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润泽[1](2014)在《中医药干预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和导师经验总结三个部分。文献综述: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现状做了回顾小结。西医方面主要阐述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中医方面则主要从其病因病机认识及相关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后发现,随着内分泌治疗使用适应症的放宽,有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选择使用内分泌药物作为维持性治疗方法,但又因其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副反应过于严重而不得不放弃。西医对于此没有明确认可的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激素治疗及非激素治疗方法,主要因为其药物的安全性未得到认可,或是其治疗药物本身的副反应较严重,使用性不强。中医在这方面则有较大的优势,首先对于不同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口服汤药或是针灸、外敷等。其次对于不同人的不同程度症状中医辨证论治后针对性较强,因此目前文献报道的治疗总有效率非常高,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一定程度地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故研究中医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所致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相关毒副反应的临床应用有着深远作用。临床研究:本研究为“中医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临床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课题编号D131100002213001。我们收集并完成观察了48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已填写相关CRF。目的: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研究,评价中药复方疏肝凉血方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失眠等症状的疗效,验证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安全性,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入中药复方组或安慰剂组,(比例为1:1)。两组都接受4周的中药颗粒剂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袋,温开水冲服。中药组:治法:凉血理气疏肝。安慰剂组方案:由苦味剂及糊精制成。在研究过程中会进行4次随访,在试验入组前需填写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中医四诊摘要、实验室检查;并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停药2周后同需填写用于评价此次研究的潮热评分、生存质量测定特异量表、QLQ-BR23乳腺癌量表、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以了解病情变化变化,另治疗4周后需患者及时提供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用于药物安全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因本实验结束时间为2015年12月,预计样本量为134例,其他中心尚未完成入组,为了以后试验及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考虑,此48例患者暂不揭盲,故无法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故本文仅谈谈自已参与实验、收集资料、录入数据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收获,并讨论乳腺癌类围绝经期中医治疗展望。导师经验:导师有近30年诊治肿瘤的临床经验,讲究以人为本,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又根据癌症本身的特点进行辨病施治,根据患者所在不同阶段的特点而加减药物,比如根据肿瘤病理危险程度不同而加减,根据手术前后的不同而加减,根据不同化疗药物的不同作用机理而加减,疗效甚佳。导师在药物治疗同时更加注重患者心理上的疏导,进行针对性的话疗,创立中日友好医院粉红丝带俱乐部,提供患者交流平台,让患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相互鼓励。并邀请专家讲解患者共同关心的某一个问题,寓教于乐,普及有关疾病预防知识。本论文就导师辨证治疗,辨病论治及心理、饮食等调护部分进行经验小结。
韩晓丽[2](2013)在《蒙药三子汤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进行动物实验,明确蒙药三子汤内服、外敷方法治疗痤疮,改善角化皮损的作用;临床疗效观察,了解蒙药三子汤内外合治和内服的治疗意义。方法:动物实验:1.操作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分为4组,家兔两耳内侧面耳管开口处涂抹煤焦油,1次/天,连续两周。两周后随机抽取2只家兔,进行肉眼观察及组织病理观察。正常组、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西药外涂组,给予0.1%维A酸乳膏,2次/天,连续两周,并对其进行肉眼观察。蒙药外敷组,取适量三子汤颗粒,加水调匀成糊状,外敷局部皮肤,20分钟后擦去,2次/天,连续两周,并对其进行肉眼观察。蒙药内服组,颗粒剂灌胃,2次/天,连续两周。2.观察方法:观察内容包括皮肤厚薄、硬度、粗糙程度及毛囊口是否有黑色角栓等。镜下观察包括病理组织角化程度、表皮增厚程度、角化物质多少、毛囊扩张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等。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临床观察:1.分组及治疗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三组。治疗1组为蒙药内外合治组:内服药物为三子汤,结合三子汤颗粒外敷,共2周。治疗2组为蒙药内服组,内服药物为三子汤,共2周。治疗3组为当归苦参丸内服组,内服当归苦参丸,共2周。2.观察方法观察初诊、第2周后皮疹变化,包括皮疹数量、皮损性质、皮疹痒痛、颜色、口干、皮肤油腻、二便等,进行前后比较。3.疗效评价即皮损评分加皮疹痒痛、颜色、口干、皮肤油腻、二便等症状评分之和。3.1皮损评分:即皮损类型和数量评分之和。3.2疗效评分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3.3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初诊入组时病情相比较,任何在试验过程中新出现或加重的症状、体征或疾病,均视作不良反应。3.