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改性水玻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晶[1](2020)在《砂型3DP用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砂型增材制造的无模铸造技术为铸造行业向智能化生产转变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中的三维喷印(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P)技术具有较多优势。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陆续出台,以及新型绿色粘结剂的研发,无机水玻璃有望替代树脂成为新一代3DP用粘结剂。但普通铸造用水玻璃粘结剂性能距离砂型3DP生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开展水玻璃改性研究,使之适用于砂型3DP技术,成为砂型增材制造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采用改性剂1、改性剂2和改性剂3作为改性剂对铸造用水玻璃(Na2O?mSiO2)粘结剂进行了改性,并以70/140目硅砂为原砂制备了砂型样品,研究了改性剂及其加入量对水玻璃的流动性以及对水玻璃砂的强度、吸湿性、溃散性的影响,分析了其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剂1、改性剂2和改性剂3三种改性剂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水玻璃溶液的流动性,并能提高水玻璃砂的强度和溃散性,改性剂2和改性剂3还降低了水玻璃砂的吸湿性。(1)改性剂1与水玻璃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但两者之间不是简单机械混合,改性剂1与水玻璃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吸附在聚硅酸胶粒表面。在水玻璃溶液中添加0.8wt%改性剂1,水玻璃溶液的流动性提高了9.2%。改性剂1改性水玻璃粘结剂添加量在4wt%~6wt%之间时,型砂常温抗拉强度达0.905MPa~1.678MPa,约提高13%~45%,残留强度在0.026MPa~0.157MPa之间,降低了约60%~91%。改性对水玻璃砂的常温抗弯强度影响不大,但水玻璃砂的吸湿性约增加了78%。(2)改性剂2与水玻璃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分子有机硅复合物,改变了硅酸胶粒网络结构。添加1.2wt%改性剂2,水玻璃溶液的流动性提高15%。改性剂2改性水玻璃粘结剂添加量在4wt%~6wt%之间,常温抗拉强度达到0.915MPa~1.768MPa,提高约8%~47%;常温抗弯强度在3.882MPa~4.941MPa,提高约4%~14%;残留强度在0.047MPa~0.089MPa之间,降低了约48%~85%,改善了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吸湿性降低约45%。(3)改性剂3与水玻璃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有机硅化合物和氢氧化钠。在水玻璃溶液中添加0.3wt%改性剂3,流动性提高22.8%。改性剂3改性水玻璃粘结剂添加量在4wt%~6wt%之间,常温抗拉强度高达1.712MPa~2.140MPa,提高了约35%~175%;抗弯强度在4.305MPa~5.359MPa,提高了约3%~42%;残留强度在0.011MPa~0.041MPa之间,降低了约86%~95%;吸湿性降低了约46.3%。
崔航源[2](2020)在《纳米改性提升混凝土无机涂层氯盐抗力的研究》文中指出涂层是改善混凝土工程抗氯盐侵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传统的有机成膜涂层和无机涂层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提升传统混凝土无机涂层的氯盐抗力,本文利用纳米SiO2和纳米TiO2对水玻璃涂料和水泥基渗透结晶涂料改性,进而制备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试件。然后,对涂层混凝土进行了Cl-电通量和盐溶液长期浸泡实验。除此之外,还对部分涂层试样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压汞(MIP)等微观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无机涂料的类型不同对混凝土氯盐抗力的改善程度存在巨大不同。水泥基涂料以其高度的致密性能显着提升混凝土的抗Cl-渗透能力,提升幅度约为64%74%;而水玻璃涂料因其耐水性能较差、堵水范围有限对混凝土的抗Cl-渗透能力改善有限,提升幅度约为0。(2)同一纳米材料对不同无机涂层的氯盐抗力也存在明显不同。纳米改性对水玻璃涂层混凝土的抗Cl-渗透能力影响微乎其微,而对水泥基涂层混凝土改善效果显着,其中0.5%掺量的纳米SiO2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较未改性前平均提高约79%。(3)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抗Cl-渗透能力机理如下:首先,纳米改性水泥基涂料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其次,纳米材料的掺入使得涂层混凝土表面针状或枝蔓状结晶体显着增多,优化了其表层孔隙结构。(4)涂层混凝土Cl-扩散系数y与Cl-电通量x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y=0.0072x+3.3446,回归方差R2=0.941,;当纳米TiO2和纳米SiO2掺量分别为0.67%和0.47%时,水泥基涂层混凝土Cl-扩散系数最小;建立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Cl-侵蚀寿命预测模型,并从寿命预测结果来看,水泥基涂料可显着延长混凝土抗Cl-侵蚀使用寿命,增加了26.33年,通过纳米改性,进一步延长了涂层混凝土使用寿命,较未改性前最大可增加56.73年。该论文有图36幅,表20个,参考文献121篇。
孙洁[3](2020)在《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抗吸湿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玻璃作为一种绿色粘结剂,可用于砂型铸造中,水玻璃砂铸造工艺能减少铸造污染,符合绿色铸造的时代背景。随着微波加热技术不断成熟、微波装置更新换代,水玻璃砂型微波硬化工艺已可能实现。砂型在微波装置中硬化后刚冷却时的即时强度高,但存放在潮湿环境中砂型强度下降幅度大,给实际生产带来诸多不便。水玻璃砂微波硬化工艺要想大范围应用,寻找解决砂型吸湿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为大势所趋。本文系统研究了微波加热时间、放置位置等参数对砂型表面温度、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一次微波加热时间为30s,二次微波加热时间40s,微波功率700w,水玻璃质量分数1.5%,砂型加热位置为圆盘中央时,微波能利用率较高、砂型性能指标符合铸造要求。通过对微波硬化砂型进行存放强度、吸湿率、微观粘结桥等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以存放强度为主、吸湿率为辅的抗吸湿性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从减小亲水钠离子数量、靶向微波加热等角度提升砂型抗吸湿性。结果表明:聚季铵盐-7、聚季铵盐-10、蓖麻油酸钾、硅烷偶联剂KH-602、硅烷偶联剂KH-570、钛酸酯偶联剂CS-201、银耳异聚多糖、四硼酸锂、乙二胺四乙酸、石墨烯等对于改善水玻璃砂型的抗吸湿能力均有效果。其中,对砂型恒温恒湿箱内4h存放强度、吸湿率这两项衡量指标改善效果均较为明显的是聚季铵盐-7,4%聚季铵盐-7改性水玻璃砂时,砂型强度提高率为68.97%,吸湿率降低率为27.34%。通过正交试验探寻多种改性试剂共同作用改善水玻璃砂型抗吸湿性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4%聚季铵盐-7、0.5‰四硼酸锂、0.3%石墨烯为三种试剂最优方案。使用该混合试剂改性水玻璃砂后,砂型恒温恒湿箱4h存放强度提高率为58.49%,室内强度提高率为50%,恒温恒湿箱4h吸湿率为0.38%,表明多种试剂、多角度作用改善砂型抗吸湿能力是有可能的。本文讨论了砂型表面覆膜工艺方案,确定了覆膜工艺最优流程,对比分析了单独覆膜及内外联合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覆膜步骤应在微波硬化砂型表面温度达到90-100℃时立即进行;覆膜材料厚度相同时,聚乙烯(PE)薄膜的覆膜效果优于乙烯-醋酸乙烯脂共聚物(EVA)薄膜,覆膜砂型在室内10天强度下降率分别为PE薄膜13.93%,EVA薄膜13.38%;经内外联合试验后砂型存放强度降低8.85%,砂型即时强度、表面温度较单一覆膜砂型高。覆膜工艺能从源头上隔绝环境中湿气入侵砂型内部,改善砂型抗吸湿性效果好。
