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种杀螨剂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赵奇奇,崔明波[1](2021)在《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乙唑螨腈是由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创制的高效杀螨剂,原研单位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利布局,其他多家研发单位也提交了相当数量涉及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从申请年份、申请人、保护对象等角度,探讨了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以期能为国内的研发单位在农药创制中的专利保护提供一定的帮助。
张晨阳[2](2021)在《三氟乙基硫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记载,我国有害螨类约有500种,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叶螨、瘿螨、跗线螨等。害螨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个体小繁殖快,体长一般不超过0.2厘米。害螨经常在植物叶片背面活动,吸取植物叶片汁液为食,致使叶片表皮出现白斑、瘿球或者皱缩,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螨害被公认为是最难防、难治的虫害事件。根据相关文献,三氟乙基硫醚类化合物对叶螨、蚜虫和褐飞虱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特别是对朱砂叶螨。目前,这些化合物正处于研发的热点阶段,还没有商业化的品种。本文以课题组前期研究合成的2-(2-氟-4-甲基-5-(((2,2,2-三氟乙基)硫代)苯基)异吲哚-1-酮及其亚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剖裂及亚结构拼接等相关原理进行结构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化合物如:苯并咪唑(噻唑)类、苯甲酸酯类、甲氧丙烯酸酯类、芳基异吲哚啉酮类及苯酰胺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和LC/MS确证,并对其进行了杀螨生物活性测定。经生物活性测试发现,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螨活性,目标化合物B-2、B-10在10 mg/L的剂量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达100%,B-1在10 mg/L的剂量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达95.6%;目标化合物B-5、D-1在10 mg/L的剂量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分别达84%、83.6%,生物活性均超过先导化合物。目标化合物D-2、E-2在10 mg/L的剂量下对朱砂叶螨致死率分别达77%、74.6%,可继续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优化。
潘登[3](2021)在《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枳壳是知名赣产道地药材之一,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大、密度高,为害枳壳的害虫种类逐渐增多,其中以柑橘全爪螨最为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系统探究了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自然种群的发生规律和分布型,以及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性,为控制枳壳柑橘全爪螨的发生为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报道如下:1.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在实验设计的16-32℃范围内,以枳壳叶片饲养柑橘全爪螨的各螨态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减少;柑橘全爪螨整个生长发育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6℃,有效积温为213.03日度;在各螨态中,卵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最高,分别为9.36℃和92.53日度;后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最低,分别为8.19℃和37.17日度。2.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6-32℃),以枳壳为饲料的柑橘全爪螨的产卵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6℃产卵量最低,为0.9粒/日,28℃产卵量达到最高峰为3粒/日;除产卵量外,产卵历期和日均产卵量也呈现相同趋势并在28℃下达到最高值(10.46天和3.14粒);实验种群净增值率R0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28℃时达到最高峰;内禀增长率rm、周期增长率λ等参数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高;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3.枳壳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型:根据聚集型指标,Taylo幂法则及Iwaor回归分析发分析,得出柑橘全爪螨在枳壳上呈聚集型分布。最适抽样数N=3.75+24.825/x。枳壳上柑橘全爪螨在一年中的种群消长情况为两个高峰,分别为6-7月及10-11月间,其中6-7月为主高峰。4.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致病力探究: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枳壳为食的柑橘全爪螨死亡率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在孢子浓度为108spores/mL时达到最高峰,枳壳柑橘全爪螨7d的最高累计死亡率为92.98%。
李静静[4](2021)在《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文中认为中华通草蛉是我国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蚜虫、蓟马等多种害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在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施用后不仅会对靶标害虫造成致死作用,同时捕食性天敌昆虫等非靶标生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草蛉幼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对草蛉2龄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明确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指型管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性,其LC50值为54.66 mg/L。确定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开展唑虫酰胺对草蛉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三种亚致死浓度分别为3.84 mg/L、9.56 mg/L和18.45 mg/L。2.