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1](2011)在《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介融合是当前全球传媒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信息化大的产业背景下,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环节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领域,新旧媒体互为补充、相互借力,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形式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全媒体”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在生产领域萌发,并迅速扩散到传媒运营的各个环节。以全媒体生产为路径探索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其价值不仅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传播变革,更是为日显困顿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为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论文定位于实现一个问题式的理论架构,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探讨。文章以传播学、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野,紧扣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脉搏,在诸多生产现场搜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较为系统的论证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等要点,提出建设性的生产思路,展开问题式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依据问题。在我国三网融合新的产业政策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强大驱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融合显得合理而必要。在媒介现实的生产中,传统媒体基于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互补优势、受众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全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优势、品牌延伸利益的最大化、价值链的优化等角度考量,日趋加速与新媒体在生产上融合渗透的步伐。本文的研究为媒介生产融合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在国内外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现状研究中,论文提出,鉴于各国传媒的发展背景不同,各个国家的媒介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中国现阶段媒介生产融合的主要特点为:空间区域上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融合;时间上的渐进式动态发展、螺旋上升式融合;形态上的有限融合。在传统媒体实践的微观层面,我国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生产融合先后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生产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目前正处在两者之间生产深度融合的品牌建立阶段。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广泛的定量调查基础上,了解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现状,掌握传媒集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在中国大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宏观视野和战略发展路径分析。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分析中,结合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论文指出:由于中国传媒旧有体制的存在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传统媒体固有成见及新媒体自身生产不成熟,带来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中的诸多问题和传媒从业人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论文指出,传统媒体转型要观念先行,转变生产思路与理念比转换生产方式更重要;体制机制改革是传媒转型的关键因素;新媒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决定融合力强弱的重要一环。在对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中,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的生产格局及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接着,文章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现阶段传统媒体全媒体实践的路径选择进行归类分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其影响力、资金、技术、资源储备因素不同,“全媒体生产”路径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全媒体”生产实践必定要在一个全国性的大框架下发展。论文进一步指出全媒体实践诸多环节的实现,在传媒内部是一个想象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五力合力变奏的过程,这种合力构成了媒介的融合力,是传媒生产力能否提高的关键。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选取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考察单位,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典型案例调查。深入剖析了三类主要发展路径:第一类在中央级别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传媒中存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将品牌在新媒体业务中无限延伸和扩散;第二类在省级层面传媒中出现,以上海电视台为例:全媒体集群式的发展路径。第三类以地市级传媒集团为主,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发展路径。论文结合调查数据和调研情况,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对以上三大传媒生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对创建新闻中心之后的新闻生产进行深入思考。论文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开放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人员技能、素质、观念的全面提高,是解决传媒生产现实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在大部分传统媒体的改革以技术改进和平台建设为先导,“伤筋动骨”的体制改革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下,自中央级到地方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大刀阔斧、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传媒改革,无疑从各个层面树立了中国传统传媒发展的标杆。