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力推企业“走出去”(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1)在《高质量走出去:印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电力生产国和第四大电力消费国。印度到203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830GW,相当于整个欧盟总和;到2040年,印度能源需求将占全球能源需求项目新增的40%。
张舒,郭强[2](2021)在《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实践路径分析——基于全国82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演变,高职院校凭借其紧贴市场产业、对标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的独特优势,在助力"一带一路"和教育援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呈现出办学模式多元化、院校来源广泛化、办学增长加速化、境外分布区域集中化、专业设置多样化等特点。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应注重顶层设计,形成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合力和区域科学布局;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重点区域示范引领效应和经济效益;构建"三位一体"模式,发挥校际和校企协同效应;构建国家标准,形成高职教育境外输出的规范化督导评估体系;内外引育并举,加快优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后疫情时代高职教育境外办学模式多元化。
张正球,孙潇潇,胡晨浩[3](2020)在《连云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2015年党中央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提出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新战略。连云港市在过去几年一直积极地进行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既收获了发展的成效也遇到了问题与挑战。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连云港市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特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连云港市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
何振红,周春林[4](2020)在《国企混改的白药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阿里、平安、复星、华润等巨头同台竞争,最终胜出的为何是新华都?为什么采用无实控人的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控股公司设计精巧在哪里?管理团队彻底去行政化,员工激励怎么做?云南白药混改过程中,困扰国企改制的几大痛点几乎都找到了解决方案,背后的博弈跌宕起伏,过程远比结果精彩
邴波[5](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沈惠芬[6](2020)在《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在推动生产力、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从各地方开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介入和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重点研究泉州市政府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行为。为此,先从政府职能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对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等基本概念进行厘定,指出政府介入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应发挥的作用。而后以泉州市22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泉州市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指出其中存在的统筹规划不足、宣传引导不力、平台搭建欠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即政府理念较陈旧、政策与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等。在此基础上,借鉴浙江宁波和江苏无锡推动校企合作的经验,立足泉州本地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的视角提出了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和角色,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及重视经费保障等对策。总之,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既要充分激活校企双方的力量,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和监管者,应侧重于统筹规划、协调、服务来保障参与各方主体的利益。
黄莺[7](2020)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如火如荼,全球圈粉无数,成为国内政产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以往侧重从文学文本、媒介技术和跨文化传播等视角研究中国网文出海宏观状况或其中表现突出的外国粉丝翻译网站,本文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背景出发,以阅文集团为典型案例,实证分析网文出海之所以比较有成效,在作品自身及出海企业传播规律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与深度访谈法。首先,从国内与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网文出海“热”的大背景,梳理归纳出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其呈现出的整体特征;其次,以阅文集团为例深入立体解读其网文出海成因、情况、采取的策略、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威胁,分析得出优化网文出海效果的对策。本文认为阅文在网文出海方面成就斐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在出海内容选取(含翻译)、产品运营与阅读市场开拓等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牢牢紧扣“本土化”这个核心,注重输出全套的网文IP生态机制。只有当中国政府、网文企业、行业协会着力加强网文海外传播的本土化并紧跟时代潮流审视“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时,才有希望推动中国网文持续出海,实现中国出版、中国文学乃至中华文化更有力地“走出去”。
邱铁鑫[8](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朱玉广,李冠楠[9](2020)在《江苏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的SWOT分析与路径探析》文中认为江苏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号召,积极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纵深推进和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江苏高职院校在培养"一带一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劣势和威胁,江苏高职院校需要在"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借力避短""加强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提升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质量。
