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睢潮[1](2022)在《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及教学设施设备等五个方面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的旅游本科教育进行全面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存在的差异,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鉴于此,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发展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建设、改善教学设施的启示,对我国培养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杨昆,高依晴,吕悠[2](2021)在《基于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优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实践教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特色环节之一,受到旅游教学研究的关注。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从知识传递这一教学本质出发,将旅游本科实践教学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螺旋动态转化提升的教学过程。借助动态知识转化模型,分析模型中知识转化过程(SECI)、场(BA)和知识资产(KA)三个要素对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及其要点。实践教学知识转化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需要做出调整和转变。
张琼月[3](2021)在《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体育层面国家战略背景下,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高校体育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任务。中国与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差异。本研究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20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为依据,运用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和课程体系系统结构模式,对中英美澳共20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国外与我国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为今后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研究结论:(1)通过2020年QS排名选取中英美澳样本院校,从宏观层面把握国外15所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我国5所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2019版及2020版),得出中外在学分设置、修业年限、学位授予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2)中英美澳各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目标设置都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英美澳目标设置更为具体;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较大的自主性,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统一,公共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和实践课程相对较小;我国高校较之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较为丰富,但不够细化;英美澳三国在课程实施方面有着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侧重于理论教学;我国较之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英美澳高校课程评价方式较灵活,注重形成性评价。(3)中英美澳四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遵循相应的目标导向(商学途径、公共管理途径和科学途径等)和学位类别(理学学士、文学学士、商业学士和管理学学士等),这体现了各国课程设置向培养目标靠近以及注重社会需求。(4)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体育产业和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对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化。(5)对我国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提出以下建议: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曹姗[4](2021)在《“3+4”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实施研究 ——以江苏省W校为例》文中提出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受到政、企、学界的多方关注。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它还存在多种问题,亟需改进完善。中职阶段作为“3+4”贯通培养的起始和基础,受到重视的程度仍显不足。旅游管理是较早参与“3+4”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的专业之一。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建设已滞后于市场需求,实现旅游行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培养,实现高质量人才供给成为国内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旅游业人才需求的复杂背景,立足江苏省“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项目,聚焦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在相关研究文献及政策资料分析基础上,以江苏省旅游类中职W校为例,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与非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W校“3+4”贯通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中职与本科的简单叠加连接状态;培养过程尚未与真正的市场需求对接;相关主体对试点项目的推行大多持观望态度;转段考核方案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存在缺陷。结合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要求和实际情况,在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围绕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W校“3+4”贯通培养方案优化框架、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照。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明确研究方向,界定“3+4”贯通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概念,通过阐释OBE工程教育模式、终身教育、系统理论等构建理论基础,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案例地W校“3+4”中本贯通培养方案实施现状分析,主要对江苏省“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项目的政策规章、案例地——W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情况以及W校旅游管理专业“3+4”贯通培养现状进行介绍和剖析;第三部分为针对W校“3+4”中本贯通培养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在制定调查方案和获取数据类型的基础上,对参与W校旅游管理专业“3+4”贯通培养的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等相关主体开展调查实证研究,并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培养方案优化建议,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W校旅游管理专业“3+4”贯通培养方案的优化构想框架、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文中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今后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秦趣,胡泽黎,叶忠康,刘安乐,杨承玥,张成[5](2021)在《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文中指出依据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在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构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构建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并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刘欣[6](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正在逐步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依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借鉴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建设经验,不少院校逐步确立了凝练专业特色,打造特色专业的路径来获取院校优势发展。