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结果:动物实验结果:①各组肉眼皮损前后评分比较,空白组均为正常,皮损评分前后均为0,无意义;模型组,第2周观察皮损评分为12.00,第4周为11.75±0.50,P>0.05,也无统计学意义;西药外涂组,第2周皮损评分为11.50±0.58,经外涂维A酸治疗皮损评分为6.50±1.29,P<0.05,有统计学意义;蒙药外敷组,第2周皮损评分为11.75±0.50,经蒙药外敷治疗皮损评分为4.00±0.82,P<0.05,说明外用此药能有效改善皮疹;蒙药内服组,第2周皮损评分为11.75±0.50,经蒙药内服治疗皮损评分为5.50±5.78,P<0.05,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西药外涂组、蒙药外敷组、蒙药内服组进行评分比较,均有P<0.05,有治疗意义。西药外涂组与蒙药外敷组皮损评分比较,P<0.05,显示两药改善皮损的效果存在差异,蒙药外敷治疗优于维A酸乳膏。蒙药外敷组与蒙药内服组皮损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比较,有P<0.05,可见蒙药外敷组治疗效果优于蒙药内服组。西药外涂组和蒙药内服组比较,P>0.05,则两者统计差异不大。②给药前后各组病变组织光镜下观察:模型组评分为11.25±1.96,西药外涂组评分为7.00±2.16,蒙药外敷组评分为9.14±2.34,蒙药内服组评分为7.40±1.52,P<0.05,各组数据差异明显。模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P<0.05。西药外涂组、蒙药外敷组、蒙药内服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观察结果:①受试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年龄比较:治疗1组年龄为23.15±2.28岁,治疗2组年龄为24.15±3.47岁,治疗3组年龄为23.95±3.36岁,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比较:治疗1组病程为5.95±2.72月,治疗2组年龄为5.80±2.14月,治疗3组病程为5.15±2.87月,经方差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较:治疗1组男性患者为8个,女性患者为12个;治疗2组男性患者为9个,女性患者为11个;治疗3组男性患者为9个,女性患者为11个。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各组评分比较:治疗1组治疗前评分14.10±2.60,治疗后评分7.50±3.86,P<0.05,治疗前后有差异。治疗2组治疗前评分15.00±2.34,治疗后评分7.55±1.93,P<0.05,治疗前后有差异。治疗3组治疗前评分13.80±2.06,治疗后评分6.35±2.37,P<0.05,治疗前后有差异。③各组治疗前、治疗后评分比较:3组治疗前评分经方差分析,P>0.05,治疗前评分差异不大。3组治疗后评分,经方差分析,P>0.05,治疗后评分差异不大。④治疗1组与治疗2组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皮损相近;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情况也相近。⑤治疗1组与治疗3组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皮损相近;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情况相近。⑥治疗2组与治疗3组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皮损相近;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情况相近。⑦3组有效率比较,P>0.05,3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实验观察,蒙药三子汤外敷、内服治疗痤疮能有效改善角化皮损,有治疗意义,且有外用优于内服;蒙药外敷效果优于维A酸乳膏,蒙药内服效果与维A酸乳差异不大。临床疗效观察,蒙药三子汤起效快速,能有效改善皮损治疗痤疮,口服与内外合治治疗痤疮均有意义,两组疗效差异不大。
史泠歌[3](2012)在《帝王的健康与政治 ——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疾病,伴随人类的历史,故人类的历史可称为疾病的历史。对于中国帝制时代的皇帝们来说,因为处在中央集权专制等级社会的最上层,养尊处优、嗜食肥甘厚味、房室过度的生活方式,追求长寿、长生等行为,使膏粱之疾成为他们最常见的疾病,包括药物中毒、酒精中毒、脑血管疾病、感染、高血压等常见疾病;过量饮酒、服食丹药导致的精神疾病,亦成为皇帝人群的常见疾病。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及压抑的宫廷生活等环境因素影响,使脑血管疾病成为宋代皇帝们最常见的疾病,且具有言语障碍、行动不便等共同特征。宋代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宋代皇帝精神压力增大,加上恐惧、多疑等性格因素的影响,使恐惧症、神经衰弱等疾病成为他们的易患疾病。和前代相比,宋代整体医疗水平都有显着提高,不论医学理论,还是专科医学的发展、疑难杂症的救治处理,都有很大进步。在社会上整体医学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宋代宫廷不仅有专门的诊疗机构为皇帝服务,必要时,还通过多种方式从社会上征召医生,来加强宫廷医疗力量。在这种环境下,珍视生命,贪恋皇位,贪恋生活享受的宋代皇帝非常注重养生保健,不仅借鉴他人的养生之道,还有自己的养生观念,注重中国传统养生方式,如喜欢读书、音乐、书法、下棋,擅长蹴鞠、骑射等运动,注重饮食调养等,以求健康长寿。虽然宋代皇帝注重养生,但因为处在专制等级社会顶端的政治地位,高度的中央集权使他们精神压力增大,同时,其他王朝皇帝们嗜食肥甘厚味、宴饮无度、纵欲过度的生活方式宋代皇帝同样不能避免,故他们仍然不能抵御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恐惧症等身体、精神疾病的侵袭。宋代皇帝患病时,不仅影响正常朝政处理,还出现了权臣擅权、皇后或者皇太后临朝执政,及宗室对皇位的争夺危机等现象。
洪正安[4](2012)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探讨各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结果,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选择入路,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总结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五种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总结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手术并发症发生及预防的情况。结果显微手术切除49例:经单侧额下入路18例,经冠状开颅额下入路15例,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4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达SimpsonⅡ级切除者40例,Ⅲ级切除者9例,肿瘤全切除率(Simpson Ⅱ级)为81.6%。本组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考虑术前患者即肿瘤卒中昏迷,术后致多脏器衰竭。