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系分泌作用及其诱导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孔艺桦[1](2021)在《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作为柑橘生产大国,每年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柑橘的食用方式中鲜食约占80%,柑橘加工约占10%~20%,柑橘加工后产生大量橘皮渣,其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时可用于制作动物饲料及生物燃料、生理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橘皮渣还田等,而橘皮渣还田时对于植株的化感作用还未见研究,因此,探究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能为橘皮实际还田提供依据。试验以一年生小叶香橙(Citrus junos Sieb.ex Tanaka)盆栽幼苗为试验植株,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F接种菌剂,橘皮材料采用伏令夏橙(C.sinensis Osbeck)新鲜果皮,橘皮浸提液设置4个不同浓度梯度(0g/L,10g/L,20g/L,40g/L),同时设计接种及不接种AMF两种情况,共设置8个处理(CK;J10;J20;J40;FM+CK;FM+J10;FM+J20;FM+J40),研究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AMF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抗氧化能力、根际土壤生态及AMF共生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能够很好地侵染柑橘幼苗,其侵染率均在40%以上,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AMF生长发育及共生效率有一定影响,在浓度为10g/L,20g/L,40g/L(FM+J10、FM+J20、FM+J40)时菌根侵染率分别为45.83%、54.42%、52.43%,较对照(FM+CK)分别增加12.94%、34.11%、29.2%,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含有一些AMF促生长物质及调节AMF共生效率的物质。2.对橘皮浸提液成分进行GC-MS分析后,其中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量的88.66%,推测橘皮浸提液中的萜类化合物可能是导致这种化感胁迫效应的化感物质。一定浓度的橘皮浸提液处理及接种AMF处理都能够有效促进柑橘幼苗地上部及根系发育、提升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及效率。橘皮浸提液对柑橘幼苗生长表现为浓度较低时(10g/L,20g/L)对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浓度较高时(40g/L)促进作用降低到与10g/L时一致,有轻微抑制作用,但仍高于对照,这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在浓度较高时影响柑橘幼苗生长,而接种AMF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化感效应。3.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对植物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时(10g/L,20g/L)SOD、CAT活性提升,高浓度时(40g/L)则表现为轻微抑制效果,POD活性则随浓度提高而提升。随橘皮浸提液浓度提高,Pro及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橘皮浸提液中可能存在一些化感物质,其对植物产生一定的化感胁迫效应,对植物细胞中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有一定程度影响,导致植物Pro及MDA累积,而AMF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化感胁迫效应。4.橘皮浸提液处理和接种AMF处理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水平,有效提升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抑制土壤真菌数量,提高土壤中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蛋白酶等土壤酶活性。橘皮浸提液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及根际微生态,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橘皮浸提液浓度过高时,对土壤酶活性及AMF功能有轻微的抑制作用。5.橘皮浸提液处理能够使柑橘磷转运蛋白基因Cs9g10540、Cs5g29860的表达有所上调,因此认为橘皮浸提液处理对AMF功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廉杰[2](2020)在《非甾体类消炎药在太湖中的赋存及其对芦苇生理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地表水环境中检出频率较高的一类药物残留物,虽然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浓度很低只有微量级别,但是因其有源源不断的输入源头,导致其会给水环境中非靶向水生生物带来潜在环境风险甚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影响人类健康。所以研究水环境中NSAIDs的赋存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NSAIDs对于水生动物的研究较多,对于水生植物的研究较少,而NSAIDs持续胁迫下,其对水生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生理和生长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此外,水生植物受到NSAIDs胁迫后,其在生命周期内的不同生长期,根系分泌物动态响应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首先调查太湖中NSAIDs的赋存浓度,分析NSAIDs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然后以我国淡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芦苇(Reed)为受试生物,以五种典型非甾体类消炎药即布洛芬(Ibuprofen)、酮洛芬(Ketoprofen)、双氯芬酸(Diclofenac)、萘普生(Naproxen)和吲哚美辛(Indomethacin)为胁迫对象,研究NSAIDs对整个生命周期芦苇根系分泌物组分的影响;最后同样以芦苇为受试生物,研究NSAIDs在不同生长期芦苇体内累积、不同生长期芦苇氧化应激反应及其生理生长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太湖北部、西部和东部水体的NSAIDs混合物赋存浓度较高,为75~90 ng·L-1,其中酮洛芬是NSAIDs复合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普遍占NSAIDs总浓度的80%以上;太湖水体中NSAIDs混合物在夏季(15.9~134.3 ng·L-1)和秋季(16.4~144.6 ng·L-1)的赋存浓度较高,而在春季(25.3~72.5 ng·L-1)和冬季(14.6~57.4 ng·L-1)的赋存浓度较低,其在太湖的分布分别与水体电导率和pH的相关性最大,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小;混合风险熵值模型(MRQ)评估结果发现全年共有9个断面处于NSAIDs混合物的高生态风险(MRQ>1),NSAIDs混合物的中高级别生态风险(MRQ>0.1)持续时间长,横跨春夏秋3个季节,其中秋季的生态风险最大。总体来看,太湖水体中NSAIDs混合物带来的污染不容忽视,尤其是秋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在NSAIDs胁迫下芦苇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变化显着,五个生长期实验组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的含量普遍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普遍降低10%以上;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单糖、脂肪酸、有机酸和氨基酸分别为7、4、10和15种,且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相对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阿拉伯糖、棕榈酸、硬脂酸、奎尼酸、丙二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丙酸、牛磺酸和鸟氨酸在NSAIDs胁迫下其分泌量显着增加,普遍增加15%~60%,表明这11种物质是芦苇积极响应NSAIDs胁迫的组分。3、NSAIDs在幼苗期和展叶期芦苇组织中的累积浓度较低,快速生长期后芦苇组织中NSAIDs的累积浓度显着增加,根部NSAIDs的累积浓度(>15 ng·g-1)普遍高于茎和叶的累积浓度(<10 ng·g-1);幼苗期开始,芦苇组织受到NSAIDs胁迫的影响,产生氧化应激现象,抗氧化系统启动,其中,酶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显着提高(10%~40%),对于缓解NSAIDs的毒害具有重要的作用;NSAIDs胁迫下,芦苇叶片中叶绿素a和b的量显着降低,分别降低20%~40%、30%~43%,且对光合指标也产生显着影响,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气水比显着降低,分别降低11.24%~24.04%、7.13%~12.62%、24.18%~42.06%和21.42%~26.41%,但NSAIDs的胁迫对于生长指标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这与芦苇自身的解毒机制有关,而SOD、POD和APX酶抗氧化系统调节下分泌特定的根系分泌物组分可能是重要的解毒途径之一。
