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省中小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富纶[1](2021)在《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注重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背景下,应当促进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参与体育活动。虽然在疫情期间,家庭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但短期内掀起的体育热潮并不能实质性改变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局面。本研究试图探究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小学生参与家庭领域体育活动,提搞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6个区49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法对50名学生、家长、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学习日的休闲时间比较少,周末及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比较多;在家庭领域独自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有: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跑步、平板支撑,与家人一起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为散步/跑步、乒羽网小球、跳绳、游泳、骑行,虽然在参与项目上比较丰富,但在参与形式上缺乏创新。总体来说,男生相对女生在参与频率、时间、强度上表现得更好;年级越高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越下降;不同家庭结构中,体育参与效果有着明显差异,正常结构家庭比非正常结构家庭的参与效果更好。(2)当前武汉市中小学生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业压力对家庭领域中体育时间的挤压;(2)“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参与动机和积极性;(3)大部分家庭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4)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3)在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中,家长体育表率和家庭体育氛围得分最低,家长体育意识和家庭体育支持得分较好,教养方式中大多数家庭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其次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最少。不同职业、学历的母亲,在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意识上有着明显差异;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家庭体育支持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家长体育意识、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教养方式上均有差异。家庭体育支持、家长体育表率、家庭体育氛围、家长体育意识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频率、时间、强度、日常体育话题讨论、体育赛事观看、体育消费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各个方面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越专制的父母在体育话题讨论和体育消费上的表现越差。溺爱型父母在参与强度、时间、频率和话题讨论、赛事观看、体育消费上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4)性别、年级、家庭结构、固定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频率有显着影响;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移动器材数量、家庭体育氛围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时间有显着影响;性别、家庭结构、父亲学历、家长体育意识对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强度有显着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减少青少年课外培训压力,注重体育兴趣培养,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家长应在生活中多注重运用体育的形式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体育动力,培养终身体育观念。(2)加强家长体育意识,做好家庭体育表率,营造良好家庭体育氛围。拟定科学、持续、有效的家庭体育计划,督促孩子和自己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打造热爱体育的优秀家风。(3)提高家长体育认知能力,创新体育参与形式。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家人观看体育赛事、体育杂志,参加家庭体育赛事。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家庭关系,更帮助孩子营造了浓厚的家庭体育氛围。(4)配合学校体育内容,提高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可以作为孩子和家人的桥梁,带动青少年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5)相关部门或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体育赛事,可以依据武汉“两江四岸”的优势,合理策划一些夜跑、打卡等社区体育活动,带动亲子间体育参与的热情。
尹鹏程[2](2021)在《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发育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对脊柱发育异常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3周的运动干预,研究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发育的影响,为学校体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健康问题提供合理建议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将39名脊柱发育存在异常情况的五年级小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19人)。实验组进行为期13周,每周3次,每次40分钟的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照组进行跳长绳、跳短绳、迎面接力跑等课外体育活动。通过Spine Scan电子脊柱测量仪和电子肺活量测试仪分别获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干预前后的躯干倾斜角度、脊柱后凸角度、脊柱活动度、身体平衡度以及肺活量数据,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前利用Spine Scan电子脊柱测量仪对31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脊柱筛查,共检测出51名脊柱发育异常者(包括22名“躯干倾斜角度异常”者和35名“脊柱后凸角度异常”者,其中有6名受试者既存在“躯干倾斜角度异常”又存在“脊柱后凸角度异常”的情况),脊柱发育异常检出率约为16%;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后,除躯干倾斜角度和腰椎活动度外,实验组脊柱后凸角度、脊柱活动度(颈椎、胸椎)和身体平衡度以及肺活量指标优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颈椎活动度和身体平衡度(肩部水平线、骶髂后棘水平线)以及肺活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前后,实验组除腰椎水平旋转外,其余各项指标较运动干预前均有所改善,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躯干倾斜角度、脊柱后凸角度、颈椎活动度、肩部水平线以及肺活量实验后指标明显改善,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通过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安排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能够较好的改善小学生躯干倾斜角度异常和脊柱后凸角度异常的状况;能够很好的改善小学生颈椎和胸椎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的活动度,对腰椎活动度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较好的改善小学生身体平衡度;能够很好的提高小学生肺活量水平。
