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项国标撑起百亿元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发布“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国家提出大力支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的发展。“十四五”计划再次强调需要加快、壮大新材料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性能服装设计、节能环保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服装热舒适性研究,为智能调温服装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人类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保持在一个非常窄的变化范围内,然而当环境变化太频繁或超出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人类需要通过适当地增减衣服以平衡周围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热平衡,否则,人体将面临过热或过冷的危险。此外,频繁的冷热变化可能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因此,服装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服装由于其恒定的隔热性能,对于人体的热调节能力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类依赖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HVAC)来达到热平衡,然而使用HVAC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引发温室效应。近年来,纺织和服装研究领域的学者致力于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性能纺织品,已经研发的热调节材料包括碳纳米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材料(PCM)、具有生物力学响应的纺织品、连续片状式的充气服装等。尽管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开发具有高舒适度、灵活响应、低成本、环保、可以快速制造的调温服装仍具有挑战。在过去的15年中,有关软体机器人(Soft Robotic)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快速发展,该方向涉及许多领域,如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物品抓取等,软体机器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人机交互安全性,流体驱动是主要的驱动原理之一。受流体驱动软机器人技术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充气形变智能调温服装,利用调节衣间静止空气层厚度来改变服装的隔热性能。空气作为一种无穷无尽的绿色资源,具有无成本、无重量、绿色环保等多种优点。与现有的充气式调温服装相比,本研究中设计的气动调温结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透气性和舒适性,制作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制造,具体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点:(1)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与制备首先,本课题建立了柔性气动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基于静止空气层隔热原理和自然、人造结构作为形变灵感,设计开发了多种气动形变结构,分别为单向形变、双向形变、一体化气动结构,以及由负泊松比结构衍生的表面气动结构和柔性支架气动结构;基于Rhino和Grasshopper构建了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结合人体热分布地图,优化气动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确定柔性气动结构的最优制造参数。研究比较了不同参数硅胶材料的特性,确定最终的硅胶材料为Ecoflex00-30和Ecoflex 00-50;针对一体化气动结构的制造,镂空孔洞间隙不可小于7mm;硅胶浇筑的黏连时间需控制在55-65min之间;最后讨论了中间隔离层材料的选择和气动结构大规模制造的潜力。(2)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基于柔性气动结构设计、制造了 5种不同配置的充气调温材料,并选择了典型的保暖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实验比较在不同配置下,充气调温材料基本性能、手感舒适性、抗压性和耐水洗性方面的差异。研究分别分析了充气调温材料的厚度变化率、透湿率、回潮率、抗弯刚度、手感舒适性、保形性和耐用性的结果。结果表明,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可达4-23倍;充气和外层面料的增加对调温结构的透湿性有影响;镂空比例越大的结构透湿性越好;结构的回潮率优于羊毛混纺面料,与化纤保暖填充棉相近;抗弯刚度和手感舒适性结果表明高镂空比充气结构手感优于低镂空比结构,单层和双层试样的手感优于复合试样;相比传统的隔热材料,充气调温材料具有极好的抗压性,可以抵抗重于自身27倍的外部应力;耐用性实验表明,气动调温结构可以至少清洗100次而不会损坏。(3)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本文运用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和出汗暖体假人对充气调温材料的热湿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利用CBE Thermal Comfort在线工具研究充气结构的调温能力,最后利用傅里叶红外线光谱测试材料反光隔热性。研究表明,充气会增加调温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小透湿性能,不同类型的充气调温试样具体热湿舒适性变化不一。外层面料会在充气期间增强结构的隔热性;热阻结果表明硅胶的镂空率与热阻成反比;随着充气量上升,调温结构的热阻越高;在充气之前,多层充气调温试样的热阻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但充气后热阻显着提高(15倍),明显高于普通试样。湿阻变化与热阻相似,多层织物的湿阻要比单层织物更高;硅胶的镂空率与湿阻成反比;控制硅胶镂空率可以同时实现低湿阻和高保温性能;不同的充气调温材料可用于不同的保暖服装设计中,具有灵活的应用可能性。在气动调温服装的设计中,包覆气动结构的外层面料应该选取防风且透气、透湿材质,以减小由充气带来的湿阻上升;研究还针对充气结构热湿参数的变化给出了充气调温服装的设计建议。同时,与已有的充气调温服装的热湿舒适性对比发现,本文开发的充气调温材料热舒适性优于已有市售的充气服装。根据PMV-PPD模型计算,充气调温材料具有良好的调温能力和节能潜力,充气调温材料可覆盖的热舒适范围高于普通隔热材料,是传统隔热材料的3-4倍;标准有效温度(SET)和热舒适范围(TCR)分析结果发现,充气调温材料可以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人体的热舒适性。(4)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充气形变调温服装开发离不开智能充气系统,本文基于充气调温材料,为其开发了针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首先研究构建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讨论了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三者的关系,其次建立了充气量与隔热性能,以及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函数关系。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构建为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智能充气系统的程序流程,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参数,并进行了电路设计。研究搭建的智能充气系统可实现系统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可视化,系统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调节智能充气服装的充气量,还可以实现对穿着者环境参数的收集和读取。