梁文霞[3](2019)在《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人参和三七土壤微生物的分析及代谢调控研究》文中提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是国内外名贵中药材,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为了提高人参不定根中人参皂苷含量,分别进行人参不定根系的筛选,人参和三七土壤微生物和内生菌优势菌分析,以及三七的优势菌株球毛壳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调控的研究。首先根据人参外植体年限和人参不定根形态(主根与支根),分别建立了6种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从人参皂苷含量、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将人参不定根系与5年生栽培人参(5Y)进行比较,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R-5R(5年生人参诱导不定根支根)人参皂苷含量(23.03 mg/g)与5Y(31.88 mg/g)最接近,且与基因表达量相一致,从而筛选出AR-5R为人参不定根最优根系。以不同人参产地(抚松,靖宇,通化)和三七产地(阿三龙,回龙,示范园)的根际土壤和根部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样本中微生物的总DNA后分别在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1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回龙三七和抚松6年生人参的活性成分最高为重要依据,对其进行优势菌株预测。发现人参土壤优势细菌有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等16株,人参土壤优势真菌有Trichoderma spirale等15株,人参优势内生细菌有Delftia tsuruhatensis等30株,人参优势内生真菌有Clonostachys divergens等20株。三七土壤优势细菌有bacterium Ellin5102等18株,三七土壤优势真菌有Chaetomium globbosum等32株,三七内生细菌优势菌有Sphingobium fuliginis等19株,三七内生真菌优势菌有Microidium phyllanthi等10株。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从三七根部和土壤共得到细菌36株、真菌40株、鉴定出Chaetomium globosum等15株,其中C.globosum与ITS1预测的三七回龙的优势菌一致,被选为后续实验菌株。为提高人参皂苷含量,考察不同处理方式(灭菌菌体,孢子悬浮液,固定化孢子,固定化菌丝体)的C.globosum对人参不定根的影响。发现固定化孢子组明显增加皂苷含量,最优共培养条件是液固比10:1(mL/g),初始pH 6.5,时间24 h,总皂苷(56.29 mg/g)提高3.2倍。考察其诱导机制,发现诱导子可增加人参抗性反应中信号分子(Ca2+、NO和H202)积累、上调抗性基因(PAL和PR10)和人参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基因(GPS、FPS、SS、SE、DS、CYP716A47、CYP716A53 v2、UGT74AE2、UGT94Q2、UGTPg1和UGTPg100)的表达量。为确定C.globosum中的有效成分,对共培养发酵液进行GC-MS分析,发现在C.globosmu发酵液分析出6个特征代谢物,其中L-天冬氨酸可能起主要作用。通过最优菌株球毛壳菌与最优人参根系共同培养,明显提高不定根中人参皂苷含量,为工业化生产人参活性成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周翠[4](2018)在《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镉积累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植物修复效率往往受限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添加有机酸活化重金属以提升植物对重金属的抽提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秋华柳是柳属多年生木本植物,生物量大,自然分布广泛。已有对秋华柳镉(cadmium,Cd)耐性和积累特性的研究表明,秋华柳具备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但如何进一步提升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是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本研究以秋华柳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Cd浓度(0、2、5、10、20、40 mg·L-1 Cd2+)胁迫下秋华柳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从中筛选出可能利于提高秋华柳Cd修复效率的有机酸。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了外源有机酸的添加对秋华柳的生长潜力,植株Cd积累特征以及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其中,Cd浓度设置均为10 mg·kg-1,外源有机酸共三种:草酸、酒石酸和EDTA(作为阳性对照),每种酸设置两个浓度:5 mmol·kg-1,10 mmol·kg-1。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Cd浓度胁迫下,秋华柳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4种有机酸:草酸、酒石酸、琥珀酸和乙酸。其中,草酸是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含量随Cd处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5 mg·L-1 Cd2+处理组达到最大值。酒石酸、琥珀酸含量次之,而乙酸仅在20和40 mg·L-1 Cd2+两个高浓度Cd处理组下有检测到,且含量仅占已测总酸的0.4%-0.9%。(2)外源添加EDTA严重影响秋华柳的生长,植株株高、基茎及各器官生物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致使植株叶片干枯、卷曲,长势矮小。外源添加草酸、酒石酸未对秋华柳的生长造成影响,秋华柳可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通过提高叶绿素在光合色素中的比例,确保有充足的反应中心色素,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性。(3)外源添加低浓度EDTA可提升秋华柳根、茎中的Cd含量(分别高出Cd胁迫组116.07%、117.74%),但由于EDTA、EDTA-Cd络合物对秋华柳产生毒性效应,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降低植物的生物量。随外源添加浓度的增大,EDTA对秋华柳生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导致外源添加EDTA后,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不佳。外源添加草酸和酒石酸对植物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对秋华柳Cd积累特征的影响有所差异,外源添加低浓度酒石酸可显着提升秋华柳各器官的Cd含量及Cd积累量。外源草酸的添加对秋华柳的Cd积累特征无显着性影响。(4)外源有机酸的添加,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土壤中各处理组的残渣态Cd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EDTA和低浓度酒石酸对重金属Cd有较好的活化能力。而外源草酸的添加未能显着提高土壤中重金属Cd的生物有效性。综上所述,秋华柳具有较高的Cd耐受能力。不同Cd浓度胁迫下,秋华柳根系将分泌以草酸为主,酒石酸、琥珀酸和乙酸为辅的有机酸应对环境的改变。将Cd胁迫下秋华柳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酸(草酸和酒石酸)作为外源酸,进行Cd胁迫下秋华柳的生长、Cd积累特征的研究,并将人工合成螯合剂EDTA的添加结果与天然有机酸作对比。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低浓度EDTA可提升秋华柳根和茎中的Cd含量,对土壤中重金属Cd有较好的活化能力,但由于EDTA及EDTA-Cd络合物的毒性,EDTA的添加直接影响秋华柳的正常生长,降低植物的生物量,导致外源添加EDTA后秋华柳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不佳。外源添加草酸和酒石酸对植物生长无抑制作用,但对秋华柳Cd积累特征的影响存在差异,外源添加草酸未能显着提高土壤中重金属Cd的生物有效性,对秋华柳的Cd积累特征无显着性影响,但低浓度酒石酸的添加对重金属Cd有较好的活化能力,可显着提升秋华柳的Cd积累效率,为单独Cd胁迫组的2.06倍,是一种加快秋华柳修复Cd污染土壤的适宜方法。
李文政[5](2017)在《重金属Cd对两种景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八宝景天和三七景天为材料,在不同浓度重金属Cd胁迫下,采用实验验室水培的方法,对其生长指标、根系分泌物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镉对两种景天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景天植物的耐(抗)Cd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镉浓度升高,两种景天根、茎、叶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浓度越高,Cd对两种景天生物量的抑制作用越强,镉胁迫处理和对照处理无显着差异。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八宝景天、三七景天根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及根分叉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高浓度镉胁迫(200μmol/L)对八宝景天的根总长度、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及根分叉数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三七景天的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对于八宝景天来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根系分泌物草酸、酒石酸、延胡索酸及琥珀酸的浓度逐渐增大。其中,酒石酸和琥珀酸的浓度最高,其次是草酸和乙酸。延胡索酸的浓度最小,柠檬酸只有痕量或者未被检出。对于三七景天来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根系分泌物乙酸和延胡索酸浓度也逐渐增大。其中,乙酸和延胡索酸的浓度最高,其次是琥珀酸,而草酸、酒石酸及柠檬酸都未被检出。说明随着浓度的升高。镉促进有机酸的分泌,有机酸能起到保护植物体的作用。镉对不同品种景天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3.低浓度(50μmol/L)和中浓度(100μmol/L)Cd处理可以显着促进两种景天保护酶活性SOD、POD指标的增大。高浓度(200μmol/L)Cd处理显着抑制两种酶的活性。低、中及高浓度Cd处理均使两种景天MDA含量升高。低、中浓度Cd处理使脯氨酸浓度升高,高浓度Cd处理对脯氨酸起到抑制作用。4.八宝景天和三七景天有作为植物修复材料的潜质,可以在镉污染土壤中栽培应用。
