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评价与主要财务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彪[1](2021)在《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阶段,小微企业由于产业类型多样、覆盖范围广、市场反应敏感等特征,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特别是传统融资的困境限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转向民间信贷融资又使得小微企业面临融资贵的风险,并加剧了市场动荡。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快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既为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提供条件,又为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水平相关信息的获取提供重要手段。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有力方式;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该方式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评价机理分析。研究国外小微企业特征及信贷服务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数据来源、剖析小微企业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下融资信用评价的异同点等,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机理。(2)评价体系构建。加快适用于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体系的针对性研究,强化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有效性,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防控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风险的重要举措;(3)数据模型构建。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多元信息的获取能力,利用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技术如何改进小微企业融资信用评价模型及模型精确度;(4)评价结果及应用。研究信用评价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形成的作用机理,是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在基本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四大类问题的研究,产生如下的研究成果:(1)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机理模型。针对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及融资流程不明晰、不系统的现状,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途径及大数据信用评价机理展开分析。我国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外小微企业特征及信贷服务实践的分析入手,实现我国小微企业特征的详细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我国小微企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等总体情况、金融行为、竞争力、社会关联性以及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上,表现出显着差异性特征。基于案例提出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共包含传统融资业务的互联网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模式以及上市融资四种类型。提出信息不对称风险、财务风险、关联关系复杂性风险、脆弱性风险四类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的风险来源,剖析小微企业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下融资信用评价的异同点,界定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四维概念模型。研讨大数据技术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中的应用机理,提出评价的基本框架。(2)“互联网+”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体系模型。充分利用“互联网+”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拓宽所带来的海量信息获取优势,分析影响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相关因素,构建针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专门指标框架,形成具体、细致的评价指标储备。界定反映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硬信息、软信息,从双重维度提炼81项影响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具体因素。继而,从经营活动信息、金融行为信息、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竞争力信息、企业关联关系信息系和企业融资申请陈述信息等六个维度提炼、储备90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各评价指标的指标类型、评分方法及数据的标准化方法。构建融合熵值法、CRITIC方法、方差齐性检验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强化指标体系区分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履约客户和违约客户的能力。(3)基于主题挖掘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数据获取模型。信息量暴增、数据结构多元化,是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的鲜明特征,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研究需围绕硬信息、软信息多元结构的融合展开。基于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指标框架中的部分软信息变量,构建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相关软信息LDA主题挖掘模型,获取17个主题变量及各主题对应每条样本的概率分布,实现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软信息的量化挖掘。(4)基于神经网络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模型。针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二分类问题,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选取同花顺行情中心新三板作为数据来源开展案例分析,分别将硬信息、软信息、硬信息+软信息纳入BP神经网络模型,形成三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硬信息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的偿债能力、偿债意愿,相对于单独使用软信息进行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而言,单独使用硬信息进行评价的精确度更高;融入软信息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精确度高于仅使用软信息或硬信息进行评价的精确度,因而将软信息、硬信息同时纳入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是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准确性的重要方式。(5)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发展政策建议。以多元数据的合理化运用为脉络,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信用评价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信任关系形成的作用机理,给出促进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融资信任体系良性发展的策略和管理建议。明确了不同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多元信息的处理范式,分析小微企业多元信息发挥作用的方式。将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行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抽象为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形成的博弈问题,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二者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逆向推理信用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对二者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本文产生的创新点可能包括:(1)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体系总体框架。从我国小微企业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入手,具体考虑我国小微企业特征,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针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范式参考。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大量财务管理数据等结构性硬信息获取不足的问题,致使银行等经融机构难以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而加剧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难度。非结构性文本信息等软信息暴增、数据结构多元化,是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的鲜明特征,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研究需围绕硬信息、软信息多元结构的融合展开。针对我国小微企业特征,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硬信息、软信息的双重维度,提炼影响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多项因素,构建针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及指标类型、标准化方法。大数据技术能够大大提升不同类型、不同来源数据的可得性,因而该数据集合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获取更多数据成为可能,这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大数据技术下非结构性软信息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软信息暴增、数据结构多元化,是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评价的鲜明特征。基于文本挖掘技术,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非结构性软信息的量化方法,实现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结构性硬信息和非结构性软信息的量化融合。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研究针对我国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多元数据获取方法。