依照充气系统的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在源代码中自由调节系统的充气时长,充气/放气的温、湿度激活点。最后,研究对智能充气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题对于流体驱动的柔性结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设计,构建了充气形变结构的设计体系;对充气形变调温材料的基本特性、表征和热湿舒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充气对于形变结构的各项参数影响,并总结了变化规律,为后续调温服装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充气时长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研发了智能充气系统。本课题结合了服装设计、纺织先进材料、智能可穿戴设备、服装热湿舒适性和参数化设计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和方法为新兴调温材料和智能调温服装研发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对于智能服装设计、个人热管理系统、节能环保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韩松泽[2](2021)在《数字化视角下A乳企价值链构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贺记召[3](2020)在《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微企业,虽然在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小微企业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使用银行各项理财产品、各项授信产品等方面较大中型企业仍处于先天劣势地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这类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各家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金融脱媒已势不可挡,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媒介的作用在减弱。另一方面,LPR(Loan Prime Rate,贷款基础利率)全面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存、贷利差空间将进一步变窄,利润下行也将不可避免。各大商业银行在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面前,在经营大中企业的同时,也向小微企业伸出了橄榄枝。各家银行都试图通过加强营销小微企业乃至零售客户来优化自己的利润结构。F银行郑州分行在历史发展中,偏向以公司业务立行,业务发展的中心在大中型企业客户,对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的关注度不够高,近几年公司业务利润相较于零售业务利润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下半年开始,F银行总行强调公司基础客户的经营,从总行层面强化对小微企业的营销。分析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发现该银行小微企业营销存在着目标客户不清,市场定位模糊,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以及促销策略,没有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都影响了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的营销推广。本文通过对F银行郑州分行现有小微企业营销策略分析,对F银行郑州分行的市场目标客户群体做一细分,确定F银行郑州分行的目标客户市场,明确F银行郑州分行的市场定位。同时将目标市场客户分为:积极支持类、谨慎支持类、控制进入类、禁止进入类,进行分类管理。在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产品定价、促销策略、渠道策略、服务策略、风险控制六个方面施行策略优化,完善F银行郑州分行的小微营销体系。同时,通过对营销人员的小微企业营销理论培训和服务指导,提升营销人员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通过小微营销人员与后台运营以及科技部门的互动,形成信息共享,做好运营和科技部门对一线营销人员的服务支撑,形成完善的小微客户管理机制及跟踪评价机制等制度保障,从而实现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体系的优化。
邱雅清[4](2020)在《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防工程施工是消防行业的一种重要的类别,很多消防企业都是从事这部分业务的。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十分迅速,所以消防工程建设这方面的业务也发展得十分迅速。但是,自从2018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来,各行各业都发展较缓慢,而工程建设发展也不例外,这样一来,依附于工程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消防工程建设也遇到了危机,在市场上业务总量减少而消防工程企业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这使得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为了破局,在惨烈的竞争者生存下来,广大消防工程企业需要有效地利用公司内外的各种有利的优势,改变和优化本企业的竞争战略,才能有重整旗鼓,逆市上扬的机会。本文以XT消防工程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XT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这种研究对于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充实与丰富的意义,对于XT公司以及其他类似消防工程建设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研究中,本文主要通过企业战略制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一些分析工具和相关企业的竞争战略参考,并对XT公司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内部环境的分析,得出其竞争战略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消防工程服务模式多年未变、消防工程施工质量趋同、消防工程建设品牌不够、消防工程建设没有差异性等,然后对XT公司的竞争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从而进行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在上文的分析基础上,找出XT公司的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这种竞争战略对XT公司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促使该企业最终实现既定大目标。本文得出的XT公司的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包括:强化品牌价值、加强与甲方客户的联系;加快技术研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改善企业内部运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希望这些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对XT公司的发展壮大有指导作用,也对其他类似企业也能有所参考。
