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血管性痴呆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一、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若文[1](2021)在《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整理分析针刺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情况,探究针刺治疗痴呆的获益和风险,总结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和不良事件的影响,归纳取穴规律。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S ciencedirect、Cochran Library 等中英文数据库)并进行参考文献追溯,不限制语言和发表时间。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针刺治疗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或准随机对照研究。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数据集(ICTRP)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库(CENTRAL)中检索相关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在科技论文在线数据库和 Open Grey数据库中检索可能的抽屉文件(灰色文献)。主要结局: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跌倒和走失情况。次要结局包括其他生活质量量表[Barthel指数(BI)、改良B arthel指数(MBI)、社会功能问卷(FAQ)等]、认知功能评价量表[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 A)、长谷川痴呆量表(HD S)、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Loewenstein 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等]和不良事件。适当选用荟萃分析、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广义线性模型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疗效、安全性和取穴规律。统计软件为 IBM SPSS Statistics 26.0、ASA Visual Statistics、GraphPad Prism 8和Cochrane协作组提供的RevMan 5.4。荟萃分析时,连续性变量以均值差(MD)做效应值、二分类变量以优势比(OR)做效应值、时间-事件结局以Peto OR做效应值,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95%CI),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GRADE原则评价偏倚风险和证据质量(证据可信度)。Ⅰ型错误概率(显着性水平)a取0.05,Ⅱ型错误概率β取0.10。结果:截止2020年12月,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报告3692篇次(6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3 63 3篇次,科技论文在线和Open Gary数据库检索5 9篇次),44条相关临床试验注册信息。最终纳入发表于2004年到2020年的43项研究(45篇报告),共325 1名受试者。主要结局:针刺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MMSE:MD 2.00,95%CI 1.66—2.33;I2=61%;35项研究,2512名受试者)和生活质量(ADL:MD 3.13,95%CI 2.36—3.91;I2=48%;25 项研究,1841名受试者),但没有研究报告负面事件(跌倒、走失)。亚组分析提示,异质性主要来源于针刺方法:手法针(MMSE:MD 1.61,95%CI 1.3 9—1.83,I2=29%,27项研究,1817 名受试者;ADL:MD 2.70,95%CI 2.12—3.26,I2=3 5%;21项研究,1400 名受试者)、低频电针(疏波,频率低于 50Hz)(MM SE:MD 2.19,95%CI 1.64—2.75;I2=0%,5 项研究,428名受试者;ADL:MD 2.61,95%CI 1.15—4.08,I2=14%,2项研究,296名受试者)和高频电针(密波,频率大于等于 50Hz)(MMSE:MD 3.88,95 CI 3.2 5—4.3 9,I2=0%,5项研究,267名受试者;ADL:MD 5.76,95%CI4.16—7.35;I2=0%;3项研究,145名受试者)均可改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高频电针的效果优于手法针(MMSE:χ2=50.25,P<0.01;ADL:χ2=12.56,P<0.01)和低频电针(MMSE:χ2=16.15,P<0.01;ADL:χ2=8.08,P<0.01)。次要结局:与非针刺干预相比,针刺能更好地改善MoCA(MD 2.54,95%CI 0.66—4.42;I2=96%;7 项研究,478名受试者)、HDS(MD 1.75,95%CI0.94—2.56;I2=61%;8 项研究,540名受试者)、ADAS-Cog(MD 2.48,95%CI 1.50—3.47;I2=0%;5项研究,350名受试者)、LOTCA(MD 8.36,95%CI 3.05—13.67;1 项研究,60名受试者)、BI(MD 6.44,95%CI 4.33—8.56;I2=0%;3项研究232名受试者)、MBI(MD 11.96,95%CI 9.50—14.42;I2=0%;4 项研究,33 4 名受试者)和 FAQ(MD 1.39,9 5%CI0.75—2.03;I2=0%;2项研究,121名受试者)评分;且与非针刺干预相比,有低质量证据支持针刺的安全性(OR 0.91,95%CI0.45—1.84;I2=0%;9项研究,937名受试者)和患者依从性(OR 0.90,95%CI0.59—1.38;I2=0%;1 1项研究,113 0名受试者)无差异或差异很小。此外,针刺可能对精神行为症状、抑郁情绪、中医辨证量化评分、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血Aβ1-42蛋白、血Aβ前体蛋白、血生长抑素有积极作用。取穴规律:纳入研究(共325 1名受试者)平均取穴(7.04±0.65)个,平均疗程(8.51±4.05)周;百会穴和额叶前部头针对认知功能存在积极影响;太溪穴、百会穴和额叶前部头针对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结论:与非针刺相比,针刺更能改善痴呆患者的短期认知功能(中等质量证据)和生活质量(中等质量证据),以密波电针(频率大于50Hz)为着(低质量证据);且安全性和依从性与非针刺无明显差异(低质量证据)。针刺还可能对精神行为症状、心理状态等问题,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血Aβ1-42蛋白、血Aβ前体蛋白、血生长抑素等理化指标有潜在益处(中等到低质量证据)。针刺表现出有价值的长期效果趋势,具体效果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取额叶前部头针、百会和太溪以给患者更多福祉;可结合临床辨证增减配穴,一般取穴2个到14个,每疗程不超14周。注册信息:CRD42020189948(PROSPERO)。

翁柠[2](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张丹丹[3](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杨潇[4](2020)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对该针法作出客观性评价,同时分析探讨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作用机理,为日后应用该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针刺6次,每次留针30分钟,3周一疗程,共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认知功能由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四分法)两个量表进行患者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的评分进行评判;中医辨证量表(SDSVD量表)评价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画钟测试(CDT)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提高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各疗程对比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痰浊蒙窍型的中医证候。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表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中医症候表现。2.治疗组在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总体疗效表现上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但两组在中医证候方面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硕[5](2020)在《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调心通督法调治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为该技术推广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血管性痴呆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辅穴:悬钟、合谷、太冲。