宋国力[4](2020)在《温芯盒用水玻璃基粘结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玻璃作为砂型铸造用粘结剂具有绿色无污染、成本低廉、硬化速度快及铸件质量高等优势,在我国的铸造产业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水玻璃应用于铸造生产中,仍存在溃散性差、吸湿性强及易老化等缺陷,因此,水玻璃粘结砂的改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温芯盒制芯方法,首先,研究了复合改性剂(包含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和磷酸氢二钠三种成分)对水玻璃粘结砂性能的影响;其次,进一步研究了纳米氧化镁(Mg O)、纳米二氧化硅(Si O2)与超声处理结合的改性方法对水玻璃粘结砂性能的影响;然后,采用二氧化钛(Ti O2)、氧化锌(Zn O)和碳化硅(Si C)三种粉末作为溃散剂,研究其对水玻璃粘结砂性能的影响;还探讨了硬化工艺(芯盒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水玻璃粘结砂芯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芯盒温度和加热时间;采用FTIR、XRD、SEM及EDS等方法分析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和磷酸氢二钠的添加量占水玻璃质量的3%、0.6%和3%时,试样的热强度为1.313MPa,4h强度为2.889MPa,24h强度为2.616MPa,800°C残留强度为0.751MPa。与未改性的试样相比,改性试样的热强度、4h强度和24h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依次提高了66%、37%和56%,然而试样的800°C残留强度却并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27%,其溃散性未能得到改善。复合改性剂可使水玻璃内部的分子间键合发生了改变,使改性试样的粘结桥更加光滑和致密,从而使试样的常温终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添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和磷酸氢二钠的基础上,当纳米Mg O和纳米Si O2的添加量占水玻璃质量的1.5%和1%,超声处理时间为15min时,试样的热强度为1.461MPa,4h强度为3.602MPa,24h强度为3.326MPa,800°C残留强度为0.541MPa。纳米粉末和超声处理改性能使粘结剂中Si-O键和P-O键对应的峰值得到增强,使试样的常温强度得到改善;由于纳米粒子的存在,试样经800°C高温加热后,其砂粒间的粘结桥会被割裂,粘结桥上有长裂纹出现,导致了试样残留强度的降低。在水玻璃的复合改性、纳米氧化物和超声处理改性的基础上,当溃散剂Ti O2、Zn O和Si C的添加量分别占原砂质量的0.4%、0.3%和1%时,试样的热强度为1.921MPa,4h强度为4.532MPa,24h强度为4.253MPa,800°C残留强度为0.379MPa。添加溃散剂后,砂粒间的空隙明显减小,砂粒间粘结桥数目增多,试样的常温强度提高;由于溃散剂各成分的热膨胀与冷收缩系数的差异,改性试样经800°C高温加热后,砂粒间粘结桥被严重破坏,残留强度得到进一步降低。综合改性后的最佳硬化工艺参数:芯盒温度为150°C,加热时间为120s;改性条件下型砂的可使用时间为2.5h;在800°C加热时,改性试样的发气量在第22s时达到极大值5.3ml/g,发气速度在第11s时达到极大值1.1ml/g/s,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减少铸件中气孔等缺陷的出现。
周嘉诚[5](2020)在《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我国目前混凝土的冻融破坏现状,构筑物采用纳米改性无机涂层的方式提升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通过对比的方式研究比对两种无机涂层水玻璃和水泥基涂层的抗冻性能提升差异以及不同掺量的纳米SiO2和TiO2改性无机涂层的抗冻效果改善差异,同时冻融实验在慢速冻融以及快速冻融形式下运行分别模拟现实环境下的气冻水融的构筑物以及水冻水融构筑物。同时宏观检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压汞实验(MIP)两种微观实验阐述不同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防护机理分析,最终建立其寿命预测模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的无机涂层对混凝土的抗冻改善效果区别较大,其中水泥基涂层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水玻璃涂层。水泥基涂层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改善效果为4680%,而水玻璃涂层为20%左右。2、纳米材料对无机涂层可以起到进一步显着的抗冻性能提升。水泥基涂层经过纳米材料的改性可以有30%45%的效果提升,但不同掺量及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对水泥基涂层改性效果区别不明显,均十分优异。而纳米材料对水玻璃涂层作用区别在冻融模式中,且差距明显。在快速冻融中,经过纳米TiO2改性的水玻璃涂层相对与未改性的涂层效果提升80%,而纳米SiO2改性水玻璃同样可以有42%的效果提升。而在慢速冻融中,纳米材料的改性效果只有20%不到。3、经过微观实验的分析,发现纳米SiO2在水泥基中的改性效果显着,通过SEM与MIP实验可以观测到纳米SiO2可以促使水泥基涂层渗透区内部生成大量针状钙矾石填充内部孔隙,同时纳米SiO2的火山灰活性可以促使渗透区生成大量C-S-H凝胶,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明显。同时通过SEM的观测发现:经过TiO2改性过的无机涂层表面十分致密。TiO2的粘结凝聚作用同样可以对无机涂层起到良好的阻水效果,从而提升抗冻性能。4、针对效果优异的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分别对其建立了寿命预测模型用于实践。针对气冻水融的构筑物来说,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寿命基本可以到22年,比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混凝土寿命延长40%;而对于水冻水融构筑物,纳米改性水玻璃与水泥基涂层效果基本没有差别,基本维持在78年。
