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行车“十忌”(论文文献综述)
田涛,王高峰[1](2018)在《我国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建设和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全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已有3200多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而且现在每年仍分别有60万和1700多万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和受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本文依据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资料,阐述了我国交通事故的宏观原因及具体原因。文中对交通事故的具体原因——人、车、道路及环境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了人的因素在交通事故中占据的主要地位。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政府的宏观控制和管理、人-车-路等方面的因素,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了控制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基本对策。
李君强[2](2012)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设施布局及规模调整研究》文中提出服务设施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方便、快捷运营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是为满足驾乘人员长途旅行中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满足车辆加油、维修需求等提供服务的便利场所,是展示高等级公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服务设施直接服务于司乘人员,间接服务于整个社会,加强服务区的经营和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非常突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消费观念、交通流量及交通组成等密切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对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吉林省经济高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高速公路车流量增长很快,已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远运不能满足使用要求,高速公路遇着风雪天气时,多采用封闭车辆通行的措施,车辆滞留服务区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滞留时间长、人员情况复杂。由于服务区规模小,临时滞留空间不足,设施使用紧张,往往造成车辆停靠混乱,高峰时段车辆已经排到服务区减速车道上,甚至排到高速公路主线上,司乘人员反响很大。在车辆滞留服务区期间,需要对司乘等人员及车辆提供食品、药物、燃油等必须品,并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但由于目前部分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设置足够的配套设施,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影响服务区的正常服务功能。针对目前吉林省服务设施存在的服务设施面积过小,停车场面积不足,功能区分布不合理或不完善,雨雪天气及交通高峰时期经常出现车辆堵塞等问题,本文以京哈高速公路吉林省境内路段为研究对象,对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布局规划方式以及规模调整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首先,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确定了研究内容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的介绍,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交通运输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别给出了各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运输量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其次,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的特点,明确给出了具体的预测思路,对常用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对研究路段交通量进行了预测。再次,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分类和设施组成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服务区布置原则,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及相关标准,给出了服务区规模标准,并以京哈高速公路四平至长春段、长春至拉林河段为实例应用对象,进行服务区布局及规模调整,给出了各服务区的布局图及设施规模。最后,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规划与规模调整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实施建议。
王刚[3](2012)在《基于J2EE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路运输方式在当今社会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因其车速高、通行能力大、运输费用低、行车安全等优点,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缩短运行里程,成为沟通各地域经济的纽带,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90年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以来,我国大力建设高速公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通行里程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建设高速公路的资金通常来自融资、贷款等,因此需要通过向过往车辆征收通行费用以偿还所借款项。随着高速公路规模的不断增大,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作为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着多种问题,使得本公司加快了建设高速联网收费系统的步伐,以提高收费工作的效率、规范账目管理,并最终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本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现有的收费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速公路收费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与建模,采用J2EE解决方案设计与实现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本课题的研究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测试等阶段。