术前38例合并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17例,视力加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可根据:①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大小。②术前视力视野受累程度。③术者习惯。④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损伤最小。通过分析总结,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视力受累程度,病程的长短,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全切除率等。通过49例显微手术分析,早期诊断及精细的切除手术,使得鞍结节脑膜瘤能够获得彻底切除,在降低其死亡率的同时,术后并发症包括视力的改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手术预后方面,通过49例显微手术分析,鞍结节脑膜瘤大多血供丰富,术中提高手术精巧性,完善显微手术技巧,节约手术时间,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总量,进而减少术后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尤为重要;手术中的精细显微操作,是保护视觉功能的关键,可以减少视神经的牵拉和损伤,在分离肿瘤与视神经粘连时要耐心、细致,小心避免损伤视神经的血供,因此手术损害因素有时甚至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最关键因素。
马玉翠[5](2011)在《远近配穴法治疗实证耳鸣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手足少阳经远端穴与耳周穴配合针刺法治疗实证耳鸣的疗效观察,探讨远近配穴法治疗实证耳鸣的临床优势,用以阐述中医整体观念和循手足少阳经远端取穴针刺法在治疗实证耳鸣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2010年1月~2010年1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门诊及病房符合实证耳鸣诊断标准的60例(89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远近配穴组20人(30耳)、耳周局部组20人(28耳)、远端取穴组20人(31耳)。耳周选穴耳门、听宫、听会、完骨穴,远端选穴中渚、外关、侠溪、太冲穴,远近配穴耳门、听宫、听会、完骨穴、中渚、外关、侠溪、太冲穴。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耳鸣程度评分差别、电测听阈值(伴有听力障碍的患者)的改变,比较三组的疗效,统计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耳鸣级别差值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前后耳鸣级别均有降低,但远近配穴组优于耳周局部组和远端取穴组。2)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远近配穴组总有效率93.3%,耳周局部组85.7%,远端取穴74.2%,愈显率分别73.3%、46.4%、22.6%,远近配穴组明显优于耳周局部组和远端取穴组,耳周局部组优于远端取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中有听力下降的患者,电测听比较结果,三组治疗后听阈值均有降低,但远近配穴组优于其他两组。4)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三组的复发率:远近配穴组3.45%,耳周局部组12.50%,远端取穴组30.43%。远近配穴组的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疗法对实证耳呜均有疗效;远近配穴法对实证耳鸣的疗效优于单纯耳周取穴组和单纯远端取穴组,耳周取穴组优于远端取穴组。
张剑平[6](2008)在《梅花鹿内分泌腺大体解剖与组织学研究》文中认为梅花鹿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驯养动物,其全身均可入药,尤其以鹿茸为上品,但野外种群数量日益减少,1989年列入我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各内分泌腺和分散于各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而内分泌腺在结构上独立存在,肉眼可见,如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松果体等。本文是以大体解剖和组织学切片的方法研究梅花鹿内分泌腺,观察、测量并数码拍照,再取组织块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和三色染色、镜下观察和显微照相等步骤,对梅花鹿内分泌腺的正常大体解剖结构及显微形态进行观察。大体解剖结果:垂体为一扁圆形小体,平均大小约为1.4×0.8cm;甲状腺是一个富含血管的实质器官,可分为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个侧叶的腺峡,侧叶的平均大小约为1.4×0.8cm,腺峡宽约1.5mm左右;甲状旁腺是圆形或椭圆形小腺体,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附近或埋于甲状腺组织中;肾上腺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较多脂肪,左肾上腺呈扁椭圆形,长约1.6~1.9cm,宽约0.9~1.2cm,厚约0.7cm;右肾上腺呈肾形,长约1.5~1.8cm,宽约0.9~1.2cm,厚约0.7cm。;松果体为红褐色扁圆锥形小体,位于四迭体与丘脑之间,以柄连于丘脑上部,大小约0.8×0.4cm。光镜观察结果:内分泌腺组织的细胞大多呈索状排列或团块状,由于这些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或网状血窦,细胞可直接接触血管,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细胞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姜笃银[7](2004)在《人体皮肤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特征及其与创(烧)伤不同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皮肤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特征及其与创(烧)伤不同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 【目的】皮肤创(烧)伤后创面自然愈合会产生不同的修复结局,包括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瘢痕疙瘩(keloid,Ke)、慢性溃疡和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PEH)病变等。