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段宏利[1](2021)在《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杨[2](2020)在《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关切民众福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包头市正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从早期在政务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智慧社区、平安包头等试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再到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政策规划,实施惠民服务、城市管理、产业经济等领域智慧应用,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组织领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策规划难以落实、缺乏统筹建设、建设主体单一、产业带动性不强等突出问题,从政府重视程度、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政府角色定位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通过借鉴无锡市、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提出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和特色、完善顶层设计规划,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建设体系,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智慧包头统筹推进,以服务百姓为根本,推进智慧民生,积极探索智慧产业发展之路等进一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推动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朝着开放包容、绿色共享、可持续方向发展。
金瑞君[3](2019)在《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正在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对于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决定性力量,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在于人才。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我国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此达到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所需要的大规模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目标。自“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为了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包头市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用以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其有助于指导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的近十年间却没有进行过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因此,本文将以包头市为例对包头市近十年以来实施的人才政策进行评估,同时,对包头市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再对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与包头市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最后为包头市更好地为企业人才服务所指定的人才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包头市位于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更是呼包银榆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从2006-2018年期间,在国家及自治区人才政策指导下发布了一系列地区人才政策,本文收集并整理了50份由包头市委、市政府及包头市级直属机构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布的人才政策文本。首先,本文运用了政策文本分析当中的综合法将包头市人才政策按照人才政策发文数量、文种类型、使用对象以及内容分类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其次,本文在政策评估理论的指导下将结合人才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将结合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主要人才发展评价指标建立起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评估的指标。之后,为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以及客观赋权缺乏各指标之间的横向比较,本文将利用AHP与Entropy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才政策效果评估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对于企业发展评估指标由于指标的客观性因此选用Entropy进行权重赋值。最后,本文将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各个指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之后再对两个系统的耦合性进行分析,评价政府人才政策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从而综合评价政府人才政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最后,本文将结合对包头市人才政策的文本内容、包头市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企业发展的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性结果分析,对包头市人才政策为企业人才发展能够提供更大的吸引力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于佳生,宁小莉[4](2014)在《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既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城市病"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综合分析包头市经济、环境、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找出其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数为0.77,评价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针对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控制"三废"排放,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鼓励多方面融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取向。
康婷玉[5](2014)在《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包头市中等职业院校和相关行业、职能部门状况全面调研,在获取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展能力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整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论文概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简述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及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市的重要意义。对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客观评价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了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总体上掌握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从人才需求情况、生源情况、培养能力及对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整方案的对策与建议。
王睿[6](2014)在《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五当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旅游是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项目之一。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做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①。由于文化旅游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文化氛围,所以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游客的青睐。对于文化旅游者来说,追求趣味性、知识性的文化旅游享受越来越超越单纯游山玩水的观光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也越来越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就一个特定的旅游目的地而言,如何根据其内外环境和条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的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头市是一座拥有以蒙汉文化交融为主干的多民族、多地域文化汇聚的城市。作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旅游城市,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很不相称,许多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属性对包头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给予了评价,与此同时,针对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包头市所具有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包头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生型开发模式、情景复原性开发模式、体验创意提升型开发模式以及机动博物馆开发模式等四种开发模式。