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1](2020)在《榧树遗传图谱构建及苗期生长性状相关QTL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基因”模型认为,包括林木在内的生物复杂表型受到少数直接与表型变异相联的“核心”基因控制,而大量的“边缘基因”通过受调节的基因网络发挥作用。这个模型基本类似于QTL的“全基因”模型。研究QTL的作用以遗传图谱构建为前提。榧树是浙江重要的经济树种香榧培育砧木的产种树,不仅生命周期长,且童期也长,其生长影响香榧的生长。本文以71个天然居群榧树及其自由授粉子代建立的半同胞家系为研究群体,构建了基于AFLP标记的榧树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苗期生长相关的QTL。研究结果可为榧树复杂性状调控基因的定位和功能解析及后续榧树系统作图打下一定的基础,深化榧树及木本植物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荧光检测的毛细管电泳榧树AFLP分析体系,并用筛选出的6对引物从研究群体中获得了2816个遗传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383个,多态位点比率为84.62%。2.基于AFLP标记分析结果,利用Linkage Map View v 2.1.2构建了两张榧树遗传图谱。榧树遗传图谱A由157个AFLP标记划分的10个连锁群(LOD=6)组成,该图谱覆盖榧树基因组1307.6 c M,各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为3-66,平均图距8.33 c M。另一张榧树遗传图谱B则由10个连锁群(LOD=6)120个位点组成,覆盖度为784.3c M,各连锁群的位点数为3-29,平均图距为6.54 c M。3.就榧树苗期生长性状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在遗传图谱A中定位了1个与1年生苗高相关的QTL,2个与2年生地径相关的QTL。在遗传图谱B中定位了2个与1年生苗高相关的QTL,8个与2年生地径相关的QTL。影响苗高生长的QTL在第2年作用有所减弱,而影响地径生长的QTL在第1年作用弱,随着苗木生长其作用逐渐显现。发现作图标记数量的增减,不仅影响图谱的构建,且影响QTL的发现。4.榧树幼苗生长头2年仅地径在半同胞间存在显着差异。半同胞子代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家系内(70%)。亲子代群体遗传差异极显着。
杨哲[2](2019)在《枣实生与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枣树在生产栽培中投入少,效益高,而且抗旱耐劳,并具有较高的耐瘠薄、耐盐碱特性,近年来成为我国退耕还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树种。但是,在枣树种植推广过程中,面临着品种很杂,优良品种太少等问题。本研究以两个枣实生后代群体、两个枣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其后代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倾向,为进一步开展枣树性状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同时从后代群体中筛选特异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平陆尖枣’的19个实生后代、‘婆婆枣’的13个实生后代为材料,对其主要枝干性状、叶片性状、针刺性状及果实性状进行了观测。两个实生后代叶长、叶型指数、二次枝上针刺长度、单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而叶宽、中心干针刺长度、果核横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小。实生后代中,有超过50%的后代叶缘、叶形以及枣头颜色,表现相同或比较相似。且单果重与果实横径、果实纵径之间,果实的纵径与横径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19个可溶性总糖含量丰富或可滴定酸含量比较高的特色种质资源。冬枣、‘JMS2’两个枣控制杂交后代群体二次枝节数、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而二次枝弯曲度、叶长、叶型指数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但‘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二次枝长度、枣吊长度明显大于冬枣控制杂交群体的,而叶柄宽度明显小于冬枣控制杂交群体。且两个杂交后代枣头颜色、叶片颜色、叶片状态、叶基、叶尖、叶缘、叶片形状均出现分离,并出现了与父母本均不同的新表型,枣头颜色、叶片颜色、叶片形状等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并且父本不同,杂种后代的分离比例差异很大,叶片内卷可能是单基因控制的纯合隐性性状。‘平陆尖枣’、‘婆婆枣’两个实生后代和‘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单果重、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均较大,而果核横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小。两个实生后代和‘JMS2’控制杂交后代群体单果重、果实纵径、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均超过25%。
朱骏驰[3](2019)在《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葡萄是我国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作物。香气是衡量葡萄果实的重要品质性状,其遗传机制复杂,受到品种、栽培环境及栽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玫瑰香型葡萄香气物质及相关基因的挖掘,对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的构成及相关位点定位研究相对较少,为探究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为今后草莓香型葡萄香气调控机制解析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本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香型葡萄品种‘玫瑰香’、‘金星无核’和‘红地球’果实香气物质进行分析,以‘红地球’ב金星无核’种间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分析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遗传特点,结合高饱和度遗传图谱对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进行QTL定位,挖掘出一些与草莓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相关的候选基因及分子标记位点。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RAD测序技术开发高质量、准确基因分型的分子标记,构建高质量、高饱和度葡萄遗传图谱。母本‘红地球’遗传图谱形成19条连锁群,共有51265上图标记,遗传距离为3172.33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1 cM;父本‘金星无核’遗传图谱形成19条连锁群,标记数目为23683个,遗传距离为3224.4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28 cM;整合双亲的遗传图谱,最终绘制完成的遗传图谱由70061个标记组成,图谱全长为3014.46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05 cM。