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一族的潮流赵小云

东方一族的潮流赵小云

一、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尹刚[1](2017)在《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COG Mura研究》文中研究说明COG(Chip On Glass)是将驱动芯片集成在液晶显示器基板上的工艺。Mura是液晶显示器工作时,像素矩阵表面显示出来的不完美。COG Mura指的是在液晶显示器中靠近驱动芯片附近出现的因局部区域的像素差异引起的视觉效果不均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液晶显示器中经常出现,在扭曲向列型(TN)液晶显示模式中现象较弱,在共面转换液晶显示模式(IPS)中COG Mura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为了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大规模量产所必须解决的工艺问题。本文从两种广视角显示模式——垂直取向模式(VA Mode)和共面驱动模式(IPS Mode)——入手,对两种显示模式的原理进行了简述,垂直取向模式是采用透明突起物,让液晶分子呈现多畴排列;共面转换模式是采用平面电极控制液晶水平旋转角度。通过对比两种广视角技术的优缺点明确本次课题的研究意义。其次对共面转换模式类型的液晶显示器的构成及其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找出影响COG Mura的关键工艺:框胶涂布工艺和驱动芯片压着工艺;同时也找出关键材料因子:玻璃基板厚度和膨胀系数、驱动芯片厚度和膨胀系数。通过工程实验验证各个相关因子与COG Mura的相互关系,分别给出了在设计阶段的材料选择方法,并重点分析阐述模组工艺中的热平衡方法。热平衡法的意义在于:当设计方案确定后,无法通过调整材料因子改善COG Mura时,可以通过热平衡方法找到最佳工艺参数,缩小材料膨胀量差异,减小胀缩量差异引起的液晶盒盒厚变化,从而降低COG Mura效果。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大量生产以及新产品的工艺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改善效果。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触摸屏一体化的液晶显示器件中的软性线路板压着制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同样从液晶盒玻璃膨胀系数和驱动芯片膨胀系数出发,结合液晶盒框胶宽度和压着制程中的温度参数,采用热平衡法的模拟公式提出适合生产实际的工艺参数。

张炀[2](2012)在《我国证券市场引入投资顾问营销制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增长、人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通投资者通过投资有价证券获得资产性收入的需求与日剧增,对于得到专业、合理并且价格合适的投资咨询服务的愿望变得迫切。另一方面,作为直接服务投资者的证券公司,也由于个别历史原因始终没有形成满足广大投资者需求的证券投资顾问(咨询)服务体系,这种需求与供给长期配置不当的局面随着2008年市场行情的波动陷入了“佣金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投资者与券商都是输家,无论是行业监管层还是市场参与者,对于建立证券投资顾问营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2011年年初《证券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的出台以及下半年《证券投资资金销售管理办法》中关于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的修订均表明了监管层对此的态度。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审视证券投资顾问体系:首先从职责范围、薪酬体系、从业资格、风险控制等方面对“证券投资顾问”的定义进行分析,界定了与传统证券经纪行业的区别与联系,回答“证券投资顾问”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然后对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投顾体系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出有利于我国建立同类制度的合理经验,解答了“理想的证券投顾体系是什么”的问题。全文重点集中在“怎样建立证券投资顾问体系”的问题,作者分别从“全权委托理财”、“第三方基金销售渠道”以及“投资者教育”、“客户信息挖掘”等方面提出个人见解。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了以“佣金率”为核心的信息模型,回答了“怎样的证券投顾体系是合理的”问题。

张斌[3](2007)在《民间股神 利益博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十年前港产赌片流行时,周润发的《赌神》、周星驰的《赌圣》、刘德华的《赌侠》并称赌片经典。赌场江湖出老千的伎俩一直被人所唾,但如今在中国股市上,市场利益炮制出来的“股神、股圣、股侠”大行其道,他们戴上包装面具,成为许多普通散户股民利益博弈的杀手。

张艳[4](2005)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文中提出证券市场效率和公平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充分和公开有着密切关系。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 ,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 ,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等。其中 ,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的串谋行为将对证券市场的公平造成极大的损害。