首先,本文介绍了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项目背景和主要问题,采用UML的用例模型和流程图的手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其次,对系统进行架构设计,明确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分别设计了系统的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并使用流程图设计了收费系统的整体业务流程,最终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归纳设计出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层次划分,确定采用J2EE技术解决方案。接下来,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UML动态图设计了系统的重点功能模块,重点定义系统类包括边界类、控制类、实体类之间的交互和消息流转,最后对车辆通行费率的数据结构和拆分账目的方法进行了设计。在系统实施阶段,首先论述了运用SSH技术实现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过程,然后对系统的进行功能测试,通过对各个模块功能的描述和系统功能截图的方式介绍了系统的实施效果,能够满足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基本的业务需求。并且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数据反映本系统能较为稳定,能连续可靠地运行。最后介绍了基于J2EE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应用前景,对课题研究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然后归纳出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对不停车收费模式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
邓世海[4](2010)在《列车对高架车站的振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高架车站是一种新颖的车站结构形式,其站房结构通过竖向支撑与站台层联系起来,列车通过车站时所引起的振动会通过竖向支撑传递到上部结构,这有可能引起车站结构的安全性或旅客的舒适性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种结构在高速列车作用下引起的振动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结构的运营安全性以及乘客的人体舒适性。本文以新杭州东站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列车作用下结构的振动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高速铁路及客运站的发展情况、列车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的研究概况,阐述了对高速列车通过高架车站时引起的振动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的必要性。(2)针对高架车站这样的大型复杂结构体系,将其动力响应分析转换成两步分析法,先利用动力学专业软件GSAP计算得出高速列车运行时作用在结构上的时程荷载,且考虑了车辆与结构的耦合作用;然后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桥梁-站房结构”空间振动分析模型,同时,将上述时程荷载作为外部激励,对“桥梁-站房结构”系统进行动力时程分析。(3)针对交通荷载引起的振动,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几种关于环境振动问题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振动控制标准。(4)通过对比分模型与整体模型的振动响应大小及分布规律,验证了可以用分模型代替整体模型来对候车大厅楼板的振动响应进行计算分析,以提高求解效率。(5)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典型工况下楼板的位移、加速度响应及分布规律以及峰值速度和振动加速度级进行分析后,得出了新杭州东站楼板振动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满足要求的结论。
周涛[5](2009)在《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高架车站而言,由于高架桥与车站主体结构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列车通过高架桥时所引起的振动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结构无法正常使用或引起使用者和旅客的不安甚至恐慌,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速列车通过高架车站时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新广州站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对高速列车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振动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新广州站出现的“车辆-桥梁-结构”一体化复杂系统的振动响应评价问题,提出了将“车-桥”振动的评价和建在桥梁上的结构物的振动评价分开进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上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合适的振动评价标准。(2)根据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振动分析理论,对新广州站中支撑站房结构的连续梁桥结构自身做了单独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得出站房结构的支撑基础有足够的安全可靠性。(3)提出了将整个“车辆-桥梁-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分析分解为成“车辆-桥梁”系统动力学计算模型和“桥梁-结构”系统动力学计算模型两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分别进行分析求解。通过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对桥梁结构的激励时程将两个子系统加以联系。(4)在GSAP中建立“车辆-桥梁”系统动力模型计算得到了高速列车对桥梁的激励时程。在ANSYS中实现了“桥梁-结构”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同时用APDL语言开发了列车激励力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求解程序,使得“桥梁—结构”系统动力分析得以实现。(6)通过对整体模型与去掉雨棚和顶棚后的分模型的动力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在对候车厅楼板的振动响应进行计算分析时可以用分模型来代替整体模型,从而大大提高求解效率。(7)在对典型工况下楼板的位移、加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和具有代表性的楼板结构内力的分析后,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得出了整个站房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满足要求的结论。即经过“列车—桥梁—站房结构”系统动力分析后可以得出:在高速列车作用下,新广州站站房建筑结构的振动响应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
李利[6](2008)在《秋季雨雾天安全行车十法则》文中研究表明进入10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刮风及起雾天气,部分路面还会出现结霜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安全。尤其在高速公路上,由于车速很快、车流量大,交通事故明显增多,且常常出现连续追尾相撞的恶性事故。为此,广大驾驶人应掌握"十法则"来确保行车安全。
高媛[7](2007)在《高速公路安全行车“十忌”》文中提出 一忌车道不分。高速公路每一走向一般有二至三条车道。二条车道时,右侧车道为主车道,用于车辆正常行驶,左侧车道为超车道,用于超车;三条车道时,右侧和中间车道为主车道,右侧车道用于较低车速的车辆行驶,中间车道用于较高车速的车辆行驶,左侧车道为超车道,用于超车。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应当在右侧或中间的车道上行
