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蚁消糖胶囊治疗糖尿病56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洁[1](2021)在《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糖化白蛋白(GAL)、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指数、SPISE-IR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3月1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将4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n=24)及安慰剂组(n=22)2组,试验组采用益气生津散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安慰剂组采用益气生津散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HRV、气阴两虚证中医证候积分、TC、TG、HDL、LDL、FPG、GAL、HbA1c、BMI指数、SPISE-IR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T2DM以及SAP病史时长、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所占比例、治疗前观察的治疗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具有可比性。HRV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SDNN、HRV三角指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rMSDD、PNN50、HRV三角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SDNN、SDANN、rMSDD、PNN50、HRV三角指数治疗后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生津散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与安慰剂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均能改善气阴两虚型T2DM合并SAP患者临床症状。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66.67%>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指标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TC、HDL、LDL比较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方面,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治疗前后TC、TG、HDL、LDL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后的TC、TG、HDL、LDL,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方面,试验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FPG、GAL、HbA1c三项指标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经治疗后,FPG、GAL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 HbA1c 治 疗前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相比,经治疗FPG、GAL、HbA1c均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指数,试验组、安慰剂组组内治疗前后,BMI指数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安慰剂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ISE-IR指数,试验组、安慰剂组组内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试验组与安慰剂组SPISE-IR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生津散能够提高SDNN、HRV三角指数水平。在改善气阴两虚型T2DM合并SAP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的疗效。能够降低T2DM合并SAP患者的FPG、GAL、HbA1c 水平。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筛选益气生津散的有效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T2DM合并CHD的相关靶点,将益气生津散与T2DM合并CHD共同靶点运用String系统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出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基因功能及信号通路。构建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通过BATMAN-TCM数据库检索筛选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共82种,西洋参化学成分25种,黄芪化学成分12种,玉竹化学成分1种,麦冬化学成分6种,石斛化学成分2种,佛手化学成分2种,玄参化学成分4种,砂仁化学成分33种,枸杞化学成分1种。其中重复的化学成分4种。预测靶点469个,与T2DM合并CHD的靶基因取交集,共得到靶点187个。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共得到269个节点,其中187个作用靶点,82个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710条连线。筛选出关键成分42种,核心靶点33个。将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EG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共涉及生物过程(BP)21种、细胞组分(CC)7种、分子功能(MF)18种。通过KEEG通路分析,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核心靶点共作用于8条通路。结论益气生津散在治疗T2DM合并CHD方面与cAMP信号通路、嘌呤代谢、酪氨酸代谢、糖酵解关系密切。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Committe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2021)在《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3-02)》文中提出糖尿病前期指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1]。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35.2%,其中男性为37.0%,女性为33.4%[2]。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肥胖""食郁"等范畴,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有新的证据,是"治未病"理论的充分体现[3-4]。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临床一线专家采用病证结合原则,基于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