耿世博[6](2020)在《改性建筑垃圾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骨料通过破碎机破碎时对骨料造成了损伤,使骨料本身产生细微的裂缝,从而使得再生骨料的性能有所降低,也造成了用再生骨料制备出来的再生混凝土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本文用化学溶液对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进行浸泡改性,来改善再生粗骨料的性能,使得改性过后的再生混凝土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是又因为再生骨料来源广泛、性能优劣不一,且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较低。所以在化学改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再生骨料的取代率,来解决骨料品质参差不齐以及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较低的问题。最后通过检测不同种类再生混凝土的性能,来探究使得再生混凝土性能较为稳定的取代率以及化学改性方案。对试验结果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水玻璃改性、PVA改性、水玻璃—PVA复合改性这三种化学改性方案对建筑垃圾粗骨料进行浸泡处理,发现改性过后骨料的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其中吸水率与压碎值指标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较未改性再生粗骨料最高分别降低48.8%与24.3%。但是对于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提升的较少,改善效果不是太明显。(2)力学性能方面,再生骨料的取代率与混凝土性能呈负相关。最佳取代率范围是0%50%。在这个范围内再生混凝土性能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较为缓慢,再生混凝土性能较为稳定。当取代率为30%时,此时混凝土性能较为稳定且强度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实际工程中的需求,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利用率也较为可观。三种化学改性方案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均有较大的提升,从优到劣分别为水玻璃—PVA复合改性、水玻璃改性、PVA改性。(3)耐久性方面,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较差,即使通过改变取代率以及对骨料进行化学溶液的改性的方法也与天然混凝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较好,通过改性后的再生混凝土抗渗等级最高能够达到P10。
胡伟建[7](2020)在《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化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造成的钢筋锈蚀已危害到了混凝土结构安全,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无机涂层可以有效地延缓混凝土碳化进程,降低碳化发展速率,不但施工方便、经济简单,而且特别适用于已建好建筑,所以成为混凝土建筑耐久性保护的重要辅助措施。但是,无机涂层的防护效果表现一般,有待进一步提升。纳米材料作为新兴材料,应用在各个行业,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选择了水玻璃(硅酸钠水溶液)涂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层两种无机涂层,纳米SiO2、纳米TiO2和纳米SiC三种纳米材料,以表面覆盖涂层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无机涂层及纳米改性无机涂层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压汞实验(MIP)两种方式从细微观角度做出相应机理分析,最后建立了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无机涂层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水泥基涂层略优于水玻璃涂层,且两种涂层受混凝土基材表面潮湿程度的影响,表现为,对于水玻璃涂层:干燥<潮湿<湿润。对于水泥基涂层:干燥<湿润<潮湿。对水玻璃涂层采取掺加硬化剂和酸洗处理方式,防护效果相同。增加涂刷遍数可以有效地提高水泥基涂层混凝土的抗碳化效果,但对水泥基涂层则不明显。(2)三种纳米材料对水玻璃、水泥基涂层防护效果提升排序分别为:纳米TiO2>纳米SiO2>纳米SiC、纳米SiO2>纳米TiO2>纳米SiC。纳米TiO2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玻璃涂层的微观形貌,纳米SiO2可以显着改善水泥基表面微观形貌以及涂层渗透区混凝土的孔隙结构,进而提升涂层的防护效果。(3)通过对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碳化模型的研究,基于Fick第一定律建立了涂层当量混凝土厚度碳化深度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简化,最终对涂层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进行预测。两种无机涂层、纳米改性后的涂层可以有效地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论文有图36幅,表28个,参考文献97篇。
鹿宇[8](2019)在《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改性碱矿渣修补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碱激发材料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材料,本课题以碱激发矿渣作为修补砂浆基材,采用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对其改性,促进了高性能修补砂浆应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为石墨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完成改性碱矿渣修补砂浆的配合比设计;研究环氧掺量对碱矿渣砂浆黏结性能、收缩性能、毛细吸水性能和抗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适量的掺量下环氧树脂可以提高碱矿渣砂浆的黏结抗折强度,并且环氧树脂改性水玻璃激发矿渣砂浆的黏结抗折强度高于Na OH激发组。水玻璃组碱矿渣砂浆总收缩率比Na OH组的砂浆收缩率要高,掺量越大砂浆收缩率降低幅度越大。随环氧掺量增加,改性碱矿渣砂浆的吸水性能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并且Na OH激发时,环氧树脂对砂浆吸水性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随着掺量的增加,改性碱矿渣砂浆的氯离子含量先增大后减小,两种激发剂激发下的改性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最低可以降低30%-40%。其中水玻璃激发砂浆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较Na OH组的扩散系数要高。2.合成了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Reduced Graphene Oxide/Epoxy Resin,RGO/EP),并首次将它应用于碱矿渣基复合材料中。研究表明:通过TEM图像观察发现,在环氧中RGO颗粒簇无团聚现象。Raman光谱中RGO/EP的2D波段证明了制备的RGO为单层结构。RGO/EP与环氧树脂相比在FTIR和Raman光谱中都没有出现新的峰,因此可知RGO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金相显微镜图像显示,在水玻璃激发胶凝材料中,RGO/EP具有良好的分散性。3.对环氧和RGO/EP对碱矿渣砂浆力学性能、黏结性能和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环氧固化慢,环氧树脂改性碱矿渣砂浆3天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较低,而RGO/EP可以避免这一问题。RGO/EP解决了环氧掺量较低时黏结强度下降的问题,加入RGO/EP后黏结强度立即提高。RGO/EP极大地增加了改性砂浆的最大挠度和极限载荷,尤其是在水玻璃作为激发剂时。Na OH作为激发剂时,环氧提高了砂浆的韧性,然而,水玻璃作为激发剂时改性砂浆的韧性反而降低。4.分析环氧和RGO/EP对碱矿渣砂浆不同的改性机理,确定了改性砂浆的水化产物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掺入环氧和RGO/EP后,碱矿渣浆体以及浆体与砂子界面明显变得更紧密,其中RGO/EP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环氧树脂与RGO/EP的改性机理不同。环氧树脂利用聚合物膜的黏结效应和填充效应使浆料结构更加致密,增强微观结构,从而达到增强的效果。而RGO/EP作为水化反应的模板,促进形成牡丹花状水化产物,它通过影响水化产物的尺寸和形状,从根本上提高了碱激发材料的性能。
