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技术配套方案与实践

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技术配套方案与实践

一、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工艺配套方案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唐建信,钱坤,唐人选[1](2021)在《苏北盆地帅垛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苏北盆地帅垛油田戴南组一段油藏为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油藏驱动方式既有天然水驱也有人工水驱。投产后部分井初产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单向突进,层间吸水差异大,平面上部分注采井组无响应,层间和平面开发矛盾突出。针对不同断块和油层开发矛盾,引入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认识和落实主体构造,制定和实施加密调整方案,对高含水断块加强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完善注采井网;同时开展适合帅垛油藏的卡堵水和分层注水等一系列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应用。经过近几年的开发调整,实现了油田增产稳产,连续8年产量超过6×104t,平均年产油量8.8×104t,采油速度2.2%,平均含水上升率2.33%,水驱控制储量达366.2×104t,水驱控制程度86.7%,水驱动用储量363×104t,水驱动用程度86%。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在帅垛油田剩余油挖潜中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同类型油藏效益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彭旭[2](2021)在《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煤炭开采越来越向深处发展,底板突水问题日益严重,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因轨迹可控可调、钻孔延伸远、便于集中管理等优点,逐渐成为煤矿水害防治的有效途径。而在水害防治定向钻孔施工过程中,坚硬岩石孔段的施工比例较高。而目前煤矿井下常用的装备及机具不能满足硬岩高效定向钻进要求,具体体现在泥浆泵能力不足、可选配的螺杆钻具输出扭矩小等方面,导致在坚硬岩层钻进过程中钻头磨损加速,且易出现粘滑现象造成钻头蹦齿,严重制约了煤矿井下近水平硬岩定向钻进效率。但国内外相关提速钻进工艺的研究较少,急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硬岩钻进效率低及近水平定向钻进过程中托压严重的施工难题,运用岩石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材料力学、钻井工程、机械工程等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制了集周向扭转冲击和轴向冲击于一体的复合冲击螺杆钻具,分析了轴向冲击螺杆水力特性,探索了轴向振动减阻增压机理,研究了复合冲击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复合冲击破岩机理,实现了提高硬岩定向钻进效率的目的,促进了煤矿井下钻探工艺技术的发展。首先通过分析轴向冲击和周向扭冲提速破岩原理,以及螺杆转子与定子运动规律,揭示了复合冲击提速破岩机理,设计了适用于煤矿井下定向钻进用复合冲击螺杆(扭转冲击器和轴向冲击螺杆研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计算了水力工作参数。基于流体力学水击理论并结合轴向冲击螺杆的工作特性,建立了轴向振动水击波动模型,推导了水击波方程,结合轴向冲击螺杆的阀口面积、泥浆泵、密度、流量系数等复杂边界条件,采用Matlab进行了编程求解,结果表明阀口压力波在钻杆内经历单向传播、初始反射叠加、稳定叠加三个状态后达到稳定,波形呈正(余)弦变化;对比分析静态与瞬态水击压差计算结果,得到了瞬态计算模型,考虑了压力波对流量影响的因素,准确性更高;波动压差随阀口半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下降;波动压差随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微增;并根据实际工况,确定了阀口半径与波动压差的最优值。其次通过分析复合冲击螺杆轴向振动工作特性,建立了近水平钻进条件下钻具动力学模型,结合上下边界条件及盘阀口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振动编程和求解,结果表明振动短接产生的激振力对上部钻具为牵引力,对下部复合冲击螺杆为轴向动压力,并揭示了轴向振动减阻增压的原理;研究了轴向振动爬行现象,结果表明钻头与孔底接触有四个阶段:静止阶段、爬行阶段、碰撞慢进阶段、稳压钻进阶段,提出了稳压钻进阶段静载与轴向动载的叠加,利于提高硬岩钻进效率。最后基于Abaqus/Explicit显示算法建立了复合冲击破岩三维仿真模型,以螺杆恒功率输出为基础,通过在输出扭矩结果上叠加半正弦周向冲击信号,解决了复合冲击破岩模拟的难题,结果表明最优参数下复合冲击切削体积最大、应力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其次是静载+轴冲,静载+扭冲,静载的值最小;对比分析了最优与最差工况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合适的钻进参数和钻进方式,可提高硬岩的钻进效率,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论文关于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的研究成果。

张国威[3](2021)在《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大多数水驱开发砂岩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成本持续走高,基于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如何更高效利用已投产井,在较少措施和低操作成本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出程度,维持老井稳产,一直是提高油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保持老区产能稳定,成为当前维持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储层形态、非均质程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等,油田在长期水驱过程中逐渐形成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水淹状况日趋复杂、剩余油分散富集。随着时间和应用轮次的增加,常规注采优化措施收效甚微。