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冬梅,侯淑华,王鑫,夏云生,包德才[1](2018)在《沸腾时间对环乙烷-乙醇气液平衡相图绘制实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了环己烷-乙醇体系沸腾时间对相图绘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环己烷-乙醇的沸点及气相组成随沸腾时间变化趋势不同,进而导致不同样品的最优取样时间不同。低乙醇含量(8.5%及14%)样品沸腾59min取样最佳,高乙醇含量(60%及90%)样品最优气相取样时间为样品沸腾521min,乙醇含量接近恒沸组成(32%及48%)的样品沸腾即可取样。
朱中允,孟凡芹[2](2018)在《基于微萃取与折光率的防冰添加剂含量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微流控芯片以蒸馏水快速动态萃取喷气燃料中防冰添加剂,测定其折光率,建立了折光率和防冰添加剂含量的一元线性模型y=1.333+0.037 1x。利用该模型可知喷气燃料中防冰添加剂的浓度,结果与GB/T1794—1979(2004)的测量值比较,误差0.61%2.80%。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和连续性高等优点,能够满足部队快速检测防冰添加剂含量和实施高效率保障的要求,为防冰添加剂含量在线测量提供了方法。
张振坤[3](2016)在《乙醇-正丙醇物系的折光率-温度-组成的关系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测定乙醇-正丙醇物系的折光率,探讨建立乙醇-正丙醇物系的乙醇折光率-组成-温度模型,用以快速、准确确定双组分溶液中组分含量。该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不同组分组成的折光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折光率-温度,折光率-组成以及折光率-组成-温度三者间的关系。并且用实验实测折光率值和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的理论值对比,经验证表明,结果可靠,模型有效合理,便于在不同温度下准确计算出溶液的组成。
李玉[4](2011)在《头孢类药物在模拟生物溶液中热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头孢类药物是一类来源于头孢菌素C、多为半合成的广谱抗生素。由于其疗效好、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而成为目前抗生素研发和应用最为活跃的一类品种。但国产头孢类药物产品质量差,毒副作用、过敏反应时有发生,相关基础研究相当活跃。作为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A530004),本文进行模拟生物溶液中头孢类药物溶解度及溶解过程热力学、折射率、电导率、体积性质、粘度性质及相应热力学行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采用激光监视动态法测定了278.15K~308.15K温度范围内盐酸头孢吡肟、头孢地嗪钠、硫酸头孢匹罗3种头孢类药物在水、甲醇+水、乙醇+水、正丙醇+水、异丙醇+水中的溶解度。运用基于流体相平衡分子热力学的双参数溶解度模型关联了溶解度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根据化工热力学原理,由溶解度实验数据计算出3种头孢类药物在水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焓△solH和溶解熵△solS.△solSH>0,表明头孢类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弱于溶剂分子间的缔合作用,头孢类药物溶于溶剂的过程中缔合键的断裂占主导地位,为吸热过程。△solSH、△solS均为正值,说明头孢类药物在水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为熵变驱动过程。ΔsolS>0,表明头孢类药物分子溶解进入溶剂中时扰乱了溶剂分子的排列,使体系的有序度降低,混乱度增加,熵增加。实验测定了278.15K~313.15K温度范围内盐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等4种头孢类药物与水和0.9%生理盐水所组成二元、三元溶液的密度。对所研究体系的密度随温度和浓度的变化用Vogel-Tamman-Fulcher方程进行了关联,确定了方程参数。由密度实验数据计算出头孢类药物在水溶液和0.9%生理盐水溶液中的表观摩尔体积、标准偏摩尔体积、标准偏摩尔体积膨胀率等体积性质。运用Heple准则探讨了溶质—溶质、溶质—溶剂的相互作用和头孢类药物的结构破坏效应。实验测定了278.15K-313.15K温度范围内盐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与水和0.9%生理盐水所组成的二元、三元溶液的粘度。计算出盐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与水和0.9%生理盐水所组成溶液的相对粘度变化、粘度B系数等粘度性质。运用Jones-Dole方程探讨了溶质—溶质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以及盐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破坏效应。实验测定了278.15K~313.15K温度范围内,盐酸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与水或0.9%生理盐水所组成的二元、三元溶液的折射率数据。建立了适用于头孢类药物溶液折射率的分子热力学模型,并确定了模型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比较8个体系536个数据点的总标准偏差为1.095×10-4。实验测定了278.15K~313.15K温度范围内盐酸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钠和头孢曲松钠生理盐水溶液的电导率,算出摩尔电导率。摩尔电导率随溶液浓度的变化服从改进的Kohlrausch经验方程,计算得到极限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和温度呈直线关系。摩尔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遵从Arrhenius方程。据此,求得迁移过程活化能和极限迁移过程活化能。研究结果既为头孢类药物在醇水、生理盐水等模拟生物溶液中的热力学行为研究奠定基础,还将为头孢类药物生产技术进步、药效行为和相关溶液热力学研究提供依据,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学科发展。