魏文潞[5](2020)在《电商产品包装的回收与再利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商搭乘互联网的班车在当下一跃而起,电商产品一时间备受人们喜爱,因而电商产品的销量一路领跑传统行业,电商产品因其价格低廉、服务到位、方便快捷等因素保持着长期的竞争优势。电商销量暴增的背后是电商产品包装的无处安放、污染环境、信息泄露、包装材料浪费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是当下社会最迫切的问题。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主要针对电商产品的包装而展开研究。第一章是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论述,从而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对当下国内电商产品包装产生的多种现状,包装存在的根源性问题与影响回收的因素进行研究。第三章研究电商产品包装可回收与可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回收的渠道、策略以及包装回收与再利用带来的利益,使包装摒弃废弃物的身份。第四章从电商产品包装的创新设计角度进行研究,对比实体包装与电商包装的区别,又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电商产品的包装物料做出了创新设计以及包装的再利用设计。第五章探索电商与物流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基础,使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在未来为电商与物流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重点解决当下电商产品的包装如何走出瓶颈,基于电商产品与物流对于包装要求的特殊性,以减量化、实用性、安全性为原则,在现有电商产品包装的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对包装物料做出了创新设计的同时兼顾包装的可回收与再利用性。采取鼓励性策略回收包装,改变包装沦为废弃物的命运,引导消费者回收与再利用的环保意识,让包装成为可持续使用的资源。站在前沿性、可持续的角度,以“源头回收,分类善后”为原则开启绿色通道,从源头分类回收全部包装物料,让包装物产生数量最少的废物。站在时代的角度电商与物流应紧跟互联网的步伐,重新调整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智能化与优化的作用,提升电商与物流的反应机制,使电商与物流创造新的发展形态,让电商产品更轻松、更高效、更贴心为消费者服务,使包装走向节能时代的同时实现包装可控、资源可收。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朱柳[7](2019)在《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也开始在国际规则下寻求与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货币地位,因此推进人民储备职能国际化成为了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现状和环境,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元、日元、欧元国际三大储备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借鉴三大货币的历史经验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提供思考方向,进而提出对策。历史经验表明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广泛的对外贸易、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历史的机遇都是货币成为国际核心储备货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中国仍需继续发展金融市场,等待历史机遇。在对境外人民币官方外汇储备规模、范围及进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人民币储备程度较低和人民币储备范围分布不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经济与贸易规模、货币币值、政治军事情况、外部机遇、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货币惯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储备职能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实证,我们发现货币惯性、经济规模、币值稳定是影响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因素,其中,货币惯性对国际储备货币的影响程度最大,这对人民币将是最大的挑战。最后通过梳理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前三大储备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发现人民币实现储备职能国际化应当以国家强大的经济贸易为后盾,以金融改革为支撑,以市场选择、政府主导为中心,通过实施经济贸易、金融发展和国际地位等多方面战略,有层次、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推进人民币发挥境外储备职能。
杨美成[8](2018)在《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镇江市为例》文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明确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科技创新是实现该目标重要的驱动力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观察,镇江市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王秋婧[9](2018)在《“资本空间化”视角下东莞村镇建设发展历史研究(1978-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异军突起。这样高速爆炸式增长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镇建设,反映在多个中心——市、镇、村三级的平行开发建设,甚至早期村镇的建设快过于城市。许多地区迅速地从小农村发展为城市。而这其中东莞是利用外向经济,以村镇为主体发展的典型,其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带动乡村工业化的模式后来成为了珠三角农村城镇化的一种范式并被广泛利用。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到工业化城市的转变仅用了20年,而这个过程西方用了100年,亚洲“四小龙”用了40年。那么东莞为什么会如此爆炸式的增长?回顾以往“东莞模式”的研究,已有学者从经济、地理、制度等角度进行过阐述,但均未探究其内在的资本运作逻辑,如启动资本是如何获得的?资本在市镇村三级、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机制又是怎样的?资本的滚动运作又如何推动了空间的生产?而东莞的村镇建设又是如何以三来一补企业为源动力自下而上爆炸式增长起来的?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本文认为村镇建设发展的核心是资本力量的推动,是“资本”在东莞村镇这个地方“空间化”的结果。因此本文以揭示东莞近三十年村镇建设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动力为目的,从“资本空间化”的角度探究东莞近三十年的村镇建设发展历程。文章共七章,主要分为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对象;阐述空间生产与资本空间化的概念及其对本文的启示,引出本文研究视角;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研究内容目的、方法、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宏观概述了东莞经济与建设发展历程。总结其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资本来源、空间演变过程的历史特征,而后提出问题,并构建了资本空间化的解释框架与方法。第三、四、五章为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建设类型的分类方式,将村镇建设分为工业、住宅、基础设施建设三大类型,“三来一补”、工业区、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基础设施、商品房、农民住宅建设六小类型,通过典型项目实证研究其资本空间化机制。六种建设类型均通过构建的“资本空间化”解释框架:出现原因、建设主体、资本来源(包括土地获取方式)、“资本空间化”运作机制(资本投入-再分配-推动空间生产)、空间化效应、示范作用、村镇两级角色变化、规划与制度的影响这几方面进行剖析,而后总结每个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第六章为总结部分。首先阐述了六种建设类型发展的内在联系,剖析六种建设类型如何共同构成村镇的发展,即从建设类型角度总结了其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运作的特征。研究发现,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的运作经历了“三来一补”建设形成触点——“对话”关系下建设类型逐渐丰富,规模逐步扩张——“对话”关系下多个增长点爆炸式发展三个阶段。东莞村镇的爆炸式发展并不是单一线性的发展,而是多个建设类型,多个分散增长点在不均衡的推力下平行发展的过程,这种自由混杂的发展方式是东莞爆炸式发展的核心。最后本文探究了“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上级制度与规划两方面。东莞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形成了很多制度创新以满足发展需求,这种非正规性是东莞村镇“资本空间化”机制的重要特征,而“自上而下”的制度不断介入对其进行干预。而东莞规划介入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最早作用于村镇,是一种自下而上需求导向型的规划,村镇规划作为资本空间化的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东莞村镇的建设发展。
