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蕴

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蕴

一、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冯仲华[1](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文中认为

吴瑶[2](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汪曾祺行迹颇广,可谓是一生都在用脚步丈量世界。从小就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的他,地理经验之丰富也是情理之中。他的跨地域的地理经验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从小说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入手,可以发现具有地域特征的地理景观、人物形象以及民俗文化这三项是汪曾祺建构小说地理空间的主要骨架。除此之外,地域性的语言也是关键要素。尤为重视语言的汪曾祺,不仅在语言观上强调方言的重要性,更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化用了自己在高邮、张家口、上海、北京等地暂居时所积累的方言材料。以上这些为其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展示出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究其创作的动因,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小说是他地理经验的文学性表达。汪曾祺复杂的地理根系(原乡地高邮、求学地昆明、暂居地上海、下放地张家口、定居地北京)以及情感历程影响了他对地方的情绪体验,且地理根系所带来的地理记忆也影响了他在小说篇目上的设置,他的小说几乎以高邮、昆明、张家口、北京这四地为主要背景。并且,原乡高邮文化以及非高邮的异乡文化也影响了他在语言表达、审美追求、人物刻画以及表达技巧上的选择。至于从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看待汪曾祺小说的价值,更能见出地理环境对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性。汪曾祺的地理感知使其在创作风格上注重“写意境”与营造“须知世上苦人多”的悲剧意蕴。而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地理景观书写也为其提供了续接1920年代文坛“私人叙事”的契机,他对传统地理意象的捕捉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文坛新时期以来的审美意识的复苏。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成就也给其故乡苏北小城高邮“正名”,与其同时,他也为江苏的当代里下河小说流派树立了新的写作典范。

冯译萱[3](2021)在《阿城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谈及“寻根”,阿城似乎成为一枚标志符号,而这一成就的高峰,却一叶障目般消弭了其多元的意义。众所周知,阿城的相关研究几乎是伴随着《棋王》的横空出世而渐入高潮,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除杨肖着有一本《阿城论》的专着外,大部分均为评论文章、硕士论文,至今未有以阿城为对象的博士研究论文。通过对此前的研究文论进行梳理,可以明显发觉,学者们对阿城的创作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例如,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多集中于早期的小说,而忽视了后期影视剧本、艺术对谈、学术着作等,如古代造型学研究《洛书河图》《昙曜五窟》。还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阿城发表于期刊杂志的零散文字的考察,如本人认为对其创作研究极为重要的一篇影视评论《生活理想与审美理想》。研究文献的局限性导致了对创作者观念的部分误读,为此,本文也将担当起对阿城进一步完整而立体化研究的使命。本文以阿城至今发表的文本作品、访谈演讲为基础,补充以阿城于八十年代初发表的部分零散文字,对以往研究打捞梳理,在其经历、思想、文字间,勾连环环相扣的趋同内涵,构造出作家本身创造性、传承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质。通过阿城文学创作与美术、音乐、电影间的互渗交融,观照其文本丰富的艺术素养,并通过对其文论思想的考察,说明他对传统的执着,根源意图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卫,是对文化得以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开拓,为了尽可能对阿城做出较为完整、全面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了四大章节。第一章意在探究阿城的文化观念,对其创作做纵向的历史梳理。通过梳理阿城的人生轨迹和经历,从家庭背景、到成长中汲取的知识结构、从知青经验到美国生活,展现阿城文化思想的形成,理解他始终以文化为母题的创作。同时通过辨析阿城与“寻根文学”的纠葛,说明阿城创作的心理机制:他所主张的文化“寻根”,在历史语境中实则是变革现实的理想,带有守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其他寻根作家予以对比,更可挖掘他内在文化精神的“底气”。从阿城映照现实的文化观,我们可有理由引申至否定《棋王》是一部道家文化之作;思考其创作观,更可明确小说中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自然主义”创作特质。第二章主要阐明其文学创作与美术、音乐、电影之艺术方式间的勾连转化,遵循着不同艺术的某些共同规律,阿城在小说中将美术的感知、笔法、审美蕴化为语言的表现工具;通过四字组合、标点符号、休止等手法构建强烈的节奏,通过重复、叠音、对仗的手法显现诗歌般的旋律;并将电影的蒙太奇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声画合一的手法融会贯通到文字的书写,使其文字练就出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质。第三章内容,主要对阿城小说的艺术特征做以提纲挈领的分析,从新笔记文体、“古”化的语言风格、诗意的叙事表现予以深入研究,在重顾传统文学范式的同时,说明其创作是对深化“中国特色”文学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益尝试。第四章则对阿城迄今为止的文论话语深入分析,探讨其始终秉持的“自由观”——是制约的自由与同情的自由,即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与“仁者”的自由。同时理解阿城对“巫”文化的热忱,乃至成为他对艺术、文学、乃至传统文化谱系认知理论的一脉重要来源。试图说明阿城对多样性文化的“自觉内化”:对传统的追根溯源,对知识结构的差异强调,甚至对渐近失落的原儒文化、萨满文化的打捞,无一不证明着对渐近消逝的文化的寻回,贯穿其思想的内在理路。