并基于目前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考虑开发模式的应用,从挖掘文化内涵、景区开发、人才培养、发挥政府职能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同时本文以包头市五当召为例,分析了五当召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包头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应选择的开发模式,包括视觉模式、艺术模式、学校模式以及从区域位置、旅游产品体系以及文化旅游开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开发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包头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具有体验性、创新性、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以满足文化旅游者多样化的文化旅游需求,从而提高包头市的旅游竞争力,促进包头市的旅游业持续发展。同时,希望通过本研究,从理论上完善文化旅游研究的视域,并对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吴飞艳[7](2013)在《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依法治体”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法治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的历史推动下,体育发展的法治需求日益增长,并进一步将体育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在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新形势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体育强国,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努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法制工作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时期,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强化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规范体育体制为内容,从形式上不断地扩大社会民主,建立全国统一又有地方特色的灵活的、富有特效的法律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实现,显得极为重要。地方体育立法作为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地方立法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地方立法而言,出现时间较晚,目前仍是一个薄弱而又重要的环节。地方体育立法以调整地方体育领域的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宪法、体育与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各地体育发展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实现我国中央与地方的法制统一。本文以我国法制建设为背景,以立法学为基础,在地方立法与体育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以我国大陆31个城市的地方性体育法规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别从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概括总结了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进一步从地方体育立法与社会发展、体育发展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深层次关系上,总结了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地方体育立法未来需求的挖掘,从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深入研究;并结合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实践,对进一步加强地方性体育立法提出建议。
李建中[8](2011)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系统整体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具体量化指标以及量化指标的监测方法和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系统辩证论认为:越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越要构建良好生态环境;越是重化工业城市,越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越是多民族集聚地区,越要构建友好型和谐社会。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也是城市建设价值提升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低碳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构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在参照国内外生态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据城市不同实际提出的,并由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制度保障等 7 项分系统构成,具体量化指标有 40 余项,这只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般性模型,是对系统辩证科学的实证研究。
吉喆,苏云峰[9](2009)在《科学发展 富民强市 草原钢城 文明包头》文中研究指明包头市辖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九原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固阳县和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呼包银经济
李锦华,韩广臻[10](2009)在《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绿色的图腾对绿色的图腾与崇拜是鄂尔多斯人久往的精神期待,也是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的梦想和追求。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为绿色而奋争,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绿色并没有青睐草原,草原仍然在呻吟中呼唤绿色。时至上世纪末与本年纪初的世纪之交,一场绿色风暴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掀起,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根本变革,它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让绿色重新回归草原,使多少年来鄂尔多斯人的梦想变为现实,并以此为开端,奏响了绿色与人文的乐章,让绿地、白云和蓝天共生,让绿色与和谐共鸣,从而开创了绿色新纪元。
二、创新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1.本文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一)智慧城市相关概念 |
1.智慧城市的定义 |
2.智慧城市的特征 |
3.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 |
4.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 |
5.智慧城市建设意义 |
(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3.城市治理理论 |
二、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
(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 |
1.智慧城市建设必要性 |
2.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
(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及内容 |
1.早期信息化建设 |
2.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 |
3.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
4.制定出台政策规划 |
5.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 |
(三)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
1.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
2.信息惠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
3.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
4.智慧产业得到初步发展 |
三、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
1.组织领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
2.政策规划难以落实 |
3.缺乏统筹建设 |
4.建设主体单一 |
5.产业带动性不强 |
(二)原因分析 |
1.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
2.缺少务实可行的顶层设计 |
3.智慧城市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建立 |
4.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不清 |
四、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
(一)无锡市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
1.无锡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
2.无锡市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
(二)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
1.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
2.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
五、智慧包头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和特色,完善顶层设计规划 |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建设体系 |
(三)创新机制机制,促进智慧包头统筹推进 |
(四)以服务百姓为根本,推进智慧民生建设 |
(五)积极探索智慧产业发展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人才政策研究现状 |
2.1.1 人才政策概念界定 |
2.1.2 人才政策内容研究现状 |
2.2 政策评估的文献综述 |
2.2.1 政策评估的含义 |
2.2.2 政策评估的标准 |
2.2.3 政策评估的模式 |
2.3 人才政策效果评估的文献综述 |