胡科翔[10](2018)在《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虽然相对较短,但得益于国家层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顶层推进,其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预期,但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生态旅游的发展缺少法律规制的紧贴跟进和密切配合,以致各种问题不断暴露丛生,违法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肆意滥用与过度开发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污染方面,可谓是殊为突显。跟传统产业相比较,作为被长期誉为“朝阳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的旅游业,按理说应属于环境保护责任负担较轻的产业之一,作为其升级发展的孕育产物,生态旅游的破茧而出更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己任,从而实现旅游效益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双赢。不过由于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理念模式与我国目前法律规制的现实状况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同步的地方,因此其很多时候只是被当做一种口号式的宣传而被广为知晓,所以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运营的实际工作中,依然导致了各种损害环境资源的现象频发。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生态旅游资源的损害问题,紧紧抓住法律规制这一“牛鼻子”才是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从特定行业领域和专门实践范畴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要领之一。本文着眼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各种乱象,引申并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生态旅游资源规制难点,然后将全文划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围绕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内涵阐述了基于法理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架构;第二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适用于法律规制的特征、法律关系主体的识别以及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静态与动态属性分析等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研究内容体系;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法制化框架,然后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剖析了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第四部分从生态环境损害预防的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旅游规划的法治本质原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确立和加强旅游规划环境处置职能、确认和厘定旅游规划环境责任、设计和完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制度来达成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的环境问题防治机制建构;第五部分从生态旅游发展中的资源管理角度出发,设想了利用旅游环境税和国家公园分别作为管治工具与管治平台,并在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利基础上,为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公共治理的路径达成铺平了道路;第六部分从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中环境损害产生以后的法律救济角度出发,基于对旅游环境权的甄别和梳理,探讨了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设想,并讨论了怎样利用司法救济渠道来助推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塑。本文的立论基础先是从理论上扎实阐明何谓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和特征表现,然后借助法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撑为本文架构起有理有据、条理得当的论据要素,同时通过分析围绕生态旅游资源使用问题而生成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识别出它们背后的利益主体来为后续研究定下依据基调,紧接着就是立足于问题导向性的研究方式从各种典型案例中找到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需要破解的诸多难点,最后围绕这条规制难点的逻辑主线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公共治理和损害救济等三大程序环节中,提出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案。
二、14项国标撑起百亿元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项国标撑起百亿元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前沿 |
1.2.1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服装 |
1.2.2 调温服装和材料分类及前沿 |
1.2.3 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1 引言 |
2.2 柔性气动结构的灵感来源 |
2.2.1 隔热性能灵感来源 |
2.2.2 形变结构灵感来源 |
2.3 柔性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1 单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2 双向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3 表面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4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5 柔性支架气动结构设计与制备 |
2.3.6 气动形变结构的参数化设计 |
2.4 柔性气动结构的制造参数 |
2.4.1 气动结构材料的选择 |
2.4.2 镂空孔洞间距及排列方式 |
2.4.3 硅胶层黏结时间测定 |
2.4.4 硅胶浇注工具开发 |
2.4.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
2.4.6 大规模制造潜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充气调温材料基础性能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样本设计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实验方案 |
3.2.3 手感舒适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4 保形性测试实验方案 |
3.2.5 耐用性测试实验方案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充气调温材料厚度变化率分析 |