杜欣谕[4](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文中提出意象叙事是汪曾祺小说中一个显着的叙事特征,关于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叙事可从三个维度即时间意象、空间意象与主题意象来展开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汪曾祺小说中时间意象的主要存在形式为四时与昼夜,其本身积淀着丰厚的古典文化意蕴,在特定的小说语境下发挥着其本身所具有的隐喻功能,对小说中叙事基调的营构与小说主题的揭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四时的流转与昼夜的更迭,又与叙事文本形成了有意味的同构,以上皆是时间意象的叙事功能。而时间意象在承担着叙事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丰蕴的美学价值,时间的背景化为小说中氛围的渲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小说中的美学意味。空间与时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小说叙事的另一重要维度。在汪曾祺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私人化的空间意象、公共化的空间意象,及与水有关的空间意象。以上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小说中的地点要素,最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物塑造功能,龙迪勇将其命名为“空间表征法”。除此之外,空间意象还具有文化生产功能,是汪曾祺小说中传输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出现具体空间意象的汪曾祺小说中,多用停顿式叙事节奏,这一节奏形态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有利于小说中空间感的营造,以及对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意象在小说中承担着传达小说主旨的功能,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都将以此为中心而展开。汪曾琪小说中的主题意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主题意象命题,另一类为将主题意象藏匿在小说之中。比兴与反讽作为汪曾祺小说中塑造主题意象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小说起到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性、蕴藉性,延长了小说的精神长度的功用。小说中的叙事节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题意象潜在的制约,而反过来叙事节奏又对主题意象的塑造产生影响。

王燕[5](2021)在《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文中提出1980年代复出的汪曾祺专注于书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作品中独特的平民立场可以从40年代“平实”风格的作品中找到端倪。从1945年开始,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尤为关注底层民众的职业和生计的相关话题,到了80年代之后更是把人的生存当作头等大事,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精细刻画,表现了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使千百年来恒常不变的民间生活有了书面的意义。在他的小说中,生计是指底层民众用以维持生活的办法、保全性命的办法以及与生存有关的活动,职业则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从事的劳动工作。人通过劳动进入职业,依靠职业糊口。职业也因为人的加入而有了具体的文化特征和生命活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从业者的性格与生存状态。本论文试图将汪曾祺的小说放入其自身的创作历程中,以作品中的职业与人民生计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底层人民的认知与理解。重点剖析职业如何成为作家建构世界、理解人性的切入口,以及汪曾祺如何通过对旧时代人、事的反复书写来表达对健康人性的期待,从而实现其“人间送小温”的写作目的。

汪琴[6](2021)在《汪曾祺小说饮食书写研究》文中指出“饮食”是汪曾祺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立足于汪曾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对汪曾祺小说中涉及到“饮食”的文本作整体解读,辅以汪曾祺的散文、文论,从文本内部对小说中的“饮食”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发掘“饮食”的意义。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饮食书写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论文第一章研究“食与写”,主要研究饮食对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方面,经由“舌尖上的记忆”,汪曾祺找到了通往“过去”的道路,对归来后的汪曾祺来说,“饮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动力。另一方面,“饮食”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汪曾祺常常会以“饮食”来论述自己的语言观、创作观,通过饮食和烹饪,他发展出一套自己的饮食诗学,并且在文学中加以实践。论文第二章研究“食与人”,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探讨“饮食”与汪曾祺小说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形象的关系,透过饮食来看“人”。第一节、第二节探讨汪曾祺小说中分别处于“饿”与“饱”两种情境的“饥者”与“饕餮”。饮食匮乏对饥者造成“致命”的危险和无边的“胃口”,饮食过剩引发了饕餮之徒的吃肉乃至“吃人”现象。第三节从饮食职业出发,探讨汪曾祺小说中的“贩食者”形象,食物不仅是贩食者赖以维生的方式,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映射。论文第三章探讨“食与味”,主要探讨小说中饮食的“意味”,一是借由“食物”来缝合历史带给人的精神创伤,二是表达对政治权力的批判,三是赞美诗意劳动。论文结语部分研究“食与思”,思考汪曾祺小说中的饮食书写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意义及美食家身份的独异处。