罗伟[5](2004)在《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证券投资理论发展的两条主线,投资学派和投机学派的理论分野主要在于是否承认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在发展投机学派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投资学派的成果,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因其对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也引进西方行为金融理论,并用于对中国股市现象的实证分析。而中国股市由于兼具新兴市场和转轨经济的双重特点,因此完全照搬西方理论进行分析有失偏颇。 有鉴于此,本文将行为金融理论与不对称理论、博弈理论等结合起来分析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偏差,以指导我国的股市监管和投资决策;并且突破了我国学者以前偏于实证研究的局限,系统研究了我国投资者在政策市下的过度投机和庄股市下的不对称博弈等特有行为偏差;同时借用了投资者的信息白箱、黑箱、灰箱三种模型,以独特的视角对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进行了透视。研究结论表明:一是我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偏差,其一方面表现为世界股市共有的行为偏差,另一方面为我国投资者在政策市和庄股市下特有的行为偏差;二是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是由于投资者的情感、认知、社会心理偏差等内在偏差和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等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产物;三是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研究为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

刘建和[6](2004)在《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文中研究表明以九十年代初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设立为标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股市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截止2002年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24家,总市值约为3.83万亿元,已经占据GDP相当大的比重(《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3)。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一次把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到政策性的角度。 而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必要关注国内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符合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一方面才能在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情况下最大可能地融资以支持实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才能真正实现股市的股权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保证股市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内投资者群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些投资者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即使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也往往表现出并不理性的一面。而培养理性的投资理念、形成正确的投资观,也必须从理论和实证上明了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正是如此,研究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非常迫切。虽然目前理论界对股市的定价机制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成果主要针对的是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的某一个方面,对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正是如此,本文试图从系统性、综合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以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为主要手段的方法,通过数量指标从中揭示出中国股市的股价形成机制。 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理论综述部分。笔者主要综合回顾了西方金融学在股票定价机制方面的经典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国内在这些理论和模型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实证成果进行了归纳,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为研究的切入点。一方面,从商品供求关系模型、宏观动态供需模型、具体的报价驱动供需分析,再到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和零和博弈情况下的供需分析,提出对于股票这样的虚拟资本形式,价格形成机制仍主要体现在信息、参与者和量价关系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分别从股市定位、发展状况、报价体系和股价波动等方面归纳中国股市的独特性,为下文的实证分析打好基础。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 第三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考察信息与股价的关系。这里的信息指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及微观的企业基本面信息。第四章主要考察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与股市行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一方面证实了股市行情对宏观经济和货币供应量等指标具有明确的反映;另一方面从因果关系方面说明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是股市行情变化的原因,而股市对宏观经济有影响,但作用尚不明显。目前股市对宏观经济影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还没有达到要求。第五章则通过进行数量模型推导,提出价值投资的关键以及个股定价的基础在于成长性,而不是重在现金分红。与传统的现金红利模型所不同,我们在理论上证明了个股投资价值与市盈率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当期净资产收益率及前一期的市盈率有关。因此,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向好发展有利于提高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的收益率水平。这一部分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基本面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第六章、第七章)研究国内股市的投资者行为。这里的投资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中小投资者的证券分析师,另一类则是代表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第六章通过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的研究,一方面发现证券分析师的荐股并非是从个股的基本面理性分析,而是主要根据个股的前期走势,结合证券分析师的羊群效应,说明分析师行为不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进行非正常收益率和非正常成交量的检验,发现证券分析师对市场成交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股价影响不大,说明证券分析师对股价形成影响能力有限。第七章则则主要利用风险调t整收益对基金进行业绩持续性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基金业绩持续能力不强。同时,结合TM模型和三因素模型的分析,发现基金整体很难取得超越大盘的表现,说明基金很难决定大盘的中长期运行趋势。这一部分的结果说明目前国内股市投资者行为并不理性,但这种非理性行为对股价的影响不大。 第五部分(第八章)从股价和成交量之间的关系揭示股价波动的特点。首先考察了时间效应对股价和成交量的影响,并在后续的实证过程中剔除这些时间因素的影响。其次,不仅对收益率和成交量进行GARCH模型检验,同时还把成交量区分成可预期部分和不可预期部分进行GARCH模型检验。结果发现可预期成交量对股价的影响在考虑方差时变性后显着性大大下降,但不可预期部分成交量则不仅对股价收益率存在线性影响能力,而且还存在非线性影响能力。但是总体来看,通过滤嘴法则的检验说明股价形成中最重要的并非是中短期波动,而是长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期趋势。 第六部分(第九章)对中国股市影响股价运行的其他一?