曲超[3](2020)在《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探寻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延缓和截断扭转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合理检索方式,检索CNKI、CBM、万方医学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19年10月。应用Rev Man5.3、Stata/IC、R语言等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IGR向NGT逆转发生率、IGR向DM转化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FPG、2h PG、Hb A1c、FINS、HOMA-IR、TG、TC、LDL-C、HDL-C、SBP、DBP、BMI、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采用Ge MTC软件绘制治法疗效等级排序图,结合TCMISS进行组方规律,对药物的药频、属性、药物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结果:1 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严格执行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1篇文献,共7752例受试者。61篇文献进行IGR向NGT逆转发生率分析:[Chi2=80.97,I2=25.9%,RR=1.513,95%CI(1.412,1.621),P<0.00001]。61篇文献进行IGR向DM转化发生率分析:[Chi2=54.98,I2=0.0%,RR=0.509,95%CI(0.455,0.569),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促进IGR患者血糖值恢复,降低Hb Alc水平,改善前期临床症状:52篇文献进行FPG结果分析,[SMD=-0.770,95%CI(-1.023,-0.517),P<0.00001];51篇文献进行2h PG结果分析,[SMD=-0.783,95%CI(-0.942,-0.625),P<0.00001];33篇文献进行Hb A1c结果分析,[SMD=-0.824,95%CI(-1.052,-0.596),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提高IGR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30篇文献进行FINS结果分析,[SMD=-0.659,95%CI(-0.846,-0.471),P<0.00001];24篇文献进行HOMA-IR结果分析,[SMD=-0.476,95%CI(-0.543,-0.410),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改善IGR患者血脂情况:28篇文献进行TG结果分析,[SMD=-0.476,95%CI(-0.543,-0.410),P<0.00001];29篇文献进行TC结果分析,[SMD=-0.399,95%CI(-0.464,-0.335),P<0.00001];21篇文献进行 LDL-C结果分析,[SMD=-0.328,95%CI(-0.402,-0.254),P<0.00001];17篇文献进行HDL-C结果分析,[SMD=0.414,95%CI(0.329,0.498),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改善IGR患者血压及体重情况:15篇文献进行SBP结果分析,[SMD=-0.117,95%CI(-0.210,-0.024),P=0.013];8篇文献进行DBP结果分析,[SMD=-0.062,95%CI(-0.127,0.003),P=0.840];32篇文献进行BMI结果分析,[SMD=-0.403,95%CI(-0.467,-0.339),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IGR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篇文献进行有效率结果分析,[Chi2=18.31,I2=56.3%,OR=1.57,95%CI(1.28,1.92),P<0.00001]。中医药综合防治IGR临床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较好,其安全性与生活方式干预及安慰剂相当,患者耐受性良好:15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具体不良反应症状,[Chi2=33.70,I2=58.5%,OR=0.561,95%CI(0.384,0.818),P=0.003]。2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对21种中医治法应用Ge MTC软件进行疗效概率排序。结果提示:“健脾+补肾+益气+滋阴”、“健脾+益气+清热+活血”、“补肾+滋阴”、“健脾+化痰+益气”、“健脾+疏肝+补肾+滋阴”5种治法,在促进IGR向NGT逆转方面的疗效最佳。3用药规律分析结果中医药综合防治IGR的核心药物包括黄芪、山药、丹参和黄连,药性多偏于温、寒、平,药味多为甘、苦、辛,归脾经最多,其次是肺经和胃经,之后是肾经和肝经,与“脾瘅”核心病机契合,均有健脾补气、滋阴清热之功。常用组合包括“黄连-黄芪”、“黄芪-山药”、“丹参-黄芪”、“黄连-苍术”、“黄芪-白术”等,提示“脾瘅”的治疗应以益气健脾、滋阴清热、疏肝郁结、活血化瘀为主。结论:1.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显着增加IGR向NGT逆转的发生率,明显降低IGR向DM转化的发生率,稳定IGR患者病情,延长DM发病时间;2.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促进IGR患者的血糖值恢复正常水平,降低患者Hb Alc水平,改善IGR患者的前期临床症状,提高IGR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3.中医药综合防治可有效改善IGR患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等情况,降低血管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预防DM发生的效果;4.中医药综合防治IGR在临床用药上应注重健脾益气,补肾滋阴,疏肝理气,精确疾病定位,将“治未病”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中。药物归经中属脾经的最多,其次是肺经和胃经,之后是肾经和肝经,与各代医家对“脾瘅”的认识多趋于一致。
曾祥哲[4](2020)在《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及GLU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上GLUT-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以SPF级Wistar雄性大鼠100只(月龄60-70天,体重230-250 g)作实验对象,以体重标号后,正常对照组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出20只大鼠记为NC组,余下的用以制备糖调节受损模型。以高糖高脂饲料饲喂以诱导出糖调节受损大鼠,NC组大鼠则喂以基础饲料。12周后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以确认造模成功与否,筛选符合的大鼠并将其随机分成三组:IGR模型对照组、中药脾瘅宁治疗组、西药二甲双胍治疗组,各组均行四周的以口灌胃,分别与5 ml kg-1d-1的蒸馏水、10 g kg-1d-1的脾瘅宁汤剂、150 mg kg-1d-1的二甲双胍悬液,NC组亦与5 ml kg-1d-1的蒸馏水。