朱倩倩[7](2020)在《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汪曾祺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具有抒情氛围浓厚的特点,与其小说中的意象运用有着重要联系。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存在着众多的意象,如“水”“月”“花”等草木虫鱼类自然意象,寺庙、胡同、茶馆等社会意象,以及多样化的民俗类意象。本文之所以选取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自然意象历来是中国古典诗词广为吟咏的对象,在古典文学的抒情写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自然意象由古典文学进入到现代叙事文学领域,一方面表现出了其转化的现代性,参与到了小说的叙事之中,在汪曾祺小说中,自然意象承担了塑造人物、沟通情节、渲染环境氛围等相应的叙事功能。另一方面,自然意象保留了其传统抒情的一面,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浓度与诗意氛围,体现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则带来了叙事中的诗意,营造了文画相通、含蓄隽永的意境。本文通过相关叙事学理论与美学理论并结合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来探讨汪曾祺小说中自然意象的叙事功能与诗化功能。

李振龙[8](2020)在《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作为切入点,来对汪曾祺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进行阐释。这包括意象叙事的源起、意象叙事的主体以及意象叙事的叙事功能建构三个方面。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意象叙事的缘起或特性。笔者将从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本土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及其现代化的角度,这两个因素的两个进化维度进行考量。一是意象叙事的外源性,即其中包含的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及其本地化的进程,这些为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提供了新的小说形式、手法与深度内容,诸如意识流的小说技法与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二是意象叙事的民族性,即以中国诗歌为主要载体的抒情传统与以散文为主要载体的叙事传统,中国传统的意象叙事是两大文学传统“杂交”的产物,它们为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代以来,抒情传统的现代性与叙事传统的现代化各自发生,又产生合力,使得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与抒情内容发生了转变,为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的出现提供了文学基础。第二章将从小说内容方面对意象叙事的现代性意义进行论述,笔者将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主体——叙事意象分为四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与文化意象,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叙事意象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主体,其意义指涉的是汪曾祺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是汪曾祺对于人的终极价值的终极关怀的表征之一。第三章则是从意象叙事的形式,也即叙事意象在文本中的功能建构入手,来研究汪曾祺小说中的现代性问题。通过论述意象叙事在建构小说情节结构中起到的凝结与转折作用,表现汪曾祺小说中形式上的现代意义与其暗喻的批判的审美现代性;通过论述对意象叙事在建构小说主题与人物时的“意义凝聚点”的作用,表现小说的现代意义,从而论证作为形式上的现代性,借此来展现汪曾祺小说中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贡子君[9](2020)在《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文学中的手艺人书写古已有之,但无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等为保存与记录手工技术的科学性着作,还是《三言二拍》《红楼梦》等有涉及到手艺人生活描写的文学性着作都没有引起人们对民间手艺人这一群体书写的足够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拥有丰厚物质生活的人们渐渐发掘出这群手艺人身上蕴含着一种具有深厚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匠人精神”,手艺人也成为了众多作家笔下的审美对象。1940年以来,汪曾祺就一直关注着这群鲜活平凡的手艺人,摹其技艺,赞其品格,传其精神,用自己的一支笔写尽手艺人的百态人生。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做一次系统的探究,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文学当中手艺人书写的过程进行了概括性梳理以找准汪曾祺手艺人书写之意义,并阐释了本选题的缘由以及目前学界对汪曾祺手艺人书写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整体感知汪曾祺笔下的手艺人形象为主,分别从手艺人奇绝入境的技艺、朴实宽厚的品格和淡然诗意的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手艺人的群像特征,初步展示了手艺人的生活情态;第二章从探索汪曾祺选取手艺人这一独特创作视角的缘由出发,将汪曾祺对手艺人的书写放置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之下思考,分别对高邮家乡对汪曾祺的文化浸润、汪曾祺美学感情的自我追求以及要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家责任感等三点进行细致剖析,旨在挖掘作家与手艺人结缘的前因后果,展示汪曾祺尝试通过手艺人书写来达到激励民众的深厚寄托;第三章站在对比的立场上展示汪曾祺手艺人书写的独特性,记录了高邮手艺人独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既有“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看重人的个体价值,又有对手艺人没落趋势的正面应对,更有对以“匠人精神”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回望。结语部分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书写作了整体概括,找准其在中国文学史当中的位置与独特性,并尝试对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书写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方向,以求发掘出汪曾祺笔下这一群像书写的最大研究价值。附录部分将汪曾祺所有涉及到手艺人书写的小说汇总成表,以便更直观全面的参考研究。