3.3.2 充气调温材料透湿率分析 |
3.3.3 充气调温材料回潮率分析 |
3.3.4 充气调温材料抗弯刚度分析 |
3.3.5 充气调温材料手感舒适性分析 |
3.3.6 充气调温材料保形性分析 |
3.3.7 充气调温材料耐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气调温材料及服装热湿舒适性测评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 |
4.2.1 出汗热护式热板仪实验方案 |
4.2.2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实验方案 |
4.2.3 充气调温能力测试实验方案 |
4.2.4 红外线透过率实验方案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充气对调温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2 充气对调温材料透湿性能的影响 |
4.3.3 充气对调温材料蒸发传热效率的影响 |
4.3.4 充气调温服装热湿舒适性对比分析 |
4.3.5 调温材料调温能力与节能潜力分析 |
4.3.6 充气调温材料反光隔热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充气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智能充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
5.2.1 服装隔热性、工作强度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
5.2.2 充气调温服装充气量与隔热性能的关系 |
5.2.3 智能充气系统充气时间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
5.3 智能充气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
5.3.1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流程 |
5.3.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主要组件 |
5.3.3 智能充气系统电路介绍 |
5.3.4 智能充气系统的实际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出汗暖体假人测试结果 |
附录2 智能充气系统程序源代码 |
附件3 智能充气系统主板参数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3)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小微企业的定义 |
2.1.2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1.3 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 |
2.1.4 小微企业市场营销的概念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1 STP理论 |
2.2.2 4P理论 |
3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微观环境 |
3.2.1 线下竞争环境 |
3.2.2 线上竞争环境 |
4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F银行郑州分行概况 |
4.1.1 F银行概况 |
4.1.2 F银行郑州分行概况 |
4.2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现状 |
4.2.1 小微企业业务现状 |
4.2.2 小微企业营销产品及客群现状 |
4.2.3 小微企业营销架构及渠道分析 |
4.2.4 小微企业营销模式分析 |
4.3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
4.3.1 小微企业目标客户市场细分不明确,客户管理无差异化 |
4.3.2 小微企业产品定位不清晰、价格差异化不明显 |
4.3.3 小微企业客户渠道与促销服务较单一 |
4.3.4 小微企业风险控制无差异化 |
4.4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
4.4.2 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
5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建议 |
5.1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1.4 分类管理 |
5.2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策略 |
5.2.6 风控策略 |
6 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营销管理体系及跟踪评价机制 |
6.2 加强客户经理的小微企业营销理论培训及业务督导 |
6.3 强化后台运营部门及科技部门对小微企业营销的服务保障 |
6.4 加强小微企业营销的合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2 竞争战略类型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专一化战略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2.3 替代品分析 |
3.2.4 购买者分析 |
3.2.5 供应商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公司概况 |
3.3.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3.3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能力分析 |
3.4 目前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
3.4.1 消防工程服务模式多年未变 |
3.4.2 消防工程施工质量趋同 |
3.4.3 消防工程品牌建设不够 |
3.4.4 消防工程建设没有差异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分析与制定 |
4.1 XT公司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1.5 SWOT矩阵分析评估 |
4.2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4.2.1 XT公司竞争战略目标的制定 |
4.2.4 XT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XT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 |
5.1.1 强化品牌价值、加强与甲方客户的联系 |
5.1.2 加快技术研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
5.1.3 改善企业内部运营 |
5.1.3.1 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
5.1.3.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1.4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
5.2 XT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5.2.2 战略实施的人才保障 |
5.2.3 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 |
5.2.4 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电商产品包装的回收与再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当下电商产品包装的现状分析 |
一、当下电商产品包装的状态分析 |
(一)使用现状 |
(二)回收现状 |
(三)处理现状 |
二、电商产品包装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
(一)体验性问题 |
(二)结构性问题 |
(三)材料性问题 |
(四)性能性问题 |
三、影响电商产品包装回收难的因素 |
第三章 电商产品包装设计方法与策略探索 |
一、包装回收与再利用的意义 |
二、可回收包装的设计方法 |
(一)循环设计法 |
(二)互解设计法 |
三、可再利用包装的设计方法 |
(一)造物设计法 |
(二)再生设计法 |
四、包装物回收的方法 |
(一)驿站回收 |
(二)社会回收 |
(三)建立大型回收仓 |
(四)回收应注意的问题 |
五、包装物回收的策略探索 |
(一)电商平台鼓励性策略 |
(二)政府鼓励性政策 |
(三)物流公司鼓励性策略 |
第四章 电商产品包装可回收再利用的创新设计 |
一、电商产品包装与实体包装的差异 |
(一)包装方式不同 |
(二)包装设计不同 |