李锋,徐凤[10](2019)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变革背景下的竞争中立规则》文中研究表明欧美主导的竞争中立规则主要在所有制中立、公共机构界定、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方面挑战WTO体系下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然而,任何规则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竞争中立规则发展及演进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国际新形势下技术竞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博弈。通过构建中美竞争中立规则制定的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认为,竞争与合作是博弈的主要特征,耐心系数是决定中美在系列博弈中取得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中国的耐心系数很大程度与国内市场化改革诉求有关。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亟需改革、贸易争端频发的背景下,对外如何发出中国声音、减少压力,对内如何真正落实竞争中立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二、江苏力推企业“走出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力推企业“走出去”(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电力市场分析 |
二、印度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
三、我国电力设备出口印度市场概况 |
四、新冠疫情及限制令后对中资企业的影响 |
五、新形势下在印度投资经营及出口风险分析 |
(一)在印投资风险 |
(二)出口印度需留意的风险 |
六、中资企业下一步应对建议 |
七、印度疫情现状 |
八、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及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
(一)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 |
(二)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
九、推动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有关建议 |
(一)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行业角度建议 |
(二)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企业角度建议 |
十、结语 |
(2)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实践路径分析——基于全国82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设计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三、现状分析 |
1. 开展境外办学的高职院校来源分布 |
2. 开展境外办学的高职院校类型分析 |
3. 境外办学点区域分布 |
4. 办学时间周期维度 |
5. 办学模式维度 |
6. 办学规模维度 |
7. 学科专业设置维度 |
8. 教育类型与层次维度 |
四、结论与讨论 |
1. 注重顶层设计,形成境外办学合力和区域科学布局 |
2. 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重点区域示范引领效应和经济效益 |
3. 构建“三位一体”输出模式,充分发挥校际和校企协同效应 |
4. 构建国家标准,形成高职教育境外输出的规范化和督导评估体系 |
5. 内外引育并举,加快优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
6. 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后疫情时代高职教育境外办学多元化模式 |
(3)连云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连云港市农村三产融合现状与特点 |
1.1 连云港市农村三产融合现状 |
1.2 连云港市农村三产融合特点 |
1.2.1 农业龙头产业持续壮大 |
1.2.2 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良好 |
1.2.3 农业国际合作逐步深入 |
1.2.4 新型业态发展示范带动明显 |
2 存在问题 |
2.1 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
2.2 特色产业推进力度不够,规模扩张趋缓,产业升级不快,科技支撑不足 |
2.3 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度不够 |
3 对策与建议 |
3.1 突出结构调优,力推特色产业实现新突破 |
3.2 突出产业融合,力推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突破 |
3.3 突出试验示范,力推开放型农业实现新突破 |
3.4 突出主体培育,力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新突破 |
(5)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
一、国家整体形象 |
二、新疆局部形象 |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
第一节 “空间”概述 |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
一、领土认同 |
二、地理形象 |
三、国防意识 |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
一、地理景观 |
二、城市与乡村 |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
二、绿洲生态空间 |
三、草原生态空间 |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寻找女人 |
二、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
三、文化互动 |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
一、家国情怀 |
二、家国同构叙事 |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
一、民俗 |
二、影视民俗 |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
一、物质民俗文化 |
二、社会民俗文化 |
三、精神民俗文化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
一、内容创新不足 |
二、传播渠道障碍 |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
结语 |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校企合作 |
二、中职教育校企合作 |
三、政府职能与政府行为 |
四、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 |
第一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概况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
一、对校企合作进行统筹规划 |
二、政策引导校企合作 |
三、舆论宣传校企合作 |
四、协调服务校企双方 |
五、为校企合作提供经费支持 |
第三节 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典型案例分析——以泉州 X 职校为例 |
第四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相关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统筹规划尚有不足 |
二、宣传引导效果不持续 |
三、平台搭建仍需加强 |
四、缺乏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价 |
第三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理念较陈旧 |
二、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
三、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
四、监管和评价机制待完善 |
