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IS系统在天津市公安局的应用

CAFIS系统在天津市公安局的应用

一、天津市公安局CAFIS系统应用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文灏[1](2021)在《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文中指出20世纪为“电气时代”,作为重要工业及公用事业之一的电力工业,对于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地区深受外国资本影响,且河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性及特殊性,在此背景下,河北电力工业肇始于1888年,起步甚早,其发展历经多段时期。文章重点论述在河北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南京国民政府对其的管控,外资的侵略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第一,探讨民国时期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央主管机关对河北电力工业的管理及在其管辖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重点论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设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管控下的“黄金发展期”及资源委员会管控下的“停滞期”。第二,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国资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侵略,主要以比商公司和日本为主。前者对天津电力市场进行非法占据及牟取高额利润;后者对河北电力工业进行掠夺式开发,从“七七”事变前的资本渗透到事变后的电力攫取,河北本土电力工业畸形发展,失去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第三,试图从多个角度评析近代,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河北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所得即为河北发展电力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电力工业发展对河北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所失即为河北电力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不足。最后,河北电力工业既是河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其发展历程中的所得所失,对于当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参考。

夏梓莹[2](2021)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京津冀空气质量成为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治理大气污染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仍未走出困境。据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市中河北省仍有5个地级市位居末尾,因大气所特有的散发性和流动性更是加剧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难度,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如何打破原有的属地管理模式,加强跨区域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在案例方面选择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京津冀区域,将庞杂的政策文本分为五个分析维度设计变量并进行全面分析,从政策发文时间、政策发文主体、政策文本类型、政策工具、政策文本词频等方面对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进行梳理,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京津冀各部门的合作情况,通过对京津冀三地部门合作网络图谱的密度、中间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以及凝聚子群进行分析,以此对大气污染治理协同程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文件主要经历了初步发展期、平稳过渡期、治理稳定期三个阶段。在政策发文主体上北京市发布政策的部门较为均衡,河北省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发文较多。―通知‖类型占总文本类型的比重较大,其余文本类型虽有所涉及但是频率相对较低。通过对政策文本高频词进行统计,发现主要涉及到―污染物、机动车、排放量、污染源‖等高频词,三地在发布政策时主要采用管制型政策工具进行治理。从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内部协同上来看,河北省、天津市协同程度较好,网络图谱较为密集,河北省凝聚力指数和密度较高,天津市发改委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点度中心度和相对接近中心度指标接近于1。北京市环保局相对中间中心度高于天津、河北两地。在凝聚子群分析结果中发现天津市存在部门合作居多的情况。从外部协同上看,跨区域间协同发文量相对较少,总的来说三地在协同程度上有所不足。为打破大气污染治理―属地管理‖的桎梏,必须加强联防联控,实现―多元共治‖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为:(1)府际网络关系重新构建;(2)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共治;(3)多种政策激励机制并存;(4)建立共享信息技术平台等。

新华社[3](2020)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文中认为(2020年9月8日)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研究决策、部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各党政军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胡裕岭[4](2020)在《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中美贸易战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科学技术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政治变革,而且事关民族兴亡、文化存续。反观中国近代法律大变革的历史,是时,既有国体衰败,列强侵扰,传统频遭质疑,政改瞬息万变,又有实业兴邦,人权浪潮,租界法权失落,西学持续涌入。1904年香港警察开始使用英国亨利制指纹分析法押印指纹,1905年,青岛巡捕局开始使用德国汉堡式指纹分析法查证犯罪嫌疑人,1918年夏全印赴上海公共租界学习亨利制指纹分析法……然而对这一时期指纹证据技术的系统性梳理尚处空白。