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一、前路减压与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邱淳烈,李国有,宋亚东,陈琛[1](2021)在《前路减压钛网重建脊柱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是由于交通事故、暴力以及高处坠落等原因所导致,骨折后极易累及神经系统,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身心健康[1]。往常临床多采取传统后路开放性手术的方式对该病进行治疗,其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手术过程中需将椎旁的肌肉剥离,同时还需要对周围的软组织进行牵拉和挤压,极易引发肌肉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患者的背部出现疼痛、僵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康复,整体治疗效果欠佳[2]。

任河[2](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彭益[3](2021)在《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TLICS)联合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SC)在指导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TLICS+LSC联合分类方案在指导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可信度,即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研究,并与TLICS分类系统和TL AOSIS分类系统比较在指导治疗方案选择时其可靠性之间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脊柱胸腰段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应用TLICS+LSC联合分类进行评分分类并计算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随后,同样的影像学资料分别根据TLICS+LSC联合分类、TLICS系统、TL AOSIS系统进行评分并确定治疗意见,根据每个分类系统所建议治疗策略与实际治疗方案的进行比较其各自可靠性如何。结果:根据TLICS+LSC联合分类系统,以a区域(TLICS<4和LSC≤6),b区域(TLICS=4和LSC≤6),c区域(TLICS≥5和LSC≤6),d区域(TLICS<4和LSC≥7),e区域(TLICS=4和LSC≥7),f区域(TLICS≥5和LSC≥7)为划分标椎,计算其5名医生之间一致性平均Kappa系数0.69,5名医生前后两次之间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0.78;以保守治疗(a区域),保守或手术(b区域),手术治疗(非a、非b区域)为划分标椎,计算其5名医生之间一致性平均Kappa系数0.70,5名医生前后两次之间可重复性平均Kappa系数0.79。在本次的研究中,40例患者中,30例接受了手术治疗,10例接受了保守治疗。根据根据TLICS评分标椎,<4分16例,4分5例,>4分19例。TL AOSIS评分标准,<4分13例,4~5分4例,>4分23例。TLICS+LSC联合分类,a区域9例,b区域3例,其他区域28例。TLICS符合实际治疗决策31例(77.5%),TLAOSIS符合实际治疗决策36例(90.0%),TLICS+LSC符合实际治疗决策37例(92.5%)。结论:TLICS+LSC联合分类系统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可信度良好,Kappa系数可达0.70-0.79。TLICS+LSC联合分类系统推荐治疗策略的可靠性与TL AOSIS分类系统相比基本一致,且均优于TLICS。可用于作为指导脊柱胸腰段损伤的分类及治疗策略选择的新思路。

王子奡[4](2021)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影像学参数分析研究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是否再发后凸及其相关影因素并找到能够指示预后的相关指标,进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行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并于骨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的资料,获取年龄、性别、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区域角(regional angle,RA),Cobb角(CA),矢状面指数(sagital index,SI)及Denis评分。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取出内固定前及最终随访时上述影像参数。观察再发后凸畸形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与其他影像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手术矫正后,椎体高度(椎体前缘高度比和椎体楔形角)保持稳定直至最终随访,而椎间盘空间(上下椎间角)塌陷,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Cobb角,区域角和矢状面指数)。最终脊柱后凸和疼痛发生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但18例矢状面指数>15°的患者与其余44例矢状面指数<15°的患者相比,中度至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Denis评分3-5分)。再发脊柱后凸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r=-0.777,p<0.001)呈显着相关。结论:手术矫正丢失主要通过椎间盘塌陷发生,最终后凸畸形的程度可通过侧位X射线中观察到的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来预测。外科医生在进行后路复位和固定手术时应尽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

曾铮[5](2020)在《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辅助单侧椎板间隙小开窗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1.Y形骨折块复位器的设计: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0例,根据其在CT矢状面上所测量的椎管内骨折块参数来设计,并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D打印模型,于模型上评估Y形骨折块复位器经开窗口吻合骨折块效果。2.临床实验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通过传统方法复位突入椎管内骨折块20例患者并将其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通过使用自主设计Y型复位器复位突入椎管内骨折块的2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单侧椎板小开窗经椎管直接减压内固定术,对实验组椎管狭窄率(SSR)、Cobb角及伤椎前缘压缩比(ACRIV)单独进行组内术前、术后统计学分析,同时针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SSR、Cobb角、ACRIV、ASIA神经功能分级进行组间术前、术后统计学分析。结果:胸腰椎爆裂骨折突入椎管内骨折块形状大多呈三角形,骨折块顶角约为90°,矢状位后翻转角度约为30°,骨折块皮质面长度较断面长,一般为断面长度两倍,骨折块主要分为三种大小:皮质面长约6mm、断面长约3mm;皮质面长约8mm、断面长约4mm;皮质面长约10mm、断面长约5mm;在3D打印模型上的运用显示Y形骨折块复位器复位效果良好。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严重的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实验组SSR、Cobb角及ACRIV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相比,术后即刻Cobb角和ACRIV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少于对照组;两组的SSR、Cobb角及ACRIV在术前、术后即刻跟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神经功能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跟末次随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形骨折块复位器能与骨折块相匹配,能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苟小力[6](2020)在《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28例经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的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机制、主要骨折节段、神经损伤情况、脊柱载荷分享评分(LSC)等一般资料。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纳入研究的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17-55(38.8±12.1)岁;载荷分享评分(LSC)6-9(7.2±1.1)分;高坠伤7例,交通伤15例,重物砸伤6例;L3骨折18例、L4骨折7例、L5骨折3例,其中6例合并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马尾神经损伤10例,神经根损伤4例,两者均有损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7(3.4±1.4)天,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3.9±22.4)min,术中出血量(652.1±95.5)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腔脏器损伤及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出现伤口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脑脊液漏4例。