案例分析设计三重实验,分别采用硬信息数据集、软信息数据集、硬信息+软信息数据集,将三类数据集合分别纳入评价模型中,发现不同数据类型的使用对模型精度具有显着影响。硬信息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的偿债能力、偿债意愿,相对于单独使用软信息进行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而言,单独使用硬信息进行评价的精确度更高;融入软信息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精确度高于仅使用软信息或硬信息进行评价的精确度。(3)基于演化博弈的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任的关系模型。针对我国小微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信任不足的特征,构建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下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不同策略选择,实现信用评价的改进、促进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融资互利互信共赢的最终目标。围绕多元数据的合理化运用脉络,将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行为和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抽象为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形成的博弈问题,构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演化博弈均衡的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模拟二者互联网融资信任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发现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中的潜在损益、体现小微企业信用水平的结构性软信息潜在损益以及对软信息硬化边界、机器评价与人际沟通关系的掌握,是影响二者策略选择和良好信任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以期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效果的提升。图58幅,表27个,参考文献204篇。
霍圣录[2](2021)在《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行体育彩票是我国基于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1994至今,中国体育彩票已历经了27年。据统计,我国体育彩票销售量总计达到了2.15万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超过5600亿元,为公益事业、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效地促进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随着体育彩票公益金募集大幅增长、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乱象等新形势,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迫在眉睫。因此,进行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开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可以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体育彩票公益金更好地规范管理,促进体育事业更好地健康发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建立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意义,有利于强化绩效的理念,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率等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绩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运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体系、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等五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自1994年体育彩票发行以来,主要贡献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公益事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范围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全民健身全面化、公共服务体系化、赛事活动多元化、体育扶贫常态化。(2)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围绕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构建的指导原则、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标准体系及其结果应用分析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目标的含义、重要性、目标管理的意义进行目标的设置,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分为四个层级,界定了主客体、工作范围及工作程序,通过建立标准体系,选择了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系统综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机器学习法进行本文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构建。(3)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政策、报告和文献的分析,归纳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预评价指标表。在此框架基础上,根据指标相关绩效评价理论、评估目的与原则,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评议,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层次模型并计算了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指标、影响指标);1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4)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研究发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四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较为均衡,其中,产出指标的权重系数最高(0.2611),过程指标和投入指标次之,分别为0.2512和0.2497,影响指标最低,为0.2380。为此,在针对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的实际评估中,需更加重视产出方面的几个因素及相应的评估结果。(5)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建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全国和江浙沪皖的体育事业年鉴的公开统计数据,对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进行的实证评价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指标数据采集方式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推广性。首先,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年四年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绩效评价。其次,对数据较为全面的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个省市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进行了全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6)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运用机器学习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探索分析。首先,使用了非监督学习情形下的k均值聚类算法模型,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14-2017四年使用情况数据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分类结果。其次,监督学习下的经典回归分析模型运用了线性岭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回归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各模型的20018年预测结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回归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该模型预测的结果与2018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全指标评价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完全一致,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提出了五个对策与建议:一是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在国家层面立法:健全宏观层面顶层法律法规。在部级层面立规:订立中观层面部局管理规定。在省级层面立制:建立微观层面省级实操制度。二是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在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公益的意识。在管理层面:树立绩效管理的意识。三是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预算管理上: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过程管理上: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审计管理上:开展事后经费审计。四是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在领域分配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项目分配要优化分配、引入竞争。平衡分配要注重绩效、奖罚分明。五是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系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公益金绩效评价报告、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寻求智力支持数据支撑。
