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朱兴珊,田成坤,王守全[1](2021)在《油气行业“十四五”发展环境与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过去30余年来,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围绕资源获取、市场开拓、国际化发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强企,既注重传承也适时调整,其发展战略指导和引领企业不断迈上新的历史台阶。"十四五"时期,油气行业外部环境面临重大调整,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我国双循环格局正在形成,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数字化与能源行业加速融合,油气市场供应总体宽松,竞争愈加激烈。国际大石油公司基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战略,提升天然气业务战略地位,加快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业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而争取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石油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战略的核心地位,推进多种资源协同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全方位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与开放合作水平。
韩小伟[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指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徐畅[3](2020)在《碳交易机制下企业履约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碳交易机制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进行交易的一种市场机制,通过将符合标准的主体纳入控排范围以解决环境问题。控排主体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完成配额指标,这一过程将会发生成本支出,即履约成本。履约成本是指参与控排的主体为了在履约期内完成汇算清缴目标而进行碳交易和碳减排,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资源消耗和利益损失,具体包括减排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项目。本文以控排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我国控排企业在碳交易机制下的履约成本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履约成本核算模型,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了企业在不同情况下的履约决策。然后,本文选取中国石化对其2013-2018年的履约成本进行比较,并根据中国石化的减排方式及二氧化碳减排量估算其减排成本范围,推断出其履约成本的变动趋势;选取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及南方航空三家航空公司2016-2018年的履约成本进行研究,根据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碳试点配额分配政策计算出三家公司的配额缺口并估算出交易成本的大小,通过分析对减排措施选择的倾向性比较减排成本的大小。研究发现,为了完成履约,企业可能存在三种决策,即仅实施碳减排,仅进行碳交易及二者兼有。履约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行业因素、企业因素,具体影响碳价、碳配额、碳排放水平以及企业碳管理等。不同碳配额政策与市场条件,其中市场条件主要是指碳价的波动,对企业履约成本的影响较为直接和显着;而由于不同行业可供选择的减排措施的差异以及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选择实施的碳减排措施的不同,企业的减排成本与履约成本也会受到影响。为实现全社会低成本碳减排的目标,政府和企业都需要采取措施,政府需要合理分配碳配额,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优化减排措施,加强碳资产管理。
林梦[4](2019)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洲是我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区域,在中非石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并且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合作战略布局逐步加强,非洲国家对石油合作监管更趋严格,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出了诸多挑战,深入开展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对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合作发展环境,推广“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模式,持续发挥“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资源禀赋、合作基础、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双边合作机制、监管环境和合作风险等6个方面21个指标构建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排名靠前,为优先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的目的国。同时,对排名靠后的国家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评价结果负面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作经营的重点阻力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两国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此外,在国家层面,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协同、推动多双边协定商签、促进经贸合作园区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和企业海外行为规范等角度提供政策保障,在企业层面,应从完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高海外经营透明度、强化合规管理等方面促进“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的逐步完善,为中非石油合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一体化”相关理论引入中非石油能源合作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供投资环境分析工具;三是提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路径及保障体系。
王文雅[5](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题作为中心问题,它是理论的总纲,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或称为“根本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一般根本矛盾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建构,是以理论为对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一种主题建构。理论主题由于是带根本性特征的中心问题,一般而言,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解释功能、引导功能、支撑功能,均需要在明确理论范围的前提下得以释放。理论范围的大小,框定了主题作用的幅度。理论主题的确立,意味着理论域的中心概念得以确立,过去的理论能够由这个主题串联起来,起到揭示思维活动规律的作用;将来的分支理论、补充理论将能够借助这个主题的指引进行创新。研究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是为解决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更改原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来建构新体系、再探索新体系主题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自有其概念、范畴、成立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一层含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动态性。就当前来说,它暂时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对应四个维度的解释功能。与此相适应的,是其理论主题的归纳和概括,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构建,也应当体现出鲜明的动态性,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概念本身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二层含义,基于主题本身蕴含的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辐射范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就目前已知的范围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上的主要形态。