这些病理性结局的产生固然与自身免疫状态、局部损伤深度、感染和炎症反应等综合因素有关,但作为深度损伤的修复主体-皮肤附件(SAs)与表皮(干)细胞对创面再上皮化和病变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胚胎表皮和附件形态发生、深Ⅱ度烧伤创面汗腺上皮细胞复层上皮化,以及HS、Ke和PEH形成过程中表皮和皮肤附件(SAs)变化等方面入手,探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转分化)对组织发生和不同修复结局的影响,为认识创伤修复规律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不同时间点人胎儿、成人正常皮肤(NS)标本、皮肤深Ⅱ度(DBW)和浅Ⅱ度烧伤创面(SBW)标本以及不同愈合结局(HS、Ke和PEH)组织标本,在组织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mRNA原位杂交、流式细胞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图象扫描分析技术等,调查人胚胎发育阶段表皮细胞及其SAs形态发生、临床DBW汗腺复层上皮化以及病理性愈合结局SAs破坏过程中,上皮细胞组织表型与分化表型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1)不同角蛋白分子表达与上皮增殖和分化的关系,如增殖性蛋白标记-细胞角蛋白(CK)5&6、CK14和CK17,(胚胎)表皮干细胞标记-CK8&18和CK19,以及终末分化标记-CK10,腺上皮细胞功能性标记-分泌成分(SC)等;(2)上皮细胞表达金属蛋白酶(MMP-2,-3,-9)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2)对Ⅳ型胶原(ColIV)、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基底膜结构成分形成的影响:(3)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上皮细胞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和β-链蛋白(β-catenin,β-Cat)表达水平,对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迁移的影响;(4)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及其受体博士后名丹究工作J晨告(c一Kit/CDx17)和白介素门L)一6等表达水平对分化杭原簇一14(cluste:ofdifterentiation,eol4)、en6s和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l刀ast eell tryptase,MCT)阳性细胞分布、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诱导作用;(5)上皮细胞表达广谱CK〔cKp)、转化生长因子一田(TGF一pl)及其受体TGFpRI表达水平与波形蛋白(vim)和a一sMA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 TGF一印/TG FpRI信号系统对成体上皮一间质细胞转化‘巨州二一epithelia卜mesenellylllal trans、,·:二ati。。,EMT)和胚胎间质一上皮细胞转化(mesenchyma一epstllelia一transfor,nation,MET)的诱导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6)细胞增殖性核抗原(PcNA)和凋亡相关蛋白分子(Bcl一2和Bax)表达水平与表皮、皮肤附件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结构异常的关系;(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10(KGFZ)及其受体(FGFRZb/Bek)信号系统对胚胎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和皮肤附件发生的诱导作用。 此外,在建立新生大鼠表皮角肮细胞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对培养第3一5代角阮细胞采用重组人TGF一p】(rh TGF一日!)和/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进行离体刺激实验,并对Dispase和胰蛋白酶分离的早期人增生性疲痕表皮细胞,采用进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动态观察EMT的组织表型和分子表型的改变。 具体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总结:1.胚胎期表皮细胞及其皮肤附件发生【结果】在人胚胎胎龄(EAG)6一sw期间,外胚层细胞Vi:n+一a一sMA一向cKS&!8十-CK19十表皮干细胞转变,并检测到中等强度(+十)TGF口R工信号,但TGF口!信号十分微弱;至EA GI ow以后呈现表皮细胞典型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在EAG 1 lw,表皮细胞开始表达CK一9和eKS&6,在表皮下过度表达FGF一。、PCNA和 Bel·2的间质细胞开始成团聚集;在EAG I3w时,分层的表皮细胞浅层出现CKIO,周皮细胞开始脱落;在基底层细胞CK14、PcNA、Bek和p一Cat信号明显增强的区域,细胞局灶性增殖形成毛囊原基(胚芽),在其向真皮内侵入生长的同时,上皮细胞E一cad表达水平与周围间质细胞表达FGF10呈现相反的表达趋势:在EAG16w皮脂腺发生的同时,表皮一真皮依次重复上述信号并开始汗腺形态发生。 [结论l(1) EAG6一sw是人胚胎皮肤表皮细胞经由MET发生的重要时期,TGF 博士后对究互‘乍报告.‘亩亩‘菌‘‘亩亩.亩‘亩‘‘‘亩‘亩亩‘亩‘‘.‘亩亩‘‘亩‘‘亩‘亩‘口RI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MET调变过程,但其配体一TGF日】起源及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2)间质细胞源性FGF10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上皮细胞Bek,并通过合理调配p一cat和E一cad信号,诱导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和SAs形态发生·2.汗睐上皮细胳表皮细胞转化机制与DBW愈合的关系 l结果1 NS汗腺分泌部基底层的肌上皮细胞表达卜Cat、Bcl一2、CK19、P63和eK14:浅51度烧伤创面(superfieial 110 bLlrn wounds,sBW)愈合期间深层汗腺分泌部与NS组相似。在深11度烧伤创面(deep 110 bL!rn woL一
孙春岐[8](2003)在《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激素是指有可能干扰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人和动物产生疾病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激素的研究成果。
