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炎并发胆石症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联民[1](2021)在《蒿芩清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及加四金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胆囊炎36例,分治疗组16例,对照组20例;慢性胆囊炎80例,分治疗组43例,对照组37例。纳入病例中伴发的及单纯的胆石症共105例,分治疗组58例,对照组47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胆囊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淤积性胆囊炎及泥沙性胆结石更为有效。结论通过使用本方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李斌[2](2021)在《柴芍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柴芍排石汤对胆石症的影响及机理。观察柴芍排石汤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对治疗胆石症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枣庄市中医医院门诊的年龄在16~60岁胆石症患者100名(符合纳入标准),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根据是否服用柴芍排石汤进行分组,选取基础治疗组50例,基础治疗组仅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250 mg/粒),一次250mg,一天3次;选取中药联合治疗组50例,中药联合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组的治疗上加以服用柴芍排石汤,一次1包,一天2次。两组服用药物总疗程为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肾功、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腹部超声(记录结石大小、数目)变化。并详细记录本临床研究疗程结束后中药联合治疗组、基础治疗组的病例脱落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课题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中药联合治疗组、基础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结石大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结石数目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前病情程度具有可比性。(3)中药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结石大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结石数目均较基础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评估方面:中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0%,基础治疗组为52.0%,将两组间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基础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中药联合治疗组。(5)本研究中将性别、年龄、胆囊结石病史时间、饮食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女性胆囊结石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男性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年轻的胆囊结石患者(16~40岁)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年长者(40~60岁),差异明显。胆囊结石病史短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病史长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淡饮食及不饮酒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略高于高脂饮食及饮酒者,但无明显差异。(6)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试验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药物毒性反应。结论:柴芍排石汤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能明显降低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降低胆结石大小,减少结石数目,总有效率高达76.0%,均优于单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组,优势明显,值得推广及应用;在胆石症患者疗效好转因素探讨中我们得出:女性及年轻(16~40岁)是胆石症易好转的有利因素。
张楠[3](2021)在《姜丽红运用胆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对吉林省名中医姜丽红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性胆囊炎病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治疗该病的常用中药、药物配伍、常用处方等,总结其治疗经验,进而指导临床。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吉林省中医院姜丽红教授门诊就诊的18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得到处方432个,将病案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两人分别核对后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系统中,运用“数据分析”及“生成图表”功能得出相关数据,以此挖掘、分析姜丽红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用药特点。结果:通过对432个处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姜丽红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慢性胆囊炎的辨证分型有三个,分别是痰郁互结、心脉痹阻(87例),其次胆气郁结、心脉痹阻(80例),胆郁化火、痰火扰心(22例);其中共使用药物260味,总频次为7561次,使用频次≥100的药物共21味,分别是柴胡、茯苓、枳壳、首乌藤、炙甘草、川芎、清半夏、桔梗、合欢皮、白芍、姜黄、木香、枳实、石菖蒲、当归、黄连、桂枝、薤白、牡蛎、香附、黄芩;胆郁化火、痰火扰心证候共使用127味中药,总频次947次;胆气郁结、心脉瘀阻证候共使用194味中药,总频次2983次;痰郁互结、心脉痹阻证候共使用214味中药,总频次3631次。结论:1.辨证分型分为三个,分别是胆郁化火、痰火扰心,胆气郁结、心脉瘀阻,痰郁互结、心脉痹阻。其中以痰郁互结、心脉痹阻为最常见,这与当下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情志不舒、社会压力大密切相关。2.药物使用中,多归脾、肝二经,四气多为温、平及微寒性药物,五味多为辛、苦及甘味药物。3.使用药物频次排名前10的药物分别是柴胡、茯苓、枳壳、首乌藤、炙甘草、川芎、清半夏、桔梗、合欢皮、白芍。4.药物用量不同,其功效也不同,导师认为对于退热,柴胡用量要大,柴胡20g以上才能见效,配伍黄芩以退热;柴胡5-10g,配伍升麻、葛根以升阳举陷;柴胡10-20g配伍香附、木香以疏肝解郁。5.治疗胆郁化火、痰火扰心证候常用药物有黄连、竹茹、柴胡、清半夏、茯苓、枳实、姜黄、黄芩、首乌藤、牡蛎;治疗胆气郁结、心脉瘀阻证候常用药物有柴胡、川芎、枳壳、炙甘草、白芍、桔梗、香附、当归、合欢皮、首乌藤;治疗痰郁互结、心脉痹阻证候常用药物有柴胡、茯苓、清半夏、首乌藤、薤白、枳实、石菖蒲、合欢皮、木香、桔梗。6.致病因素主要为痰火、痰湿、瘀血和气滞。