它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以及中国梦的民族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三层含义,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的矛盾,横跨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关照。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从2017年起,成为牵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和动能。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略有区别。后者更加强调坚持、发展,前者更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二者并无根本冲突,仅只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确立和推进的关系。至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由于主要矛盾转化的缘故,也略有不同。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初衷,是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主题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前者于后者,是包含关系。两者都有发展任务,兼具发展追求,差异在于发展的层次、程度、发展各比例跃迁的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论主题内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更强调“推进”,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主题更注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是一个新范畴,带有总体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建立而言的。坚持和发展,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因此,这个理论主题的内涵,就是要持续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功能、实现条件的陈旧理解,在批判中丰富和发展相关认识;以动态方式把握动态逻辑,更新观念;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性,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理论主题不是主观臆造的,是由中国客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接力探索而逐渐明晰的,这是一个认识和深化理论主题的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成立条件包括: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实践主题是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国情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连续稳定,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以贯之,理论品格——与时俱进永不褪色。论文综合了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学科的知识,运用文本研究法、过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考察这个主题。全文结构方面,通过界定概念、探讨“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章来考察理论主题。深入阐述核心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在新时代及以后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所依据的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明确坚持和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思维领域和生产实践领域均需辩证发展。4.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不断解放思想。5.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方向。6.明确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语境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7.强调继邓小平理论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后,继续探索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论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问,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核心观点。这对于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揭示建设现代化强国理论诉求、判断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有积极意义。
简文博[6](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对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研究机构及作者层面、基于文献研究内容展现的知识基础、热点前沿等方面,对研究结果做出讨论和对未来趋势加以分析。从文献的发表时间,我国武术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分布:最初形成期1992-2003年;快速发展期2004-2009年;线性成熟期2010-2017年。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规模及团体不断增大,为武术研究的力量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揭示研究知识基础的准确性,主要从文献共被引角度以及作者共被引角度进行探寻,发现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群落主要聚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发展的研究知识群、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研究的知识群、对武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群、从文化视角剖析武术的知识群以及武术宏观发展指导的知识群。知识基础作为武术研究的根基,期刊文献、书籍文献价值仍然可以不断挖掘和梳理。通过从高被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对武术研究热点的挖掘发现武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太极拳、竞技武术、武术教育、传统武术以及武术传播这六个主要研究热点领域。研究前沿的挖掘主要从三个阶段中对突现性关键词挖掘的角度:发现第一阶段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竞技武术和武术教学上;第二阶段前沿重点关注太极拳生理学与健康促进的研究,同时对竞技武术在竞赛规则、运动员技术动作,高水平训练等问题有深入拓展。第三阶段研究前沿主要关注对武术文化内涵精神、武术文化传播推广以及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保护等方面进行拓展。未来在研究方法上,会越来越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不仅仅是体育院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加入。从知识基础上看,知识基础会不断流动,并且武术研究基于的知识基础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围绕武术文化、武术教育、健康促进的研究还将继续不断地涌现。