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技术分歧、本土探索等,不仅可丰富近代法律的研究,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本文以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1904年至1949年为研究时间段,通过一系列史料考据和问题探讨,试图厘清中国指纹证据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考证指纹证据技术的早期实践和应用情况,阐释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路径和发展动因,分析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争议与分歧,反思指纹证据技术引入发展与分歧视角下的检警关系、科学技术与司法关系等问题,以求补正指纹证据技术学术史上的部分漏误,探索证据科学发展规律以及为当下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司法改革尤其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中国为何要引入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法制的冲突首先是文化的冲突。指纹证据技术这门西学在清末时期引入中国并非易事。帝制中国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大国之说,已让士大夫阶层陷入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自信。他们视传统制度和经验为正统,稍有抵触者即视为异端。但随着西学东渐,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传统经验已暴露出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科学性问题。直至康熙三年“历法狱案”爆发,表面上是历法较量,实则是中学与西学的话语权之争。然而如何看待和引入较为科学的西学,同时扞卫传统政体,统治者必须为其寻得合理的文化解释。“西法中源”,西方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源自中华传统文明的学说首先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拾得文化自信,但很快就在逻辑上不攻自破,既没有看到科学发展的普遍性,也未能解释为何西学在当时更先进于中学。直到鸦片战争再一次将“中弱夷强”的现实问题随着炮火摆在统治者面前。“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固有政治文化传统“体”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用”的学说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存在洋务派的“补救”论和维新派的“会通”论等多种解释,但它一样没有回答“西学”何以领先“中学”何以落后的原因,甚至掩盖了体制上的弊病。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号召“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主张“博采西学”。“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展。警察制度、检察官侦查机制等一系列近代刑事司法制度开始引入并建立起来,指纹证据技术自此被“名正言顺”地引入中国。在当时西方指纹证据技术何以领先于中国?中华文明或是世界上最早将手印或指纹印痕应用于证据领域的文明地区之一。从现有的中西方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是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的国家。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大量民间契约中以按捺手印为凭证的方法,这些凭证往往成为案件诉讼过程中的关键证据。按捺手印为凭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又称“下手书”“画指券”“画指节”“手摩”等。据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而且在指纹纹线特征的识别与鉴定领域十分发达,曾被应用于司法个案。这种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领先地位,辐射影响极其深远。但中国古代对指纹的认识经验判断大于科学分析,始终未能成为一种科学,甚至存在经久失传的现象。如在清代曾有文献认为“画十字”与按捺指纹同义。直至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对指纹的科学认知。指纹证据技术便在近代皮纹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高尔顿——亨利、武塞蒂赫等不同的指纹分类系统。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的特性,使之得以应用到证据科学领域。阿根廷、印度、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将指纹正式纳入到证据体系中。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影响,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实践几乎与世界同步。据史料记载,至迟自1904年始,指纹证据技术在青岛、上海、香港等地区的侦查活动中得以实践。而且随着《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等近代报刊报道,指纹证据技术为国人所知并逐渐在中国萌芽兴起。中国是通过何种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的?没有证据科学支撑的法律制度难以实现其司法价值。清末民初政府虽然先后效仿日本等国家建立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但当拷讯技术逐步废除,一时间失去证据科学的支撑,司法效能极其低下,司法官员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派员学习西方催眠术以资审案的闹剧。从中可见当时对西学证据科学的渴望。世界指纹证据技术应用的第一人、武塞蒂赫指纹分类系统的发明者胡安·武塞蒂赫访华传学,留学生归国以及租界地区的早期实践为统治者提供了指纹证据技术这门科学。民初司法部与内务部掀起在全国范围内学习传授指纹证据技术的热潮。政府通过开办指纹传习所、讲习所,在警校办设指纹专科、开设指纹课程,派遣惠洪、夏全印等赴租界学习,派遣留学生先后赴日本、奥地利、德国、美国学习指纹证据技术等方式引入和推广指纹证据技术。同时,夏勤、伍冰壶、张元枚等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凭借一己之力为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和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经过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指纹证据技术短短几年在中国得以实践,并几乎与日本、英国、美国等先进国家保持相当水平,且涌现出一大批指纹专家。司法部先后颁布《办理指纹须知》《试办指纹法令》作为指导手册以将其固定、统一下来,全面推广。上海、南京、天津、汉口、北平、重庆、青岛、汉口等城市警察部门先后建立起指纹专门机构。指纹证据技术的应用取得较大成效,在各地破获多起案件。何种指纹证据技术最为适合中国国情?