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我国媒介生产融合进行研究。将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置入产业融合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阐释和分析,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我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现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支持。2、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生产现状和传媒市场进行动态跟踪调研,探索媒介生产融合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媒体生产路径的阶段化生产模式和具体生产策略。3、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提出改变的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对于内容需求的核心并没有改变,而生产融合旨在建立下一代内容的生产优势,下一代内容显示了与新技术具有超强黏性的基本特性。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生产成为今天传媒生产的核心概念。4、提出媒介融合力即生产力。强调传统媒体媒介生产融合的本质是:将生产要素置于更加广阔的坐标系中进行最优化选择,发展传媒生产力。5、首次对不同层级的传统媒体生产现状进行广泛调研,以新闻生产作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特点及不同层面传媒的生产融合模式。
王丽琴[2](2005)在《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教学秩序”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范畴中尚缺少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选择“教学秩序”为关键词,就是想充分吸收“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试图运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影响教学秩序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做深入的梳理,并努力采用更务实的研究方法对教学秩序发生与发展的进程做真实的描摹。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秩序而进行的田野考察,重点在“拂晓小学”、“霞光中学”等学校展开,描摹了中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如“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等进行了讨论与反思。 下编的考察重点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管理言行,考察方法除了倚重前文中的“现场考察”外,也把各种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写作的教学随笔作为考察与分析对象,分别探讨了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教学管理能力等问题,并通过对一个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秩序的探访,对普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差生”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 除了前言、主体部分之外,论文还提供了8个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个案,通过这几个典型的秩序教育故事,讨论“个性化”、“人性化”的秩序教育取向问题。
刘福瀛[3](2000)在《从第四媒体崛起看媒体发展大趋势——兼谈广播的生存与发展》文中指出 无论你承认与否,第四媒体网络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如何应战?广播在新一轮诸候争霸中如何谋求生存并取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呈现在广播人面前,亟待研究与解决。一、一网打尽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一个网络项目——阿帕网(Arpanet)。1989年,美国阿帕网的民用部分改名为因特网
徐世平[4](2000)在《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文中指出
二、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分析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依据分析 |
第一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产业驱动 |
一、寓言: 带刺的玫瑰——三网融合 |
二、三网融合初步指向——三屏合一 |
三、三网融合最终指向——下一代内容 |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驱动 |
第三节 媒介生产的现实需求 |
一、媒介互补依据分析 |
二、媒介受众依据分析 |
三、媒介市场依据分析 |
四、媒介品牌依据分析 |
五、媒介价值链依据分析 |
第二章 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
一、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
二、英国——受众导向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
三、日本——国家战略下的媒介生产融合 |
第二节 国内媒介生产融合现状分析 |
一、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基本特点 |
二、我国媒介生产融合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媒介生产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传统媒体固有的媒体成见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
二、传统媒体条块分割的现状给媒介生产融合带来的障碍 |
三、跨地区——内容生产偏离本土化 |
四、跨行业——资本运营放大化 |
五、跨媒体——内部竞争的消弱 |
第二节 媒介生产融合认识上的误区分析 |
一、误区一: 新媒体不是媒体,新媒体生产只有资本运营 |
二、误区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取代关系 |
三、误区三: 生产需要融合,经营可以不融合 |
四、误区四: 媒介生产"融合"与"专业化"是对立关系 |
第四章 全媒体愿景下的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发展路径分析 |
第一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媒介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
一、中国媒介生产的全媒体化运作 |
二、中国媒介的全景化生产格局分析 |
第二节 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统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传统媒体全媒体生产的路径选择 |
二、全媒体构想下中国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
第三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生产 |
一、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多样化生产 |
