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跨国经营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跨国经营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杜方正[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穆君[4](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李洋[5](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张飞雁[6](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沈根泉[7](2017)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古今中外许多政权都兴办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拥有财政金融调控功能的现代国家更是如此。以建立公有制为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权广泛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不仅是为了实现经济赶超战略,更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技术基础,选择国有企业制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然性,并赋予国有企业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功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国营企业制度,在诸多方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但存在生产经营机制僵化、政企不分等问题。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出现诸多不适应,形成大面积的亏损,由此开启市场化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为目标,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出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弱化问题。国有企业死守旧体制不改革,将难以生存;但在改革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将失去其存在价值。市场经济强调利益驱动机制,社会主义方向强调价值取向,既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定位,重新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作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特殊的经济政治职能,其社会主义性质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在改革中不断巩固和放大。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要研究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对策措施,确保国有企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壮大。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宏观上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微观上要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等社会主义基因植入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之中,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骨干企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仅涉及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国有企业制度设计,还要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符合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论文的总体框架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主体部分为论证过程。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之间的关系,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归纳近年来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界定论文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概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国有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本章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有企业”,即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来源。探讨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述,分析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之后的经济建设探索历程,论证为什么会选择国有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制度为什么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端重要性,国有企业制度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从实践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选择。第二章,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本章分析“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分析公有制理论付诸实践后国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为什么会促使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逻辑是什么。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促使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逐步探索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第三章,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及原因。本章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什么问题”,这是国有企业改革争论的核心。着重分析国有企业私有化、资产流失、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弱化、领导干部腐败、行政化倾向、职工主人翁地位弱化、垄断经营、功能偏离等问题的存在原因与严重后果,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博弈过程。第四章,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功能定位再认识。本章论述“要不要国有企业”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国有企业还存在哪些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性质与功能,如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实现共同富裕,等等。第五章,确保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若干对策。本章分析“要什么样的国有企业”问题,怎样才能使国有企业体现社会主义方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论述确保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若干对策,对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加强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三部分是结语,通过归纳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之间的理论与逻辑关系,得出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基石、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通过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的结论。

刘鑫[8](2014)在《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传承了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思路,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重要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国有资产大致分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及经营性国有资产两大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保证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郑常运作所存在的国有资产。这部分资产主要的形成方式是政府采购,在使用中不断消耗折旧,不涉及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要求。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涉及的国有资产就必须要求保值增值,为实现我国的整体战略经济目标服务,为国家积累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必须在市场的环境中依靠企业经营来达到。因此,采用何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否能够持续,进而影响到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实现保值和增值。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存在状况,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问题,我国的经济理论界从未停止过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后30年的市场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时代,那时的国有企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由于不存在外部市场,所有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活动,可以看做是国家企业集团这个大公司的一个加工车问。这种完全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建国初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为建立新中国的第一批国有企业和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国有资产做出了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程度的加深,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逐渐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转变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手段。1978至今,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而逐步演变,更加适应时代国有资产的发展规律。从最初的“政企分开”、“承包制”到十六大初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构想,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二十多年中经历的多次起伏变化。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出现了不少导致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2003年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推进到新的阶段。结束了以往多头管理、责权不分的问题。从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外向型性经济形态不断出现,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也不短提高。这些就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释放的红利。虽然1978年至2013年间我国的国有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一些造成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十六大首次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构想,但落实中偏重于在国有企业的微观层面以民资入股、国企改制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但也造成了国有资产贱卖、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问题时,更加注重宏观层面进行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混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必须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资源分配。从而消除“国进民退”,“国企吃掉民企”的争议。让民营企业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家资源的分配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监督。这就是本文提出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目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上,强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是上级管理机关,而是代表国家进行出资的国家股东。