陆茜[6](2016)在《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之一,在长期连作经营模式中,出现了林分蓄积生长量逐代下降、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活率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和地力衰退。随着林木根际化学作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的逐步揭示,林木根际的自毒作用逐渐成为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以徐州丰县大沙河林场内杨树为对象,从自毒作用角度探索人工杨树林在多代连栽过程中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连栽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扦插杨树水培的影响。研究表明: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假定每个细菌含有1个16S rRNA基因拷贝、每个真菌含有1个ITS rRNA基因拷贝),在Ⅰ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中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5×1065.59×106之间,平均值为4.18×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3.33×1039.73×103之间,平均值为6.79×103;在Ⅱ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3.37×1067.53×106之间,平均值为6.09×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5.36×1031.72×104之间,平均值为1.14×104;在Ⅲ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2×1074.57×107之间,平均值为3.52×107,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6.14×1031.82×104之间,平均值为1.19×104。这说明,随着杨树林连栽代际的增大,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群数量都显着增长,但两者的增长趋势不同步。根际细菌和真菌分别在Ⅲ代林阶段和Ⅰ代林阶段增长最显着。微生物数量增长的原因可能与连作后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大量吸收集聚在根际的自毒物质和硝态氮有关。2.采用DGGE图谱分析方法、DNA提取和PCR-DGGE分析方法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在细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种群相似度约为91%,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种群相似度约为46%,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相似度为52%;在真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86%,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52%,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相似度约为40%。这说明,在连作种植的条件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根际真菌和细菌的种群结构均在Ⅱ代林阶段改变最显着,其原因可能与根际分泌物以及自毒物质选择性的刺激或抑制土壤细菌和真菌有关。3.采用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随代际增大而变化最大的Ⅱ代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裸地土壤进行细菌群落种类的对比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门级别上,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Ⅱ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两者的细菌组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Ⅱ代林根际土壤的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比对照裸土分别提高了10.92%、7.38%、5.46%,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则下降了18.38%。4.采用HPLC检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异香草醛、苯甲酸、肉桂酸、香豆素8种存在于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酚酸。8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中存在累积规律,随着代数的增加,并非完全成线性增长,而是累积速率呈现下降趋势。8种酚酸对土壤酶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对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过氧化氢酶随着浓度增加活性增强,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酚酸浓度的影响并不深刻。酚酸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真菌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对细菌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5.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非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不显着。与纯水对照组84.5%的萌发率相比,无论是Ⅰ代林、Ⅱ代林还是Ⅲ代林,根际土壤组的莴苣种子萌发率均显着减少,萌发率最高不超过60%,尤其是Ⅲ代林的萌发率仅为48.7%,达到极显着抑制的水平(P<0.01)。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增大。其中Ⅱ代林和Ⅲ代林在0.1g/m L的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萌发率增长(萌发率高于对照)。而三个林代的抑制趋势略有不同:其中Ⅰ代林随着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的幅度最小,Ⅱ代林接近线性趋势,Ⅲ代林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抑制萌发率的幅度最大。0.2g/m L-0.5g/m L的浓度范围内,三个林代的抑制萌发率最接近。6.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水培扦插杨树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显着影响。随着代际增大,杨树的胚芽生长长度和根伸长长度均呈降低趋势,其中Ⅰ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没有显着差异;而Ⅱ代林和Ⅲ代林的差异性不受营养条件影响,Ⅲ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的胚芽生长和根伸长都均比Ⅱ代林显着降低。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胚芽生长长度、根伸长长度都随土壤浸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抑制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在最低浓度0.1g?m L-1时抑制率为负,即与对照相比,土壤浸提液对胚芽生长、根伸长长度都有促进作用。土壤溶液浓度为0.5g·m L-1时胚芽生长长度为4.88cm,与溶液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差异,与0.8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5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14.7%,与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0.8g·m L-1浓度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为0.8g·m L-1时根伸长长度为4.12cm,与溶液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差异,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8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39.2%,与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7.人工杨树林连栽30至40年即会产生自毒作用,引起连栽障碍,建议人工杨树林连栽30年后改变种植方式,实施间作或轮作等方式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减少连作障碍的发生。
张微微[7](2016)在《刈割对草原化荒漠区蛇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驼绒藜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牧草,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它能够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维持草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刈割会导致植物的再生生长,并且刺激植物根系碳水化合物的分泌。植物的地上部分受到伤害后,其地下土壤性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际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部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际土壤会受到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影响。实验通过研究刈割驼绒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刈割植物地上部分对其地下部分的影响机制,还可以为合理开发利用驼绒藜资源提供基础依据。通过连续两年对草原化荒漠区中自然生长的驼绒藜进行秋季刈割,取样测定驼绒藜根际、根区和棵间空白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根系分泌物组成并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刈割对驼绒藜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刈割提高了驼绒藜地下生物量,刈割后恢复生长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有机物质储存到驼绒藜根系中。(2)刈割提高了驼绒藜根区土壤的有机碳、有机质含量,但对根际土壤的影响不明显。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限制,驼绒藜群落各个区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变化很小。(3)刈割提高了驼绒藜根际与根区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以及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总量,但是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的影响不显着。