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蓉[1](2020)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病理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到2019年7月于中日联谊医院内镜中心行经胃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确诊起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且行内镜下切除的101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病理及治疗方案。结果:共有101例病例,食管14例次,4例腔内生长的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10例呈腔内或腔内外混合生长的病变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submucosal tunneling endscopic resection),术后病理平滑肌瘤占100%(14/14);贲门14例次,4例腔内生长的病变采用ESE、10例呈腔内或腔内外混合生长的病变采用STER,术后病理平滑肌瘤占85.7%(12/14),间质瘤占14.3%(2/14);胃73例次,49例呈腔内生长、混合生长的病变采用ESE,24例呈腔外生长的病变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术后病理平滑肌瘤占37.0%(27/73),间质瘤占58.9%(43/73),神经鞘瘤占4.1%(3/73)。除1例胃底间质瘤在行ESE治疗术中发现位置过深,与浆膜层分界不清,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其他病例均成功切除。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下能完全切除4cm以下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并发症少,无复发,患者生活质量高,值得推荐。食管、贲门固有肌层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首选STER术治疗,位于固有肌浅层、以腔内生长为主的病变可采用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以间质瘤多见,病变呈凸向腔内或混合生长,建议行ESE治疗;若病变呈腔外生长则行EFTR治疗。
代玉鑫[2](2015)在《阿司匹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病例,按照入组要求录入282例,其中口服阿司匹林的98例作为观察组,分析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按入组要求录入200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组作为观察组98例,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既往史等方面的差异,确定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培养胃黏膜原代细胞,根据培养液中是否加入阿司匹林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化疗毒性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阿司匹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在1月以内的为50例,占51.02%,所占比例一半以上。年龄大于60岁以上者在观察组研究中占63.3%;既往溃疡病史者所占比例为48.98%,Hp感染所占比例为59.18%,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合并上消化道症状者25(25.51%)例,对照组中合并消化道症状者94(51.09%)例。观察组中,血红蛋白平均水平8.54g/dL,其中Hb≤9g/dL者40(40.82%)例;对照组中,血红蛋白平均水平9.67g/dL,其中Hb≤9g/dL者38(20.65%)例。观察组中,胃溃疡32(32.65%)例,十二指肠溃疡18(18.37%)例,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者6(6.12%)例,急性糜烂性胃炎42(42.86%)例;对照组胃溃疡30(16.30%)例,十二指肠溃疡109(59.24%)例,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者12(6.52%)例,急性糜烂性胃炎33(17.94%)例。观察组胃溃疡32例,其中胃体溃疡10例,占31.25%,多发溃疡9例,占28.13%,其余为贲门1(3.13%)例、胃底3(9.38%)例、胃窦4(12.5%)例、幽门5(15.63%)例;对照组胃溃疡30例,其中胃窦溃疡11(36.67%)例,多发性溃疡5(16.67)例,其余为贲门2(6.67%)例、胃底2(6.67%)例、胃体7(23.33%)例、幽门3(10%)例。第二部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高血压、心梗、脑梗、TIA、合并降压药用药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饮酒、既往溃疡史、糖尿病、高血脂、Hp感染在两组间有差异(P<0.05)。第三部分:观察组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合并化疗药物时观察组细胞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结论:1.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以服药的早期多见。2.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隐匿,出血量较大,常常无合并消化道症状。3.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以急性胃黏膜糜烂损伤多见,面积较大,溃疡表现为多发,好发于胃体。4.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龄(≥60岁)、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溃疡史、糖尿病、Hp感染。5.高龄(≥60岁)、既往溃疡史、糖尿病、Hp感染为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6.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增加化疗药物对其的毒性损伤。
刘磊[3](2012)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余福兵[4](2012)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其中胃间质瘤占60%-70%,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肿瘤晚期恶变所致的消化道出血、肿瘤转移等不良临床事件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目前,胃肠道间质瘤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发展,针对早期胃肠道间质肿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技术的研究热点。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微创手术有两类,即内镜下套扎治疗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套扎治疗适用于直径≤1.2cm的肿瘤。其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但该法不足在于套扎后肿瘤自然脱落,无法取得完整的瘤体送病理检查;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极易导致穿孔、出血。本研究将内镜下套扎术与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相结合,拟通过套扎术降低和避免穿孔、出血,同时,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消除瘤体非自然脱落。以期提高微创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首先完善并规范了联合微创手术的技术流程和步骤。通过设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临床病例213例,其中综合微创术组132例,单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81例。观察指标涉及一般特征(年龄、性别、瘤体大小、组织分类等)和效果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并发症、医疗费用等)。观察结果显示:1.病例组年龄为16-67岁(平均48±10),男性占55%,女性为45%;瘤体直径为0.5-1.2cm;病理诊断的98例胃间质瘤中,极低度恶性胃间质瘤73例,占74%(73/98);低度恶性胃间质瘤25例,占26%(25/98)。2.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特征方面有可比性;病例组的切除率为100%,比对照组(90%)切除率高(p∠=0.01);出血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100%),p∠=0.01;两组术中穿孔率(0.76%)与对照组(17.28%)相比,明显降低(p∠=0.01);治疗中所用钛夹数量比对照组少(p∠=0.01);治疗费用平均为3333.4/人,比对照组(3972.0/人)明显降低(p∠=0.05)。3.相关数据显示,早期胃肠道间质瘤应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完整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获得瘤体完整的病理诊断,提高了内镜下治疗的切除率,降低了病变的残留率,保证了疗效。