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奕[1](2021)在《基于场域理论的海派陶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全球文化的发展背景,自我文化特色的发展时代来临了,这意味着今后城市化发展是以文化为首的竞争发展。海派文化作为上海独特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现象正在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而海派陶瓷是海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新艺术名片,更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创新发展海派陶瓷既是对海派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上海竞争实力的提升,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包括海派陶瓷艺术在内,中国艺术的发展大多是思想变化和创新变革的象征性表现。海派陶瓷的产生和发展背景是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各社会层次要素相互交织的庞大而复杂的集合。场域理论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是从社会整体关系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海派陶瓷为研究对象,场域理论为理论背景支撑,探究海派陶瓷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因素,得出海派陶瓷今后要如何突破从而实现进一步创新发展。结合场域理论得出其中海派陶瓷场域的内外关系和特征,合理提出海派陶瓷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结合实验研究得出一定结论,结合海派陶瓷艺术品设计原则,最后应用于海派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推进海派陶瓷的发展和传播。本研究一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的梳理陈述。第二部分从时间轴和空间关系为基础,多维度分析研究海派陶瓷溯源,总结分析了其发展演变,归纳了其4个发展阶段以及重要事件。总结了目前海派陶瓷的艺术创新点以及当下发展的现存问题,海派陶瓷急需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和被认识。第三部分为解决发展问题,从场域理论的概念出发,探寻创新场域、艺术场域以及海派陶瓷场域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基于场域理论因子分析目前海派陶瓷的场域因子间的互相影响。根据因子设计调查问卷及评价访谈实验得出海派陶瓷目标消费者偏好的海派陶瓷艺术品类型和偏好因素、进一步明确了使用人群画像。第四部分将海派陶瓷场域中的权利因子强弱和人群关注因子划分为意象和物化两类,结合海派陶瓷艺术品设计原则提出后续的发展策略方向。第五部分对海派陶瓷艺术品进行设计实践,根据场域理论,对目标消费群体及其生活空间研究来进行艺术创作。希望可以促进海派陶瓷的不断进步,为后续海派陶瓷发展展示新的视角。
刘木森[2](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杨华翔[3](2020)在《基于坭兴陶材质特性的温控功能产品设计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坭兴陶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材料,具备绿色天然、耐酸碱、泥质细腻易加工等优良特性,是制作饮食用具、家居用具等日用品的优质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坭兴陶日用产品发展遭遇瓶颈,部分生产企业脱离现代用户使用需求的盲目生产,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现阶段,坭兴陶日用品在功能及形制上,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日益丰富的多元化需求。时至今日,温控技术在日用陶瓷产品领域的运用日渐增多,以现代用户多元化需求为导向,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功能衍生的日用产品创新,已成为未来日用品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部分日用陶瓷温控产品,如饮食类温控陶瓷产品已根据现代用户使用需求呈现个性化发展趋势,在材料技术的融合及功能、外观与交互形式的创新方面极具前瞻性及市场价值。本文通过对坭兴陶材质特性及现工艺水平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结合坭兴陶日用品行业现状及问题,提出坭兴陶日用品的创新发展,需以现代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充分利用材质特性及现工艺水平,结合现代技术丰富产品功能,使坭兴陶日用品与时俱进。通过对日用温控陶瓷产品现有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功能与交互形式的创新及对陶瓷材质特性的运用,结合市场调研数据,提出坭兴陶在日用温控陶瓷产品中运用的可行性,并从坭兴陶材质特性、现加工工艺水平、坭兴陶与现代科技融合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坭兴陶无论从材质特性或现有工艺的储备,都具备在日用陶瓷温控产品应用的可行性。当下,随着人们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日益多元及对材质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坭兴陶温控产品的开发,无论对坭兴陶应用领域的拓宽或日用陶瓷温控产品材质创新,都具备积极的现实意义。根据上述研究,提出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功能设计及基于材质特性的造型设计方法,并通过坭兴陶饮食类温控功能产品的设计,将现陶瓷温控产品中功能与交互的创新形式与坭兴陶进行结合运用。希望通过本次坭兴陶温控功能产品的设计能体现基于材质特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日用品功能创新的设计方法,为坭兴陶日用品创新提供思路。