包佐义,张子琦[9](2003)在《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傅文[10](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多时点心理评估,探索“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的起效时间。2.以注意网络测试(ANT)和精神运动警觉任务(PVT)、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dCA)技术分别从行为学和效应学方面评估针刺对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试验一: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招募18~35岁的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并匹配健康青年组。通过两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即ANT和PVT采集注意网络中的警觉效率、指向效率、执行控制效率和警觉反应时间;采集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通过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极低频(0.02-0.07Hz)、低频(0.07-0.20Hz)两个频段下的参数:增益(Gain)、相位差(Phase)、相关函数(Coherence)。探究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的认知神经功能改变的特征。2.试验二: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研究招募18~44岁的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设置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疏肝调神”针法组(下称为“疏肝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实施单盲,仅盲受试者;在量表评估、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等疗效评价时采用盲法评价。(1)干预分组“疏肝调神”针法组(“疏肝调神组”)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后予均匀捻转手法,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每10min行针 1min。非经非穴组取穴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刺入对应非经非穴点1-2mm至针可直立即可,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做手法;疗程同疏肝调神组。(2)观察周期:每日1次,共治疗2周。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2周后进入抑郁相关病症专科门诊随诊。(3)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天早期起效率(early improvement rate):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次要结局指标:①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应答率(Response rate:以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②HAMD-17③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1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⑤90项症状清单(SCL-90)⑥安全性结局:干预期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评价时点:两组均在基线、治疗第3天、治疗1周、治疗第10天、治疗第2周评估HAMD-17;治疗期间每 日自评 BDI-13;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评估 PSSS、SCL-90。3.试验三: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及受试者来源同试验二,在基线、治疗2周后两个时点采集事件相关电位、ANT、PVT、dCA数据。评估2周针刺治疗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4.数据统计本研究心理评测量表类数据采用末次观察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条件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条件时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采用2XC表或3XC表卡方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对于客观指标数据,为了更好地量化实际的变化,缺失值未被输入,所有的显着性检验均采用缺失值的两两缺失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一:共纳入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45人(女性34人,男性11人),平均年龄(25.71±5.20)。健康青年组43人(女性33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25.25±0.9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P>0.05)。健康青年组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完整,共43人;事件相关电位因检查排队时长与之时间冲突,而脱失5人,共38人。完成ANT、PVT测试者32人。(1)青年轻度抑郁者与健康青年相比,注意网络测试中的警觉效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警觉高于健康青年者;两组在MMN潜伏时、N1潜伏时、P2潜伏时与P3潜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P3波幅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P3波幅值要低于健康青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低频状态(LF)的左脑、右脑相位值(Phase)比健康青年低(P<0.05),(2)极低频(VLF)、低频状态(LF)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位(Phase)与HAMD-17 呈负相关,极低频(r=-0.261,P<0.05),低频(r=-0.255,P<0.05)。试验二:(1)基线结果共纳入患者54例,其中疏肝调神组28例,非经非穴组26例。完成80%治疗者46例,脱落8例。其中疏肝调神组脱落2例;非经非穴组脱落6例。对两组受试者基线期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进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HAMD-17、BDI-13量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第三天早期起效率在治疗第三天早期起效率疏肝调神组96.42%,非经非穴组61.53%,疏肝调神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各时点应答率在第3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42.9%,非经非穴组30.8%,在第1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2.14%,非经非穴组69.23%,在第10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5.7%,非经非穴组73.1%。第2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9.28%,非经非穴组69.23%。各个时点疏肝调神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①疏肝调神组与非经非穴组间各时点HAMD-17总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在治疗期第三天开始与基线比较有差异。