韩岚岚[9](2019)在《建筑垃圾骨料改性及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问题,一方面新建建筑所使用原材料的开发来自于自然矿产,消耗量极大,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拆除旧建筑物会产生庞大的建筑垃圾,对于建筑垃圾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与发展循环经济相违背。通过对废旧的混凝土进行回收再利用可有效缓解上述资源、生态、环境危机,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的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建筑垃圾骨料混凝土强化改性试验的研究方案。试验主要研究了建筑垃圾骨料的材料性能、改性强化、建筑垃圾混凝土相关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建筑垃圾骨料较天然骨料具有密度低、吸水率高、含水量高、含泥量高和压碎指标低的特点。(2)经过改性处理的骨料(5%水玻璃溶液浸泡1h、10%PVA溶液浸泡24h、8%硅烷溶液浸泡24h、5%水玻璃溶液浸泡1h+10%PVA溶液浸泡24h、5%水玻璃溶液浸泡1h+8%硅烷溶液浸泡24h)的各项材料性能均得到了强化改善,其中吸水率和压碎指标两项性能强化改善效果最好,建筑垃圾细骨料的强化改善效果比建筑垃圾粗骨料的好。五种方案材料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的是水玻璃—硅烷复合改性(可使粗、细骨料表观密度分别提升1.4%、4.5%,堆积密度分别提升6.1%、5%,吸水率分别降低47.3%、64%,含水率分别降低40%、35.3%,压碎指标分别降低24.6%、37.3%),其次是水玻璃改性、硅烷改性、水玻璃—PVA复合改性、PVA改性。(3)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表明:建筑垃圾混凝土具有的抗压强度低、劈裂抗拉强度低和抗折强度低的特点,建筑垃圾骨料经五种改性方案处理后其所配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各组再生混凝土的拉压比、折压比均比较大。力学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的是水玻璃—硅烷复合改性(可使抗压强度提高19%,可使劈裂抗拉强度提高14%,可使抗折强度提高9%),其次是水玻璃改性、硅烷改性、水玻璃—PVA复合改性、PVA改性。(4)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表明:建筑垃圾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较差而抗渗性能却比较好能基本满足工程对抗渗要求,建筑垃圾骨料经五种改性方案处理后其所配制的混凝土耐久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耐久性能改善效果最佳的是水玻璃—硅烷复合改性,其次是水玻璃改性、硅烷改性、水玻璃—PVA复合改性、PVA改性。
许珊珊[10](2018)在《复合硬化改性水玻璃的制备及硬化工艺》文中指出CO2硬化水玻璃砂自铸造生产应用以来,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硬化快速、发气量低,无毒无味,吨砂成本低,原材料充足等优点,是一种环保型绿色无机粘结剂。但是,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铸造工作者,如普通CO2硬化法水玻璃加入量高(6%-8%),存在溃散性差、不易再生及容易吸湿等。为了解决水玻璃粘结剂以上问题,本试验通过改性剂的添加提高粘结剂的粘结强度,改善其溃散性;通过加入粉状促硬剂来进一步提高砂芯硬化强度及其抗吸湿性能;通过对粉状促硬剂+CO2气体+压缩空气的复合硬化工艺进行优化,解决了水玻璃容易过吹的问题。最后,水玻璃加入量在2%时,该材料及吹气硬化工艺具备优良的综合工艺性能。首先,本文以钠水玻璃作为粘结剂主体,为了进一步提高粘结剂的抗拉强度,对水玻璃进行了有机、无机复合改性,通过对比试验决定了改性剂的种类,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改性剂的最优配比。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水玻璃的最优配比(质量比)为:水玻璃:氢氧化钾:A剂:硅烷:六偏磷酸钠=1000:80:5:1:4。然后,在对水玻璃复合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复合硬化工艺,即粉状促硬剂+CO2气体+压缩空气的各个流程进行选择与优化。通过试验,对各种粉状促硬剂进行了选择与复合,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促硬剂的最优配比(质量比),即微硅粉:煤粉:N粉=3.5:0.2:0.4;以吹气硬化强度作为试验目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硬化工艺各参数的最优组合,即CO2气体吹气流量为30LPM,CO2气体的吹入时间为25s,压缩空气吹气流量为30LPM,压缩空气的吹入时间为45s。改性后粘结剂的粘度为140mPa·s,密度为1.23g/cm3。在粘结剂加入量(占砂重)2.0%,粉状促硬剂量(占砂重)0.41%,吹气时间为70s条件下,试样即时抗拉强度可达到0.27MPa,4h抗拉强度可达到1.09MPa,24h抗拉强度达到1.28MPa。芯砂流动性好,发气量低,溃散性好,具备优良的综合工艺性能。最后,进行了现场生产验证试验。采用本文制备的改性水玻璃粘结剂及复合吹气工艺制备砂芯,硬化快速,砂芯表面光洁,强度较高,铸件相应内腔表面光洁,清理容易。结果表明该材料及硬化工艺完全能够满足现场铸造生产要求。
二、复合改性水玻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改性水玻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砂型3DP用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水玻璃的基本性质 |
1.3.2 水玻璃的工艺性能 |
1.3.3 水玻璃砂的硬化机理和工艺 |
1.3.4 水玻璃砂存在的问题 |
1.3.5 水玻璃的改性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2.1 试验用原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用原材料 |
2.1.2 试验用设备 |
2.2 样品制备方法 |
2.2.1 改性水玻璃溶液的制备 |
2.2.2 砂型样品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水玻璃模数 |
2.3.2 流动性 |
2.3.3 常温强度和溃散性 |
2.3.4 吸湿性 |
2.4 组织结构的表征方法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SEM分析 |