王正光[4](2021)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都比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消化道疾病问题。我国内地胆石症患病率在6%~12%之间,台湾地区约为5.0%。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原因,胆石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胆石症经济负担调查显示,胆石症每年给美国带来高达40多亿美元的经济负担。在我国,胆石症患者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长迅速,在2006年,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例均住院费用就已经达到万元,而且这种增长趋势短期内并不会改变。胆石症按结石存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术前准确诊断不同分型的胆石症患者,无论是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案,还是为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痛苦,都至关重要。普通超声作为胆石症检查的首选,操作简单、费用不高,对于胆囊结石诊断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6%,但超声对于胆管结石的检查效果较差,灵敏度仅为30%~64.3%,容易造成漏诊。有研究认为,在利用超声诊断胆管结石时,可将超声报告结果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相结合以提高准确性。胆石症成因复杂,不仅包括个体因素、家族史、行为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常见影响因素,同时血生化指标如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胆红素、肝酶等也与胆石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描述胆石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找出目前胆石症诊治的重点问题。(2)基于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构建适于实际工作的胆石症分型的筛查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快速的辅助筛查工具。(3)初步探寻胆石症的血生化指标危险因素,为胆石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院时间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之间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共计1036例。在同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中选取出院诊断无胆石症且与病例组同一时期住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计1645例。从病历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信息,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婚姻状况等,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实验室检查、产生的医疗费用等。运用SPSS24.0和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对两组中位数进行比较,多组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构建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生化指标与胆石症关系的比值比(Odd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男性508例(49.03%),女性528例(51.97%),男女比例为1:1.04,平均年龄61.99±16.47岁,60~7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45.17%),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χ2=5.142,P=0.162),职业占比前三的分别为农民、离退休人员、无业人员。2、1036例胆石症住院患者中,胆囊结石427例(41.22%),胆管结石609例(占58.79%),有932例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89.96%),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7天,四分位数为5天和10天,住院天数为4~6天的患者例数最多,有345例(33.31%),住院总费用的中位数为22070.97元,四分位数为17666.69元和29050.91元,住院总费用在20000~29999元区间的患者例数最多,有408例(39.38%)。3、在胆石症分型判别模型研究中,使用LASSO回归筛选出9个血生化指标计算血生化指标得分,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Logistic判别模型,筛选出血生化指标得分、年龄、户籍、职业四个判别变量。训练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61(0.835,0.888),验证集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为0.846(0.793,0.898)。4、胆石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生化指标正常范围相比,淋巴细胞水平降低(OR=1.81,95%CI:1.36-2.41),直接胆红素升高(OR=2.65,95%CI:1.78-3.94),碱性磷酸酶升高(OR=4.82,95%CI:3.12-7.45),转肽酶升高(OR=3.30,95%CI:2.52-4.33),谷丙转氨酶升高(OR=2.00,95%CI:1.42-2.82)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OR=0.32,95%CI:0.15-0.68),球蛋白水平降低(OR=0.42,95%CI:0.21-0.86)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结论1、胆石症住院患者以高龄患者为主,无论是总体还是分年龄段,男女性别差异都不明显,胆石症分型上胆管结石居多,大多数胆石症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2、基于常规变量与血生化指标得分的判别胆石症分型的Logistic模型的效果较好,可作为胆石症影像学诊断的补充方法。3、住院患者淋巴细胞水平下降,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转肽酶水平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与胆石症患病风险增加相关,淋巴细胞水平升高,球蛋白水平降低与胆石症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张涛[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壁的急慢性炎症反应[1]。根据胆囊内有无结石将其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较为常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诊疗指南[2],手术治疗一直作为根治本病的首选,但术后体内产生结石的微环境未改变,胆囊炎的复发率仍居高不下,以及诸多术后综合征等后遗症,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药在胆囊炎的治疗上能够消石排石,并且在改善症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效果显着。中医学中并无结石性胆囊炎的记载,但根据其发作时引起右上腹剧烈疼痛,伴有黄疸等临床特征,将其归为“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湿热内蕴,肝胆瘀滞发而病[3]。大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代表方剂。擅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且表里兼顾,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身目发黄、往来寒热、胸胁、心下满痛,伴有呕吐,苔黄、脉弦数是大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对比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时出现剧烈右上腹疼痛,高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较大的的相似性。现代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当前针对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与实验作用机制研究较多,但因中药复方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且干扰因素众多。因此,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构建高胆固醇饲料致结石性胆囊炎的动物模型,验证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核心靶点的治疗作用。