民国政府尤为重视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在司法领域三令五申鼓励和支持该技术的推广,而且还曾将指纹证据技术应用于身份证件识别等领域。教育部甚至通令全国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省教育厅酌设指纹学科。指纹证据技术的知识甚至还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然而,中央政令不行、国家内政不一的政治环境在给了各地得以分别实践世界不同指纹证据技术的同时,也给发挥指纹证据技术功能、实现跨区域犯罪侦查协作带来重大障碍。指纹证据技术不仅在各省市存在地域之差,而且同一省市的监狱部门与警察部门所应用的技术标准也是五花八门。根据1935年的史料统计,在全国19个提供指纹办理情况的警察部门中,所采用的指纹技术标准有英国亨利制、德国汉堡式、法国爱蒙培尔制、阿根廷武塞蒂赫制以及中华式等多种,而且其中亨利制也有英式和夏全印式之分;汉堡式还有德式、日式之分。通过分析不同种指纹分析的初步(基本)、二步(附属)和三步(次附属)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武塞蒂赫制最为简单,基本分析仅有四大类,但难以应对较大的指纹样本量,因而有附属分析又分十六种,难免前者过于简单,后者又过于复杂。汉堡式与亨利制指纹分类基本相同,在斗形纹的区分上有所差别。在编码技术上,武塞蒂赫制依然最为简单,但查找起来每次至少要找出五个号码,而亨利制第一步仅需确定计数或不计数即可。如果到第二步继续查找,武塞蒂赫制恐怕要找出二十五个号码,而亨利制仅四个号左右即可查出。相比之下汉堡式则也非常简单,仅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即可,但本质上与亨利制并无较大差异。分析发现,中华式并没有根据中国人的指纹特点加以本土化,而是将亨利制和爱蒙培尔制加以综合,甚至存在许多错误。1933年民国政府开启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统一之路,发现并决定以中国人指纹之特性定立指纹技术标准。然而技术的分歧与争议远远超过了技术探讨本身。分歧的背后却是师承关系、学源背景等力量的交织角逐。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政部通令警察部门采用亨利制标准,但并未与司法部达成一致意见。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标准未能实现实质统一。透过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我们可以反思哪些问题和经验教训?回顾与反思1905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可以看出其盲目性、重复性、世界性和依赖性的发展特征。从本文第一章西学引入文化解释的局限性中亦可以分析出其对指纹证据技术引之不谓来由、发展不问现实和争议流于人事的问题影响。同时,政治需求、学科教育、职业团体以及个人作用都对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和分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民国指纹证据技术诸多未竟之路也给我们当下带来些许启示。如指纹鉴定标准的统一应尽早确立,且应以国人指纹特征为依据;指纹鉴定标准的确立应有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共同组织专家委员会开展。除此之外,在指纹证据技术推广中,如何看待学历制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利弊对当今警察教育乃至其他职业教育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历史镜鉴意义。短期的在职培训能够顺应技术与知识拿来主义之需,不仅见效快成本低,而且能够快速顺应社会的发展变革,但从根不上不能解决技术与知识的研发问题。然而学历教育完成了这一问题吗?似乎还值得更多地反思。透视指纹证据技术标准的分歧纷争,不仅可以窥见民国时期检警关系之变化以及侦查权力的扩张与异化,而且更可以从中探析科学和司法的关系,可以为指纹鉴定标准和采信规则的确立、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的发展以及司法改革中中国特色法治路径话语权的探索提供些思路。

高雨桐[5](2020)在《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艰苦奋斗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倡导和培育出的优良精神作风,也是其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政治优势。在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艰苦奋斗成为中共接管城市的重要法宝。凭借衣冠不改旧家风的精神风貌,中共平稳实现了对天津的接收。但天津享乐浮华的城市文化及市民和接管干部出现“畏苦”心理,与中共长期遵循的“吃苦”文化产生了矛盾。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避开李自成式失败,将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成为中共接管城市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接管天津初期,针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随意滥用水电等物力资源的现象,中共尝试通过开展小范围的节约运动予以纠正。为有效应对汛期天津及周边地区发生的水灾,中共又及时开展了节约救灾运动以帮助灾民渡过灾荒。中共倡导的节约理念也随着初期节约主题活动的进行得以在天津初次亮相。1949年末,为恢复发展天津生产事业支援国家财政,同时进一步纠正天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倾向,中共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了全面的节约运动。通过展开本次节约运动,既教育引导各机关团体干部职工树立了节约观念,又以建立新的节约制度的方式解决了节约检查中所暴露出种种问题和错误倾向。在运动进行中,将节约与树立新作风、认购公债等运动相结合,丰富了节约的内涵,扩大了影响范围,在城市中宣传普及了节约的精神理念。本次节约运动是中共将自身政治文化中的“苦”转化为城市所能接受的文化符号的成功尝试,奏响了中共在城市中“塑苦”的序曲。

铁京京[6](2020)在《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愈发多元,治安形势复杂多变,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求和公安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存在矛盾,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无不考量着社会治理综合水平,公安干警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社会治安的守护者,首当其冲在一线,但是我国警察平均仅占我国人口比例的1.5‰,警力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中央提出政法编制不扩充的前提下,警务辅助队伍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当前警力不足的问题,发挥着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警务辅助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敬业度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警务辅助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利于警务辅助人员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本文从警务辅助人员激励现状入手,研究经典激励理论,分析对比英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和南京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采用调查问卷结合访谈的形式,对目前天津市和洛阳市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318份,与近30多名警务辅助人员进行了访谈。