2.4.3 EDS分析 |
第三章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 |
3.1 改性剂1 对水玻璃溶液性能的影响 |
3.1.1 改性剂1 对水玻璃溶液流动性的影响 |
3.1.2 改性剂1 对水玻璃溶液抗老化性的影响 |
3.2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3.2.1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砂强度的影响 |
3.2.2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砂吸湿性的影响 |
3.2.3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影响 |
3.3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机理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3.3.2 SEM分析 |
3.4 改性机理的分析与讨论 |
3.4.1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粘结剂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
3.4.2 改性剂1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 |
4.1 改性剂2 对水玻璃溶液性能的影响 |
4.1.1 改性剂2 对水玻璃溶液流动性的影响 |
4.1.2 改性剂2 对水玻璃溶液抗老化性的影响 |
4.2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4.2.1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砂强度的影响 |
4.2.2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砂吸湿性的影响 |
4.2.3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影响 |
4.3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机理 |
4.3.1 红外光谱分析 |
4.3.2 SEM分析 |
4.4 改性机理的分析与讨论 |
4.4.1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粘结剂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
4.4.2 改性剂2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 |
5.1 改性剂3 对水玻璃溶液性能的影响 |
5.1.1 改性剂3 对水玻璃溶液流动性的影响 |
5.1.2 改性剂3 对水玻璃溶液抗老化性的影响 |
5.2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 |
5.2.1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砂强度的影响 |
5.2.2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砂吸湿性的影响 |
5.2.3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影响 |
5.3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机理 |
5.3.1 红外光谱分析 |
5.3.2 SEM分析 |
5.4 改性机理的分析与讨论 |
5.4.1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粘结剂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
5.4.2 改性剂3 对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纳米改性提升混凝土无机涂层氯盐抗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措施表面防护研究现状 |
1.3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防护涂层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创新点 |
2 涂层混凝土试件制作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
2.3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电通量实验方法 |
2.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长期氯盐浸泡侵蚀实验方法 |
2.5 无机涂层混凝土氯离子侵入深度检测 |
2.6 微观实验方法 |
3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的电通量 |
3.1 概述 |
3.2 空白无机涂层混凝土的电通量 |
3.3 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混凝土的电通量 |
3.4 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的电通量 |
3.5 本章小结 |
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的盐水长期浸泡 |
4.1 概述 |
4.2 无机涂层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分布 |
4.3 长期氯盐浸泡条件下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氯离子含量分布 |
4.4 无机涂层混凝土氯离子侵入深度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5 氯盐侵蚀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 |
5.1 概述 |
5.2 氯盐环境下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寿命预测模型 |
5.3 氯盐环境下涂层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
5.4 氯盐环境下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寿命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抗吸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水玻璃砂硬化工艺概述 |
1.2.1 吹CO_2气体硬化 |
1.2.2 真空置换硬化(VRH法) |
1.2.3 粉末硬化剂自硬 |
1.2.4 有机酯自硬 |
1.2.5 普通加热硬化 |
1.2.6 微波加热硬化 |
1.3 水玻璃砂抗吸湿性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案及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方法及过程 |
2.2.1 混砂工艺 |
2.2.2 砂型造型、硬化、取模 |
2.2.3 性能衡量指标测量 |
2.2.4 砂型结构表征的方法 |
2.3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特性的探讨及参数确定 |
2.3.1 砂型在微波装置中放置位置对砂型表面温度及即时强度的影响 |
2.3.2 水玻璃添加量及微波硬化时间对水玻璃砂型表面温度的影响 |
2.3.3 水玻璃添加量及微波硬化时间对水玻璃砂型即时强度的影响 |
2.3.4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吸湿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改性剂改性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的单因素试验 |
