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胡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作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安祥[1](2021)在《CARD6过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探索CARD6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随机将35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6h组、24h组、72h组、1w组和2w组(n=5/组),采用WB检测各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CARD6蛋白表达情况,以期筛选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最佳干预时间;2、以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实验的最佳时间干预点进行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4)、MCAO组(n=14)、MCAO+空载慢病毒组(MCAO+LV-Scramble)组(n=14)和MCAO+慢病毒过表达组(MCAO+LV-CARD6)(n=14)。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提前2周右侧侧脑室立体定位注射慢病毒,采用WB检测慢病毒转染的效率;慢病毒转染成功后构建MCAO大鼠模型。采用Zea-Longa和m N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B对各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CARD6、Phosphorylation-NF-κB p65(p-p65)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RT-q PCR对各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CARD6 m RNA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ELISA法测定各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1、CARD6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动态变化,缺血再灌注6h组CARD6蛋白表达下降,缺血再灌注24h组继续下降,缺血再灌注72h组CARD6蛋白表达开始升高,三组分别较Sha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1w组CARD6蛋白表达继续升高,到2w组CARD6蛋白表达接近正常水平,分别较Sha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右侧脑室立体定向注射LV-CARD6 2周后,WB检测右侧大脑组织内CARD6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NSS评分结果示:除Sham组无神经缺损症状外,MCAO组、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症状表现,其中MCAO+LV-CARD6组的m NSS评分较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TC染色结果示:除Sham组无梗死外,MCAO组、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其中MCAO+LV-CARD6组梗死体积较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B结果示:在Sham组、MCAO组、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组织中CARD6蛋白、p-p65蛋白均有表达;与Sham组比较,CARD6蛋白在MCAO组、MCAO+LV-Scramble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分别比较,CARD6蛋白在MCAO+LV-CARD6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LV-CARD6组的CARD6蛋白表达水平与Sha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Sham组比较,p-p65蛋白的表达在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比较,p-p65蛋白的表达在MCAO+LV-CARD6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LV-CARD6组的p-p65蛋白的表达与Sham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RT-q PCR结果示:CARD6 mRNA在Sham组、MCAO组、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均有表达,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较Sham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LV-CARD6组较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ELISA结果示:IL-1β、IL-6和TNF-α在Sham组、MCAO组、MCAO+LV-Scramble组和MCAO+LV-CARD6组均有表达,MCAO+LV-CARD6组较MCAO组和MCAO+LV-Scramble组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下降,MCAO+LV-CARD6组分别较Sham组、MCAO组、MCAO+LV-Scramble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D6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过程。
郝艺伟[2](2021)在《山沉香总木脂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
其布日[3](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高强[4](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王哲义[5](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陈丽斌[6](2021)在《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理论研究部分目的:旨在从脑脉的部位和生理特点的角度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脑脉燥变的机制及防治方法。通过梳理中医脉腑理论,探讨脾脉相关的内涵,分析IS的病位特点,提出中风“燥”之因机说,阐明IS的基本病理与脾关系密切,确立脾虚而脉燥在IS病理变化中的主导地位,总结出健脾益智法可以通过健脾润脉祛燥改善脑脉燥变,达到治疗IS目的的理论依据。方法:梳理中医脉腑理论以及脾脉相关的理论认识,分析脑脉的部位和生理特点,利用“取象比类”这一中医学原创思维,从“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内燥病机理论深入探讨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与IS的内在联系,结合健脾益智汤的组分、组方分析和导师团队的前期研究基础,为健脾益智法从健脾润脉祛燥角度治疗IS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脉腑有常与变的生理特性。2.脾脉之间有着“以营为基、以濡为性、摄血纳津、以脾统脉”的相关深层内涵。3.脑脉因其独特的部位及生理特点,存在着易燥易变的局部病变机制,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和深危病机特点。无论是从脾之太阴濡脉、脾之藏营养脉、脾之散精通脉的机理,还是现代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可为健脾润脉祛燥论治IS提供充分的依据。健脾益智汤的药物组分含有对IS有效的成分,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都有良好收效。实验研究部分目的:通过复制SD大鼠MCAO模型,采用神经功能受损评分、硝酸还原酶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酶联免疫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Western印迹杂交法,旨在观察血管内皮生物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探讨健脾益智法对改善内皮功能以及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lank)、模型组(Model)、盐酸法舒地尔组(Hydrochloride fasudil,HF)、健脾益智组(JPYZ),采用Zea Longa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Blank组给予标准饲料和自主饮水,其余各组术后清醒即开始给药,分别持续3天、7天、14天,14.4m L/kg/d,每日1次。