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采调斜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明,王玉新,杨月飞[1](2021)在《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车集煤矿2713工作面直接顶为泥岩及砂质泥岩,破碎易冒落,工作面机尾大幅度调斜期间将造成综采设备严重下滑等问题,提出了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研究了工作面旋转开采调斜方案、工作面旋转中心顶板控制技术、工作面旋转开采设备防滑技术以及工作面旋转开采设备对接技术。研究对保障工作面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赵福龙[2](2021)在《扇形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布置经常遇到不规则井田边界,导致边角煤炭资源浪费,本文结合石圪台煤矿31307工作面调斜开采的工程实践,通过运用调斜技术、合理设计推采方案、现场措施管控等技术手段,最终成功通过工作面25°大转角,完成了工作面调斜开采,实现了安全高效生产、资源采出率大幅度提高。
刘海双,周亮[3](2020)在《综采面切眼调斜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寸草塔二矿31205综采面开切眼与回采巷道位置关系导致遗留一块三角煤的难题,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提出了对综采面切眼调斜的设计研究工作。对调斜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实中心调斜和虚中心调斜2种调斜方法,根据综采面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矿上的调斜经验,选择了实中心调斜采煤法,并对调斜参数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李顺顺[4](2020)在《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芦岭矿Ⅱ104东翼采区原设计布置的3个工作面造成的回采巷道布置困难,搬家频繁,综采面连续推进长度短的问题,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多种方式,并基于Ⅱ104东翼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及原巷道布置特点,将原设计的3个工作面合成一个Ⅱ1041工作面,对综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方案、工艺参数和旋转技术要求、矿压显现规律等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Ⅱ1041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探讨了旋转开采旋转中心方案选择、旋转工艺设计等问题,确定了采用进刀比1:8的旋转开采方案,经过54个循环,共旋转74°完成旋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旋转工作面回采过程进行了模拟,重点研究了旋采段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和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对顶板塑性区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采场覆岩位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至不同位置时,最大垂直应力及老顶最大位移分布情况均不同,具体表现为回采至机巷1号拐点时最大,3号拐点次之,2号拐点最小。机头机尾处的应力分布情况也不同,表现为应力集中系数在机尾处较大,而在机头处较小。利用相似模拟的方法,采用平面相似模拟与立体相似模拟相结合,直观的再现了Ⅱ1041工作面旋转开采时老顶岩层的破断形式,为工作面旋转开采时矿压预测预报以及采场顶板维护提供依据。利用分形理论,对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规律;利用现场矿压观测的方式,用十字布点法对工作面运输巷和工作面回风巷进行了监测,得到了巷道变形规律特征;通过对工作面支架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旋转期间支架最大工作阻力为6481 kN,与额定工作阻力相比仍有4.7%的富余量,且支架无倒架、挤架的现象,巷道变形量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针对Ⅱ1041综采旋转工作面顶板破碎,刮板输送机上窜下滑等问题,提出了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刮板输送机的上下窜动以及支架旋转角度的控制方法,保证了工作面的正常回采。图[54]表[11]参[62]
周忠广[5](2020)在《新巨龙煤矿深井综放工作面高效调采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新巨龙煤矿为了1304N工作面沿矿井边界掘进,该边界具有一拐点,为增加工作面的推进长度,实现高效开采,该面在拐点处进行转采。该矿煤层埋深大,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由于采场顶板在调采作业工程中的特殊运动特性,使得矿工在现场无法按照以往正常工作面进行操作,因此,对深井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转采工艺和转采期间顶板活动规律和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新巨龙煤矿3#煤层调采段的围岩进行取样,加工成标准试块后在实验室测试其物理力学参数,为后续调采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基础。