检测对比各组大鼠前后体重、空腹血糖、OGTT2 h PG、运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HGCT)检测每组大鼠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水平以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开腹取新鲜的大鼠胰腺组织,运用蛋白印迹实验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技术评估胰岛β细胞上GLUT-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药物干预前,模型对照组、脾瘅宁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干预后,脾瘅宁治疗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水平皆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但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治疗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水平小于正常对照组(P1<0.01,P2<0.05),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且二甲双胍治疗组第二时相较脾瘅宁治疗组明显增多(P<0.05)。2.胰岛β细胞上GLUT-2蛋白的表达量:脾瘅宁治疗组与二甲双胍治疗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上GLUT-2蛋白的表达量皆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上调,但仍无法达到正常对照组的状态(P<0.01);脾瘅宁治疗组上调胰岛β细胞GLUT-2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比二甲双胍突出(P<0.05)。结论:1.中药复方脾瘅宁能显着改善IGR模型大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2.中药复方脾瘅宁能显着增加糖调节受损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上GLUT-2蛋白的表达量。3.中药复方脾瘅宁能通过增加糖调节受损模型大鼠胰岛β细胞上GLUT-2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明显促进胰岛细胞分泌功能。
李艳芬,黄兴,王瑞华,黄宇虹[5](2016)在《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又称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属中医学脾瘅范畴,相当于消渴早期或轻者,是一种处于葡萄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间的异常状态。糖尿病为终身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及代谢紊乱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其过程往往不可逆,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然IGR是个可逆过程,早期干预可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中医药在干预IGR的研究中有其特点和优势,我们就中医对IGR认识与干预方式进行总结,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生活方式干预及中药干预等方面对近几年有关IGR的研究进行综述。
杨红,杨永寿,孙梓富,罗建蓉,李玲,薛志革,耿福能,何苗,巫秀美[6](2016)在《动物源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症",是一种病因复杂、无根治手段且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的慢性疾病。中药治疗消渴症讲究标本兼治,不少处方含有动物源药物或单方动物药;动物源类药物具有活血祛瘀等独特功效和治疗作用。本文从现有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出发,对中药复方中治疗消渴证的单味动物源类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开发新型动物源类治疗糖尿病药物提供借鉴。
陈秀芬[7](2016)在《基于文献挖掘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用药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基于古代文献《中华医典》数据库,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筛选历代治疗糖尿病的核心药物。针对筛选药物,结合现代药理、毒理及不良反应文献研究结果,分析筛选药物的作用特点,并进一步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构建药物成分和作用靶点的网络,探索潜在的作用成分及靶标,分析筛选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药物筛选提供一种思路及方法。方法1.采用数据挖掘系统,依据中华医典(光盘版)对清朝以前的文献以脾瘅、消渴、三消、肺消、消中、肾消、上消、中消、膈消、下消、消肾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糖尿病临床诊疗医案采集表制定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模板,将文献资料录入《中医医案采集与数据挖掘系统软件》,对医案的症状、用药、配伍及其关系采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筛选出位居前10位的中药药物。并通过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对现代文献进行检索,以了解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进一步筛选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的药物。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筛选药物的作用机制,在TCM Database(?)Taiwan数据库中获取药物的预测化学成分,并以mo12格式输出,将mol2格式的化学成分输入PharmMapper在线软件获得预测的靶标结果,取每个靶标预测结果z’-score>0的作为预测靶标;然后通过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数据库检索糖尿病的相关靶标;将预测得到的成分及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成分-靶标网络构建、分析及可视化工作。最后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其作用靶标及机制进行验证,并探索潜在的作用成分及靶标。研究结果1.经古代文献及现代药理、毒理研究筛选,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茯苓、麦冬、人参、黄连、黄芪、知母、黄芩、生地、五味子。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健脾化湿;用于燥热津伤、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多饮、口干口渴、小便多、烦躁、小便浑浊、消瘦等症状。较常见的中药配伍为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甘草,茯苓-麦冬等。2.据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以从降低血糖、提高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免疫力、调节血脂等多方面作用于糖尿病。3.对所选药物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药物及不同药物成分作用的靶标及机制不同,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特点。