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化蛹率、蛹重、蛹羽化率、成虫成活率以及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蛹期、幼虫的发育历期显着延长;LC10浓度下草蛉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显着增加,平均单雌产卵量为949.65±27.15粒,与对照组的857±21.57粒相比增加了10.74%;而LC20、LC30浓度下显着降低,其中LC2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661.05±43.95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2.86%,LC3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596.9±35.78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0.35%。试验记录了草蛉从羽化到死亡整个产卵历期的日均单雌产卵量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处理后产卵高峰均有所提前。LC20和LC30处理组的日均最大单雌产卵量和产卵历期均有所下降和缩短,而LC10处理组草蛉的最大单雌产卵量虽有所降低,但是产卵历期明显延长;另外对草蛉幼虫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3.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捕食量下降,捕食速率降低,寻找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蚕豆蚜密度为20头/皿时,LC10处理组的草蛉捕食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着,其他处理组,各处理浓度在蚕豆蚜密度不同的情况下,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HollingⅡ反应模型。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LC10、LC20、LC30处理后,瞬时攻击率分别减少了8.8%、48.95%和64.89%;处理猎物时间分别延长了0.56倍、1.69倍和1.71倍;另外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降低了10.55%、62.79%和63.07%。4.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的物质含量变化和保护酶、解毒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靶标酶与ATP能量合成情况,草蛉幼虫体内的ROS和MDA含量整体有增加的趋势,在同一时间内,随唑虫酰胺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ROS和MDA在草蛉体内积累越多。同时,三种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升高。不同时间段内ATP含量与线粒体呼吸传递链复合体Ⅰ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处理2天、4天、5天时,LC20浓度处理组的MRCCⅠ及ATP含量均最低,并且在处理后第4天开始急速下降。综上,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繁殖以及捕食能力造成了显着影响,并且造成了活性氧、丙二醛等有害物质在草蛉体内的积累,诱导了保护酶、解毒酶活力的升高,对草蛉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并抑制了唑虫酰胺靶标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减少了机体能量的提供,影响了草蛉正常的生命活动。
朱镭,闵勇,邱一敏,周荣华,饶犇,陈伟,王开梅,杨靖钟,刘晓艳[5](2021)在《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防治金桔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测定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对金桔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NBIF-001 200亿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金桔红蜘蛛。剂型A在稀释25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98%、94.88%、89.52%、85.36%、68.72%和74.61%。剂型B在稀释25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 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60%,95.43%,90.88%、88.26%、72.39%和77.25%。化学杀螨剂对照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在稀释3000倍使用浓度下,施药一次后1、3、5、7、14和21d对金桔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42%、74.09%、65.82%、61.58%、62.64%和69.38。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说明,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防效高、药效快、持效期长,是防治金桔红蜘蛛的理想药剂。
康霞丽[6](2021)在《氟啶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在柑橘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加工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柑橘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特别适合全果资源化利用,从而衍生出多种加工产品,例如橘瓣罐头、柑橘果汁、果酒蜜饯、柑橘果酱、药用陈皮等。此外加工剩余的皮渣废料中同样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再次加工处理成动物饲料或土壤肥料等。农药对柑橘产业的良好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农药残留严重危害着柑橘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监测柑橘及其加工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行为对评估人类接触农药的风险程度和遵守良好生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改进的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柑橘不同基质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残留分析方法;以纽荷尔脐橙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重庆北碚进行田间残留消解试验,研究了5倍和3倍最高推荐剂量施药条件下550 g/L氟啶胺·阿维菌悬浮剂在柑橘中的残留降解动态,明确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柑橘中的降解半衰期,为该复配剂农药在柑橘产业上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以普通甜橙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施药的方式以5倍最高推荐剂量在重庆江津和湖南洪江进行田间试验后,将采集的柑橘鲜果立即送达加工车间进行加工(采用加工方式与柑橘汁商业化加工条件完全一致)后,研究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柑橘汁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情况,并计算得到各加工产品的加工因子数据。