二、中国媒介生产融合导向下的专业化生产 |
第四节 中国媒介生产融合案例分析 |
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模式分析 |
二、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集群式生产分析 |
三、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媒体价值延伸生产模式分析 |
第五节 全媒体运作下新闻中心式的新闻生产分析 |
一、新闻产品同质化的可能性 |
二、新闻产品客观性的损耗 |
三、新闻产品关注度的两极化 |
四、新闻中心式新闻生产的普适性 |
五、新闻中心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 |
六、传媒内部竞争的消弱 |
七、全媒体运营能力的缺失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状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说明 |
二、主要调研数据分析 |
三、本次调查的主要结论 |
第六章 本论文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
三、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生产融合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缘由:一个从“私己”走向“连通”的问题 |
二、主题词解: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 |
三、相关研究:一片“贫瘠”而又丰饶的研究土壤 |
四、研究方法:一道“流行”而又寂寞的研究旅程 |
上编 学“秩序”的那群孩子——中小学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
第一章 课堂内外的秩序图景——小学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表现形态 |
一、“向40分钟要质量”:一年级的课堂并不轻松 |
二、“先作业,再革命”:一年级的作业是道坎 |
三、“美好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课间十分钟印象记 |
四、考场初体验:站在考选起跑线上 |
五、“特殊与例外”:校园生活的另一番景象 |
讨论:告别“幼儿”,走向“学生”——小学生“秩序感”的基本特征及其反思 |
第二章 看得见的进步——小学新生“入序”过程的主要阶段、特征及机制 |
一、“渐入佳境”:新生“入序”的各个阶段及具体特征 |
二、秩序的背后:新生“入序”具象后的机制 |
讨论:秩序的代价——“入序”的副作用及其反思 |
第三章 “你看看这些孩子!”——小学新生主要“失序”行为及成因 |
一、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 |
二、课外“失序”行为扫描: |
三、“不能全怪孩子”——影响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因素 |
讨论:“有序”的理由与“无序”的价值——以“举手”和“插嘴”为例 |
第四章 我们不再是新生——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后续考察 |
一、“小不点”长大了:跟踪二(1)班 |
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探访五(1)班 |
讨论:“小学”不小——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与反思 |
第五章 走进中学——中学生教学秩序一瞥 |
一、城市的边缘——一所转制初中新生班主任工作田野考察 |
二、回望高中那三年——关于高中教学秩序的间接研究 |
讨论:长大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及其反思 |
下编 秩序是怎样制成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言行研究 |
第六章 “我们有办法”——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扫描 |
一、“一二三、坐端正”:中小学教师眼中的“组织教学” |
二、苦口婆心:中小学教师的“说功”小议 |
三、赏罚分明:中小学教师眼中的赏识与惩戒 |
四、见贤思齐:榜样与偶像在“制序”过程中的作用 |
五、教室里的“孟母三迁”:班级座位的编排 |
讨论:明天这些办法是否依然有效?——教师教学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七章 “办法差异的背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 |
一、“火眼金睛”:小学教师的课堂监控与反馈能力印象 |
二、“课堂骗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技艺 |
三、“个人魅力”:高年级段教师教学管理特色 |
四、“走进心灵”:中学教师教学管理的信念及其反思 |
五、“顺其自然”还是“放任自流”:大学教师教学管理观一瞥 |
讨论:“我不喜欢这样”——中小学教师“制序”风格的三维模型 |
第八章 “县官不如现管”——不同岗位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 |
一、大权在握、不堪负重: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反思 |
二、“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课堂印象 |
三、“我有我的美”:各种副科的课程魅力浅谈 |
四、“我也是老师”:校长、主任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
五、红领巾的N种用途:少先队组织在小学教学秩序形成中的地位与价值 |
六、“成长驿站”哪天开门:心理辅导员走进中小学 |
讨论:我们都是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者角色刍议 |
第九章 从“新手”到“专家”——不同专业化发展阶段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概览 |
一、新手上路,请多关照:新手时期教师教学管理状况及其困惑 |
二、“我们那时候”:老中青年教师教学管理理念的比较 |
三、“骨干、骨干,骨头榨干”:走近“骨干教师”的教学管理世界 |
四、名、特教师教给我们什么?:特级教师课堂的“特级管理”一瞥 |
讨论:教师是天生的管理者吗?——教师教学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初探 |
第十章 特殊的学校、特殊的秩序——“行走学校”探访记 |
一、慕名而来:媒体对“行走学校”的关注 |
二、目击“训练”:初识“择差教育” |
三、各抒己见:普通学校老师们的讨论 |
四、与“差生”零距离:短暂而诚恳的观察与交流 |
五、“仓皇”而去:离开“行走学校”后的情感历程 |
讨论:“差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兼议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及与“体罚”的界限 |
个案 |
一、“我一分钟都坐不住,怎么办?”——小亮的故事 |
二、快乐的小麻雀——小倩的故事 |
三、“一二三,不坐端正”——小舟的故事 |
四、“不知道”也会告状了——小静的故事 |
五、徘徊于边缘的女孩——关于小丹的通信 |
六、不能忽视孩子心灵深处的温泉——小杰印象 |
七、爱哭的女孩——初一女生小莹的故事 |
八、我们班的“笑神经”——小骏的故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代后记:怎样爱你最合适? |
四、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 杨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2]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D]. 王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3]从第四媒体崛起看媒体发展大趋势——兼谈广播的生存与发展[J]. 刘福瀛. 视听界, 2000(04)
- [4]更快、更多、更广、更深、更精彩──从澳门回归看第四媒体的新动向[J]. 徐世平. 新闻记者,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