所有患者随访12-30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A级1例术后仍为A级;术前B级4例,术后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1例;术前C级15例,术后恢复至D级11例,恢复至E级4例,术前D级8例,术后4例仍为D级,4例恢复至E级。结论:部分椎体切除能有效椎管减压,松解神经,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王欢欢[7](2020)在《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T12和L2下斜固定治疗L1严重爆裂骨折(LSC≥7分)的有限元模型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质,探讨下斜置钉的安全性。方法:采集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段CT数据,建立L1重度骨折T12和L2 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有限元模型。以平行上椎体终板置钉为0°,分别建立T12和L2Schanz椎弓根钉下斜O°、5°、10°和15°固定4组有限元模型。在T12上表面施加350N垂直载荷模拟单纯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工况下螺钉最大应力及伤椎位移。结果:本研究模型有效性验证成立。螺钉最大应力均位于前屈时上位螺钉根部,螺钉最大应力值差异不明显,且均低于螺钉疲劳阈值。在350N垂直载荷模拟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O°、5°、10°和15°时4组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直立):230.1861MPa、217.8517MPa、232.8764MPa、220.0251MPa;(前屈):230.3132MPa、217.978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后伸):230.0590MPa、217.724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左侧弯):230.1612MPa、217.7936MPa、232.8186MPa、219.9670MPa;(右侧弯):230.2109MPa、217.9098MPa、232.9342MPa、220.0382MPa;(左旋转):230.1049MPa、217.8656MPa、232.8902MPa、220.0382MPa;(右旋转):230.2672MPa、217.8380MPa、232.8626MPa、220.0119MPa。椎伤位移量表现为前缘多于后缘,上缘多于下缘,伤椎空化区上部椎体向下位移,而空化区下部椎体向上位移。各组伤椎轴向最大应力绝对值分别为:(直立):3.1992mm、3.1992mm、3.2877mm、3.0861mm;(前屈):3.2013mm、3.0604mm、3.2897mm、3.0881mm;(后伸):3.1972mm、3.0563mm、3.2857mm、3.0841mm;(左侧弯):3.1991mm、3.0582mm、3.2876mm、3.0862mm;(右侧弯):3.1904mm、3.0585mm、3.2878mm、3.0863mm;(左旋转):3.1993mm、3.0584mm、3.2878mm、3.0862mm;(右旋转):3.1992mm、3.0583mm、3.2877mm、3.0861mm。结论:邻近上下椎Schanz钉下斜固定治疗L1爆裂骨折时下斜角度的变化未改变螺钉的最大应力且断钉风险低,复位后L1骨质缺损区存在微动/位移,这种微动可能是术后伤椎再塌陷的原因。

周拓[8](2020)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苁蓉牛膝汤加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探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苁蓉牛膝汤加减治疗手法整复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法整复、苁蓉牛膝汤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收住的胸腰椎骨折病患者57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17例手法整复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服用苁蓉牛膝汤组(治疗组)、20例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1)和20例手法整复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组(对照组2)。观察并比较手法整复对治疗前后椎体高度比、手术时间、脊柱后凸角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术前腹胀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等,追踪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4周、治疗后2月及治疗后4月的ODI指数及腰痛VAS评分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节段、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ODI指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在术前腹胀改善情况对比方面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在治疗前后椎体高度比、脊柱后凸角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长方面有统计学(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在治疗后3天、2周时的VAS评分对比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4周、2月、4月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2在治疗后2周时的VAS评分对比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天、4周、2月、4月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指数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2的患者治疗后2周时的ODI指数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3天、4周、2月、4月的ODI指数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予以中医手法整复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长,同时降低患者的腰痛评分。而苁蓉牛膝汤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疼痛的控制、腰椎功能障碍的改善及腹胀的缓解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刘桂华[9](2019)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指出(1)研究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脊柱受到高能量损伤而骨折的病例逐渐增多,而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归结原因是由于胸腰段为胸椎的生理后凸和腰椎的生理前凸移行部,活动度大,受到很强的应力,当脊柱受到强大的暴力时,此处的椎体容易出现骨折。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17%的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可造成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和各类血清学指标的显着异常,给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担。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如何预防迟发性的神经功能损害,并挽救已受损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脊柱外科治疗的重要课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指的是脊柱受到轴向爆力加上不同程度的屈曲或旋转力的作用下,使得椎间盘的髓核流入椎体内,因而使椎体内压急剧升高而引起椎体由内向外的骨折,即椎体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共分为两类:一类为稳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高空坠落伤,足臀部着地,脊柱保持正直,胸腰段脊柱的椎体受力最大,因挤压而破碎,由于不存在旋转力量,脊柱的后柱则不受影响,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但破碎的椎体与椎间盘可以突出于椎管前方,损伤了脊髓而产生神经症状。另一类为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暴力来自Y轴的轴向压缩以及顺时针的旋转,可能还有沿着Z轴的旋转力量参与,使后柱亦出现断裂,由于脊柱不稳定,会出现创伤后脊柱后突和进行性神经症状。另外从受伤机制上看,轴向的负荷造成骨折块爆散,椎体后方的骨折块、椎间盘组织由于其不稳定性甚至能突入椎管内,造成椎管占位,脊髓及马尾神经受到压迫,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对于胸腰椎轻度的,不伴旋扭力而只收到纵向竖直压缩力的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因其前中柱受损,椎管内可无明显占位,椎体高度丢失不大,神经功能无明显损伤,手术治疗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但其治疗目的却是统一的:骨折的解剖复位,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和脊柱正常序列,从而使椎管恢复原有的空间,为脊髓或神经的恢复创造条件,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最后促进损伤椎体的融合。同时由于椎体压缩骨折后骨量丢失,椎体撑开复位后会形成“空蛋壳”现象,椎体内的空隙只能由血块机化,纤维组织填充,只能起到临时固定作用,不具备真正的负重能力,因此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不仅要复位骨折,恢复其解剖结构,还需要坚强的植骨融合才能维持脊柱稳定。