刘禄[4](2020)在《“新中式”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形势下,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符号,并运用于陶瓷产品创新设计中,对发扬“继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式”日用陶瓷设计诠释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形式的重新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延续方式。新中式设计风格有效结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设计出新的产品形态,为现代社会的产品设计添加了色彩。从“新中式”的概念出发,利用本民族文化元素与符号对日用陶瓷产品进行相关的设计与运践,基于造型设计的角度对人性化设计的实际需求进行最大化的体现,最终设计的形态具有简约性、符号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也正符合信息化时代人们新生活方式的需求。
裘娜娜[5](2020)在《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陶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生产的纯商业化陶瓷产品市场逐渐饱和,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生活陶瓷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现代生活陶瓷不仅是要具有实用功能来满足大众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还需具备一定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现代生活陶瓷设计者应该充分了解当下消费社会,设计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生活陶瓷,使中国现代生活陶瓷得到更好地发展。本课题首先在研究消费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现代消费社会和大众需求,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生活陶瓷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基于消费文化理论,尝试从生产方式角度将现代生活陶瓷分为产业化、小众批量化和手工制作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类型寻找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而后,归纳总结消费社会中现代生活陶瓷的特征,其中包括消费需求特征、设计特征和文化特征;最后,根据现代生活陶瓷的特征分析来进行本课题的设计实践与创作,以期为现代生活陶瓷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
韦红军[6](2020)在《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突破了以往对日用陶瓷装饰语言的研究方式,侧重于对“童趣主题装饰”的研究,本文从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概念界定、演变、类型、设计方法以及工艺技术材料对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影响;日用陶瓷童趣装饰未来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实例进行归纳和整理,对童趣主题装饰这一课题进行论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对日用陶瓷装饰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装饰图案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日用陶瓷装饰中,童趣主题装饰立足于儿童的视角为儿童而设计,表现形式自由多样,题材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广大的消费市场。童趣主题装饰只有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才能满足消费者对日用陶瓷产品装饰的审美需求。
项丹[7](2020)在《女性审美视域下的日用陶瓷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伴随着人们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体现在女性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得到彻底解放。现代女性更加注重生活的品味和格调,她们的浪漫情愫是高于男性的,善于用细腻的心思感知周围的事物。相对于男性,女性更多地参与到生活细枝末节的建设,日用陶瓷的选购便是她们关注的重点,仅是经济、耐用的陶瓷产品已经不再是吸引女性消费者的唯一选择。而当前状态下,国内日用陶瓷市场的产品过于大众化,很难满足女性的审美追求,专门针对女性的日用陶瓷设计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立足于女性审美视域,通过对女性自身敏锐的洞察力、敏感的性格特征以及不同于男性的审美体验,来拓宽研究视野,融会新兴的艺术观念进行日用陶瓷的设计与研究。同时,本课题涉及的日用陶瓷设计不仅仅针对女性使用者而言,而是把女性消费者作为一个中介环节,通过吸引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达到带动整个消费市场的目的。一般来说,女性在日常消费时的情感色彩占比较大,如何设计出能够吸引女性购买的日用陶瓷,满足女性在购买此类产品时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需求是为女性设计的首要关注点。具有女性意识的设计无处不在,但在日用陶瓷领域还很少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课题去研究。从这个意义出发,本课题以性别作为划分依据,首先分析女性化审美在日用陶瓷领域出现的必然性;其次阐释日用陶瓷领域为女性设计的可能性;再次分析现今基于女性审美视域下的日用陶瓷设计的成功案例,探究此类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性别倾向以及表征符号,以期找出为女性设计的规律性本质;最终将设计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层次,利用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日用陶瓷领域的女性消费市场奠定基础,使正在崛起的新时代女性群体感受到来自生活细节的关怀。