在专业特色化、应用化的过程中其逐步建立了具有国家级、省级特色的专业,建立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但普遍来看不少特色专业发展水平不高,院校也面临特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缺乏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本文从四川省3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挑选出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分析其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问题缘由出发,分析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现状,特色专业建设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核心概念界定,梳理国内外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文献,多角度分析专业建设的角度、层次和路径,学习国内外其他高校是怎样实现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第二部分是介绍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既要特色发展就要“求异求新求特”差异化竞争理论启示新建本科院校要进行专业差异化发展,致力于相同专业中的不同发展,不同发展当中的特别建设,特别建设当中的优势凸显。比较优势理论落脚点在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着重发展专业,专业集群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重点打造一个专业,以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本文选取宜宾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昌学院作为三所目标院校,从三所院校基本信息出发,考察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了以下五大策略。找准专业定位,提高特色专业的匹配度;夯实学科与专业建设内容,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内外部因子的协调;加大资源投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与经费;建立建全专业招生与就业的体制机制,提升特色专业的人才质量;落实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认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刘东伟[7](2019)在《郑州S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随着民办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各类学校对于教育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组成力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水平的提升承担着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存在着诸如自身发展长远规划不够详尽、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生源质量偏低、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科研能力不高、真正独特的办学特色不突出等共性问题。面对高等教育市场细分带来的多种需求和政策调整创造的诸多机会,民办高校如何大力深化机制和体制改革,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提高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郑州S学院内外部环境和发展状况的分析,对其过去的发展战略进行研判,并对学校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同时更加明晰学校当前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郑州S学院在不同时期的办学主体不同,分别具有独立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民办高校的相似特点。又因其办学性质的多次转变具有很明显的独特性,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不同时期随着办学主体的变化,创办团队对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学校脱离郑州大学的办学母体,面临着独自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重新考评和市场对学校的直接考验。如何顺利走出转型带来的阵痛期,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对郑州S学院核心竞争优势的归纳和研究,笔者认为,郑州S学院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及在战略制定及执行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对于战略制定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规划不足;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盲目追逐市场热点,投资过度多元化;政策把握失误,延误转设契机等。与此同时,结合学校的发展,笔者认为郑州S学院的核心优势包括:创业型的团队;先进的办学理念;灵活的管理机制;特色学科建设优势;突出的校园文化环境;多元国际化的办学资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等。并提出郑州S学院今后应从人才强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融合促校,四个方面布置发展战略,以持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校走出目前的困境。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民办教育市场的监管更加严格,与此同时市场对于高水平民办高校的需求日益突出,这引发了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现有民办高校对于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坚持科学定位,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第二、坚持灵活的管理体制,提升学校运营成效;第三、坚持国际化发展,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第四、加持合作发展,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贡献力;第五、坚持从差异化发展,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第六、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的改进策略也试图探索中国高水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同类型民办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童洪志[8](2019)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选择CNKI数据平台,对现有文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重新认识有关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与策略研究的现状,结果发现:在研究与实践中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核心成果不多、实践应用不强、方法运用不全、科学论证不足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应引入数据和模型,增强研究结论科学性;课堂教学进企业,增强理论成果适用性;深入课程改革与实践,增强课程研究新颖性。
刘晓蕾[9](2019)在《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顺应了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潮流。通过引进与利用外方教育资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将助力旅游教育发展,培育高端国际旅游人才,推进旅游教育质量提升,提高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外方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利用,是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外方教育资源的优质性以及利用的有效性,将深切影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关系到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否。本文选取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方法,对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效果与问题,并提出外方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建议,以此明确外方教育资源引进与利用的合理性与长效性机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在旅游教育领域高效高质发展。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点,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述。第二章主要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概括分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第三章主要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利用的一般内容,选取并介绍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院校,对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四章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及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学生认知,进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认知的回归分析,探讨外方教育资源利用对学生认知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在前文对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与利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第六章在对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利用的建议,主要从政府层面要健全政策法规与监管,院校层面要严控教育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第七章为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不足并展望未来。