(4)刈割增加了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种类组成,包括一些烯类、醇类、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刈割和对照组驼绒藜根系分泌物中均出现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物质,是该地区土壤放线菌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5)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现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都会受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陈绍莉[8](2015)在《茄子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香草醛和肉桂酸的作用机理及嫁接调节》文中研究表明茄子是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的一种大众性蔬菜,随着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连作障碍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病害严重,产量显着下降,已严重影响了茄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土传病害、营养失衡和化感自毒作用是导致连作障碍的原因,其中土传病害是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关系密切,茄子发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自毒作用,尤其是根系分泌物的自毒作用。从茄子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多种化感物质,其中香草醛和肉桂酸是含量较高的化感物质。研究已证实茄子根系分泌物的释放与积累是引发自毒作用、加重土传病害、导致土壤变化的根本原因。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具有双向性,既影响植物本身,又影响根际微生物,而且二者的变化都与连作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已成为连作障碍研究的关键。明确茄子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关系以及嫁接的缓解效应,为进一步完善嫁接增产机理、深入探讨连作障碍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针对茄子根系分泌物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化感物质肉桂酸和香草醛,开展嫁接调控机理研究,旨在弄清根系分泌物与连作障碍的关系,揭示嫁接在调控不良化感、促进有益化感方面的效果和作用,阐明嫁接对白毒化感物质胁迫下的缓解机理。从而为人们有效利用嫁接技术防止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提高我国茄子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用浸根通气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茄子根系分泌物中香草醛和肉桂酸含量及动态变化,明确了化感物质积累与作物生长及连作年限的关系。对西安绿茄、辽茄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不同连作年限的连作土壤中肉桂酸、香草醛含量进行检测,经过LSD法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出:茄子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连作土壤中普遍存在肉桂酸、香草醛,并且两种物质含量因茄子生育期、连作年限的差异,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茄子生长发育中后期、连作年限长,含量较高。随着茄子生育期的延长,肉桂酸、香草醛在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中含量增加,肉桂酸的含量低于香草醛,根系分泌物中肉桂酸含量是香草醛的1.04%-4.40%,根际土壤中肉桂酸的含量是香草醛的3.30%~25.00%;随着茄子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肉桂酸和香草醛含量增加,肉桂酸年平均积累0.101μg·g-1,香草醛为0.372μg·g-1,土壤中肉桂酸含量是香草醛的17.08%~27.09%。生育期越长、种植年限长,根系分泌物、土壤中肉桂酸和香草醛含量呈现出增加、累积的趋势。因此推断肉桂酸、香草醛从茄子根系分泌出来,能够进入根际土壤中,在土壤中介作用下经过迁移和转化等变化后,以一定数量滞留于土壤中,导致化感物质不同程度的累积。2.采用生物测定和田间模拟试验法,验证了肉桂酸和香草醛的化感作用(种内自毒、种间他感、微生物化感),揭示化感物质对不同受体对象(茄子自身、其它作物、黄萎病菌)的影响特点和规律,阐明化感作用与连作障碍形成的关系。种内自毒:肉桂酸和香草醛对茄子自身(西安绿茄和辽茄)具有化感作用表现为“低促高抑”作用,即种内自毒作用。肉桂酸(0~0.1mmol·L-1)、香草醛(0~0.5mmol·L-1)作用下,促进茄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增强植株生长和代谢活动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肉桂酸0.1~4mmol·L-1和香草醛0.5~4mmol·L-1),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降低生长代谢能力,白毒效应表现出显着。西安绿茄的受抑制程度强于辽茄,肉桂酸作用强度大于香草醛。种间化感:肉桂酸和香草醛对种间作物(赤茄、托鲁巴姆、番茄、辣椒)表现为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但存在一定差异。肉桂酸(0~0.5mmol·L-1)、香草醛(0~1mmol·L-1)作用下,赤茄、托鲁巴姆、番茄、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长发育与生理生化代谢受到促进;随着浓度的增加(肉桂酸0.5~4mmol·L-1和香草醛1~4mmol·L-1),以上指标受到抑制。肉桂酸和香草醛对种间作物化感作用强度分别为:赤茄>托鲁巴姆,辣椒>番茄。化感作用在种子发芽率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辣椒发芽率低于番茄50%。微生物化感:肉桂酸和香草醛对茄子黄萎病病原菌、番茄疫病病原菌和辣椒枯萎病病原菌表现为或抑制或促进化感作用。肉桂酸和香草醛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表现为“低抑高促”化感效应,对菌丝生长的或抑或促的影响规律不明显。肉桂酸(0-0.5mmol·L-1)和香草醛(0~0.1mmol·L-1)都抑制了孢子萌发;随浓度增大,肉桂酸(0.5-4mmol·L-1)时抑制孢子萌发作用逐渐减弱,香草醛(0.1~4 mmol·L-1)甚至表现出促进孢子萌发作用。肉桂酸(0~0.1 mmol·L-1)对菌丝表现出微弱的促进作用,肉桂酸(0.5-4mmol·L-1)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而香草醛除浓度为0.1mmol·L-1时对菌丝略有抑制作用,其余浓度与0mmol·L-1处理差异不大。香草醛和肉桂酸对茄子、同科不同种的作物(野茄子、番茄、辣椒)以及微生物(茄子黄萎菌等)都能发生化感作用,表现为自毒作用、种问化感和微生物化感作用,体现了肉桂酸和香草醛化感作用的综合性、多向性、多重性。肉桂酸和香草醛普遍存在于茄子根系分泌物、根际土壤和连作土壤中,与茄子、其它作物(野茄子、番茄、辣椒)以及微生物(黄萎菌等)构成了复杂的化感联系。虽然发生化感作用的受体、途径、强度、浓度范围等方面不同,但对化感作用规律表现出普遍的一致性即“低促高抑”,即化感物质达到一定高浓度水平时,对茄子和种间作物(野茄子、番茄、辣椒)产生或大或小的抑制,对微生物(黄萎菌)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正与连作障碍现象即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严重相符合。肉桂酸和香草醛对植物本身(茄子)、其它植物(野茄子、番茄、辣椒)、微生物(茄子黄萎菌)发生白毒作用、种间化感、微生物化感效应,与茄子连作障碍产生、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采用化感物质模拟和田间盆栽试验法,研究嫁接对香草醛和肉桂酸分泌量及化感作用的调节。嫁接减少了茄子根系分泌肉桂酸和香草醛数量,尤其显着减少香草醛的分泌;嫁接降低两种物质在茄子根际土壤中的积累,生育中后期减少表现最为显着。嫁接缓解了肉桂酸及香草醛的胁迫.尤其对肉桂酸胁迫表现出显着的缓解能力。在肉桂酸及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子的生长(株高、茎粗)及生理代谢(叶绿素、光合作用、根系电导率、MDA、SOD酶活性、P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N、P、K吸收水平)都保持了较强的优势。4.验证了嫁接使茄子抵御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揭示了嫁接诱导抗氧化保护系统、膜系统稳定性以及根际微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的根系生长发育(鲜重、干重和根系活力)、叶片元素(N、P、K)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能力都高于自根茄,嫁接茄的O2-产生速率、H20:和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自根茄。由此推断,嫁接诱导了茄子抵御化感物质胁迫,使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代谢活动的优势得到保持或加强。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的根系渗透调节系统、抗氧化保护酶系统、根系膜系统稳定性强于自根茄。嫁接茄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自根茄。嫁接激活了茄子体内SOD和GPX、APX、DHAR、GR的活性,表明它们在减少化感物质毒害引起的活性氧积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嫁接茄的CAT活性明显下降,POD活性下降或差异不显着,表明CAT、POD可能不是化感物质胁迫下嫁接茄清除H202的关键酶。在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质膜的P-H+-ATPase、P-Ca2+-ATPase和液泡膜的V-H+-ATPase, V-Ca2+-ATPase、V-H+-PPase普遍高于白根茄,P-Ca2+-ATPase、V-Ca2+-ATPase对肉桂酸和香草醛的反应更敏感一些。在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的质膜氧化还原系统NADH和NADPH的氧化速率、Fe (CN) 63+和EDTA-Fe3+还原速率均高于自根茄。由此看出,茄子嫁接诱导了质膜P-H+-ATPase、P-Ca2+-ATPase和液泡膜的V-H+-ATPase, V-Ca2+-ATPase、V-H+-PPase活性的提高,并且诱导了质膜氧化还原系统活性的增强,进而保护茄子的质膜生理功能,免受或者适应肉桂酸、香草醛的化感胁迫。在肉桂酸、香草醛胁迫下,嫁接茄的细菌、放线菌根际效应增强,真菌的根际效应减弱;根际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根际效应增强,表现出正向根效应。说明通过嫁接增加了有益菌即细菌、放线菌的根际效应,抑制了真菌的根际效应,使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方向转化,增强了土壤酶的根际效应。嫁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给土壤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土壤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连作障碍的发生。
