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勋,李比,夏有辰,张洁,杨欣,尤维涛,潘柏林[1](2020)在《组织扩张术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组织扩张术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73例乳腺癌术后需行乳房再造的女性患者,年龄(38.2±8.0)岁,体质量指数为(21.5±2.1) kg/m2。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76例,左侧97例;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切除术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65例;接受化疗150例,放疗9例。一期行即刻或延期胸壁软组织扩张;二期行单纯假体置换、置换假体联合自体组织移植或单纯自体组织移植完成乳房再造。术后进行随访,并采用Harris方法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73例中,即刻乳房再造95例,延期再造78例。组织扩张周期为(7.7±3.2)个月,二期手术中采用单纯置换假体105例,置换假体联合自体脂肪注射移植48例,置换假体联合内镜下背阔肌肌瓣移植17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3例。术后随访3.5~41.0个月,平均12.6个月,1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最终取出假体;其余大部分患者乳房再造效果良好,Harris评价结果为外形完美23例,优129例,良13例,差7例,优以上者为88.4%(152/172)。结论组织扩张术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可起到重要的中转站作用,二期手术时可灵活选择乳房再造方式,其适应证广泛,尤其适用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即刻再造,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颜青龙[2](2020)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提供“额外”皮肤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并且不会在供皮区产生新的瘢痕,所以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而瘢痕是机体受到外伤或烧伤后自我修复的正常生理表现,但过度增生的瘢痕组织会影响患者的皮肤外观,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特殊位置的瘢痕甚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因此,增生性瘢痕一直是整形外科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增生性瘢痕早已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日益完善,但其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软组织扩张后体积、扩张皮瓣增加面积、扩张过程中皮肤张力变化等指标缺乏量化,往往依靠经验进行简单评估,而这必然造成结果不精确,影响最终手术效果。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来减少整个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手术效果。研究目的将图像分析技术和压力测量技术应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与传统经验下开展的手术进行疗效比较,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将48例应用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行软组织扩张术。实验组在图像分析技术辅助下行软组织扩张术,具体步骤为:一期置入扩张器前对瘢痕部位行3D扫描,导入软件后测量瘢痕面积,并通过软件对瘢痕进行模拟切除,计算皮肤缺损面积,指导选择合适扩张器;二期术前对扩张皮肤行3D扫描,在软件中测量已扩张皮肤面积,扩张面积足够修复缺损时行二期手术;术中扫描瘢痕切除后皮肤缺损,利用软件测量实际缺损面积。比较两组患者的注水时间、注水量、切口愈合时间、皮瓣成活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瘢痕的增生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2.将35例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的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实验组(19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实验组在压力测量技术辅助下行软组织扩张术,具体步骤为:患者每次注水后应用回弹式眼压计对扩张皮肤压力进行测量,保证每次注水后皮肤扩张压力在35mmHg-40mmHg之间,并利用3D扫描仪对扩张后区域进行扫描,将扫描图像导入相应软件后计算皮肤软组织扩张后体积。比较两组患者注水前后疼痛情况、二期手术效果,以及术后6个月时瘢痕的增生情况。研究结果1.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辅助后,实验组注水量和注水时间分别为(496.40±64.09)m L、(17.02±0.87)w,低于对照组(730.60±73.52)mL、(19.74±0.93)w,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切口愈合时间(11.40±0.38)d低于对照组(12.65±0.46)d,而皮瓣存活面积比例(98.28±0.24)%则明显高于对照组(97.20±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切口处瘢痕,无论色泽(1.20±0.13)、厚度(1.52±0.10)、血管分布(1.12±0.12)还是柔软度(1.44±0.1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78±0.15)、(1.87±0.11)、(1.53±0.12)、(1.87±0.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达预期程度(8.36±0.17)、术后恢复情况(8.08±0.16)及心理状态(7.7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7.39±0.21)、(7.26±0.17)、(7.22±0.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瘢痕增生情况自我评分(2.52±0.21)低于对照组(3.2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压力测量技术后,实验组注水前疼痛评分(0.33±0.06)与对照组(0.30±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30min后,实验组疼痛评分(3.83±0.11)明显低于对照组(4.39±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二期手术实际与拟切除瘢痕面积差值(2.47±0.23)cm2、切口愈合时间(11.00±0.29)d低于对照组(3.50±0.35)cm2、(12.19±0.4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切口处瘢痕,无论色泽(1.16±0.18)、厚度(1.42±0.16)、血管分布(1.16±0.12)还是柔软度(1.47±0.14)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88±0.18)、(2.00±0.18)、(1.63±0.13)、(2.06±0.19),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可准确测量瘢痕面积,模拟瘢痕切除,预估拟扩张皮肤面积,测量实际扩张皮肤面积。有效指导扩张器的选择,减少注水量和缩短注水时间,减少二期术后切口处瘢痕增生。2.应用压力测量技术可保证扩张器每次注水后皮肤压力在合适范围,减轻患者注水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扩张皮瓣质量。3.在软组织扩张术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可有效改善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朱艳[3](2016)在《PAHG隆胸取出同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与Ⅱ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后取出,再次行硅凝胶假体置入隆胸的最佳时机。