但目前国内外在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植骨融合术式选择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选择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植骨融合术又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尤为重要。已知标准的融合技术为后外侧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其也是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融合术。但是横突间植骨融合术也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从解剖结构上看,小关节突是胸腰椎椎间的唯一关节,它参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承担脊柱30%的负荷,并能参与脊柱各个方向的活动。故小关节突是后路植骨的有效部位。通过对小关节突间的植骨,如果能够达到骨性融合,就可以限制小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甚至达到相应节段脊柱的融合及稳定。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对小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与传统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了两年的分析比较,现从其解剖特点、生物力学特性、用于植骨术中的优势等方面,结合研究结果,阐述两种植骨融合术的优劣:(2)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从而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达到最好的疗效。(3)方法<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本课题选择2012年9月-2015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5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2),其中实验组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21岁-60岁。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20~58岁,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椎体、致伤因素、受伤距手术时间及载荷分享评分(LSSS)等基线临床资料未见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正文表1)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①明确的外伤史(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②胸腰背部疼痛,可伴有后凸畸形,无法负重,脊柱活动受限;③X片提示胸腰椎单发或多发的压缩骨折;CT显示椎体的骨块向四周裂开,骨折损伤中柱,伴或不伴有椎管内占位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单一椎体爆裂骨折,且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依据脊椎损伤AO分型(Magerl分型)均为A3型骨折,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SSS)3-6分,无需脊柱重建者;其胸腰段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均满足爆裂性骨折,后侧韧带复合体完整性部分丧失及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等总分4分的标准;3)年龄在20-60岁之间,受伤距手术时间均5d以内;4)本组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学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对病情知情,同意施行手术治疗的方案;5)患者能坚持随访,且随访时限一年以上,均能提供完整资料的病例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符合纳入标准,但有以下情况者:①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免疫性疾病、精神类疾病患者;②机体明确存在感染灶;③骨折因骨质疏松或转移瘤引起。<2>观察指标术中及围手术期情况:分别统计并记录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植骨量、术前及术后3d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影像学指标: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并于术后12个月复查胸腰椎CT,分别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个月伤椎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丢失率、脊柱矢状位的Cobb角,于第12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两组骨性融合率、伤椎矫正率及远期丢失率。于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结合腰椎CT,采用Anjarwalla法评价患者的骨性融合情况。术后1年内并发症:观察比较术后1年内两组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失效、失稳、断钉、断棒及继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而组间比较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4)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实验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还是植骨量上,均显着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前VAS评分未见差异,但术后3d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情况手术前后两组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论是在伤椎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丢失率,还是再Cobb角上,均未见显着差异;而术后一个月,实验组前缘和中央高度丢失率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后缘高度丢失率和Cobb角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六个月及12个月两组上述四项指标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影像学复查,发现无论是伤椎矫正率、远期丢失率还是骨性融合率均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术后1-2个月实验组有两例出现内固定物疲劳、失效,需二次手术内固定,余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上未见显着差异(X2=2.002,P=0.157,P>0.05)(5)研究结论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两组患者的所取得远期疗效一致,但小关节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及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低。一方面,腰椎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在获得相同疗效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造福病人;另一方面,对于小关节植骨融合术而言,较小的创也在一定程度加快病人的预后,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临床上运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要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症,注意针对早期植骨融合后关节不稳的现象做好预防,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王河川[10](2019)在《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胸腰椎爆裂骨折,且不伴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症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传统开放式手术作为对照组;另34例患者接受微创经皮置钉手术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围手术期观测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住院时间、中医手法复位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治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等指标情况。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数据,搜集并测量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围手术期观测指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刀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及中医手法复位前后伤椎椎体高度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VAS评分:两组数据分别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的P<0.001,说明不管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每个时间点上两个分组之间比较,进行主题效应的检验,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中医手法复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术式创口小,恢复快,较传统切开术式更具优势。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值得临床推广。