由于本研究的加工过程与柑橘汁商业化加工过程完全相同,所得的柑橘汁各加工工序加工因子对实际生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考察结果可为柑橘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该复配杀菌剂产品的登记使用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Qu ECh ERS结合UPLC-MS/MS测定不同柑橘基质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残留分析方法:柑橘基质用1%乙酸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PSA)净化,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扫描,离子对结合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0.002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阿维菌素在不同柑橘基质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2.9%~10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6%~13.6%之间,氟啶胺在不同柑橘基质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8.6%~109.1%之间,RSD在0.4%~16.8%之间,两种农药的最低添加浓度即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检测分析方法的正确度、精确度和灵敏度均可达到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对农药残留定量分析的要求。(2)研究了在田间施药环境下,较高剂量的550 g/L氟啶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在柑橘上的残留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田间试验,以825 mg a.i./kg和1375 mg a.i./kg的有效剂量分别施药1次,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柑橘上的消解动态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阿维菌素的降解半衰期为12~15 d,施药42 d后的消解率在84%以上;氟啶胺的降解半衰期为17~23 d,施药42 d后的消解率在67%以上;且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施药剂量与其半衰期呈正相关。(3)研究了柑橘汁商业化加工过程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各加工品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以重庆市江津区和湖南省洪江市为试验地点,以5倍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为1375 mg a.i./kg)为施药剂量进行田间试验,共喷施2次,喷药间隔期为7天,距末次施药28天(安全间隔期)后采集柑橘鲜果样立即加工,在柑橘汁商业化加工过程中,清洗和去皮均能有效地去除柑橘中的一部分农药残留,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除柑橘皮精油提取过程外,其余加工处理过程均可有效降低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柑橘及其加工品中的残留量,且氟啶胺和阿维菌素在榨汁过程的去除率最高,通过榨汁后柑橘初榨果汁中氟啶胺的去除率为89.7%~95.5%,而阿维菌素的去除率接近100%。(4)研究了柑橘汁加工过程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在各加工品中的加工因子,结果表明:在柑橘汁商业化加工过程中,精油的提取过程使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残留水平显着升高,在精油产品中,阿维菌素残留加工因子为28.791~30.590,氟啶胺残留加工因子为5.217~5.669,除柑橘皮精油外,其余各加工产品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残留加工因子均小于1。
安姣[7](2020)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柑橘作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果,色香味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在种植中易受到黄龙病、疮痴病、溃疡病等病害的侵染,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营养品质,给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春雷霉素和噻霉酮作为良好的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目前对两者在柑橘上的复配使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柑橘样品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的残留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通过开展1年12地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研究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上的残留降解规律,并依据试验结果、毒理学和膳食结构数据进行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此外,本文还研究了施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理化指标和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结合UPLC-MS/MS同时测定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残留的分析方法。柑橘全果和果肉分别用含0.5%甲酸和含0.5%氨水的乙腈-水溶液(7:3,体积比)提取,经十八烷基硅胶(C18)净化,用Waters 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分离。以0.2%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扫描,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在0.5~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LODs)为0.006~0.04μg/kg,定量下限(LOQs)为5~10μg/kg;加标回收率为73.4%~104%,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9.6%。该方法易于操作,灵敏度高,适用于柑橘中春雷霉和噻霉酮残留的同时检测。2.研究了在-18℃的储藏温度下,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全果、果肉匀浆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期。结果表明:在24周内,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降解率分别为6.2%~23.9%和4.5%~25.0%;随着储藏时间增加,降解率逐渐增大,但均小于30%。根据《植物源性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储藏稳定性试验准则》(NY/T3094-2017),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未发生显着降解,因此,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上的储藏稳定期为24周,为保证后续测定结果准确性,样品应在24周内测定完成。3.研究了2018年重庆、湖南、湖北等12地柑橘样品中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情况,并评估了其膳食摄入风险。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以40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1次,春雷霉素在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44~19.80 d,末次施药后28 d消解率达70%左右;噻霉酮的消解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施药后2 h的残留量即低于LOQ,并持续在LOQ附近波动。