曾国勇[5](2011)在《MATLAB在折光率-组成-温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乙醇和水双液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折光率,探讨建立双液系折光-组成-温度关系模型,用以快速、准确测定双液系组成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不同溶液组成的折光率,利用MATLAB拟合出折光率-温度,折光率-组成以及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然后用拟合好的关系模型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直接用拟合的关系模型确定双液系组成是有效而可行的。
曾国勇[6](2011)在《甲醇-乙醇双液系折光率-组成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在常压、温度303.15 K下,利用阿贝折光仪测定乙醇-水,甲醇-水以及甲醇-乙醇三个双液体系的折光率,并采用MATLAB建立了双液系折光率-组成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折光率可快速鉴别甲醇和乙醇,而且利用拟合的关系模型可较精确地确定甲醇含量。
粟智[7](2003)在《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折光率测定为例,探讨建立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关系模型,用以快速、准确测定双液系组成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不同溶液组成的折光率,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折光率-温度,折光率-组成以及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然后用拟合好的关系模型预测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直接用拟合的关系模型确定双液系组成是有效而可行的。
粟智[8](2003)在《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文中提出以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折光率测定为例,探讨建立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关系模型,用以快速、准确测定双液系组成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不同溶液组成的折光率,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折光率-温度,折光率-组成以及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然后用拟合好的关系模型预测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直接用拟合的关系模型确定双液系组成是有效而可行的。
二、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沸腾时间对环乙烷-乙醇气液平衡相图绘制实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步骤 |
2.1 环已烷-乙醇折光率与组成工作曲线的绘制 |
2.2 连续加料法环已烷-乙醇体系气液平衡相图绘制 |
2.3 配样法环已烷-乙醇体系的沸点及折光率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连续加料法环已烷-乙醇体系气液平衡相图绘制 |
3.2 8.5%及14%乙醇样品的沸点及折光率的测定 |
3.3 32%及48%乙醇样品的沸点及折光率的测定 |
3.4 60%乙醇及90%乙醇样品的沸点及折光率的测定 |
4 结束语 |
(2)基于微萃取与折光率的防冰添加剂含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2.2 线性回归模型的验证 |
3 结论 |
(3)乙醇-正丙醇物系的折光率-温度-组成的关系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 |
1. 1. 1 仪器 |
1. 1. 2 试剂 |
1. 2 实验步骤 |
1. 2. 1 溶液的配置 |
1. 2. 2 实验测定 |
2 数据处理 |
2. 1 实验数据 |
2. 2 折光率- 温度关系模型 |
2. 3 折光率- 组成关系 |
2. 4 乙醇- 正丙醇溶液折光率- 温度- 浓度关系 |
2. 5 校验 |
3 结论 |
(4)头孢类药物在模拟生物溶液中热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绪论 |
0.1 头孢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
0.1.1 结构特征 |
0.1.2 作用机理 |
0.1.3 分类和药理学特性 |
0.1.4 头孢曲松钠的性质和应用 |
0.1.5 头孢噻肟钠性质及应用 |
0.1.6 头孢地嗪钠的性质及应用 |
0.1.7 盐酸头孢吡肟的性质及应用 |
0.1.8 硫酸头孢匹罗的性质和应用 |
0.2 头孢类药物国内外市场状况 |
0.2.1 国外市场状况 |
0.2.2 国内市场状况 |
0.2.3 头孢类药物的国内外应用前景 |
0.3 本文的研究背景 |
0.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0.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1 头孢类药物溶液热力学研究文献综述 |