何希[7](2003)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探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问题。我国的私募基金以其灵活的投资和退出方式,较高的投资收益以及隐秘而富有成效的操作征服了许多投资者,高达7000亿左右的传说一度使市场感到其规模的震撼力,也引起了证券业界及市场的高度关注。但私募基金由于在我国的非公开性,一直被蒙着一层面纱,关于私募基金的确切规模、存在方式、运作风险等各方面均没有公开、准确、详细的分析资料,其投资运作更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国的各类监管机构、市场人士和政府有关部门也一再呼吁:作为证券市场监管的盲点,不应该继续将其排斥在市场管理外。对于私募基金在我国目前呈现的快速发展态势,我的基本观点是:应从宏观层面上积极鼓励,从微观层面上加强管理,本文围绕这一观点展开全文的讨论: 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私募基金的涵义、特点、类别,以及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四种基本存在形式;辨析了私募基金与委托资产管理、资金信托、乱集资等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海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状况,讨论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规模、发展阶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接下来分析了我国私募基金规范发展的意义以及规范管理的具体操作内容。 本文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及其管理问题,内容包括私募基金相关当事人以及规范运作的分析;私募基金5大投资战略分析,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分析以及私募基金投资运作管理策略的分析。 本文第四部分探讨私募基金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首先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认识了我国私募基金具有的风险;接下来讨论我国私募基金风险管理,内容包括国外私募基金风险管理的介绍,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我国私募基金的风险防范的对策措施 本文第五部分例举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全球性案例-—对冲基金,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研究。内容包括对冲基金的涵义、特征、类型;对冲手段、对冲技术与对冲策略的运用,对冲基金的投资运作管理等。

张艳[8](2003)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三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三,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尹晨[9](2003)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信息从最初的信息源出发,经过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和信息运用等环节后,最终将反映在证券价格之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递总过程中的各种非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证券信息往往不能在证券价格上得到有效反映,证券市场有效性降低。相对于市场机制,证券信息监管是克服或缓解信息不对称及市场无效性的较优选择。由于机构和个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及其背后的经济制度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政策性因素等诱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和信息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假陈述、盈利操作、购买审计、审计舞弊、虚假或不实信息传递、内幕交易等利用不对称信息优势谋取私利的违法违规行为,证券市场有效性大大降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开始动摇。加强信息监管势在必行。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和信息运用等领域的信息监管发展迅速,相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初成体系,监管执法力度也日趋加强,但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离投资者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加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可以从立法改进和执法改进两方面着手,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私法与公法并进、完善相关制度环境、执法必严、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执法合作以及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等。