通过储层方向性特征优化匹配的研究将储层静态特性与注水开发措施联合进行系统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本文首先从储层静态方向性特征研究入手,分析了储层物源、主渗透率、地应力和压裂缝、断层、构造倾角和边底水方位等因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机理,归纳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包含的内容;以储层渗透率矢量为代表,研究了渗透率矢量性特征的定量表征方法;基于古水流方向、沉积相和主渗透率方向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将储层沉积特征、渗透率标量有机结合用于渗透率矢量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动态方面,以水驱程度和方向为代表分析了油田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水驱的矢量性特征,通过井组灰色关联分析来实现水驱方向的定量表征。然后以渗透率矢量和井网两组核心参数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各向异性地层中井型、井网与储层渗透率矢量的优化匹配关系,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中井型、井网与人工压裂缝的优化匹配关系。技术流程方面,以矢量化井网理论为指导,根据储层矢量性特征分析成果结合优化匹配方法,形成调整井优化部署原则。然后研制了流场优化算法,算法以均衡流场或常用生产指标为目标函数,以井类型、射孔空间位置界限、注采速度界限为边界条件,以部署原则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模型求解过程中,针对老区调整过程中调整方案约束条件复杂的问题,对经典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个体有效性检验模块,建立改进的多目标开发优化遗传算法,完成自动优化。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编制了软件来实现考虑储层矢量性特征的多目标注采优化。以濮城油田W51北区为实例,开展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矢量化调整方案设计、最优化方案模拟求解和最优化方案预测对比;优化方案增油量提高20t/d,综合含水降低约2%,证实了矢量性特征优化匹配技术及相关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刘婧慧[4](2020)在《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田油水井的套管损坏简称为套损井,国内外许多油田随着开发时间不断延长,开发方案不断调整和实施,尤其是实施注水开发的油藏,由于不同的地质、工程和管理条件水平,油、气、水井套管技术状况逐渐变差,甚至损坏,使油井不能正常生产,安塞油田井站多位于“四河三库”环境敏感区内(“四河”:延河、杏子河、长尾河、小川河;“三库”:王窑水库、红庄水库、中山川水库),水资源匮乏,饮用水非常宝贵,生态脆弱,环保压力极大。油水井套管破损后,在井筒和地下水体间形成了通道,易发生原油、深层采出水窜至浅层洛河组和地表,造成环境污染风险,甚至污染了饮用水源,以致影响油田稳产。安塞油田自从1990年发现第一口套损井以来,每年平均新增隐患井70~80口,现存的套损井达1640口,隐患井数量不断递增,且由于部分井存在多段破损情况,已成为威胁水源、环境等安全隐患井,严重影响油田油水井正常生产。本论文是通过套管检查、套损水分析、挂片内腐蚀测试、产液腐蚀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分析套管外腐蚀和内腐蚀原因,分析表明安塞油田套损主要原因是套管外腐蚀、水泥返高低、水高矿化度、CO2及浅层水含氧。针对套损井现状,实施防治结合方法治理套损井,采用套管阴极保护、隔氧、投加缓蚀剂等方法减缓套管的腐蚀速率,同时针对套管的腐蚀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一是针对井筒仍可利用的套损井,实施长效封隔器+机械座封的隔水采油技术,同时配套延缓内腐蚀,提高套损井一次治理成果率;二是针对套损严重水泥返高低的油水井,实施隐患治理井二次固井工艺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水泥浆体系,优选二次固井技术;三是试验性开展套管化学堵漏,膨胀管补贴技术,不断摸索提高安塞油田套损井治理的新技术新实验。通过几种工艺技术对比和现场试验应用,表明二次固井技术适用于安塞油田套损井治理,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王潇祎[5](2020)在《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达到持续提升油田油气产量的目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在各大油气田开始普遍的出现。进行水平井生产测井施工工艺与解释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各大油田提高生产井的油气产能同时延长各大油田油气井的开采寿命,开发水平井生产测井新技术对油藏监测、解决水平井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水平井测井工艺技术的研究,结合华北油田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曲率半径较大及水平井段较短的特点,本文研究了这项适用于该区域水平井测井的具体方法,内容包括:(1)结合该区域水平井井身结构和生产测井仪器特点,研制出电缆+挺杆的输送工艺。(2)结合国内先进的高精度流量持水分测仪的基础上,增加金属伞组件,及伞体套筒保护装置,在仪器和挺杆之间增加柔性短接,增加扶正器等工艺改进;优选了相应的配套工具。(3)通过在地面水平井模拟装置中对测井仪的流量测量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编制了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的解释模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应于华北地区地层开发的测井工艺与资料解释模型。最终研发的该项测井工艺,能够满足该区域地质条件的水平井动态监测的基本需要,可以解决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的技术难题,现场应用完成了三口井的产液剖面测井及硼中子测井施工,取得了该区域水平井动态监测的第一手资料,深化了地质认识,并通过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与硼中子测井资料相结合,为深入全面的认识水平层段的产液状况与剩余油分布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兰天庆[6](2020)在《分压注水合理压力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文中指出国内大多数含水或高含水油田一贯采用分层定量注水技术来解决和实现上述问题,以达到稳产低耗的目的,但是由于分层定量注水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势必无法实现目标储层注采平衡,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分层定量注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注水,若想保证井底压力长期保持稳定,实现分层有效驱动,则必须进行分压注水合理压力系统优化设计,建立一个既能克服注水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又能对渗流压力实现动态监控的工艺流程。