其次,结合现场煤层赋存条件,通过不同调采方案的对比,最终确定采用虚实心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调采,通过理论计算确定调采起/止位置、调采切割刀数、输送机运动轨迹线等技术参数,并对工作面调采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和变形特征,确定影响工作面应力分布和围岩变形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调采过程中上部端头的塑性区范围明显大于下部端头塑性区。相应采取及时的加强支护措施。而后,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优化了调采工艺及其相关要求。理论上分析了综放采场顶煤放出率与顶板结构稳定性关系。建立了周期来压阶段综放采场顶板结构整体变形失稳和局部铰接失稳的力学模型,并结合1304N综放面实例,确定了转采期间停放煤线。制定了调采期间工作面设备下滑等问题的应对措施,同时制定调采期间矿井灾害的应对措施,形成合理的调采工艺及顶板稳定性控制技术,解决工作面连续高效推进的问题。最后,在工作面调采段布设观测站,制定观测方案,安装压力和围岩变形观测仪器,对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阻力、围岩变形以及工作面煤壁片帮情况进行实测,验证调采工艺技术参数的合理性。并对工作面调采期间管理创新进行了总结和对效益进行了分析。该论文有图41幅,表17个,参考文献93篇。
李昊,季阳,张曦[6](2019)在《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主调斜调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综采液压支架一直以来在横向调斜和平面调偏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对液压支架位姿状态自主调斜调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各种煤层地质条件下,尤其是煤层顶底板倾角变化大、地质构造发育的工作面,由于不能及时调架,容易造成支架倾斜、错位、挤咬甚至造成倒架事故的现状,结合现有液压支架实际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判断,建立了调斜调偏理论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对比,找出了现有液压支架调斜调偏技术和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了适合综采液压支架本身自主调斜调偏和有利于集中控制的新技术,设计了新的调斜调偏机构。经过在云驾岭煤矿805综采工作面实际应用,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该成果解决了液压支架在工作面横向倾斜方向上的位姿状态调斜和平面上的位姿状态调偏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了液压支架在各种条件下的位姿调架技术。
李昊[7](2020)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适应跟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逐步发展成熟,我国越来越多的煤矿综采工作面推广应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自动化、智能化工作面生产工艺中,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控制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对于工作面复杂多变的开采地质条件不适应,尤其是对煤层倾角大、煤层不稳定、地质构造发育的工作面适应性较差,设备的运行工况和相互协同仍然需要人工干预;二是现有的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控制是在程序定制模式下进行的,缺乏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能力,智能化水平较低;三是自动化跟机技术只是建立在液压支架自身控制基础之上,缺乏与采煤机、刮板输送机以及乳化液泵站的协同联动,由此带来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乳化液泵站供给不足造成的液压支架动作缓慢,无法感知刮板输送机直线度难于连续自动化推进等问题。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以及乳化液泵站(下简称“三机一泵”)组成了综采工作面的关键设备运行系统,各设备自身控制系统的高度自适应以及各设备之间的协同运行是实现智能化工作面的关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液压支架跟机控制为研究对象,对“三机一泵”自身的工况自适应以及液压支架跟机模式下的乳化液泵按需供液、刮板输送机直线度调整、液压支架位姿调偏调斜、采煤机记忆截割模式下的采煤机牵引速度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针对液压支架跟机移架实际时长仅依靠人工经验判定的问题,分析研究了采煤机与液压支架的工作空间及液压支架的移动规律,利用数理统计学分析原理,建立了基于学习功能的液压支架跟机移架实际时长计算模型,提出了跟机移架实际时长的动态计算方法。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每一个初采工作面,均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移架时长预测值。(2)针对综采液压支架跟机移架时,支架横向调斜和纵向调偏不及时、不到位,现有调架机构不健全、不适应地质条件变化,缺乏自适应控制的基础等技术难题,依据基础力学理论,构建了液压支架调斜调偏理论模型,提出了适合综采液压支架自主调斜调偏和集中控制的调架技术。按照自适应控制技术原理,设计开发了液压支架自主调斜调偏装置。(3)针对液压支架跟机移架过程中,乳化液泵站无法完全实现自动按需供液,需要靠人工调节多台乳化液泵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控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乳化液泵启停控制决策模型。针对数据不平衡影响模型误判率的问题,采用代价敏感学习方法分配数据权重,利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26950条数据训练出了分类树,决策的误判率低于9%。