白珊[3](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冠平[4](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指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梁嘉瑀[5](2021)在《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互联网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因其自身具有的高成长、高投入、高科技含量、新商业模式等特征,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与传统企业相比,需要更多的资本注入以满足日常的经营现金流需求,因此对其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财务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的演进逻辑,研究互联网企业SH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在对财务风险相关理论介绍基础上,首先,对SH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描述,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对SH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SH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其次,结合SH公司的财务状况与互联网行业特征,选定16个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构建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SH公司的财务风险等级。最后,针对评价结果,从偿债风险、盈利风险、资产营运风险、成长风险、其他方面对应提出SH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对于SH公司财务风险提出控制措施,在偿债风险方面提出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制定合理偿债方案、优化筹资融资渠道;在盈利风险方面提出提升资产利用率、增设投资风险管理部门、增强资金使用效率、打造核心移动产品;在资产营运方面提出加大资产风险管理、扩大产品销售规模、规范现金流制度、使用银行集中账户;在成长风险方面提出开发合理产品项目、优化主营业务经营、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在其他方面风险提出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整合、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水平等控制措施。对其他类似企业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杨一航[6](2021)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被社会各界所质疑。为了解决该问题,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相应调整。我国部分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计量过程复杂、难以理解、不适用等问题,由此我国财政部在2017年3月修订发布了新金融工具准则。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受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影响最大的便是金融行业,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探讨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比新旧准则,围绕新准则的两大主要变化,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整体的金融工具应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其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现状;其次,对PF银行进行剖析,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针对目前PF银行的应用情况,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PF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通过运用修正Jone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PF银行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业务管理进行分析,探究新准则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并根据PF银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分析准则实施过程中解决哪些旧准则的固有问题以及新准则实施的应用难点;最后,结合新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以及难点问题梳理,从分类与计量和减值计提两方面对PF银行在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对策建议: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加强金融资产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本文研究的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7年3月最新修订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由于准则正式执行时间较短,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针对某个企业结合其准则实行的详细数据,具体分析实行新准则带来的影响较少。基于此,本文以PF银行对新准则的应用展开实际研究,深入分析新准则对PF银行的具体影响。从而,对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应用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更为直观的认知,也可以为金融其他行业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及影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
冯志森[7](2021)在《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数控机床制造行业是我国所有制造行业中至关重要的行业,多年来,也是我国产业环节中比较薄弱的产业,核心技术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国家垄断。近些年,由于三星、苹果等手机厂商开始将生产线向东南亚、印度转移,国内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市场急剧下滑,导致上游产业数控机床设备制造行业不景气,财务风险明显上升。C机械设备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数控机床设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速钻铣攻牙机、玻璃精雕机、立式加工中心等产品。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和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该公司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C公司设计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及早发现公司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为公司经营层决策提供研判,同时在理论层面丰富国内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的案例。本篇论文在结合财务风险预警现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圳C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财务预警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得出该公司在财务风险预警制度、预警管理职位设置、预警方法和预警控制措施方面存在着问题,并根据公司所在行业状况,提出了设计该公司新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采用熵值法和相关性分析筛选财务指标和计算权重,将改良后的功效系数法作为该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将2015-2019年公司财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研究计算。最后,通过计算出的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得分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所存在的财务风险,最终提出以下措施: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改善财务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积极发掘新的市场渠道、开拓海外市场,降低公司运营的成本和费用。
寇建荣[8](2021)在《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乘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改革,民众对于房产的需求不断上扬,房地产行业应声上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作为经济商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周期未逃脱市场波动规律,且房地产行业不仅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国家政策调控的双重管控。房地产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由于外部环境错综多变导致的财务风险要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控制财务风险既是企业自主管理的要求,也是应对行业风险的一种手段。本文鉴于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数据可得性,选择了A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界定、定量分析A房地产公司的各项财务状况来反映其主要风险因素、构建实证模型评价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最后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针对A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A房地产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的定量分析得出:公司自2011-2020年以来,综合财务风险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说明A房地产公司从上市以来的风险控制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在经营过程中有所弥补和改善。从具体的财务风险指标来看,A房地产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反映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盈利水平变动幅度并不大,总体表现较为平稳,该类风险控制工作有一定成效;从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代表了资产偿债因子的变动水平看,2011-2020年变动幅度较大,2011-2015年间的下降趋势明显,2015年资产偿债因子得分降至零分以下,此三项指标应作为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领域,在现金回收管理、负债比率控制和营业收入提升方面应投入更多精力;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三项反映经营增长的指标看出,盈利情况不好也是导致现金流不好的直接原因,通过现金流间接影响了偿债和盈利能力。因此,A房地产公司还是要多关注盈利能力的提升,多开拓业务规模和业务领域,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增强公司资金链流动性,提升其综合发展实力,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龚诗颖[9](2020)在《基于DEA的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了巨大作用。旅游行业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作用。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旅游业规模较大、各项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类型,可以作为旅游业的代表。