3.1 试验方案及其内容 |
3.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2 表面活性剂改性水玻璃砂 |
3.2.1 聚季铵盐-7改性水玻璃砂 |
3.2.2 聚季铵盐-10改性水玻璃砂 |
3.2.3 蓖麻油酸钾改性水玻璃砂 |
3.3 偶联剂改性水玻璃砂 |
3.3.1 硅烷偶联剂KH-602改性水玻璃砂 |
3.3.2 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水玻璃砂 |
3.3.3 钛酸酯偶联剂CS-201改性水玻璃砂 |
3.4 无机物四硼酸锂改性水玻璃砂 |
3.5 络合剂改性水玻璃砂 |
3.5.1 乙二胺四乙酸改性水玻璃砂 |
3.5.2 15-冠醚-5改性水玻璃砂 |
3.6 银耳异聚多糖改性水玻璃砂 |
3.7 纳米吸波材料石墨烯改性水玻璃砂 |
3.8 其他改性剂改性水玻璃砂 |
3.9 本章小结 |
4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正交试验及表面覆膜试验 |
4.1 正交试验 |
4.1.1 正交试验设计 |
4.1.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3 正交试验水玻璃砂的微观结构分析 |
4.2 表面覆膜试验 |
4.2.1 表面覆膜的作用及覆膜材料的选择 |
4.2.2 覆膜工艺流程及性能结果分析 |
4.3 内外联合改善砂型抗吸湿性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4)温芯盒用水玻璃基粘结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温芯盒技术的概述 |
1.2.1 温芯盒技术及特点 |
1.2.2 温芯盒法的分类 |
1.3 铸造无机粘结剂的分类及应用特点 |
1.3.1 粘土 |
1.3.2 磷酸盐 |
1.3.3 水玻璃 |
1.4 水玻璃的改性方法及研究概况 |
1.4.1 物理改性的发展概况 |
1.4.2 化学改性与复合改性的发展概况 |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所需材料及主要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材料的制备工艺 |
2.2.1 水玻璃粘结剂的复合改性工艺 |
2.2.2 纳米氧化物与超声处理改性水玻璃工艺 |
2.2.3 试样的制备 |
2.3 性能检测 |
2.3.1 试样热强度的测定 |
2.3.2 试样4h和24h强度的测定 |
2.3.3 试样残留强度的测定 |
2.3.4 型砂可使用时间的测定 |
2.3.5 型砂发气量的测定 |
2.4 试样组织表征方法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2.4.2 XRD分析 |
2.4.3 SEM及 EDS分析 |
3 复合改性剂对水玻璃粘结砂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普通水玻璃的粘结性能 |
3.3 正交试验设计 |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1 热强度极差分析 |
3.4.2 4h强度极差分析 |
3.4.3 24h强度极差分析 |
3.4.4 800°C残留强度极差分析 |
3.4.5 改性剂成分的确定 |
3.5 改性前后试样组织表征分析 |
3.5.1 改性前后水玻璃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3.5.2 改性试样粘结层的XRD分析 |
3.5.3 改性前后试样粘结桥的形貌及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纳米氧化物和超声处理对水玻璃粘结砂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正交试验设计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1 热强度极差分析 |
4.3.2 4h强度极差分析 |
4.3.3 24h强度极差分析 |
4.3.4 800°C残留强度极差分析 |
4.3.5 纳米粉末成分及超声处理时间的确定 |
4.4 试样组织表征分析 |
4.4.1 改性前后粘结剂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4.4.2 改性试样粘结层的XRD分析 |
4.4.3 改性试样粘结桥形貌及能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溃散剂及硬化工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3.1 热强度极差分析 |
5.3.2 4h强度极差分析 |
5.3.3 24h强度极差分析 |
5.3.4 800°C残留强度极差分析 |
5.3.5 溃散剂各成分的确定 |
5.4 硬化工艺研究 |
5.4.1 芯盒温度对试样强度的影响 |
5.4.2 加热时间对试样强度的影响 |
5.5 试样组织表征分析及性能检测 |
5.5.1 改性试样形貌表征分析 |
5.5.2 改性试样粘结桥的成分分析 |
5.5.3 型砂的可使用时间 |
5.5.4 型砂的发气量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现状 |
1.3 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改善性能研究 |
1.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
1.5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7 研究创新点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制备及实验研究方法 |
2.1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
2.2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的制备及涂刷 |
2.3 全浸泡吸水率实验方法 |
2.4 冻融循环实验方法 |
2.5 微观实验方法 |
3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全浸泡吸水率研究 |
3.1 不同无机涂层混凝土吸水率实验 |
3.2 不同纳米材料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吸水率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慢速冻融实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混凝土慢冻实验 |
4.3 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慢冻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快速冻融实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混凝土快速冻融循环性能退化规律 |
5.3 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快速冻融循环性能退化规律 |
5.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抗冻改善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融循环寿命预测 |
6.1 冻融寿命模型的建立 |
6.2 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混凝土寿命预测 |
6.3 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混凝土寿命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改性建筑垃圾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对建筑垃圾骨料强化方法的研究 |