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多台乳化液泵的自适应启停,完成液压支架跟机模式下的按需供液。(4)针对刮板输送机直线度自适应控制问题,建立了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横向移动弯曲段溜槽矩形计算模型,揭示了刮板输送机溜槽之间水平转角、溜槽数N与推进度B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提出了刮板机直线定位推移方法,建立了刮板输送机直线定位推移模型,揭示了刮板输送机分段每次推移一个步距B,所形成的斜长Lx和水平段Lw应满足的条件,即溜槽之间的水平转角应不大于3°,确定了溜槽直线定位推移初始阶段和正常循环阶段溜槽的横向推移量。实践表明,采用直线定位推移技术后,刮板输送机可实现推移过程中的自主取直。(5)针对现有采煤机记忆截割技术不适应工作面煤层厚度和倾角变化的情况,提出了利用克里金插值算法获取工作面沿倾向方向连续的采高数据,指导采煤机记忆截割自适应调高的方法;同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理论,以采煤机速度为控制目标,液压支架跟机动作、刮板机负载、启泵数量、瓦斯浓度、顶板压力等为约束条件,设计了多棵树组成的多输出的回归树算法以实现滚动优化函数,建立了预测式的采煤机自适应调速回归树控制模型。井下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液压支架跟机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因供液不足引起的支架动作迟缓,解决因刮板输送机直线度不均衡引起的无法连续自动化推进,缩短了自动化割煤循环时长,减少了工作面作业人数,提升了工作面生产效率。该技术对复杂开采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推广使用范围更广。本文研究成果对综采工作面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减少伤亡事故和促进工作面“无人化、少人化”发展,具有广泛的推动意义。
郭建军[8](2019)在《长距离调斜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煤矿开采过程中“五大自然灾害”之一的顶板事故,对井工开采的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造成的影响无疑会对煤矿的生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所以,研究如何做好顶板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一些不规则、走向较长的工作面,更加需要重视顶板相关的防治工作,这对煤矿安全生产、煤炭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锦界煤矿31114长距离调斜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工作面在矿井所处地理位置、煤岩特性、顶底板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情况对回采工作产生的影响,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创新工作面采煤方法,根据工作面位置及煤层顶底板构造,保证最大回采率前提下,工作面采用调斜设计,研究工作面开采前的设备配套、安装、初采期间的采煤工艺,同时在顶板控制方面对工作面长度、顶板岩石重力密度以及液压支架最大控顶距等参数进行验证,确保液压支架完全满足工作面顶板压力要求。采用定向水力压裂的方法控制顶板的初次垮落,消除初次开采时顶板出现大范围垮塌,根据对工作面矿压观测和机头、机尾断裂垮落及地表塌陷情况,研究调斜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为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在工作面回采实践过程中总结顶板安全管理的重点管控内容以及在面对不可抗灾害时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分区域、分时间对顶板管理做了科学的防治,使顶板治理工作做到无死角、深层次、全方面管理。该工作面的开采是对长距离不规则工作面的一次成功探索,通过理论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手段研究工作面矿压规律、支架选型和顶板控制管理,给工作面不规则情况的开采提供了参考对象。该工作面的设计与开采不仅降低了煤损率,提高矿井开采年限,也为后续类似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指导和借鉴。
郭海武[9](2019)在《不规则边界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规则边界是煤矿工作面回采经常遇到的情况,运用调斜开采技术调整工作面端头进尺,确保工作面和顺槽顺直,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有着重要意义。结合A矿井不规则边界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从调斜巷道设计、回风顺槽扩帮与补强支护、调斜开采技术工艺方面,对调斜开采技术的实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调斜开采技术在保证安全推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对指导类似工作面回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苏海霞,郝智慧[10](2019)在《浅谈煤矿采矿新技术与开采方法》文中认为"技术"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煤炭消费大国,但是煤矿生产技术方法却相对滞后。基于此,笔者在下文中围绕井下矸石充填技术、采区化水力采煤技术、综采工作面调斜技术进行了详尽论述,以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有效参考。