王子璇[3](2021)在《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形势,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起着独特的作用。我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发展上有些不足,在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主题选择、课程评价方面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其中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将其归入到学校综合课程中的根本问题。本文从国家的研学政策方向出发,将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联系研学旅行的活动特点,并结合辽宁省的独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研学旅行的相关研究并确定了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别对沈阳市S小学中年级307位学生及122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个别学生与教师进行访谈,全面了解该校师生在研学旅行课程认识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情况、研学旅行类型选择、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面、达到效果与存在问题几个维度的现状,为课程设计提供具体的设计方向。第三部分主要收集国内成功的研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为课程设计提供经验。第四部分主要根据分析结果与辽宁省的研学旅行资源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辽宁省地区的研学课程设计给出实施建议,对案例课程总目标、活动目标、课程主题、课程活动内容、课程方案、活动评价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本研究认为,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只有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结合研学资源、学生特点、教育方法,使课程设计更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地区教育发展,从而加快地区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李冬晓[4](2021)在《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调查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长春市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其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改善小学生健康现状的有效方法,为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春市乃至国家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可行性参考意见。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国万方、维普网等多个文献查阅网站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内外学生体质健康、国民健康、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期刊,并认真研读国家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体育与健康标准》等相关政策资料,作了充足的文献收集和研究,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实地调查法:依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细则》及各项指标的标准及要求,对长春市六所小学随机抽取的1080名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各项目的体质监测,其中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指数)、功能指标(肺活量)、体能指标(5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50米×8往返跑)、疾病或异常(屈光不正、沙眼、弱视、龋齿、牙周疾病、肥胖、营养不良等),还可通过检查蛔虫卵等方法,筛查缺肠道蠕虫感染。问卷调查法:为了解长春市小学生的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程度、孩子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家庭营养保证状况、孩子参与健康锻炼的积极性及家长闲暇时间安排等相关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线上的形式,共发放了1100份调查问卷,回收到1080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8%。统计分析法:使用Excel 2010进行整理和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我市近八成小学生目前自测健康状况良好,48.8%非常好,33.2%比较好,不太好和很不好的总和仅为1.6%;近82%小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没有困难,12.4%比较困难,1.7%非常困难。在体能测试中,成绩优秀者占0.37%;良好占19.35%;及格占70.56%;不及格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72%。2.小学生BMI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占总体的59.72%;低体重的占2.69%;超重的占17.78%;肥胖的占19.81%。不达标者超过四成。其中低体重与超重、肥胖者以低年级居多。3.小学生发病率较高,视力不良中患有近视的占79.76%,患有散光的占36.44%,患有远视的占10.93%,患有弱视的有7.29%,患有斜视的有4.45%;得过蛔虫病的有1.4%;患有贫血的有1.7%;营养不良有8.9%。4.根据国家标准,小学生每天至少应保证10小时以上睡眠,而长春市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国家标准的仅占0.92%;因为睡眠时间匮乏,睡眠质量下降,近半数的学生曾在课堂上走神溜号、打瞌睡,也有近三成的小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固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常常感到缺乏学习精力,5.小学生饮食习惯不良,摄入的营养不均衡。通过调查发现,长春市小学生营养摄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通过对以上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实施监管不力、测评指标合理度有待提高;社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片面偏颇和对科学饮食结构、良好饮食习惯的了解欠缺;学校健康体育教育缺失、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体质健康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并由此提出可行性建议。结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及地区的政治发展以及经济文化情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搜集到的六所小学的小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研究发现,长春市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如下:长春市小学生体能测试优秀者仅占0.37%,不及格者达到了9.72%;小学生BMI指数不达标者超过了四成,肥胖和低体重情况严重;视力不良情况应得到重视,近视的学生占到了视力不良中的79.76%;小学生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达不到国家标准水平以及营养不均衡饮食习惯不良等等。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因素有如下几点:受国家政策影响,包括政策实施监管不力、测评指标合理度有待提高;受社会情况影响,包括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家庭因素影响,包括家长观念的影响、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的影响;学校因素影响,包括健康体育教育缺失、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体质健康宣传不到位。