2.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大马士酮和苯乙醇是草莓香型葡萄‘金星无核’主要的香气物质,且不同香气物质含量主要的积累时期不同。3.分析‘红地球’、‘金星无核’种间杂交后代连续两年主要香气成分的遗传特点,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大马士酮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其中酯类物质表现为子代中间值低于亲本平均值,大马士酮表现为子代中间值高于亲本平均值;苯乙醇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模式。4.对草莓香型葡萄五种主要香气物质进行QTL定位分析,成功定位到48个与草莓香型香气物质相关的QTL位点,对QTL置信区间内的120个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24个可能与香气相关的基因。通过验证认为ACPⅡ,AT-hook7和COBRA10可能是与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含量相关的基因,对候选基因的基本性质及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推测ACPⅡ和COBRA10所编码的蛋白均为位于细胞膜柔韧性良好的亲水蛋白,AT-hook7为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柔韧性良好的亲水蛋白,为后续研究葡萄香气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志强[4](2016)在《芒果杂交F1代的遗传多样分析及分子遗传图谱构建》文中指出芒果是世界五大热带水果之一,素有“热带水果之王”的美称。其口味甜美,富含维生素A前体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芒果叶、芒果核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成分,是重要的植物药材。我国是世界第七大芒果生产国,但是在芒果育种方面远落后于印度、美国等主产国。芒果为高度杂合体,其杂交、诱变育种难度大,且耗时费工,育种效率较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中,可极大提高育种的工作效率。本研究以芒果品种贵妃和金煌及其98株杂交F1代群体为材料,利用SRAP、 AFLP和ISSR三种分子标记构建芒果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从DNA水平上对其杂交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400对SRAP引物、56对AFLP引物和100对ISSR引物进行筛选,有51对SRAP引物、8对AFLP引物和15对ISSR引物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对其进行扩增分析,共得到512条多态性条带。其中SRAP标记多态性条带279条,AFLP标记多态性条带212条,ISSR标记21条。(2)利用Joinmap4.0软件对获得的512个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包含149个SRAP标记、90个AFLP标记和6个ISSR标记的芒果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33个连锁群,总长1561.1cM,含245个多态性标记,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6.37cM。(3)利用NTSYS2.10e对该芒果杂交后代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2-0.84,杂交后代中存在丰富的变异,尤其是10号和60号。在杂交后代群体中,有41份杂交后代表现出偏贵妃亲本遗传,42份杂交后代表现为偏金煌亲本遗传,有15份材料与亲本的遗传图距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变异。
罗睿雄,黄建峰,高爱平[5](2013)在《我国芒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我国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选育种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和选育种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部分研究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分析了芒果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芒果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选育种力度,促进我国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种质资源研究的趋势,认为要加强不同科研单位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此外还要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选育出具有抗病、色艳、质优、味鲜等特点的优良新品种。
姚全胜,雷新涛,黄忠兴,黄丽芳,苏俊波[6](2009)在《芒果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初报》文中提出芒果人工杂交授粉试验,结果表明,结实率按照花序统计最高达32.3%,按照花朵统计最高达2.18%。
唐婷,罗心平,尼章光,王万东[7](2009)在《芒果遗传特性及选育种研究概述》文中认为综述了芒果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法,分析了我国芒果育种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芒果育种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品质育种、抗病育种、丰产性与熟性育种、矮化育种等方面探讨了芒果育种的发展趋势。
叶子[8](2003)在《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1990~2000年在印度卡纳塔克邦进行了高产芒果杂交品种的大田试验,以测定这些品种对东部干旱地区环境的适应性。试验材料为13个芒果杂交品种,分别为Amrapali、AU—Rumani、Arka Aruna、Arka
陈建白[9](1991)在《印度芒果选育种》文中指出 在印度尽管有丰富的芒果品种资源,但仍然缺乏理想的芒果品种,看来现已选出的大多数当代品种只注重了果实大小、质量与成熟期之类的特性,而更重要性状如早熟、矮生、多果、无大小年、自交结实和抗虫抗病等仍然还没有作为品种选育种的目标。对于要充分利用的日益缩小的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说,这些性状是至关重要的。芒果是一个被认为具有异源多倍体血统的高度杂合体,要将上述特性结合在一个品种中,若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很难的,因而仅可培育出某一阶段的理想品种。
K. L. Chedha,符悦冠[10](1991)在《印度园艺生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文中认为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印度园艺生产的策略、作物改良、栽培、应用生物技术以及采后处理和销售等方面的现状,并指出了印度园艺生产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二、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榧树遗传图谱构建及苗期生长性状相关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榧树研究 |