二、综采调斜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采调斜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地质概况 |
1.2 工程技术条件 |
(1)采煤工艺。 |
(2)工作面设备布置。 |
2 工作面旋转开采调斜方案 |
2.1 工作面旋转开采制约因素 |
2.2 工作面大幅度调斜方法 |
2.2.1 调斜参数确定 |
(1)长短刀比例n的确定。 |
(2)按照调斜设计,每调斜循环的转角为: |
2.2.2 “虚实”中心结合、长短刀交替调斜工艺 |
(1)实中心调斜方法。 |
(2)虚中心调斜方法。 |
(3)经过5个循环后,工作面调斜至收尾线位置。 |
2.3 工作面大幅度调斜工艺优化 |
2.4 工作面下巷端头支护优化 |
3 工作面旋转中心顶板控制技术 |
4 工作面旋转开采保障技术 |
4.1 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保障措施 |
4.2 工作面支架防倒、防滑保障措施 |
4.3 工作面支架走斜调整措施 |
4.4 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防滑措施 |
5 工作面旋转开采设备对接技术 |
5.1 支架装车 |
5.2 支架卸车 |
5.3 支架拖运 |
(1)前期准备。 |
(2)使用老桩法拖运支架。 |
5.4 支架对接 |
(1)准备工作。 |
(2)对接方法。 |
6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6.1 经济效益 |
6.2 社会效益 |
7 结语 |
(2)扇形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作面基本情况 |
1.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 |
2 工作面切眼设计及安装 |
2.1 切眼设计 |
2.2 工作面安装 |
3 调斜方案设计及工艺 |
3.1 调斜方案的确定 |
3.2 调斜切眼的回采方法 |
3.3 调斜工艺 |
4 回采期间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
5 结论 |
(3)综采面切眼调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采煤工作面调斜方法 |
2.1 确定旋转中心要考虑的因素 |
2.2 实中心调斜 |
2.3 虚中心调斜 |
3 综采面调斜开采设计 |
3.1 调斜完成α需要的调斜循环数 |
3.2 综采工作面中心对侧的前移量 |
3.3 调斜工艺 |
4 工作面调斜施工 |
4.1 调斜开采措施 |
4.2 调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5 结语 |
(4)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来源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Ⅱ1041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工艺分析 |
2.1 Ⅱ1041工作面概况 |
2.1.1 工作面概况 |
2.1.2 旋转区域的地质和开采条件 |
2.2 旋转开采综采工作面的技术关键 |
2.2.1 旋转综采工作面开采对设备的要求 |
2.2.2 旋转综采工作面开采的适应性分析 |
2.2.3 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巷道布置 |
2.3 Ⅱ1041综采工作面旋转开采旋转中心方案选择 |
2.3.1 确定旋转中心的技术要求 |
2.3.2 旋采中心方案比较 |
2.4 旋转工艺设计 |
2.4.1 方案一: 虚中心分段割煤旋转开采方式 |
2.4.2 方案二: 虚中心大甩采旋转割煤方式 |
2.4.3 两种旋转开采方案的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Ⅱ1041工作面旋转开采数值模拟 |
3.1 模型设计与本构关系的确立 |
3.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2 本构关系及网格划分 |
3.1.3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
3.1.4 模型的原岩应力分布 |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2.1 工作面采至机巷1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
3.2.2 工作面采至机巷2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
3.2.3 工作面采至机巷3号拐点处采场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
3.2.4 Ⅱ1041工作面不同段开采时采场围岩应力、位移比较分析 |
3.3 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覆岩破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旋转工作面覆岩移动破坏特征分析 |
4.1 平面相似模拟试验 |
4.1.1 试验研究内容与目的 |
4.1.2 平面相似模型设计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 |
4.2.1 试验研究内容与目的 |
4.2.2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
4.2.3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制作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覆岩破坏分形特征分析 |
4.3.1 立体相似模拟试验工作面顶板破坏分形特征 |
4.3.2 平面相似模拟试验工作面顶板破坏分形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采场围岩控制及矿压观测 |
5.1 现场围岩控制措施 |
5.1.1 工作面顶板管理及措施要求 |
5.1.2 工作面端头支护方式及管理措施 |
5.1.3 工作面两巷加强支护的管理措施 |
5.1.4 工作面运输机下滑控制 |
5.1.5 支架调向管理 |
5.1.6 工作面大倾角支架防倒管理技术 |