定压注水技术把注水目的和注水措施相结合,即能对注水压力和配水速度实施动态监测,又可有效规避了大量无效的注采循环,使井下各层均衡均用,水驱采油效果显着,但目前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某试验区块为研究目标,基于生产背景和该区块地质概况,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定量表征了目标油藏的静态特征,并建立了地层有效厚度及主要渗流物性等数据体。量化了该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明确了各层各方向流量分布规律。基于该试验区块X-1试验井,结合该油井动态指标和静态资料,综合考虑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油井联动受效等因素的影响,明确了该试验井的可动油饱和度高值区及渗透率增幅较大的层位,通过典型层分析,落实了X-1试验井可能存在优势通道的方向及层位,结合以上成果最终确定了该试验井分层位的措施类型。本文首次采用预置电缆智能配注测调系统测定了X-1试验井各层启动压力并基于渗流力学平面径向流产能计算公式,计算注水井各小层对应的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分层合理注水压力梯度的计算模型,进而确定分层合理注水压力。开展了室内分层定压注水实验,结合方岩心基本物性参数共设计了3类不同条件下三管并联人造岩心水驱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控压-提压技术注水对应的平均采收率最高为56.29%。实验表明对于长期注水开发的多层系油藏,在储层内部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后,可通过控制高渗透层注入压力和提高低渗透层注入压力的方式,调控不同层系的吸水剖面,从根本上实现分层定压注水提高储层整体动用程度和注水合格率的目的。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定压注水能够在地质配注的基础上更大程度提高低渗透层注入压力和控制高渗透层注入压力,进而最大程度缓解层间矛盾及调整吸水剖面,最终实现提高注水利用率及提高储层纵向动用程度的目的。本论文在丰富和发展合理压力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同时,对分层定压注水技术的开发措施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朱婷婷[7](2020)在《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平井开发裂缝性低渗气藏会出现气藏出水和气井产水的问题,致使气井产生井底积液,产能降低,油田效益变差,因此准确的识别气井积液并采取适当的排水采气措施是当前研究的要点。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裂缝性低渗气藏的水平气井进行了积液判断并提出使用新型内螺旋工具排水采气工艺。首先,利用产能方程方法即新建立的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气井气水两相的基质-天然裂缝-水平井筒产能方程来判断气井的积液情况,将判别结果与临界携液流量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产能方程方法的准确率达80%。产能方程中结合了真实气体状态方程,综合考虑了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规律、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及双重孔隙介质结构,利用该方程对某气藏的气井产能进行预测,准确率达91.55%,并给出了天然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针对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用于气井水平段的内螺旋工具作为排水采气的工具,研究了该工具的排液机理及工况敏感性,并利用水平井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模拟了不同水气比的条件下,加载内螺旋工具前后井筒中气液两相流体的流态及积液情况,实验结果证明,内螺旋工具能够有效减少井筒积液,改善井筒内流体流态,减小生产压降。将室内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的压力下降幅度误差在10%以内,符合误差要求,证明应用内螺旋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气井产能。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对不同工况下内螺旋工具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选,建立了内螺旋工具结构参数优选图版,并为某气藏10口实例井设计了最佳内螺旋工具,可为内螺旋工具的实际应用提供优化选择依据。

魏梦园[8](2019)在《复杂断块油藏多层合采直井产能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断块油藏是是我国油田开发中占重要位置的一类油藏,目前投入开发的地质储量和年产油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复杂断块油藏储层构造特征复杂,断层非常发育,储层内部往往分布着许多错综复杂的交叉分布的断层,导致复杂断块油藏储层被断层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断块,使复杂断块油藏地下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因此,分析研究复杂断块油藏的产能计算评价及影响因素对此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对复杂断块油藏基本地质特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断块油藏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断块油藏的地质特征。根据油藏渗流基本理论,分析完全封闭断块油藏和半封闭断块油藏一口油井的压降传播,推导产能计算公式,并从断块形状、断块面积以及油井在断块油藏中的位置等方面来分析油井产能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适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对于完全封闭断块油藏,油井越靠近中心位置、断块形状越接近圆形、生产压差越大、断块面积越小,油井产能越大;对于半封闭边水断块油藏,断块面积越小、沿边水方向上长度越小,油井越靠近断块油藏中心位置或两平行断层中间位置,油井产能越大。针对多层合采的断块油藏,以层间干扰系数定量判别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程度,总结层间干扰影响的地质及开发因素,确定层间干扰系数的求取方法,研究计算断块油藏多层合采时的产能,可以有效预测油藏多层合采时不同含水阶段油井的产能。根据等效渗流阻力方法,研究多层合采断块油藏的极限注采压差以及对应的合理液量界限,多层合采断块油藏的液量必须小于该液量界限,并分析知合理液量界限随渗透率差异的减小而增大。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复杂断块油藏的影响因素及多层合采层间干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模拟结果与油藏工程理论分析产能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多层油藏合采划分开发层系时,应尽量保证中、高渗主力层的开发不受干扰,对于层间干扰严重的多层油藏,应重新细分开发层系进行开发。在实际开发应用中,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因素,综合对比方案,结合油田情况确定最佳开采方式。