1.1.1 榧树简介 |
1.1.2 榧树的生殖生物学 |
1.1.3 榧树基于分子标记的研究 |
1.2 复杂性状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 |
1.2.1 数量性状 |
1.2.2 林木遗传图谱的构建 |
1.2.2.1 遗传图谱 |
1.2.2.2 分子标记 |
1.2.3 QTL定位 |
1.2.3.1 QTL分析原理 |
1.2.3.2 QTL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作图群体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设备与仪器 |
3.2 方法 |
3.2.1 榧树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3.2.2 AFLP分析 |
3.2.2.1 基因组DNA的酶切与人工接头连接 |
3.2.2.2 PCR预扩增与选择性扩增体系 |
3.2.3 AFLP标记数据处理 |
3.2.4 榧树多样性分析 |
3.2.5 遗传图谱构建 |
3.2.5.1 基因频率和重组率的计算 |
3.2.5.2 连锁群划分及标记排序 |
3.2.6 QTL的检测与定位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作图群体 |
4.2 AFLP分析 |
4.2.1 DNA提取及检测 |
4.2.2 AFLP体系的优化 |
4.2.2.1 DNA酶切与连接 |
4.2.2.2 PCR预扩增 |
4.2.2.3 选择性扩增 |
4.2.2.4 扩增产物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 |
4.2.2.5 引物筛选 |
4.2.3 样品分析 |
4.2.4 榧树标记间的比较 |
4.2.4.1 AFLP不同检测方法间的比较 |
4.2.4.2 不同分子标记间的比较 |
4.3 榧树多样性分析 |
4.3.1 母本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2 半同胞子代群体多样性分析 |
4.3.2.1 半同胞子代生长量方差分析 |
4.3.2.2 半同胞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
4.3.3 亲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4.4 榧树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4.5 榧树苗期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分析 |
4.5.1 生长性状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
4.5.2 QTL的检测与定位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枣实生与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树性状遗传变异的方式和特点 |
1.2 果树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现状 |
1.3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果树后代鉴定的研究进展 |
1.4 应用与展望 |
第二章 ‘平陆尖枣’、‘婆婆枣’枣自然授粉实生后代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冬枣杂交群体父本鉴定及其后代性状遗传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JMS2×邢16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
1.1.1 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 |
1.1.2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1.1.3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的分析方法 |
1.1.3.1 蒸馏萃取法 |
1.1.3.2 固相微萃取 |
1.1.4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
1.1.4.1 品种 |
1.1.4.2 环境和栽培措施 |
1.2 葡萄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QTL定位 |
1.2.1 葡萄遗传图谱的构建研究进展 |
1.2.2 葡萄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基于RAD测序技术的葡萄高饱和度遗传图谱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2.2.2 葡萄杂交后代真假杂种鉴定 |
2.2.3 酶切方案选择 |
2.2.4 RAD测序文库构建 |
2.2.5 RAD序列分析 |
2.2.5.1 原始数据质控和过滤 |
2.2.5.2 基因组比对 |
2.2.5.3 检测SNP位点及基因型分型 |
2.2.6 遗传图谱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2.3.2 群体的杂种鉴定 |
2.3.3 亲本及杂交后代RAD-seq数据分析 |
2.3.4 高饱和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2.3.4.1 母本‘红地球’遗传图谱构建 |
2.3.4.2 父本‘金星无核’遗传图谱构建 |
2.3.4.3 整合遗传图谱构建 |
2.3.5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比较评价 |
2.4 讨论 |
2.4.1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选择 |
2.4.2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类型 |
2.4.3 利用RAD-seq技术开发SNP标记 |
2.4.4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分析及生长阶段含量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葡萄果实中糖含量HPLC分析及香气成分GC-MS分析 |
3.1.3.1 葡萄果实糖含量测定 |
3.1.3.2 气质联用仪器调谐 |
3.1.3.3 葡萄香气物质固相微萃取 |
3.1.3.4 葡萄果实香气GC-MS分析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葡萄果实糖含量的变化 |
3.2.2 气质联用仪调谐结果 |
3.2.3 葡萄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
3.2.4 不同生长阶段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
3.3 讨论 |
3.3.1 不同香型葡萄特征香气物质 |
3.3.2 葡萄果实不同生长阶段香气含量的变化规律 |
3.4 小结 |
第四章 草莓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在后代中的遗传特点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红地球’与‘金星无核’杂交后代香气物质的遗传特点 |
4.3 讨论 |
4.3.1 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的遗传特点 |
4.4 小结 |
第五章 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葡萄主要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 |