设计: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胸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共120只乳房,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人,A组PAHG取出术后同期联合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B组PAHG取出术后6个月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硅凝胶假体置入术后观察及随访,记录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A组较B组患者引流管拔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疼痛、形态不良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及血肿、感染、包膜挛缩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12个月内总的并发症例数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患者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1周的满意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患者硅凝胶假体植入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满意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的患者植入假体后,同期联合硅凝胶假体植入者比二期植入者获得更多的满意度,有较少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放置引流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江期华,雷秋模[4](2013)在《乳腺脓肿的手术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探讨哺乳期、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手术方式及相关处理的价值。应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脓肿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至今相关文献60篇。纳入标准:(1)手术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及效果;(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及效果。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1篇。治疗乳腺脓肿的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选择决定,以疗效好、创伤小、痛苦少、美容、费用低廉等手术方式为优先考虑。深入探讨治疗乳腺脓肿的手术方式特点,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较好的治疗借鉴。
黄以添[5](2004)在《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燮青,候明钟[6](1998)在《负压引流在隆乳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旨在通过术后引流量的观察,对负压引流在隆乳术中的应用作一评价。取乳晕切口,胸大肌深面分离假体腔隙,在乳房假体未放入前,于乳房下皱襞另戳一小口,将引流管置入腔隙内,引流管外口连接负压引流器。术后,有数量不等的引流量,少者小于10ml,最多为50ml,平均每侧引流量为20ml。负压引流是预防和治疗隆乳术后出血及血肿形成的有效措施;假体腔隙内维持负压,还有利于乳房塑形,使乳房外形更逼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瘢痕不明显及不增加病人痛苦等优点
张陈威[7](2014)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发展,各种创伤、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多,难愈性创面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医疗系统的负担。另外,医生还常面临各种肿瘤术后创面和各种外科术后继发创面。多年来,创伤研究工作者运用组织病理学、药物学、组织工程学以及外科学等手段对创面修复的发生机制、实验与临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创面动物模型及临床创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创面修复研究方面似无重大进展。目前临床上对于浅表创面,普遍采用换敷治疗,治疗时间长,疗效欠佳,纱布容易被渗出物浸湿,导致污染和再感染,需要频繁更换敷料。对于深在的创面或腔隙多采用引流管引流,无论主动或被动引流,均借助引流管端孔及有限侧孔引流,不可能做到与引流腔的充分接触,是一种点状或多点状引流,且引流管裸露于引流腔内,很容易被堵塞。当严重创伤合并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时,传统方法是先行创面清创、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反复换药,待炎症控制,创面新鲜,肉芽生长良好后再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术修复封闭创面和组织缺损。其缺点在于伤口渗出较多,引流不畅,渗出物积聚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疗程长;而皮瓣手术由于难度大,对器材和人员的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手术操作复杂、耗时长,对于伤情较重的患者往往也难以承受,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可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是治疗各种急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新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创伤外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等科室的各类急慢性创面,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被推荐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的辅助治疗,包括压力性创面,糖尿病足,下肢创面,外科切口,肿瘤切除后创面,烧伤创面,感染创面,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胸骨创面等。证明其是一种简单、经济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具有创面愈合快、感染率低、更换敷料次数少等优点。人工真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临床及动物研究证实其不仅可以帮助修复各种皮肤全层缺损,对于肌腱外露和骨外露的创面修复也有疗效。人工真皮移植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易于推广,手术成功率高,可以有效修复创面,防止创面感染。由于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伤情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一期手术后已经有类真皮组织形成,在二期手术自体断层皮片移植成活后,可以形成类似全厚植皮的效果。与皮瓣相比并无臃肿,手术后皮片的挛缩程度轻,一般不会对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多数不需要再行手术治疗。对供区而言,由于只切取了薄断层皮片,供皮区一般只会遗留轻度的色素改变,不会出现瘢痕增生,与皮瓣的供瓣区相比,其优点更为明显。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人工真皮移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创面处理技术,可用于各种急、慢性创面治疗。临床上所见的创面通常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能否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清除这些感染创面的细菌并控制感染,为进一步人工真皮移植提供良好的创基?负压封闭引流能否促进人工真皮的血管胶原化进程,提高人工真皮移植的成活率?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人工真皮移植联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创面的方法是否可行?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索该联合治疗方法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难愈性创面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同时为该联合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二、研究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基底条件及人工真皮移植后类真皮组织形成的影响;探讨人工真皮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创面的可行性,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最后将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表皮移植用于临床难愈性创面修复,观察其治疗效果。三、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动物实验一:共120只SD大鼠。