杜会尧[9](2018)在《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港油田油藏类型多,疏松砂岩、深层低渗、稠油油藏是油田构成的主体;油田断块小、复杂程度高、差异大;油井个性特征明显,深、斜、油稠、出砂、腐蚀等矛盾交织并存,举升工艺配套难度大。受油藏地质特征及工艺配套技术水平制约,不同油田区块表现出不同的生产开发特征,杆管偏磨、砂卡埋、腐蚀结垢等问题在部分区块表现的尤为突出。2014年大港油田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实施938井次,其中杆管偏磨问题占比39.7%,疏松砂岩油层出砂影响占比17.1%,于此同时,杆管腐蚀问题愈加明显,大港南部油田目前出现腐蚀现象的油井有550 口。2014年大港油田因杆管腐蚀造成杆断脱,管漏检泵作业130井次,占维护作业工作量的13.9%,因腐蚀每年报废油管约45万米,报废抽油杆近30万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偏磨、出砂、腐蚀问题井免修期普遍较短,造成抽油杆、油管以及作业费用的大幅增加,给油田正常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使原油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本文通过对短周期井成因进行总结归类,针对偏磨、出砂、腐蚀等成因制定针对性治理措施,找出现有技术、工具的不足,以新工艺新技术的优化改进有效治理疑难短周期井为创新点,如同心双管水力泵治理侧钻井出砂、新型扶正器预防偏磨等。本文还开展了短周期井治理工艺技术对标研究分析,深化短周期井配套技术研究以及不同类型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优化应用深化研究工作,形成治理工艺配套技术序列并推广应用,具有延周期提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生产,控投降本,获取规模效益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本文开展不同类型短周期井治理技术界限研究,实现短周期井技术、经济合理优选。论文研究形成的短周期井治理技术成果,为不同类型短周期井规模治理提供了技术手段,推动大港油田抽油机有杆泵井检泵周期的有效延长,机采工艺配套水平逐年提高。

袁士义,王强[10](2018)在《中国油田开发主体技术新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开发主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开采多年的老油田得以持续有效深化开发,原来认为难以开采的复杂油田得以有效开发动用,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石油的保障供给能力。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中高渗高含水、低渗透、稠油、复杂断块、特殊岩性等油田近10年来开发主体技术取得的新进展,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取得的国际领先成就,分析了各类油田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配套应用、攻关试验、超前储备"三代主体技术滚动接替的发展路线和技术方向。建议的重点研究工作有:(1)进一步完善老油田精细注水和化学驱、化学驱后提高采收率、低渗油藏注气等理论技术的研发和矿场试验;(2)加强纳米智能驱、原位改质、同井注采等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3)超前储备适应低油价、新领域(深海、深层、非常规等)、高难度(四次采油、超低渗三次采油等)条件下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通过开发技术及油藏管理的不断创新,推动油田开发主体技术的研发换代和有序接替,实现油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工艺配套方案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工艺配套方案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盆地帅垛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矛盾
    1.1 油水关系复杂
    1.2 储层平面层间矛盾突出
2 稳产增产技术
    2.1 井震联合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精细描述技术
    2.2 基于物性时变数值模拟方法的剩余油预测技术
    2.3 基于整体深部调剖断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技术
3 矿场实践及效果
4 结论

(2)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冲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扭转冲击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轴向冲击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扭转冲击器工作特性分析
    2.1 PDC钻头的粘滑振动现象
    2.2 扭转冲击器的工作原理
        2.2.1 提速机理
        2.2.2 扭转冲击器技术特点
        2.2.3 冲击原理
    2.3 扭转冲击结构优化设计
        2.3.1 基本结构
        2.3.2 工作原理
        2.3.3 工作特性分析
    2.4 扭转冲击器水力参数计算
        2.4.1 冲击扭矩的计算
        2.4.2 周向冲击频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轴向冲击螺杆工作特性分析
    3.1 轴向冲击螺杆设计
        3.1.1 螺杆钻具工作原理
        3.1.2 轴向冲击螺杆结构方案设计
        3.1.3 轴向冲击螺杆工作原理
    3.2 轴向冲击螺杆结构优化设计
        3.2.1 振动短接结构优化设计
        3.2.2 盘阀总成结构优化设计
    3.3 轴向冲击螺杆水击特性分析