王海林,刘仲国,朱凯曼[8](2002)在《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角度 ,分析了驾驶员的视觉机能、注意品质、观测与判断能力等因素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探讨了汽车驾驶员的内在素质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呈华[9](2002)在《高速公路行车十忌》文中指出 一 忌超高速行车。众所周知,高速公路路面好,许多司机往往一上高速公路就爱开快车,这样既不经济,更不利于安全。因为车速越高,制动距离越大,汽车转向时的离心力就增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会变差。另外,车速越快,驾驶员视线距离越短,视野变得越窄,由此而产生的判断失误也就增加。因此,控制行驶速度是保证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首要条件。 二 忌压速行车。我国高速公路对最低时速也有规定,在正常行驶时,最
李德志[10](2001)在《高速公路安全行车“十忌”》文中指出 (1) 忌车道不分车辆行驶中要按照规定在行车道上行驶,超车时才可驶入超车道,超车以后再驶入行车道。车辆需变更车道时,必须提前开启转向灯,确认安全后再变更车道。禁止车辆骑压车道分界线行驶,严禁右侧超车。
二、高速公路行车“十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行车“十忌”(论文提纲范文)
(2)高速公路服务区设施布局及规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 |
2.1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2.1.1 社会发展概况 |
2.1.2 经济发展现状 |
2.2 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
2.3 吉林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2.3.1 综合交通运输现状 |
2.3.2 运输量发展水平及特点 |
第3章 道路交通量预测 |
3.1 预测的基本原理 |
3.2 预测模型 |
3.2.1 常用模型及特点 |
3.2.2 模型选择原则 |
3.3 研究路段交通量预测 |
3.3.1 预测思路 |
3.3.2 预测结果 |
第4章 服务区设施布局及规模调整 |
4.1 服务区基本分类及设施组成 |
4.1.1 基本分类 |
4.1.2 设施组成 |
4.2 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原则 |
4.2.1 总体布置原则 |
4.2.2 交通组织原则 |
4.2.3 室外环境 |
4.3 服务区规模的确定 |
4.4 实例应用 |
4.4.1 服务区基本布局方式选择 |
4.4.2 京哈高速四平至长春段服务区布局及规模 |
4.4.3 京哈高速长春至拉林河段服务区布局及规模 |
第5章 实施建议 |
5.1 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 |
5.2 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
5.3 实施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J2EE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需求分析 |
2.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概述 |
2.1.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特征 |
2.1.2 高速公路收费模式概述 |
2.1.3 国内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拓扑结构 |
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
2.2.1 系统目标 |
2.2.2 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
2.3.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功能性需求 |
2.3.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第3章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架构设计 |
3.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2.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逻辑架构 |
3.2.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物理架构 |
3.3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业务流程与功能模块设计 |
3.3.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3.3.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层次结构 |
第4章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详细设计 |
4.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模块设计 |
4.1.1 车道收费模块详细设计 |
4.1.2 行车卡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4.1.3 系统收费标准设计 |
4.1.4 系统拆分账目设计 |
4.1.5 系统数据传输方式设计 |
4.2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章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整体技术实现 |
5.2 系统重点模块功能测试 |
5.2.1 车道收费功能魔铠测试 |
5.2.2 收费班次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3 行车卡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2.4 结算中心功能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第6章 结论 |
6.1 工作成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列车对高架车站的振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2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3 高速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
1.2 车辆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研究回顾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车辆-桥梁-结构时变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
2.1 概述 |
2.2 车辆空间振动分析模型 |
2.2.1 车辆空间位移模式 |
2.2.2 车辆空间振动总势能的计算 |
2.2.3 车辆刚度矩阵、质量矩阵、阻尼矩阵、荷载矩阵的形成 |
2.3 桥梁-站房结构振动分析模型 |
2.3.1 高架车站结构形式和特点 |
2.3.2 新杭州东站结构特点 |
2.3.3 新杭州东站有限元模型 |
2.3.4 新杭州东站行车线布置 |
第3章 交通荷载引起的振动及振动评价标准 |
3.1 概述 |
3.2 交通荷载引起的振动影响 |
3.2.1 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
3.2.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3.2.3 对精密仪器正常使用的影响 |
3.3 环境振动问题评价标准 |
3.3.1 基于ISO 2631人体舒适的振动控制标准 |
3.3.2 基于德国规范DIN4150建筑物安全的振动控制标准 |
3.3.3 基于英国标准BS7385-2建筑物安全的振动控制标准 |
3.3.4 日本烟中元弘归纳的建筑物容许振动界限 |
3.3.5 瑞士标准SN640312-1992 |
第4章 高速列车对车站结构的振动影响计算与分析 |
4.1 分析思路及方法 |
4.1.1 分析思路 |
4.1.2 分析方法 |
4.2 计算工况的拟定 |
4.2.1 计算列车选择 |
4.2.2 计算工况设定 |
4.3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4.4 整体模型与分模型的振动响应比较 |