2.3.1 人才政策效果的类型 |
2.3.2 人才政策效果评估指标研究现状 |
2.3.3 人才政策效果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2.4 人才政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研究 |
2.4.1 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吸引的研究 |
2.4.2 人才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研究 |
2.5 小结 |
3 包头市人才政策分析 |
3.1 包头市人才政策统计 |
3.1.1 人才政策数量统计 |
3.1.2 人才政策文种类型统计 |
3.1.3 人才政策适用对象统计 |
3.2 包头市人才政策内容分析 |
3.2.1 2006 年至2010 年人才政策内容分析 |
3.2.2 2011 年至2015 年人才政策内容分析 |
3.2.3 2016 年至2018 年人才政策内容分析 |
3.3 小结 |
4 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与企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 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4.1.1 包头市人才政策目标与指标的对应分析 |
4.1.2 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指标设计 |
4.1.3 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解释 |
4.2 包头市企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2.1 企业发展指标的设计 |
4.2.2 企业发展指标解释 |
4.3 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与企业发展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4.3.1 AHP确定权重 |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4.3.3 基于AHP—Entropy的综合确权 |
4.4 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评估模型建立 |
5 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评估以及耦合协调分析 |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 包头市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
5.2.1 人才资源实现程度指数分析 |
5.2.2 人才资源使用效能指数分析 |
5.2.3 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综合指数分析 |
5.3 包头市企业发展效果评估 |
5.4 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分析 |
5.4.1 耦合协调模型 |
5.4.2 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 包头市人才政策与企业发展优化建议 |
6.1 基于人才政策的优化建议 |
6.1.1 依据人才政策文本优化建议 |
6.1.2 依据人才政策评估优化建议 |
6.2 基于企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优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包头市生态城市评价 |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 数据来源与处理 |
(三) 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 |
三、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粗放型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依然薄弱 |
(二) 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
(三) 森林资源较为匮乏, 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
(四) 人才支持体系不健全, 劳动者素质偏低 |
(五) 研发经费和环保资金投入少, 融资渠道窄 |
(六) 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 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幅 |
四、包头市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
(一)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
1. 加快产业转型, 提升工业产品层次 |
2. 进行总体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 |
3. 依托资源优势, 推广清洁能源 |
(二) 控制“三废”排放, 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1. 建立切实可行的排污收费标准 |
2. 实现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三) 加强绿化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
1. 提高森林覆盖率 |
2. 实施屋顶绿化 |
3. 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项目建设 |
(四)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提高劳动者素质 |
1. 实施人才强市工程 |
2. 加强产学研合作 |
3.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
(五) 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 鼓励多方面融资 |
1.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
2. 鼓励从其他渠道进行融资建设 |
3. 营造招商引资氛围 |
(六)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取向 |
1. 改善居民收入 |
2. 扩大就业渠道 |
3. 完善社会保障 |
(5)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科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 |
(二)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 |
(三)大力发展包头市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三、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
1.结构布局 |
2.基础设施建设 |
3.办学规模 |
4.经费情况 |
5.师资队伍与生师比 |
6.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拟合情况 |
7.就业情况 |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管理体制方面 |
2.布局结构方面 |
3.办学条件方面 |
4.技能人才供需机制不健全 |
5.其他方面 |
四、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分析 |
(一)人才需求情况与预测分析 |
1.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
2.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
3.未来我市从业人员与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 |
(二)生源市场基本情况 |
1.生源现状 |
2.生源构成 |
(三)培养能力 |
1.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
2.职业教育办学优势 |
五、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包头市职业教育资源调整的必要性 |
1.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形势 |
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3.职业教育改革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
(二)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整方案 |
1.总体思路 |
2.基本原则 |
3.总体目标 |
4.调整建议 |
(三)搭建政策平台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五当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二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旅游 |
2.1.2 文化旅游资源 |
2.1.3 文化旅游开发 |
2.1.4 文化旅游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品理论 |
2.2.2 符号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2.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三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
3.1 包头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3.1.1 文化旅游区开发逐步深入,文化特色鲜明 |
3.1.2 文化旅游主题产品开发多元化,渐成体系 |
3.1.3 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旅游吸引力提升 |
3.2 包头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3.2.1 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未受到重视 |
3.2.2 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不够 |
3.2.3 文化旅游开发遭遇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 |
3.2.4 文化旅游促销观念滞后,运作乏力 |
3.3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缺少对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保护的理念 |
3.3.2 旅游主管部门对文化旅游宣传重视不够 |
3.3.3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
3.3.4 文物单位未充分重视文化旅游的开发 |
四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基础 |
4.1 包头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
4.1.1 包头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4.1.2 包头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
4.1.3 包头文化旅游资源特性 |
4.2 包头市文化旅游市场特征与趋势 |
4.2.1 包头市文化旅游市场概述 |
4.2.2 文化旅游市场特征分析 |
4.2.3 文化旅游需求趋势分析 |
4.3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