所选药物作用于糖尿病的预测靶标在现代文献中基本得到验证,但仍有部分靶标尤其茯苓和生地的预测靶标目前尚无相关研究证实,这也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发现多种中药成分可作用于胆汁酸受体,胆汁酸受体可促进GLP-1的产生,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及改善肥胖的作用,这也为今后药物研发提供了思路。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挖掘中医药的治疗经验,为临床筛选和药物研发推荐作用机制相对明确、靶点相对清楚的药物,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之一。本研究筛选出的药物茯苓、麦冬、人参、黄连、黄芪、知母、黄芩、生地、五味子均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具有明显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发展的作用,作用机制基本明确。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出的药物治疗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特点,并发现这些药物具有潜在的作用成分及靶标,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及方向。
阮长春[8](2011)在《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研究采用常规的天然产物化学方法,并结合现代的HPLC分离技术,运用IR.MS. HR-SI-MS.1H NMR、13C NMR和2D NMR (HSQC and HMBC)等光谱鉴定技术,从中国鲜人参中分离鉴定了13个单体皂苷。其中首次获得了一个新化合物——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a3,其结构鉴定为:3-0-[6-0-丙二酰-(?)-D-葡萄吡喃糖(1→2)-(?)-D-葡萄吡糖]-20-0-[β-D-木糖(1→3)-(?)-D-葡萄吡喃糖(1→6)-(?)-D-葡萄吡喃糖]-20(S)-原人参二醇{3-O-(6-O-malonyl-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0-O-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0(s)一protopanaxadiol}。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超声提取方法,结果发现溶剂的倍数,溶剂的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均对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提取量有影响,四因素的优化组合是A2B3C3D3.即:溶剂倍数为10倍,乙醇浓度为80%,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次数3次。采用HPLC对不同采收时期(出苗展叶期、开花期、绿果期、红果期、采收期、枯萎期)采摘的卜6年生的人参主根中包括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在内的10种主要皂苷进行了测定,结果展示了4种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含量在人参的不同年生和不同采收期(除少数时期外)均高于6种中性皂苷,占人参总皂苷的44%-59%,为人参皂苷的主要构成部分。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观察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具有显着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明显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量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另外,还有一定的降低血脂,改善脂质紊乱的作用。
王强[9](2010)在《北京社区103例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中医综合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现有IGT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制定中医综合治疗试验方案,研究该方案对IGT(逆转为正常血糖、转变为2型糖尿病、稳定在IGT阶段)转化率的影响。以探讨和评估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糖尿病预防领域的优势作用,并为IGT中医药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对象:以北京市“51510”计划项目糖尿病社区筛查的既往IGT患者为主要目标人群进行OGTT试验。对于仍符合IGT诊断标准的进入导入期,导入期为1个月。导入期结束再次筛查,仍符合纳入标准且不在排除标准范围内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正式纳入本试验研究。研究开始及研究过程中根据剔除及脱离标准进行相应处理。参与筛查及研究的社区医院包括:北京回民医院、平谷区中医院、门头沟区中医院、昌平区中医院。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接受一般生活方式加中成药(天芪降糖胶囊)干预,对照组接受一般生活方式加安慰剂干预。3个月为一个疗程,每3个月复查空腹及OGTT 2小时血糖,并同步进行体格检查和中医症候评分。基线、出组及每6个月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查。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相应的干预方案如下:(1).如病情好转,IGT转变为正常,则原药量减半,进入3个月的减量巩固期,并随访半年(随访期不服药,随访期间转为IGT或糖尿病,则记录反跳率,退出试验);(2).如病情进展为糖尿病,则按照西医糖尿病控制的程序和方案,加用西药口服降糖药治疗,退出试验不再随访;(3).如病情稳定在IGT阶段,继续进行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直至研究结束,不再随访;(4).若前三个月内血糖不降低,则进入倍量加强期,原药量加倍至出现前三种情况或研究结束。采用四级监查制度严格控制方案的执行,确保数据的真实与完整。研究者根据受试者的原始观察记录,将数据及时、完整、正确、清晰的填入病例报告表。原始病例报告表在按要求完成数据录入和核查后,按编号的顺序归档保存。数据集选用全分析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有效完成IGT干预103例,治疗组53例,对照组50,两组基线时一般资料及血糖水平均无差异。在经过至少12个月干预后,治疗组干预前后血糖比较,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735),餐后2小时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00);对照组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无明显差异(P=0.115和P=0.438)。IGT的转化率方面:治疗组T2DM 15例、逆转正常28例、仍为IGT或IFG 10例;对照组T2DM 24例、逆转正常22例、仍为IGT或IFG 4例。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8.3%,而对照组为48%,两组比较有差异(P=0.039)。治疗组降低糖尿病相对风险达59.0%。结论:1.中医综合干预能够显着降低IGT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其餐后高血糖毒性。2.中医综合干预降低IGT患者糖尿病相对风险达59%,可以有效的预防T2DM发生。
