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部队卫生装备检修效率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曲成举[1](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孟淼[3](2019)在《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防工作因人类用火而诞生。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人类对火的使用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化,这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火灾。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人们对火灾的治理与控制逐步形成了专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机构——消防工作和消防机构。我国很早就设有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消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基本形成了含制度、机构、运行机制、管理与职能、宣传与训练等消防工作体系。本文通过辨析消防、消防管理体制的概念,从公共管理理论视角探讨了消防管理体制相关理论,对消防的发展历程、我国消防的发展及当前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现行消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相关地区的消防管理体制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从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对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消防管理及其机制与体系提出了相关的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展望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消防管理体制,必将推进我国消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林木[4](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包文玖[5](2018)在《内蒙古森林部队扑救森林火灾后勤保障应急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灭火作战后勤保障是指武装力量后勤系统从经费、物资、卫勤、运输、宿营、技术等方面满足遂行作战任务需要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及活动。如何提升部队后勤保障应急能力是圆满完成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重要举措。本文以内蒙古森林部队灭火作战后勤保障应急响应为研究对象,从管理能力、装备保障、应急响应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内蒙古森林草原自然灾害概况,并以扑救“4.20”毕拉河林业局森林火灾、增援扑救河北省抚宁县森林火灾、扑救北部原始林区“4·30”特别重大俄罗斯入境火后勤保障案例作综合分析,总结提炼处内蒙古森林部队在扑救森林火灾后勤保障在战备制度落实、后勤训练开展、前勤体系建设、专业兵素质、任务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依据德尔菲法,邀请内蒙古森林部队、警种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及林业工作者共18名专家,分析专家意见集中程度、权威程度、协调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组,依据后勤保障能力评价指标。经过两轮的筛选,最后确立三层级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计算出各个层级间的指标权重。结合所建立的指标评价,结合内蒙古森林部队基本情况和后勤能力配置,综合评价得内蒙古森林部队灭火作战后勤保障体系总体得分为良好。从转型背景与认知程度、协调机制、部队保障需求、大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军民融合式保障新方法等方面探索提升内蒙古森林部队森林火灾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路径,为内蒙古森林部队下步后勤保障应急响应建设提供参考。
张青森,张宁宇,穆景龙,张志勇,许小龙,李春生[6](2017)在《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放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放射工作存在的管理意识不强、专业人员缺乏、业务技能不高、放射设备落后、工作条件简陋、防护意识淡漠、维修保养不到位、野战装备不能充分发挥效能等问题,从强化管理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专业技能、发挥装备效能、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装备维护、平战结合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董亮[7](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姜立军[8](2016)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中央军委[201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营房,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促进正规化建设。基于此背景,现代化营区建设将面临一场全新改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念,深入探讨现代化营区建设,形成新理论体系。从规划、设计、配套、安全、信息、生态等多方面研究现代化营区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国防建设大局、推动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总结我军前三代营区的建造背景、特色和不足,阐述了建设现代化营区的必然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证;(2)系统研究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军事变革给营区带来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体系化、特色化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我军现代化营区的理论框架;(3)在深入研究现代化营区规模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营区”概念,阐释了大营区规划、实施方略和内容控制,分析研究了大营区规划的目标和策略,确定了我军大营区建设的性质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营区建设的理论体系;(4)从营区功能、可持续性、技术体系、后勤保障为切入点阐述了营区建设集成化,实现了营区功能集中、生态优化,设施设备集成共享,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以信息化和军营集成化建设为依据,结合某营区的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军营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营区建设应遵循正规化、系统化、特色化,并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创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三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功能要素的整合原则。
阳林俊,李康[9](2013)在《卫生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当前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中,在装备性能、使用、维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结合部队实际,就如何加强卫生装备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和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平,张劲楠[10](2012)在《浅谈卫生装备区域性检修站的延伸》文中研究指明指出军队卫生装备区域性检修站作为部队卫生装备检修保障的主要力量,在完成职能任务的同时,应如何实现技术保障能力向纵深发展:部队卫生装备检修工作要由被动检修向主动检修延伸,走区域检修横向联合之路,加强巡修和预检预修力度,突出质量控制与质量监督工作,确保装备保障效益最大化。