熊祎[10](2019)在《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旅游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的旅游市场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对旅游人才大量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状。我国旅游高端旅游人才的输出基本依靠于学术型研究生及少数博士生,为解决旅游市场人才供给不足的状况,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3月批准设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并于2010年9月被国家列入2011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计划。截止到2018年,MTA教育已经成立7年,在这7年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最初的57所院校,扩招到现在的94所。MTA的创办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体系,有效的优化了我国旅游硕士研究生的结构,早先的学术型只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而MTA专业型的设立开辟了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但是从整体反馈情况看,MTA培养的旅游人才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出在培养的环节,现在的九十多所院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培养目标模糊、并且没有统一的培养评价标准,难以对各个学校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数找到培养薄弱环节以此来提高培养质量。本文对国内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色院校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构建出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的,将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到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将会用到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进行指标的制定。对于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当前的2018年MTA的第二次合格性评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同时对欧美国家的旅游专业、我国具有代表性的MTA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找到其培养特色,并将培养特色转换为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为后文中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将制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改并完善,然后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利用李特五量表分析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最后将制作出来的指标体系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MTA进行验证。本文的宗旨在提出提高我国MTA培养评估的路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确保良性循环的评估周期;三是扩大评估的影响,増强各高校MTA良性竞争的意识;四是建立评估纵向对比,以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如果将来MTA能够拥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会对促进各校MTA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中美院校的创立与发展 |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二)美国普渡大学 |
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差异比较 |
(一)培养目标差异 |
(二)课程设置差异 |
(三)教学模式差异 |
(四)师资力量差异 |
(五)教学设施差异 |
三美国教育对我国本科旅游教育的启示 |
(一)依据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
(二)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 |
(三)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
(四)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 |
(五)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
四结语 |
(2)基于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研究综述 |
(一)旅游本科实践教学 |
(二)实践教学与知识转化 |
二、动态知识转化模型 |
(一)SECI过程 |
(二)场(Ba) |
(三)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 |
三、知识转化模式下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 |
(一)实践教学与知识转化 |
1. 实践教学中的知识转化 |
2. 实践场景的构建 |
3. 实践知识基础的准备 |
(二)知识转化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转变 |
1. 实践教学目标的转变 |
2. 实践教学过程的转变 |
3. 实践教学设计重难点的转变 |
(三)旅游本科实践教学优化建议 |
1. 认识到不同类型知识的存在 |
2. 重视学生实践前的知识构成 |
3. 重视知识转化场的构建与衔接 |
4.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转化过程 |
四、结束语 |
(3)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体育管理专业研究 |
1.2.2 体育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1.2.3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概念界定 |
2.1.2 对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
2.1.3 课程体系设计的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
2.1.4 对体育管理专业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理论 |
2.2.2 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代表性高校样本选取 |
3.1 研究总体与研究样本 |
3.2 样本选取依据 |
3.2.1 2020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分类 |
3.2.2 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指标与权重分析 |
3.2.3 2020 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概况 |
3.2.4 中英美澳体育学科排名中体育管理本科专业分析 |
3.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3.3.1 英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2 美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3 澳大利亚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3.4 中国样本院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
4.1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比较分析 |
4.2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
4.3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比较分析 |
4.4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比较分析 |
4.5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比较分析 |
4.6 中英美澳高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与其课程体系的关系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差异成因分析 |
5.1 教育理念的差异 |
5.2 教育体制的差异 |
5.3 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4 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英美澳体育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6.1 明晰课程目标,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 |
6.2 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
6.3 调整课程内容,提高与目标的匹配度 |
6.4 推进课程实施,丰富课程多样化形式 |