1.2.4 国内外对建筑垃圾骨料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基本性能检测 |
2.1 原材料的来源 |
2.2 改性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的制备方案及制备过程 |
2.2.1 改性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的制备 |
2.3 骨料性能检测 |
2.3.1 骨料的颗粒级配 |
2.3.2 骨料的表观密度 |
2.3.3 骨料的堆积密度 |
2.3.4 骨料的吸水率 |
2.3.5 骨料的含水率 |
2.3.6 骨料的含泥量 |
2.3.7 骨料的压碎值指标 |
2.4 水泥性能检测 |
2.5 原材料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2.5.1 骨料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 |
2.5.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 |
2.5.3 吸水率 |
2.5.4 含水率与含泥量 |
2.5.5 粗骨料的压碎值指标 |
2.5.6 建筑垃圾再生粗骨料的物质组成 |
2.6 综合分析与总结 |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件的制作 |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2 混凝土试块的制备 |
4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分析 |
4.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及分析 |
4.1.1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1.2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3 化学溶液改性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 混凝土抗折试验及分析 |
4.2.1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2.2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
4.2.3 化学溶液改性对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 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及分析 |
4.3.1 试验过程及过程 |
4.3.2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4.3.3 化学溶液改性对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
4.4 混凝土轴心抗压试验及分析 |
4.4.1 试验过程及过程 |
4.4.2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3 化学溶液改性对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 混凝土静弹性模量试验及分析 |
4.5.1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5.2 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静弹性模量的影响 |
4.5.3 化学溶液改性对再生混凝土静弹性模量的影响 |
4.6 综合分析与总结 |
5 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及分析 |
5.1 混凝土抗冻试验及分析 |
5.1.1 试验过程 |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混凝土抗渗试验及分析 |
5.2.1 试验过程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综合分析与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碳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
1.3 混凝土表面防护处理提升抗碳化性能 |
1.4 纳米材料在无机涂层提升混凝土抗碳化中的应用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等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纳米改性涂层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
2.3 混凝土碳化实验方法 |
2.4 微观分析实验方法 |
3 无机涂层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
3.1 概述 |
3.2 混凝土表面潮湿程度的影响 |
3.3 硬化剂及酸洗对水玻璃涂层的影响 |
3.4 涂层厚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
4.1 概述 |
4.2 纳米改性水玻璃涂层 |
4.3 纳米改性水泥基涂层 |
4.4 本章小结 |
5 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 |
5.1 概述 |
5.2 现有覆盖层混凝土碳化模型的分析 |
5.3 无机涂层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
5.4 无机涂层混凝土的碳化寿命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改性碱矿渣修补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碱激发胶凝材料 |
1.1.1 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环保意义 |
1.1.2 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及水化机理 |
1.2 环氧树脂改性水泥基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
1.2.1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作用机理 |
1.2.2 环氧树脂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现状 |
1.3 石墨烯改性环氧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
1.3.1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2 石墨烯在无机胶凝材料中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原材料及制备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3 碱矿渣复合砂浆的制备 |
2.2 试验方案 |
2.2.1 碱矿渣复合砂浆性能研究 |
2.2.2 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 |
第3章 环氧树脂改性碱矿渣砂浆性能研究 |
3.1 配合比优化 |
3.1.1 环氧树脂配比 |
3.1.2 碱激发胶凝材料配比 |
3.2 环氧改性碱矿渣砂浆黏结抗折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环氧改性碱矿渣砂浆收缩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环氧改性碱矿渣砂浆毛细吸水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环氧改性碱矿渣砂浆氯离子扩散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RGO/EP改性碱矿渣砂浆性能研究 |