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以8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在距末次施药后21 d、28 d时,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全果、果肉最终残留量均小于LOQ,远低于MRL值。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两种农药在柑橘上残留对不同年龄人群带来的慢性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范围。因此,建议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上的施药剂量为80 mg a.i./kg,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采收间隔期为21 d。4.以80 mg a.i./kg的有效剂量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 d,研究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理化指标和营养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外观品质无明显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酸比及还原糖含量,但会一定程度减少柑橘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类黄酮含量。
杨建东,王自然,郭俊,郭莉娜,李进学,高俊燕[8](2019)在《化学农药混合矿物油乳剂对柠檬害螨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2种矿物油乳剂与2种杀螨剂混合使用对3种柠檬害螨的田间防效.单一用药时,1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对3种柠檬害螨的田间防效最差,防治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田间防效均处于60%以下.混合使用时,97%法夏乐乳油5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97%法夏乐乳油50倍液+15%哒螨灵1 000倍液、97%法力佳乳油2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及97%法力佳乳油200倍液+5%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防治后第3 d和第7 d田间防效可达到70%以上.因此,3种柠檬害螨已对哒螨灵产生了抗药性,矿物乳油与其他化学农药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王翠伦[9](2019)在《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亚致死效应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Berlese)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革螨亚目(Gamasida)、囊螨科(Ascidae)、蠊螨属(Blattisocius),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可以防治柑橘全爪螨、茶短须螨、腐食酪螨等害螨的重要捕食螨。为了指导果园杀虫剂科学应用、保护天敌、提高防治害虫害螨效果、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本文分析了两种田间常用杀虫剂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的毒力,探讨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其的生长发育、捕食功能、主要解毒酶系活性和解毒代谢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发育繁殖的影响通过药膜法测定了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雌成螨的毒力,溴虫腈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7.570+4.095 x,LC50、LC30、LC20和LC10的值分别是70.59、52.56、43.97、34.34 mg/L;毒死蜱的毒力回归方程y=-5.592+2.936 x,LC50、LC30、LC20和LC10的值分别是80.21、54.15、45.01、34.84 mg/L。用LC30和LC10浓度的毒死蜱和溴虫腈处理等钳蠊螨雌成螨,观察F0代和F1代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变化。数据表明,两种杀虫剂均使等钳蠊螨雌成螨寿命显着减少,产卵期显着缩短,并表现出剂量效应,各处理组雌成螨总产卵量均下降,仅在毒死蜱LC30处理组总产卵量显着减少,为6.19粒。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1代雌成螨寿命和孵化率没有显着影响,LC30浓度的溴虫腈使得等钳蠊螨F1代总产卵量下降为6.20粒,产卵期缩短为8.33天;且两种杀虫剂使F1代发育历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2.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捕食功能的影响分别用LC30、LC20和LC10的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F0代等钳蠊螨雌成螨,研究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0代和F1代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溴虫腈和毒死蜱胁迫会减小等钳蠊螨F0代对猎物的捕食量,随着亚致死浓度的增加,对捕食量的抑制作用越强,其中LC30的溴虫腈和毒死蜱抑制作用最强。等钳蠊螨F0代日均捕食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瞬时攻击率下降,捕食能力下降,猎物处理时间延长。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30和LC10)处理亲代等钳蠊螨后对其F1代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若螨的捕食量、日均捕食量、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变化不大。3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解毒酶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50、LC30和LC10)对等钳蠊螨体内的GSTs、CarE和MFOs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亚致死浓度溴虫腈和毒死蜱均能诱导等钳蠊螨体内GSTs活性,杀虫剂浓度越大,诱导作用越显着;MFOs活力只有在溴虫腈高浓度(LC50)时升高,毒死蜱处理后等钳蠊螨MFOs活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等钳蠊螨的CarE活力只有高浓度(LC50)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组显着上升,低浓度均对等钳蠊螨体内的CarE活力诱导作用不强。4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解毒酶基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beta-actin基因作为等钳蠊螨内参基因,通过RT-qPCR技术分析了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LC50、LC30和LC10)胁迫下等钳蠊螨21条解毒代谢基因(8条GSTs基因,8条P450基因和5条CarE基因)的表达差异。在溴虫腈处理后,BdGST5和BdGST8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浓度下都显着增加,在LC50浓度时上调倍数分别为对照的4.53和9.47倍。