        3.3.1 水击压强和水击波速的计算
        3.3.2 水击计算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
        3.3.3 水击模型方程组求解
        3.3.4 水击力的求解
        3.3.5 计算结果分析
    3.4 轴向冲击螺杆的水力参数计算
        3.4.1 水力参数求解步骤
        3.4.2 水力参数实例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轴向冲击振动减阻增压机理研究
    4.1 钻具与孔壁间摩擦模型建立
        4.1.1 振动减阻理论分析
        4.1.2 轴向冲击振动动力学分析模型
        4.1.3 程序编制流程
    4.2 轴向振动系统的爬行钻进效果分析
        4.2.1 激振力的计算
        4.2.2 振动爬行现象分析
        4.2.3 振动爬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3 轴向振动增压减阻效果分析
        4.3.1 轴向振动对钻头的影响
        4.3.2 孔深对钻头钻压的影响
        4.3.3 轴向振动减阻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冲击破岩提速动力学分析
    5.1 复合冲击破岩机理
        5.1.1 动静载荷破岩特性分析
        5.1.2 复合冲击破岩特性分析
    5.2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设备
        5.2.3 测试结果
    5.3 复合冲击模型建立和参数优化分析
        5.3.1 Abaqus软件介绍
        5.3.2 仿真优化分析技术思路
        5.3.3 网格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3.4 正交试验设计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极差分析
        5.4.2 权重值对比
        5.4.3 不同工况效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冲击螺杆室内测试与现场试验
    6.1 室内测试
        6.1.1 测试系统
        6.1.2 扭转冲击器的测试
        6.1.3 轴向冲击螺杆的测试
        6.1.4 实测参数的切削体积
    6.2 现场试验
        6.2.1 试验地点
        6.2.2 施工地层条件
        6.2.3 试验设备与钻具组合
        6.2.4 试验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水击压力的计算源代码
附录2 轴向振动钻进计算源代码
附录3 复合冲击加载条件设置源代码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常规井网及注采优化方法
        1.2.2 矢量井网及注采优化设计
        1.2.3 基于优化算法的注采优化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储层的方向性特征
    2.1 物源方向与沉积方向
    2.2 主渗透率方向
    2.3 主应力方向和裂缝方向
    2.4 断层走向和构造倾角
    2.5 边底水的侵入方向
第三章 渗透率的矢量性特征
    3.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及其定量表征
        3.1.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
        3.1.2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3.2 渗透率的方向及其表征
        3.2.1 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表征
        3.2.2 差变函数分析储层渗透率方向性
        3.2.3 TDS技术确定油藏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
        3.2.4 裂缝性油藏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识别方法
        3.2.5 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
第四章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的矢量性特征
    4.1 水驱程度的非均匀性及其表征
        4.1.1 水驱程度的表征参数
        4.1.2 水驱程度的时变特性
    4.2 水驱方向的量化分析
        4.2.1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水驱方向分析方法
        4.2.2 方法的软件实现
第五章 井网与矢量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5.1 矢量化井网的优化原则
    5.2 排状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5.3 面积注水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5.3.1 反七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3.2 五点法、矩形五点、菱形五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3.3 九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5.4 水平井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5.4.1 水平段方位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5.4.2 水平段长度与储层砂体展布的匹配
        5.4.3 水平井注采井网与主渗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5.5 井网与裂缝方向的优化匹配
        5.5.1 直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5.5.2 水平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第六章 基于油藏矢量性特征的优化方法
    6.1 深度水驱均衡驱替模式
        6.1.1 实施均衡驱替的优点
        6.1.2 实施均衡驱替方式
        6.1.3 实施均衡驱替的数值模拟分析
    6.2 均衡驱替的流场表征与评价
        6.2.1 水驱强度的综合表征参数体系
        6.2.2 水驱强度的计算
        6.2.3 流场优化调整原则与方法
    6.3 最优化数学模型
        6.3.1 目标函数
        6.3.2 约束条件
    6.4 数学模型求解
        6.4.1 改进的多变量开发优化遗传算法