二、电商产品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一)包装设计的减量化与实用性原则 |
(二)包装设计的情感性与识别性原则 |
(三)包装设计的安全性与实效性原则 |
三、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设计思路 |
(一)电子运单材料分析与创新设计 |
(二)包装物材料分析与创新设计 |
四、电商产品包装的缓冲包装设计 |
(一)缓冲包装的材料选择与使用 |
(二)缓冲包装的结构设计 |
五、电商产品包装的再利用设计 |
第五章 电商与物流新融合的未来展望 |
一、电商产品与物流体系融合的新需求 |
(一)保障机制从政府做起 |
(二)创新从产品做起 |
(三)专业人才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
(四)完善物流建设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 |
二、“ABC”将引领电商与物流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
(一)仓配一体化智能管理 |
(二)配送智能化管理 |
三、智能化包装的回收与再利用新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储备货币 |
2.1.2 货币国际化 |
2.2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货币替代理论与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 |
2.2.2 国际储备多元化理论与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 |
2.2.3 国际储备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和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 |
第三章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现状分析 |
3.1.1 人民币储备规模不断增长 |
3.1.2 人民币储备范围不断扩大 |
3.1.3 人民币储备职能发展进程加快 |
3.2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3.2.1 人民币储备程度较低 |
3.2.2 人民币储备范围分布不均 |
第四章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环境分析 |
4.1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优势 |
4.1.1 强大的经济与贸易规模 |
4.1.2 稳定的人民币币值 |
4.1.3 稳定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 |
4.1.4 人民币迎来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新机遇 |
4.2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劣势 |
4.2.1 不完善的金融市场 |
4.2.2 国际货币的历史惯性 |
第五章 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5.1.3 描述性统计 |
5.2 国际储备货币影响因素分析:实证结果 |
5.2.1 数据检验 |
5.2.2 面板实证结果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货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
6.1 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
6.2 美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
6.2.1 美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 |
6.2.2 美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启示 |
6.3 欧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
6.3.1 欧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 |
6.3.2 欧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启示 |
6.4 日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及启示 |
6.4.1 日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历程 |
6.4.2 日元储备职能国际化启示 |
第七章 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
7.1 围绕经济贸易战略推进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措施 |
7.1.1 围绕经济贸易的宏观战略 |
7.1.2 围绕经济贸易的中观战略 |
7.1.3 围绕经济贸易的微观战略 |
7.2 围绕金融发展战略推进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措施 |
7.2.1 围绕完善利率和汇率机制 |
7.2.2 围绕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7.2.3 围绕金融市场发展 |
7.2.4 围绕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
7.3 围绕国际政治地位战略推进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措施 |
7.3.1 提升国际话语权 |
7.3.2 提升军事水平 |
7.3.3 提升文化输出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镇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
(一)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1. 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先进制造业 |
2. 提升人力资本,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3. 鼓励创新创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
(二)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
二、镇江市产业结构状况及问题 |
(一) 镇江市产业结构状况 |
(二) 镇江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1. 产业层次偏低, 集聚效应不明显 |
2. 制造模式滞后, 公共平台作用弱 |
3. 自主创新能力弱, 领军型人才短缺 |
4. 整机终端产品少, 核心技术短缺 |
三、镇江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
(一) 提升创新能力, 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
(二) 增加制度供给,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三) 打造共享平台, 鼓励创新创业 |
(四)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 做强做大领军企业 |
(五) 加快“两化”融合,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
(六) 加速产业集聚, 构筑产业发展高地 |
(9)“资本空间化”视角下东莞村镇建设发展历史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相关理论及本课题研究视角概念的界定 |
1.3.1“空间生产”理论与“资本空间化”概念 |
1.3.2 我国空间生产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
1.3.3“空间生产”理论与“资本空间化”概念对本课题研究的启示 |
1.3.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资本空间化”视角 |
1.4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1.4.1 中国改革开放后城镇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研究 |
1.4.2 珠三角城镇发展特征及其动力的相关研究 |
1.4.3 东莞乡村城镇化发展历史的相关研究 |
1.4.4 文献综述小结 |
1.4.5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6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东莞的宏观经济与建设发展历程 |