6.5 优化课程评价,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英美澳样本院校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官网来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3+4”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实施研究 ——以江苏省W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 |
二、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走出困境 |
三、各地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 |
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实需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不同模式对比研究 |
(二)实施路径研究 |
(三)实证研究 |
二、国外典型衔接培养模式 |
(一)普教与职教等值衔接模式 |
(二)学力达标衔接模式 |
(三)一体化衔接模式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3+4”中本贯通培养 |
(二)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
二、理论基础 |
(一)OBE工程教育模式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三)系统理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W校“3+4”中本贯通培养方案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江苏省“3+4”中本贯通培养情况简介 |
一、江苏省“3+4”中本贯通培养概况 |
二、江苏省相关政策指引 |
第二节 W校“3+4”中本贯通基本概况 |
一、W校办学情况介绍 |
二、W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概况 |
三、W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概况 |
第三节 W校“3+4”中本贯通项目中职阶段培养现状 |
一、合作单位 |
二、培养目标 |
三、课程设置 |
四、转段要求 |
五、保障条件 |
第三章 W校“3+4”中本贯通培养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认同状况调查 |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二、量表数据分析 |
三、开放式问题分析 |
四、学生调查结论 |
第二节 学校及企业评价状况调查 |
一、访谈对象 |
二、W校(中职):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
三、S校(本科):态度积极、期望较高 |
四、Z公司、N酒店(企业):抱有期待、信心不足 |
第三节 W校在“3+4”中本贯通项目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模式贯而不通 |
二、培养过程自行其是 |
三、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四、评价考核有待完善 |
第四章 W校“3+4”贯通培养方案优化 |
第一节 W校“3+4”贯通培养方案优化指导思想 |
一、围绕一个中心 |
二、运用双向逻辑 |
三、力促三方协同 |
四、抓好四项工作 |
五、实现五个衔接 |
第二节 W校“3+4”中本贯通培养实施路径 |
一、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找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
二、基于系统论理念设置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 |
三、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 |
四、构建适用于人才培养定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 |
第三节 W校“3+4”中本贯通培养的保障措施 |
一、完善项目管理 |
二、保障经费投入 |
三、深化校企合作 |
四、改革招录方式 |
五、提升专业认同 |
六、优化学生管理 |
七、强化师资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3+4”中本贯通项目参与方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旅游管理“3+4”现代职教试点项目中职阶段专业认同情况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构成 |
1.1 课程设置 |
1.2 培养途径 |
1.3 教学模式 |
1.4 检验标准 |
1.5 师资队伍 |
2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2.1 目标定位不明确 |
2.2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
2.3 实践教学功能难以发挥 |
2.4 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
3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3.1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
3.2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课程设置 |
3.3 加强建设实习基地 |
3.4 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
3.5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
4 结语 |
(6)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高教发展新形势迫切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
(二)特色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谋求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 |
(三)特色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外部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
(四)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不足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综述 |
(二)国外关于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 |
(一)新建本科院校 |
(二)特色专业建设 |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差异化竞争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
一、三所院校的基本信息概况 |
(一)三所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二)三所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分析 |
(三)三所院校2019年专业招生情况分析 |
(四)三所院校总体师资情况 |
二、三所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
(一)已有特色专业 |
(二)特色专业招生比例 |
(三)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 |
(四)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
(五)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
第四章 三所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
(一)定位偏差:特色专业与地方产业契合度不高 |
(二)协同能力不足:特色专业与学科、特色专业集群效果不明显 |
(三)资源匮乏: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足 |
(四)“进出”两难:特色专业招生与就业存在脱节 |
(五)后劲不足: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国际专业认证与长效监控机制 |
二、特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特色专业定位缺乏长期的市场调研 |
(二)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缺乏科学统筹 |
(三)地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
(四)招生与就业缺乏内外联动机制 |
(五)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国际化视野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
一、找准专业定位,提高特色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 |
二、协调学科与专业建设,夯实特色专业的内容建设 |
三、加大资源投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与经费 |
四、建立建全人才就业的体制机制,提升特色专业的就业质量 |
五、落实专业建设的评估与认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郑州S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梳理 |
1.2.2 国内文献梳理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2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
2.3.1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与特征 |
2.3.2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
2.3.3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特征 |
3 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民办高校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制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郑州S学院的SWOT分析 |
3.2.1 郑州S学院概况 |
3.2.2 优势 |
3.2.3 劣势 |
3.2.4 机遇 |
3.2.5 挑战 |
3.2.6 郑州S学院的SWOT矩阵 |
3.3 本章小结 |
4 郑州S学院核心竞争力分析 |
4.1 郑州S学院发展历程及战略分析 |
4.1.1 发展历程 |