从而也针对政策、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社会导向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郑京信[5](2020)在《羽毛球运动对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羽毛球锻炼在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化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成绩甚至羽毛球运动成绩逐渐被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评定指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羽毛球作为最主要的课外体育训练活动项目,在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同时使羽毛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效益。由此,为探究羽毛球课外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影响,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羽毛球运动提供科学建议以促进身心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和段艳平编制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2000年编),随机选取大连市甘井子区三所小学,按照参加不同课外训练项目分类后对五、六年级的130名同学进行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量表的问卷调查。对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高年级小学生不同的体质健康指标和身体自尊分量表得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来探究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参加其他项目的高年级小学生体制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差异性,以期为青少年进行科学的羽毛球训练和身心健康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在五、六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测试成绩中,年级和性别分组的组别间成绩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参与项目对学生体质影响最明显且参与课外训练组与无训练组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在项目分组体质健康的七个测试指标结果中,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学生的50米跑和仰卧起坐测试成绩均高于其它组别,并且与无训练组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学生的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均低于游泳组且高于其它组别,不同组别的肺活量成绩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学生的BMI指数、一分钟跳绳,50*8往返跑测试成绩均略高于其它组别,并且成绩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在五、六年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测试中: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柔韧和协调分量表成绩均高于其它项目训练组,并且与无项目训练组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参加羽毛球课外训练学生的速度和身体价值分量表成绩均略高于其它项目训练组,而身体吸引力和外貌分量表成绩略低于游泳组且高于其他项目训练组,这四个分量表成绩在不同项目训练组别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在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总成绩和整体自尊分量表成绩均高于其他组学生的成绩,与无训练组且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篮球组和游泳组学生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羽毛球课外训练对体质健康部分指标和身体自尊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相较其他课外训练,羽毛球运动可以作为提高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的课外训练项目。研究结论:1、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对比不参与课外训练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质促进存在明显效果。无论在50米跑、仰卧起坐的单项指标成绩上还是在整体的总成绩上均与无训练组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其成绩明显优于无训练组的学生。可以得出,参与羽毛球训练能够明显促进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发挥其一般性价值。2、羽毛球课外训练对五六年级学生体质存在针对性促进作用。在整体总成绩上,羽毛球组成绩要优于篮球和游泳项目;其中,在仰卧起坐指标上羽毛球组与篮球组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可以看出,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体核心力量的发展上,相较于其他项目,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能起到针对性的促进作用。3、五六年级学生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对其身体自尊的发展存在影响。羽毛球组课外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在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外貌、柔韧、协调和身体自尊分量表成绩上远高于无训练组学生的成绩,并且两组别成绩间均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羽毛球课外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的身体自尊具有明显的作用。4、五六年级学生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比参加篮球、游泳课外训练对身体自尊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羽毛球组高年级小学生的外貌成绩和柔韧成绩均高于篮球组学生的成绩,且羽毛球组与篮球组学生外貌成绩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与篮球组柔韧性成绩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比游泳训练的高年级小学生的柔韧成绩高,且两者存在显着性差异。羽毛球课外训练比篮球、游泳课外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身体自尊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积极效果。
刘冰冰[6](2020)在《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花式跳绳运动在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的路径。花式跳绳是一种新型的趣味性运动项目,具有竞技、表演、健体、愉悦身心的多元化功能,本文以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花样跳绳的推广为基础,了解教师,学生对花样跳绳项目的认知情况及师资力量现状,开展条件等,以此对花样跳绳在长春市中小学的引入与推广进行探究。花样跳绳的课程建设,学生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文化表演,学生对花样跳绳的了解,教师对技能掌握的程度,学生的参与度都对项目的推广有所影响。健康的身体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花式跳绳打破传统的锻炼模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多年来国内很多地区花样跳绳运动不受人们重视。在一般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没有花式跳绳的影子,多以特色的形式出现,普及性差,因此推进花式跳绳开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对于学校建议:引导学校重视体育;减轻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均衡发展,改善教育体制,重视学生体育课。对于家庭的建议:转变家长只注重学习的固有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孩子体质的重视,让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家长中普及花式跳绳运动,提升对运动项目的认识。对于社会的建议:提高社会关注度,拓宽宣传途径;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的策略。对于环境的建议:加强学校室内设施建设,加强室内与室外公共设施的建设。