其中80只SD大鼠背部各制作一直径3cm圆形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创面模型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实验组创面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并在-120--125mmHg条件下持续吸引;对照组创面常规盐水纱块湿敷换药。观察创面细菌接种及治疗前后创面分泌物情况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测量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新生肉芽组织量。另40只SD大鼠,背部各制作一直径3cm圆形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创面模型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创面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并在-120--125mmHg条件下持续吸引;对照组创面常规盐水纱块湿敷换药。分别于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取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形态,并对创面治疗前后进行细菌学检测。动物实验二:40只SD大鼠背部各制作一直径3cm圆形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创面模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手术并在-120--125mmHg条件下持续吸引。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后移植人工真皮,随后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创面继续在-120--125mmHg条件下持续吸引治疗,对照组创面常规盐水纱块加压包扎换药。大体肉眼观察人工真皮血管胶原化进程;并分别于真皮移植后即刻、4天和8天于创面取材。1通过CD34免疫组化的结果行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计数;2采用Masson染色方法观察移植床底胶原纤维形态并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3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组织标本Ki-67抗原表达,观察增生期细胞并计数;4组织匀浆后以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5创面组织行细菌学检测。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对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3例难愈性创面住院患者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表皮修复创面,以此评价该方法修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四、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动物实验一:1.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创面新生肉芽组织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6.149,P=0.018),时间存在主效应(F=377.603,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258.167,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增加(P<0.05)。治疗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2.4ml,而对照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1.8ml,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4,P=-0.000);治疗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3.6ml,而对照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2.7ml,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2,P=0.000)。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创面比对照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量均增加。2.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促进感染创面细菌清除。创面细菌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3247.263,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7260.152,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6016.198,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细菌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下降(P<0.05)。治疗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细菌量为4.0×107/每克组织,而对照组创面细菌量为4.0×108/每克组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5,P=0.000);治疗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细菌计数值为3.6×104/每克组织,而对照组创面细菌计数值为8.0×107/每克组织,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83,P=0.000)。治疗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创面比对照组创面细菌含量均减少。动物实验二:1.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人工真皮血管胶原化进程,治疗后8天即可见人工真皮成活,呈淡红色,表层硅胶膜与胶原海绵层开始分离:而对照组真皮移植后第8天人工真皮外观与移植术第4天相比无明显变化,外观呈深红色,表层硅胶模与胶原海绵层仍粘贴紧密。2.实验组创面移植床底胶原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多。创面移植床底VEC计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426.371,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3119.444,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2397.294,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VEC计数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增加(P<0.05)。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VEC计数较对照组升高,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66,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VEC计数持续升高,与对照组创面VEC计数相比,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30,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创面比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VEC计数均增加。创面移植床底成纤维细胞计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245.726,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1055.623,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406.302,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移植床底胶原纤维较前增生,成纤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加,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801,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移植床底胶原纤维增生,胶原排列紧密;而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胶原纤维较前增生,胶原结构疏松。实验组成纤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加,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09,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成纤维细胞计数均增加。