②各因子组间比较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两组间基线以后各时点评分疏肝调神组小于非经非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因子:随着治疗疗程的进展测量值逐渐降低,第3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疏肝调神组较非经非穴组低,但未显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阻滞因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在治疗期第14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2)。③各因子重复测量整体分析: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基线相比,第10天、第14天焦虑躯体化症状的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从第10天开始对焦虑躯体化因子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值为 3.143(95%CI:1.276-5.010);睡眠障碍因子:基线相比,睡眠因子第3天开始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值为1.357(95%CI:0.581-2.133)并持续到 14 天。阻滞因子:与基线相比,在治疗期第7天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为1.286(95%CI:0.052-2.519),且与基线相对在第10天、第14天差异持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与基线相比治疗至第7天的变化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差值为1.429(95%CI:0.145-2.712)。且随着治疗的进展第10天、第14天与基线相比持续改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BDI-13①组间比较:在基线时期以及治疗后七天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的整体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相比在治疗至5天时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差值为5.071(95%CI:2.141-8.002),随着治疗的进展在第6、7天持续改善且与基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疏肝调神组的PSSS中的家庭支持、家庭外支持、支持总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三者评分虽治疗后稍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90项症状清单(SCL-90)疏肝调神组的各因子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在精神病性、其他、阳性项目均分、阳性因子数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因子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1)疏肝调神组ANT中警觉、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ANT中的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VT反应时(RT)两组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频下的左脑(Red)、右脑(Green)的相位(LPhase)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存在认知功能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表现为高警觉,P3波幅下降,相位值下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2)“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可在第3天达到早期起效,且以睡眠障碍最早改善为特点,并在1周内出现较高应答。治疗2周后PSSS、SCL-90评分,及认知功能的高警觉、执行控制效率得到改善,事件相关电位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二、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干预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及产生机制 |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2.1 乳腺癌内分泌药物作用依据 |
2.2 抗雌激素类药物及产生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 |
2.3 芳香化酶抑制剂(AI)及产生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 |
2.4 其他内分泌治疗方法及产生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 |
2.4.1 药物去势治疗 |
2.4.2 手术及放射去势治疗 |
3 中医病因病机 |
3.1 肝肾阴亏,脏腑失调 |
3.2 肝郁气滞,气血失调 |
4 西医治疗 |
4.1 激素治疗 |
4.2 植物雌激素(PE,Phytoestrogens) |
4.3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 |
4.4 黑升麻(Black cohosh) |
4.5 维生素E |
4.6 加巴喷丁(Gabapentin) |
4.7 可乐定(Klonidine) |
5 中医治疗 |
5.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5.2 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 |
5.2.1 肝肾阴虚证 |
5.2.2 肝气郁滞证 |
5.3 外治法 |
5.4 针灸治疗 |
6 心理干预治疗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潮热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结论 |
5 参与本研究的收获与体会 |
6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万冬桂教授治疗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
1 辨证论治 |
1.1 心烦为主 |
1.2 潮热为主 |
1.3 汗出异常为主 |
1.3.1 自汗 |
1.3.2 盗汗 |
1.4 失眠为主 |
2. 辨病论治 |
2.1 辨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复发危险度分级 |
2.2 辨治疗阶段 |
2.2.1 手术阶段 |
2.2.2 化疗阶段 |
2.2.3 内分泌治疗阶段 |