研究分析出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归属感偏弱、晋升空间断层,考核缺乏量化标准、缺乏专业知识培训等五方面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顶层设计缺位、法律缺失、“临时工”思想根深蒂固、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职级晋升体系、培训制度没有建立等原因。在大量查阅文献和充分调研下,本文创新选用天津和洛阳两地为研究对象,将激励机制细分为薪酬、考核、晋升、归属感、培训等五个激励维度,针对其在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在归属感方面,建议国家立法规定警务辅助人员在公安工作中的定位,于法有据,改变“临时工”的群众印象;在考核方面,建议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运用;在晋升方面,提出改革现行辅警职级体系设置,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职级竞争机制,畅通定向招录人民警察渠道;在薪酬方面,科学确定员额、适当转移支付,动态调整薪酬;在培训方面,发力线上培训,构建多层次培训制度。

李青建[7](2020)在《新时代D市公安局党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论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党的制度建设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重大部署为加强公安机关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交了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公安机关的重要性,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多项要求,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确保人民公安的人民属性。这为新时期新时代的公安党建工作和公安队伍的管理建设指明了方向,牢牢把握这个“科学判断”,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公安智慧和公安方案,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公安机关的根本要求,也是公安机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搜索整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学术论文、期刊等文件,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的方式去开展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新时代下D市公安局党建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运用上述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找准问题原因从而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党建管理专项访谈,对所得到的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得出制约D市公安党建管理的因素大致有,如党建管理领导力不强、党建组织效用未充分发挥、党建管理计划缺位和党建管理控制力的弱化;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党建管理模式单一化、组织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党建管理计划不健全和党建管理控制力没有合理运用。本篇论文在深入研究公安党建管理的问题基础上,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并经过信效度检验后,又充分借鉴西安市和天津市公安局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本市政策亮点,得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如构建以提高党员思想和意识的多元化党建管理模式、形成以组织规范化为目的的公安党建绩效考核体系、制定以提高党建管理业务能力为目的的学习计划、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党建管理控制力、融合有地方政策亮点的公安党建管理新模式,从而将经验进行推广普及与应用。

李慧[8](2020)在《近代天津社会局研究(1928-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天津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1928年,国内外形势变得相对稳定,北洋军阀在天津的统治结束,天津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迅速,工厂企业增多,工商业发达,天津也因此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央直属城市之一。1928年天津设立为特别市后,随即成立了天津社会局,社会局自成立至1937年日本侵占天津后,一直负责天津的各项社会行政事业。作为一个新创的机构,这一时期天津社会局的组织结构逐渐完善,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共同从事工作,其内部的人事管理也相对规范和专业。为尽快地了解天津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局开展社会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社会局职掌了工商业、劳工行政、社会风化、公益慈善等事业,并在发展工商业、改善工人待遇、改善贫民生计、救济抚恤灾民、改良社会风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天津社会局也存在着组织结构不稳定,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足,社会局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吕天石[9](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指出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王丹[10](2019)在《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警务类求助、无效报警、恶意骚扰报警逐年增多,挤压了有限的警务资源,严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和社会治安稳定。