朱斌,北夫[10](2000)在《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文中提出

二、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COG Mur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共面转换模式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共面转换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原理
    2.1 液晶显示器显示器原理
        2.1.1 被动矩阵型液晶显示器原理
        2.1.2 主动矩阵型液晶显示器原理
    2.2 垂直取向模式液晶显示器原理
    2.3 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基本原理
    2.4 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显示器生产工艺
        2.4.1 阵列工艺制程
        2.4.2 成盒工艺制程
        2.4.3 模组工艺制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COG Mura的分析
    3.1 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中COG Mura形成分析
    3.2 影响液晶盒厚度的关键工艺制程的分析
        3.2.1 框胶工艺制程
        3.2.2 驱动芯片固着制程
    3.3 引起COG Mura的关键材料研究
        3.3.1 液晶盒框胶研究
        3.3.2 液晶盒玻璃基板研究
        3.3.3 驱动芯片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G Mura的改善
    4.1 COG工艺中ACF材料选择
    4.2 COG制程的改善方法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我国证券市场引入投资顾问营销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文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理论依据——资本市场效率理论
    1.4 研究方法
2 证券投资顾问概述
    2.1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概念
        2.1.1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基本内涵
        2.1.2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特点
        2.2.1 高度专业性
        2.2.2 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2.2.3 敏锐的科技应用
    2.3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影响
        2.3.1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积极作用
        2.3.2 证券投资顾问制度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境外成熟市场投资顾问制度的比较研究
    3.1 投资分析与传统证券经纪业务的融合:美林证券理财顾问模式
        3.1.1 “理财顾问”模式概述与特点分析
        3.1.2 美林证券“理财顾问”服务流程
        3.1.3 美林证券“理财顾问”模式风险管理
    3.2 统一对外,全方位网上投资咨询平台:美国嘉信理财顾问模式
        3.2.1 “嘉信模式”概述与发展历程
        3.2.2 “嘉信模式”营运的主要特点
    3.3 其他投资顾问模式
        3.3.1 以独立运作为特点的英国投资顾问制概述、特点
        3.3.2 以电子金融超市为特点的 E*trade 模式概述、特点
    3.4 海外成熟市场投资顾问制度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3.4.1 重视职业道德与个人职业声誉
        3.4.2 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服务、管理环节
        3.4.3 服务产品品种繁多、定价灵活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顾问体系现存问题研究
    4.1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顾问体系中的问题与成因
        4.1.1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中的“倒挂现象”
        4.1.2 投资顾问从业“入门难”
        4.1.3 证券投资顾问体系缺乏社会公信力
    4.2 引入证券投资顾问营销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4.2.1 有利于转变券商的盈利模式,促进全行业良性竞争
        4.2.2 促进证券行业整体提高经营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4.2.3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4.2.4 促进证券业从业人员优化发展与提高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投资顾问营销制度的构想与建议
    5.1 尝试在投顾体系中建立全权委托理财制度
        5.1.1 建立全权委托理财的必要性
        5.1.2 开放全权委托理财的解决之道
    5.2 建立承担基金销售的独立第三方投资咨询机构
        5.2.1 我国基金代销机构格局与现状
        5.2.2 发展独立第三方投资咨询机构代销渠道的必要性
    5.3 通过 CRM 系统合理利用客户信息——基于实证分析角度
        5.3.1 CRM 系统的概述与应用
        5.3.2 证券投资顾问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5.3.3 证券投资顾问营销体系的效果
    5.4 完善符合投资顾问营销体系的参与者教育体系
        5.4.1 投资者教育继续深入开展
        5.4.2 证券投资顾问职业培训与再教育
        5.4.3 科学测评保证投资者教育工作效果
    5.5 金融行业其他从业人员制度借鉴
        5.5.1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的借鉴
        5.5.2 保险规划师制度的借鉴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3)民间股神 利益博彩(论文提纲范文)

“民间股神”炮制的游戏
民间炒股疯狂豪赌
中国股市有“巴菲特”吗
暴富梦想还是神话?

(4)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证券市场上串谋的信息特征
    1.证券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2.中介机构与新闻媒体信息加工行为
    3.证券市场上串谋的信息特征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
    (一) 已知串谋被发现概率的情况
    (二) 最优化监督水平 (P) 的讨论
    (三) 再论打击串谋行为
三、我国证券市场串谋的信息博弈行为产生的条件
四、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条件的改造
    (一) 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产权
    (二) 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三) 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8]
五、建立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博弈行为的系统监管机制
    (一) 中介机构功能定位的校正
        1.中介机构信息义务和行为
        (1) 证券公司在信息披露中的义务和作用
        (2) 其他中介机构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和作用
        2.中介机构信息监督的有效性及其改进
        (1)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及市场监督有效性的改进
        (2) 信用评级机构市场监管作用的改进
        (3) 投资分析师市场监管作用的改进
        (4) 律师市场监管作用的改进
        (5) 媒体的监督作用不容忽视媒体
    (二)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博弈行为监管的制度与措施
        1.证券发行与上市的信息监管制度的完善
        2.证券交易中的信息监管制度[9]
        3.证券交易中中介机构信息监管制度
        (1) 建立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制度
        (2) 建立中介机构信息生产与加工质量保障的声誉制度[10]
        (3) 建立咨询分析机构信息咨询评估正确率公示制度
        4.健全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法律制度[5]