2.2.4 康复阶段 |
2.3 辨转移部位 |
3. 调护 |
3.1 心理调护 |
3.2 饮食调护 |
3.3 运动调护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页 |
(2)蒙药三子汤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部分 |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
1 痤疮概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及分级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1 中医经典对痤疮的阐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治疗 |
4 中药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蒙医学认识 |
1 蒙医学发展史 |
2 蒙医学基本思想 |
3 蒙医学对痤疮的认识与研究 |
3.1 病因病机 |
3.2 辨证分型 |
3.3 治疗 |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 |
动物实验部分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试验部分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兔耳皮疹照片 |
皮损组织染色镜下图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帝王的健康与政治 ——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宋代皇帝疾病考 |
第一节 中国皇帝常见疾病概述 |
第二节 宋代皇帝所患疾病 |
第二章 致病因素 |
第一节 遗传与环境 |
第二节 生活方式 |
第三节 性格因素 |
第三章 宋代皇帝享有的医疗条件与医疗保障 |
第一节 宋代疾病治疗的水平 |
第二节 负责皇帝疾病诊疗的机构 |
第三节 宫廷医官的选拔 |
第四章 宋代皇帝的养生与防病 |
第一节 养生观念 |
第二节 养生方法 |
第三节 防病措施 |
第四节 宋代皇帝养生防病效果 |
第五章 宋代皇帝疾病与政治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其它朝代皇帝疾病与政治的关系 |
第二节 宋代皇帝疾病对政治的影响 |
余论 |
附表一 中国皇帝寿命、病症、死因统计表 |
附表二 中国皇帝寿命频数分布表 |
附表三 宋代统治阶级上层男性寿命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远近配穴法治疗实证耳鸣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耳鸣的认识与治疗 |
1.1 祖国医学中耳鸣病名的溯源 |
1.2. 祖国医学对耳鸣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古代中医对耳鸣的治疗 |
2. 现代医家对耳鸣的研究进展 |
2.1 耳鸣病因的研究 |
2.2 耳鸣的发病机制 |
2.3 耳鸣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耳鸣的程度分级 |
2. 治疗方法 |
2.1 取穴 |
2.2 疗程 |
2.3 随访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数据记录结果与统计学分析 |
5.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5.2 治疗后结果分析 |
讨论 |
1. 远近配穴法治疗耳鸣的疗效分析 |
2. 远近配穴法理论依据 |
3. 远近配穴法取穴原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6)梅花鹿内分泌腺大体解剖与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梅花鹿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价值 |
1.2 国内外梅花鹿现状和发展前景 |
1.3 内分泌腺概述 |
1.3.1 垂体 |
1.3.2 甲状腺 |
1.3.3 甲状旁腺 |
1.3.4 肾上腺 |
1.3.5 松果体 |
1.4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大体解剖方法 |
2.2.2 组织学方法 |
2.2.2.1 载玻片、盖玻片的预处理 |
2.2.2.2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2.2.2.1 取材、固定 |
2.2.2.2.2 洗涤 |
2.2.2.2.3 脱水与透明 |
2.2.2.2.4 浸腊与包埋 |
2.2.2.2.5 修块 |
2.2.2.2.6 切片 |
2.2.2.2.7 展片、贴片 |
2.2.2.3 染色方法 |
2.2.2.3.1 HE染色 |
2.2.2.3.2 三色染色 |
3 试验结果 |
3.1 大体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结果 |
3.1.1 垂体 |
3.1.2 甲状腺 |
3.1.3 甲状旁腺 |
3.1.4 肾上腺 |
3.1.5 松果体 |
3.2 组织学观察及显微测量结果 |
3.2.1 垂体 |
3.2.2 甲状腺 |
3.2.3 甲状旁腺 |
3.2.4 肾上腺 |
3.2.5 松果体 |
4 结果讨论 |
4.1 垂体 |
4.2 甲状腺 |
4.3 甲状旁腺 |
4.4 肾上腺 |
4.5 松果体 |
4.6 石蜡切片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
5 结论 |
5.1 大体解剖结论 |
5.2 组织学结论 |
6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人体皮肤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特征及其与创(烧)伤不同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胚胎期表皮细胞及其皮肤附件发生 |
实验一 间质细胞-上皮细胞转分化与人胚胎表皮细胞发生 |
实验二 FGF10及其受体对胎儿皮肤附件形成的诱导作用 |
实验三 细胞角蛋白14和β-链蛋白表达水平与人胎儿皮肤附件形态发生 |
第二部分 汗腺上皮细胞-表皮细胞转分化与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方式 |
实验一 深Ⅱ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特征和汗腺转归 |
实验二 汗腺上皮细胞经由干细胞-表皮细胞转化完成深度烧伤创面修复 |
实验三 汗腺上皮细胞以鳞状上皮化方式加速深Ⅱ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 |
第三部分 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分化与病理性修复结局的关系 |
实验一 瘢痕疙瘩中皮肤附件结构破坏与瘢痕增生 |
实验二 角朊细胞表达胚胎性细胞角蛋白与创伤不同修复结局的关系 |
第四部分 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对间质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 |
实验一 上皮细胞免疫诱导作用与瘢痕疙瘩毛囊-皮脂腺结构破坏 |
实验二 角朊细胞异常增殖分化与瘢痕疙瘩真皮-表皮连接结构异常 |
实验三 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与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 |