5.2 矿压观测的内容、方法及测区布置 |
5.3 巷道变形规律 |
5.4 Ⅱ1041旋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
5.4.1 Ⅱ1041旋采工作面支架工作状态分析 |
5.4.2 Ⅱ1041工作面旋采期间矿压显现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巨龙煤矿深井综放工作面高效调采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矿井概况及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2.1 矿井基本情况 |
2.2 煤岩力学特性测试 |
2.3 岩石力学测试数据分析 |
2.4 小结 |
3 调采方案初步确定 |
3.1 调采方案设计原则 |
3.2 调采方案的初步确定 |
3.3 调斜技术参数确定 |
3.4 小结 |
4 调斜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规律模拟分析 |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 1304N综放工作面调斜开采工作面垂直应力演化规律 |
4.3 1304N综放工作面调斜开采周期内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特征 |
4.4 小结 |
5 高效调采工艺优化及顶板稳定性控制技术 |
5.1 调斜工艺优化及相关要求 |
5.2 顶板稳定性控制 |
5.3 调斜过程中顶板稳定性控制技术 |
5.4 小结 |
6 现场实测分析 |
6.1 调斜方案实施布置 |
6.2 工作面支架工作状态分析 |
6.3 工作面煤壁片帮实测分析 |
6.4 巷道围岩变形实测分析 |
6.5 效益分析 |
6.6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主调斜调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支架倾斜原因分析 |
2 现有液压支架调架技术分析 |
2.1 液压支架侧护板调斜技术 |
2.2 液压支架调尾千斤顶调偏技术 |
3 综采液压支架调斜调偏新技术 |
3.1 综采液压支架调斜调偏理论 |
3.2 液压支架调斜调偏模型计算 |
3.2.1 液压支架调斜模型计算 |
3.2.2 液压支架调偏模型计算 |
3.3 综采液压支架底座调斜技术 |
3.3.1 液压支架调斜装置设计 |
3.3.2 液压支架调斜原理 |
3.3.3 液压支架调斜过程 |
3.4 液压支架尾部调偏技术 |
3.4.1 液压支架调偏装置 |
3.4.2 液压支架调偏原理 |
3.4.3 液压支架调偏过程 |
4 液压支架位姿状态自动调斜调偏控制模型建模 |
4.1 液压支架位姿状态自动调整控制模型 |
4.2 自动调斜调偏值的计算 |
5 工程应用及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适应跟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课题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2 液压支架自适应跟机系统设计及研究 |
2.1 液压支架结构特征与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1 液压支架的结构特征 |
2.1.2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2.2 液压支架跟机数学模型 |
2.2.1 液压支架跟机逻辑基本原理 |
2.2.2 液压支架全工作面跟机流程 |
2.2.3 液压支架跟机控制模型 |
2.3 液压支架跟机参数计算模型 |
2.3.1 动作时长的确定方法 |
2.3.2 液压支架动作时长测试验证 |
2.3.3 动态优化模型 |
2.4 液压支架位姿状态自主调偏调斜方法的研究 |
2.4.1 液压支架位姿调斜调偏理论分析 |
2.4.2 液压支架调斜调偏装置整体设计 |
2.4.3 液压支架底座调斜技术 |
2.4.4 液压支架尾部调偏技术 |
2.4.5 液压支架调斜调偏控制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液压支架跟机运行动力自适应供给的方法研究 |
3.1 液压支架静态动作过程供液特征仿真分析 |
3.1.1 乳化液泵的结构特征 |
3.1.2 乳化液泵供液特征仿真分析 |
3.2 基于阈值的供液系统启停泵决策方法 |
3.3 影响供液的因素分析 |
3.4 乳化液泵站自适应启停泵决策模型的设计 |
3.5 乳化液泵站自适应启停泵决策模型建模 |
3.5.1 数据预处理 |
3.5.2 模型构建 |
3.6 实际验证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液压支架跟机推移直线度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 |
4.1 刮板输送机结构特征 |
4.2 刮板输送机位姿状态自适应控制策略 |
4.2.1 刮板输送机位姿状态及影响因素 |
4.2.2 刮板输送机横向移动规律及弯曲机理 |
4.2.3 刮板输送机横向弯曲理论计算 |
4.2.4 计算模型的评价与验证 |
4.2.5 工作面实际应用 |
4.3 刮板输送机直线定位推移技术研究 |
4.3.1 刮板输送机直线定位推移原理 |
4.3.2 刮板输送机直线定位推移模型 |
4.3.3 刮板输送机直线定位推移过程 |
4.3.4 直线定位推移过程中溜槽位置的确定 |
4.3.5 直线定位推移集中控制 |
4.3.6 刮板机纵向移动与采煤机的位置关系 |
4.3.7 刮板输送机自动取直误差分析与控制 |
4.3.8 以刮板机为基准的工作面自适应找直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液压支架跟机运行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方法研究 |
5.1 采煤机结构特征 |
5.2 采煤机截割工艺 |
5.2.1 采煤机割煤工艺流程 |
5.2.2 采煤机记忆截割工艺流程 |
5.3 采煤机记忆截割自适应调高方法 |
5.4 采煤机记忆截割自适应调速方法 |
5.4.1 系统自适应控制器算法原理 |
5.4.2 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 |
5.4.3 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改进优化 |