刘敏[10](2020)在《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文中研究说明汪曾祺深深根植于传统,自觉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智慧,并出色地将传统资源应用到当AI写作作。本文以汪曾祺上世纪八十代复出之后的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托中国古今演变研究视角,在形式内容的视野下,就汪曾祺小说的语言修辞、取材谋篇、行文节奏及意境营造等文学形式要素,深入挖掘汪曾祺小说创作取源于古典文学的具体成分。并立足文本细读,阐释汪曾祺对古典文学传统资源的借鉴和现代运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创作风格和古典韵味。本文力图将传统与现代、古典文论和现代汉语结合起来,系统论述以汪曾祺为代表的当代作家向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创作资源,并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一种当AI写作作方式,即基于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上对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小说在现代精神召唤下焕发出来自传统的迷人的古典色彩,更体现出传统的当代价值。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汪曾祺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同时论述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写作价值。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汪曾祺小说语言修辞对古典文学的承续,即取归有光之清淡文笔写浓情,得桐城文派作文之雅洁之趣,承四字句传统以达和谐美感,加入文言字、词以及建设语言的诗性结构,实现着古调与今语的融合,有着古典诗文中的质朴之味,又能在简约中散发幽情;第二章考察汪曾祺小说的取材谋篇和行文节奏对古典文学资源的借鉴和现代应用,主要从取材世俗化承续晚明小品传统和行文节奏浸染桐城派“文气”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从意境角度考察汪曾祺小说对古典诗词传统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为“诗骚”传统的复归,境外之意的渗透以及“和”的审美理想的显现。汪曾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将古典诗歌的传统因子引入当下,使其小说在古典气息的浸润下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流溯源,从汪曾祺的文化选择入手,考察他向传统复归的文化选择和“打通与融合”的文学观,并结合汪曾祺的教育背景和传统文学素养对他整个文学活动动因作出诠释和评价。结语部分以汪曾祺为个案探寻古典文学的传统血脉和精神渊源在当下的延续,用古今贯通的眼光来考察汪曾祺小说创作对古典传统因子的衍化与更新,进而为当代作家引古典文学资源入当AI写作作,提供借鉴和启发,同时更为当代学人如何借助古典文学唤回文化自信,又如何吸取传统资源提升当代文学审美品格等一系列问题带来思考。