聂磊,官晓东,钟秋凤[9](2014)在《铅胁迫对景天属和花生属植物生理特性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水培条件下,用1000mg/L铅(Pb)处理景天属(Sedum)的野生种植物紫叶景天(Sedum telephium)和栽培种植物佛甲草(Sedum lineare),花生属(Arachis)的野生种植物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和栽培种植物花生(Arachis hypogaea)后发现,景天属植物佛甲草和花生属植物蔓花生、花生等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都明显升高,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不同程度降低,生物量积累明显下降;来自非洲草原的紫叶景天基本上不受Pb胁迫的影响。Pb处理下景天属和花生属植物根系分泌的总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在Pb胁迫下,花生属植物的有机酸分泌强度要明显高于景天属植物,野生种类的分泌强度要明显超过栽培种类。景天属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种类为草酸、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花生属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种类为柠檬酸、草酸和琥珀酸。
张欢欢[10](2014)在《玉米根系微环境改变与根离子吸收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在研究玉米的根,特别是根系的生理功能时,为了得到无损伤的根系,以及在研究盐胁迫和渗透胁迫时,为了准确控制根系所处的实际化学物理环境,往往都需要用水培的方法培养玉米进行研究。然而我们的实验表明,直接用Hoagland和Long Ashton这两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植物水培营养液,叶片在水培一周后就开始出现黄色条带,继续培养甚至出现整片叶片枯死现象,无法得到健康的玉米水培苗。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在土壤和水培条件下玉米根际微环境的差异,以及玉米根系分泌物的作用,通过改变营养液的pH和镁离子浓度,找到玉米根际微环境变化与根离子吸收的关系。实验表明,玉米在含有混合显色剂的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生长时,玉米幼苗的根系分泌物能够使根际周边含有混合显色剂的琼脂培养基从碱性的蓝绿色变成酸性的桔黄色,这表明玉米根系在生长时能够分泌酸性物质并改变根际微环境的pH。通过模拟根际微环境,调节水培营养液pH的实验结果表明,随营养液pH值下降,玉米的根茎长和干鲜重、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长指标值都持续升高,在pH=4时达到最大值。当溶液pH=3时,玉米的生长生理指标值开始下降,当溶液pH=2时幼苗出现严重的酸中毒现象,生长停止。单独增加镁离子的实验表明,在不改变其它组分配比,当Hoagaland溶液中的硫酸镁浓度从2mmol/L增加到16mmol/L时,也能得到生长正常的植株,并且当营养液中的硫酸镁浓度增加到32mmol/L时,植株仍然健康。在溶液中硫酸镁浓度是8mmol/L时,玉米的根长达到最大值,株高、干鲜重都是在溶液中硫酸镁的浓度是16mmol/L时达到最大值。强化培养液镁离子含量并同时改变溶液pH的双因子实验显示,在pH4.5的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8mmol/L时(pH4.5+Mg8),玉米的根长最长。在pH4和硫酸镁浓度是32mmol/L时(pH4+Mg32),玉米的株高最高,干鲜重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组之间的玉米叶绿素含量也有显着性差异,在pH4硫酸镁的浓度是16mmol/L和32mmol/L(pH4+Mg16/Mg32)的处理条件下,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到达最大值。尽管这样,由于考虑到玉米的长时间生长和离子吸收平衡,我们推荐用Hoagland营养液进行玉米水培时,最好使用pH4+8mmol/L MgSO4的组合改良Hoagland溶液。本研究初步证明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环境对植物生长和营养吸收的作用,证明了玉米根系需要一个至少是局部酸性的环境,并且找到用于玉米水培的Hoagland溶液的改进方法和配方。研究还证明了无论大幅度增加培养液的酸度,或是大幅度增加培养液中镁离子的浓度,或者同时大幅度增加培养液的酸度和镁离子的浓度,都能够大大改善用普通的Hoagland溶液培养玉米苗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原因究竟是两者或两者同时以相似的方式改变了根系的吸收特性或选择性吸收特性,还是改变了根系向地上部分输送的调节物质或调节信号,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根系分泌作用及其诱导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系分泌作用及其诱导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及柑橘皮渣研究现状 |
1.2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2 化感物质的种类及作用途径 |
1.2.3 植物化感抑制作用 |
1.2.4 植物化感促进作用 |
1.3 丛枝菌根真菌 |
1.3.1 概述 |
1.3.2 AMF与植物生长发育 |
1.3.3 AMF与植物生理抗性 |
1.3.4 AMF与植物磷吸收机制 |
1.3.5 AMF共生效率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3.1.1 试验植株及皮渣 |
3.1.2 供试菌种 |
3.1.3 试验基质和容器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处理 |
3.2.2 接种处理 |
3.3 试验方法 |
3.3.1 橘皮渣成分鉴定 |
3.3.2 柑橘幼苗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
3.3.3 柑橘幼苗根系指标测定 |
3.3.4 柑橘幼苗光合特征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分析 |
3.5.1 橘皮GC-MS成分分析 |
3.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系发育和AMF侵染率的影响 |
3.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面积大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6 讨论 |
第4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方法 |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4.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4.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4.3.4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
4.3.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SOD酶活性的影响 |
4.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OD酶活性的影响 |
4.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CAT酶活性的影响 |
4.5.4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Pro含量的影响 |
4.5.5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4.6 讨论 |
第5章 不同接种情况下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方法 |
5.3.1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
5.3.2 柑橘幼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5.3.3 柑橘幼苗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5.2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5.3 不同处理条件对柑橘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6 讨论 |
第6章 不同浓度橘皮浸提液处理对柑橘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设计 |
6.3 试验方法 |
6.3.1 柑橘幼苗叶片及根系总RNA的提取 |
6.3.2 总RNA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
6.3.3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6.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6.3.5 荧光定量PCR |
6.4 数据处理 |
6.5 结果与分析 |
6.5.1 总RNA电泳检测 |
6.5.2 不同处理对柑橘幼苗根系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6.6 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附图 |
致谢 |
(2)非甾体类消炎药在太湖中的赋存及其对芦苇生理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水环境中NSAIDs的种类及赋存 |
1.1.2 水环境中NSAIDs的环境风险 |
1.1.3 水环境中NSAIDs的去除 |
1.2 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
1.2.1 根系分泌物简介 |
1.2.2 根系分泌物功能 |
1.2.3 非生物胁迫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
1.2.4 植物的药物胁迫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太湖水体中NSAIDs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生态风险评价 |
2.1 实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及现场监测 |
2.1.2 样品预处理 |
2.1.3 HPLC-MS/MS分析 |
2.1.4 质量保证与控制 |
2.1.5 风险评价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NSAIDs在太湖北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 |