2016年11月,公安部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会议,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在2017年底前完成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任务,最大程度剥离非警务类求助,而“依托政府平台型”110社会联动机制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模式。本文以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社会联动机制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归纳整理湖南省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的历程和成就,总结分析目前湖南省110社会联动机制存在的公安机关仍被迫承担大量的非警务类警情、非警务类警情分流运行仍不顺畅、各联动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联动制度体系不健全、联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5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在立法层面、体制层面、观念理念方面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原因。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框架,借鉴天津市、无锡市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经验,提出在法律层面上应当重新定位警察职权,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让剥离非警务活动有法可依。在机制层面上,推动110社会联动由“分散”向“合成”转变,通过统一指挥、联动响应,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解决联而不动、处而不力的问题。在保障层面上,应当推动构建集约合成、灵敏高效的现代化联动指挥中心,实现联动工作快速、高效、扁平化、实战化衔接运转。在制度层面上,应当制定110社会联动工作联席研究制度,通过考评、会商、研究,解决约束不够、分而不流、运行不畅等问题。最后,应当进一步做好社会面宣传引导工作,引导群众合理使用110警务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

二、天津市公安局CAFIS系统应用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公安局CAFIS系统应用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国民政府的管控
    第一节 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建设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监督与扶持(1928-1937)
        一 规范注册
        二 取缔窃电
        三 调节电价
        四 协助建设
    第三节 资源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接收与经营(1945-1949)
        一 资源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接收
        二 冀北电力公司的经营——以天津分公司为例
        三 资源委员会经营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外国资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侵略
    第一节 比商对天津电力市场的非法占据
        一 比商公司的陷阱合同与阻挠政府收回
        二 比商公司的利润牟取与扩张营业区域
    第二节 日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掠夺式开发
        一 事变前统制方针的制定与资本的渗透
        二 事变后开发计划的出台与电力的攫取
第三章 近代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得与失
    第一节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优势与成效
        一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对河北社会经济的推动
    第二节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不足
        一 备受战祸摧残
        二 外资压迫严重
        三 水电开发欠缺
        四 政府投资不足
        五 技术人才匮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污染治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政策文本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政策量化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社会网络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大气污染
        2.1.2 公共政策文本
        2.1.3 政策量化分析
        2.1.4 社会网络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府际关系理论
        2.2.3 政策网络理论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文本梳理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文本梳理
        3.2.1 发文时间
        3.2.2 发文主体
        3.2.3 文本类型
        3.2.4 政策工具
        3.2.5 文本词频
4 京津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关系分析
    4.1 测量指标
    4.2 京津冀外部合作治理关系分析
        4.2.1 北京市外部合作治理关系
        4.2.2 河北、天津外部合作治理关系
    4.3 京津冀内部合作治理关系分析
        4.3.1 北京市内部合作治理关系
        4.3.2 天津市内部合作治理关系
        4.3.3 河北省内部合作治理关系
        4.3.4 京津冀内部治理关系比较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府际网络关系重新构建
        5.2.2 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共治
        5.2.3 多种政策激励机制并存
        5.2.4 建立共享信息技术平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价值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识: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解释与基础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文化解释