实验四 病理性瘢痕中上皮源性干细胞因子对肥大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 |
实验五 创伤后不同病变组织中CD68~+肥大细胞的起源分析 |
第五部分 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与病理性瘢痕形成 |
实验一 病理性瘢痕中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初步观察 |
实验二 成体角朊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实验研究 |
第六部分 上皮细胞分化紊乱和EMT与PEH病变形成 |
实验一 皮肤创(烧)伤后PEH病变发生的病因分析(附11例报告) |
实验二 PEH病变中上皮-间质连接区基底膜相关成分缺失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三 PEH病变中上皮细胞以“脱壳”方式去分化 |
实验四 上皮细胞向免疫细胞转分化与PEH病变形成 |
实验五 血管基底膜相关成分缺失机制与PEH病变肉芽组织过度增生 |
论文全文总结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附录二: 个人简历 |
附录三: 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发表论文、编写书籍和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四: 致谢 |
(8)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激素问题的出现 |
1.1 人类精子数目减少 |
1.2 环境中雌激素样化学物质的发现 |
1.3 环境激素的定义 |
2 环境激素的种类 |
3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
3.1 激素的作用 |
3.2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 |
3.2.1 环境激素与人体或动物体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 |
3.2.2 影响激素的调节途径 |
3.2.3 扰乱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
3.2.4 增加体内自由基含量 |
4 环境激素对生物影响研究 |
4.1 对生殖、发育影响研究 |
4.2致畸致癌研究 |
4.3对神经系统影响研究 |
5 研究展望 |
5.1 加快环境激素降解的研究 |
5.2 开发研究环境激素的仪器和测定方法 |
(10)“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抑郁症研究概况 |
1.1.1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
1.1.2 不同抑郁程度的临床特征 |
1.1.3 发病机制 |
1.1.4 治疗难题 |
1.2 中医对郁病研究概况 |
1.2.1 郁病的源流 |
1.2.2 郁病的病因病机 |
1.2.3 中医领域快速抗抑郁的研究 |
1.2.4 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
1.2.5 本团队相关研究 |
1.3 抑郁症神经认知学领域研究 |
1.3.1 认知症状的中医认识 |
1.3.2 认知症状的治疗现状与新倡导 |
1.3.3 认知症状的评估 |
1.3.4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认知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一: 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 |
2.1.1 受试对象 |
2.1.2 入组时评估指标 |
2.1.3 样本采集 |
2.1.4 结果 |
2.1.5 小结 |
2.2 试验二: 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
2.2.1 病例选择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 |
2.2.4 小结 |
2.3 试验三: 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 |
2.3.1 病例选择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结果 |
2.3.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试验设计依据 |
3.1.1 选题依据 |
3.1.2 选穴依据 |
3.1.3 疗程选择依据 |
3.1.4 评估指标选择依据 |
3.2 本研究受试者构成 |
3.3 疗效讨论 |
3.3.1 快速起效的特点 |
3.3.2 总体疗效的讨论 |
3.3.3 主观报告结局的讨论 |
3.3.4 对认知神经功能影响的讨论 |
3.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启发 |
3.5 依从性分析 |
3.6 安全性分析 |
3.7 本研究创新点 |
3.8 不足和展望 |
3.8.1 不足点 |
3.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干预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李润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蒙药三子汤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 韩晓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3]帝王的健康与政治 ——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D]. 史泠歌. 河北大学, 2012(05)
- [4]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选择与临床分析[D]. 洪正安.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2)
- [5]远近配穴法治疗实证耳鸣的疗效观察[D]. 马玉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梅花鹿内分泌腺大体解剖与组织学研究[D]. 张剑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01)
- [7]人体皮肤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特征及其与创(烧)伤不同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D]. 姜笃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4(04)
- [8]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J]. 孙春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02)
- [9]内分泌器官的“头领”——脑垂体[J]. 包佐义,张子琦. 医药与保健, 2003(01)
- [10]“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D]. 傅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