观察组为调心通督针刺法组,主穴:百会、神庭、水沟、内关、大陵、劳宫。辅穴:大椎、命门、风府。两组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穴位针刺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提插幅度和频率采用均等的手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留针过程分别于刺后10min、20min、30min行针一次,每次行针1min。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基础药物治疗。两组观察周期为4周,予以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 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并评估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MMSE、Mo C A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MMSE、Mo CA量表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对改善痴呆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MMSE、Mo CA量表评分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调心通督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2.两组治疗前TCD检查,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管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心通督针刺法可明显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痴呆症状,且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两种针刺方法均可提高VD患者相应痴呆量表评分,不同程度改善痴呆症状,对VD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调心通督针刺法对V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3.调心通督针刺法可明显提升VD患者的脑部血流灌注,且优于常规针刺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疗效差异的部分机制。4.调心通督针刺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值得在血管性痴呆的康复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莹[6](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李娟[7](2017)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脑卒中是我国导致居民死亡和残障的首位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本研究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1、3、6个月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1、3、6个月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量性研究,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研究对象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16年7月到2017年5月采用整群便利抽样的方法从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静安区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三级乙等医院的脑血管中心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94例。在急性住院期收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流调用自评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cale Quality of Life,SS-Qo L)评估患者的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在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采用SAS9.4对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以及影响因素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 linear mixed model)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质性研究,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住院期、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索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对7名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康复、护理领域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探索医务人员在满足患者照护需求中遇到的制约因素。采用Clazzi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量性研究结果:发病6个月时,共有183例患者完成了所有时间点的研究。失访11人,失访率为5.7%。有185例患者具有2个时间点以上的信息,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6个月残疾水平(m RS)随时间显着下降(β=0.3042,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随时间显着增长(β=2.2216,p<0.01);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随时间显着下降(β=0.7220,p<0.01;β=0.9735,p<0.01));生活质量水平随时间显着提高(β=4.6992,p<0.01)。影响患者残疾水平(m RS评分)轨迹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认知功能、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急性住院期残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小学与初中水平的患者残疾水平下降的速度显着低于大学水平的患者(β=0.1149,p<0.05)。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残疾高1.8298分(p<0.01),认知功能损害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残疾高1.0886分(p<0.01)。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残疾高0.7715分(p<0.05)。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轨迹的因素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疼痛、认知功能、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入院时NIHSS越高,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低(β=-1.4260,p<0.05);入院时NIHSS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越快(β=0.2584,p<0.05)。洼田饮水试验阳性与阴性患者相比,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着性差异;洼田饮水试验阳性与阴性患者相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更快(β=1.8056,p<0.05)。疼痛程度越高,患者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低(β=-3.0186,p<0.01);疼痛程度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更快(β=-0.6522,p<0.05)。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19.0157分(p<0.01);认知功能损害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8.1728分(p<0.05)。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23.0819分(p<0.01);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快(β=2.4638,p<0.05)。影响抑郁轨迹的因素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静脉溶栓、疼痛、肥胖、大血管不同狭窄程度、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入院时NIHSS越高,抑郁水平越高(β=0.5791,p<0.01)。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抑郁水平低6.0379分(p<0.01)。