4.1 RGO/EP的表征 |
4.1.1 石墨烯的XPS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2 RGO/EP的 TEM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3 RGO/EP的 FTIR和 Raman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4 RGO/EP的分散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HD-ERO/EP改性碱矿渣砂浆力学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HD-ERO/EP改性碱矿渣砂浆黏结抗拉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HD-ERO/EP改性碱矿渣砂浆韧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氧及RGO/EP改性碱矿渣材料水化产物研究 |
5.1 SEM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TG/DSC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建筑垃圾骨料改性及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建筑垃圾骨料的概念 |
1.3 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现状 |
1.3.3 建筑垃圾骨料的材料性能研究 |
1.3.4 建筑垃圾骨料的强化研究 |
1.3.5 建筑垃圾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1.3.6 建筑垃圾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1.4 建筑垃圾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性质及测试过程 |
2.1 粗骨料的性质 |
2.2 细骨料的性质 |
2.3 水泥的性质 |
2.4 化学改性试剂性质 |
2.4.1 水玻璃 |
2.4.2 硅烷 |
2.4.3 聚乙烯醇 |
2.5 测试过程 |
2.5.1 试验及检测执行依据 |
2.5.2 骨料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
2.5.3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5.4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3 建筑垃圾骨料改性研究 |
3.1 建筑垃圾骨料改性试验方案 |
3.2 建筑垃圾骨料无机改性试验 |
3.3 建筑垃圾骨料有机改性试验 |
3.4 建筑垃圾骨料有机—无机复合改性试验 |
3.5 改性机理分析 |
3.6 综合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4 建筑垃圾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配合比设计 |
4.2 试件制作 |
4.3 试验与分析 |
4.3.1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4.3.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4.3.3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
4.3.4 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筑垃圾骨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5.1 试件制作 |
5.2 试验与分析 |
5.2.1 混凝土抗冻融性试验 |
5.2.2 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 |
5.2.3 综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复合硬化改性水玻璃的制备及硬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玻璃改性剂的发展 |
1.2.1 物理改性水玻璃 |
1.2.2 化学改性水玻璃 |
1.3 水玻璃砂硬化工艺的发展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试验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的材料、方法及所用设备 |
2.1 主要原料及化学试剂 |
2.1.1 试验主要原料 |
2.1.2 试验所用化学试剂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试样制备 |
2.3.1 改性水玻璃的制备 |
2.3.2 “8”字形试样的制备 |
2.3.3 复合吹气装置的设计 |
第3章 水玻璃的复合改性剂的制备 |
3.1 改性剂的探索试验 |
3.1.1 基础复合硬化工艺的确定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改性水玻璃的正交试验 |
3.3 正交试验的试验验证 |
3.4 溃散性的测定 |
第4章 改善水玻璃砂溃散性的研究 |
4.1 探索试验 |
4.1.1 试验方法 |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改性水玻璃的正交试验 |
4.3 正交试验的试验验证 |
4.4 红外光谱的分析 |
第5章 促硬剂+CO_2+压缩空气的复合硬化工艺研究 |
5.1 促硬剂的探索试验 |
5.1.1 试验方法 |
5.1.2 试样结果分析 |
5.2 促硬剂的正交试验 |
5.3 促硬剂的正交试验验证 |
5.4 吹气硬化工艺的研究 |
5.5 吹气工艺的正交试验验证 |
5.6 复合吹气工艺的硬化机理分析 |
第6章 型砂的性能研究 |
6.1 砂芯的断口微观形貌研究 |
6.2 粘结剂的性能测定 |
6.3 溃散性的测定 |
6.4 发气量的测定 |
6.5 生产验证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复合改性水玻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砂型3DP用水玻璃粘结剂的改性研究[D]. 王晶晶. 东南大学, 2020(01)
- [2]纳米改性提升混凝土无机涂层氯盐抗力的研究[D]. 崔航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型抗吸湿性研究[D]. 孙洁. 武汉纺织大学, 2020
- [4]温芯盒用水玻璃基粘结剂的研究[D]. 宋国力. 郑州大学, 2020(02)
- [5]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D]. 周嘉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改性建筑垃圾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耿世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纳米改性无机涂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D]. 胡伟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改性碱矿渣修补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鹿宇. 青岛理工大学, 2019
- [9]建筑垃圾骨料改性及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 韩岚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10]复合硬化改性水玻璃的制备及硬化工艺[D]. 许珊珊. 沈阳工业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