张云帆[7](2020)在《中外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可视化与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学龄前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受到各国政府密切关注。世界卫生大会在2004年通过的世卫组织《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要求重点改善儿童饮食并增加身体活动,也已经说明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本文为了解国内外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历史动态,前沿信息,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分析,为我们所用,同时,发现指出我们现在的不足之处,促进国内科研良好的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分别收集有关学龄前儿童的文献,下载索引,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国内外学龄期那儿童体质相关研究与日俱增,国内总发文量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科研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也远不及国外;国内学龄前儿童体质领域的研究以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的研究为该领域的首要研究热点,同时“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体质健康”、“体育游戏”、“影响因素”也是主要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外学龄前儿童体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肥胖问题的研究、动作技能、身体活动量、久坐、参与身体活动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周边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的研究、弱势群体体质现状的研究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当下国内的前沿热点仍然是国内学龄前儿童体质现状的普查与研究,体医结合、体质指标的更新是当下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的前沿热点是“肥胖”、“身体活动量”、“运动技能”研究主题,研究层面进一步加深,更加的科学和精确。
贾萌[8](2019)在《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现状,提出改善学校体育工作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办法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特色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宏庙小学体育特色现状及学生体质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宏庙小学体育工作与学生体质的现状,以期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改善学校体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对体育教学领域专家、宏庙小学校领导、分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研组长及一线体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该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背后的设计理念以及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在阅读文献、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编制体育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和咨询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修订,并于2019年5月-6月进入教室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教师问卷13份,学生问卷900份,回收教师有效问卷13份,学生有效问卷830份。同时通过实地调查,亲身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获得宏庙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学生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体质测试的全部数据资料,以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有效性。最终分析出宏庙小学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情况,学校体育特色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宏庙小学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身高体重逐年增加。以肺活量为主的身体机能指标逐年上升。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稳中上升,耐力素质随学生生长发育而放缓,不同年级间学生柔韧素质指标呈下降态势,部分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优于国家平均水平。(2)国家体育课程中,宏庙小学主管体育的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从安全性和准备体质健康测试出发设置课程内容的现象较多,学生还未完全形成终生体育观念。(3)宏庙小学体育国家体育课程课时数达到了国家标准,但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生理保健知识和体育心理知识课时较少,室外体育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教师实际授课内容有偏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较为传统、单一。(4)宏庙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较少,因而教学评价内容重心多在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对非智力、非体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兼顾的很少。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运用较少。(5)宏庙小学校本体育课程特色鲜明,教学目标合理全面、层次清晰,课程内容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和身心特点,课程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有待细化。(6)宏庙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学校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打下基础。