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急性住院期抑郁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疼痛程度越高的患者,抑郁水平下降的速度越慢(β=0.3186,p<0.01)。肥胖比体重正常的患者抑郁水平低4.7625分(p<0.05)。大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比无狭窄的患者,抑郁水平低5.1153分(p<0.05)。残疾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高(β=0.9176,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抑郁水平越低(β=-0.1022,p<0.01)。影响焦虑轨迹的因素包括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发病到抵达急诊就诊的时间。残疾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高(β=1.3921,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焦虑水平越低(β=-0.1027,p<0.01)。发病1小时内抵达急诊的患者比大于发病6小时抵达急诊的患者,焦虑水平低(β=-3.5785,p<0.05)。生活质量轨迹的影响因素包括洼田饮水试验、疼痛、OCSP分型、认知功能、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洼田饮水试验阳性的患者比阴性的患者,生活质量低13.0941分(p<0.01)。疼痛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2.6532,p<0.01)。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比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生活质量高13.9305分(p<0.01)。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生活质量低24.2114分(p<0.01)。残疾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4.1974,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生活质量越高(β=0.7135,p<0.01)。抑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1.0609,p<0.01)。焦虑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0.8786,p<0.01)。第二部分质性研究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对于照护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急性期发病时,有识别症状及时就医的需求;住院时有参与医疗决策、了解医保政策、接受早期康复、进行心理干预的需求;出院前有参与制定出院计划、获得预防卒中复发的信息、与医生保持持续沟通的需求。发病1个月时,患者和家属有适应家庭环境、分担照护任务、开展功能康复的需求。发病3个月时,患者有持续获得专业支持、症状管理和处理复发、害怕复发的恐惧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心理支持、提高服药依从性和持续功能康复的需求。发病6个月患者有调整认知、适应残疾、恢复社交和工作的需求。医务人员在满足患者不同时期照护需求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包括公众/患者/家属的因素、康复资源紧缺、康复费用问题、医疗机构内部的因素、医疗机构之间协作机制的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时期患者的残疾水平不同、抑郁、焦虑水平不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因此患者对于照护的需求也不同。急性住院期,患者的残疾水平、抑郁、焦虑水平最高,需要医务人员给予积极治疗、稳定病情并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以后的恢复期,患者对适应家庭环境、开展功能康复的需求比较高,医务人员应该提供持续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康复技能培训。发病6个月的后遗症期,患者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有残疾后遗症的患者需要学习调整康复期望值、适应残疾、重新融入社区和工作。患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问题,医务人员应该分析患者的优势需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合适的照护计划,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优质照护服务。针对限制因素做出改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照护服务。

陆宇超[8](2017)在《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VD患者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痴呆,以痴呆程度分层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药物促智及改善脑循环、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包括吞咽行为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估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成绩。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OCA和SS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可以改善V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对V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更显着。认知训练可以有效促进V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

丘翠竹,何国雄,利玉欢,张彩莲[9](2004)在《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朱开彦[10](2021)在《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调查中国老年人对沉浸式虚拟技术认知管理系统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发基于沉浸式虚拟技术的老年认知管理系统。探索沉浸式虚拟认知评估的可行性。构建基于沉浸式虚拟技术的老年认知干预方案。研究方法:1.沉浸式虚拟技术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基于技术接受度模型,引入了“感知享受”变量,构建中国老年人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意图的影响因素模型。参考国内外文献,编制了“沉浸式虚拟技术使用意图调查表”,对某市级养老院中的55名老年人进行体验后问卷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和AMOS 23.0进行问卷信效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2.研发基于沉浸式虚拟技术的老年认知管理系统:在文献回顾和结合中国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CVSM)的设计思路。组建研发团队,采用Unity 3D游戏引擎、C#语言编程、3DSMax建模软件和Photoshop软件进行系统研发。3.沉浸式虚拟认知评估的可行性:选取2020年8月到2020年12月入住某市级养老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轻度AD患者19例,MCI患者15例和正常人1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沉浸式虚拟认知评估及神经心理学测评,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形状连线测验(STT)和符号数字转换测试(SDMT)。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构建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行动研究小组充分参考国外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初步拟定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福州市某市级养老院的31例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开展3轮行动研究对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系统和干预方案进行升级和修正。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研究结果:1.本研究引用了台湾学者刘芳等人设计的技术接受度量表,共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享受、用户体验和使用意图5个维度,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克朗巴赫系数为0.929,量表5个维度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且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享受和用户体验对行为意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着影响(P<0.001);感知享受对感知有用性存在显着影响(P<0.001);感知有用性在用户体验和行为意图中起到显着中介作用。