李乐霞[7](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层变动分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伴随社会深度转型,西方价值观念悄然渗透,我国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面临多重影响,引发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困惑。在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改变话语弱势、话语缺失的局面,努力实现话语突围和话语逆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系统梳理相关核心概念基础上,本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就是在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和多样社会思潮面前,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作为话语主体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话语为载体和建构手段,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他人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本质,就是扞卫国家利益,证成我国发展道路的合法性,维护最广大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具有内容真实性、主体自觉性和充足开放性的鲜明特征。话语主体的公信力,话语内容的引领力,话语载体的传播力,话语方式的创新度和话语环境的优化度是其基本构成要素。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益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主要理论来源;我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活水源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和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等思想理论,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供了有益借鉴。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意义在于突破西方价值观话语困囿、消除“主流价值观念边缘化”现实危机、增进我国人民“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和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引领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也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本文认为,解决和平和发展“时代之问”提供了现实境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探索成就奠定了客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以及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彰显提供了主体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取得积极进展,表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媒介等话语主体的公信力得到提高;思想理论创新使话语引领力得到提升;媒介管理和媒介融合使话语传播力得到增强;恰当的话语转换使话语亲和力得到提高;新时代发展成就与变革使话语环境有所改善等。但是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和掣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问题,表现在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仍存在“话语逆差”、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影响力仍较弱小、话语受众的接受效果存在差异变动、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路径仍显薄弱等。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话语主体素质和能力欠缺、不同话语系统存在冲突和矛盾、知情意行统一的发展过程存在断裂、社会发展引发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新问题以及满足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工作,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实现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夯实话语基础的统一,坚持提升话语权结构要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话语主体自觉和包容开放的统一。本文提出了强化话语主体的话语权自觉意识和话语协同作用、推动不同话语体系的协调统一和互动转换、坚持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文化路径以促进知行统一、进一步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嵌入力和国际感召力、以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进一步优化话语环境等策略建议,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李丰耘[8](2019)在《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三五”期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是中国一直努力实现的首要任务。中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能源,是目前最为符合中国能源规划和发展的,并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就目前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的规模来看,其发展速度远远低于预期。本文通过对世界典型天然气利用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天然气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源禀赋和价格。对国内、外进口天然气资源供给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未来中国天然气存在供过于求的发展趋势。鉴于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自2013年以来对天然气价格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对包括发电在内的重要天然气消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平准化电力成本模型(LCOE),我们发现在现行的天然气供应结构和价格水平下,公用事业燃气发电的经济仍将无利可图,而冷热电联产(CCHP)仅在沿海发达地区上可行。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给燃气电力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对上游供应行业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会阻碍能源转型。本文总结了该论文对定价机制改革,发展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和燃气轮机研发的政策含义。本文是在中国急切需要能源转型和低碳环保的背景下,通过对天然气产业链上游及下游各个关键环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测算天然气发电的经济性。通过统计发现,未来天然气作为低碳环保能源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将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天然气发电行业将是天然气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点。本文通过对国外典型天然气发达国家的研究总结,发现一个国家天然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期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天然气发电行业来带动,通过总结归纳发现影响天然气发电行业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共有四个,结合中国具体客观情况这样的结果同样适用,本文将挑选两个与经济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在得到充分可靠并且合理的结论的基础上,在对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进行讨论,保证最后的政策性建议更加可靠。天然气上游市场的能源供应、天然气价格和下游市场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对中国目前现有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并中国天然气上游市场的供应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在对供应能力充分预估之后,再去剖析中国天然气供应的结构,目前,中国上游市场中常规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成本且又较为昂贵,尤其像页岩气的开发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面对国内下游市场的需求,上游企业更多的解决方案是依靠进口天然气来满足,这样的供应结构对中国的天然气交易属性影响较大。中国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进和实施天然气价格体系的改革,较大的气价波动对下游天然气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工业企业和发电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也是中国气电项目虽然在政策方面一直处于利好状态,但中国相当一部分的气电项目的推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搁浅,微薄的利润已经成为气电项目一直无法达到“十三五规划”的建设规模。