HF组腹腔注射盐酸法舒地尔混悬液(14.4m L/kg/d),JPYZ组灌胃健脾益智汤(14.4m L/kg/d),Model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内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NOS、VEGF表达水平,ELISA检测VEGF含量,从内皮功能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hoA mRNA基因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ROCK2蛋白含量,从RhoA/ROCK2通路探讨健脾益智汤对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可能调节机制。采用神经功能受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的表达,从神经功能受损及细胞凋亡角度探讨健脾益智汤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结果:1.NO、eNOS、VEGF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NO、e NOS、VEGF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NO、eNOS、VEGF(免疫组化法)的水平升高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NO、eNOS、VEGF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疗效越好。2.RhoA mRNA、ROCK2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Rho A m RNA、ROCK2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Rho A mRNA、ROCK2水平降低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Rho A、ROCK2均有抑制作用。3.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和Caspase-3检测:与Blank组比较,Model组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Caspase-3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与Model组比较,HF组、JPYZ组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Caspase-3水平均有降低,在14d时间点降低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和JPYZ组对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和Caspase-3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更好的保护作用。结论:1.脉腑有常与变的生理特性。2.脾脉之间有着“以营为基、以濡为性、摄血纳津、以脾统脉”的相关深层内涵。3.脑脉因其独特的部位及生理特点,存在着易燥易变的局部病变机制,与心肾之水火不交、脾肺之燥湿不济皆有关系,但脾虚湿不济燥是其根本原因,以脾虚为主导的脑脉燥变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和深危病机特点。脑脉燥变可认为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脾之太阴濡脉、脾之藏营养脉、脾之散精通脉可达到脑脉祛燥防变的目的,从脾论治IS有理据可依。兼之健脾益智汤中的各个组分药物含有对IS有效的成分,其配伍应用能健脾润脉祛燥,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改善IS脑脉燥变的病理状态,减轻诸多病理因素的损害,同时调动脾气的作用以主动修复脑脉燥变的损伤,防止突发风症,对IS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4.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方式成功复制了MCAO模型,健脾益智汤可有效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5.健脾益智汤可能通过升高NO、eNOS、VEGF的水平,抑制RhoA、ROCK2和Caspase-3的活化,使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得以改善,达到保护作用。
贾冬雪[7](2021)在《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线粒体是缺血后神经细胞死亡的关键靶区,也是决定神经细胞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对于能量需求高的神经细胞,及时有效地清除损伤的线粒体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线粒体自噬是机体内有效清除受损线粒体的重要机制之一,对维持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稳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若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也会导致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荭草苷和牡荆苷是中药金莲花和荭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两者结构仅在B环上相差一个酚羟基。前期研究发现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降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对神经细胞毒性来达到目的。但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在荭草苷或牡荆苷保护神经细胞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实验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以及线粒体自噬在荭草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效果的比较目的考察化学结构差异对荭草苷和牡荆苷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I/R)组、荭草苷组、牡荆苷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组和牡荆苷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和牡荆苷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脑半球肿胀,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形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半球肿胀百分比均显着增加(P<0.01);与I/R组相比,荭草苷和牡荆苷处理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半球肿胀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荭草苷组降低程度稍高于牡荆苷组;HE结果显示,I/R组大鼠神经细胞形态明显变形,细胞皱缩和水肿程度严重;给予荭草苷和牡荆苷治疗后神经细胞皱缩和水肿情况改善,细胞形态明显好转。结论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优于牡荆苷,选择荭草苷用于下一步研究。第二部分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目的考察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 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I/R组、荭草苷组、荭草苷+雷帕霉素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给药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溶液两次,荭草苷+雷帕霉素组于术前24 h和30 min腹腔注射2.66 mg·m L-1雷帕霉素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I/R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ATP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和SDH酶活性以及Ca2+和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NIP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荭草苷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半球肿胀程度明显降低(P<0.05,P<0.01),线粒体中ATP酶和SDH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P<0.01),而Ca2+含量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荭草苷联合雷帕霉素处理后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中ATP酶和SDH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Ca2+含量和MD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I/R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纯化线粒体中LC3和BNIP3表达增多(P<0.01),线粒体自噬被激活;与I/R组相比,荭草苷给药组大鼠脑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雷帕霉素可以逆转荭草苷对MCAO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抑制作用,增加大鼠脑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荭草苷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可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氧化应激和钙超载,改善线粒体功能。