2.本研究成功研发了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系统(CVSM)。该系统模拟超市场景,利用3DSMAX建模技术为患者呈现立体真实的视觉感官。该系统分为操作学习、VR认知评估和VR认知训练三个基本功能模块。包含用户注册登录、交互式学习和难度进阶等功能。目前,该系统正在申请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和国家发明专利。3.沉浸式VR认知评估可行性评估结果:(1)正常人、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三组间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Mo CA、MMSE、AVLT、STT和SDMT)存在显着差异(P<0.05)。(2)三组间VR认知评估指标(正确商品数量、任务完成时间、正确商品类型和正确支付)存在显着差异(P<0.05)。(3)三组患者在沉浸式VR认知评估任务中正确商品数量、正确商品类型与MMSE、MOCA、AVLT、SDMT评估结果呈正相关(P<0.05),与STT评估结果呈负相关(P<0.05);任务完成时间与MMSE、MOCA、AVLT、SDMT结果呈负相关(P<0.05),与STT指标呈正相关(P<0.01);正确支付与MMSE、MOCA、AVLT呈显着正相关(P<0.05);购买非清单商品与MMSE、SDMT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4)判别正常人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最佳VR认知评估组合为“任务完成时间&正确支付&购买非清单商品&正确商品类型”。正确判别率为87.9%,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33%和83.33%。(5)正确商品数量指标可用于判别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正确判别率为85.3%,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74%和73.33%。4.行动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招募31例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开展了3轮行动研究。每轮行动研究4周共12次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最终,本研究对CVSM的认知训练功能进行了升级(CVSM1.0—CVSM2.0—CVSM3.0)。同时,构建了适用于中国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量性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干预后三轮患者整体认知(Mo CA,MMSE)得分和其他各认知域得分(AVLT、STT、SDMT)较前均有显着地改善(P<0.05)。三轮患者干预前后测量的压力感知(PSS)、生活质量(QOL-AD)和抑郁(GDS)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呈现向好趋势。研究结论:1.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享受和用户体验是影响中国老年人接受沉浸式虚拟技术认知管理系统的主要因素。其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未来以老年人为主要用户群体的沉浸式虚拟系统应注重系统的易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2.本研究设计研发了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可为老年人提供认知评估和认知干预于一体的认知管理平台。3.沉浸式VR认知评估可作为区分正常人、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的新型认知评估工具。沉浸式VR认知评估的各项指标与神经心理学测评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为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的早期认知筛查提供临床依据。4.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CVSM系统的认知训练功能进行迭代升级,并完善了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按照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方案为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开展认知干预。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可以改善老年人整体认知水平以及各个认知域功能。沉浸式虚拟认知干预的趣味性可以增强老年人对认知干预的依从性。

二、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背景
    1 概述和现状
    2 临床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2.1 阿尔兹海默病
        2.2 血管性痴呆
        2.3 路易体痴呆
        2.4 额颞叶变性
        2.5 其他痴呆
    3 中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3.1 历史源流
        3.2 病因病机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措施及早期诊断
        4.2 药物干预
        4.3 非药物干预
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纳入与排除
        2.1 筛选标准
        2.2 筛选流程
    3 结局指标与数据提取
        3.1 结局指标
        3.2 数据提取
    4 统计方法与证据质量评价
        4.1 统计分析处理
        4.2 偏倚风险评估
        4.3 证据质量评价
结果
    1 研究特征
        1.1 检索结果
        1.2 研究设计
    2 偏倚风险
    3 关键结果
        3.1 认知功能
        3.1.1 短期结局
        3.1.2 长期结局
        3.2 生活质量
        3.2.1 短期结局
        3.2.2 长期结局
        3.3 负面事件和不良事件
        3.3.1 负面事件
        3.3.2 不良事件
        3.3.3 脱失情况
        3.4 其他指标
        3.4.1 相关量表指标
        3.4.2 物理检查指标
        3.4.3 生化化验指标
        3.5 取穴规律
        3.5.1 一般规律
        3.5.2 诊断异同
        3.5.3 针法异同
    4 证据质量
讨论
    1 痴呆相关指标
        1.1 量表评价
        1.1.1 认知功能
        1.1.2 生活质量
        1.1.3 其他量表
        1.2 理化指标
        1.3 跌倒与走失
    2 针刺治疗
        2.1 腧穴选择
        2.2 安全性和依从性
    3 意义和局限性
    4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计算公式(部分)
    附录二 原始研究偏倚风险记录表
    附录三 筛选流程图(PRISMA)
    附录四 其他相关证据总结
    附录五 PRISMA清单(checklis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2)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1.1.1 PSCI的定义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认知功能评估
        2.2.6 观察内容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3 PSCI组 MoCA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2.5 讨论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脱落标准
        3.1.8 中止试验标准
        3.1.9 研究方案
        3.1.10 观察指标
        3.1.11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3.2.7 安全性探讨
        3.3 结论
        3.4 讨论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1 中药治疗
        2 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
        4 运动疗法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设计
        6 治疗方案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8 疗效评价标准
        9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5 药品使用情况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7 基线辅助检查
        8 疗效评价
        9 安全性评价