BdGST2、BdGST3和BdGST4的相对表达量在溴虫腈低浓度略有下调,而在高浓度(LC50)处理组分别上调了1.58、3.83、2.66倍。BdGST1、BdGST6和BdGST7相对表达量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加大而升高。BdCYP3、BdCYP4和BdCYP5相对表达量均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加大而上调,BdCYP6相对表达量在高浓度时上调了1.94倍,BdCYP7和BdCYP8相对表达量在溴虫腈LC50处理组均上调。BdCarE1、BdCarE4和BdCarE5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且随着溴虫腈浓度的增加,上调倍数加大,BdCarE2和BdCarE3相对表达量溴虫腈亚致死浓度越低上调倍数反而越大。在毒死蜱处理组,等钳蠊螨BdGST1、BdGST5和BdGST6相对表达量均上调,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上调倍数增加;BdGST2、BdGST3、BdGST7和BdGST8在高浓度(LC50)处理组均显着上调,分别为对照的4.32、2.92、5.76和7.91倍;BdGST4相对表达量则略有下调。BdCYP1和BdCYP5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BdCYP3、BdCYP7和BdCYP8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BdCYP8在LC50时上调倍数最大,为对照的7.67倍;BdCYP2、BdCYP4和BdCYP6相对表达量在低浓度时略有下调,毒死蜱浓度增加后,上调倍数加大。BdCarE1相对表达量随着毒死蜱浓度加大,上调倍数加大,BdCarE、BdCarE3和BdCarE4相对表达量在低浓度时变化不大,随着浓度加大,上调倍数显着。
张勇军,王小平,吴全明[10](2018)在《柑橘红蜘蛛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柑橘红蜘蛛又称柑橘全爪螨,是柑橘的主要害螨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农事操作不当、药剂防治措施不对、抗药性增加等原因,红蜘蛛发生普遍成加重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柑橘红蜘蛛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
二、六种杀螨剂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种杀螨剂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 |
1.1 概况 |
1.2 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专利 |
1.3 组合物专利 |
2 建议 |
3 小结 |
(2)三氟乙基硫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害螨概述 |
1.2 害螨防治 |
1.3 杀螨剂研究进展 |
1.3.1 有机锡类杀螨剂 |
1.3.2 有机硫类杀螨剂 |
1.3.3 脒类杀螨剂 |
1.3.4 杂环类杀螨剂 |
1.3.5 氨基甲酸酯类杀螨剂 |
1.3.6 其它化学杀螨剂 |
1.3.7 生物杀螨剂 |
1.4 含氟杀螨剂发展概况 |
1.5 新农药创制 |
1.6 三氟乙基硫醚类(亚砜)类化合物专利研究概况 |
1.6.1 Kumiai Chemical专利研究 |
1.6.2 Ishihara Sangyo专利研究 |
1.6.3 Bayer专利研究 |
1.6.4 其它公司专利研究 |
第二章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三氟乙硫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 |
3.1 三氟乙硫醚类化合物设计的中心思想 |
3.2 三氟乙硫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杀螨活性 |
3.2.1 中间体-Ⅰ的合成 |
3.2.2 中间体-Ⅱ的合成 |
3.2.3 中间体-Ⅲ的合成 |
3.2.4 苯并咪唑、噻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3.2.5 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3.2.6 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C-1 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3.2.7 苯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3.2.8 芳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第四章 具体实验部分 |
4.1 实验药品及规格 |
4.2 主要仪器设备及型号 |
4.3 中间体的合成 |
4.3.1 中间体-Ⅰ的合成 |
4.3.2 中间体-Ⅱ的合成 |
4.3.3 中间体-Ⅲ的合成 |
4.4 苯并咪唑、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4.4.1 化合物A-1 的合成 |
4.4.2 化合物A-2 的合成 |
4.4.3 化合物A-3 的合成 |
4.4.4 化合物A-4 的合成 |
4.5 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4.5.1 化合物B-1 的合成 |
4.5.2 化合物B-2 的合成 |
4.5.3 化合物B-3 的合成 |
4.5.4 化合物B-4 的合成 |
4.5.5 化合物B-5 的合成 |
4.5.6 化合物B-6 的合成 |
4.5.7 化合物B-7 的合成 |
4.5.8 化合物B-8 的合成 |
4.5.9 化合物B-9 的合成 |
4.5.10 化合物B-10 的合成 |
4.5.11 化合物B-11 的合成 |
4.6 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
4.6.1 化合物C-1 的合成 |
4.7 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4.7.1 化合物D-1 的合成 |
4.7.2 化合物D-2 的合成 |
4.8 芳基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4.8.1 化合物E-1 的合成 |
4.8.2 化合物E-2 的合成 |
4.9 杀螨活性测定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及其专利 |
(3)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传统中药材害虫发生与防治 |
1.1.1 传统中药材害虫发生概况 |
1.1.2 传统中药材害虫防治概况 |
1.2 枳壳害虫发生与防治 |
1.2.1 枳壳害虫发生概况 |
1.2.2 枳壳上害虫防治概况 |
1.3 柑橘全爪螨研究概况 |
1.3.1 柑橘全爪螨寄主及分布 |
1.3.2 柑橘全爪螨的发生 |
1.3.3 柑橘全爪螨生殖力研究 |
1.3.4 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研究 |
1.3.5 柑橘全爪螨防治研究 |
1.3.5.1 物理及化学防治 |
1.3.5.2 生物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饲育器的制作 |
2.1.3 柑橘全爪螨发育历期观察 |
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2.1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计算 |
2.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
2.3.2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
2.4 讨论 |
第3章 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试验方法 |
3.2 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
3.2.1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3.2.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
3.3.2 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