(5)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行为偏差发端的内部根源
    2.1 情感心理偏差
        2.1.1 过度自信和保守主义
        2.1.2 厌恶心理偏差
        2.1.3 其他心理偏差
    2.2 认知心理偏差
        2.2.1 启发式偏差
        2.2.2 框定偏差
        2.2.3 风险认知偏差
    2.3 社会心理偏差
        2.3.1 认知的系统偏差
        2.3.2 信息串流
        2.3.3 羊群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为偏差产生的外部原因
    3.1 我国股市的制度缺陷与市场的弱有效性
        3.1.1 我国股市的制度缺陷
        3.1.2 市场的弱有效性
    3.2 市场弱有效性的症状之一:政策市
    3.3 市场弱有效性的症状之二:庄股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股市投资者的一般行为偏差
    4.1 噪声交易
        4.1.1 概念及相关模型
        4.1.2 噪声交易的具体表现形态
        4.1.3 我国股市的噪声交易行为分析
    4.2 过度反应
        4.2.1 概念及相关模型
        4.2.2 动量效应、反转效应和隔离效应
        4.2.3 我国股市的过度反应行为分析
    4.3 处置效应
        4.3.1 处置效应的形成机制分析
        4.3.2 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分析
    4.4 羊群行为
        4.4.1 羊群行为的形成机制分析
        4.4.2 我国股市的羊群行为分析
    4.5 其他偏差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股市投资者的特有行为偏差
    5.1 政策市下的过度投机行为
        5.1.1 对政策的过度反应行为
        5.1.2 对政策的严重依赖偏差
    5.2 庄股市下的非对称博弈行为
        5.2.1 不对称信息与庄家的博弈行为
        5.2.2 庄家的操纵行为与散户的追涨杀跌行为
        5.2.3 庄家的知情交易与散户的跟风行为
    5.3 板块轮涨与投资者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为偏差研究的启示
    6.1 行为偏差对我国股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6.2 行为偏差研究对我国股市监管的启示
        6.2.1 信息监管
        6.2.2 行为监管
    6.3 基于行为偏差的投资策略
        6.3.1 几种主要投资策略
        6.3.2 与投资策略相关的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1 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考察及在内地股市的应用
    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资产组合理论(MPT)
    1.2 有效市场假说(EMH)
    1.3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1.3.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和回顾
        1.3.2 中国股市CAPM的相关研究回顾
    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1.4.1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1.4.2 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体系
        1.4.3 中国股市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回顾
    1.5 ARCH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
        1.5.1 线性ARCH(p)模型
        1.5.2 线性GARCH(p,q)模型
        1.5.3 ARCH-M模型
        1.5.4 EGARCH(p,q)模型(Exponential GARCH)
        1.5.5 多元ARCH模型(Multivariate ARCH)
        1.5.6 ARCH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1.6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股票定价的解释
        1.6.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的发展
        1.6.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1.7 小结
2 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的供求因素分析
    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模型
    2.2 股票市场的宏观动态供需均衡
    2.3 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的供需分析
        2.3.1 指令驱动型供需分析
        2.3.2 做市商的买卖价差模型
    2.4 信息不对称的供需分析
    2.5 零和博弈下的供需分析
        2.5.1 股票交易的特点