        一、西法中源
        二、中体西用
        三、博采西学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引入的制度准备
        一、警察制度建立
        二、检察官侦查权的创设
        三、刑事证据制度的法律探索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传播的教育基础
        一、留学制度
        二、警察学校与司法传习所
        三、翻译学术着作、创办警务杂志
第二章 萌芽:指纹证据技术的滥觞与早期实践
    第一节 中华文明或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纹印痕的文明地区之一
        二、中华文明最早将手印纳入证据体系
        三、中国古代手印证据应用的特征与局限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科学发展起源于西方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二、指纹证据技术的诞生与应用
    第三节 西方指纹证据技术的传入与实践
        一、近代报刊的报道
        二、租界等地的实践
第三章 发展:指纹证据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考据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曲折前页
        一、拷讯技术的存废之争
        二、学习催眠术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播途径
        一、发明者亲授
        二、官方办学
        三、遣员学租界
        四、派遣留学生
        五、国内与国际交流
        六、个人研究传播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实践情况
        一、司法行政部门
        二、警察部门
        三、刑事案例考察
        四、指纹证据技术实践的问题
第四章 分歧:指纹证据技术的标准之争
    第一节 争议基础——各地实践差异
        一、标准不同实践受阻
        二、各地实践统计情况
    第二节 争议焦点——技术标准之差
        一、亨利制指纹分析法
        二、武塞蒂赫制指纹分析法
        三、汉堡式指纹分析法
        四、爱蒙培尔制指纹分析法
        五、中华式指纹分析法
        六、几种分析方法的评述
    第三节 争议背后——学说派系之争
        一、师承关系与学源背景
        二、人事关系
        三、着说情况
        四、地域差异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统一之努力
        一、技术标准的选择
        二、技术统一计划
        三、形式上的仓促统一
第五章 反思: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镜鉴
    第一节 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一、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特点
        二、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问题与文化因素
        三、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其它因素
        四、民国指纹证据技术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指纹证据技术的传承与培育方式
        一、学术研究规范对技术传承的影响
        二、技术培育方式的问题
    第三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检警关系
        一、检警指纹证据技术的并行发展
        二、技术分歧下侦查权的扩张与异化
    第四节 指纹证据技术视野下的科学与司法关系
        一、证据科学于司法的价值
        二、证据科学于司法的局限性
        三、司法于证据科学的采信
参考文献
译名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资料概况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接收天津中的“苦”与“甜”
    第一节 “艰苦朴素”——中共城市工作思想的不变内涵
    第二节 “衣冠不改旧家风”:接收天津中的艰苦本色
    第三节 “畏苦思甜”——接管天津初期的社会心态
        一、天津市民的复杂心态
        二、中共接管干部的心态变动
第二章 接管初期的小规模节约运动
    第一节 初期机关团体内部的节约运动
        一、接管初期的浪费现象
        二、早期开展的节约主题活动
    第二节 接管初期的节约救灾运动
第三章 天津市节约运动的全面发起
    第一节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统一节约运动的背景
        一、国家财政经济的困窘
        二、贪污享乐思想的萌芽
        三、工作作风的敷衍涣散
        四、密切关系加强团结的需要
    第二节 全市节约运动的酝酿与发起
        一、刘秀峰副市长作节约运动报告
        二、全市节约运动的前期准备
第四章 节约运动的动员与检查
    第一节 全面准备阶段
        一、思想动员
        二、思想检查
        三、制定节约计划
    第二节 实际检查阶段
        一、工作业务中的浪费现象
        二、人事编制中的浪费现象
        三、财政开支中的浪费现象
        四、部分人员的生活作风问题
第五章 节约运动的发展与收获
    第一节 建立新的节约制度
        一、人事编制精简化
        二、财政物品管理规范化
        三、业务工作开展制度化
    第二节 开展新作风运动
    第三节 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四节 节约运动的收效
        一、机关经费的节省
        二、财政工作方案的建立
        三、节约精神的社会普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安警务辅助人员的概念界定
        2.1.2 激励的定义
        2.1.3 激励的基本方式
    2.2 经典激励理论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第3章 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实证调查和分析
    3.1 激励机制现状
        3.1.1 薪酬方面
        3.1.2 考核方面
        3.1.3 晋升方面
        3.1.4 培训及归属感方面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问卷
        3.2.2 调查实施
    3.3 调查样本信息统计
        3.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3.2 职务比例信息
    3.4 激励机制满意度调查分析
        3.4.1 满意度总体得分