在对气电项目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类关键性因素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COE模型,在集中式热电联供(包括调峰)以及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的两种情境下,计算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度电成本,从项目建设开始一直到运营、维护阶段为止,对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进行计算,将全国进行区域的划分,分别对比当地上网电价,并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情境下影响天然气发电项目发电成本的最主要的几个因素。最后,结合本文各个章节得到的天然气整体产业链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段思兢[9](2018)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政治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华民族建设这个大课题中选取中华民族文化建设角度为切入点,以中华民族建设的内在需求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出发,站在文化发展战略与中华民族建设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格局,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在国族建设中如何发挥凝聚力和感召力优势。首先以中华民族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内涵界定,并阐释其研究对象,以此厘清文化发展战略的主体范围。第二部分,为全文承上启下,剖析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渊源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基于论题假设,第三、四部分的论述紧扣有益于中华民族建设这个前题,将文化发展战略分为国内外两个空间范围进行讨论。第五部分为全文作总体的战略旨归,揭示论题所包含的三组环环相扣的关系:第一,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时空作用下,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是如何产生联动作用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第二,这样的内外联动作用对中华民族根基建设产生怎样的巩固作用;第三,中华民族建设对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统领支撑。
马璐璐[10](2018)在《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赤道几内亚是一个位于非洲最大的产油区几内亚湾的小型开放型富油国,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产油国和第四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国,也是中国非洲地区第六大进口原油来源地。出于地理上的天然优势,赤道几内亚拥有广泛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藏储,并且较同一地区的其他非洲国家而言,还拥有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高度的市场开放性。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开发历史过程中,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产生了多种问题,整个国家已经进入生产阶段的油田均被美国油气公司控制,而赤道几内亚政府也非常乐意与美国公司合作;其次,由于巨大的石油利益,政府腐败问题以及油气行业非透明的运营模式一直被国际诟病;再次,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给赤道几内亚带来了经济结构单一、就业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中国自2006年进入赤道几内亚油气领域参与勘探开发,2014年终获有价值钻口。中国在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具有美国进口能源结构改善、赤道几内亚经济多元化发展等优势所在,但同时也要面对美国在赤道几内亚巨大的利益优势和海上油气勘探技术较落后的挑战。本文对赤道几内亚油气行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分析中国在赤道几内亚油气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希望对中国和其他小型资源富集国家的资源合作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行业“十四五”发展环境与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回顾与战略实施效果 |
1.1 中国石油 |
1.2 中国石化 |
1.3 中国海油 |
1.4 战略实施效果评估 |
2 国际大石油公司战略调整及启示 |
2.1 坚持战略引领、稳而不僵,基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战略 |
2.2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际大石油公司与国内能源公司战略各有侧重 |
2.3 提升天然气业务战略地位,加快天然气业务一体化全球布局 |
2.4 积极发展新能源业务,加快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 |
2.5 加强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
3.1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 |
3.2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 |
3.3 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传统油气行业面临的绿色转型压力日益突出 |
3.4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将深刻改变行业发展格局 |
3.5 全球油气供应总体宽松,国内油气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
4 对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 |
4.1 加大投入、明晰路径,进一步突出创新战略的核心地位 |
4.2 远近统筹、转型升级,实现多资源协同保供和绿色低碳发展 |
4.3 市场引领、理念升级,加快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 |
4.4 优化布局、推进高端,全方位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与开放合作水平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
答辩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中央单位 |
2.1.2 社会扶贫 |
2.1.3 定点扶贫 |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
6.2.1 政策优势 |
6.2.2 资源优势 |
6.2.3 规划优势 |
6.2.4 人才优势 |
6.2.5 技术优势 |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6.3.1 党委领导机制 |
6.3.2 政府主导机制 |
6.3.3 群众参与机制 |
6.3.4 组织协调机制 |
6.3.5 资金投入机制 |
6.3.6 考核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碳交易机制下企业履约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理论价值及应用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履约成本的研究 |
1.2.2 碳交易机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
1.2.3 碳交易机制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研究 |
1.2.4 对履约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我国碳交易机制形成及碳试点发展现状 |
2.1 碳交易机制的相关概念 |
2.2 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形成 |
2.3 我国碳交易试点的现状 |
2.3.1 控排主体行业覆盖面较广 |
2.3.2 碳配额线上交易形成一定规模 |
2.3.3 推迟履约和不履约的现象并存 |
第三章 企业履约成本及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
3.1 履约成本的含义及核算模型构建 |
3.1.1 履约成本的含义 |
3.1.2 履约成本核算模型构建 |
3.2 控排企业碳履约的流程分析 |
3.3 控排企业履约决策流程 |
3.4 履约成本的影响因素 |
3.4.1 碳价对履约成本的影响 |
3.4.2 碳配额对履约成本的影响 |
3.4.3 控排企业碳排放量对履约成本的影响 |
3.4.4 碳资产管理对履约成本的影响 |
第四章 企业履约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
4.1 案例企业选择 |
4.2 中国石化履约成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中国石化概况 |
4.2.2 中国石化各年度履约成本的计算 |
4.2.3 对中国石化履约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 |
4.2.4 对中国石化履约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
4.3 三大航空公司履约成本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三大航空公司概况 |
4.3.2 三大航空公司的碳配额及其余缺情况 |
4.3.3 三大航空公司碳履约成本的比较 |