(7)应通过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观,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注重体育课程评价多元化,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卫国生[9](2019)在《中国汉族大学生力量素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30多年来我国大学生力量素质变化的时空特征,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大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素质下降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其目的是为完善《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不同地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干预政策和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数据挖掘、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985-2014年七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中反映人体爆发力、肌肉耐力和绝对肌力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握力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以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1985-2014年间,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男大学生基本上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女大学生除东北地区外,也基本上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与1985年比较,2014年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大学生(城男)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增长了-9.08cm、-3.58cm、-5.23cm、-2.75cm、-1.34cm、-4.48cm;大学生(乡男)分别增长了-4.47cm、5.74cm、1.67cm、2.54cm、5.95cm、2.87cm。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大学生(城女)分别增长了-5.56cm、-2.15cm、-0.6cm、0.44cm、0.6cm、-2.71cm;大学生(乡女)分别增长了-5.35cm、4.89cm、1.57cm、2.92cm、1.35cm、-5.98cm。2.1985-2014年间,反映男大学生肌肉耐力的引体向上成绩基本上呈现出先缓慢增长后大幅下降而后又缓慢下降或略微上升的趋势,反映女大学生肌肉耐力的仰卧起坐成绩也基本上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而后又继续上升的趋势。与1985年相比,2014年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大学生(城男)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增长了-2.18个、-2.48个、-4.35个、-2.09个、-2.96个、-4.63个;大学生(乡男)分别增长了-1.94个、-2.49个、-4.41个、-1.07个、-2.15个、-4.31个。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地区的大学生(城女)的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增长了5.51个、5.99个、4.33个、5.8个、5.67个、3.96个;大学生(乡女)的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增长了3.87个、8个、5.85个、5.43个、6.96个、4.4个。3.2000-2014年间,反映绝对力量的握力成绩东北、华东、西南地区男大学生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华北、西北、中南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东北、华东、西南地区女大学生的握力成绩基本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华北、西北、中南地区女大学生的握力成绩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大学生(城男)的握力成绩分别增长了1.08Kg、2.38Kg、0.32Kg、0.92Kg、-0.43Kg、3.77Kg;大学生(城女)握力成绩分别增长了-0.22Kg、3.73Kg、0.61Kg、1.36Kg、-0.8Kg、4.7Kg。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大学生(城女)的握力成绩分别增长了1.08Kg、2.38Kg、0.32Kg、0.92Kg、-0.43Kg、3.77Kg;大学生(乡女)的握力成绩分别增长了-0.22Kg、3.73Kg、0.61Kg、1.36Kg、-0.8Kg、4.7Kg。4.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不分城乡、男女,1985、1991、1995、2000年四次立定跳远成绩基本上呈现:中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态势。2005、2014年立定跳远成绩大体上符合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2014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还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特征,另2014年东北地区成绩普遍较低,华北地区乡村男女生成绩较高。2010年立定跳远成绩整体上呈现出东北、西南地区成绩明显低于其它地区的特征。5.反映肌肉耐力的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成绩,1985、1991、1995、2000年不论城乡、男女,2005年城乡女生,2014年城乡女生成绩基本上呈现:中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自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上升的趋势。2005、2010、2014年城乡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上升的态势,其中东北地区成绩较高。另2010年城市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乡村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升高趋势。6.反映绝对力量的握力成绩,2000、2005、2010、2014年,除去2000城市女生和2000、2005年乡村女生外,不论城乡、男女握力成绩大体上呈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态势,其中2014年中南地区城乡市男生握力成绩都较高。2000年城市女生握力成绩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成绩较高。2000、2005年乡村女生握力成绩呈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1.1985-2014年间,反映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指标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握力动态变化趋势为:基本上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1985-2014年间,反映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指标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握力,区域上呈现出由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特征。3.影响大学生力量素质时空特征动态变化的因素可能与自然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营养、体力活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高晓峰[10](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认为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二、辽宁省中小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中小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背景下逐渐重视全方位体育教育模式 |
1.1.2 新冠疫情期间家庭领域成为中小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场所 |
1.1.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在后疫情时代仍处于缺位状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 |
2.2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的意义 |
2.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
3 基本概念界定 |
3.1 家庭领域 |
3.2 体育参与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问卷调查法 |
4.2.1 问卷设计 |
4.2.2 内部一致信度检验 |
4.2.3 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
4.2.4 结构效度检验 |
4.2.5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6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4.2.7 问卷统计与处理 |