财务绩效管理对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绩效评价对旅游上市公司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是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30家旅游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最近的五年(2014—2018年)作为研究时间阶段,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中的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旅游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查找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根据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和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其次梳理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再次简要概述了财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最后归纳了多种财务绩效方法的优缺点。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国旅游业和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其次概述了DEA的基本模型,再次选取了中国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最后明确了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和选取结果,并构建了基于DEA的新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第四部分首先对研究样本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其次运用DEAP2.1软件,选取BCC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最后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模式对研究结果进行结果分析。第五部分首先根据研究结果对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分析与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其次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水平具有差异性,因为主营业务内容与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景区类、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水平不一样。其二,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有益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其三,70%的中国旅游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达到规模经济的比较少。其四,中国旅游上市公司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上升。
刘会[10](2020)在《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MM定理于1958年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始结合理论与实践对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绩效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行业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使得研究结论莫衷一是。众多学者研究发现行业的差异性对资本结构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分行业展开对资本结构的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及生活等众多领域逐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IT行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与摸索阶段,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潜力,其资本结构与融资渠道目前仍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IT行业作为本文的研究行业,并将IT行业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资本结构与公司的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寻找资本结构的优化路径。首先,本文对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合文章研究需要对资本结构、财务绩效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选取在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337家IT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现状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KMO分析选出12个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的财务绩效;最后,通过建立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回归模型,探讨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围绕着企业绩效最大化的目标为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提供对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IT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2)IT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呈正相关;(3)IT行业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率与财务绩效之间呈负相关;(4)IT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5)IT行业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基于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针对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当前情况分别从外部宏观层面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提出优化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1)外部宏观层面,主要从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2)企业微观层面,主要是结合本文的实证结果从资产负债率、债务期限结构、股权集中度、内源融资四个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对策。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共同努力,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融资环境与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企业健康、高效地运营,也有益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良好运营与稳步发展。
二、银行评价与主要财务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评价与主要财务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与基础理论综述 |
2.1 小微企业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
2.1.1 小微企业的概念 |
2.1.2 小微企业的范围 |
2.2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互联网融资 |
2.2.1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2.2.2 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 |
2.3 小微企业融资信用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
2.3.1 硬信息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的影响 |
2.3.2 软信息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的影响 |
2.4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及方法 |
2.4.1 传统信用评价技术 |
2.4.2 大数据技术下的企业融资信用评价方法 |
2.5 文献述评 |
2.6 本章小结 |
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机理分析 |
3.1 国外小微企业特征及信贷服务实践 |
3.1.1 国外小微企业发展模式及传统渠道融资特征 |
3.1.2 国外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发展 |
3.2 我国小微企业特征 |
3.2.1 小微企业的总体特征 |
3.2.2 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征 |
3.2.3 小微企业的金融行为特征 |
3.2.4 小微企业的竞争力特征 |
3.2.5 小微企业的社会关联性特征 |
3.2.6 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特征 |
3.3 我国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及途径 |
3.3.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 |
3.3.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途径 |
3.4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分析 |
3.4.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数据的来源 |
3.4.2 小微企业传统与互联网渠道融资信用评价的异同 |
3.4.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四维概念模型与要素 |
3.5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机理 |
3.5.1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目的 |
3.5.2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审核流程分析 |
3.5.3 大数据技术在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4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指标构建 |
4.1.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硬信息与软信息界定 |
4.1.2 影响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硬信息 |
4.1.3 影响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水平的软信息 |
4.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界定与预处理 |
4.2.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框架 |
4.2.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类型及标准化方法 |
4.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组合赋权 |
4.3.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单一客观赋权方法 |