第三部分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影响目的考察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PF雄性SD大鼠,体质量250-280g,使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右侧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I/R组、荭草苷组、荭草苷+LY294002组和LY294002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荭草苷给药组于术后1 h和12 h腹腔注射6.48μmol·kg-1荭草苷溶液两次,荭草苷+LY294002组和LY294002组于术前24 h和30min腹腔注射2.60 mg·m L-1的LY294002溶液两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0.9%Na Cl溶液;再灌注24 h后,Zea-Longa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和半球肿胀,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NIP3和胞浆中p-Akt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荭草苷组相比,给予抑制剂LY294002干预后,荭草苷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减弱,表现为大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半球肿胀显着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I/R组相比,荭草苷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中LC3和BNIP3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胞浆中p-Akt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荭草苷组相比,荭草苷+LY294002处理组大鼠LC3和BNIP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p-Akt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来实现的。
徐润楠[8](2021)在《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IMAGES和FAST-MAG两项大型的临床试验显示补镁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脑缺血超急性期通过循环系统补镁后,血脑屏障的通透能力被认为可能是影响临床试验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通过侧脑室给与硫酸镁,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超急性期补镁对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7天后参照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梗死90min后拔栓再灌注。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给药组、侧脑室给药组(设置梯度浓度)。1.评价置放通道对于大鼠的影响:转棒实验检测大鼠置管前后运动能力。2.行为学评价:Longa法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改变。3.组织学评价:取脑制备H-E切片及TTC染色组织,检测脑梗死量的变化。4.缺血后补镁的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结果:1.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前后运动能力无明显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24h后,相较于模型组(2.20±0.45分),侧脑室中、高浓度组Longa法的评分均下降了45.0%(P<0.05)。3.组织学评价:H-E染色,与模型组(38.26±0.68%)相比,侧脑室中浓度组(26.01±1.75%)和高浓度组(25.22±1.26%)的脑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1);追加TTC染色,与模型组(39.02±3.63%)比较,侧脑室中浓度组(22.79±6.64%)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4.施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MDA受体亚基p-NR1阳性细胞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的表达。侧脑室中、高浓度组的p-NR1阳性细胞数于再灌注24h后相比模型组,在纹状体区分别升高了71.4%、40.2%(P<0.01),在皮质区分别升高了66.3%、83.2%(P<0.01);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与模型组(10.58±0.52个/mm2)比较,侧脑室低、中、高浓度组皮质活化的Iba-1+小胶质细胞数分别降低了33.1%、66.9%、48.9%(P<0.01)。结论:(1)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改善脑缺血梗死体积,并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2)相比与腹腔给药,侧脑室注射硫酸镁能够干预缺血后NMDA受体亚基NR1的去磷酸化,从而改善缺血损伤。(3)侧脑室硫酸镁组也能够抑制小胶质活化,改善缺血后炎症损伤。
李东娜[9](2021)在《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跨细胞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血脑屏障分为细胞旁路屏障和跨细胞屏障,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跨细胞屏障主要相关蛋白Caveolin-1(Cav-1)等在脑缺血早期维持BBB完整性起重要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苏合香(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Storax)属于芳香开窍药,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的功效。本研究通过检测苏合香对脑缺血后吞饮小泡(caveolae)跨细胞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苏合香对脑缺血药效学以及血脑屏障中跨细胞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和机制。目的:评价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的药效作用,并深入探讨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脑屏障中跨细胞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苏合香药效学评价将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苏合香组(Storax),建立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苏合香组于大鼠脑缺血2h后灌胃苏合香乳化剂(0.4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胃同等剂量吐温水溶液。大鼠脑缺血造模后及灌胃给药苏合香24h时评价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缺血72h时取材,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评价苏合香药效。