4.3 访谈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调查对象家庭基本情况 |
5.1.1 调查对象家庭结构情况 |
5.1.2 调查对象家长职业情况 |
5.1.3 调查对象家长学历情况 |
5.1.4 调查对象家庭住房情况 |
5.1.5 调查对象家庭体育物质环境情况 |
5.2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概况 |
5.2.1 体育参与项目 |
5.2.2 体育参与频率 |
5.2.3 体育参与时间 |
5.2.4 体育参与强度 |
5.2.5 体育参与效果 |
5.2.6 赛事观看行为 |
5.2.7 体育话题讨论行为 |
5.3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问题 |
5.3.1 学业压力对体育活动参与的挤压 |
5.3.2 “家校”体育参与表现差异大,缺乏动机和积极性 |
5.3.3 缺乏规律的家庭体育计划和合适的参与项目 |
5.3.4 家庭体育氛围不浓厚,体育器材闲置率高 |
5.4 调查对象在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
5.4.1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
5.4.2 家庭领域影响因素与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关联研究 |
5.4.3 家庭领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 结论 |
7 对策与建议 |
8 问题与不足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附件1 调查问卷 |
附件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件3 访谈纪要 |
(2)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发育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
1.1.1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
1.1.2 课外体育活动的政策要求 |
1.1.3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
1.1.4 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
1.2 脊柱发育的研究现状 |
1.2.1 脊柱的特征与功能 |
1.2.2 不同人群脊柱发育的研究现状 |
1.2.3 脊柱发育异常的危害 |
1.2.4 脊柱发育的影响因素 |
1.2.5 脊柱发育的评价方法 |
1.3 健身气功·五禽戏研究现状 |
1.3.1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
1.3.2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特点 |
1.3.3 健身气功·五禽戏开展现状 |
1.3.4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健身功效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教学实验法 |
2.2.3 测试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前筛查结果 |
3.2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躯干倾斜角度的影响 |
3.3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后凸角度的影响 |
3.4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活动度的影响 |
3.5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身体平衡度的影响 |
3.6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肺活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分析 |
4.1 小学生脊柱发育筛查结果的分析 |
4.2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躯干倾斜角度的影响分析 |
4.3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后凸角度的影响分析 |
4.4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活动度的影响分析 |
4.5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身体平衡度的影响分析 |
4.6 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实验前筛查问卷 |
附录 C 教学实验过程图片展示(部分) |
附录 D 测试过程图片展示(部分) |
附录 E 《电子脊柱测量仪说明书》 |
致谢 |
(3)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助推研学旅行发展 |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 |
(三)辽宁省研学旅行仍处在起步阶段 |
(四)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条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学旅行 |
(二)研学旅行课程 |
(三)课程设计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研学旅行功能及影响的研究 |
(二)关于研学旅行目的地类型研究 |
(三)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对策的研究 |
(五)简要评析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学旅行课程参与现状与需求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对象选择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总体需求 |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认识情况 |
(三)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选择 |
(四)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面 |
(五)研学旅行课程达到的效果 |
(六)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分析 |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设计 |
(一)主题设计的特点 |
(二)主题的来源 |
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定位 |
(一)课程目标的取向 |
(二)课程目标系统的结构 |
三、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
(一)课程资源的类型 |
(二)课程开发的特点 |
四、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 |
(一)课程方案的结构与内容 |
(二)课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
(三)具体研学活动设计 |
(四)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 |
第四章 辽宁省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 |
一、结合小学学科教学与辽宁省地方特色设计研学主题 |
(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
(二)与地区特色相结合 |
二、立足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设计课程目标体系 |
(一)设计三维立体课程目标 |
(二)设计任务驱动型活动目标 |
三、依据课程目标体系设计研学活动与评价 |
(一)围绕区域现实与学生经验设计研学活动 |
(二)设计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 |
四、以课程内容及活动任务为主体构建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
(一)明确研学目标,确定旅行目的地 |
(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活动内容 |
(三)落实课程目标,设计活动任务 |
(四)完善准备工作,促进课程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工具 |
附录二 课程方案 |
致谢 |
(4)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体质 |
1.1.2 健康 |
1.1.3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2.1 文献研究法 |
1.2.2.2 实地调查法 |
1.2.2.3 问卷调查法 |
1.2.2.4 统计分析法 |