4.3.4 三大航空公司履约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企业履约成本的相关结论 |
5.2 降低企业履约成本的可行性建议 |
5.2.1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
5.2.2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石油经营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
1.3.1 关于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研究 |
1.3.2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价值增值研究 |
1.3.3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合作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预期创新成果 |
2 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 |
2.1.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在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
2.2.2 内部市场理论: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的融合 |
2.3 本章小结 |
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巩固基础阶段(1993-1996年) |
3.1.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2年) |
3.1.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年) |
3.1.4 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
3.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 |
3.2.1 中非石油贸易总量不断提升 |
3.2.2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
3.2.3 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
3.2.4 合作方式逐步优化 |
3.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取得成效 |
3.3.1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
3.3.2 提升我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
3.3.3 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建设 |
3.3.4 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
3.4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存在问题 |
3.4.1 缺乏从整体层面的统筹考虑 |
3.4.2 对非洲“一体化”投资环境研判不足 |
3.4.3 主导企业的“一体化”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
3.4.4 “一体化”协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
3.4.5 “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待平衡 |
3.4.6 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还需提高 |
3.4.7 相关配套服务支撑尚显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石油产业“一体化”经营合作国际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
4.2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主要经验 |
4.2.1 兼并重组是“一体化”主要途径 |
4.2.2 持续加大后向“一体化”的投入 |
4.2.3 不断拓展前向“一体化”的深度 |
4.2.4 强调地域差异区别实施“一体化”策略 |
4.2.5 建立与“一体化”经营配套的管理体系 |
4.2.6 石油资源国积极开展“一体化”经营 |
4.3 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启示 |
4.3.1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 |
4.3.2 持续发挥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 |
4.3.3 注重提高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水平 |
4.3.4 加强非洲重点国家“一体化”合作推广策略分析 |
4.3.5 重视“一体化”经营合作中规模与效益的平衡 |
4.4 本章小结 |
5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环境分析 |
5.1 存在机遇 |
5.1.1 非洲石油资源储量丰富 |
5.1.2 油企竞争转为供应链“一体化”竞争 |
5.1.3 中非经贸合作区不断发展 |
5.1.4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非合作 |
5.2 面临挑战 |
5.2.1 东道国监管要求日益提高 |
5.2.2 发达国家强化非洲石油战略 |
5.2.3 非洲资源国非市场风险增加 |
5.3 本章小结 |
6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
6.1 指标体系构建概述及依据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指标筛选依据 |
6.1.3 定量化处理 |
6.1.4 两层指标体系 |
6.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1 “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2 具体指标解释 |
6.3 非洲重点国家“六要素”指标分析 |
6.3.1 东道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 |
6.3.2 中非产业合作基础 |
6.3.3 东道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 |
6.3.4 中非双边合作机制 |
6.3.5 东道国监管政策环境 |
6.3.6 东道国经营合作风险 |
6.4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 |
6.4.1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4.2 样本及指标选取 |
6.4.3 “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 |
6.5 重点国家推广策略分析 |
6.5.1 莫桑比克 |
6.5.2 坦桑尼亚 |
6.5.3 乌干达 |
6.6 本章小结 |
7 进一步完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及保障措施 |
7.1 构建新时期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体系 |
7.1.1 总体目标 |
7.1.2 构建原则 |
7.1.3 基本架构 |
7.2 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保障措施 |
7.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亮点 |
8.2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 |
第一章 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第一节 主题与时代主题、实践主题、理论主题 |
一 主题与时代主题 |
二 主题与实践主题 |
三 主题与理论主题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一 社会主义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第二章 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
一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特性论” |
二 主张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
一 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任务 |
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的认识成果 |
三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 |
第三节 邓小平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思想 |
一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三个基本问题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最新认识 |
一 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
二 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时代课题的认识 |
第三章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的体现 |
一 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先锋队原则 |
二 坚持和发展生产力原则 |
三 坚持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本质原则 |