5.1.2.2 QTL命名 |
5.1.2.3 候选基因筛选 |
5.1.2.4 葡萄果皮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5.1.2.5 反转录 |
5.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5.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程序及体系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QTL定位结果 |
5.2.1.1 水杨酸甲酯(T1)QTL定位结果 |
5.2.1.2 大马士酮(T2)QTL定位结果 |
5.2.1.3 苯乙醇(T3)QTL定位结果 |
5.2.1.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T4)QTL定位结果 |
5.2.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T5)QTL定位结果 |
5.2.2 草莓香型香气物质候选基因的筛选 |
5.2.3 葡萄果皮RNA质量检测 |
5.2.4 反转录c DNA的质量检测结果 |
5.2.5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
5.2.6 候选基因基本性质及蛋白结构分析 |
5.3 讨论 |
5.3.1 QTL定位软件的比较 |
5.3.2 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定位 |
5.3.3 葡萄香气QTL定位在育种中的应用 |
5.3.4 可能与葡萄草莓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 |
5.3.5 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展望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4)芒果杂交F1代的遗传多样分析及分子遗传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芒果的介绍 |
1.1.1 芒果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环境 |
1.1.2 我国芒果产业发展概况 |
1.1.3 我国芒果的品种结构 |
1.1.4 我国芒果的育种进展 |
1.2 分子标记技术简介及其在植物育种的应用 |
1.2.1 SRAP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2.2 AFLP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2.3 ISSR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3.1 遗传图谱的构建基础及作用 |
1.3.2 芒果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1.3.3 其他果树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1.4.2 芒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株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2.2 方法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
2.2.2 芒果的SRAP反应 |
2.2.3 芒果的AFLP反应 |
2.2.4 芒果的ISSR反应 |
2.2.5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2.2.6 毛细管电泳方法 |
2.2.7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分子标记结果分析 |
3.2.1 SRAP结果分析 |
3.2.2 ISSR结果分析 |
3.2.3 AFLP结果分析 |
3.3 芒果遗传连锁连锁图谱的构建 |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分子标记的选择 |
4.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4.3 偏分离 |
4.4 芒果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芒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
(一) 世界种质资源概况 |
(二) 我国芒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
二、芒果种质资源评价现状 |
三、芒果选育种现状 |
(一) 实生育种 |
(二) 人工杂交育种 |
(三) 诱变育种 |
(四) 倍性育种 |
(五) 基因工程育种 |
四、存在的问题 |
五、展望 |
(6)芒果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时间与授粉数 (4) |
1.2.2 试验步骤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7)芒果遗传特性及选育种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芒果选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
2 芒果育种方法 |
2.1 实生选种 |
2.2 杂交育种 |
2.3 诱变育种 |
2.4 倍性育种 |
2.5 基因工程育种 |
3 我国芒果选育种研究现状 |
3.1 芒果新品种选育 |
3.1.1 实生选种 |
3.1.2 人工杂交育种 |
3.1.3 突变育种 |
3.2 芒果栽培品种改良发展状况 |
3.3 存在问题 |
4 芒果选育种发展趋势 |
4.1 育种资源的收集与创新 |
4.2 品质育种 |
4.3 抗病育种 |
4.4 丰产性与熟性育种 |
4.5 矮化育种 |
5 结语 |
四、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榧树遗传图谱构建及苗期生长性状相关QTL定位研究[D]. 吴昊.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2]枣实生与杂交后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D]. 杨哲.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3]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D]. 朱骏驰.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芒果杂交F1代的遗传多样分析及分子遗传图谱构建[D]. 李志强. 海南大学, 2016(08)
- [5]我国芒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罗睿雄,黄建峰,高爱平. 中国热带农业, 2013(01)
- [6]芒果人工杂交授粉试验初报[J]. 姚全胜,雷新涛,黄忠兴,黄丽芳,苏俊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09(01)
- [7]芒果遗传特性及选育种研究概述[J]. 唐婷,罗心平,尼章光,王万东.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1)
- [8]印芒果杂交种研究进展[J]. 叶子.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3(12)
- [9]印度芒果选育种[J]. 陈建白. 云南热作科技, 1991(02)
- [10]印度园艺生产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K. L. Chedha,符悦冠. 热带作物译丛,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