2.1 东莞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分析框架 |
2.1.1 东莞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 |
2.1.2 东莞宏观经济与建设发展历程分析框架 |
2.2 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4) |
2.2.1 经济发展过程 |
2.2.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 |
2.2.3 土地获取方式 |
2.2.4 空间演变过程 |
2.3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4) |
2.3.1 经济发展过程 |
2.3.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 |
2.3.3 土地获取方式 |
2.3.4 空间演变过程 |
2.4 经济稳步发展期(1995-2000) |
2.4.1 经济发展过程 |
2.4.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 |
2.4.3 土地获取方式 |
2.4.4 空间演变过程 |
2.5 经济发展转型阶段(2001-2008) |
2.5.1 经济发展过程 |
2.5.2 城乡建设的资金来源 |
2.5.3 土地获取方式 |
2.5.4 空间演变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2.6.1 经济发展特征总结 |
2.6.2 城乡建设的资本来源变化特点 |
2.6.3 空间演变过程特点总结 |
2.6.4 提出问题:资本是如何运作推动了东莞爆炸式的空间生产? |
2.6.5“资本空间化”机制的解释框架与解释方法 |
第三章. 工业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研究 |
3.1 三来一补企业建设——村镇的原始资本积累 |
3.1.1“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历程 |
3.1.2 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县级) |
3.1.3 镇、村两级“三来一补”企业“资本空间化”机制 |
3.2 工业园区建设——资本积累下的大规模生产 |
3.2.1 村集体自主筹资撬动外资介入类型——横坑村万荣工业园区 |
3.2.2 民间资本撬动外资介入类型——篁村宏远工业区 |
3.2.3 外资直接介入建设类型——寮步镇华南工业城 |
3.3 本章小结 |
3.3.1“三来一补”企业为什么会落在东莞爆炸式发展? |
3.3.2 名义上的“三来一补”企业成为东莞发展的原始动力 |
3.3.3 县镇村三级所属企业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区别 |
3.3.4 工业区是村镇吸引投资与集约利用土地的产物 |
3.3.5 村集体经济的兴衰取决于“资本空间化”路径的选择 |
3.3.6 个人意志与组织能力在村镇早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3.3.7 民办与村镇办工业区的“资本空间化”机制区别 |
3.3.8 工业区作为经济增长点直接带动了空间扩张 |
3.3.9 工业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 |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研究 |
4.1 市政性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 |
4.1.1 全国首创集资修桥“以桥养桥”项目——高埗大桥 |
4.1.2 规划指导下的规模统筹建设项目——横坑村基础设施建设 |
4.1.3 市场投资公司化运作项目——虎门镇虎门大桥 |
4.1.4 规划指导下镇统筹建设项目——寮步镇基础设施建设 |
4.2 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
4.2.1 旧建筑-集资-集体资本投入建设——横坑小学 |
4.2.2 华侨集资到政府投入“联合办学”——寮步镇教育设施 |
4.3 本章小结 |
4.3.1 市政性基础设施从筑巢引凤工具逐步转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4.3.2 早期基础设施呈现出“自下而上”基层自主建设的特点 |
4.3.3 早期村镇规划呈现出“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特点 |
4.3.4 基础设施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 |
第五章. 住宅建设的资本空间化机制 |
5.1 商品房建设——镇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市场资本的空间化 |
5.1.1 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类型——集体土地上的住宅建设 |
5.1.2 正规商品房类型——国有土地上的住宅建设 |
5.2 农民住宅建设——个人资本的空间化 |
5.2.1 上级土地管理制度对农民住宅建设的影响 |
5.2.2 村集体分户制度及个人资本积累对农民住宅建设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5.3.1 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是村镇为经济利益而发展出的制度创新 |
5.3.2 国家制度的介入使得名义上的农村“集资房”逐步落幕 |
5.3.3 商品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村工业区建设提供启动资金 |
5.3.4 农民住宅的建设发展是个人、村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博弈的结果 |
5.3.5 住宅建设类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要素总结 |
第六章. 东莞村镇发展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
6.1 不同建设类型的内在联系及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的特征 |
6.2 村镇政府视角下的“资本空间化”运作机制特征 |
6.2.1 经济起步阶段——三来一补、集体企业开发为主的机制运作(1978-1991) |
6.2.2 经济过渡至腾飞阶段——土地流转为主的机制运作(1992-1994) |
6.2.3 经济腾飞阶段——村镇分异的机制运作(1995 至今) |
6.3“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因素剖析 |
6.3.1 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制度介入 |
6.3.2 规划的介入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6.4.1 不同建设类型的内在联系及总体“资本空间化”机制的特征总结 |
6.4.2 村镇政府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总结 |
6.4.3 自上而下的制度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总结 |
6.4.4 规划的介入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资本空间化”机制推动了东莞村镇的爆炸式发展 |
7.1.2 村镇政府视角下的“资本空间化”机制特征 |
7.1.3 自上而下的制度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 |
7.1.4 村镇规划对“资本空间化”机制的影响及其角色转变 |
7.2 讨论:东莞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市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
7.3 创新点 |
7.3.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
7.3.2 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 |
7.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基础理论阐述 |
2.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体系 |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
2.1.2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
2.1.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概念与特征 |
2.2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 |