四 坚持和发展实践第一原则 |
五 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原则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辨析 |
一 相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中国特色 |
二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有中国特色 |
三 不仅坚持社会主义而且发展中国特色 |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
一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化认识 |
二 坚持推进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三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四 坚持党的领导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四章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二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 |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
三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
第三节 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
一 在思维领域破除教条主义 |
二 在生产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三 深化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思想解放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 |
致谢 |
(6)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述 |
1.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 |
1.3.3 科学知识图谱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1.3.4 体育领域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现状 |
1.3.5 科学知识图谱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3.6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难点 |
2 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
2.1 研究工具的介绍 |
2.2 数据来源 |
2.2.1 检索数据库及检索方式 |
2.2.2 数据库选择 |
3 我国武术研究文献主体特征分析 |
3.1 武术研究领域文献的特征分布(1992-2017 年) |
3.1.1 第一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1.2 第二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1.3 第三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
3.2 小结 |
4 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
4.1 知识基础的概念界定 |
4.2 文献共被引分析 |
4.2.1 早期开拓性文献分析 |
4.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4.2.3 高中心性论文分析 |
4.2.4 高被引书籍分析 |
4.3 作者共被引分析 |
4.3.1 早期研究开拓者分析 |
4.3.2 高被引作者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国武术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
5.1 研究热点分析 |
5.1.1 高被引文献内容分析 |
5.1.2 基于科学发现关键词指标分析 |
5.1.3 关键词共现分析 |
5.2 研究前沿分析 |
5.2.1 突现关键词分析 |
5.2.2 研究前沿小结 |
6 对结果的讨论 |
6.1 对数据库和研究方法的讨论 |
6.2 对研究者和机构的讨论 |
6.3 对知识基础的讨论 |
6.4 对研究热点的讨论 |
6.5 对研究前沿的讨论 |
6.6 对未来研究趋势的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之处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亟待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结构要素 |
第一节 “话语权” |
一、“话语”溯源 |
二、“话语权”释义 |
三、“话语权”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涵义和本质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鲜明特征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结构要素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结构要素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目标 |
第三章 思想理论溯源和域外文明互鉴 |
第一节 理论追溯: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二、列宁现实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 |
第二节 思想溯源:我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一、“为政以德”“上行下效” |
二、“以民为本”,利民富民 |
三、礼乐教化,化民成俗 |
四、“疏而不堵,顺势而导” |
第三节 文明互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 |
二、布尔迪厄“符号权力”理论 |
第四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
第一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
一、突破西方价值观话语困囿 |
二、消除“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现实危机 |
三、增强我国人民“文化自觉”意识 |
四、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力 |
五、提升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引领力 |
第二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现实基础 |
一、解决和平与发展“时代之问”提供现实境遇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成就奠定客观基础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提供思想基础 |
四、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
五、新时代文化自信彰显提供了主体基础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发展成效 |
一、党和政府以及媒介等话语主体公信力得到提高 |
二、思想理论创新使思想引领力得到提升 |
三、媒介管理和媒介融合使话语传播力得到增强 |
四、恰当的话语转换使话语亲和力得到提升 |
五、新时代发展成就与根本变革使话语环境有所改善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现实困境 |
一、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仍存在“话语逆差” |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影响力仍较弱小 |
三、话语受众的话语接受效果存在差异和变动 |
四、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路径仍显薄弱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不足归因 |
一、话语主体素质能力欠缺 |
二、不同话语系统存在冲突和矛盾 |
三、知情意行统一的发展过程存在断裂 |
四、社会发展带来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新问题 |
五、满足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
第六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基本原则和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夯实话语基础的统一 |
二、坚持提升话语权要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三、坚持话语主体自觉和开放包容的统一 |
第二节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应对策略 |
一、强化话语主体的话语权自觉意识和话语协同作用 |
二、推动不同话语体系的协调统一和互动转换 |
三、坚持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文化路径以促进知行统一 |
四、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嵌入力和国际感召力 |
五、以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进一步优化话语环境 |
结语:让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然气发电的发展现状 |