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不再是国资委的下属机构,完全听命于国资委,而是具有完整的现代企业治理机构,完善的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实体。这种设计从国有资产的根源上实现了混合所有制,让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从而整合公有制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共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章本从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研究意义入手,主要涉及国内外的相关文件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同时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涉及的问题是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相关基础概念,及国外相关的研究经验。主要涉及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企业管理及委托代理的相关理论,同时总结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为研究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借鉴。第三章主要谈论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剖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分析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的方向和目的。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背景与优势。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国际化、信息化等方面阐述为什么要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及现在进行改革有哪些有利的条件。第五章是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案的分析。主要从基本理论、组建原则、适用的行业范围、组建方式和股权结构的形成和组建中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以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管理控股公司的内部管理模式为分析对象,从功能界定、决策管理机构的组成、内部监管模式和内部控制的其他问题入手,阐明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内部管理。第七章是从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外部监管的角度,分析针对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等问题。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哪些外部条件。第八章从行政体制配套的角度分析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需要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制配套措施,同时也从股权平等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互信。第九章是结论和展望。对于本文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周煊[9](2012)在《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监管能力本质上是境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力问题。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能够为中国国有企业境外监管提供一个系统分析工具。控制环境要素方面,要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并完善境外高管的选聘、培训和激励机制;风险评估要素方面,要构建清晰的跨国经营战略控制风险,并构建多元化董事会结构提升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控制活动要素方面,要强调业务控制与财务控制并重,构建境外高管的权力制衡机制;信息与沟通要素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全方位监控,实现境内外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完整性;监督要素方面,要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内控制度执行,通过外部审计实现内控制度评价及优化,通过政府审计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管理。

徐鹏[10](2008)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以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进入中国己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一种新趋势,并正给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产生诸多积极效应。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外资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给国家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防止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使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成为一种双赢的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因此成为笔者在本文中着力探讨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与外资并购相关理论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阐述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内涵及实施过程,分析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影响因素,明晰了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界定了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标准;其次,从不同角度着重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利用博弈论的原理建立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外资并购中催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行为和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通过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博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借助凯雷并购徐工案例从实际中来论述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论证前文所提出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与建议的合理性。概括地说,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涉及的范围广,牵扯的层面多。因此,解决起来存在很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难度。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并购定价机制、资产评估机制、产权交易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到微观,从国有企业内部到外部,彻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跨国经营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经营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案例介绍
    1.1 并购双方简介
    1.2 并购动因
    1.3 并购过程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3.2 签订对赌协议
    3.3 加强并购整合
4 结束语

(2)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本章小结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3.3.1 宏观问题分析
    3.3.2 微观问题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4.4 经验借鉴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5.4.1 云模型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公有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
        二、私有制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
        四、公有制生产关系将为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国有制理论与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国有制理论的突破
        二、斯大林时期的国有化改造运动
        三、斯大林模式国有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一、争取国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建立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第四节 社会主义实践必然选择国有企业制度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国有企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四、国内外形势促使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国有企业制度
    第五节 国有企业制度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一、国有企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国有企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第二章 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促使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的运营模式与主要特征
        一、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二、国营企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国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铁饭碗”和“大锅饭”
        四、国营企业的非经济职能:企业办社会
    第二节 国营企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一、传统的国营企业制度脱离我国生产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划分和基本路径
        一、建立生产责任制阶段
        二、实行承包制阶段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四、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阶段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阶段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二、市场化改革
        三、理顺政企关系
        四、抓大放小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企业过程中的资产流失问题
        一、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企业案例分析
        二、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流失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资产流失问题
        一、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原因: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外部原因: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
        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出资人职责履行不到位
    第三节 国有企业存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问题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变化情况
        二、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运转中缺乏制度保障
        三、管党治党不严使得国有企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第四节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腐败问题
        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政风险较高
        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腐败行为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五节 国有企业行政化问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化管理的合理性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行政化倾向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行政化倾向偏离市场化改革的初衷