第二部分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染色液和经颈静脉注射Albumin-Alexa594(AlbAlexa594)示踪剂法,检测脑缺血6h时BBB的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苏合香对大鼠脑缺血6h时脑微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包括紧密连接、吞饮小泡(caveolae)、基膜、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线粒体肿胀度、周细胞覆盖率等结构的影响。第三部分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BBB的跨细胞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1.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边组织Cav-1、Mfsd2a、AQP4、PDGFR-β、Zonula occluding-1(ZO-1)、Occludin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2.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Mfsd2a、Cav-1阳性表达。3.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内皮细胞Cav-1阳性表达。结果:1.苏合香可以显着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率,但对脑含水量无显着影响;2.苏合香可以显着抑制大鼠脑缺血6h时胞吞转运率,抑制Alb-Alexa594转运至脑实质部位的含量,但对伊文思蓝透过无显着影响。同时,苏合香可抑制大鼠脑缺血6h时脑微血管内皮吞饮小泡的数量,降低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末端线粒体肿胀程度,维持周细胞覆盖率,苏合香对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无显着影响。3.Western blot检测BBB跨细胞屏障以及细胞旁屏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包括Cav-1、Mfsd2a、AQP4、PDGFR-β、ZO-1、Occludin,结果显示苏合香可以抑制大鼠脑缺血早期6h时Cav-1、AQP4的表达,增加Cav-1上游Mfsd2a和周细胞生物标记物PDGFR-β的表达;对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无显着影响;进一步提示苏合香可能通过维持脑缺血大鼠BBB跨细胞屏障完整性发挥其脑保护作用。4.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苏合香可增强脑缺血大鼠Mfsd2a表达,降低Cav-1表达,维持血脑屏障中跨细胞屏障的稳定。结论苏合香可以改善脑缺血损伤,维持基膜覆盖率,降低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线粒体肿胀,保护脑缺血早期血脑屏障完整性,其机制可能与苏合香在大鼠脑缺血早期上调Mfsd2a蛋白表达,下调Cav-1蛋白表达,抑制caveolae有关。Cav-1是跨细胞屏障特异性蛋白,其可能是治疗脑缺血损伤,维持BBB稳定的一个关键潜在靶点。
齐慧敏[10](2021)在《针刺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为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共72只,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24只,每组再依照时间点1d,3d,7d将其随机分成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按照组别饲养于笼中,自由进食饮水,保持12小时进行昼夜更替。制备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予治疗,只进行同等条件抓取;针刺组给予针刺百会穴治疗。分别于1d,3d,7d,观察大鼠改良神经功能功能缺损评分,多普勒超声测定局部脑血流量,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相关因子VEGFR-2,Ang-1,Tie-2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行为学变化: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脑缺血术后3d,7d,针刺组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2.脑血流量测定:假手术组脑血流图正常。模型组与针刺组大鼠均出现脑血流量减少,随时间点推移,针刺组与模型组大鼠脑血流量均呈递增趋势,且针刺组在3d,7d脑血流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3.脑梗死体积:假手术组无脑梗死。模型组与针刺组大鼠均出现梗死区,在1d,3d,7d,模型组与针刺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小,针刺组在3d,7d时脑梗死体积低于模型组(P<0.05)。4.脑组织形态变化:假手术组脑组织形态无变化,脑细胞排列整齐,脑血管饱满有型。模型组与针刺组各时间点均可见明显脑组织缺血样改变。各时间点针刺组脑组织形态优于模型组,且针刺7d疗效最佳。5.VEGFR-2,Ang-1,Tie-2的变化情况:在1d,3d,7d时间点除假手术组外各组蛋白阳性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针刺组各时间点阳性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1.针刺百会穴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脑血流量增多,梗死体积减小,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病理组织的修复。2.针刺百会穴可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血管新生相关指标VEGFR-2,Ang-1,Tie-2蛋白表达增多,促进微血管的生成,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微循环状态。3.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死促进脑血管新生相应机制可能与VEGFR-2,Ang-1,Tie-2蛋白的表达有关。
二、延胡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作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胡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作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CARD6过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卒中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脑卒中简介 |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性 |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 |
2.3.2 MCAO模型 |
2.3.3 治疗组 |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
2.3.6 差异表达分析 |
2.3.7 EW的提取方法 |
2.3.8 建立数据库 |
2.3.9 UPLC-QTof-MS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细胞品系 |
3.2.3 主要试剂耗材 |
3.2.4 仪器设备 |
3.2.5 引物 |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
3.3.3 UPLC-QTof-MS分析 |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8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品系 |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引物 |
4.2.5 抗体 |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
4.3.4 细胞培养 |
4.3.5 细胞毒性测定 |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4.3.9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品系 |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5.2.3 主要仪器 |
5.2.4 引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
5.3.4 差异表达分析 |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3.7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1 大黄 |
1.1 中医认识 |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2 胆南星 |
2.1 中医认识 |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3 瓜蒌 |
3.1 中医认识 |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4 羌活 |