刘琼一[8](2020)在《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陶瓷之国,国名“China”与陶瓷同名。景德镇,代表着中国陶瓷的一个最亮丽的基地。在古代,景德镇瓷器风靡全球,曾一度是品质和财富的象征,但是,当代世界最顶尖的陶瓷品牌却并不是来自于景德镇,而是来自西方。笔者认为,并非景德镇陶瓷的品质和工艺不如西方,而是景德镇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不足、景德镇陶瓷产品的设计水平不高,以及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打造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景德镇陶瓷品牌,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英国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的国际化打造,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韦奇伍德(Wedgwood),是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陶瓷品牌,它的陶瓷产品,不仅有极富美感、质感的外观,更有精益求精的品质和成熟的营销体系。本论文侧重于对未来景德镇陶瓷品牌设计战略的研究。首先,分析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打造战略的积极因素:重视陶瓷产品设计、核心技术带来高品质的陶瓷产品、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以及多种多样的宣传手段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给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带来了有益的启发,景德镇要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提高陶瓷设计水平,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同时也要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等等。其次,分析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打造中的消极性因素,吸取教训,避免景德镇打造国际化陶瓷品牌过程中走同样的弯路。最后,从论文的相关研究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德镇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途径。韦奇伍德(Wedgwood)陶瓷品牌毕竟是从18世纪开始出现的老品牌,其经历的发展背景与当代景德镇陶瓷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对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的战略经验不应该照抄照搬,应该根据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自身情况提出合适的品牌国际化打造战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陶瓷品牌仍处于品牌化发展的萌芽期。景德镇打造国际化的陶瓷品牌,需要不断提高陶瓷质量和陶瓷设计水平,与世界前沿水平接轨;同时,社会、企业、高校需分别肩负起不同的使命和担当,并将行业对品牌的重视度提升到国家品牌战略的高度;不断提升景德镇陶瓷产品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推动景德镇陶瓷品牌走进国际品牌市场。
江鹏程[9](2019)在《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传统外贸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今电子商务是对外贸易的必然趋势,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越来越多传统外贸企业开始转型发展电子商务。中小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较晚,要如何发展才可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J公司为研究对象,了解J公司现状,深入分析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现状,结合当前行业环境,并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对其营销模式和策略进行分析,为J公司找出一条适合发展的产品营销策略。本文首先分析外贸形势及营销的理论、发展。其次介绍J公司的背景,详细描述J公司的业务及管理现状,阐述J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客观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分析原因。