        6.4.2 约束问题的处理
        6.4.3 遗传编码方法
    6.5 优化算法的软件实现
        6.5.1 ECL数据接口
        6.5.2 流场表征模块
        6.5.3 约束条件设置模块
        6.5.4 遗传算法模块
        6.5.5 流场优化软件实现
        6.5.6 测试实例
        6.5.7 软件设置
        6.5.8 测试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基于矢量性特征的矢量井网重构实例
    7.1 油藏概况
        7.1.1 地质概况
        7.1.2 开发历史
        7.1.3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
        7.2.1 物源方向与砂体分布特征
        7.2.2 渗透率的矢量化
        7.2.3 断层走向与构造倾角特征
    7.3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7.3.1 井排的方向性特征
        7.3.2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7.3.3 剩余油分布的方向性特征
    7.4 调整潜力区的识别
    7.5 潜力区局部剩余油分布矢量特征
    7.6 矢量化井网重构原则
    7.7 调整方案设计优化
        7.7.1 调整思路
        7.7.2 调整方案优化计算
    7.8 调整方案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4)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套损现状调查
        1.2.1 国内套损现状
        1.2.2 国外套损现状
    1.3 套损井治理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安塞油田套损情况
    2.1 基本概况
    2.2 套损情况
        2.2.1 套损井生产情况
        2.2.2 生产时间与套损年限情况
        2.2.3 各层段穿孔腐蚀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套损原因分析
    3.1 现场检测分析
        3.1.1 工程测井
        3.1.2 拔套试验
        3.1.3 双封找漏
    3.2 水质监测分析
        3.2.1 各水层水质化验分析
        3.2.2 套管腐蚀产物化验分析
    3.3 室内研究试验
        3.3.1 腐蚀挂片测试
        3.3.2 油井产液对腐蚀影响
        3.3.3 水泥返高对腐蚀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塞油田套损井防治措施
    4.1 套管未损坏井预防措施
        4.1.1 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4.1.2 药剂防护
        4.1.3 提高水泥封固率
        4.1.4 设计增加高强度套管
    4.2 套损井治理措施
        4.2.1 隔水采油
        4.2.2 二次固井
        4.2.3 套管水泥堵漏
        4.2.4 套管补贴技术
    4.3 工艺优选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水平井概念
        1.1.2 水平井测井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水平井开发现状
    2.1 饶阳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和沉积特征
        2.1.3 区域油气藏开发建设情况
    2.2 区块水平井技术应用现状
    2.3 区块水平井井况对测井工艺的影响
        2.3.1 水平井中的流型
        2.3.2 区块水平井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井测井工艺技术研究
    3.1 水平井动态监测测井技术工艺方案优选
        3.1.1 输送工艺技术的确定
        3.1.2 产液剖面测井仪器研究开发与应用
        3.1.3 水平井饱和度测井仪器研究开发
    3.2 测井仪器地面数控系统设计与制作
    3.3 解释软件完善与优化
    3.4 其他相关设备工具配套
        3.4.1 多功能测井工程车配套
        3.4.2 地面井口设备
        3.4.3 水平井三层铠装多芯测井电缆
    3.5 产液剖面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3.6 水平井剩余油/含水饱和度分布规律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测井技术应用分析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要求
        4.1.2 试验施工流程
        4.1.3 设备和仪器
    4.2 路36平11井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2.2 试验井生产状况
        4.2.3 试验井轨迹剖面图
        4.2.4 目的及要求
        4.2.5 录取资料数据
        4.2.6 结果分析
    4.3 路36平3井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3.2 试验井生产状况
        4.3.3 试验井轨迹剖面图
        4.3.4 目的及要求
        4.3.5 录取资料数据
        4.3.6 结果分析
    4.4 里107平1井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验井基础数据
        4.4.2 试验井生产情况
        4.4.3 目的及要求
        4.4.4 录取资料数据
        4.4.5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分压注水合理压力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层注水研究现状
        1.2.2 分层定量注水研究现状
        1.2.3 分层启动压力梯度研究现状
        1.2.4 合理注水压力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各层各方向流量分布量化与剩余油分布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三维地质精细模型建立
        2.2.1 建立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
        2.2.2 地质模型建立的步骤和原理
    2.3 试验区块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特征量化