        2.5.2 零和博弈的均衡分析
        2.5.3 零和博弈模型的数量推导
        2.5.4 零和博弈模型的结论分析
    2.6 小结
3 中国股市特征分析
    3.1 中国股市的定位和发展
        3.1.1 中国股市的定位
        3.1.2 中国股市的发展
    3.2 中国股市的交易体系
        3.2.1 中国股市的报价机制
        3.2.2 股价波动的初步特征
        3.2.3 参与的投资者层次
4 宏观经济、政策与股价波动
    4.1 股票市场的功能
    4.2 宏观经济与股市
    4.3 政策与股市波动
    4.4 中国股市、银行与宏观经济
        4.4.1 检验指标及数据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宏观经济指标与股指因果关系检验
        4.5.1 变量定义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上证指数收盘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5.4 上证指数最高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5.5 上证指数最低价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4.6 小结
5 会计信息与价值投资
    5.1 红利资本化模型
        5.1.1 红利资本化简化模型
        5.1.2 两阶段红利资本化模型
        5.1.3 三阶段红利资本化模型
        5.1.4 三阶段模型的简化形式--H模型
    5.2 经济附加值及自由现金流模型
        5.2.1 资本成本估算
        5.2.2 自由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率计算
        5.2.3 经济附加值的计算
    5.3 会计信息与中国股市
    5.4 会计信息与价值投资
        5.4.1 现金红利与投资期限
        5.4.2 成长性与投资价值
        5.4.3 中短期投资的考察
    5.5 小结
6 中国股市证券分析师行为考察
    6.1 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特点
    6.2 证券分析师的荐股效应研究回顾
    6.3 数据和研究方法
        6.3.1 检验对象的选择
        6.3.2 交易数据的选择
        6.3.3 研究方法
    6.4 分析师荐股的收益效应
        6.4.1 上升期检验结果
        6.4.2 下挫期检验结果
        6.4.3 盘整期检验结果
        6.4.4 总体检验结果
    6.5 分析师推荐对量价变动的影响
        6.5.1 分析师荐股的分阶段影响
        6.5.2 分析师集中度对个股量价的影响
        6.5.3 总体的非正常收益率和成交量检验
    6.6 市场时机选择检验和三因素绩效考察
    6.7 小结
7 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研究
    7.1 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现状
    7.2 对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及文献回顾
        7.2.1 研究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目的
        7.2.2 研究回顾
    7.3 数据和方法
    7.4 基金收益分析
    7.5 基金业绩持续性检验
        7.5.1 毛收益持续性分析
        7.5.2 风险调整收益持续性检验
        7.5.3 业绩波动性的考察
    7.6 市场时机选择能力检验
    7.7 小结
8 中国股市量价波动实证检验
    8.1 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
        8.1.1 方法与数据
        8.1.2 结果分析
    8.2 日期效应
        8.2.1 中国股市的日期效应
        8.2.2 周内效应的非正常收益率分析
    8.3 时间效应对量价波动的影响
        8.3.1 样本数据选择
        8.3.2 方法
        8.3.3 时间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8.4 中国股市的量价波动特征
    8.5 中国股市收益率波动实证
        8.5.1 数据处理及单位根检验
        8.5.2 收益率序列自相关检验
        8.5.3 收益率自回归ARCH检验
    8.6 收益率与成交量
        8.6.1 收益率与成交量的协整EG检验
        8.6.2 收益率与成交量线性关系的GARCH检验
        8.6.3 收益率与成交量非线性关系的GARCH检验
    8.7 小结
9 影响股价运行的制度性因素
    9.1 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9.1.1 公司治理体系比较
        9.1.2 保护投资者权益与公司治理
        9.1.3 国内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重点
    9.2 证券市场违规约束机制的数量分析
        9.2.1 违规约束机制的核心所在
        9.2.2 数量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9.2.3 结果分析
10 实证的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一览
致谢