为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提供相关依据与数据支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关键化学成分、核心靶点、GO功能及KEGG通路。结合实验一筛选出的关键核心靶点,选取豚鼠造模,验证大柴胡汤对实验一筛选出关键核心靶点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观察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探讨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获得大柴胡汤所含中药的化学成分,收集其相对应的靶点;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来源于GeneCards人类基因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获取复方-疾病的交集基因。结合Cytoscape3.8.0构建药物-核心靶点-有效成分网络,靶标蛋白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Bioconductor中的Biocmanager,org.Hs.eg.db,Colorspace,Stringi,ggplot2,DOSE,ClusterProfiler,enrichplot,Pathview等程辑包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将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实验二:取豚鼠30只,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大柴胡汤组10只。连续喂以胆囊炎高胆固醇饲料4周建立结石性胆囊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大柴胡汤组中药灌胃,连续灌胃40天,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CCK、SOD的水平。观察豚鼠胆囊肉眼及镜下病理图片。结果实验一:1.化学成分靶点的收集:共收集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151个,靶点基因260个;收集结石性胆囊炎疾病靶点基因486个;获得交集基因55个。2.有效化学成分筛选:构建化学成分-交集基因网络图,主要化学成是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3.核心蛋白的筛选:构建PPI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蛋白有 TNF、CCK、EGFR、VEGFA、AKT1。4.分子对接验证:显示TNF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CCK与槲皮素、β-谷甾醇;EGFR与槲皮素、木犀草素;AKT1与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VEGFA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5.GO及KEGG富集分析:共富集到了 2307个GO条目,其中细胞成分92个,生物学过程2126个,分子功能89个。KEGG通路发现共富集到了 150条通路,主要涉及到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实验二:1.造模后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豚鼠在造模过程中出现行动迟缓,皮毛暗淡易脱,弓背,扎堆,尿液色黄,大便稀溏。2.各组间血清学指标变化:模型对照组豚鼠血清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柴胡汤组血清TNF-α的含量有所下降,但高于空白对照组,CCK、SOD的含量均较模型对照组升高,但低于空白对照组,以上结果P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肉眼下胆囊形态观察:空白对照组豚鼠胆囊大小形态正常,红润,有血管附着囊壁,血运良好,囊壁未见增厚。模型对照组胆囊体积增大,颜色偏深,血运不佳,胆囊壁较厚,胆囊内可见泥沙样物质。大柴胡汤组胆囊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之间,血运尚可。4.镜下观察豚鼠胆囊组织病理切片:空白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脱落,囊壁未见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松弛,坏死脱落明显;黏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炎性渗出明显。大柴胡汤组豚鼠胆囊细胞病变有改善,介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结论1.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过程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作用于多条通路的调控网络。2.大柴胡汤可以改善结石性胆囊炎豚鼠的一般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状态,对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可能与调控TNF、CCK、SOD的含量,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介导炎症反应,促进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胆囊的收缩运动有关。
肖婷[6](2021)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找出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常见体质;以期运用中医体质学理论对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通过进行不同体质相对应调理,同时加强预防,从而实践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另外,本课题同时分析结石大小、吸烟饮酒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中医院病房收治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治的120单纯胆石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纳入人群的一般信息、既往病史、个人史等病史以及中医体质等客观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2009年《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标准,通过王琦教授团队研制的体质量表对上述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获得的患者的所需数据制成Excel表,并采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时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结石大小、以及两组患者发病与吸烟、饮酒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病例组120例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其发病年龄范围在34-80岁,其中发病年龄在18-40岁有5人(4.2%),发病年龄在41-60岁有42人(35%),发病年龄在61-80岁的患者最多,有73人(60.8%)。(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频数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的患者较少,且与对照组单纯胆石症患者相比,阳虚质、平和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的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在41-60岁年龄段和61-80岁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胆结石的大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饮酒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其中阳虚质最多;阳虚质胆石症患者好发结直肠癌,平和质的胆石症患者不好发结直肠癌;(2)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人群偏于61-80岁的老年人群,同时年龄为影响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体质的因素;(3)胆石症患者,其结石大小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无关;(4)吸烟饮酒会增加胆石症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黄汉基[7](2020)在《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大黄灵仙胶囊干预胆囊结石患者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结石复发率,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基础实验验证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胆囊结石小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集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30例。