5.4.4 模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业试验及实际应用 |
6.1 工业性试验目的 |
6.2 工业试验方案 |
6.3 工业试验设备 |
6.4 液压支架自适应位姿调斜调偏工业试验 |
6.4.1 综采工作面试验条件 |
6.4.2 地面工业试验过程 |
6.4.3 井下实际应用过程 |
6.4.4 试验应用结论 |
6.5 液压支架自适应跟机控制工业试验 |
6.5.1 地面试验及参数测试 |
6.5.2 井下试验及参数测试 |
6.5.3 井下运行指标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长距离调斜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2.开采技术条件 |
2.1 .工作面位置及回采时对地面的影响 |
2.1.1 .工作面位置 |
2.1.2 .地面相对位置 |
2.1.3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 |
2.2 .煤层 |
2.2.1 .煤层厚度 |
2.2.2 .煤种、煤质特征 |
2.2.3 .煤层顶底板 |
2.2.4 .地质构造 |
2.2.5 .水文地质 |
2.2.6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3.采煤方法 |
3.1 .调斜设计 |
3.1.1 .调斜方法 |
3.1.2 .调斜工艺 |
3.2 .巷道布置及采煤工艺 |
3.2.1 .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
3.2.2 .巷道参数及支护方式 |
3.2.3 .采煤工艺 |
3.2.4 .采煤工序 |
3.2.5 .采煤工艺说明及要求 |
3.2.6 .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方式及推进度 |
3.3 .设备配置 |
3.3.1 .工作面设备配备 |
3.3.2 .各设备的主要性能及其技术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顶板控制管理 |
4.1 .支护设计与选型 |
4.1.1 .液压支架的核算 |
4.1.2 .液压支架的选型 |
4.1.3 .工作面支架与运输机布置方式 |
4.1.4 .工作面液压系统 |
4.2 .工作面顶板控制 |
4.2.1 .工作面初次来压时顶板控制 |
4.2.2 .工作面回采时的顶板控制 |
4.2.3 .两顺槽超前支护管理 |
4.2.4 .端头顶板管理 |
4.2.5 31114胶运顺槽顶板监测及顶板离层仪的管理 |
4.2.6 .两顺槽三角区顶板管理 |
4.3 .矿压观测 |
4.3.1 .矿压观测的作用和任务 |
4.3.2 .矿压观测方案 |
4.3.3 .工作面初采、末采期间的矿压观测 |
4.3.4 .工作面开采矿压规律 |
4.4 .顶板工程质量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顶板安全管理 |
5.1 .安全技术措施 |
5.1.1 .顶板危险源辨识及管控措施 |
5.1.2 .工作面一般安全技术措施 |
5.1.3 .工作面顶板控制稳定技术措施 |
5.1.4 .工作面、上下出口防片帮、顶板鳞皮掉落稳定技术措施 |
5.1.5 .特殊时期的顶板管理措施 |
5.1.6 .工作面过特殊地质构造带危险源辨识 |
5.1.7 .工作面过冲刷带安全技术措施 |
5.1.8 .过裂隙带稳定技术措施 |
5.2 .工作面灾害预防措施 |
5.2.1 .救灾设施 |
5.2.2 .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程序 |
5.2.3 .应急救援的方针以及原则 |
5.3 .工作面自然灾害防治 |
5.3.1 .顶板灾害防治 |
5.3.2 .自救、互救知识 |
5.4 .工作面避灾路线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9)不规则边界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不规则边界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分析 |
2.1 调斜巷道设计 |
2.2 回风顺槽扩帮与补强支护 |
2.3 调斜开采技术工艺 |
3 结语 |
(10)浅谈煤矿采矿新技术与开采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井下矸石充填技术 |
2 采区化水力采煤技术 |
3 综采工作面调斜技术 |
4 结束语 |
四、综采调斜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破碎顶板条件下工作面旋转开采技术研究[J]. 陈慧明,王玉新,杨月飞. 能源与环保, 2021(08)
- [2]扇形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赵福龙.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01)
- [3]综采面切眼调斜设计研究[J]. 刘海双,周亮. 煤炭技术, 2020(08)
- [4]芦岭矿Ⅱ1041综采工作面俯采大角度旋转开采技术研究[D]. 李顺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5]新巨龙煤矿深井综放工作面高效调采工艺研究与应用[D]. 周忠广.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主调斜调偏技术研究[J]. 李昊,季阳,张曦. 煤炭科学技术, 2019(10)
- [7]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自适应跟机关键技术研究[D]. 李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8]长距离调斜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研究与实践[D]. 郭建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9]不规则边界综采工作面调斜开采技术[J]. 郭海武. 能源与节能, 2019(09)
- [10]浅谈煤矿采矿新技术与开采方法[J]. 苏海霞,郝智慧.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