不但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医用耗材,降低了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充分体现了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刘冬[5](2012)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 GSs)是一种罕见的间质源性肿瘤,约占胃部肿瘤的0.2%,占胃间质性肿瘤的3%。现对这一疾病进行病例分析。并对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探索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201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5例胃神经鞘瘤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对Pubmed和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进行系统搜索。回顾参数包含一般资料统计,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结果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跨度32-54岁,平均年龄46.2岁。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临床特征:该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异性,其中2名患者表现为上腹胀痛(40%),1名患者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20%),2名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40%)。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3名患者位于大弯侧,2名患者位于小弯侧。诊断方法:5例患者诊断均依靠B超、CT、胃镜等影像学方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5例患者术前均未确诊,术前都误诊为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且均通过术后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切除肿瘤,其中3例7行胃大部切除术,均经病理确诊,其中4例病理证实良性,1例证实为潜在恶性。所有患者均经随访预后良好,存活至今结论GSs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间质源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临床上以良性多见。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该病对化疗、放疗不敏感。术后免疫组化有助于与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相鉴别。应增强对GSs的认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该病预后的关键。
周雨迁[6](2011)在《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鉴别诊断消化道病变的价值,重点探讨内镜超声技术在食道隆起性病灶、食道结核、胃间叶源性肿瘤鉴别、胃异位胰腺、胆胰结合部病变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内镜室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209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总结分析食道、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及内镜特点;比较超声内镜与腹部B超、CT、MRCP在胆胰结合部病变中的诊断能力。结果1.研究期间共发现1353例隆起性病变,有明确病理结果的病人例数为327例;虽然无病理结果,但依据内镜及超声内镜、定期随访能明确诊断的病人如消化道管壁的外压性隆起及静脉曲张,其例数为150例。2.食道隆起性病变共387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共149例病人,152个病变。与病理结果比较,食道上段、中段、下段病变超声内镜诊断总的准确率及对间叶源性肿瘤、结核、外压病外压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内镜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是外压性病变,超声内镜食道三段的准确率为100%(36/36)。食道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低回声病变236例,以粘膜肌层病变为主。发现9例食道结核,在胃镜下表现为两种形态:(1)小的孤立的隆起性病变,其表面有质子泵抑制剂不能治愈的孔洞或溃疡,超声内镜下呈现为等-低回声、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局部管壁层次清晰完整。(2)表面光滑的较大病变,超声内镜表现为低回声团块影,其内混杂有高回声点状、条状影。3.胃内病理诊断明确的病变244例,以息肉、间叶源性肿瘤、外压性病变为主。胃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共55例,胃底为病变最多见部位,占52.7%;其次为胃体,占29.1%。平滑肌瘤和间质瘤的生长形态如表面是否有溃疡、腔内还是腔外生长、是否分叶、边缘是否光滑、内部是否有囊性变及钙化两者比较无差异;而内部回声特点两者有显着差异,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与周围固有肌层的回声相等,常无高回声点。根据间质瘤的病理标准,将间质瘤进一步分类,极低危险度和低危险度间质瘤归类为相对良性间质瘤,中度及高度危险度间质瘤归类为恶性间质瘤,比较两者的超声内镜特征,发现良恶性间质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有显着性,两者的生长方式、内部回声、边缘等比较差异无显着性;而内部是否有囊性变、钙化差异有显着性,恶性间质瘤内部常有囊性变及钙化。在长径为309cm时,肿瘤为恶性可能性大,其敏感性为0.889,特异性为0.763。4.胃内共发现18例异位胰腺。胃异位胰腺与GIMT比较,年龄、胃内生长部位、表面粘膜情况、起源层次、病变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内部有无灶性无回声区方面差异有显着性。异位胰腺相对年轻,病变较小,好发于胃窦,表面可有凹陷性开口,但不占多数;多起源于第三层胃壁,病变边缘多不光滑;与周围粘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回声比较,内部回声多介于两者之间,且有2/3病变内部有灶性无回声区。5.胆胰结合部病变48例。EUS与腹部B超、CT、MRCP比较,在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方面较其他三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在胆胰结合部肿瘤的诊断方面,EUS敏感性、特异性较CT高,与MRCP比较无差异。结论1.食道器质性病变以粘膜肌层为主,主要为平滑肌瘤;对粘膜下层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病变,需警惕食道结核的存在。2.胃内的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外压性病变为最常见,正常脏器是外压的主要原因。器质性粘膜下病变,胃内主要是间叶源性肿瘤,其次是异位胰腺。超声内镜可以较好地鉴别固有肌层平滑肌瘤和间质瘤。恶性间质瘤相对较大,内部更易出现液化坏死所致的囊性变和钙化。3.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内异位胰腺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超声内镜能为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异位胰腺病变提供指导。4.超声内镜对胆胰结合部病变的诊断有较大的优势。
张永生[7](2009)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的病因构成及与年龄、性别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明确病因的127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复合性溃疡。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中年组最多,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最少。③上消化道出血男性病人明显多于女性病人。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病因,其次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布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中年男性发病率最高。
王健,谭庆华[8](2008)在《胃肠道粘膜下肿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胃肠道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声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对胃肠道粘膜下肿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明确粘膜下肿物的部位、大小、外形、质地、来源层次、内部回声及其均匀
霍继荣,任剑珍[9](2006)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及其处理》文中研究说明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UGH)系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3%;其中在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减少达20%的