3.3.3 温度对柑橘全爪螨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3.3.4 温度对柑橘全爪螨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温度对枳壳柑橘全爪螨实验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
3.4.2 温度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4章 枳壳柑橘全爪螨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的探究 |
4.1 调查方式和计算方法 |
4.1.1 野外调查 |
4.1.2 枳壳柑橘全爪螨野外空间分布型测定 |
4.1.2.1 使用聚集指标确定分布型 |
4.1.2.2 使用Taylor幂法则确定分布型 |
4.1.2.3 使用Iwao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回归分析确定分布型 |
4.1.3 计算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 |
4.1.4 数据处理 |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
4.2.1 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消长情况 |
4.2.2 枳壳柑橘全爪螨聚集指标分析 |
4.2.3 Taylor幂法则分析 |
4.2.4 Iwao(1971)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回归分析 |
4.2.5 空间分布型最适理论抽样数计算 |
4.3 讨论 |
第5章 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力探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螨类 |
5.1.2 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5.1.3 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致死率的测定 |
5.2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浓度下球孢白僵菌对柑橘全爪螨的致病力 |
5.4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华通草蛉概述 |
1.1.1 生物特性 |
1.1.2 越冬和滞育 |
1.1.3 捕食功能 |
1.2 天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
1.3 农药对草蛉的研究现状 |
1.4 农药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的相关研究 |
1.4.1 对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1.4.2 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
1.4.3 对天敌功能反应的影响 |
1.5 生物体内的氧化胁迫指标 |
1.5.1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概述 |
1.5.2 农药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
1.5.3 丙二醛(MDA)的概述 |
1.5.4 农药对昆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
1.6 唑虫酰胺及其靶标研究现状 |
1.6.1 唑虫酰胺的理化性质 |
1.6.2 唑虫酰胺的杀虫活性 |
1.6.3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供试虫源及饲养 |
2.3 室内毒力测定 |
2.4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2.5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 |
2.5.1 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测定 |
2.5.2 捕食能力的测定 |
2.5.2.1 蚕豆蚜的饲养 |
2.5.2.2 草蛉2龄幼虫捕食量的测定 |
2.5.2.3 草蛉2蛉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测定 |
2.5.2.4 草蛉2蛉幼虫捕食速率的测定 |
2.5.2.5 草蛉2蛉幼虫寻找效应的测定 |
2.6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
2.6.1 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2.6.2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
2.6.3 作用靶标酶MRCCⅠ及ATP含量的测定 |
2.7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 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
3.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 |
3.2.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
3.2.1.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化蛹率及蛹重的影响 |
3.2.1.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蛹期及蛹羽化率的影响 |
3.2.1.3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成活率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
3.2.1.4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成活率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1.5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繁殖力的影响 |
3.2.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捕食能力的影响 |
3.2.2.1 对草蛉捕食量的影响 |
3.2.2.2 对草蛉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
3.2.2.3 对草蛉捕食速率的影响 |
3.2.2.4 对草蛉寻找效应的影响 |
3.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
3.3.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ROS含量的影响 |
3.3.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3.2.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SOD活性的影响 |
3.3.2.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OD活性的影响 |
3.3.2.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T活性的影响 |
3.3.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MDA含量的影响 |
3.3.4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3.3.4.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r E活性的影响 |
3.3.4.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GST活性的影响 |
3.3.4.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作用靶标酶MRCC Ⅰ及ATP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
4.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 |