    第六节 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弱化问题
        一、改革前国营企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高
        二、“理顺劳动关系”导致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弱化
        三、国有企业职工“碎片化”影响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的发挥
    第七节 国有企业功能偏离问题
        一、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问题
        二、国有企业上缴利润问题
        三、国有企业集体性福利腐败问题
        四、国有企业劳动用工世袭制问题
        五、国有企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第八节 为什么会出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一、市场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方向之间的矛盾
        二、政府与改制企业之间的博弈
        三、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博弈
第四章 重新认识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第二节 国有企业关系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
        二、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三、现阶段发展非公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调整生产关系
    第三节 国有经济主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
        一、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国有企业引领国家科技发展
        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键要看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
    第四节 国有企业决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国有企业改革为培育市场经济创造条件
        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
        三、国有企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 国有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
        一、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
        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待遇逐步透明合理
        三、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贡献
        四、真正的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才能实现
    第六节 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的关系
        一、准确理解“两个毫不动摇”的内涵
        二、辩证看待国有企业垄断与集中问题
        三、国有企业为非公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章 确保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若干对策
    第一节 维护国有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特征的基本思路
        一、如何认识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国有企业怎样表现出社会主义性质
        三、为什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节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一、建立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的国有资本经营体制
        二、将社会主义基因植入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三、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本特征和制度优势
        四、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必须落实在公司章程中
    第三节 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二、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四节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一、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二、落实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三、切实维护下岗分流职工权益
    第五节 锻造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一、建立区别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二、树立符合国有企业特征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担当
    第六节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国有资产监管格局
        一、现行国有资产监管格局及存在问题
        二、国有资产监管格局必须承担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职责
        三、国有资产监管格局必须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四、对国资监管机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监管绩效进行考核监督
    第七节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创新举措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国有企业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构建和谐共享的劳动关系
    第八节 从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做到公开透明
        二、落实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监管责任
结语: 国有企业在从严改革、返本开新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与国外经验
    2.1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1 所有制及混合所有制相关概念及理论
        2.1.2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相关概念及理论
        2.1.3 企业(公司)管理模式相关概念及理论
        2.1.4 委托代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2 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经验借鉴
        2.2.1 美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2 法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3 德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4 日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5 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2.2.6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及经验借鉴
3.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49~1978)
        3.1.2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79~1988)
        3.1.3 专业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探索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988~2002)
        3.1.4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2003年至今)
    3.2 “国资委”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
        3.2.1 我国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2.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的关系
        3.2.3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中的层级关系
    3.3 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3.1 深圳模式:三级授权
        3.3.2 上海模式:三级架构、两级管理
        3.3.3 辽宁模式:“两委合署”
        3.3.4 吉林模式:两级出资、三级架构
    3.4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4.1 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3.4.2 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功能定位
    3.5 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1 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5.2 “国资委”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3.5.3 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4. 我国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必要性
        4.1.1 应对国内外经济巨大冲击挑战的需要
        4.1.2 提高我国国有资产发展水平的需要
        4.1.3 调整国有经济发展方向的需要
        4.1.4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的需要
    4.2 组建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有利条件
        4.2.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2.2 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2.3 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运营中培育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4.2.4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变革
        4.2.5 民营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客观条件
        4.2.6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管理空间距离逐渐消失
5. 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方案设计
    5.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指导思想
        5.1.2 组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基本原则
    5.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模式设计方案及理论创新
        5.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设计方案的理论创新
        5.2.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基本治理结构
        5.2.3 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2.4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适用行业范围分析
    5.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组建方式
        5.3.1 国资委发起组建成立
        5.3.2 现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改造而成
    5.4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过程中非公有制股东的选择
        5.4.1 行业市场占有率高且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
        5.4.2 管理规范且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上市公司
        5.4.3 拥有国际市场资源的跨国公司
    5.5 组建过程中不同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分析
        5.5.1 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2 国有相对控股的公司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5.3 国有“黄金股”的股权结构优劣势比较及适用范围
    5.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股份形成方式
        5.6.1 纯货币化的股份形成方式
        5.6.2 货币加资产的混合股份形成方式
        5.6.3 以股权出资的股份形成方式
    5.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组建中出现的问题