4.1 中医认识 |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5 芒硝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
2 菌-肠-脑轴 |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
2.6 分子对接 |
3 研究结果 |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
3.5 分子对接 |
4 讨论 |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除胶实验 |
2.5 TTC染色 |
2.6 取材及处理 |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
2.8 脑组织ELISA |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
2.10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神经功能评分 |
3.2 除胶实验 |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
5 小结 |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取材及处理 |
2.4 免疫组化 |
2.5 免疫荧光 |
2.6 ELISA检测 |
2.8 肠道菌群分析 |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
4 讨论 |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除胶实验 |
2.5 TTC染色 |
2.6 取材及处理 |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
2.8 ELISA检测 |
2.9 肠道菌群分析 |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神经功能评分 |
3.2 除胶实验 |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
3.4 肠道菌群 |
3.5 短链脂肪酸 |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
4 讨论 |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
5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脉与脾脉相关研究 |
1.1 关于“脉”的概念形成 |
1.1.1 脉古代解剖之初始认知 |
1.1.2 结构之脉 |
1.1.3 功能之脉 |
1.2 脉腑理论钩玄 |
1.2.1 脉腑概念的形成 |
1.2.2 脉气是脉腑功能的高度概括 |
1.2.3 经络是脉腑网络结构的体现 |
1.2.4 脉腑之基本生理 |
1.2.5 脉腑之生理特性 |
1.3 脾脉相关的内涵研究 |
1.3.1 脾脉相关,以营为基 |
1.3.2 脾脉相关,以濡为性 |
1.3.3 脾脉相关,摄血纳津 |
1.3.4 脾脉相关,以脾统脉 |
2 中风病脑脉病变机理探析 |
2.1 中风病病位在脑脉 |
2.2 脑脉生理之特点 |
2.2.1 至阳清空,不容邪气 |
2.2.2 元神所藏,神机所发 |
2.2.3 脑脉居上,通于火燥 |
2.2.4 水湿居下,升达脑脉 |
2.3 中风脑脉病变因机学说剖析 |
2.3.1 中风“虚”因机说 |
2.3.2 中风“风”因机说 |
2.3.3 中风“火”因机说 |
2.3.4 中风“痰”因机说 |
2.3.5 中风“瘀”因机说 |
2.4 中风“燥”之因机新说探析 |
2.4.1 中风“燥”之因机新说提出的依据 |
2.4.2 脑脉病“燥”是中风病的基本病理 |
2.4.3 脑脉燥变是中风脉燥证的深危病机特点 |
2.4.4 脾虚而脉燥是脑脉燥变的病理主导 |
3 健脾润脉祛燥是健脾益智法防治中风病的重要内容 |
3.1 健脾养营润脉 |
3.2 健脾生津润脉 |
3.3 健脾祛瘀润脉 |
3.4 健脾化痰润脉 |
4 健脾益智法治疗中风病的实验基础 |
4.1 健脾益智汤的组分研究 |
4.2 健脾益智汤的组方研究 |
第二部分 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脑内NO、eNOS及 VEGF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
3.3 MCAO模型大鼠的复制 |
3.4 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
3.5 取材 |
3.6 石蜡包埋 |
3.7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NO含量 |
3.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eNOS、VEGF表达情况 |
3.9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大鼠脑内VEGF表达水平 |
3.10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脑内NO的含量 |
4.2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eNOS的表达情况 |
4.3 各组大鼠脑内VEGF表达情况 |
5 讨论 |
5.1 NO、eNOS、VEGF检测 |
5.2 干预药物 |
5.2.1 西药干预 |
5.2.2 中药干预 |
实验二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RhoA mRNA和 ROCK2 蛋白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
3.3 MCAO大鼠的复制 |
3.4 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
3.5 取材 |
3.6 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hoA mRNA的表达情况 |
3.7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OCK2 蛋白的表达情况 |
3.8 数据统计 |
4 结果 |
4.1 qPCR检测RhoA mRNA表达情况 |
4.2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内ROCK2 蛋白表达情况 |
5 讨论 |
实验三 健脾益智法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及Caspase-3 的影响 |
1 目的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药物配制和给药 |
3.3 MCAO大鼠的复制 |
3.4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5 取材 |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表达情况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评分 |
4.2 各组大鼠脑内Caspase-3 蛋白表达情况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文献综述 内皮功能障碍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部分 荭草苷和牡荆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比较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第二部分 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功能和线粒体自噬作用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第三部分 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PI3K/Akt通路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5 侧脑室埋管给药 |
1.6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
1.7 行为学测试 |
1.7.1 转棒实验 |
1.7.2 神经缺损评分 |
1.8 组织学评价 |
1.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
1.8.2 H-E染色 |
1.8.3 TTC染色 |
1.8.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侧脑室置放给药通道对大鼠运动能力无影响 |
2.2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 |
2.3 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后大鼠脑梗死量的改变 |
2.3.1 H-E染色下脑梗死面积 |
2.3.2 TTC染色下脑梗死体积 |
2.3.3 H-E染色下缺血后组织损伤的变化 |
2.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2.4.1 p-NR1 蛋白表达 |
2.4.2 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 的表达 |
3 讨论 |
3.1 侧脑室给药 |
3.2 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
3.3 不同途径补镁后p-NR1蛋白的表达 |
3.4 补镁后Iba-1~+小胶质细胞活化 |