    第三节 讨论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3 临床结果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第三节 讨论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创新与优势
    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4)“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
        2.4 针刺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
        2.5 观察指标
    3 观察结果与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4 异常情况处理
    3.观察项目及临床疗效评定
    4.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两组治疗前后Mo CA及 MMSE评分的比较
    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2.1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
        2.2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理的研究
        2.3 西医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3.立题依据
    4.指标选择依据
    5.疗效分析
    6.创新点与体会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综合康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2.2 针康法的内容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3.2.3 功能连接(FC)
        3.2.4 脑网络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4.1 同型半胱氨酸
        4.2 细胞炎性因子
        4.2.1 促炎性因子
        4.2.2 抗炎性因子
        4.3 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 中止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指标
        2.3.2 行为学指标
        2.3.3 影像学指标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2.4 观察周期
    3 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3.3 相关分析
    4 结果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4.1.1 一般资料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4.2.1 基本情况比较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3.1.5 扣带回
        3.1.6 壳核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研究
    一、操作性定义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的纵向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估工具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科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3.基线比较
    (二) 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2.分组设计
二、治疗方法
    (一) 药物治疗
    (二) 吞咽行为治疗
        1.基础训练
        2.摄食训练
    (三) 神经肌肉电刺激
    (四) 认知功能训练
    (五) 疗效观察
        1.观察指标
        2.安全性观察
        3.依从性分析
    (六)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1.研究病例记录要求
        2.病例记录方法
        3.统计学方法
三、治疗结果
    (一)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和SSA评分结果比较
    (二)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和SSA评分结果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和SSA评分结果比较
    (四) 不同痴呆程度治疗前后MOCA和SSA评分结果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吞咽的临床生理学基础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
        1.吞咽的临床生理学基础
        2.血管性痴呆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二) 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的干预策略
        1.VD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干预
        2.干预策略的作用机理
    (三)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1.VD患者的功能评估过程中的体会
        2.治疗方法应用过程中的体会
    (四) 认知训练对吞咽康复疗效的影响及优势
    (五) 本课题的结果与分析
        1.组内比较
        2.组间比较
        3.不同痴呆程度之间的比较
    (六) 存在问题与展望
    (七)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认知功能对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的影响
    参考文献

(9)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与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关系 (见表1)
    2.2 社会资料与依从性的关系 (见表2)
    2.3 心理状态、MMSE评分与依从性的关系 (见表3)
3 护理干预
    3.1 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3.2 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3.3 提高护理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4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0)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研究理论框架
    1 操作性定义
    2 研究假设
    3 研究理论框架
科研质量控制与伦理
    1 科研质量控制
    2 科研伦理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系统的可行性调查及开发
    1 老年人对沉浸式虚拟技术的接受度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2 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CVSM)的开发
第二部分 沉浸式虚拟VR认知评估功能的初步探索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与工具
    4 结果
    5 讨论
    6 总结
第三部分 构建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干预方案
    1 研究参与者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进展
    3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痴呆的系统评价及取穴规律研究[D]. 姜若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十三鬼穴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调心通督针刺法观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D]. 李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D]. 李娟.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5)
  • [8]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D]. 陆宇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6)
  • [9]血管性痴呆病人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 丘翠竹,何国雄,利玉欢,张彩莲. 护理研究, 2004(01)
  • [10]沉浸式虚拟老年认知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可行性研究[D]. 朱开彦.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血管性痴呆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