2.2.2 NSAIDs在太湖西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 |
2.2.3 NSAIDs在太湖中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 |
2.2.4 NSAIDs在太湖南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 |
2.2.5 NSAIDs在太湖东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 |
2.2.6 NSAIDs在太湖水体中的时空赋存特点 |
2.2.7 NSAIDs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2.3 讨论 |
2.3.1 NSAIDs在太湖水体中的时空分布规律 |
2.3.2 NSAIDs混合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芦苇根系分泌物对NSAIDs胁迫的响应 |
3.1 实验方法 |
3.1.1 供试芦苇的培养 |
3.1.2 根系分泌物收集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生长期根系分泌物中糖、脂肪酸、有机酸和氨基酸定性分析 |
3.2.2 不同生长期根系分泌物中糖、脂肪酸、有机酸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芦苇体内NSAIDs的累积、氧化应激及生长和生理响应 |
4.1 实验方法 |
4.1.1 芦苇体内NSAIDs富集量检测 |
4.1.2 氧化应激反应及现象分析 |
4.1.3 生长生理指标测定 |
4.1.4 质量控制与保障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生长期芦苇组织中NSAIDs的累积 |
4.2.2 不同生长期芦苇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 |
4.2.3 不同生长期芦苇生理和生长指标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人参和三七土壤微生物的分析及代谢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药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1.1.1 促进药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
1.1.2 促进药用植物生长 |
1.1.3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
1.2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
1.2.1 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
1.2.2 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活性成分 |
1.2.3 转化合成活性成分 |
1.3 人参和三七微生物研究进展 |
1.3.1 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 |
1.3.2 人参内生菌 |
1.3.3 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 |
1.3.4 三七内生菌 |
1.3.5 人参和三七微生物比较 |
1.4 人参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4.1 人参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
1.4.2 人参悬浮细胞培养研究 |
1.4.3 人参体细胞胚培养研究 |
1.4.4 人参毛状根培养研究 |
1.4.5 人参不定根培养研究 |
1.4.6 人参属根系的评价 |
1.5 立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人参样品 |
2.1.2 人参土壤和根部样品的收集 |
2.1.3 三七土壤和根部样品的收集 |
2.1.4 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
2.3.2 土壤和根部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3 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区域测序 |
2.3.4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5 微生物分离、纯化和鉴定 |
2.3.6 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丝体对人参不定根中生物量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2.3.7 C. globosum孢子悬浮液对人参不定根生物量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2.3.8 固定化C. globosum的制备 |
2.3.9 固定化C. globosum与人参不定根共同培养的作用评价 |
2.3.10 GC-MS检测 |
2.4 分析方法 |
2.4.1 鲜重干重增值倍数的测定 |
2.4.2 人参中人参皂苷的种类的分析及含量测定 |
2.4.3 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4 信号分子的测定 |
2.4.5 抗性基因及功能基因的表达 |
2.4.6 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测定 |
2.4.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人参不定根系的评价 |
3.1.1 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
3.1.2 人参不定根系与栽培人参根中皂苷成分分析 |
3.1.3 人参不定根系与栽培人参根中人参皂苷含量 |
3.1.4 人参不定根系与栽培人参主成分分析 |
3.1.5 人参不定根系与栽培人参中功能基因表达 |
3.1.6 人参单体皂苷与功能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3.1.7 人参不定根系与栽培人参总抗氧化活性(FRAP法)的比较 |
3.1.8 小结 |
3.2 人参、三七土壤微生物及内生菌群落多样性 |
3.2.1 不同产地人参、三七根中皂苷含量 |
3.2.2 不同产地人参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3 不同产地人参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4 不同产地人参内生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5 不同产地人参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6 不同产地三七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7 不同产地三七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8 不同产地三七内生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9 不同产地三七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 |
3.2.10 人参和三七微生物的汇总 |
3.2.11 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
3.2.12 小结 |
3.3 优势菌C. globosum对人参不定根的代谢调控研究 |
3.3.1 C. globosum菌丝体对人参不定根生物量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3.3.2 C. globosum孢子浓度对人参不定根生物量和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
3.3.3 固定化C. globosum与人参不定根共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
3.3.4 固定化C. globosum与人参不定根共培养体系的条件优化 |
3.3.5 固定化C. globosum对人参不定根中信号分子含量的影响 |
3.3.6 固定化C. globosum对人参不定根中抗性基因含量的影响 |
3.3.7 固定化C. globosum对人参不定根中功能基因含量的影响 |
3.3.8 共培养发酵液代谢物分析 |
3.3.9 特征代谢物对人参不定根皂苷含量的影响 |
3.3.10 小结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附录 |
(4)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镉积累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根系分泌物概述 |
1.2.2 逆境对根系分泌物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
1.2.3 有机酸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
1.2.4 外源有机酸对重金属吸收、转运及毒性的影响 |
1.2.5 秋华柳对重金属的修复潜力研究 |
1.3 研究材料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镉胁迫对秋华柳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试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Cd浓度胁迫对秋华柳根系形态的影响 |
2.2.2 不同Cd浓度胁迫下秋华柳根部Cd含量 |
2.2.3 不同Cd浓度胁迫下秋华柳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 |
2.3 讨论 |
第3章 外源有机酸对镉胁迫下秋华柳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植物生长的测试 |
3.1.4 光合指标的测试 |
3.1.5 叶绿素含量的测试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
3.2.2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3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光合色素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镉积累特征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植株各部分Cd含量的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植株各部分Cd含量的影响 |
4.2.2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植株各部分Cd积累量的影响 |
4.2.3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 |
4.2.4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Cd转移系数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5章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镉污染土壤修复潜力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土壤中总Cd含量的测定 |