二、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2)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以及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
    第一节 具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景观
        一、似江南水乡的高邮
        二、近西南边境的昆明
        三、处西北塞外的山城
        四、临华北平原的京城
    第二节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
        一、以技长的高邮手艺人
        二、性格如水的高邮男女
        三、淳善的北方劳动人民
    第三节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书写
        一、对物质民俗的描写
        二、对社会民俗的表现
        三、对精神民俗的状摹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地域性语言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中的方言呈现
        一、带有江淮风味的高邮话
        二、保有古语特色的张家口话
        三、饱蘸吴侬情致的上海话
        四、充满气韵的京言京语
    第二节 汪曾祺语言观中的“方言意识”
        一、对方言要有兴趣
        二、对“方言写作”的尝试
第三章 汪曾祺的地理经验与其小说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汪曾祺的地理根系与其情感历程
        一、生于高邮
        二、求学昆明
        三、停留上海
        四、下放张家口
        五、定居北京
    第二节 汪曾祺地理记忆在小说篇目上的表达
    第三节 地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作为创作底蕴的高邮文化
        二、增添小说内蕴的异乡文化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第一节 汪曾祺的地理感知与其小说风格
        一、对意境的营造
        二、对悲剧意蕴的追求
    第二节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与当代文坛
        一、“私人叙事”之“风俗画”的复活
        二、美学复苏之对传统地理意象的捕捉
    第三节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学发展
        一、汪曾祺对当代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引领
        二、汪曾祺对小城高邮的“赋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阿城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阿城的文化观念探究
    第一节 父与子、经验与记忆——阿城文化思想形成
        1.1.1 家庭的隐性濡染
        1.1.2 知识结构与文化选择
        1.1.3 知青记忆与文化反思
        1.1.4 旅美生活与文化回望
    第二节 从蔚然成风的“寻根文学”到径自的文化寻根之路
        1.2.1 文学史回望:缘起寻根
        1.2.2 争鸣与辨析
        1.2.3 变革现实的“寻根”理想——以《生活理想与审美理想》为例
    第三节 文化与创作:现实价值、历史接续、自然主义
        1.3.1 映照现实的文化价值观
        1.3.2 历史断裂下的文化接续
        1.3.3 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
第二章 美术、音乐、电影与小说的多元融合
    第一节 小说的美术性
        2.1.1 散落的美术形迹
        2.1.2 线性生长与骨法
        2.1.3 无画处成妙境
        2.1.4 光影间的画面语言
    第二节 小说的音乐性
        2.2.1 生活的音符
        2.2.2 结构的旋律性
        2.2.3 可读的节奏
        2.2.4 对位法曲式
    第三节 小说的电影性
        2.3.1 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2.3.2 从“电影人”到“电影观”
        2.3.3 电影化叙事
        2.3.4 景别:小说的镜头语言
        2.3.5 声画合一
        2.3.6 从《芙蓉镇》到《刺客聂隐娘》:阿城电影剧本创作
第三章 阿城创作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化传统为现代——新笔记文体
        3.1.1 另一种文化复归意识
        3.1.2 《遍地风流》的笔记特征
        3.1.3 样本集纳的功能意义
    第二节 “古”化语言
        3.2.1 字词的复位性
        3.2.2 半文言风貌
        3.2.3 民与俗的活泼生命
    第三节 意象、氛围、生命
        3.3.1 阿城的诗性观
        3.3.2 表于意象,融于氛围
        3.3.3 文字是感觉的诗意流露
        3.3.4 伦理生活的诗意情怀
第四章 阿城文论话语建构
    第一节 自由境界的学思
        4.1.1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共鸣
        4.1.2 限度、维度、超越
        4.1.3 “同情”是自由的根基
    第二节 巫文化视角
        4.2.1 艺术起源论
        4.2.2 中国造型的幻象源头
        4.2.3 “巫”与文化基因
    第三节 多样性景观
        4.3.1 世俗关怀到人文视角
        4.3.2 映照中西的文化之思
        4.3.3 认识论的思辨色彩
结语
附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概述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空间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 主题意象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时间意象
    第一节 时间意象的隐喻性与叙事基调
    第二节 时间意象的流转与文本同构
    第三节 时间意象的背景化与氛围营造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空间意象
    第一节 空间表征法与人物塑造
    第二节 空间意象与民俗文化建构
    第三节 空间意象的抒情性与停顿式节奏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主题意象
    第一节 主题意象的表现手法
    第二节 叙事节奏的制约性与主题意象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作为探索阶段的40-60 年代
    第一节 从空灵走向平实
    第二节 对劳动者的发现
第二章 80 年代初:理想世界的建构
    第一节 返璞归真的诗性民间
    第二节 《大淖记事》:健康人性的生成
第三章 以职业为基础的高邮民生空间
    第一节 升斗小民的职业空间
    第二节 时代更替中的生存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汪曾祺小说饮食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饮食书写
        二、汪曾祺的饮食书写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问题意识
        二、文章框架
第一章 食与写:饮食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饮食经验:舌尖上的“记忆”
        一、作为创作资源
        二、碎裂与重构
    第二节 饮食诗学:杂食者的“口味”
        一、“向下”的趣味
        二、“米饭式”的语言
第二章 食与人:饥者、饕餮与贩食者
    第一节 差堪温饱的饥者
        一、致命的“饥饿”
        二、无边的“胃口”
    第二节 吞食的饕餮
        一、吃肉:泛滥的欲望
        二、吃人:扭曲的灵魂
    第三节 有古风的贩食者
        一、一种维生范式
        二、技者,进乎道也
第三章 食与味:饮食书写的内涵
    第一节 修补历史的缝合物
    第二节 饮食权力的思考
        一、工人大食堂/干部小食堂
        二、餐桌上的主/客
    第三节 诗意地劳作
结语 食与思:写在饮食之外
参考文献