        2.3.1 数值模拟技术优选
        2.3.2 目标区块历史拟合
        2.3.3 剩余油分布特征量化
    2.4 试验区块各层各方向流量分布量化
        2.4.1 注采单元划分
        2.4.2 注水量在流管中劈分
    2.5 小结
第三章 各层低效无效循环技术界限及水淹程度量化
    3.1 优势水流通道成因、类型及影响因素
        3.1.1 优势水流通道成因
        3.1.2 优势水流通道类型
    3.2 优势水流通道筛选方案
    3.3 低效无效循环技术界限确定
    3.4 流管内的水淹程度计算
    3.5 X-1井优势渗流通道及各层措施类型量化
    3.6 小结
第四章 分层合理注水压力确定方法
    4.1 破裂压力剖面预测方法
    4.2 预置电缆智能配注测调软件介绍
    4.3 分层启动压力测试结果
    4.4 分层启动压力梯度计算方法
    4.5 分层合理注水压力确定原则
    4.6 小结
第五章 分层定压注水实验研究
    5.1 实验条件
    5.2 实验原理与方案设计
        5.2.1 实验原理
        5.2.2 实验方案设计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井产能研究现状
        1.2.2 判断气井积液问题研究现状
        1.2.3 排水采气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
    2.1 气藏概况
    2.2 水平气井产能方程建立
        2.2.1 裂缝性低渗气藏的渗流机理研究
        2.2.2 产能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2.2.3 实例验证
        2.2.4 天然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
    2.3 水平气井积液判断
        2.3.1 产能方程方法
        2.3.2 临界携液流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水采气方法优选
    3.1 排水采气方法对比
    3.2 内螺旋工具排液机理研究
        3.2.1 内螺旋工具数学模型
        3.2.2 内螺旋工具数值模型
        3.2.3 内螺旋工具排液机理
    3.3 内螺旋工具工况敏感性分析
        3.3.1 入口速度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3.2 水气体积比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3.3 油套管直径对排液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研究
    4.1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实验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实验步骤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内螺旋工具的排液效果数值模拟
        4.2.1 内螺旋工具数值模拟结果
        4.2.2 室内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螺旋工具的参数设计与应用
    5.1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5.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2.1 油管尺寸为62mm
        5.2.2 油管尺寸为76mm
    5.3 实例井内螺旋工具个性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复杂断块油藏多层合采直井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研究现状
        1.2.2 直井产能的研究现状
        1.2.3 多层合采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复杂断块油藏基本特征及分类
    2.1 断块油田概念
    2.2 断块油藏地质特征
        2.2.1 地质构造
        2.2.2 基本地质特点
    2.3 断块油藏分类内容与基本特点
        2.3.1 断块油藏分类内容
        2.3.2 几种主要类型断块油藏的地质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杂断块油藏直井产能研究
    3.1 基本直井产能理论研究
        3.1.1 定产量直井产能理论
        3.1.2 对于变产量生产问题的研究
    3.2 完全封闭型断块油藏的产能研究
        3.2.1 产能公式的推导
        3.2.2 产能影响因素
    3.3 半封闭型断块油藏的产能研究
        3.3.1 产能公式的推导
        3.3.2 产能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断块油藏产能评价研究
    4.1 单相流油藏产能评价
        4.1.1 稳定产能评价
        4.1.2 非稳定产能评价
    4.2 多相流油藏产能评价
        4.2.1 多相流稳定产能评价
        4.2.2 多相流非稳定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块油藏多层合采产能研究
    5.1 断块油藏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现象及产生因素
        5.1.1 多层合采井的层间干扰现象
        5.1.2 层间干扰因素
    5.2 层间干扰系数的定义与求取新方法
        5.2.1 层间干扰系数定义
        5.2.2 层间干扰系数求取
    5.3 多层合采存在层间干扰的产能研究
        5.3.1 渗透率级差影响的层间干扰
        5.3.2 层间干扰产能公式的推导
        5.3.3 实例简析
    5.4 多层断块油藏不同合采方式的产能研究
    5.5 多层合采断块油藏合理液量界限研究
        5.5.1 渗流阻力计算
        5.5.2 极限压差计算
        5.5.3 合理液量界限理论计算
        5.5.4 实例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能影响因素及多层合采层间干扰分析
    6.1 单一因素分析
        6.1.1 油井位置离断层距离
        6.1.2 油井位置离边水距离
        6.1.3 断块面积
        6.1.4 含油层层数
        6.1.5 层间渗透率差异
    6.2 复合因素分析
    6.3 合采开发层系方案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9)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油井出砂机理及国内外治理技术状况
        1.2.1 油井防砂技术现状
        1.2.2 防砂卡及挡砂技术现状