术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给予消炎利胆片6片/次,每天3次,治疗组给与大黄灵仙胶囊6粒/次,每天3次,两组共治疗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结石复发率,及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WBC、CRP)、尿常规和大便常规,以及心、肝(ALT、AST等)肾功能。(2)基础实验:将6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胶囊组(U组),大黄灵仙胶囊组(D组)各15只(以下组成以代号简称)。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15%脂肪、1%胆固醇、5%胆酸)饲料喂养。根据小鼠与成人体重等效药物剂量换算,U组给予130mg/kg·d熊去氧胆酸胶囊(UDCA)粉剂溶液灌胃,D组给予13g/kg·d的大黄灵仙胶囊溶液灌胃。8周后解剖小鼠胆囊观察成石率,取肝脏组织行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脏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结石复发,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治疗后,两组患者胆囊收缩率和胆囊壁厚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和胆囊壁厚度改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2)基础研究:(1)除N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有结石产生,与M组相比,U组和D组小鼠成石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R结果:4组小鼠间各IL-6、IL-8、TNF-α因子的m RNA水平表达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63,P<0.001;F=95.11,P<0.001;F=88.33,P<0.001)。D组的各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除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与其M组、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M组、U组低。(3)Western Blotting结果: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蛋白总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41.87,P<0.001;F=98.19,P<0.001;F=34.02,P<0.001)。组间对比D组与正常组相比,IL-6、IL-8、TNF-α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小鼠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大黄灵仙胶囊能够改善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减少结石复发,并未见毒副作用。同时,大黄灵仙胶囊能够降低IL-6、IL-8、TNF-α炎症因子在小鼠肝脏的表达,减少肝脏损伤,促进胆汁排泄,从而起到防治结石的作用。
李明[8](2020)在《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自拟疏肝利胆汤对胆石症肝郁气滞证患者的血浆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结石大小及数目的影响,评价疏肝利胆汤治疗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湖南省直中医院肝胆胰脾外科门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肝郁气滞证的胆石症患者,将所选患者按Doll’s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4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治疗组服用自拟疏肝利胆汤、对照组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浆CCK、结石大小及数目的变化。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变化进行对比,所有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浆CCK:两组治疗前C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CCK均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CCK下降幅度更明显。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同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3.影像学腹部B超疗效:治疗组腹部B超疗效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腹部B超疗效总有效率为3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疏肝利胆汤可以改善胆石症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化石排石,同时可以降低血浆CCK,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易杨[9](2020)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胆石症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胆石症(Gallstone,GD)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根据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设计问卷调查表。以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门诊、体检人群及云南中医药大学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共收集NAFLD合并GD患者285例,实际有效276例,最终纳入研究样本276份。采集患者一般信息、生活方式、中医四诊信息、体格检查及血脂、肝功等生化指标。2.运用SPSS23.0统计分析所采集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NAFLD合并GD患者中医证候规律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以此分析探讨NAFLD合并G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3.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运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对NAFLD合并G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血脂、肝功能关系分析。检验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一、NAFLD合并GD患者临床资料一般情况表现为:1.男性129例,女性147例,男性主要集中在4049岁,女性主要集中在5059岁;NAFLD合并GD患者生活方式主要饮食以高脂饮食为主,占63.4%,93.5%NAFLD合并GD患者缺乏锻炼;276例NAFLD合并GD患者中,BMI≥24者占55.08%。男性平均BMI为24.69±3.47,女性平均BMI为24.30±3.29,男性与女性之间BM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73.55%患者是单一证型,26.45%患者存在复合证型。按证型出现频次及比例计算,湿浊内停证(110例)>肝胆湿热证(90例)>肝郁脾虚证(57例)>肝郁气滞证(29例)>肝阴不足证(28例)>痰瘀互结证(19例)>脾肾两虚证(13例),另有脾胃虚弱证、气血两虚证、肾阳不足证各1例。