4.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防治金桔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供试作物 |
1.3 试验条件 |
1.4 试验设计 |
1.5 试验方法 |
1.6 药效计算方法 |
1.7 安全性数据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几种杀螨剂防治金桔红蜘蛛的效果 |
2.2 红蜘蛛状态观察 |
2.3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6)氟啶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在柑橘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加工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柑橘产业现状 |
1.1.1 柑橘资源概况 |
1.1.2 柑橘加工利用现状 |
1.2 柑橘害螨与施药情况 |
1.2.1 柑橘害螨 |
1.2.2 杀螨剂与使用情况 |
1.3 阿维菌素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1.3.1 阿维菌素的性质 |
1.3.2 阿维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和毒性 |
1.3.3 阿维菌素的应用现状 |
1.4 氟啶胺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
1.4.1 氟啶胺的性质 |
1.4.2 氟啶胺的生物学特性和毒性 |
1.4.3 氟啶胺的应用现状 |
1.5 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1 清洗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2 去皮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3 干制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4 榨汁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5 灭菌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5.6 发酵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1.6 加工因子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柑橘及其加工品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4 添加回收率试验与精密度测定 |
2.2.5 仪器分析条件 |
2.3 方法验证 |
2.3.1 方法的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2.3.2 准确度与精密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供试试剂与施药设备 |
3.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 田间试验与实际样品检测 |
3.2.1 供试作物与试验地概况 |
3.2.2 试验地气候特征 |
3.2.3 田间试验方案设计 |
3.2.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3.2.5 实际样品测定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阿维菌素在柑橘中的田间消解试验结果 |
3.3.2 氟啶胺在柑橘中的田间消解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柑橘汁加工过程中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残留情况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剂与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田间试验 |
4.2.1 供试试剂与施药设备 |
4.2.2 供试作物与试验地选择 |
4.2.3 田间试验设计 |
4.3 加工试验 |
4.3.1 加工方式选择 |
4.3.2 柑橘汁加工工艺流程与样品采集 |
4.3.3 样品预处理与保存 |
4.4 样品前处理与分析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柑橘原料果中的农药残留 |
4.5.2 清洗后柑橘全果和果肉中的农药残留 |
4.5.3 去皮后果肉中的农药残留 |
4.5.4 柑橘汁中的农药残留 |
4.5.5 柑橘皮渣中的农药残留 |
4.5.6 柑橘皮精油中的农药残留 |
4.5.7 加工因子研究结果分析 |
4.6 讨论 |
4.6.1 清洗对柑橘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2 去皮对柑橘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3 榨汁对柑橘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4 精滤对柑橘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5 杀菌对柑橘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6 浓缩对柑橘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4.6.7 精油提取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预测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7)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药残留 |
1.2 柑橘溃疡病 |
1.3 杀菌剂 |
1.3.1 杀菌剂作用机理 |
1.3.2 常用杀菌剂的检测方法 |
1.3.3 杀菌剂对农作物营养品质影响 |
1.4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研究进展 |
1.4.1 春雷霉素 |
1.4.2 噻霉酮 |
1.4.3 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6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3 前处理方法 |
2.1.4 仪器条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2.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3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2.2.4 准确度与精密度 |
2.2.5 方法对比 |
2.3 结论 |
第3章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储藏稳定性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方案 |
3.2.2 结果计算 |
3.3 储藏稳定性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试验药剂与施药设备 |
4.1.3 田间实验方案设计 |
4.1.4 样品采集与保存 |
4.1.5 样品处理与储藏 |
4.1.6 供试作物、气候条件及品种分布 |
4.1.7 实际样品检测 |
4.1.8 数据计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柑橘中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4.2.2 柑橘中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4.2.3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
4.3 小结 |
第5章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品质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仪器与试剂 |
5.1.2 试验药剂与施药设备 |
5.1.3 田间实验方案设计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外观品质测定 |
5.2.2 可溶性固形物(TSS)测定 |