罗礼达[10](2009)在《温脏扶正驱邪法对2型糖尿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逐步体现出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整体调节机体免疫,达到“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成为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医药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现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多以养阴清热、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健脾化湿及活血化瘀等为主,其作用机理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糖代谢紊乱及减少炎症反应等有关。上述研究加深了对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认识,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病的发生与体质、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治法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如何在治法研究中体现“辨证”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临床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正气不足、阳气虚弱的特点,从六经辨证的观点来看,以三阴病本,兼夹以少阳病为标,三阴病又以太阴病为统。本研究观察从三阴病入手以温脏扶正祛邪法组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中医症候的改善作用、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对糖脂代谢紊乱的纠正作用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将目前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角度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中医学认识2型糖尿病仍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论为主,治疗上多从清热养阴、益气养阴、健脾活血等为主,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及阳气亏虚角度论治者鲜见报道。2.临床研究将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符合西医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符合三阴病虚寒证患者73例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饮食、适度运动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西药盐酸二甲双胍片(0.50g,po,bid,饭后)及达美康(格列齐特片,80mg,po,bid,饭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水煎服,每日1剂,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TC、TG、HDL-C、LDL-C、CD4+、CD8+、CD4+/CD8+,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FBG、P2Hbg、血脂四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7%(P<0.05),表明合用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可以增强西药对T2DM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4.3%,说明中药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药;两组均能明显减轻患者中医症状积分(P<0.05),差值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合用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后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两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FBG和P2hBG(P<0.01),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并非通过提高降糖效果来实现改善中医症状的作用;两组均能使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组间比较虽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的作用要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可能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显着下降,HDL-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TC、TG及LDL-C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HDL-C较对照组亦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紊乱作用;两组治疗后CD4+、CD8+、及CD4+/CD8+均升高,其中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对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患者在服用温脏扶正祛邪中药复方过程中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1.阳虚可以致消,正虚也可以致消;三阴病阳(气)亏虚伴少阳枢机不利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寒湿痰瘀等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针对2型糖尿病三阴阳(气)亏虚,枢机不利,邪毒内阻的特点,以温脏扶正祛邪法温三阴之脏、扶助正气、畅少阳枢机,以祛邪外出为T2DM的基本治法。2.温脏扶正祛邪法中药复方可辅助西药提高三阴病虚寒证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减轻其中医临床症状,协助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并纠正脂代谢紊乱。3.T2DM患者存在明显的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与机体正气强弱关系密切,温脏扶正祛邪法中药复方能提高T2DM患者血清CD4+、CD8+及CD4+/CD8+的表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并不是通过单纯降低血糖,而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二、蚁消糖胶囊治疗糖尿病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蚁消糖胶囊治疗糖尿病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终止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1.8 样本量计算 |
1.9 研究方法 |