复合证型表现主要为湿浊内停证合并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合并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合并肝郁脾虚证,分别占总研究样本的5.80%、3.26%、2.54%。二、NAFLD合并G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其相关因素关系分析:1.对出现频率大于10%的症状、舌脉象进行统计,276例患者中症状以右胁胀满、形体肥胖、胸脘痞闷、倦怠、口苦、头晕等常见,舌脉多表现为舌苔厚腻、脉弦滑,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出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为主,其中湿浊内停证最多,与证型出现频次相一致。2.30岁以前患者无症状表现居多,证候类型少,30岁之后症状表现不一,证候表现类型增多,各证型出现高峰主要集中在4069岁。湿浊内停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余证型中,女性多于男性。3.各个证型TG普遍升高;与肝阴不足证比,湿浊内停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TC、LDL-C明显偏高,HDL-C明显偏低(P<0.05);湿浊内停证、肝胆湿热证患者ALT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P<0.05);湿浊内停证患者AST明显高于肝阴不足证(P<0.05);肝胆湿热证患者GGT明显高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肝阴不足证(P<0.05);湿浊内停证与肝胆湿热证患者CHE明显高于肝郁气滞证患者(P<0.05)。结论:1.276例NAFLD合并G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表现为:湿浊内停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其中以湿浊内停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及肝郁气滞证为主,占81.9%。2.NAFLD合并GD的中医基本病机表现为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失通降,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3.湿浊内停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常伴血脂异常及肝功能受损,余证型患者除了TG普遍升高外,其他血脂指标及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湿浊内停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湿浊内停证患者肝功受损主要表现为ALT、AST、CHE升高;肝胆湿热证患者肝功受损主要表现为ALT、GGT、CHE升高。
王凯[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大柴胡汤为256首经方之一,也是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经方之一。本文旨在一方面通过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并且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适用症状及体征、药物加减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剂量等方面,为进一步探讨大柴胡汤的方证特点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气化学说角度对《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柴胡汤条文,根据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解析,综合各家观点进行分析阐述;第三部分是结合历代本草着作,对大柴胡汤方药源流及功效进行探析:第四部分是对大柴胡汤煎煮方法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合上述大柴胡汤条文及方药解析,从气化学说角度探讨大柴胡汤的基本病机。第二章为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以及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第三章为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Excel,对性别、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舌苔脉象、药物组成及起效剂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为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大柴胡汤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大柴胡汤基本病机为“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方中柴胡清泄少阳相火,舒畅肝胆气机,散胸胁腹之气滞,兼有泄下作用;黄芩清泄少阳相火,与柴胡配伍,清泄之力增强;芍药能清降少阳相火,味酸收敛,敛肝木之横逆克脾而止腹痛;半夏、生姜降胃气之逆而止呕,助阳明阖机;枳壳行气而消胀,助阳明阖机,与大黄相伍,下气消积,恢复气机升降功能;大枣甘温培中,防止黄芩、大黄、枳壳等清泻太过损伤正气,味浓质厚,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大黄推陈致新,荡涤胃肠积滞,助阳明阖机;兼以清泄阳明之热。②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有关大柴胡汤内容的文献共计1206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范畴,占比为90%,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③通过对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至60岁年龄段;中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病证依次为胁痛、腹痛、胃痛、黄疸、便秘、痞满、肝浊等病证;西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疾病依次为胆囊炎、胃炎、胰腺炎、胆石症、便秘、腹痛、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运用指征为: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腹胀、肩背放射痛、胃脘胀满、胃脘痛等症;舌红及舌暗红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质,苔黄腻、苔黄、苔薄黄、苔黄厚腻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苔,弦、弦滑、弦数、弦滑数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脉象;药物统计方面,大柴胡汤原方药物出现频次最多,此外还有郁金、甘草、延胡索、金钱草、川楝子等药物;在大柴胡汤中,柴胡常用量为10g至15g,黄芩为10g至15g,芍药为10g至30g,半夏为10g至15g,生姜为10g或3片,枳实与枳壳为10g至15g,大枣为10g或3枚至6枚,大黄为6g至15g。④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但本研究中,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少等原因有关;但大柴胡汤在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值得在临床推广。结论:目前对大柴胡汤研究集中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临床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疾病谱则主要包括胆系及胰腺疾病等。大柴胡汤症候群包括: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等,临床应用大柴胡汤需紧扣“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这一基本病机。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二、胆囊炎并发胆石症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炎并发胆石症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蒿芩清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方法 |