4.3.1 文化旅游景区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
4.3.2 管理体制导致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活力 |
4.3.3 旅游人才缺乏 |
五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
5.1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
5.1.1 原生型开发模式 |
5.1.2 情境复原模式 |
5.1.3 体验创意提升型开发模式 |
5.1.4 机动博物馆开发模式 |
5.2 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
5.2.1 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
5.2.2 深化文化旅游景区开发 |
5.2.3 重视文化旅游开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
5.2.4 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文化旅游开发 |
六 实证分析——以包头五当召为例 |
6.1 实证研究背景 |
6.1.1 五当召概况 |
6.1.2 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6.1.3 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2 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选择 |
6.2.1 采用视觉模式构建五当召旅游视觉形象 |
6.2.2 采用艺术模式塑造僧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
6.2.3 采用学校模式建立学佛礼佛的基地 |
6.3 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
6.3.1 保护佛教文化资源,防止佛教文化商品化 |
6.3.2 丰富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完善五当召旅游产品体系 |
6.3.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6.3.4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五当召“AAAAA”级景区开发建设 |
6.3.5 建立五当召文化旅游开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机制 |
七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立法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有关地方立法的研究现状 |
1.3.3 有关体育立法的研究现状 |
1.3.4 有关地方体育立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3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比较研究法 |
1.6.4 逻辑分析法 2 立法与地方体育立法概述 |
2.1 立法概述 |
2.1.1 立法的概念与特征 |
2.1.2 立法的地位与功能 |
2.1.3 立法的内容与形式 |
2.1.4 我国的立法体制 |
2.1.5 我国的地方立法 |
2.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概述 |
2.2.1 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
2.2.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背景与发展 |
2.2.3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需求与意义 |
2.2.4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主体与形式 3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状况 |
3.1 不同时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1 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2 1995——1999 年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3 2000——2008 年的地方体育立法 |
3.1.4 2009 年之后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 不同区域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1 东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2 中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2.3 西部地区的地方体育立法 |
3.3 地方体育立法的形式与内容 |
3.3.1 地方体育立法的主要形式 |
3.3.2 地方体育立法的主要内容 4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与存在问题 |
4.1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基本走向 |
4.1.1 随动于国家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 |
4.1.2 适应体育法制的需要不断扩大与提升 |
4.1.3 部分地区率先带动下的日益普遍 |
4.1.4 适应公共体育服务的立法成为主体 |
4.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与体育发展需要 |
4.2.2 立法形式内容与地区分布不够均衡 |
4.2.3 部分立法内容重复且地方特色不足 |
4.2.4 立法技术在诸多方面尚不够规范 |
4.2.5 有的规范性文件未做到信息公开 |
4.3 影响我国地方体育立法发展的主要因素 |
4.3.1 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还不够 |
4.3.2 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制约 |
4.3.3 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立法能力相对欠缺 5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需求与对策 |
5.1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需求 |
5.1.1 实现法治中国伟大梦想的客观需要 |
5.1.2 建设体育强国与法治体育的必由之路 |
5.1.3 完善地方体育法制建设的基础保证 |
5.2 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发展对策 |
5.2.1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的地位 |
5.2.2 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的步伐 |
5.2.3 坚持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价值取向 |
5.2.4 更加鲜明地突出地方需求与特色 |
5.2.5 不断提高地方体育立法的规范化水平 |
5.2.6 加强地方体育立法研究与决策服务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
(8)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内涵 |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
1.2 生态文明的特点 |
1.3 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
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
2.1 包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三大原因 |
2.2 包头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
2.3 包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3.1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实践价值 |
3.2 新历史时期的发展思路 |
3.3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 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构成 |
4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评价体系 |
4.1 指标数值的确定依据 |
4.2 指标数值权数的确定 |
4.3 无量纲化法的选择 |
4.4 指数综合评价法 |
5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对策建议 |
5.1 统一思想认识,构建生态文明管理体制 |
5.2 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目标考评机制 |
5.3 突出重点项目,完善投入机制 |
5.4 加强指标体系的认定完善,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
(9)科学发展 富民强市 草原钢城 文明包头(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发展篇 |
腾飞与跨越:从工业大市到富民强市 |
民生建设篇 |
共建和谐: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
城市建设篇 |
绿韵包头:从边塞小镇到花园新城 |
生态建设篇 |
青山绿水大草原: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
文化建设篇 |
比翼双飞:经济强市向文化大市跨越 |
四、创新是包头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D]. 段宏利. 内蒙古大学, 2021
- [2]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 杨杨.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包头市人才政策效果与企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D]. 金瑞君.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4]西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为例[J]. 于佳生,宁小莉. 开发研究, 2014(05)
- [5]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研究[D]. 康婷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12)
- [6]包头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五当召为例[D]. 王睿. 内蒙古大学, 2014(10)
- [7]我国地方体育立法现状与发展的研究[D]. 吴飞艳. 天津体育学院, 2013(07)
- [8]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J]. 李建中. 系统科学学报, 2011(01)
- [9]科学发展 富民强市 草原钢城 文明包头[J]. 吉喆,苏云峰. 财经界, 2009(21)
- [10]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J]. 李锦华,韩广臻. 中国作家,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