    1.3 有杆泵偏磨机理及国内外治理技术现状
        1.3.1 杆体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1.3.2 管体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1.3.3 其他偏磨防治技术现状
    1.4 腐蚀结垢机理及国内外防治技术现状
        1.4.1 腐蚀机理简介
        1.4.2 常用防腐防垢方法简介
        1.4.3 常用防腐防垢方法优缺点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1.5.2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短周期井影响因素分析
    2.1 偏磨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1 井眼轨迹影响
        2.1.2 油品物性影响
        2.1.3 工作制度影响
    2.2 出砂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不同层位地层砂粒径分布差异及分选性的影响
        2.2.2 出砂油田井口含砂量的影响
        2.2.3 不同管径、不同液量携砂能力的影响
    2.3 注聚受益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1 产出液见聚浓度影响
        2.3.2 粘弹流体产生法向力影响
    2.4 腐蚀结垢短周期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1 腐蚀类型
        2.4.2 大港南部油田腐蚀类型及原因
第3章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
    3.1 短周期井配套技术分类研究与完善
        3.1.1 腐蚀防治综合技术分析评价
        3.1.2 出砂侧钻短周期井携排砂技术研究
        3.1.3 高产液井杆管偏磨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3.2 指标对比分析
        3.2.1 油田内部对比分析
        3.2.2 与渤海湾油田对比分析
第4章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应用规范
    4.1 基础资料录取要求
    4.2 举升工艺技术方式的优选
        4.2.1 螺杆泵举升工艺简介
        4.2.2 电泵举升工艺简介
        4.2.3 抽油机有杆泵举升工艺简介
        4.2.4 同心双管携排砂采油工艺简介
        4.2.5 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及经济应用界限
    4.3 举升工艺配套模式
        4.3.1 杆管偏磨短周期井柱优化配套模式
        4.3.2 砂卡砂埋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4.3.3 注聚受益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4.3.4 腐蚀短周期油井工艺配套模式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油田开发主体技术新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高渗高含水油田
    1.1 精细分层注水技术
    1.2 聚合物驱技术
    1.3 三元复合驱技术
    1.4 二元复合驱技术
    1.5 泡沫驱技术
    1.6“二三结合”技术
    1.7 超前储备技术
        1.7.1 同井注采 (井下油水分离) 技术
        1.7.2 纳米智能驱油技术
    1.8 技术发展路线
2 低渗透油田
    2.1 缝网匹配的水驱技术
    2.2 气驱技术
    2.3 水平井分段及体积压裂技术
    2.4 超前储备技术
        2.4.1 空气泡沫驱技术
        2.4.2 黏弹表面活性剂驱技术
        2.4.3 纳米水驱技术
    2.5 技术发展路线
3 稠油油田
    3.1 蒸汽吞吐技术
    3.2 蒸汽驱技术
    3.3 SAGD技术
    3.4 火驱技术
    3.5 地下原位改质降黏提高采收率技术
    3.6 技术发展路线
4 复杂断块油田
    4.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4.2 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
    4.3 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4.4 技术发展路线
5 特殊岩性油藏
    5.1 缝洞储集体识别、描述和油藏模拟技术
    5.2 提高采收率技术 (改善采油技术)
    5.3 技术发展路线
6 结论与展望

四、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工艺配套方案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盆地帅垛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实践[J]. 唐建信,钱坤,唐人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03)
  • [2]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D]. 彭旭.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D]. 张国威.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 刘婧慧.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5]饶阳凹陷区域水平井测井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潇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分压注水合理压力系统优化设计方法[D]. 兰天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积液判断及排水采气方法研究[D]. 朱婷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复杂断块油藏多层合采直井产能分析研究[D]. 魏梦园.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短周期井分类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会尧.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中国油田开发主体技术新进展与展望[J]. 袁士义,王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4)

标签:;  ;  ;  ;  

张店复杂断块油田钻采技术配套方案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