.2 粘帚霉液体培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粘帚霉耐受Cd筛固体培养基的情况 |
2.3.2 粘帚霉耐受Cd筛液体培养基的情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粉红粘帚霉对镉吸附和富集特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菌种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粉红粘帚霉对Cd的吸附效率测定 |
3.2.2 粉红粘帚霉对Cd的富集含量测定 |
3.3 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Cd的标准曲线 |
3.4.2 粉红粘帚霉对Cd的吸附过程研究 |
3.4.3 粉红粘帚霉对Cd的富集特性研究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镉胁迫下粉红粘帚霉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菌种 |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1.4 培养基 |
4.2 实验方法 |
4.2.1 粉红粘帚霉的液态培养及Cd胁迫实验 |
4.2.2 菌丝形态观察 |
4.2.3 FT-IR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扫描电镜观察菌丝形态 |
4.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镉胁迫下粉红粘帚霉抗氧化能力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菌种 |
5.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5.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5.1.4 培养基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处理 |
5.2.2 抗氧化能力检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5.3.2 抗氧化酶酶活的测定 |
5.3.3 小分子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镉胁迫下粉红粘帚霉的转录组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菌种 |
6.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6.1.3 主要试剂 |
6.1.4 培养基 |
6.2 实验方法 |
6.2.1 样品处理 |
6.2.2 总RNA的提取及mRNA文库构建 |
6.2.3 原始数据的处理及转录组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数据概况 |
6.3.2 基础分析 |
6.3.3 差异基因的筛选 |
6.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酸性土壤镉污染钝化剂的筛选及在白菜上的修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来源及危害 |
1.2.1 镉污染来源 |
1.2.2 镉的危害 |
1.3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1.3.1 物理修复方法 |
1.3.2 化学淋洗技术 |
1.3.3 生物修复方法 |
1.3.4 农艺措施调控 |
1.4 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修复 |
1.4.1 钝化剂的种类 |
1.4.2 钝化修复机理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1.5.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不同钝化材料及其组合对土壤镉的钝化效果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一钝化材料施用对土壤p H的影响 |
2.2.2 单一钝化材料施用对土壤有效镉的影响 |
2.2.3 钝化材料复配对土壤p H的影响 |
2.2.4 钝化材料复配对土壤有效镉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3章 不同钝化材料及其组合在外源镉污染土壤上的修复效果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土壤p H的影响 |
3.2.2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土壤有效镉的影响 |
3.2.3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
3.2.4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株高、根长、根毛数的影响 |
3.2.5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鲜重、干重的影响 |
3.2.6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
3.2.7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镉含量的影响 |
3.2.8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富集镉及地上部转移的影响 |
3.2.9 相关性分析 |
3.2.10 钝化材料的时效性 |
3.3 小结 |
第4章 不同钝化材料及其组合在原状镉污染土壤上的修复效果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土壤p H的影响 |
4.2.2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土壤有效镉的影响 |
4.2.3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叶面积、株高、根长、根毛数的影响 |
4.2.4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鲜重、干重的影响 |
4.2.5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叶绿素的影响 |
4.2.6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镉含量的影响 |
4.2.7 不同钝化材料处理对植物富集镉及地上部转移的影响 |
4.2.8 相关性分析 |
4.2.9 钝化材料的时效性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猪粪炭对酸性和碱性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稻田土壤镉污染研究进展 |
1.1.1 稻田土壤镉污染现状 |
1.1.2 稻田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
1.1.3 稻田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 |
1.1.4 稻田土壤镉污染的原位钝化修复 |
1.2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1.2.1 畜禽粪便生产现状 |
1.2.2 畜禽粪便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3 畜禽粪便堆肥处理 |
1.2.4 畜禽粪便热解处理 |
1.3 生物质炭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1.3.1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1.3.2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
1.3.3 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猪粪炭的制备及其性质表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2 生物质炭的制备 |
2.2.1 猪粪的实验室规模热解 |
2.2.2 猪粪的中试规模热解 |
2.2.3 猪粪炭基本特性及表征 |
2.2.4 猪粪炭中重金属测定 |
2.2.5 种子发芽试验 |
2.2.6 猪粪炭内源重金属的释放风险 |
2.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热解过程对猪粪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2 热解过程对猪粪炭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
2.3.3 猪粪炭植物毒性分析 |
2.3.4 模拟环境氧化猪粪炭内源重金属的释放风险 |
2.4 小结 |
第3章 猪粪炭对酸性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猪粪炭对酸性土壤p H的影响 |
3.2.2 猪粪炭对酸性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镉的影响 |
3.2.3 猪粪炭对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4 猪粪炭对水稻植株镉吸收的影响 |
3.2.5 土壤性质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糙米镉含量的关系 |
3.3 小结 |
第4章 猪粪炭对碱性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效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猪粪炭对碱性土壤p H的影响 |