3.创面VEGF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222.907,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1782.206,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1232.433,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VEGF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增加(P<0.05)。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VEGF含量较对照组升高,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56,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VEGF含量较对照组创面VEGF含量增加,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21,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创面VEGF含量均增加。创面移植床底的增生期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068.889,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1459.412,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2127.536,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的增生期细胞数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增加(P<0.05)。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移植床底的增生期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升高,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09,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移植床底增生期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增生期细胞数量相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038,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创面移植床底的增生期细胞数量均增加。4.创面TNF-α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4.479,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86.337,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24.706,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TNF-α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下降(P<0.05)。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的TNF-α含量较对照组降低,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74,P=0.001)。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对照组创面TNF-α含量仍高于实验组,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4,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创面TNF-α含量均下降。创面IL-6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5.924,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168.997,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15.247,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IL-6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下降(P<0.05)。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的IL-6含量较对照组降低,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2,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8天,对照组创面IL-6含量仍高于实验组,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40,P=0.000)。人工真皮移植后第4天和第8天,实验组比对照组创面IL-6含量均下降。5.创面细菌含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1707.123,P=0.000),时间存在主效应(F=7229.979,P=0.000),各组之间也存在主效应(F=6175.497,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细菌含量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均在下降(P<0.05)。治疗后第4天,实验组创面细菌量为2.8×103/每克组织,而对照组创面细菌量为2.0×104/每克组织,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24,P=0.000);治疗后第8天,实验组创面细菌计数值为5.0×102/每克组织,而对照组创面细菌计数值为7.6×103/每克组织,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99,P=0.000)。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临床病例治疗效果显着。创面清洁迅速,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为下一步移植人工真皮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患者平均住院36天。平均负压吸引14天培养肉芽组织后行人工真皮移植。22例(95.7%)人工真皮和随后的二期自体表皮移植均获得成功。人工真皮成活所需时间平均为14天,未见人工真皮溶解坏死。1例患儿创面位于会阴部,人工真皮感染移除,后经肌皮瓣手术成功修复创面。供区均顺利上皮化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天。创面换药次数明显减少,患者感到舒适。随访6-12个月,所有应用该方法治愈的创面皮片色泽良好,质地柔软,耐磨,无挛缩,无继发功能障碍。供区愈合外观佳,创面无复发。五、结论:1.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进感染创面细菌清除。为人工真皮移植提供良好的创基条件。2负压封闭引流可通过其生物学效应(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诱导组织细胞增殖)来促进人工真皮血管胶原化进程,缩短人工真皮血管胶原化所需时间,提高移植成功率。3.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人工真皮移植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处理创面的理想方法,特别适用于各种难愈性创面的治疗。
柴乃俊[8](2019)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决策,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临床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1、2、3、4、5组;同时按观察组各组相对应手术方式随机选取99例肝胆外科术后无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1、2、3、4、5组;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胆漏原因,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2例,观察2组(正常拔除T管后胆漏)12例,观察3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T管引流术/胆管一期缝合术后早期(<6d)胆漏)11例,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胆漏)11例,观察5组(肝切除术后胆漏)7例。