第二章 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实质现状分析 |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分布 |
2.2 体质健康自评情况 |
2.3 小学生体能测试成绩情况 |
2.4 小学生BMI指数情况 |
2.5 小学生疾病情况 |
2.6 小学生睡眠情况 |
2.7 小学生饮食情况 |
第三章 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受国家政策影响 |
3.1.1 政策实施监管不力 |
3.1.2 测评指标合理度有待提高 |
3.2 受社会情况影响 |
3.2.1 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
3.2.2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3.3 受家庭因素影响 |
3.3.1 家长观念的影响 |
3.3.2 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影响 |
3.4 学校因素影响 |
3.4.1 健康体育教育缺失 |
3.4.2 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
3.4.3 体质健康宣传不到位 |
第四章 改善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建议 |
4.1 政策先行,资金补充 |
4.1.1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各项体育基础设施到位 |
4.1.2 完善政策落实监管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
4.2 强化学校管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
4.2.1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减轻学生负担 |
4.2.2 切实落实国家政策,拒绝假大空 |
4.2.3 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满足学生锻炼需要 |
4.2.4 宣传健康卫生保健知识 |
4.3 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4.4 社会广泛关注,加强大众传媒的健康导向作用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羽毛球运动对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质相关研究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国内外相关体质健康的科学研究 |
2.2 身体自尊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2.2.1 身体自尊概念的界定 |
2.2.2 国内外相关身体自尊的科学研究 |
2.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2.4.1 研究存在的局限 |
2.4.2 研究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测量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分析 |
4.1.1 性别分组下高年级小学生的体质情况分析 |
4.1.2 年级分组下高年级小学生的体质情况分析 |
4.1.3 排除干预因素 |
4.2 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分析 |
4.2.1 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成绩差异性比较 |
4.2.1.1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50米跑成绩的多重比较 |
4.2.1.2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肺活量成绩的多重比较 |
4.2.1.3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仰卧起坐成绩的多重比较 |
4.2.2 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总成绩分析 |
4.3 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分析小结 |
4.4 高年级小学生身体自尊各分量表的比较分析 |
4.4.1 高年级小学生身体自尊分量表成绩差异性比较 |
4.4.1.1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身体吸引力成绩的多重比较 |
4.4.1.2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运动技能成绩的多重比较 |
4.4.1.3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外貌成绩的多重比较 |
4.4.1.4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柔韧成绩的多重比较 |
4.4.1.5 参与羽毛球课外训练与其他组别学生协调成绩的多重比较 |
4.4.2 高年级小学生身体自尊总成绩分析 |
4.5 高年级小学生身体自尊成绩分析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花式跳绳课程推广的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1 花样跳绳的起源 |
2.1.2 海外花式跳绳研究现状分析 |
2.1.3 国内花式跳绳研究现状分析 |
2.2 花样跳绳价值研究 |
2.2.1 健身价值 |
2.2.2 创新价值 |
2.2.3 教育价值 |
2.3 花样跳绳运动的作用及特点 |
2.3.1 花样跳绳运动的作用 |
2.3.2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
2.3.2.1 花样跳绳对场地及器械要求不高 |
2.3.2.2 简单易操作,花样繁多,培养创新性 |
2.3.2.3 运动安全性较高 |
2.3.2.4 经济性强,花费少 |
2.3.2.5 适合青少年身体生长规律 |
2.3.2.6 培养团队精神 |
2.3.2.7 校园开展方式灵活多样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花式跳绳校园推广的可行性及校园推广现状 |
4.1 花式跳绳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4.1.1 学生对花式跳绳的喜爱程度调查 |
4.1.2 体育教师对花式跳绳校园推广的可行性调查 |
4.1.3 花式跳绳对学生的益处 |
4.2 长春市中小学花样跳绳推广现状 |
4.2.1 花样跳绳运动推广途径分析 |
4.3 长春市花样跳绳社会推广现状 |
5 花式跳绳推广的制约因素及推广路径 |
5.1 制约花式跳绳在长春市中小学推广的因素 |
5.1.1 学校因素 |
5.1.1.1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偏低 |
5.1.1.2 教师缺少相关的培训与进修 |
5.1.2 家庭因素 |
5.1.3 社会因素 |
5.1.3.1 历史时间短,地域跨度大 |
5.1.3.2 有关竞赛机构及管理不完善 |
5.1.4 环境因素 |
5.2 长春市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推广路径 |
5.2.1 学校花式跳绳推广路径 |
5.2.1.1 加速师资力量培养 |
5.2.1.2 建立花样跳绳兴趣运动队,增添特色校园 |
5.2.1.3 推行校内及校际竞赛 |
5.2.1.4 进行体育课堂及课余体育运动推广 |
5.3 花式跳绳在家庭中的推广路径 |
5.4 社会花式跳绳推广路径 |
5.4.1 提高社会关注度,拓宽宣传途径 |
5.4.2 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的策略 |
5.5 花式跳绳环境推广路径 |
6 结论 |
6.1 长春市校园花式跳绳发展现状 |
6.2 长春市校园花式跳绳推广制约因素 |
6.3 对策及建议 |
附录1 问卷设计: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 |
附录2 问卷设计: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外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可视化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世界范围内儿童健康现状 |
1.1.2 国际与国家政策支持 |
1.1.3 国内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发展的需要 |
1.1.4 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的国际视野需要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幼儿 |
1.3.2 学龄前儿童(Preschool children) |
1.3.3 学前儿童 |
1.3.4 学龄前期 |
1.3.5 体质(Fitness) |
1.3.6 体适能 |
1.3.7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 |
1.3.8 信息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 |
2 综述 |
2.1 文献计量学在体育学中的运用 |
2.1.1 期刊论文中文献计量学的分布 |
2.1.2 硕博士论文中文献计量学的分布 |
2.2 文献计量学在体质方面的应用 |