        3.4.2 满意度最低的因素
第4章 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1.1 编制内外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4.1.2 警务辅助人员的薪酬过低
    4.2 晋升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2.1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
        4.2.2 竞争上岗力量孱弱
    4.3 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3.1 考核缺乏量化标准
        4.3.2 考核指标轮流化
    4.4 培训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4.4.1 在职培训缺失
        4.4.2 培训内容单一
    4.5 归属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5.1 社会认同差
        4.5.2 辅警权责不明确
    4.6 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4.6.1 “临时工”的思想根深蒂固
        4.6.2 顶层设计法律缺失
        4.6.3 平时考核和民主测评缺失
        4.6.4 保障机制不足
        4.6.5 未建立培训制度
第5章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和启示
    5.1 南京警务辅助人员经验借鉴
        5.1.1 晋升激励机制
        5.1.2 考核激励机制
        5.1.3 薪酬激励机制
        5.1.4 培训激励机制
        5.1.5 归属感激励机制
    5.2 香港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5.2.1 薪酬激励机制
        5.2.2 晋升激励机制
        5.2.3 培训激励机制
    5.3 其他国家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的经验和启示
        5.3.1 经费保障类经验
        5.3.2 培训类经验
        5.3.3 晋升类经验
        5.3.4 国内外警务辅助人员的启示
第6章 完善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顶层设计
        6.1.1 立法先行
        6.1.2 畅通职业发展空间
    6.2 完善薪酬激励的对策建议
        6.2.1 完善薪酬动态调整
        6.2.2 科学测算警务辅助员额
        6.2.3 中央适当转移支付
    6.3 完善考核激励的对策建议
        6.3.1 量化考核指标
        6.3.2 强化考核运用
    6.4 完善职务晋升机制的对策建议
        6.4.1 强化能力为导向的职级竞争机制
        6.4.2 畅通定向招录人民警察渠道
    6.5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6.5.1 建立多层次培训制度
        6.5.2 发力线上培训模式
    6.6 增强归属感的激励建议
        6.6.1 构建直签直管用工关系
        6.6.2 增强职业黏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时代D市公安局党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党建管理研究发展动态
        1.2.2 国外党建管理研究发展动态
        1.2.3 国内外发展动态总结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及内容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2 D市公安党建管理概述
    2.1 D市公安党建管理工作范畴
        2.1.1 D市公安党建管理主体
        2.1.2 D市公安党建管理具体工作
    2.2 D市公安党建管理的举措
        2.2.1 提升党建品牌
        2.2.2 创新党建模式
        2.2.3 建立“五型”机关党组织
3 D市公安党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结果
    3.2 存在问题
        3.2.1 党员干部领导力不强
        3.2.2 组织效用未充分发挥
        3.2.3 党建管理计划缺位
        3.2.4 党建管理控制力弱化
    3.3 D市公安党建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3.1 党建管理模式单一化
        3.3.2 组织制度执行存在差距
        3.3.3 党建管理计划不健全
        3.3.4 党建管理控制力没有合理运用
4 D市公安党建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充分借鉴国内先进的公安系统党建管理经验
        4.1.1 西安市公安局先进做法
        4.1.2 天津市公安局先进做法
        4.1.3 经验总结
    4.2 具体解决对策
        4.2.1 构建以提高党员思想和学习意识的多元化党建管理模式
        4.2.2 形成以组织制度规范化为目的的公安党建绩效考评体系
        4.2.3 制定以提高党建管理业务能力为目的的学习计划
        4.2.4 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党建管理控制力
        4.2.5 融合有地方政策亮点的公安党建管理新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安党建管理调研情况
附录 B 新时代公安系统党建管理的专项访谈
致谢

(8)近代天津社会局研究(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1.选题缘起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1.有关天津社会局的研究
        2.其他地方社会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津社会局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近代天津社会管理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天津社会局的成立及其发展演变
        1.天津社会局的成立
        2.天津社会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社会局的组织结构及管理
    第一节 天津社会局的组织结构
        1.社会局部门的构成
        2.社会局各部门职责
    第二节 天津社会局的会议制度
        1.局务会议
        2.党义研究会
    第三节 天津社会局的人事管理制度
        1.职员任用制度
        2.职员考勤、请假制度
        3.职员奖惩制度
        4.职员薪俸制度
第三章 天津社会局的职能
    第一节 开展社会调查
        1.工商业调查
        2.农业调查
        3.其他社会调查
    第二节 管理工商业
        1.工商业注册
        2.设立国货展览会