接着就J公司的行业特征展开宏观环境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根据前几章的分析结果,结合STP理论针对问题制定出J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最后给出J公司的产品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希望借本文对J公司的分析,能为外贸行业内的类似中小企业的产品营销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胡辉[10](2019)在《“枯山水”系列陶瓷产品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以“枯山水”元素的陶瓷产品为研究对象,对“枯山水”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归纳提取其中的文化符号,分析其形态,构成形式,将“枯山水”的文化意蕴更好的在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再现。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搜集,考察调研,寻找文化元素与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契合点,总结归纳出“枯山水”元素在不同设计领域的规律。运用“象形”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将“枯山水”传达的意象通过日用陶瓷产品呈现出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挖掘文化元素的内涵,使其与产品设计有一个更好的融合,并设计制作出实物。
二、关于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场域理论的海派陶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基于全球文化的背景 |
1.1.2 海派文化与海派陶瓷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海派陶瓷的国内理论现状 |
1.2.2 海派陶瓷的国内应用现状 |
1.2.3 海派陶瓷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4 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5 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预期与目标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2 海派陶瓷艺术发展的相关内容研究 |
2.1 海派陶瓷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2.2 海派陶瓷的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
2.2.1 海派陶瓷的历史溯源 |
2.2.2 海派陶瓷的发展脉络 |
2.3 海派陶瓷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
2.3.1 传承保护上海古陶文化:金山黑陶窑 |
2.3.2 中国陶瓷文化在上海复兴:汉光瓷 |
2.3.3 建立海派陶瓷产业化发展:申窑 |
2.3.4 推动海派陶瓷跨界结合发展:泠窑 |
2.3.5 海派陶瓷的全球学术推广:新瓷 |
2.3.6 政府主导健全海派陶瓷体系:东窑 |
2.4 海派陶瓷的艺术表达与创新 |
2.4.1 造型语言上的创新 |
2.4.2 表现题材上的创新 |
2.4.3 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
2.5 海派陶瓷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问题 |
2.5.1 发展现状 |
2.5.2 发展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场域理论的海派陶瓷构型分析 |
3.1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
3.1.1 场域理论的概念 |
3.1.2 创新场域的概念 |
3.1.3 艺术场域的概念 |
3.2 海派陶瓷的场域分析 |
3.2.1 海派陶瓷的场域位置及关系分析 |
3.2.2 海派陶瓷场域的三大构成分析 |
3.2.3 海派陶瓷场域的内外特征分析 |
3.3 海派陶瓷的场域因子分析 |
3.3.1 作品空间因子分析 |
3.3.2 创作主体因子分析 |
3.3.3 受众群体因子分析 |
3.3.4 人群关注因子分析 |
3.4 海派陶瓷的场域实验研究 |
3.4.1 评价构造访谈实验 |
3.4.2 评价构造访谈实验大纲及基本过程 |
3.4.3 评价构造访谈实验结果分析 |
3.4.4 实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场域因子实验下的海派陶瓷艺术品发展理论方向 |
4.1 海派陶瓷艺术品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
4.1.1 使用人群定位 |
4.1.2 需求性分析 |
4.1.3 可行性分析 |
4.2 海派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原则 |
4.2.1 海派文化艺术内涵原则 |
4.2.2 传统工艺结合创新原则 |
4.2.3 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原则 |
4.3 海派陶瓷艺术品的发展策略 |
4.3.1 增强艺术创新,提升视觉力量 |
4.3.2 丰富应用模式,促进用户认知 |
4.3.3 加强情感归属,打造文化品牌 |
4.3.4 健全市场运作,树立产业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场域理论下海派陶瓷艺术品设计实践研究 |
5.1 设计概念与目标 |
5.1.1 海派陶瓷艺术品的场域因子结合 |
5.1.2 海派陶瓷艺术品的创新设计目标 |
5.2 创作过程与效果呈现 |
5.2.1 文化元素提取 |
5.2.2 综合技法表达 |
5.2.3 材质构造分析 |
5.2.4 风格环境结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术访谈(艺术家篇) |
附录2 学术访谈(收藏家篇) |
附录3 海派陶瓷调查问卷 |
附录4 受众群体EGM访谈纲要 |
附录5 受众群体EGM访谈样本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组织结构 |
(三)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