5.1.4 土壤中Cd形态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Cd污染土壤中总Cd含量的影响 |
5.2.2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Cd污染土壤中各形态Cd含量的影响 |
5.2.3 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Cd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系数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重金属Cd对两种景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土壤镉污染现状 |
1.2 镉的危害 |
1.3 镉污染的来源 |
1.4 土壤镉污染的治理方法 |
1.4.1 物理方法 |
1.4.2 淋滤法 |
1.4.3 化学治理方法 |
1.4.4 生物修复的方法 |
1.5 植物修复的研究 |
1.6 超积累植物的研究进展 |
1.6.1 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及特征 |
1.6.2 超积累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种质资源 |
1.6.3 超积累植物的作用机制 |
1.7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 |
1.7.1 根系分泌物的组成与分类 |
1.7.2 有机酸的含义 |
1.7.3 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组成成分以及分类 |
1.7.4 镉胁迫下有机酸的变化 |
1.8 景天属植物研究进展 |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3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1 生物量的测定 |
2.3.2 植株根系指标的测定 |
2.4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
2.4.1 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 |
2.5 抗氧化物质及保护酶指标的测定 |
2.5.1 SOD酶活性的测定 |
2.5.2 POD酶活性的测定 |
2.5.3 MDA含量的测定 |
2.5.4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
2.6 试验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外部形态的影响 |
3.2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1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生物量的影响 |
3.2.2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茎生物量的影响 |
3.2.3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叶片生物量的影响 |
3.2.4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总长度的影响 |
3.2.5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表面积的影响 |
3.2.6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
3.2.7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体积的影响 |
3.2.8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尖数的影响 |
3.2.9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分叉数的影响 |
3.3 不同镉胁迫处理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 |
3.4.1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 |
3.4.2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 |
3.4.3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3.4.4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叶片脯氨酸浓度的影响 |
4 分析和讨论 |
4.1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4.3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抗氧化物质以及保护酶的影响 |
5 结论 |
5.1 镉胁迫处理对两种景天生长指标的影响 |
5.2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5.3 镉胁迫对两种景天抗氧化物质和保护酶系统指标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进展概述 |
1.2.1 植物连栽障碍问题 |
1.2.2 植物化感作用问题 |
1.2.3 植物土壤根际效应问题 |
1.2.4 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自毒作用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设计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
3.1.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长期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2.2 长期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 |
4.2.1 对脲酶活性的影响 |
4.2.2 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2.4 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2.5 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演变的影响 |
5.1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对照林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
5.2.2 Ⅰ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
5.2.3 Ⅱ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
5.2.4 Ⅲ代林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分析结果 |
5.2.5 长期连栽杨树的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演变分析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讨论 |
5.3.2 结论 |
第六章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6.1 方法 |
6.1.1 土壤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6.1.2 土壤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
6.1.3 DGGE图谱分析 |
6.1.4 克隆文库构建 |
6.1.5 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6.1.6 基因序列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 |
6.2 结果 |
6.2.1 长期连载对杨树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6.2.2 长期连栽对杨树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组成演变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不同代际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
6.3.2 杨树根际土壤细菌的种群成分变化及其原因探讨 |
6.4 结论 |
第七章 连栽杨树土壤中自毒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自毒效应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样地的设置和土壤样品的采样 |
7.1.2 材料与仪器 |
7.1.3 土壤样品中自毒物质的定量分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
7.1.4 数据处理 |
7.2 结果 |
7.2.1 土壤中自毒物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
7.2.2 混合酚酸作用下杨树幼苗胚根生长的变化 |
7.2.3 混合酚酸作用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7.2.4 混合酚酸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7.3 讨论 |
第八章 长期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自毒效应的研究验证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莴苣种子萌发生物测定试验方法 |
8.1.2 扦插杨树水培试验方法 |
8.1.3 数据分析方法 |
8.2 结果 |
8.2.1 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对莴苣种子萌发的抑制自毒作用 |
8.2.2 连栽杨树林根际土壤自毒作用抑制扦插杨树生长 |
8.3 讨论与结论 |
8.3.1 讨论 |
8.3.2 结论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创新点 |
9.2.1 揭示了根际土壤自毒作用对微生物种群数量与群落结构变化影响 |
9.2.2 证实了连栽障碍主要是由自毒作用而非土壤营养匮乏引起 |
9.2.3 探讨了杨树连栽及土地利用的临界年限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刈割对草原化荒漠区蛇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进展 |
1.2.1 关于驼绒藜的研究现状 |
1.2.2 刈割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3 根际微生态环境的研究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貌特征 |
2.1.4 土壤与植被特征 |
2.2 实验设计 |
2.2.1 样地设置 |
2.2.2 实验处理 |
2.2.3 样品采集 |
2.2.3.1 植物样品采集 |
2.2.3.2 土壤样品采集 |
2.2.4 样品测定 |
2.2.4.1 生物量的测量 |
2.2.4.2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2.2.4.3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测定 |