1.3.1 治疗方法 |
1.3.2 疗效判断标准 |
1.3.3 建立患者档案 |
1.3.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柴芍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对象分组 |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指标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标准 |
1.9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临床入组情况 |
2.2 一般资料比较 |
2.3 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
2.4 胆石症患者疗效好转因素探讨 |
2.5 安全性观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柴芍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姜丽红运用胆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胆心同治治疗冠心病的认识 |
1.1 胆系疾病诱发冠心病的机制 |
1.2 胆系疾病所致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
2 中医学从胆论治冠心病 |
2.1 胆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
2.2 胆心经脉络属 |
2.3 胆心生理相关 |
2.4 胆心病理相连 |
2.5 通过他脏影响于心 |
3 现代医家从胆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概况 |
4 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病历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排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工具 |
5.2 数据库的建立 |
5.3 数据挖掘分析过程 |
6 研究结果 |
6.1 性别、年龄结果 |
6.2 四诊信息统计结果 |
6.3 舌质、舌苔、脉象 |
6.4 性味、归经 |
6.5 中医证候分布 |
6.6 中药分析 |
6.7 证候-中药统计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分析 |
1.2 年龄分析 |
2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 证型特点分析 |
4 中药统计分析 |
5 药物组方分析 |
5.1 胆郁化火、痰火扰心 |
5.2 胆气郁结、心脉瘀阻 |
5.3 痰郁互结、心脉痹阻 |
6 姜丽红教授从胆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 |
7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因素变量赋值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优势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结石性胆囊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2. 病因学说 |
2.1 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形变异 |
2.2 胆汁的生理 |
2.3 胆石的形成 |
2.4 胆囊管梗阻胆汁淤积 |
2.5 致病菌侵袭 |
3. 临床表现 |
4. 相关辅助检查 |
5. 并发症 |
6. 治疗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结石性胆囊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
2. 对结石性胆囊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4. 现代医家对结石性胆囊炎的认识 |
5. 中医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及软件来源 |
1.2 大柴胡汤药物化学成分收集及药物靶点预测 |
1.3 疾病靶点来源 |
1.4 复方-疾病交集基因的获取 |
1.5 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
1.6 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
1.7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8 分子对接验证 |
1.9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复方化学成分及药物靶点 |
2.2. 疾病靶点的获取 |
2.3. 获取复方-疾病交集基因 |
2.4. 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 |
2.5 核心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蛋白筛选 |
2.6 交集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2.7 交集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8 分子对接分析 |
3. 讨论 |
3.1 历史沿革及现代应用 |
3.2 有效化学成分分析 |
3.3 PPI核心蛋白分析 |
3.3.1 TNF |
3.3.2 CCK |
3.3.3 EGFR |
3.3.4 AKT1 |
3.3.5 VEGFA |
3.4 KEGG通路分析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血清学指标及胆囊病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1.4 分组、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
1.4.1 分组 |
1.4.2 给药 |
1.4.3 取材 |
1.4.4 检测 |
1.4.5 胆囊组织处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2.2 肉眼下豚鼠胆囊的形态学特征 |
2.3 镜下豚鼠胆囊的病理切片观察 |
2.4 各组豚鼠血清学指标的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结石性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
3.2 实验中豚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3.3 大柴胡汤对结石性胆囊炎豚鼠胆囊的影响 |
3.4 血清TNF-α、CCK和SOD含量的变化 |
3.5 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结石性胆囊炎提供思路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2. 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2.2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3.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
3.1 国外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3.2 国内关于胆石症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进展 |
4.1 体质概念 |
4.2 体质的影响因素 |
4.3 体质与疾病和防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3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比较 |
2.4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胆石症和结直肠癌关系 |
2. 胆石症是结直肠癌发病高危因素的可能机理 |
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一般体征 |
4.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4.1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 |
4.2 中医体质与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 |
4.3 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
5. 结石大小和烟酒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情况比较 |
5.1 结石大小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5.2 烟酒史在病例组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相关情况比较 |