二、提高部队卫生装备检修效率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部队卫生装备检修效率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
1.3.2 选题的创新性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
5.4.2 铁路运营管理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
6.1.1 党组织的建立 |
6.1.2 青年团的建立 |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
6.2.3 发动政治运动 |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
6.3.2 改造经济制度 |
6.3.3 改革行车制度 |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4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辨析及相关理论 |
1.1 相关概念辨析 |
1.1.1 消防与管理 |
1.1.2 体制、管理体制与消防管理体制 |
1.2 消防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 |
1.2.1 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 |
1.2.2 行政管理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理论 |
1.2.3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
第二章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发展的沿革 |
2.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消防管理体制发展的沿革 |
2.1.1 第一阶段:中国消防管理体制建立初期阶段 |
2.1.2 第二阶段:中国消防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恢复阶段 |
2.2 我国改革开放后消防管理体制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制定(1984 年—1998 年) |
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制定(1998 年—2008 年) |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 |
2.2.4 我国现行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 |
3.1.1 消防机构的设置 |
3.1.2 消防人员的构成 |
3.1.3 消防工作的职责 |
3.2 目前我国消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消防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 |
3.2.2 消防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
3.2.3 消防监督管理范围的局限性 |
3.2.4 消防部队工作定位缺乏准确性 |
3.2.5 消防部队现役编制亟待改革 |
3.2.6 法律法规的完善滞后 |
3.3 产生上述问题的成因 |
3.3.1 对消防体制建设重视不够 |
3.3.2 消防人员的素质与专业化要求有差距 |
3.3.3 消防的现役与地方两种体制难以匹配 |
3.3.4 消防法律和消防体制未与社会发展同步 |
第四章 国内外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与启示 |
4.1 国外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启示 |
4.1.1 美国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2 英国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3 日本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1.4 俄罗斯消防体制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 |
4.2 国内相关城市与地区消防管理体制的经验启示 |
4.2.1 深圳消防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及启示分析 |
4.2.2 港澳地区消防管理体制的改革经验及启示分析 |
4.2.3 台湾地区消防管理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大消防”的管理体系 |
5.1.1 建立“大消防”应急管理体系 |
5.1.2 建立“大消防”职业化人员体系 |
5.1.3 建立“大消防”设施设备体系 |
5.1.4 建立“大消防”社会协同体系 |
5.2 完善“大消防”的组织管理模式 |
5.2.1 健全法律更新保障机制 |
5.2.2 改革消防人员训练机制 |
5.2.3 改进消防监督工作机制 |
5.2.4 改革消防宣传教育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阐释 |
1.2.1 城市接管 |
1.2.2 城市改造 |
1.2.3 城市管理 |
1.2.4 城市治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森林部队扑救森林火灾后勤保障应急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后勤保障 |
1.3.2 灭火作战后勤保障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内蒙古森林部队扑救森林火灾后勤保障战例分析 |
2.1 扑救“4.20”毕拉河林业局森林火灾后勤保障战例 |
2.1.1 基本情况 |
2.1.2 战例分析 |
2.2 增援扑救河北省抚宁县森林火灾后勤保障战例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战例分析 |
2.3 扑救北部原始林区“4·30”特别重大俄罗斯入境火后勤保障战例 |
2.3.1 基本情况 |
2.3.2 战例分析 |
2.4 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蒙古森林部队后勤保障概况 |
3.1 内蒙古森林草原自然灾害概况 |
3.2 内蒙古森林部队的基本介绍和后勤能力配置 |
3.3 内蒙古森林部队后勤保障现状分析 |
3.3.1 在战备制度落实上还有差距 |
3.3.2 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上还有欠缺 |
3.3.3 后勤服务保障上还有瓶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森林部队后勤保障应急能力的评估 |
4.1 评估方法简介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德尔菲法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4.2.2 建立德尔菲法咨询专家 |
4.2.3 专家积极系数 |
4.2.4 确定后勤保障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依据 |
4.2.5 利用德尔菲法确立指标 |
4.2.6 利用AHP确认权重 |
4.3 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内蒙古森林部队扑救森林火灾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路径 |
5.1 强化后勤保障为实战服务的意识 |
5.2 健全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 |
5.3 提升后勤保障为应急保障的效能 |
5.4 加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
5.5 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保障新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6)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放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 |
1.1 管理意识薄弱 |
1.2 专业人员不足 |
1.3 业务技能不高 |
1.4 放射设备落后 |
1.5 工作条件简陋 |
1.6 防护意识淡漠 |
1.7 维修保养不到位 |