2.2.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考 |
2.2.2 生态旅游驱动并引发环境问题的辨析 |
2.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理论架构 |
2.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法理学理论分析 |
2.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2.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伦理学理论分析 |
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内容体系分析 |
3.1 生态旅游资源适于法律规制的特征分析 |
3.1.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浅析 |
3.1.2 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属性再检视 |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关系主体分析 |
3.2.1 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益关系主体识别 |
3.2.2 生态旅游资源利益主体的冲突起源 |
3.3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静态分析 |
3.3.1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微观分析 |
3.3.2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宏观分析 |
3.4 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动态分析 |
3.4.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
3.4.2 生态旅游资源管理运营中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
4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法律规制难点剖析 |
4.1 我国旅游业发展及其法制建设现状概述 |
4.1.1 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态势 |
4.1.2 我国旅游业法制建设总体状况 |
4.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法制化进程总揽 |
4.2.1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总述 |
4.2.2 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制体系框架 |
4.3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剖析 |
4.3.1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案例总结分析 |
4.3.2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的难点透析 |
5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制度的健全 |
5.1 从法治视角溯源探究旅游规划实质 |
5.1.1 旅游规划的缘起与本质 |
5.1.2 旅游规划法治体系的诉求与甄别 |
5.1.3 旅游规划立法的导向性演进历程 |
5.2 境外旅游规划立法概况与经验借鉴 |
5.2.1 美国的旅游规划立法 |
5.2.2 日本的旅游规划立法 |
5.2.3 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规划立法 |
5.2.4 国际组织有关旅游规划的公约协定 |
5.2.5 域外旅游规划立法给予我国的启示 |
5.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实现 |
5.3.1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与发展背景概况 |
5.3.2 我国旅游规划法制建设的现实问题剖析 |
5.3.3 我国旅游规划环境处置机制的防控因应 |
6 生态旅游资源公共治理的法律建构 |
6.1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工具——旅游环境税的建构设想 |
6.1.1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原则与目的 |
6.1.2 旅游环境税构建的域外经验与借鉴 |
6.1.3 旅游环境税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
6.1.4 建构旅游环境税制度的具体设想建议 |
6.2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平台——国家公园体系的建构设想 |
6.2.1 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矛盾 |
6.2.2 国外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体系对我国的启迪 |
6.2.3 基于制度可持续性视角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立法建议 |
6.3 生态旅游环境管治对象——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设想 |
6.3.1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
6.3.2 利益相关者关系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
6.3.3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研究 |
6.3.4 旅游环境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 |
7 生态旅游资源损害救济制度的完善 |
7.1 以保障视角创新旅游环境权益法律制度的理念转变 |
7.1.1 旅游环境权概念立意 |
7.1.2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
7.1.3 旅游环境损害的侵权行为识别和认定 |
7.1.4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 |
7.2 从法律适应性角度看旅游公益诉讼制度设计可行性 |
7.2.1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7.2.2 创建我国旅游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化探讨 |
7.3 基于司法救济渠道重构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再审视 |
7.3.1 旅游生态补偿的驱动机理 |
7.3.2 旅游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 |
7.3.3 旅游生态补偿的内容实质 |
7.3.4 旅游生态补偿的实现路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14项国标撑起百亿元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形变调温服装设计及舒适性测评研究[D]. 崔彦. 东华大学, 2021(01)
- [2]数字化视角下A乳企价值链构建策略研究[D]. 韩松泽.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3]F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 贺记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4]X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邱雅清. 华侨大学, 2020(01)
- [5]电商产品包装的回收与再利用设计研究[D]. 魏文潞.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人民币储备职能国际化研究[D]. 朱柳. 广西大学, 2019(12)
- [8]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镇江市为例[J]. 杨美成.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资本空间化”视角下东莞村镇建设发展历史研究(1978-2008)[D]. 王秋婧.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生态旅游资源法律规制研究[D]. 胡科翔. 重庆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