3.5 不同给药途径与脑保护作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镁疗法对于脑缺血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跨细胞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的药效学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药品 |
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3 药品及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苏合香乳化剂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脑缺血模型制备 |
2.4 神经行为学评分 |
2.5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2.6 脑组织形态观察及脑梗死率的测定 |
2.7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苏合香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的改善作用 |
3.2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率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研究内容二 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苏合香乳化剂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Wistar大鼠/C57 小鼠脑缺血模型制备 |
2.4 伊文思蓝透过实验 |
2.5 Alb-Alexa594 渗透实验 |
2.6 透射电镜实验 |
2.7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伊文思蓝渗透的影响 |
3.2 苏合香对脑缺血小鼠Albumin-Alexa594 胞吞转运的影响 |
3.3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BBB基膜的影响 |
3.4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3.5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周细胞覆盖率的影响 |
3.6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脑内皮血管超微结构caveolae的影响 |
4 小结 |
研究内容三 苏合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中跨细胞屏障通透性影响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苏合香乳化剂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脑缺血模型制备 |
2.4 Western blot |
2.5 免疫荧光染色 |
2.6 免疫组化染色 |
2.7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苏合香可以抑制BBB跨细胞屏障相关蛋白维持BBB完整性 |
3.2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边组织Mfsd2a的影响 |
3.3 苏合香对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边组织CAV-1 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苏合香治疗缺血性中风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刺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知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1.3.1 内服中药疗法 |
1.3.2 针刺疗法 |
1.3.3 针药联用 |
1.3.4 其他中药疗法 |
1.3.5 其他疗法 |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知 |
2.1 脑梗死概述 |
2.2 脑梗死发病机制 |
2.2.1 氧化应激 |
2.2.2 炎症反应 |
2.2.3 氨基酸兴奋性毒性 |
2.2.4 细胞凋亡 |
2.3 脑梗死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3.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
3.1 脑梗死后血管新生与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
3.2 针刺对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
4.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筛选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模型制备 |
2.4 模型筛选 |
2.5 干预方法 |
3.指标检测及方法 |
3.1 行为学检测 |
3.2 局部脑血流量 |
3.3 取脑 |
3.4 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 |
3.5 采集标本 |
3.6 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 |
3.7 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梗死区VEGFR-2,Ang-1,Tie-2 表达 |
4.统计学分析 |
5.实验结果 |
5.1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对比 |
5.2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变化对比 |
5.3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 |
5.4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 |
5.5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VEGFR-2 蛋白阳性表达 |
5.6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Ang-1 蛋白阳性表达 |
5.7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Tie-2 蛋白表达 |
讨论 |
1.动物模型选择与制备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MCAO模型的建立 |
1.3 制备MACO模型的心得 |
2.治疗方法选择 |
3.治疗时间点的选择 |
4.针刺百会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各项指标的影响 |
4.1 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
4.2 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
4.3 对脑梗死体积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 |
4.4 对VEGFR-2 蛋白的影响 |
4.5 对Ang-1/Tie-2 蛋白的影响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介 |
四、延胡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作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CARD6过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D]. 刘安祥.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山沉香总木脂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D]. 郝艺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4]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脉腑”与“脾脉相关”理论探讨中风病脑脉燥变机制及健脾益智法调节MCAO大鼠内皮功能的研究[D]. 陈丽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荭草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贾冬雪.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8]侧脑室给与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徐润楠.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9]苏合香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跨细胞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东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针刺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D]. 齐慧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