1.10 药物干预措施 |
1.11 观察指标 |
1.12 疗效评价标准 |
1.13 统计方法 |
1.14 数据管理 |
1.15 质量控制 |
1.16 伦理原则 |
1.17 试验流程图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的基线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HRV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FPG以及糖代谢指标比较 |
2.7 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 |
2.8 两组治疗前后SPISE-IR指数比较 |
2.9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情况的发生 |
3 讨论 |
3.1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3.2 益气生津散主要成分的主要功效 |
3.3 HRV与T2DM合并CHD |
4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益气生津散有效化学成分的获取与靶点预测 |
1.2 T2DM合并CHD靶点蛋白的获取 |
1.3 有效化学成分、疾病相互作用靶点的映射及PPI网络的构建 |
1.4 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1.5 靶标功能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益气生津散的有效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 |
2.2 益气生津散作用于T2DM合并CHD的相关靶点以及PPI网络的构建 |
2.3 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的获取 |
2.4 核心靶点的GO分析与KEEG通路富集分析 |
2.5 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蛋白-生物通路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1.1 益气生津散对T2DM合并SAP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探究 |
2 不足与展望 |
2.1 益气生津散对T2DM合并SAP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
2.2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益气生津散治疗T2DM合并CHD的作用机制探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3-02)(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结合诊断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2.1 肥胖型 |
1.2.2 非肥胖型 |
2 病证结合预防 |
2.1 茶疗 |
2.1.1 健脾消瘅茶 |
2.1.2 益气生津袋泡茶 |
2.2 茶疗+食疗 |
2.3 传统功法 |
2.3.1 八段锦 |
2.3.2 太极拳 |
3 病证结合治疗 |
3.1 分型辨证治疗 |
3.1.1 肥胖型 |
3.1.2 非肥胖型 |
3.2 辨症状治疗 |
3.2.1 倦怠乏力 |
3.2.2 口干多饮 |
3.2.3 多食易饥 |
3.2.4 眩晕 |
3.3 辨体征治疗 |
3.3.1 肥胖或超重 |
3.3.2 消瘦 |
3.4 辨指标治疗 |
3.4.1 高血糖 |
3.4.2 胰岛素抵抗 |
3.4.3 血脂异常 |
3.4.4 非酒精性脂肪肝 |
3.4.5 高尿酸 |
3.4.6 高血压 |
3.5 专方验方治疗 |
3.5.1 清身降糖颗粒 |
3.5.2 糖脂平胶囊 |
3.5.3 参术调脾颗粒 |
3.5.4 糖异平颗粒 |
3.5.5 消糖七味饮 |
3.5.6 健脾清化方 |
3.5.7 丹蛭降糖胶囊 |
3.6 中成药治疗 |
3.6.1 金芪降糖片 |
3.6.2 津力达颗粒 |
3.6.3 参芪降糖颗粒 |
3.6.4 天芪降糖胶囊 |
3.6.5 参芪降糖胶囊 |
3.6.6 糖脉康颗粒 |
3.6.7 天麦消渴片 |
4 病证结合康复 |
4.1 外治疗法 |
4.1.1 针刺 |
4.1.2 耳迷路刺激 |
4.2 推拿 |
(3)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治未病”思想对消渴病防治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及GLUT-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糖调节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生活方式干预 |
4 中药干预 |
4.1 经方加减 |
4.2 中成药 |
4.3 自拟方 |
5 其他疗法 |
6 结语 |
(6)动物源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降血糖动物源类药物 |
1.1 源自动物体胰岛素类物质 |
1.1.1 动物源胰岛素 |
1.1.2 动物源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2 动物源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
1.2.1 胡蜂(wasp)毒素 |
1.2.2 黑毒蛛毒素 |
1.2.3 南美响尾蛇毒液 |
1.2.4 两栖类动物体内的两栖类促胰岛素释放肽 |
1.2.5 果蝇、蜥蜴体内的GLP-1类似物 |
1.3 动物源类影响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
1.3.1 蚕沙 |
1.3.2 全蚕粉 |
1.3.3 白僵蚕 |
1.3.4 蚕茧 |
1.4 动物多糖类降血糖物质 |
1.4.1海参岩藻糖 |
1.4.2 虫草多糖 |
1.4.3蜂胶 |
1.4.4 泥鳅多糖 |
1.4.5 壳寡糖 |
2 中药复方中辅助降血糖动物源类药物 |
2.1 抗血液凝固类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动物源类药物 |
2.1.1 蚯蚓及蚓激酶 |
2.1.2 动物毒素中的抗凝物质 |
2.1.3 水蛭与水蛭素 |
2.1.4 其他 |
2.2 治疗糖尿病中药复方中机制尚不明确的动物源类药物 |
2.2.1 全蝎 |
2.2.2牡蛎 |
2.2.3 蚂蚁 |
3 结语 |
(7)基于文献挖掘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用药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概述及作用机制 |
2 中医历代医家对消渴病治疗的认识 |
3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及药物研发现状 |
4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概述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1 糖尿病常用药物古代文献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所选药物现代药理、毒性及不良反应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所选中药有效成分和靶标预测及现代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1.人参皂苷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2.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研究概况 |
3.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
4.人参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
1.材料、仪器、试剂 |
2.提取及分离 |