5.2.3 抗坏血酸(Vc)含量测定 |
5.2.4 可滴定酸(TA)含量测定 |
5.2.5 还原糖含量测定 |
5.2.6 类黄酮含量测定 |
5.2.7 结果计算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外观品质测定结果 |
5.3.2 TSS、TA及固酸比测定结果 |
5.3.3 还原糖和Vc含量测定结果 |
5.3.4 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柑橘中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
6.1.2 春雷霉素和噻霉酮在柑橘基质中的储藏稳定性 |
6.1.3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残留消解和最终残留量研究 |
6.1.4 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对柑橘果实品质影响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8)化学农药混合矿物油乳剂对柠檬害螨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柠檬害螨的田间药效试验 |
1.2.2 供试药剂对柠檬的安全性评价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防治效果 |
2.1.1 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 |
2.1.2 六斑始叶螨的防治效果 |
2.1.3 柑橘锈壁虱的防治效果 |
2.2 供试药剂对柠檬的安全性 |
3 结论与讨论 |
(9)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亚致死效应及相关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等钳蠊螨概述 |
1.1.1 等钳蠊螨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
1.1.2 等钳蠊螨生物学特性 |
1.1.3 等钳蠊螨捕食特性 |
1.2 捕食螨的应用 |
1.3 农药亚致死效应 |
1.3.1 农药亚致死剂量对昆虫(螨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农药亚致死剂量对昆虫(螨类)生态学行为的影响 |
1.3.3 农药亚致死剂量对昆虫(螨类)抗药性和代谢解毒酶的影响 |
1.3.4 农药亚致死浓度的确定 |
1.4 溴虫腈和毒死蜱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 |
1.4.1 作用机理 |
1.4.2 应用现状 |
第2章 引言 |
技术路线 |
第3章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发育繁殖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2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0代的影响 |
3.2.3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1代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捕食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0代雌成螨捕食量的影响 |
4.2.2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0代雌成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参数的影响 |
4.2.3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1代雌成螨捕食量的影响 |
4.2.4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F1代雌成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参数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5章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螨GSTs的影响 |
5.2.2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MFOs的影响 |
5.2.3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CarE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6章 等钳蠊螨在溴虫腈和毒死蜱胁迫下解毒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GSTs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2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P450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3 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等钳蠊螨CarE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10)柑橘红蜘蛛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
1.1 天敌数量越来越少 |
1.2 防治难度大 |
1.3 药剂选用不当 |
1.4 防治方式方法不当 |
1.5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
2 对策建议 |
2.1 把握好几个关键时期 |
2.1.1 冬季清园 |
2.1.2 春梢期 |
2.1.3 秋梢转绿期 |
2.2 用好绿色防控举措 |
2.2.1 农业措施 |
2.2.2 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
2.2.3 以螨治螨 |
2.3 科学搭配化学药剂 |
2.4 改进药剂防治方法 |
2.4.1 提升喷药质量 |
2.4.2 添加助剂 |
2.4.3 勤换药剂配方 |
四、六种杀螨剂防治柑橘锈壁虱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唑螨腈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现状[J]. 赵奇奇,崔明波. 农药, 2021(08)
- [2]三氟乙基硫醚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张晨阳.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3]枳壳柑橘全爪螨种群生态学研究[D]. 潘登. 南昌大学, 2021
- [4]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D]. 李静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新型生物杀螨剂NBIF-001防治金桔红蜘蛛田间药效试验[J]. 朱镭,闵勇,邱一敏,周荣华,饶犇,陈伟,王开梅,杨靖钟,刘晓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2)
- [6]氟啶胺·阿维菌素悬浮剂在柑橘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加工因子研究[D]. 康霞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7]8%春雷·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柑橘中的残留消解及对品质的影响[D]. 安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8]化学农药混合矿物油乳剂对柠檬害螨的防治效果[J]. 杨建东,王自然,郭俊,郭莉娜,李进学,高俊燕. 农业科学研究, 2019(02)
- [9]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亚致死效应及相关基因的影响[D]. 王翠伦. 西南大学, 2019(01)
- [10]柑橘红蜘蛛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张勇军,王小平,吴全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