4.3.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 |
4.3.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熵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数据获取模型 |
5.1 软信息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作用方式 |
5.1.1 软信息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直接作用 |
5.1.2 软信息文本特征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间接作用 |
5.1.3 软信息主题特征对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间接作用 |
5.2 融合多元信息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数据获取 |
5.2.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软信息分类 |
5.2.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软信息量化方法 |
5.2.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软硬信息变量选取 |
5.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数据模型 |
5.3.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数据来源 |
5.3.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信息量化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 |
6.1 基于博弈的评价主体关系分析 |
6.1.1 评价主体的互联网融资信任博弈模型假设 |
6.1.2 评价主体的互联网融资信任博弈模型构建 |
6.1.3 评价主体的互联网融资信任博弈演化均衡的稳定性分析 |
6.2 基于演化的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模型 |
6.2.1 评价主体的互联网融资信用特征 |
6.2.2 基于神经网络和物元可拓的评价方法 |
6.2.3 模型精确度测量 |
6.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结果分析 |
6.3.1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数据来源 |
6.3.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实验设计 |
6.3.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总结与政策建议 |
7.1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内涵总结 |
7.1.1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 |
7.1.2 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优势 |
7.2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要素 |
7.2.1 传统融资过程中的信用评价与信任关系 |
7.2.2 互联网融资过程中的信用评价与信任关系 |
7.3 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的管理建议 |
7.3.1 基于激励政策执行力的信用评价技术研究 |
7.3.2 基于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价的风险防控 |
7.3.3 基于大数据来平衡评价技术与人际沟通的关系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词云图代码 |
附录 B LDA模型代码 |
附录 C BP神经网络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 |
2.1.2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2.2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2.2.1 关于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
2.2.2 关于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2.3 关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1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研究 |
2.3.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研究 |
2.4 关于彩票公益金的研究 |
2.4.1 关于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彩票公益金制度的研究 |
2.4.3 关于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彩票公益金审计的研究 |
2.4.5 关于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1.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一般分析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2.2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理论 |
3.2.3 “5E”理论 |
3.2.4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3.2.5 程序理论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4.1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体系 |
4.1.1 管理政策 |
4.1.2 管理体制 |
4.2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情况 |
4.2.1 销售情况 |
4.2.2 筹集情况 |
4.3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情况 |
4.3.1 分配政策 |
4.3.2 中央分配 |
4.3.3 地方分配 |
4.4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情况 |
4.4.1 中央集中使用 |
4.4.2 体育总局使用 |
4.4.3 地方部门使用 |
4.5 我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成效评析 |
4.5.1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贡献 |
4.5.2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特点 |
4.5.3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5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5.1 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
5.1.1 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
5.1.2 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2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5.3 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 |
5.3.1 目标的含义 |
5.3.2 目标的重要性 |
5.3.3 目标管理的意义 |
5.4 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
5.5 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体系 |
5.5.1 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
5.5.2 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
5.6 绩效评价体系的组织体系 |
5.6.1 绩效评价的主客体界定 |
5.6.2 绩效评价的工作范围 |
5.6.3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
5.7 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5.7.1 评价标准分类 |
5.7.2 评价等级划分 |
5.8 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体系 |
5.8.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5.8.2 德尔菲法 |
5.8.3 文本分析法 |
5.8.4 系统综述法 |
5.8.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8.6 机器学习法 |
5.9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5.10 本章小结 |
6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1 预选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6.1.1 文本的纳入 |
6.1.2 文本分析步骤 |
6.1.3 结果分析 |
6.2 第一轮专家调研 |
6.2.1 调查问卷形成 |
6.2.2 专家团队选择 |
6.2.3 专家咨询结果 |
6.2.4 专家意见汇总 |
6.3 第二轮专家调研 |
6.3.1 调查问卷修改 |
6.3.2 专家咨询结果 |
6.3.3 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 |
6.4 指标权重确认 |
6.5 本章小结 |
7 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1 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2 长三角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7.3 本章小结 |
8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分析 |
8.1 机器学习概述及使用意义 |
8.2 实证数据概览 |
8.3 非监督学习下的聚类算法及实证分析 |
8.4 监督学习下相关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
8.4.1 线性岭回归模型 |
8.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8.4.3 决策树回归及树相关的模型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论文主要结论 |
9.1.1 梳理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
9.1.2 规划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构建 |
9.1.3 构建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9.1.4 确定了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各级指标权重 |
9.1.5 评估了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 |
9.1.6 探索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科学评价延展性 |
9.2 对策与建议 |
9.2.1 政策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形成法制体系 |
9.2.2 意识认识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同认识 |
9.2.3 资金管理层面:明确责权分工、形成科学机制 |
9.2.4 资金分配层面:合理使用资金、科学分配方式 |
9.2.5 绩效评价层面: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指标体系 |
10 创新、局限与展望 |
10.1 创新之处 |
10.1.1 研究选题与视角的创新 |
10.1.2 框架系统和指标体系的创新 |
10.1.3 发展预测的创新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10.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性 |