第五章 国内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浙江宁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 |
第二节 江苏无锡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 |
第三节 国内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
一、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
第六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合理定位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职能和角色 |
一、厘清校企合作中各方权责利关系 |
二、转换政府职能,加强校企合作的引导与服务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优化策略 |
一、加强统筹规划 |
二、强化指导协调 |
三、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
四、重视经费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卷) |
附录B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调查问卷(学校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 |
(7)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网文出海概况 |
第一节 中国网文出海背景分析 |
一、国内环境分析 |
二、国际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网文出海发展历程 |
一、萌芽期 |
二、积累期 |
三、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中国网文出海整体特征 |
一、传播主体 |
二、传播内容 |
三、传播渠道 |
四、网文用户 |
五、传播效果 |
第四节 中国网文出海现存问题 |
第三章 阅文集团引领中国网文出海 |
第一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缘起 |
一、阅文网文出海内因 |
二、阅文网文出海外因 |
第二节 阅文集团网文出海的三个阶段 |
一、阅文出海1.0时代:海外出版授权阶段 |
二、阅文出海2.0时代:海外平台搭建与内容输出阶段 |
三、阅文出海3.0时代:海外原创内容上线及生态输出阶段 |
第三节 阅文网文出海成就 |
第四章 阅文网文出海策略:本土化全生态输出 |
第一节 海外原创机制丰富内容生产源 |
一、瞄准海外市场空缺差异化输出 |
二、鼓励海外作家创作输出生产机制 |
第二节 翻译众包模式孵化全球译者 |
一、全球范围组建专业译者团队 |
二、基于读者意向选取翻译作品 |
三、平台多媒体设计增进译文传播 |
第三节 全版权运营打造海外网文生态 |
一、国际投资合作打通海外本土渠道 |
二、全版权运营构建海外IP全生态体系 |
第四节 自建平台逐步确立商业雏形 |
一、建立全球粉丝互动生态体系 |
二、推广海外全端网文阅读平台 |
三、“三步走”确立本土付费机制 |
第五章 阅文网文出海面临挑战 |
第一节 当下发展瓶颈 |
一、输出功利化且海外原创尚不成熟 |
二、高语境网文翻译困难,人才易流失 |
三、外站盗版合作破裂,监测维权不易 |
四、商业模式分歧垄断做法引发抵触 |
第二节 未来潜在威胁 |
一、作者直接授权与自出版输出越过阅文 |
二、国内企业竞相出海竞争加剧威胁地位 |
三、出版模式纠纷与替代品影响用户黏性 |
四、文化壁垒与限制政策征兆成最大挑战 |
第六章 透过阅文看中国网文出海优化对策 |
第一节 输出现实多元题材,培育海外原创作家 |
一、针对性输出垂直现实题材网文 |
二、完善网文多元价值评估体系 |
三、健全海外本土作家培育机制 |
第二节 AI翻译推规模出海,PUGC破翻译难题 |
一、AI翻译增强网文供给 |
二、PUGC孵化优质译作 |
第三节 全球跨界开发IP,稳步推进商业模式 |
一、国际全平台合作拓宽输出渠道 |
二、IP全生态开发丰富传播形式 |
三、个性推荐与互动增强粉丝黏性 |
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立商业模式 |
第四节 研发技术打击盗版,加强国际维权合作 |
一、技术研发把控网文版权保护壁垒 |
二、参照国际经验推动外站正版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9)江苏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的SWOT分析与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的SWOT分析 |
(一)江苏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的优势 |
(二)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劣势 |
(三)机遇 |
(四)威胁 |
三、江苏高职院校路径探析 |
(一)有所不为,扩大优势 |
(二)统筹规划,抓住机遇 |
(三)知彼知己,借力避短 |
(四)加强合作,消除威胁 |
(10)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变革背景下的竞争中立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竞争中立规则:挑战多边贸易体系 |
1.所有制中立与竞争中立 |
2.公共机构与国有企业 |
3.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与对等原则 |
三、竞争中立规则发展与演进的实质 |
1.国家间制度竞争 |
2.国际新形势下科技领域竞争 |
3.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博弈 |
四、中美竞争中立规则的博弈构建: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 |
1.模型的适用性 |
2.模型的基本假设 |
(1)博弈参与主体 |
(2)博弈信息和理性人假设 |
(3)博弈的策略组合 |
3.竞争中立规则制定中美博弈均衡分析 |
(1)均衡解析 |
(2)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政策建议 |
1.增强国家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 |
(1)构建全球治理对话平台和机制 |
(2)“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透明度的提升 |
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贸易体系建设 |
(1)RECP |
(2)CPTPP |
3.辩证审视竞争中立规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1)分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竞争中立规则 |
(2)建立竞争中立规则体系 |
四、江苏力推企业“走出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J]. 张爽. 电器工业, 2021(12)
- [2]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实践路径分析——基于全国82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 张舒,郭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3)
- [3]连云港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J]. 张正球,孙潇潇,胡晨浩.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12)
- [4]国企混改的白药模式[J]. 何振红,周春林. 中国企业家, 2020(11)
- [5]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6]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沈惠芬. 华侨大学, 2020(01)
- [7]中国出版“走出去”背景下的网文出海现状研究 ——以阅文集团为例[D]. 黄莺.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江苏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人才的SWOT分析与路径探析[J]. 朱玉广,李冠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
- [10]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变革背景下的竞争中立规则[J]. 李锋,徐凤.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