2.1 提取分离过程 |
2.2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单体化合物提取分离工艺流程 |
3.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 单体化合物的水解方法 |
3.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三章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
1.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方法学考察 |
4.超声提取工艺 |
第四章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的动态积累规律研究 |
1.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测定方法 |
3.样品的测定 |
4.结果 |
5.讨论 |
第五章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1.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结论 |
2.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北京社区103例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中医综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T现代医学国内外临床研究现状 |
1. 生活方式 |
2. 药物干预 |
3 讨论 |
综述二 糖耐量低减(IGT)中医药研究现状 |
1. 病因 |
2. 病机 |
3. 分型 |
4. 治疗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目的 |
2 对象 |
3 方法与内容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温脏扶正驱邪法对2型糖尿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医学关于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关于糖尿病病因的认识 |
2.1 禀赋不足 |
2.2 饮食失节 |
2.3 情志失调 |
2.4 劳欲过度 |
2.5 外感邪毒 |
2.6 过用温燥 |
3 中医学关于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3.1 阴虚燥热 |
3.2 邪热内盛 |
3.3 心火亢盛 |
3.4 肝失疏泄 |
3.5 肝郁化火 |
3.6 脾虚失运 |
3.7 肾虚亏耗 |
3.8 脾肾两虚 |
3.9 阴阳两虚 |
3.10 毒邪瘀血痰浊 |
4 辨证分型 |
5 辨证分型治疗 |
5.1 分型论治 |
5.2 分期论治 |
5.3 按阴阳气血失调分型论治 |
5.4 按脏腑病机分型论治 |
6 专方治疗 |
7 中西医结合治疗 |
8 单味中药治疗 |
9 针灸治疗 |
10 展望 |
11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病例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治疗方案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FBG及P_2BG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ISI、IRI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
3.7 两组治疗前后CD4+、CD8+、及CD4+/CD8+测定结果比较 |
3.8 不良反应 |
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T2DM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 |
1.1 T2DM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提出 |
1.2 正气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1.3 中医药有关T2DM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
2 T2DM六经辨证规律研究 |
3 T2DM三阴病发病机制认识 |
3.1 太阴病 |
3.2 少阴病 |
3.3 厥阴病 |
3.4 三阴(阳气)来复之征象 |
3.5 总体分析 |
4 温阳法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 |
4.1 古代医家关于温阳除消认识 |
4.2 现代医家对温阳除消的认识 |
4.3 温扶阳气是贯穿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 |
5 温脏扶正祛邪法及其组方治疗T2DM的依据 |
6 温脏扶正祛邪法对T2DM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 |
7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相关英文缩写词 |
附录2: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蚁消糖胶囊治疗糖尿病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生津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周莹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3-02)[J].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Committe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世界中医药, 2021(04)
- [3]中医药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曲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脾瘅宁对糖调节受损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及GLUT-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曾祥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 李艳芬,黄兴,王瑞华,黄宇虹. 河北中医, 2016(08)
- [6]动物源类药物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杨红,杨永寿,孙梓富,罗建蓉,李玲,薛志革,耿福能,何苗,巫秀美.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05)
- [7]基于文献挖掘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用药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秀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丙二酰基人参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研究[D]. 阮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9]北京社区103例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中医综合干预研究[D]. 王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温脏扶正驱邪法对2型糖尿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罗礼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