1.1 头孢类药物溶解过程热力学研究现状 |
1.1.1 固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
1.1.2 头孢类药物溶解度及溶解过程热力学研究现状 |
1.2 头孢类药物溶液体积性质和粘度性质研究现状 |
1.2.1 溶液密度的测定与关联 |
1.2.2 溶液粘度的测定与关联 |
1.2.3 头孢类药物溶液体积性质、粘度性质研究现状 |
1.3 头孢类药物溶液折射率和电导率的研究现状 |
1.3.1 折射率的测定与关联 |
1.3.2 电导率的测定与关联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头孢类药物在水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材料 |
2.2.2 溶解度的实验测定 |
2.2.3 溶解度测定装置的可靠性验证与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4 溶解度模型 |
2.5 溶解度数据拟合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头孢类药物在水和醇水混合溶剂中溶解过程热力学研究 |
3.1 概述 |
3.2 溶解度变化规律 |
3.3 头孢类药物溶解过程热力学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含头孢类药物的二元、三元溶液体积性质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和材料 |
4.2.2 实验测定 |
4.2.3 实验的可靠性验证 |
4.3 实验结果 |
4.3.1 密度测定结果 |
4.3.2 密度的关联 |
4.4 表观摩尔体积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含头孢类药物的二元、三元溶液粘度性质研究 |
5.1 概述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材料 |
5.2.2 实验测定 |
5.2.3 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
5.3 实验结果 |
5.3.1 粘度测定结果与关联 |
5.3.2 相对粘度变化以及粘度B系数 |
5.3.3 粘度B系数与标准偏摩尔体积的关系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头孢类药物水溶液和头孢类药物生理盐水溶液的折射率 |
6.1 概述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和材料 |
6.2.2 溶液折射率测定 |
6.3 折射率实验测定结果 |
6.4 结果处理与讨论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头孢类药物水溶液和头孢类药物生理盐水溶液的电导率 |
7.1 概述 |
7.2 实验部分 |
7.2.1 仪器与材料 |
7.2.2 溶液电导率的实验测定 |
7.3 实验结果 |
7.3.1 溶液电导率的测定结果 |
7.3.2 溶液摩尔电导率 |
7.3.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
7.3.4 摩尔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及工作展望 |
8.1 结论 |
8.2 工作展望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相关学术论文 |
致谢 |
(5)MATLAB在折光率-组成-温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步骤 |
1.3 注意事项 |
2 数据处理 |
2.1 折光率与温度关系 |
2.2 折光率-浓度关系 |
2.3 折光率-温度-浓度关系 |
3 结果讨论 |
(6)甲醇-乙醇双液系折光率-组成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步骤 |
1.2.1 溶液的配制 |
(1) 用量程不同的移液管分别准确移取9.00 |
(2) 用量程不同的移液管分别准确移取9.00 |
(3) 用量程不同的移液管分别准确移取9.00 |
(4) 分别准确量取10 |
1.2.2 双液系折光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实验测定结果 |
2.1.1 乙醇-水双液系的折光率-组成模型 |
2.1.2 甲醇-水双液系的折光率-组成模型 |
2.1.3 甲醇-乙醇双液系的折光率-组成模型 |
2.1.4 模型的验证 |
2.2 结论 |
(7)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实验部分 |
2.1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实验步骤 |
3数据处理 |
3.1实验测定结果 |
3.2折光率-温度关系 |
3.3折光率-浓度关系 |
3.4折光率-温度-浓度关系 |
4结果讨论 |
四、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沸腾时间对环乙烷-乙醇气液平衡相图绘制实验的影响[J]. 任冬梅,侯淑华,王鑫,夏云生,包德才.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20)
- [2]基于微萃取与折光率的防冰添加剂含量测量方法研究[J]. 朱中允,孟凡芹. 应用化工, 2018(02)
- [3]乙醇-正丙醇物系的折光率-温度-组成的关系模型建立[J]. 张振坤. 广州化工, 2016(04)
- [4]头孢类药物在模拟生物溶液中热力学行为研究[D]. 李玉. 郑州大学, 2011(12)
- [5]MATLAB在折光率-组成-温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 曾国勇. 广州化工, 2011(06)
- [6]甲醇-乙醇双液系折光率-组成的模型研究[J]. 曾国勇. 广州化工, 2011(05)
- [7]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J]. 粟智. 仪器仪表学报, 2003(S2)
- [8]双液系折光率-组成-温度间的关系模型及应用[A]. 粟智. 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总第110期)