6.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胆囊收缩率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石复发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安全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
4.2 岭南地区环境与胆石症的治疗 |
4.3 胆囊收缩功能对防治胆石症的影响 |
4.4 胆囊结石的治疗 |
4.4.1 非手术治疗 |
4.4.2 手术治疗 |
4.4.3 保胆取石术的重要性 |
4.5 大黄灵仙胶囊对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疗效探讨 |
4.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科研经历 |
(8)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案 |
1.临床研究对象 |
2.研究病例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研究标准 |
3.分组 |
4.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实验室指标 |
5.3 疗效性指标 |
5.4 安全性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7.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与处理 |
8.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实验室指标分析 |
3.疗效指标分析 |
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西医对于胆石症的认识 |
2.中医对于胆石症的认识 |
3.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的理论基础 |
4.研究结果分析 |
5.研究意义 |
6.存在问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胆石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胆石症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资料收集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标准 |
1.2.1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
1.2.2 胆石症诊断标准 |
1.2.3 证候分型标准 |
1.2.4 入选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设计问卷调查 |
2.3 研究指标 |
2.3.1 患者基本信息 |
2.3.2 患者证候类型 |
2.3.3 生活方式评判标准设定 |
2.3.4 测量学方法 |
2.3.5 实验室检测 |
2.3.6 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 |
2.4 统计学方法 |
3.技术路线 |
4.研究结果 |
4.1 NAFLD合并GD患者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
4.1.1 NAFLD合并GD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
4.1.2 NAFLD合并GD患者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
4.1.3 NAFLD合并GD患者体重指数(BMI)分布情况 |
4.1.4 NAFLD合并GD患者证候分布 |
4.2 NAFLD合并GD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与其相关因素关系分析 |
4.2.1 NAFLD合并GD中医症状、舌脉象频数分析 |
4.2.2 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分析 |
4.2.3 NAFLD合并GD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关系分析 |
4.2.4 NAFLD合并GD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关系分析 |
4.2.5 NAFLD合并GD中医证候分布与血生化关系分析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胆石症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件2 |
附件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
1 六经解析 |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
第二节 大柴胡汤条文解析 |
1 《伤寒论》第103条 |
2 《伤寒论》第136条 |
3 《伤寒论》第165条 |
4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 |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探析 |
1 柴胡 |
2 黄芩 |
3 芍药 |
4 半夏 |
5 生姜 |
6 枳实(枳壳) |
7 大枣 |
8 大黄 |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煮方法 |
第五节 大柴胡汤病机分析 |
第二章 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标准 |
3 疾病病名规范及分类 |
4 期刊文献分类标准 |
第三节 统计与分析 |
1 历年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初步分类统计与分析 |
3 临床研究统计与分析 |
4 自身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
5 随机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资料收集标准 |
3 医案整理规范 |
第三节 数据统计 |
1 医案录入格式 |
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四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 性别统计与分析 |
2 年龄统计与分析 |
3 中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
4 西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
5 症状统计与分析 |
6 舌苔脉象统计与分析 |
7 药物组成统计与分析 |
8 起效剂量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胆囊炎并发胆石症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蒿芩清胆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观察[J]. 王联民. 光明中医, 2021(17)
- [2]柴芍排石汤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D]. 李斌. 青岛大学, 2021
- [3]姜丽红运用胆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用药特点研究[D]. 张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胆石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D]. 王正光. 山东大学, 2021(12)
- [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柴胡汤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机制研究[D]. 张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胆石症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研究[D]. 肖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大黄灵仙胶囊防治术后结石复发及胆石症形成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黄汉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胆石症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胆石症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D]. 易杨.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