(7)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1.1 私募基金的涵义、特点与类别
        1.1.1 私募基金的涵义
        1.1.2 私募基金的特点
        1.1.3 私募基金的类别
    1.2 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存在形式
    1.3 私募基金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3.1 私募基金与委托资产管理、资金信托的区别与联系
        1.3.2 私募基金与乱集资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部分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规范管理
    2.1 海外私募基金的发展状况
    2.2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状况
        2.2.1 “私募”蛋糕有多大
        2.2.2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阶段
        2.2.3 私募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我国私募基金的规范管理
        2.3.1 规范发展与规范管理的意义
        2.3.2 加强立法建设,强化规范管理
第三部分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及其管理
    3.1 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
        3.1.1 私募基金的当事人
        3.1.2 私募基金运作的规范
    3.2 私募基金的投资战略分析
        3.2.1 中性投资战略
        3.2.2 固定收入套利投资战略
        3.2.3 可转换套利投资战略
        3.2.4 兼并套利投资战略
        3.2.5 廉价证券投资战略
    3.3 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分析
        3.3.1 收益率的计算
        3.3.2 免税收益率与应税收益率的转换
    3.4 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管理
        3.4.1 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管理策略
第四部分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及风险管理
    4.1 我国私募基金具有的风险
        4.1.1 理论认识
        4.1.2 实证分析
    4.2 我国私募基金的风险管理
        4.2.1 国外私募基金风险管理
        4.2.2 私募基金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4.2.3 我国私募基金的风险防范策略
第五部分 私募基金的一个全球性案例:对冲基金
    5.1 对冲基金的认识
        5.1.1 对冲基金的涵义
        5.1.2 对冲基金的特征
        5.1.3 对冲基金的类型
    5.2 对冲基金的投资运作主体
        5.2.1 投资经理人
        5.2.2 投资人
    5.3 对冲基金的投资运作及管理
        5.3.1 对冲基金手段和技术
        5.3.2 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既有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论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0.5 可能的创新点
上篇 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博弈行为和过程
    第一章 证券市场的信息基础与证券信息的有效性
        1.1 证券市场有效性及其信息基础
        1.1.1 有效证券市场涵义及分类
        1.1.2 有效证券市场的信息基础
        1.2 证券产品、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1 普通产品、普通产品市场的特点与市场效率
        1.2.2 证券产品、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2.1 证券产品及其特性
        1.2.2.2 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1.2.2.3 证券产品及市场的特殊性对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
        1.2.3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3.1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1.2.3.2 中国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缺陷
        1.2.3.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问题
    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源中的博弈
        2.1 中国证券市场主体及其信息博弈的典型表现
        2.1.1 中国证券市场主体结构与信息通道
        2.1.2 中国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效用函数的初步分析
        2.1.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证券市场参与方博弈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
        2.1.4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过程几种典型表现
        2.2 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信息博弈
        2.2.1 股东之间搭便车现象的博弈
        2.2.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2.3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
        2.3.1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
        2.3.2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
        2.3.2.1 中国证券发行体制概况
        2.3.2.2 审批制时期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博弈
        2.3.2.3 核准制下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博弈现状
        2.4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
        2.4.1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
        2.4.2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中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
        2.5 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
        2.5.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博弈的产生
        2.5.1.1 上市公司隐瞒或伪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博弈动机
        2.5.1.2 上市公司隐瞒或伪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博弈条件
        2.5.2 上市公司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
        2.5.2.1 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2.5.2.2 信息提供方与审计方之间博弈
        2.5.2.3 信息提供方与监管方混合战略博弈
        2.5.2.4 信息提供方与投资者博弈
        2.5.2.5 对财务总监制和会计委派制的博弈分析与理性思考
        2.6 上市公司投资信息公布中的博弈
        2.7 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
        2.7.1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2.7.1.1 内幕信息存在的必然性
        2.7.1.2 内幕信息的基本性质
        2.7.2 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
        2.7.3 我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问题
        2.7.4 内幕交易行为的危害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博弈
        3.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
        3.1.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博弈
        3.1.1.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的图形分析
        3.1.1.2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博弈
        3.2 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
        3.2.1 证券市场上串谋的信息特征
        3.2.2 信息论中申农的信息传递模型防止串谋思路的借鉴
        3.2.3 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博弈机制设计的借鉴
        3.2.3.1 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博弈的介绍
        3.2.3.2 我国证券市场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实现状况分析
        3.3 证券交易中加工信息的博弈
        3.3.1 证券交易中信息欺诈博弈
        3.3.2 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加工博弈
        3.4 中介机构与新闻媒体信息加工行为
        3.4.1 中介机构信息加工行为
        3.4.2 股市“黑嘴”
        3.4.3 新闻媒体的信息行为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
        4.1 股市变动中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反馈博弈
        4.2 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与散户跟风中的信息博弈
        4.2.1 完全信息条件下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博弈与散户跟庄
        4.2.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进出货的博弈
        4.2.3 中国股票市场“庄家”操纵股价与中小投资者间的博弈分析