马静,田德安,刘南植[10](2004)在《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47岁。因呕血3 h入院,呕吐前有上腹胀、头昏、乏力、冷汗等症状,呕出咖啡渣样物约300 ml,不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否认发病前服药史。否认肝炎、血吸虫及长期大量饮酒史。体检:贫血貌,余无异常。胃镜检查示胃体大弯侧近胃窦可见约2.5 cm×3.0 cm隆起性病变,呈球形,见黏膜桥,顶端见2处溃疡,溃疡底可见血管征及活动性出
二、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病理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诊断 |
2.2 内镜下治疗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方法 |
3.2.1 器械 |
3.2.2 手术方法 |
3.2.3 术后处理 |
3.3 术后病理学评价 |
3.4 术后随访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手术结果 |
4.2 并发症及处理 |
4.3 术后病理 |
4.4 不同位置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分布特征 |
4.5 不同大小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分布特征 |
4.6 不同年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分布特征 |
4.7 术后随访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不同部位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分布特点 |
5.2 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病理相关因素 |
5.3 不同部位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方案选择选择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阿司匹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绪论 |
背景 |
研究现状 |
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阿司匹林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1.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危险因素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细胞增殖的基础研究 |
1.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 |
1.1.材料和方法 |
1.2.实验结果 |
2.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原代细胞化疗毒性的影响 |
2.1.材料和方法 |
2.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阿司匹林的应用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3)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消化道出血 |
1.1 病因 |
1.1.1 上消化道疾病 |
1.1.2 |
1.1.3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
1.1.4 全身性疾病 |
1.2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
1.2.1 呕血与黑粪 |
1.2.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
1.2.3 贫血和血象变化 |
1.2.4 发热 |
1.2.5 氮质血症 |
1.3 诊断 |
1.3.1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
1.3.2 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
1.3.3 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
1.3.4 出血的病因 |
1.3.5 预后估计 |
1.4 治疗 |
1.4.1 一般急救措施 |
1.4.2积极补充血容量 |
1.4.3 止血措施[2] |
1.4.3.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
1.4.3. 2 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 |
2 下消化道出血 |
2.1 病因 |
2.1.1 肠道原发疾病 |
2.1.2 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
2.2 诊断 |
2.2.1 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
2.2.2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
2.2.2. 1 病史 |
2.2.2. 2 体格检查 |
2.2.2. 3 实验室检查 |
2.2.2. 4 内镜及影像学检查[3] |
2.2.2. 5 手术探查 |
2.3 治疗 |
2.3.1 一般急救措施及补充血容量 |
2.3.2 止血治疗 |
2.3.3 病因治疗 |
(4)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1.研究的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病例特征分析 |
2.病例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 |
3.并发症的处理及随访结果 |
4.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一、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的意义 |
二、胃肠道间质瘤早期内镜下治疗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三、内镜下套扎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临床资料 |
附件二 部分内镜治疗图片 |
附件三 各种内镜治疗表格 |
在读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
在读期间科研成绩 |
(5)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录:病例资料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神经鞘瘤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内镜下隆起性病变 |
第一章 内镜下隆起性病变概况及食道隆起性病变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食道结核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声内镜对胃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间叶源性肿瘤图片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声内镜在胃异位胰腺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异位胰腺图片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内镜对胆胰结合部的病变诊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微探头在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
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早期癌图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病理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分析[D]. 马海蓉. 吉林大学, 2020(08)
- [2]阿司匹林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D]. 代玉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3]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 刘磊. 社区医学杂志, 2012(17)
- [4]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 余福兵.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1)
- [5]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分析[D]. 刘冬. 浙江大学, 2012(10)
- [6]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 周雨迁. 中南大学, 2011(12)
- [7]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D]. 张永生. 山东大学, 2009(05)
- [8]胃肠道粘膜下肿物[A]. 王健,谭庆华. 2008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8
- [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原因及其处理[J]. 霍继荣,任剑珍. 医学新知杂志, 2006(05)
- [10]胃体恶性神经纤维瘤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J]. 马静,田德安,刘南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