2.1 美国天然气发电的发展经验 |
2.2 欧洲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历程 |
2.3 对中国天然气发电的启示 |
2.4 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的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天然气供应情况分析 |
3.1 常规天然气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
3.2 非常规天然气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
3.2.1 煤层气资源 |
3.2.2 页岩气资源 |
3.2.3 煤制气资源 |
3.3 LNG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
3.4 长输管道供应量现状及展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天然气市场和价格分析 |
4.1 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潜力 |
4.2 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及其影响分析 |
4.2.1 对天然气生产商和进口商的影响 |
4.2.2 对最终用户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成本测算 |
5.1 LCOE模型介绍 |
5.2 模型参数设置 |
5.2.1 集中式天然气发现项目 |
5.2.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 |
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3.1 集中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
5.3.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
5.4 敏感性分析 |
5.4.1 集中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2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政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内涵 |
(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概念界定 |
(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对象 |
二、内外联动作用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
(一)问题假设的提出 |
(二)克服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增强国族凝聚力 |
(三)应对外部思潮与势力冲突提升国族感召力 |
三、中华文化发展战略对内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族凝聚力 |
(一)建立正确的中华民族价值观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
(二)拓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
1.营造中华民族文化氛围奠定民族复兴的基因 |
2.挖掘西部地区的中华文化增强国族同质性 |
(三)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认同感 |
1.营造公民文化氛围平衡国家认同的格局 |
2.以宪法为核心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
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对外辐射中国的感召力 |
(一)文化软实力的新型构建和维持方式 |
1.软实力塑造关系型权威 |
2.关系型权威假设的提出 |
3.关系型权威的构成要件 |
4.关系型权威的作用原理 |
5.构建“中国模式”的关系型权威可能性 |
(二)巩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
1.提供可供世界分享的价值观 |
2.调动群众力量传播中华文化 |
3.中华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 |
(三)确立国际话语高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1.话语权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重 |
2.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创新路径 |
五、中华文化发展战略与中华民族建设的战略旨归 |
(一)中华文化发展战略凝聚和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
(二)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内外联动作用巩固中华民族建设的根基 |
(三)中华民族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统领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四、论文的难点和创新 |
(一)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赤道几内亚的油气资源及其开发优势 |
第一节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分布和储产量 |
一、油气资源分布情况 |
二、油气资源已探明可采储量及产量 |
第二节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优势 |
一、油气资源储量丰富 |
二、深海油气田发展前景广阔 |
三、油气资源市场开放度高 |
四、国内外政治环境稳定 |
第二章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历程与开发现状 |
第一节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历程 |
一、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背景 |
二、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历史梳理 |
三、早期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战略布局与政策 |
第二节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
一、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自主开发 |
二、海外公司参与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 |
第三节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和机制 |
一、开发管理机构 |
二、法律法规及相关开发政策 |
三、油气区块招标流程 |
第三章 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经济结构单一 |
第二节 腐败盛行 |
第三节 与邻近多国的海上领土争端 |
一、与尼日利亚的海上领土争端 |
二、与喀麦隆的海上领土争端 |
三、与加蓬的海上领土争端 |
第四节 赤道几内亚政府解决开发问题的相关措施 |
一、经济结构多元化 |
二、加入EITI(《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 |
三、睦邻友好共同开发 |
第四章 中国和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中国和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合作的机遇 |
一、美国能源进口结构的调整 |
二、中国非洲油气资源发展现实需求 |
三、赤道几内亚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和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合作的挑战 |
一、美国赤道几内亚油气行业一家独大 |
二、中国深海、超深海勘探技术有待提高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行业“十四五”发展环境与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思考[J]. 朱兴珊,田成坤,王守全. 石油科技论坛,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3]碳交易机制下企业履约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徐畅.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4]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D]. 林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D]. 王文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 简文博.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及其提升研究[D]. 李乐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8]中国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研究[D]. 李丰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政治功能研究[D]. 段思兢. 云南大学, 2018(01)
- [10]赤道几内亚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D]. 马璐璐.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