观察1-5组与对照1-5组相比较胆漏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MI、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1组和对照1组相比较术前CRP、Hb、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2组与对照2组相比较T管长度、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2-5组与对照2-5组相比较术后ALB、TBIL、DBIL、Hb、WBC、NEUT%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科治疗(抗炎、奥曲肽或生长抑素、止痛、抑酸、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的前提下,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占23.3%,13例治愈,治愈率76.5%;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占24.7%,16例治愈,治愈率88.9%;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占20.5%,15例均治愈,治愈率100%;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占10.9%,8例均治愈,治愈率100%;ERCP治疗1例,占1.4%,治愈率100%;ENBD治疗4例,占5.5%,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行二次手术治疗10例,占13.7%,9例均治愈,治愈率90%。结论:1.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不是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必然因素,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与胆漏有直接关系;2.胆漏患者部分实验室检验结果随胆漏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异常,但无法给予临床预警信号;3.ERCP、MRCP、PTCD引流管造影、T管造影和引流胆汁量是判断胆漏位置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4.应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PTCD、ERCP、ENBD等方法治疗胆漏安全、有效;5.胆漏的发生以手术技术等主观因素为主,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关键。
赵崇霞[9](2018)在《对改良的膀胱冲洗装置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膀胱冲洗是泌尿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与护理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对接受泌尿系统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及治疗膀胱炎、血尿等疾病。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膀胱冲洗的装置和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传统的膀胱冲洗装置、改良后的膀胱冲洗装置及柳州市工人医院改良的膀胱冲洗装置在临床上应用的情况。
王飞[10](2017)在《探索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行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为脱发、大面积皮肤缺损、瘢痕等提供与受区质地相似的皮肤,有着传统修复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扩张周期长、临床并发症较多、当扩张器重量较大时患者体验较差等缺点。因此大量的临床医生及学者探索和研究改进扩张器及扩张方法的技术,以期进而提高扩张效率、降低并发症、方便患者体验。现代整形外科中大量的扩张方式涌现出来,如快速组织扩张法、恒压组织扩张法、恒速组织扩张法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依然没有解决在扩张周期长、需大面积扩张的情况下因重力原因导致的扩张器外露、位移、皮瓣坏死、患者不便等问题。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推测应用气体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对于注气式扩张的研究却很少,并且仅有几例临床研究,无基础性研究。如何建立注气式扩张的动物模型及注气式扩张的可行性正是此次实验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第一部分兔颅顶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兔颅顶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研究皮肤的组织学相应变化及其扩张和回缩的物理特征,验证扩张模型的扩张效果,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基础性研究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体重约3kg的新西兰白兔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A组中于每只兔颅顶部各置入一枚80ml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每日行皮肤扩张1次,向扩张器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至扩张器内部压强达到30mmHg,20天完成;B组为对照组,该组动物仅被置入相同扩张器但未行扩张。测量并计算皮肤扩张效率及回缩率,采集A组扩张中心区域皮肤样本及B组相应部位皮肤样本,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皮肤结构变化。结果:A组扩张区域扩张明显,具有很好的扩张效果;HE染色下较正常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结论:于兔颅顶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为较好的皮肤扩张研究模型。第二部分以兔颅顶部为扩张部位进行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可行性的研究目的:以新西兰兔颅顶部为扩张部位,进行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观察扩张后皮肤的扩张率、回缩率、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用以探索研究其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方法:将20只体重约3kg的新西兰白兔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于每只兔颅顶部各置入一枚80ml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A组于术后每日向扩张器内注射过滤空气行皮肤扩张1次,至扩张器内部压强达到30mmHg,20天完成;B组于术后每日向扩张器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行皮肤扩张1次,至扩张器内部压强达到30mmHg,20天完成。测量并计算皮肤扩张效率及回缩率,观察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采集各组扩张器中心区域皮肤样本行HE染色并镜下观察皮肤结构变化。结果:两组扩张区域的扩张效果均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注气式扩张与注液式扩张的扩张效果无差异;HE染色后镜下观察与正常兔皮肤组织相比各组扩张后皮肤表皮层均增厚,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粗,排列紊乱,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结论:注气式扩张的方法与注液式扩张在扩张效率上是相同的,且与注液式扩张相比,注气式扩张具有方法简单、质量轻便、不易发生因重力原因引起的并发症、患者体验较好等优势,对今后注气式扩张的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图像分析技术辅助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研究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章 压力测量技术辅助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研究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3D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3)PAHG隆胸取出同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与Ⅱ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手术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 |
2.3 手术过程 |
2.4 术后处理 |
2.5 术后数据整理收集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乳腺脓肿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方法,切开引流 |
二、置管负压引流法 |
三、超声引导下反复穿刺冲洗术 |
四、双套管持续药物灌洗负压引流术 |
五、微创旋切治疗乳腺脓肿 |
六、腔镜注射式隆乳剂取出术治疗隆乳术后感染化脓 |
七、乳腺病灶、区段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治疗特异性乳腺脓肿 |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脓肿 |