10.2.2 绩效评价数据获取的全面性 |
10.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一轮) |
附件2:专家咨询评议表(第二轮) |
附件3: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4:机器学习与建模相关代码 |
附件5:学习经历与科研经历 |
(4)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5)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
2.1.1 风险管理理论 |
2.1.2 财务分析理论 |
2.1.3 财务风险 |
2.2 财务风险识别 |
2.2.1 财务风险识别的定义 |
2.2.2 财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 财务风险评价 |
2.3.1 财务风险评价的定义 |
2.3.2 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 |
2.3.3 财务风险评价的原则 |
2.4 财务风险控制 |
2.4.1 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
2.4.2 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 |
第三章 SH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SH公司概况 |
3.1.1 SH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机构图 |
3.2 互联网企业行业特征 |
3.2.1 高技术和高人才密集型 |
3.2.2 高投入性 |
3.2.3 高创新性 |
3.2.4 高风险性 |
3.3 SH公司财务现状 |
3.3.1 财务现状分析 |
3.3.2 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
3.4 SH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4.1 筹资风险识别 |
3.4.2 投资风险识别 |
3.4.3 营运风险识别 |
3.4.4 收益分配风险识别 |
3.5 SH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 |
3.5.1 外部成因 |
3.5.2 内部成因 |
第四章 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4.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4.2 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4.2.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3 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结果计算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SH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
5.1 偿债风险控制措施 |
5.1.1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
5.1.2 制定合理偿债方案 |
5.1.3 优化筹资融资渠道 |
5.2 盈利风险控制措施 |
5.2.1 提升资产利用率 |
5.2.2 增设投资风险管理部门 |
5.2.3 增强资金使用效率 |
5.2.4 打造核心移动产品 |
5.3 资产营运风险控制措施 |
5.3.1 加大资产风险管理 |
5.3.2 扩大产品销售规模 |
5.3.3 规范现金流制度 |
5.3.4 使用银行集中账户 |
5.4 成长风险控制措施 |
5.4.1 开发合理产品项目 |
5.4.2 优化主营业务经营 |
5.4.3 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
5.5 其他方面控制措施 |
5.5.1 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整合 |
5.5.2 增加研发人员投入 |
5.5.3 提升创新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评价集调查问卷 |
附录三 SH公司问卷调查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会计信息质量理论概述 |
2.1.1 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
2.1.2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 |
2.2 新金融工具准则主要内容及变化 |
2.2.1 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变化 |
2.2.2 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变化 |
2.2.3 运用套期会计条件放宽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执行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应用现状 |
3.2.1 金融工具持有比例分析 |
3.2.2 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与计量情况分析 |
3.2.3 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
3.2.4 金融工具应用现状小结 |
第四章 PF银行案例概况 |
4.1 研究内容 |
4.2 案例选择与公司概况 |
4.3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 |
4.3.1 PF银行金融工具持有情况 |
4.3.2 PF银行金融资产重新分类和计量情况 |
4.3.3 PF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情况 |
4.3.4 PF银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现状小结 |
第五章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影响分析 |
5.1 新准则对PF银行财务信息的影响 |
5.1.1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影响 |
5.1.2 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
5.2 对PF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5.2.1 对资本管理的影响 |
5.2.2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
5.2.3 对业务管理的影响 |
5.3 旧准则下部分固有存在问题得以解决 |
5.3.1 新金融资产分类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
5.3.2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下的减值计量更为谨慎 |
5.4 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难点分析 |
5.4.1 新准则分类与计量产生问题 |
5.4.2 新准则资产减值计提产生的问题 |
第六章 对PF银行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对策建议 |
6.1 针对新准则分类与计量的建议 |
6.1.1 优化会计核算系统 |
6.1.2 根据业务模式配置资产负债 |
6.1.3 加强金融资产管理 |
6.1.4 加强部门协作与提升员工素质 |
6.2 针对新准则减值计提的建议 |
6.2.1 利用现有系统条件,构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
6.2.2 夯实数据基础,配备规范的IT系统 |
6.2.3 加强外部监管,谨防信息造假,促进信息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财务风险预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风险理论 |
2.1.1 财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
2.1.2 财务风险的识别 |
2.1.3 财务风险的度量 |
2.1.4 财务风险的分析 |
2.1.5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
2.2 财务风险预警理论 |
2.2.1 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
2.2.2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
2.3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介绍 |
第三章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C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3.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现状 |
3.2.1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
3.2.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职位 |
3.2.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办法 |
3.2.4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措施 |
3.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 设计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
第四章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4.1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选取的根据 |
4.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4.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确定 |
4.3.1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初选 |
4.3.2 熵值法及相关性筛选财务指标 |
4.3.3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筛选最终结果 |
4.4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
4.4.1 功效系数法的改良 |
4.4.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及预警警戒区间的确定 |
第五章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C公司的应用分析 |
5.1 财务风险预警的应用流程 |
5.2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计算应用 |
5.3 C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第六章 C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
6.1 提高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 |
6.2 改善财务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 |
6.3 强化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 |
6.4 积极发掘新的市场渠道、开拓海外市场 |
6.5 降低公司运营的成本和费用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已有文献的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界定 |
2.1.1 房地产企业的界定 |
2.1.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 |
2.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理论 |
2.2.1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定义 |
2.2.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
2.2.3 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