4.1.2 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及对策 |
4.2 郑州S学院的竞争优势 |
4.2.1 创业型团队 |
4.2.2 灵活的管理模式 |
4.2.3 先进的办学理念 |
4.2.4 特色学科建设优势 |
4.2.5 多元国际化的办学资源 |
4.2.6 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
4.2.7 突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
4.3 郑州S学院目前存在的不足 |
4.3.1 发展规划方面 |
4.3.2 人才培养方面 |
4.3.3 教学科研方面 |
4.3.4 办学经费方面 |
5 郑州S学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举措 |
5.1 明确方向 |
5.1.1 坚持科学定位 |
5.1.2 坚持灵活管理体制 |
5.1.3 坚持国际化发展 |
5.1.4 坚持合作发展 |
5.1.5 坚持差异化发展 |
5.1.6 坚持特色发展 |
5.2 提升举措 |
5.2.1 人才强校 |
5.2.2 特色兴校 |
5.2.3 质量立校 |
5.2.4 融合促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研究现状评述 |
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措施研究现状评述 |
(一)优化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突显特色 |
三、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的反思 |
(一)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1. 研究深度不够。 |
2. 核心成果不多。 |
3. 实践应用不强。 |
4. 方法运用不全。 |
5. 科学论证不足。 |
(二)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考 |
(9)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一) 中外合作办学 |
(二)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三) 教育资源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
一、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背景 |
(一) 宏观背景 |
(二) 行业背景 |
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 |
三、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
(一) 专业分布分析 |
(二) 教育层次分析 |
(三) 运行时间分析 |
(四) 招生规模分析 |
(五) 地域分布分析 |
第三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内容分析 |
一、外方教育资源利用方式分析 |
(一) “引进来” |
(二) “走出去” |
(三) 其他方式 |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一般内容 |
(一) 教学理念与模式 |
(二) 教师资源 |
(三) 课程资源 |
(四) 教材资源 |
(五) 专家讲座资源 |
(六) 海外交换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项目 |
(七) 其他教育资源 |
三、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 |
(一)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案例介绍 |
(二) 案例院校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具体内容 |
第四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效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与信效度分析 |
(一) 问卷调查 |
(二) 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一) 外方教师资源利用现状 |
(二) 课程与教学资源利用现状 |
(三) 外方教材资源利用现状 |
(四) 外方专家讲座资源利用现状 |
三、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学生认知分析 |
(一) 学生能力认知分析 |
(二) 学生专业认知分析 |
四、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认知的回归分析 |
(一)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能力认知的回归分析 |
(二)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
一、外方教育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
(一) 外教队伍体系构建不完善 |
(二) 课程建设缺乏适应性 |
(三) 教材利用缺乏灵活性 |
(四) 外方专家讲座开设不均 |
(五) 外方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不完善 |
(六) 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
(一) 政府方面因素 |
(二) 中方办学者因素 |
(三) 外方办学者因素 |
第六章 外方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建议 |
一、政府层面:健全政策法规与监管 |
(一)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 |
(二)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力度 |
二、院校层面:严控教育资源质量与利用效率 |
(一)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
(二) 精选外方合作院校 |
(三) 构建外方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
(四) 推进外方教育资源本土化进程 |
(五) 健全教育资源质量监管体系 |
第七章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质量概述及相关概念解析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2.2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概述 |
2.2.1 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机制建立历史 |
2.2.2 欧美国家研究生评价体系概述 |
2.2.3 国内外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对MTA的启示 |
第3章 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
3.1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3.1.1 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 |
3.1.2 日本旅游院校 |
3.1.3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
3.2 国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3.2.1 南开大学 |
3.2.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3.2.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3.3 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综述 |
第4章 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MTA指标构建原则 |
4.2 影响培养质量因素 |
4.2.1 校园内部因素 |
4.2.2 校园外部 |
4.3 指标的初步建立 |
4.3.1 专家访问 |
4.3.2 指标的构建及来源说明 |
4.3.3 Delphi德尔菲法 |
4.3.4 修改后指标体系 |
4.4 问卷分析 |
4.4.1 问卷的发放 |
4.4.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4.4.3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4.4 问卷效度分析 |
4.4.5 专家积极性分析 |
4.4.6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5 权重值的确定 |
第5章 MTA培养质量指标体系验证 |
5.1 MTA培养质量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5.2 基于指标体系对院校MTA进行培养质量评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比较研究[J]. 睢潮. 当代旅游, 2022(05)
- [2]基于动态知识转化模型的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优化探析[J]. 杨昆,高依晴,吕悠. 高教学刊, 2021(25)
- [3]中英美澳体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 张琼月.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3+4”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阶段培养方案实施研究 ——以江苏省W校为例[D]. 曹姗.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秦趣,胡泽黎,叶忠康,刘安乐,杨承玥,张成. 现代商贸工业, 2021(01)
- [6]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三所高校为例[D]. 刘欣.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郑州S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刘东伟. 河南大学, 2019(02)
- [8]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J]. 童洪志.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2)
- [9]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育资源利用研究[D]. 刘晓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10]MTA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熊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