2.3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文献计量学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国内外学龄前儿童体质的对比分析 |
4.1 数据的来源 |
4.1.1 国内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2 国外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国内外文献发文的时空特征 |
4.2.1 国内文献的时间分布 |
4.2.2 国外文献的分布 |
4.2.3 小结 |
4.3 国内外主要作者分布 |
4.3.1 国内作者分布 |
4.3.2 国外作者分布 |
4.3.3 小结 |
4.4 国内外载文出版物的分布特征 |
4.4.1 国内文献的期刊分布 |
4.4.2 国外文献出版物分布 |
4.4.3 小结 |
4.5 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分布 |
4.5.1 国内科研机构分布 |
4.5.2 国外科研机构分布 |
4.5.3 小结 |
4.6 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 |
4.6.1 国内研究热点分析 |
4.6.2 国外研究热点分析 |
4.6.3 小结 |
4.7 国内外研究热点迁移及前沿对比分析 |
4.7.1 国内研究热点迁移及前沿分析 |
4.7.2 国外研究热点迁移及前沿分析 |
4.7.3 小结 |
5 结论与思考 |
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6.1 本研究创新点 |
6.2 本研究不足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质、健康与体质健康 |
2.1.2 体育课程 |
2.1.3 体育课程设置 |
2.1.4 课外体育活动 |
2.2 相关内容研究 |
2.2.1 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
2.2.2 学校体育特色的相关研究 |
2.2.3 体育课程与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调查法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的状况分析 |
4.1.1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形态状况分析 |
4.1.2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分析 |
4.1.3 宏庙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分析 |
4.2 宏庙小学学校体育基本情况 |
4.3 宏庙小学体育课程现状 |
4.3.1 宏庙小学国家体育课程现状 |
4.3.2 宏庙小学校本体育课程现状 |
4.4 宏庙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
4.4.1 课间操 |
4.4.2 学校体育竞赛 |
4.4.3 课余运动训练 |
4.5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发展对策与建议 |
4.5.1 应树立正确体育课程观,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 |
4.5.2 完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4.5.3 注重体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5.4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9)中国汉族大学生力量素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1 选题目的 |
2.2 选题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体质、健康、体适能 |
3.1.2 身体素质 |
3.1.3 力量素质 |
3.1.4 时空 |
3.2 相关研究述评 |
3.2.1 国外研究现状 |
3.2.2 国内研究现状 |
3.3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思路 |
3.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3.3.2 本研究思路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框架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对比分析法 |
4.3.3 数据挖掘技术法 |
4.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1985年-2014 年中国汉族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时空变化特征 |
5.1.1 1985-2014 年中国汉族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变化的时空特征 |
5.1.2 1985-2014 年中国汉族大学生引体向上(男)和仰卧起坐(女)次数变化的时空特征 |
5.1.3 2000-2014 年中国汉族大学生握力成绩变化的时空特征 |
5.2 影响大学生力量素质时空变化特征的因素分析 |
5.2.1 自然环境因素 |
5.2.2 营养因素 |
5.2.3 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
5.2.4 学校体育与体力活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
1.4.7 小结及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
1.5.3 方法及思路 |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2.1.1 政策环境概述 |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2.2 政策文件 |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3.1.1 政策环境概述 |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3.2 政策文件 |
3.3 政策内容 |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
4.1.1 政策环境概述 |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
4.2.1 政策环境概述 |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4.3 政策文件 |
4.4 政策内容 |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
4.5.4 计划色彩浓厚 |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
5.1 政策环境 |
5.1.1 政策环境概述 |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5.2 政策文件 |
5.3 政策内容 |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辽宁省中小学生体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家庭领域体育参与现状及问题研究 ——基于在武汉市的抽样调查[D]. 张富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健身气功·五禽戏课外体育活动对小学生脊柱发育影响的实证研究[D]. 尹鹏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学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王子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长春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李冬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羽毛球运动对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影响[D]. 郑京信.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5)
- [6]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D]. 刘冰冰.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外学龄前儿童体质研究可视化与对比分析[D]. 张云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宏庙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特色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贾萌.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7)
- [9]中国汉族大学生力量素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D]. 卫国生.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