        3.统一度量衡
        4.维持市场金融
    第三节 负责劳工行政
        1.处理劳资纠纷
        2.维护工人、店员利益
        3.安置失业人员
        4.禁止高利贷款
    第四节 注重社会公益慈善
        1.整顿慈善机构
        2.实施社会救济
        3.创办妇女救济院
    第五节 改良社会风俗
        1.改良风俗
        2.整顿广告
    第六节 民生、卫生、教育职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路
    四、概念界定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2.1.1 棉纱的情况
        2.1.2 棉布的情况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小结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小结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小结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小结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6.2.1 关税与主权
        6.2.2 城市与乡村
        6.2.3 洋货与国货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110社会联动机制的一般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警务活动
        2.1.2 非警务活动
        2.1.3 110 接处警
        2.1.4 110 社会联动机制
    2.2 110 社会联动机制三种模式的特点及价值
        2.2.1 依托政府平台型
        2.2.2 公安机关主导型
        2.2.3 单位协作型
    2.3 相关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3.3 无缝隙政府理论
第3章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发展历程及成效
        3.1.1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发展历程
        3.1.2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特点及成效
    3.2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公安机关仍被迫承担大量的非警务类警情
        3.2.2 非警务类警情分流运行仍不顺畅
        3.2.3 各联动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2.4 联动制度体系不健全
        3.2.5 联动保障体系不健全
    3.3 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非警务类警情的界定不清晰
        3.3.2 各联动部门之间职能范围交叉重叠
        3.3.3 公安机关领导体制导致职能范围扩大
        3.3.4 联动指挥中心的权威不够
        3.3.5 联动工作缺乏高位督导问效
第4章 其他地区110 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无锡市110 社会联动机制建设概况
    4.2 天津市110 社会联动机制建设概况
    4.3 天津市、无锡市110 社会联动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第5章 推进“依托政府平台型”110 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的对策分析
    5.1 从法律层面重新定位警察职权范围
        5.1.1 建议修订出台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5.1.2 建议修改完善《110 接处警工作规则》
    5.2 推动110 社会联动由“分散”向“合成”转变
        5.2.1 从政府领导层面明晰各联动部门职责
        5.2.2 建立扁平化联动响应指挥机制
        5.2.3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合成机制
        5.2.4 积极探索社会化智能化服务外包
    5.3 构建集约合成和灵敏高效的现代化联动指挥中心
        5.3.1 建立完善“12345”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
        5.3.2 推动“12345”平台与110 接处警平台合署运行
        5.3.3 进一步明晰规范化联动指挥程序
    5.4 完善110 社会联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5.4.1 制定考核奖惩机制
        5.4.2 建立责任倒查机制
        5.4.3 引入群众评议机制
    5.5 建立健全110 社会联动工作联席研究制度
        5.5.1 定期开展联席会议
        5.5.2 加强实际调查研究
        5.5.3 加强综合保障体系
    5.6 进一步做好社会面宣传引导工作
        5.6.1 正确宣传公安110 服务范围及程度
        5.6.2 加大对政府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
        5.6.3 强化对恶意骚扰报警的打击处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四、天津市公安局CAFIS系统应用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D]. 文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京津冀大气污染合作治理关系研究[D]. 夏梓莹.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26)
  • [4]指纹证据技术的引入、发展与分歧(1904-1949)[D]. 胡裕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塑“苦”:接管时期天津市节约运动(1948-1950)[D]. 高雨桐. 南开大学, 2020(04)
  • [6]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D]. 铁京京.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D市公安局党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 李青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近代天津社会局研究(1928-1937)[D]. 李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10]湖南省“依托政府平台型”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研究[D]. 王丹. 湖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CAFIS系统在天津市公安局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