一、萌芽时期 |
二、兴起时期 |
三、发展时期 |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
第一节 材料重构 |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
第二节 造型重构 |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
第三节 装饰重构 |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
第四节 工艺重构 |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
一、“器”的反叛 |
二、“手工”的重生 |
三、“范式”的突破 |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坭兴陶材质特性的温控功能产品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课题来源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有关坭兴陶材质特性及表现形式的研究 |
2.有关温控技术在日用陶瓷产品领域的运用研究 |
(四)研究的基本概念及范围 |
1.日用陶瓷温控产品的概念界定 |
2.日用陶瓷温控产品研究范围 |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坭兴陶材质特性及日用品发展现状 |
(一)坭兴陶材质特性研究 |
1.材质固有特性 |
2.材料加工工艺 |
3.材质感觉特性 |
4.坭兴陶材质特性与产品功能、形态的关联 |
(二)坭兴陶日用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三、日用陶瓷温控产品案例研究 |
(一)现产品主要类型、功能组合及交互形式 |
1.现产品主要类型 |
2.产品结构、用户需求、功能及交互形式分析 |
(二)产品陶瓷材质特性的运用 |
四、坭兴陶在日用陶瓷温控产品中运用的可行性 |
(一)日用陶瓷温控产品问卷调查 |
(二)坭兴陶温控功能产品材质特性与加工工艺 |
1.产品材质特性 |
2.产品工艺特性 |
(三)坭兴陶与现代科技融合可行性分析 |
(四)坭兴陶温控功能产品的优势 |
1.加工工艺适应性 |
2.材质特性优异 |
3.文化底蕴深厚 |
(五)本章小结 |
五、坭兴陶温控功能产品设计实践——以温控杯为例 |
(一)坭兴陶温控功能产品设计方法 |
1.用户需求导向的功能设计 |
2.凸显材质特性的造型表达 |
(二)坭兴陶温控杯产品设计分析 |
1.设计定位 |
2.人群需求分析 |
(三)“Temperature”坭兴陶温控杯产品设计方案 |
1.设计思路 |
2.设计草图 |
3.设计建模过程 |
4.设计渲染效果图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产品三视图 |
附录2 :展板设计 |
附录3 :论文框架图 |
附录4 :调查问卷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新中式”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从新中式设计到新中式日用陶瓷设计 |
2.1 “新中式”设计风格的由来 |
2.2 基于传统元素下的新中式设计 |
2.3 新中式日用陶瓷设计 |
3 新中式日用陶瓷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
3.1 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的提取 |
3.2 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的运用 |
3.3 新中式日用陶瓷的案例分析 |
4 新中式日用陶瓷产品系列设计介绍 |
4.1 造型特征 |
4.2 装饰特征 |
4.3 《衣韵》陶瓷茶具设计 |
4.4 《遂心如意》茶具设计 |
4.5 《山水画卷》茶具设计 |
4.6 《福禄》便携茶具设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陶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消费文化与现代生活陶瓷概况 |
第一节 消费文化理论 |
一、所有生产都是为了更好地消费 |
二、基于当下社会而生成的消费文化 |
三、从两种生产方式中看消费文化特征的演变 |
第二节 现代生活陶瓷 |
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活陶瓷 |
二、现代生活陶瓷设计理念的转变与传递 |
三、从生产角度看现代生活陶瓷的类型 |
第三节 设计作为现代生活陶瓷与大众消费的关联 |
一、设计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现代生活陶瓷中 |
二、大众文化下的艺术生活追求 |
三、大众在商品消费中实现自我和他者的认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陶瓷发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产业化的现代生活陶瓷 |
一、归隐消费都市的文人遗风——万仟堂 |
二、中式餐桌宴请仪式的回归——高淳陶瓷 |
三、全球化的东方风情——法蓝瓷 |
第二节 小众批量化的现代生活陶瓷 |
一、有温度的简约设计——融白 |
二、浪漫情怀——一样一生和若有光 |
三、流行时尚——艾和维拉 |
第三节 手工制作的现代生活陶瓷 |
一、诗意的栖居——悬铃木下 |
二、原始的泥痕——屯木社 |
三、传统的念想——汪豪工作室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陶瓷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下现代生活陶瓷的需求特征 |
一、从实用性到休闲性消费 |
二、从大众化到个性化消费 |
三、从标准化到趣味性消费 |
第二节 消费文化下现代生活陶瓷的设计特征 |
一、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
二、使用功能的趣味性 |
三、材料工艺的突破性与延续性 |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下现代生活陶瓷的文化特征 |
一、艺术生活化 |
二、现代流行性 |
三、历史传承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生活陶瓷的设计与创作实践 |