2.2.4.4 根系分泌物种类组成的鉴定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刈割对驼绒藜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3.2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化学性质 |
3.2.1 土壤有机碳含量 |
3.2.2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2.3 土壤全氮含量 |
3.2.4 土壤铵氮、硝氮含量 |
3.2.5 土壤全磷含量 |
3.3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
3.3.1 土壤细菌数量 |
3.3.2 土壤真菌数量 |
3.3.3 土壤放线菌数量 |
3.3.4 土壤微生物总量 |
3.3.5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
3.4 刈割后驼绒藜群落的土壤酶活性 |
3.5 刈割后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种类组成变化 |
3.5.1 刈割组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 |
3.5.2 对照组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 |
3.5.3 刈割对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
3.6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刈割对驼绒藜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4.2 刈割对驼绒藜群落土壤性质的影响 |
4.2.1 土壤化学性质 |
4.2.2 土壤微生物 |
4.2.3 土壤酶活性 |
4.3 刈割对驼绒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本研究获得以下项目资助 |
(8)茄子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香草醛和肉桂酸的作用机理及嫁接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自毒作用与自毒物质 |
1.1.2 同一物质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
1.1.3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化感作用 |
1.1.4 微生物化感作用 |
1.1.5 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 |
1.2 茄果类嫁接研究 |
1.3 胁迫对抗氧化和质膜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思路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茄子根系分泌物和土壤中香草醛和肉桂酸的含量与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茄子根系分泌物中肉桂酸和香草醛的含量与变化 |
2.2.2 茄子根际土壤中香草醛和肉桂酸的含量与变化 |
2.2.3 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香草醛和肉桂酸的含量与变化 |
2.3 讨论 |
2.3.1 茄子根系分泌物中香草醛和肉桂酸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 |
2.3.2 化感物质积累与作物生长及连作年限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外源香草醛和肉桂酸化感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内和种间化感作用 |
3.1.2 对微生物化感作用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种内自毒作用 |
3.2.2 种间化感作用 |
3.2.3 对微生物化感作用 |
3.3 讨论 |
3.3.1 香草醛和肉桂酸的种内化感作用 |
3.3.2 香草醛和肉桂酸的种间化感作用 |
3.3.3 香草醛和肉桂酸对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
3.4 小结 |
3.4.1 种内化感作用 |
3.4.2 种间化感作用 |
3.4.3 微生物化感作用 |
3.4.4 综合化感作用 |
第四章 嫁接对香草醛和肉桂酸分泌量及化感作用调节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嫁接对肉桂酸和香草醛分泌量的影响 |
4.2.2 嫁接对香草醛和肉桂酸化感作用的调节 |
4.3 讨论 |
4.3.1 酚酸的化感作用 |
4.3.2 嫁接的解毒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嫁接调节香草醛和肉桂酸化感作用机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嫁接对茄子根系膜系统酶系和叶片抗氧化系统的调节 |
5.1.2 嫁接对茄子根际微生物种群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嫁接对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茄子根系膜系统酶系保护效应机制的影响 |
5.2.2 嫁接对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茄子叶片抗氧化系统调节机制的影响 |
5.2.3 肉桂酸和香草醛胁迫下嫁接对茄子根际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9)铅胁迫对景天属和花生属植物生理特性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植株培养 |
1.2.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1.2.3 测定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铅胁迫处理对植物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铅胁迫处理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玉米根系微环境改变与根离子吸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根系分泌物 |
1.3 根系分泌物的生态生理作用 |
1.4 根分泌物产生的机制 |
1.5 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产生的因素 |
1.6 根际土壤微环境与植物根系矿质营养吸收的关系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和材料培养 |
2.2 Hoagland 培养液的酸化梯度试验 |
2.3 培养液强化镁离子试验 |
2.4 同时改变培养液 pH 和镁离子浓度梯度的试验 |
2.5 玉米根长、株高、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
2.6 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7 玉米体内 K~+、Ca~(2+)、Mg~(2+)含量的测定 |
2.8 玉米根系酸性分泌物的检测 |
2.9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 pH 培养液中玉米的生长状态 |
3.2 根系分泌物导致的根际微环境 pH 值的变化检测 |
3.3 不同 pH 梯度营养液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 pH 营养液中玉米幼苗的各部分的长势 |
3.3.2 不同 pH 营养液中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
3.4 培养液中强化镁离子含量对玉米幼苗长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1 不同浓度镁离子营养液中玉米幼苗的各部分长势 |
3.4.2 不同浓度镁离子营养液中培养的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
3.5 pH 与硫酸镁双因子改变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1 玉米幼苗的长势 |
3.5.2 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含量 |
3.6 不同 pH 和硫酸镁浓度的营养液以及混合液培养中玉米体内离子含量 |
3.6.1 不同 pH 营养液处理的玉米叶片 K~+、Ca~(2+)、Mg~(2+)含量 |
3.6.2 不同浓度的硫酸镁营养液处理的玉米叶片 K~+、Ca~(2+)、Mg~(2+)含量 |
3.6.3 pH 和硫酸镁交叉配比营养液中玉米体内 K~+、Ca~(2+)、Mg~(2+)含量 |
第四章 讨论 |
4.1 玉米根系分泌物与根际 pH 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
4.2 营养液中镁离子浓度改变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4.3 同时改变培养液 pH 和镁离子浓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根系分泌作用及其诱导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橘皮浸提液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柑橘幼苗生长的影响[D]. 孔艺桦. 西南大学, 2021(01)
- [2]非甾体类消炎药在太湖中的赋存及其对芦苇生理生长的影响研究[D]. 廉杰. 江南大学, 2020(01)
- [3]人参不定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人参和三七土壤微生物的分析及代谢调控研究[D]. 梁文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外源有机酸对秋华柳镉积累效率的影响[D]. 周翠. 西南大学, 2018(01)
- [5]重金属Cd对两种景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 李文政.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6]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D]. 陆茜.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2)
- [7]刈割对草原化荒漠区蛇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 张微微.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8]茄子连作障碍的主要化感物香草醛和肉桂酸的作用机理及嫁接调节[D]. 陈绍莉. 沈阳农业大学, 2015(10)
- [9]铅胁迫对景天属和花生属植物生理特性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J]. 聂磊,官晓东,钟秋凤.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6)
- [10]玉米根系微环境改变与根离子吸收的关系[D]. 张欢欢. 鲁东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