2.3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理论 |
2.3.1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定义 |
2.3.2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 |
2.3.3 财务风险评价与财务风险防控的关系 |
第三章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及成因分析 |
3.1 A房地产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发展介绍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1.3 业务模式 |
3.2 A房地产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
3.3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3.1 偿债风险识别 |
3.3.2 盈利风险识别 |
3.3.3 营运风险识别 |
3.3.4 发展风险识别 |
3.4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3.5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
3.5.1 外部环境引起的财务风险 |
3.5.2 企业自身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 |
第四章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
4.1 确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
4.1.1 选择因子分析法的理由 |
4.1.2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
4.1.3 因子分析法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4.2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
4.2.1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2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4.2.3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财务指标初选 |
4.3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数据处理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数据检验 |
4.4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
4.4.1 因子权重确定 |
4.4.2 财务风险分析 |
第五章 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
5.1 偿债风险控制策略 |
5.1.1 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完善财务资本结构 |
5.1.2 严格控制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1.3 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现金储备量 |
5.2 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
5.3 营运风险控制策略 |
5.3.1 提升销售效率,加快项目变现速度 |
5.3.2 加快产品升级,提升品牌优势 |
5.3.3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
5.4 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
5.4.1 提高企业投资能力,优化投资预警机制 |
5.4.2 提高投资管理的谨慎性,提升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 |
5.5 外部环境风险控制策略 |
5.5.1 时刻把握国家相关政策 |
5.5.2 提高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
5.6 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
5.6.1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
5.6.2 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
5.6.3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DEA的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旅游上市公司的研究 |
1.3.2 关于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旅游上市公司 |
2.1.2 财务绩效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管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投入产出理论 |
2.2.4 公司价值最大化理论 |
2.3 财务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
2.3.1 杜邦分析法 |
2.3.2 沃尔评分法 |
2.3.3 平衡计分卡法 |
2.3.4 经济增加值(EVA)法 |
2.3.5 因子分析法 |
2.3.6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
2.3.7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
2.3.8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确定 |
3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3.1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3.1.1 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2 旅游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2 DEA的基本模型 |
3.2.1 规模报酬不变模型(CCR模型) |
3.2.2 规模报酬可变模型(BCC模型) |
3.2.3 Malmquist指数模型 |
3.3 上市公司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1 样本选取 |
3.3.2 数据来源 |
3.4 基于DEA财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1 DEA模型选取 |
3.4.2 指标选取原则 |
3.4.3 指标选取 |
3.4.4 指标数据处理 |
4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4.1 基于DEA-BCC模型的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
4.1.1 静态计算结果 |
4.1.2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4.1.3 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4.1.4 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4.1.5 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4.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
4.2.1 动态计算结果 |
4.2.2 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4.2.3 各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资本结构的相关研究 |
(二) 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
(三) 资本结构优化对策的相关研究 |
(四) 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描述统计法 |
(三) 因子分析法 |
(四) 回归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资本结构 |
二、财务绩效 |
三、IT行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二、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三、资本结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二章 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样本及指标选取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资本结构指标选取 |
第二节 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
一、IT行业上市公司整体“重股权轻债权” |
二、IT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偏好短期负债 |
三、IT行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上升趋势 |
四、IT行业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不足 |
五、小结 |
第三章 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分析 |
一、指标选取 |
二、指标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务绩效 |
一、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二、总方差解释 |
三、因子载荷分析 |
四、得分矩阵分析 |
第四章 我国IT行业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证设计 |
一、变量设计 |
二、研究假设 |
三、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第五章 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宏观优化对策 |
一、政策环境优化 |
二、金融环境优化 |
三、法律环境优化 |
第二节 微观优化对策 |
一、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 |
二、合理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
三、优化企业股权集中度 |
四、提高内源融资比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银行评价与主要财务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信用评价研究[D]. 周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绩效评价研究[D]. 霍圣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研究[D]. 白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SH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梁嘉瑀.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新金融工具准则对PF银行的影响研究[D]. 杨一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基于功效系数法的C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 冯志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8]A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寇建荣.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9]基于DEA的中国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 龚诗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10]我国IT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刘会.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