第一节 《十二生肖》模具成型餐具:对传统元素的提取和演绎 |
第二节 《茶犄》手工制作茶具:在大众消费过程中的对话和衍生 |
第三节 《曲》紫砂首饰:对女性消费日常的观察和探索 |
第四节 《一叶扁舟》盛贮容器:对自然元素的提取和转化 |
第五节 《消费时代》生活陶瓷:在材料实验中的感悟和日常表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综述 |
2.1 童趣主题装饰的界定 |
2.2 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演变 |
2.3 童趣主题装饰的属性 |
2.3.1 审美性 |
2.3.2 功能性 |
2.3.3 教育性 |
3 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类型 |
3.1 童趣主题装饰——婴戏 |
3.2 童趣主题装饰——卡通 |
4 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因素 |
4.1 工艺和技术对应用的影响 |
4.1.1 手工艺在童趣主题装饰中的应用 |
4.1.2 贴花纸工艺在童趣主题装饰中的应用 |
4.1.3 新材料和烧成技术在童趣主题装饰中的应用 |
4.2 童趣主题装饰的设计与装饰方法 |
4.2.1 儿童生活情境的观察与提炼 |
4.2.2 童趣主题装饰色彩的运用 |
4.2.3 童趣主题装饰的艺术性表现 |
4.2.4 童趣主题装饰和日用陶瓷器皿的结合 |
4.2.5 陶瓷产品设计的调整 |
4.3 影视卡通图案的影响 |
4.4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
5 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的发展趋势 |
5.1 童趣主题装饰的继承与创新 |
5.2 童趣主题装饰在日用陶瓷产业中的应用 |
6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来源 |
(7)女性审美视域下的日用陶瓷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现状分析 |
1.3.2 日用陶瓷领域“为女性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女性化审美在日用陶瓷设计领域出现的必然性 |
2.1 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的发展 |
2.2 女性审美意识与设计的人性化趋势 |
2.3 女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日用陶瓷设计的影响 |
注释 |
第三章 女性化的设计特质在日用陶瓷领域中的综合应用 |
3.1 日用陶瓷中的女性化设计风格 |
3.2 现代女性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的特殊表现 |
3.3 日用陶瓷之造型、装饰在女性设计主题中的体现 |
3.3.1 女性自身性别特征的表达 |
3.3.2 生态自然的关注 |
3.3.3 母性的形象表达 |
3.3.4 生命的抽象体验 |
3.3.5 无性别差异的中性化倾向 |
注释 |
第四章 基于女性审美视域下的日用陶瓷器品牌案例分析 |
4.1 女性对浪漫幻想的追求——蒂芙尼日用瓷设计 |
4.2 女性对情感治愈的需求——星巴克马克杯设计 |
4.3 女性对生活情调的诉求——阿拉比亚餐具设计 |
4.4 蒂芙尼、星巴克和阿拉比亚在日用瓷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启示 |
注释 |
第五章 日用陶瓷中“为女性设计”的方法探求与设计实践 |
5.1 应用感性工学法研究女性审美下的日用陶瓷 |
5.2 女性关怀思想下的日用陶瓷设计实践 |
5.2.1 “爱乐之城”咖啡具设计 |
5.2.2 “原色”餐具设计 |
5.2.3 “冰川”茶具设计 |
5.2.4 “错觉”咖啡杯设计 |
5.2.5 “水中藻荇”瓷盘彩绘 |
注释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图表 |
附图1.127个日用陶瓷杯子造型形态样本收集 |
附图2.100组感性词汇收集 |
附图3.问卷调查样表 |
附图4.“爱乐之城”咖啡具相关附图 |
附图5.“原色”餐具相关附图 |
(8)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1.2.1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研究文献 |
1.2.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外研究文献 |
1.2.3 总结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之处 |
1.4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韦奇伍德陶瓷品牌打造战略 |
2.1 重视陶瓷设计战略 |
2.1.1 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 |
2.1.2 考究的陶瓷造型设计 |
2.1.3 精美的陶瓷装饰设计 |
2.2 核心技术带来的高品质陶瓷产品 |
2.2.1 制瓷原料的改良和开发 |
2.2.2 陶瓷设备和工艺的改进 |
2.3 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 |
2.3.1 针对国际市场的风格定位 |
2.3.2 针对皇室客户的风格定位 |
2.3.3 针对中上层阶级的风格定位 |
2.4 多样的品牌宣传手段 |
2.4.1 在品牌的宣传运营中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
2.4.2 利用国际大事件和重要节假日,做宣传噱头 |
2.4.3 跨界合作:韦奇伍德(Wedgwood)品牌与知名服装品牌等合作 |
2.4.4 IP时代,新的营销模式 |
2.5 品牌打造中的不足之处 |
2.6 小结 |
3 景德镇陶瓷产品品牌设计途径——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带来的启发 |
3.1 树立陶瓷从业者的品牌意识 |
3.2 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 |
3.2.1 提高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设计水平 |