1.8 野战装备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
2 对策 |
2.1 强化管理意识 |
2.2 加强人才培养 |
2.3 提高专业技能 |
2.4 发挥装备效能 |
2.5 改善工作环境 |
2.6 增强防护意识 |
2.7加强装备维护 |
2.8 平战结合使用 |
(7)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火箭军部队 |
1.2.2 正规化管理 |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3 相关理论 |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
1.3.2 系统整合原理 |
1.3.3 规范行为理论 |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
1.4.1 精细化管理 |
1.4.2 规范化管理 |
1.4.3 正规化管理 |
1.5 研究目标 |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点 |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
2.1.1 取得的成绩 |
2.1.2 存在的问题 |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
3.2 我军条令条例 |
3.2.1 条令条例概念 |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4.1.1 合法性 |
4.1.2 可行性 |
4.1.3 先进性 |
4.1.4 针对性 |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
4.2.1 立足管理实践 |
4.2.2 人员广泛参与 |
4.2.3 坚持科学合理 |
4.2.4 突出重点内容 |
4.2.5 着眼适度开发 |
4.2.6 配套保障机制 |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
5.1 战备秩序 |
5.1.1 战备职责 |
5.1.2 战备方案 |
5.1.3 战备教育 |
5.1.4 战备值班 |
5.1.5 战备演练 |
5.1.6 战备设施 |
5.1.7 战备检查 |
5.2 训练秩序 |
5.2.1 训练计划 |
5.2.2 训练准备 |
5.2.3 训练实施 |
5.2.4 训练考核 |
5.2.5 训练保障 |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
5.3 工作秩序 |
5.3.1 办公秩序 |
5.3.2 共性业务工作 |
5.3.3 专项业务工作 |
5.3.4 安全工作 |
5.3.5 保密工作 |
5.4 生活秩序 |
5.4.1 生活制度 |
5.4.2 生活场所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1.4.1 相关概念解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论文创新点 |
1.4.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军营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
2.1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沿革 |
2.1.1 简易式的一代营房 |
2.1.2 山、散、洞式二代营房 |
2.1.3 制式化的三代营房 |
2.2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制约 |
2.2.1 营区规划建设体系非组织性 |
2.2.2 功能分配不合理 |
2.2.3 基础设施陈旧 |
2.2.4 军营特色建设缺失 |
2.3 我军新时期营区建设的指向性 |
2.3.1 新营区建设的宏观指向 |
2.3.2 新营区建设的中观指向 |
2.3.3 新营区建设微观指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论建构 |
3.1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 |
3.1.1 正规化的背景 |
3.1.2 正规化的目标 |
3.1.3 正规化的途径 |
3.2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体系化 |
3.2.1 探索理论 |
3.2.2 整体规划 |
3.2.3 统筹建设 |
3.3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特色化 |
3.3.1 集中指挥的机关式营区 |
3.3.2 平战结合的部队式营区 |
3.3.3 信息保障的基地式营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规划的系统化 |
4.1 大营区规划体系地提出 |
4.1.1 大营区规划的释义 |
4.1.2 大营区规划的原则 |
4.1.3 大营区规划的特色 |
4.2 大营区规划的实施方略 |
4.2.1 适宜性规划 |
4.2.2 以人为本的规划 |
4.2.3 前瞻性规划 |
4.3 大营区规划的内容控制 |
4.3.1 营区的规划结构布局 |
4.3.2 营区功能的分区组织 |
4.3.3 营区的构成关系协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集成化 |
5.1 营区功能的集成化 |
5.1.1 营区整体功能的集成 |
5.1.2 营区建筑功能的集成 |
5.1.3 营区训练功能的集成 |
5.2 营区可持续的集成化 |
5.2.1 生态军营——建设低碳环保新营房 |
5.2.2 文化军营——培养官兵的“飒爽气魄” |
5.2.3 宜人军营——营造宜人舒适的营区空间 |
5.3 营区技术体系的集成化 |
5.3.1 营区指挥系统网络化 |
5.3.2 营区检测系统智能化 |
5.4 营区后勤保障的集成化 |
5.4.1 营区后勤的生活保障 |
5.4.2 营区后勤的应急保障 |
5.4.3 营区后勤的社会保障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某营区集成化建设实践 |
6.1 建设理念 |
6.1.1 体现“三集原则” |
6.1.2 突出“军事中心” |
6.1.3 体现“以人为本” |
6.2 构建合理分区 |
6.2.1 综合办公区 |
6.2.2 公寓生活区 |
6.2.3 文体场馆区 |
6.2.4 技术保障区 |
6.2.5 军事训练区 |
6.2.6 生活服务区 |
6.3 综合技术保障 |
6.3.1 集约式军营管网 |
6.3.2 生态式军营技术 |
6.3.3 信息化后勤保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卫生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存在的问题 |
1.1 卫生装备陈旧老化,未及时更新 |
1.2 卫生装备维修困难 |
1.3 缺乏零配件 |
1.4 管理机制不顺畅 |
1.5 部分装备机动性及功能较差 |
1.6 卫生装备配置不齐全 |
1.7 卫生装备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
2 对策及建议 |
2.1 及时更新装备 |
2.2 组织专业培训 |
2.3 建立区域性配件中心 |
2.4 理顺管理机制 |
2.5 改进卫生装备性能 |
2.6 配齐装备附件 |
2.7 加大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力度 |
3 结语 |
(10)浅谈卫生装备区域性检修站的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向主动检修延伸 |
3 向区域外延伸 |
4 向联供联训联研延伸 |
4.1 联供 |
4.2 联训 |
4.3 联研 |
5 向质量控制延伸 |
6 向非编制设备检修延伸 |
7 几点建议 |
四、提高部队卫生装备检修效率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我国消防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孟淼. 东南大学, 2019(05)
- [4]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内蒙古森林部队扑救森林火灾后勤保障应急能力建设研究[D]. 包文玖.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放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张青森,张宁宇,穆景龙,张志勇,许小龙,李春生. 人民军医, 2017(12)
- [7]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8]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D]. 姜立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卫生装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阳林俊,李康. 医疗卫生装备, 2013(01)
- [10]浅谈卫生装备区域性检修站的延伸[J]. 张平,张劲楠. 医疗卫生装备,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