(5)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改制的负压引流器的制作 |
1.3 放置方法 |
1.4 结果 |
2 讨 论 |
(7)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作用机制 |
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的直接作用 |
2.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的继发效应 |
二.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 |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并发症及展望 |
四、人工真皮及其临床应用 |
五、负压封闭引流与人工真皮的联合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动物实验一 负压封闭引流对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细菌清除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一 附图 |
动物实验二 负压封闭引流对人工真皮移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二 附图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病例来源 |
1.3 创面处理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结论 |
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8)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肝胆外科概述 |
1.2 胆漏原因 |
1.3 胆漏的诊断 |
1.4 胆漏的治疗 |
1.5 胆漏的预防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史采集 |
2.2.2 观察指标 |
2.2.3 参考值 |
2.2.4 腹腔双套管的制作及连接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 |
3.1.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手术相关性分布情况 |
3.1.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2 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
3.2.1 观察1 组与对照1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情况 |
3.2.2 观察1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2.3 观察1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3 观察2组T管拔除后相关性胆漏 |
3.3.1 观察2 组与对照2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3.2 观察2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3.3 观察2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4.1 观察3 组与对照3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4.2 观察3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4.3 观察3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5 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相关性胆漏 |
3.5.1 观察4 组与对照4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5.2 观察4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5.3 观察4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6 观察5组肝组织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
3.6.1 观察5 组与对照5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6.2 观察5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6.3 观察5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7 诊疗小结 |
第4章 讨论 |
4.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 |
4.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
4.1.2 T管正常拔除后胆漏原因 |
4.1.4 胆肠吻合术后胆漏原因 |
4.1.5 肝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
4.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 |
4.2.1 胆漏漏口位置和大小的判定 |
4.2.2 二次手术探查的指证 |
4.2.3 保守治疗 |
4.3 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对改良的膀胱冲洗装置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1.1 间断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1.2 持续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2 改良后的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2.1 改良后的间断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2.1.1 对间断膀胱冲洗装置引流袋结构的改良方法 |
2.1.2 间断膀胱冲洗装置接头结构的改良方法 |
2.2 持续式膀胱冲洗装置的改良方法 |
2.2.1 自动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2.2.2 四连三通管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2.2.3 多插头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3 我科自制的改良膀胱冲洗装置的临床应用 |
3.1 改良膀胱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 |
3.2 改良膀胱冲洗装置的优势 |
(10)探索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兔颅顶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以兔颅顶部为扩张部位进行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可行性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扩张术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应用[J]. 马建勋,李比,夏有辰,张洁,杨欣,尤维涛,潘柏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11)
- [2]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研究[D]. 颜青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PAHG隆胸取出同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与Ⅱ期行硅凝胶假体植入术的比较[D]. 朱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4]乳腺脓肿的手术治疗进展[J]. 江期华,雷秋模.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3)
- [5]改制的负压引流器在隆乳术后的应用价值探讨[J]. 黄以添. 广西医学, 2004(01)
- [6]负压引流在隆乳术中的应用[J]. 黄燮青,候明钟.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8(05)
- [7]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研究[D]. 张陈威.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1)
- [8]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D]. 柴乃俊. 兰州大学, 2019(09)
- [9]对改良的膀胱冲洗装置临床应用情况的研究[J]. 赵崇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18(14)
- [10]探索注气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行性的研究[D]. 王飞.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