二、前路减压与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路减压与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前路减压钛网重建脊柱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2.5 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2)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出标准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2.2 方法
        2.2.1 观察标准
        2.2.2 手术管理
        2.2.3 评价指标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TLICS)联合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SC)在指导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背景
    1 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的历史演变
    2 TLICS+LSC联合分类方案的提出
    3 TLICS+LSC联合分类方案的应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内容
    引言
    研究对象
    基本资料
    研究设计
    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统计结果
    1.评价TLICS+LSC可信度
    2.评价TLICS+LSC可靠性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一、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二、TLICS+LSC联合分类思路的提出及其应用现状
    三、TLICS+LSC联合分类方案的应用合理性分析
    四、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1.5 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椎体楔形角
    1.6 上下椎间盘角
    1.7 COBB角度,区域角度和矢状面指数
    1.8 矫正丢失的主要贡献者及再发后凸畸形的预测
    1.9 残留疼痛与工作状态评估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的研发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经典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指征与手术方式
    3.2 后路部分椎体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苁蓉牛膝汤加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研究现状及治疗
        1.1 概述
        1.2 分型
        1.3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中的理论探讨
        2.2 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依据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中药治疗
        2.2 中医手法整复方法
        2.3 手术治疗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过程
        2.3.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价标准
        2.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2.5.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2.5.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4 术前腹胀改善情况
        2.5.5 治疗前后椎体高度比
        2.5.6 脊柱后凸角(Cobb)角的恢复情况
        2.5.7 手术用时
        2.6 盲法
    3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般情况
        5.2 治疗情况
        5.3 并发症与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对苁蓉牛膝汤的方药分析
    2 PPSF治疗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原理
    3 中医手法整复胸腰椎骨折的机理
    4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TLICS评分表
    附件2 VAS评分量表
    附件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附件4 随访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类
    1.2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1.3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具体手术方式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术中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3.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比较
    3.3 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参数及融合情况比较
    3.4 两组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4.1 腰椎小关节的解剖特点
    4.2 腰椎小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
    4.3 小关节突关节植骨的优点
    4.4 本组研究结果的分析
    4.5 小关节突植骨的手术体会
第五章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观察指标记录时间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围手术期观测指标
        2.2 疼痛评分
        2.3 末次随访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
讨论
    1 中医“筋”、“骨”与“筋骨并重”理论
        1.1 “筋”的概念
        1.2 “筋”的生理功能
        1.3 “骨”的概念
        1.4 “骨”的生理功能
        1.5 “筋骨并重”理论
    2 西医“微创理念”
    3 “筋骨并重”与微创理念的关系
    4 无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
        4.1 传统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记载及治疗
        4.2 手术入路及内固定选择
        4.3 微创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进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前路减压与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前路减压钛网重建脊柱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分析[J]. 邱淳烈,李国有,宋亚东,陈琛.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2)
  • [2]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
  • [3]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TLICS)联合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SC)在指导脊柱胸腰段损伤分类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D]. 彭益. 河北大学, 2021(11)
  • [4]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出内固定后再发脊柱后凸的相关因素分析[D]. 王子奡.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自制Y形骨折块复位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管减压中的应用研究[D]. 曾铮.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D]. 苟小力.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D]. 王欢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苁蓉牛膝汤加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刘桂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10]基于“筋骨并重”经皮置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河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前路减压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