        5.7.1 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5.7.2 资本属性多元化和市场化问题
        5.7.3 收入分配的悬殊和社会矛盾的激化问题
6.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理模式设计
    6.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决策管理结构
        6.1.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董事会的定位
        6.1.2 混合所有制公司监事会的职能定位
    6.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内部监管模式
        6.2.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监机构设置
        6.2.2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6.2.3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内审人员素质提高
    6.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内部管控的其他问题
        6.3.1 完善混合所有制公司章程实现有效的内部自治
        6.3.2 完善国有出资人的代表制度
        6.3.3 创新人力资源制度优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4 设计合理的股权退出机制
7.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外部监管模式设计
    7.1 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家审计制度
        7.1.1 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的特点
        7.1.2 国家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
        7.1.3 对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审计的内容
        7.1.4 针对当前审计制度需要做出的改进
    7.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应用
        7.2.1 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7.2.2 完善独立董事的履职制度
        7.2.3 独立董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7.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违规违法问题及其对策
        7.3.1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内部人控制问题的防范措施
        7.3.2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腐败现象的防范
        7.3.3 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党纪与国法的关系处理问题
8.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所需的行政配套措施
    8.1 针对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8.1.1 政府从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
        8.1.2 政府从项目的审批者转变成项目依法依规运营的监督者
        8.1.4 国企领导从影子行政体系长官转变成为职业经理人
    8.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需的司法体制配套
        8.2.1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8.2.2 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保障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股权平等
        8.2.3 从法制建设角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与境外资产监管能力的目标设定
三、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能力的内部控制要素差距分析
    1.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控制环境要素差距
    2.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风险评估要素差距
    3.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控制活动要素差距
    4.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信息与沟通要素差距
    5. 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的监督要素差距
四、提升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能力的建议
    1. 控制环境要素改进建议
    2. 风险评估要素改进建议
    3. 控制活动要素改进建议
    4. 信息与沟通要素改进建议
    5. 监督要素改进建议

(10)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并购相关理论综述
        1.2.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流失概述
    2.1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概述
        2.1.1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内涵
        2.1.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实施流程
        2.1.3 影响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因素
        2.1.4 外资并购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2 国有资产流失概述
        2.2.1 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流失
        2.2.2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标准
        2.2.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
第三章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3.1 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1.1 国有企业代理人“逆向选择”行为
        3.1.2 国有企业代理人“寻租”行为
        3.1.3 国有企业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
        3.1.4 国有企业代理人“内部人控制”问题
    3.2 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2.1 政府行为偏差
        3.2.2 国有企业委托人监督缺陷
    3.3 定价机制不合理和不完善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3.1 现行定价方式不合理
        3.3.2 国有企业讨价还价能力弱
    3.4 并购技术不规范和不合理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4.1 资产评估技术不规范
        3.4.2 外资的并购策略技术
    3.5 产权交易机制不合理和不完善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5.1 产权交易主体不明确
        3.5.2 产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低
        3.5.3 产权交易运行机制不完善
        3.5.4 中介机构不发达
    3.6 法律法规不完善催生国有资产流失
        3.6.1 外资并购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
        3.6.2 现有的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
        3.6.3 现行法律规范内容简单且不合理
        3.6.4 其它相关配套法律的空白
第四章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博弈分析
    4.1 外资并购中国有企业代理人“逆向选择”行为博弈
        4.1.1 博弈参与者
        4.1.2 博弈模型建立
        4.1.3 博弈模型求解
        4.1.4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1.5 “逆向选择”行为博弈分析的意义
    4.2 外资并购中国有企业代理人“寻租”行为博弈
        4.2.1 博弈参与者
        4.2.2 博弈模型建立
        4.2.3 博弈模型的求解
        4.2.4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2.5 “寻租”行为博弈分析的意义
    4.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监督博弈
        4.3.1 博弈参与者
        4.3.2 博弈模型建立
        4.3.3 博弈模型求解
        4.3.4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3.5 监督博弈分析的意义
    4.4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现行定价方式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4.1 博弈参与者
        4.4.2 博弈模型建立
        4.4.3 博弈模型求解
        4.4.4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4.5 现行定价方式博弈分析的意义
    4.5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讨价还价博弈
        4.5.1 博弈参与者
        4.5.2 博弈模型建立
        4.5.3 博弈模型求解
        4.5.4 博弈模型结果分析
        4.5.5 讨价还价博弈分析的意义
第五章 防止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
        5.1.1 完善激励机制
        5.1.2 完善监督机制
    5.2 完善定价机制
        5.2.1 优化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定价方式
        5.2.2 规范定价依据,制定合理的底线价格
        5.2.3 提升国有企业讨价还价能力
    5.3 完善国有资产评估机制
        5.3.1 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综合评估
        5.3.2 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5.3.3 完善国有资产评估机制
    5.4 完善产权交易机制
        5.4.1 发展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
        5.4.2 完善中介机构的价值评估机制
        5.4.3 坚持产权交易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5.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5.1 尽快出台《反垄断法》
        5.5.2 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
        5.5.3 制定统一的《企业兼并法》和《外资法》
        5.5.4 制定《产权交易法》
第六章 案例分析——凯雷投资并购徐工机械
    6.1 并购概况
    6.2 并购双方基本概况
        6.2.1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概况[49]
        6.2.2 徐州工程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49]
    6.3 并购过程
    6.4 并购效果
        6.4.1 并购的积极效果
        6.4.2 并购的消极效果
    6.5 并购相关问题分析
        6.5.1 国有企业代理人的行为不当
        6.5.2 国有企业委托人的监管不力
        6.5.3 并购价格制定的不合理
        6.5.4 价值评估的不合理
        6.5.5 产权交易不规范
        6.5.6 相关法律法规缺陷
    6.6 案例启示
        6.6.1 扩大监管者范围,加大监督力度
        6.6.2 增强谈判耐心度,提升讨价还价能力
        6.6.3 选择权威性资产评估机构,重视无形资产评估
        6.6.4 严格产权交易程序,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6.6.5 完善相关法律,积极引导并购行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本文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跨国经营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5]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研究[D]. 沈根泉.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我国混合所有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D]. 刘鑫. 武汉大学, 2014(01)
  • [9]中国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视角[J]. 周煊.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1)
  • [10]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D]. 徐鹏.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跨国经营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