4.4.1 候车大厅楼板全范围内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最大值比较 |
4.4.2 候车大厅楼板位移、加速度沿横轨方向的分布与衰减情况比较 |
4.5 候车大厅楼板全范围内的位移和加速度最大值 |
4.5.1 HH线单线行车 |
4.5.2 HH线双线行车 |
4.5.3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 |
4.5.4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部分到发线双线行车 |
4.5.5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全部到发线行车 |
4.6 列车行经站房时候车大厅楼板的典型变形图 |
4.6.1 HH线单线行车 |
4.6.2 HH线双线行车 |
4.6.3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 |
4.7 候车大厅楼板位移、加速度沿横轨方向的分布与衰减规律 |
4.7.1 HH线单线行车 |
4.7.2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 |
4.7.3 HH线双线行车+NH线双线行车+全部到发线行车 |
4.8 列车激励下候车大厅楼板振动安全性及乘客人体舒适性分析 |
4.8.1 基于德国《DIN4150规范》建筑物安全的振动控制标准的评价 |
4.8.2 基于ISO 2631/1-1985人体舒适的振动控制标准的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2 国内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2 车辆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
1.2.1 早期的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
1.2.2 铁路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研究的现状 |
1.3 列车引起的振动影响 |
1.3.1 对人体的影响 |
1.3.2 对建筑物本身安全的影响 |
1.3.3 对精密仪器的影响 |
1.4 高速铁路客运站发展概况 |
1.5 研究对象 |
1.5.1 新广州站工程概况介绍 |
1.5.2 新广州站结构布置及特点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高速列车引起的振动评价标准 |
2.1 引言 |
2.2 环境振动问题评价标准 |
2.2.1 基于ISO 2631人体舒适的振动控制标准 |
2.2.2 基于德国《DIN4150规范》建筑物安全的振动控制标准 |
2.3 车桥振动问题评价标准 |
2.3.1 列车运行安全性与乘坐舒适性评判标准 |
2.3.2 桥梁动力响应限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桥系统耦合振动分析 |
3.1 引言 |
3.2 建模参数的选取 |
3.2.1 轨道不平顺 |
3.2.2 阻尼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单元的划分 |
3.3.1 车辆空间振动分析模型 |
3.3.2 桥梁空间振动分析模型 |
3.4 桥梁自振特性分析 |
3.5 车—桥时变系统空间振动响应分析 |
3.5.1 计算工况 |
3.5.2 计算结果 |
3.5.3 分析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辆—桥梁—结构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分析思路及理论依据 |
4.2.1 分析思路 |
4.2.2 理论依据 |
4.3 桥梁上轨道各节点的激励力时程 |
4.4 桥梁-站房结构的分析思路 |
4.5 桥梁-站房结构模型的建立 |
4.5.1 新广州站站房候车大厅楼板划分 |
4.6 模型参数选取及计算工况的拟定 |
4.6.1 计算参数选取 |
4.6.2 计算工况和参数设定 |
4.7 自振特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计算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整体模型与分模型的振动响应比较 |
5.2.1 候车大厅楼板全范围内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最大值比较 |
5.2.2 候车大厅楼板位移、加速度沿横轨方向的分布与衰减情况比较 |
5.3 候车大厅楼板全范围内的位移和加速度最大值 |
5.3.1 C1轴单线行车 |
5.3.2 C1轴双线行车 |
5.3.3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 |
5.3.4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部分到发线双线行车 |
5.3.5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全部到发线行车 |
5.4 候车大厅楼板在列车行至站房中部时的典型变形图 |
5.4.1 C1轴单线行车 |
5.4.2 C1轴双线行车 |
5.4.3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 |
5.5 候车大厅楼板位移、加速度沿横轨方向的分布与衰减规律 |
5.5.1 C1轴单线行车 |
5.5.2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 |
5.5.3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全部到发线行车 |
5.6 候车大厅楼板梁上响应与板上响应的比较 |
5.7 候车大厅楼板特征点的位移与加速度典型时程 |
5.7.1 C1轴单线行车 |
5.7.2 C1轴双线行车 |
5.7.3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 |
5.8 候车大厅楼板结构内力分析 |
5.8.1 C1轴单线行车 |
5.8.2 C1轴双线行车 |
5.8.3 C1轴双线行车+E2轴双线行车 |
5.9 列车激励下候车大厅楼板振动安全性及乘客人体舒适性分析 |
5.9.1 基于德国《DIN4150规范》建筑物安全的振动控制标准的评价 |
5.9.2 基于ISO 2631/1-1985人体舒适的振动控制标准的评价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2.1 对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的后续研究 |
6.2.2 对车—桥动力仿真通用软件开发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8)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视觉机能与安全行车 |
1.1 动视力 |
1.2 视野 |
2 注意与公路安全行车 |
3 观察与安全行车 |
3.1 观察困难 |
3.2 观察距离不当 |
4 判断与安全行车 |
4.1 车速判断误差 |
4.2 行车间距判断误差 |
5 驾驶疲劳与安全行车 |
5.1 道路催眠 |
5.2 行车的复杂性和紧张性 |
6 结束语 |
四、高速公路行车“十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A]. 田涛,王高峰. 2018'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年会论文集, 2018
- [2]高速公路服务区设施布局及规模调整研究[D]. 李君强. 吉林大学, 2012(09)
- [3]基于J2EE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刚. 山东大学, 2012(02)
- [4]列车对高架车站的振动影响研究[D]. 邓世海. 中南大学, 2010(02)
- [5]高速列车对建筑结构的振动影响[D]. 周涛. 中南大学, 2009(04)
- [6]秋季雨雾天安全行车十法则[J]. 李利. 道路交通管理, 2008(11)
- [7]高速公路安全行车“十忌”[J]. 高媛. 城市公共交通, 2007(11)
- [8]影响汽车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内在因素分析[J]. 王海林,刘仲国,朱凯曼. 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2(05)
- [9]高速公路行车十忌[J]. 呈华. 公路运输文摘, 2002(02)
- [10]高速公路安全行车“十忌”[J]. 李德志. 湖北农机化, 2001(03)
标签: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