        4.3 政府部门政策调整与投资者政策反映之间的博弈
        4.4 证券交易中机构监管者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
    第五章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循环过程中的博弈
        5.1 噪音信息的自我强化机制与博弈
        5.1.1 噪音信息及噪声交易理论
        5.1.2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噪声的来源和分类
        5.1.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运行循环过程中噪音累积和噪声交易过度的描述
        5.2 证券泡沫形成和膨胀过程中的博弈
        5.2.1 证券市场泡沫的分类与生成机理
        5.2.2 我国证券市场泡沫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5.3 证券泡沫破裂的博弈结果
        5.3.1 复杂科学对证券市场信息虚拟特性与危机关系揭示的借鉴
        5.3.2 资本市场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5.3.3 股市泡沫破裂的影响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潜在危机
        5.3.3.1 历史上各国及地区股市泡沫崩溃的数据
        5.3.3.2 股市泡沫破裂过程的三个阶段
        5.3.3.3 股灾与危机
        5.3.3.4 我国股市泡沫破裂的影响和潜在危机
下篇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过程的调整与信息监管的完善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的改善
        6.1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行为扭曲产生的条件
        6.1.1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的扭曲行为
        6.1.2 信息博弈行为扭曲产生的条件
        6.2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的形成机制
        6.2.1 国有上市公司的“所有者缺位”
        6.2.2 国有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6.2.3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6.2.4 证券市场的体制性缺陷
        6.2.5 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
        6.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形成机制的改造
        6.3.1 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产权
        6.3.2 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6.3.3 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7.1 国外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争论与实践
        7.1.1 国外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争论
        7.1.2 各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演变的轨迹
        7.1.3 美、英、日、法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体系模式比较和借鉴
        7.1.4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性竞争规则”与“一体化规则”--证券市场国际化条件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一体化
        7.2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7.2.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7.2.2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架的改进
        7.2.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改进
        7.2.4 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的完善
        7.2.5 建立上市公司筹资结构信息披露制度
        7.2.6 建立上市公司资金运用合理性信息披露制度
        7.2.7 上市公司市场风险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7.2.8 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
        7.2.9 建立信息披露效果评价模型
    第八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的监管
        8.1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存在的缺陷
        8.1.1 监管目标的多元化
        8.1.2 多个监管主体之间的不协调以及监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不协调
        8.1.3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制度的缺陷
        8.2 健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的组织结构
        8.2.1 证券市场监管组织的完善及其功能定位的校正
        8.2.2 监管机构的再监管
        8.3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制度与措施
        8.3.1 证券发行与上市的信息监管制度的完善
        8.3.2 证券交易中的信息监管制度
        8.3.3 监管机构信息公开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
        8.3.4 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的基本措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行为
        8.4 健全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法律制度
        8.4.1 证券市场信息监管法律制度及其进一步完善
        8.4.2 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8.4.3 建立证券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仲裁制
    第九章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9.1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学思考
        9.2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9.3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9.3.1 美国完善独立审计经验的借鉴
        9.3.2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9)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证券信息监管概论
    第一节、 证券信息
    第二节、 证券信息监管
第二章、 证券信息监管的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和有效市场
    第二节、 市场解决理论
    第三节、 监管解决理论
    第四节、 信息监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信息披露及其监管的现实研究(上)-上市公司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第二节、 虚假陈述和盈利操纵的动机和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信息披露及其监管的现实研究(下)-市场中介机构
    第一节、 市场中介机构在信息披露中的职责及现状
    第二节、 会计师事务所在信息披露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购买审计和审计舞弊的动机和原因分析
    第四节、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五章、 信息传递及其监管的现实研究
    第一节、 媒体证券信息传递及其监管
    第二节、 网络证券信息传递及其监管
    第三节、 证券信息中介及其监管
第六章、 信息私用及其监管的现实研究
    第一节、 内幕交易与信息私用
    第二节、 我国内幕交易的现状及起因
    第三节、 我国内幕交易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七章、 信息运用及投资者教育的现实研究
    第一节、 个人投资者证券信息运用的偏差
    第二节、 投资者教育的必要性和必要途径
    第三节、 我国投资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八章、 关于信息监管立法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节、 私法与公法并进
    第三节、 完善相关制度环境
第九章、 关于信息监管执法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执法必严
    第二节、 切实提高执法能力
    第三节、 加强执法合作
    第四节、 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COG Mura研究[D]. 尹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2]我国证券市场引入投资顾问营销制度的研究[D]. 张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3)
  • [3]民间股神 利益博彩[J]. 张斌. 华人世界, 2007(07)
  • [4]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J]. 张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 [5]我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研究[D]. 罗伟. 中南大学, 2004(06)
  • [6]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信息、投资者行为和量价关系的实证[D]. 刘建和. 浙江大学, 2004(03)
  • [7]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D]. 何希. 四川大学, 2003(02)
  • [8]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02)
  • [9]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D]. 尹晨. 复旦大学, 2003(02)
  • [10]赵笑云,一个东方家庭的趋势[J]. 朱斌,北夫. 现代妇女, 2000(01)

标签:;  ;  ;  ;  ;  

东方一族的潮流赵小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