4.2.2 猪粪炭对碱性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4.2.3 猪粪炭对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4 猪粪炭对水稻植株镉吸收的影响 |
4.2.5 土壤性质和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糙米镉含量的关系 |
4.3 小结 |
第5章 猪粪炭对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稳定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猪粪炭对土壤p H的影响 |
5.2.2 猪粪炭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
5.2.3 猪粪炭对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4 猪粪炭对水稻糙米镉和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成果 |
(8)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
1.2.1 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技术 |
1.2.2 固化/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 |
1.3 碱激发矿渣材料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
1.3.1 粒化高炉矿渣 |
1.3.2 碱激发高炉矿渣材料 |
1.3.3 碱激发矿渣固化污染土 |
1.4 重金属镉、铬污染土研究现状 |
1.4.1 镉污染土研究现状 |
1.4.2 铬污染土研究现状 |
1.5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
1.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土样 |
2.1.2 固化剂材料 |
2.1.3 化学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步骤及方法 |
2.3.1 试样制备与养护 |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3.3 碳化耐久性试验 |
2.3.4 干湿循环耐久性试验 |
2.3.5 微观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强度特性 |
3.1 概述 |
3.2 电石渣-矿渣复合固化污染土强度特性 |
3.2.1 固化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
3.2.2 养护龄期对强度的影响 |
3.2.3 重金属离子浓度及类型对强度的影响 |
3.3 固化土的变形特性 |
3.4 固化污染土强度预测 |
3.4.1 基于龄期的强度预测 |
3.4.2 基于掺量的强度预测 |
3.5 固化机理与微观试验分析 |
3.5.1 固化机理分析 |
3.5.2 微观试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碳化条件下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耐久性 |
4.1 概述 |
4.2 固化土碳化深度特性 |
4.2.1 碳化深度结果及分析 |
4.2.2 碳化深度拟合分析 |
4.3 碳化条件下固化土强度特性 |
4.3.1 碳化强度结果及分析 |
4.3.2 碳化强度拟合分析 |
4.4 碳化条件下固化土微观分析 |
4.4.1 XRD试验结果分析 |
4.4.2 SEM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干湿循环条件下电石渣-矿渣固化污染土耐久性 |
5.1 概述 |
5.2 干湿循环对固化土质量的影响 |
5.3 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因素 |
5.3.1 干湿循环次数对强度的影响 |
5.3.2 重金属离子浓度及类型对强度的影响 |
5.4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土变形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环境卫生监测下的土壤中镉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基于环境卫生监测下的土壤中镉检测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3 镉检测结果分析 |
4 对土壤中镉污染进行防治的措施 |
4.1 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 |
4.2 重视土壤中镉污染预防 |
4.3 构建土壤污染程度指标体系 |
5 结语 |
(10)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环境镉污染概况 |
1.1.1 环境镉污染的来源 |
1.1.2 环境镉污染的影响 |
1.2 饲料镉污染概况 |
1.2.1 饲料镉污染的来源 |
1.2.2 饲料镉污染的现状 |
1.2.3 饲料镉污染对畜禽的危害 |
1.3 乳酸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1.3.1 乳酸菌的分类 |
1.3.2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1.3.3 乳酸菌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1.3.4 乳酸菌吸附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动物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2.4.1 MRS液体培养基配制 |
2.4.2 MRS平板配制 |
2.4.3 冻存液配制 |
2.4.4 氯化镉母液配制 |
2.4.5 TAE配制 |
2.5 试验方法 |
2.5.1 禽源耐镉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2.5.2 筛选耐镉乳酸菌的镉吸附特性研究 |
2.5.3 筛选耐镉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 |
2.5.4 筛选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禽源耐镉乳酸菌的分离 |
3.2 耐镉乳酸菌的筛选 |
3.3 耐镉乳酸菌的鉴定 |
3.4 耐镉乳酸菌的镉吸附特性 |
3.4.1 不同p H对乳酸菌吸附能力的影响 |
3.4.2 不同镉浓度对乳酸菌吸附能力的影响 |
3.4.3 不同菌体浓度对乳酸菌吸附能力的影响 |
3.4.4 不同吸附时间对乳酸菌吸附能力的影响 |
3.5 耐镉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
3.5.1 耐镉乳酸菌对酸的耐受能力 |
3.5.2 耐镉乳酸菌对胆盐的耐受能力 |
3.5.3 耐镉乳酸菌药敏试验结果 |
3.5.4 耐镉乳酸菌对肠道致病菌的抑制能力 |
3.6 鸡平均体重和脏器系数的变化 |
3.7 乳酸菌对镉致组织损伤的保护效应 |
3.8 血清学相关指标变化 |
3.9 组织与粪便中镉含量 |
4 讨论 |
4.1 耐镉乳酸菌的镉吸附特性和益生特性 |
4.2 耐镉乳酸菌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 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 |
4.4 耐镉乳酸菌对组织和粪便中镉残留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镉的污染及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风险与管控对策研究[A]. 彭天玥,王洁玲.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2]腐植酸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J]. 王一博,吕东妍,刘长勇,马献发. 腐植酸, 2021(04)
- [3]轮作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蒙古黄芪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D]. 陈玉敏.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镉污染的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J]. 汪裕唐,王文琪,黄纯轮,刘云,才硕,时红,文阳平. 江西化工, 2021(03)
- [5]粘帚霉耐受重金属镉机制的初步研究[D]. 余梅霞. 阜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酸性土壤镉污染钝化剂的筛选及在白菜上的修复效果研究[D]. 刘冬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7]猪粪炭对酸性和碱性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效果研究[D]. 崔中华.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8]复合矿渣固化Cd-Cr污染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 杨景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9]环境卫生监测下的土壤中镉的检测结果分析[J]. 邵晓龙,魏丽娟.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1)
- [10]耐镉乳酸菌对鸡亚慢性镉中毒的保护效应研究[D]. 李惠嘉. 山东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