3.2.2 多样化材料在陶瓷设计中的使用 |
3.3 陶瓷产品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 |
3.3.1 领导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3.2 中上阶层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3.3 普通大众的需要及相应的陶瓷风格 |
3.4 加大陶瓷品牌的宣传力度 |
3.4.1 通过博览会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
3.4.2 通过提供国家用瓷来扩大景德镇陶瓷的知名度 |
3.4.3 通过互联网宣传 |
3.5 小结 |
4 景德镇陶瓷品牌走向国际品牌市场的发展战略 |
4.1 陶瓷产品设计水平和质量要与国际接轨 |
4.2 社会、企业、高校、政府的责任担当 |
4.3 国家层次的战略调整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J公司背景及营销问题 |
2.1 J公司概况 |
2.1.1 J公司简介 |
2.1.2 J公司业务现状 |
2.1.3 J公司管理现状 |
2.2 J公司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2.2.1 J公司营销概况 |
2.2.2 营销策略分析 |
2.3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存在问题 |
2.3.1 营销策略思维不清晰 |
2.3.2 产品品牌不突出 |
2.3.3 价格缺乏竞争力 |
2.3.4 线上线下渠道缺乏整合 |
2.3.5 官网促销表现不足 |
2.3.6 管理及组织制度不健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竞争对手分析 |
3.2.4 客户议价能力 |
3.2.5 替代品威胁 |
3.3 基于SWOT的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STP定位 |
4.1 市场细分 |
4.1.1 细分原则 |
4.1.2 调研分析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2.1 目标市场选择依据 |
4.2.2 目标市场选择结论 |
4.3 市场定位 |
4.3.1 市场定位依据 |
4.3.2 市场定位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公司日用陶瓷营销策略改进建议与保障措施 |
5.1 产品策略 |
5.1.1 树立产品品牌 |
5.1.2 产品差异化 |
5.2 价格策略 |
5.2.1 差异化定价策略 |
5.2.2 评估价格竞争力 |
5.3 渠道策略 |
5.3.1 网上渠道策略 |
5.3.2 线下渠道与网络整合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网络促销策略 |
5.4.2 展会促销策略 |
5.5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5.1 组织保障 |
5.5.2 人才保障 |
5.5.3 资金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枯山水”系列陶瓷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2 考察调研 |
2.1 “枯山水”的概念 |
2.2 “枯山水”元素的构成 |
2.3 考察调研方法 |
2.4 应用分析 |
2.4.1 “枯山水”元素的应用领域 |
2.4.2 设计立义,形态借鉴案例分析 |
3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的确立 |
3.1 产品设计的定位 |
3.2 产品设计的目标 |
4 设计构思及方案 |
4.1 “游心覌物”系列餐具设计 |
4.1.1 作品设计构思 |
4.1.2 草图设计演绎过程: |
4.1.3 最终效果图 |
4.2 《水色》系列茶具设计 |
4.2.1 作品设计构思 |
4.2.2 草图设计及演绎过程: |
4.2.3 最终效果图 |
4.3 “流圆”系列花器设计 |
4.3.1 作品设计构思 |
4.3.2 草图设计及演绎过程: |
4.3.3 最终效果图 |
5 设计实物的制作 |
5.1 《游心覌物》系列餐具制作 |
5.1.1 制作过程 |
5.1.2 实物效果呈现 |
5.2 《“水色”系列茶具》制作 |
5.2.1 制作过程 |
5.2.2 实物效果呈现: |
5.3 《“流圆”系列花器》制作 |
5.3.1 制作过程 |
5.3.2 实物效果呈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场域理论的海派陶瓷艺术发展研究[D]. 周明奕. 东华大学, 2021(01)
- [2]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3]基于坭兴陶材质特性的温控功能产品设计实践[D]. 杨华翔.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中式”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研究[D]. 刘禄.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生活陶瓷设计研究[D]. 裘娜娜.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日用陶瓷童趣主题装饰研究[D]. 韦红军.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1)
- [7]女性审美视域下的日用陶瓷设计与研究[D]. 项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0(08)
- [8]韦奇伍德陶瓷品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启发[D]. 刘琼一.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9]J公司日用陶瓷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江鹏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枯山水”系列陶瓷产品设计[D]. 胡辉.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