(7)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
    第一节 意象的阐释
    第二节 自然意象:从古典到现代
    第三节 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概述
        一、“水”意象
        二、植物类意象
        三、动物类意象
        四、“月”及其相关意象
第二章 自然意象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自然意象与人物
        一、自然意象的暗示与象征
        二、“气氛即人物”
    第二节 自然意象与情节
        一、疏通小说叙事脉络
        二、展示点睛之笔
        三、构成独特的爱情情境
    第三节 自然意象与环境
第三章 自然意象的诗化功能
    第一节 诗情:叙事中的诗意
    第二节 画意:文画相通的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汪曾祺简述及研究综述
    二、研究缘起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2)意象与意象叙事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形态:意象叙事
    第一节 外源性:象征主义的现代性及其本土化
        (1)作为审美现代性先锋的象征主义
        (2)象征主义的“本土化”
    第二节 民族性:中国抒情与叙事传统及其现代化
        (1)抒情传统的现代性
        (2)叙事传统的现代化
        (3)“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相互渗透
第二章 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主体:叙事意象及其意义指涉
    第一节 以自然观照人间:自然意象
        (1)风景意象
        (2)动物意象
    第二节 民间异存的方式:民俗意象
    第三节 人性呈现的舞台:社会意象
        (1)“农科所”意象
        (2)剧团意象
    第四节 挽歌情怀的符号:文化意象
        (1)由民俗而产生的文化意象
        (2)由历史而产生的文化意象
第三章 形式上的现代性:意象叙事的功能建构
    第一节 结构的暗喻:凝结与转折
        (1)凝结叙事结构
        (2)表现情节转折
        (3)暗示叙事时空
    第二节 意义的聚集:主题与人物
        (1)点染主旨
        (2)塑造人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9)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中的手艺人书写演变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技立身、以德立人的诗性群体
    第一节 奇绝入境的手艺追求
        一、娴熟奇绝的实用性手艺
        二、愉悦身心的艺术性手艺
    第二节 朴实宽厚的人性流露
        一、大爱之下的人情美
        二、洒脱坚韧的人性美
    第三节 淡然诗意的生活情致
        一、俗世的清雅生活
        二、丰盈超然的心境
第二章 美学追求与群众体验的回归
    第一节 高邮水乡的文化浸润
        一、水乡催生的“向往”和“惊奇”
        二、家庭氛围熏陶下的平等待人观
    第二节 到群众中去的自我醒悟
        一、触发审“美”的民间体验
        二、审“丑”背后的痛与思
    第三节 写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一、古典的中国式想法
        二、意味深长的“改写”
第三章 现代文明呼唤传统匠人精神
    第一节 中国式抒情人道主义
        一、承认手艺人的“个体性”
        二、尊重手艺人的“性解放”
    第二节 和谐表象之下的暗流
        一、手艺行业没落的事实
        二、传统手艺消隐的趋势
    第三节 匠人精神的现代传承
        一、尚巧求精,用心专一
        二、以艺载道,进技于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
    相关概念说明
    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修辞之道承续古典诗文传统
    第一节 归有光淡笔写浓情的启迪
        一、自然朴素,婉转多情
        二、简洁准确,意蕴丰厚
    第二节 承续“雅洁”的修辞传统
        一、“雅洁”为修辞手段
        二、“雅洁”为修辞理念
    第三节 传统文学语言的当代运用
        一、善用四字句传统
        二、加入文言字、词
        三、建构语言的诗性结构
第二章 取材谋篇承接明清散文传统
    第一节 取材世俗化承接晚明小品传统
        一、汪曾祺与晚明小品
        二、选材世俗化
    第二节 行文节奏浸染桐城文派之“气”
        一、汪曾祺与桐城派“文气”
        二、以神统形的谋篇布局
第三章 取意融合古典诗歌传统
    第一节 “诗骚”传统的复归
    第二节 追求境外之意
    第三节 “和”的审美理想
第四章 文化选择及传统渊源
    第一节 文化选择与文学观
        一、向传统复归的文化选择
        二、“打通与融合”的文学观
    第二节 传统人文教育熏陶下的当代作家
        一、系统的古文教育
        二、其他人文教育熏陶
        三、内在传统文学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 [1]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D]. 冯仲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D]. 吴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阿城论[D]. 冯译萱. 吉林大学, 2021(01)
  • [4]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研究[D]. 杜欣谕. 扬州大学, 2021(09)
  • [5]汪曾祺小说中的民生研究 ——以职业为基础[D]. 王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汪曾祺小说饮食书写研究[D]. 汪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7]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然意象研究[D]. 朱倩倩. 青岛大学, 2020(02)
  • [8]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 李振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手艺人群像书写[D]. 贡子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论汪曾祺小说的古典韵味[D]. 刘敏.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